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事情。一方面,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就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就业问题的解决,又受到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牢固树立就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事情。一方面,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就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就业问题的解决,又受到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牢固树立就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的观念,不能就就业论就业,而必须把就业问题置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系统之中。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探讨城市劳动力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城市就业问题趋向合理化发展。
  关键字:就业问题;城市就业;对策建议
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引言

  城市就业和农民收入低,是我国面临的两大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收入均衡、调整大三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使我国从落后的二元经济社会向现代化一元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造成大量下岗失业职工没有得到充分安置、各高校扩招以来又有相当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没有走上就业岗位、以及其他城市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必会给己经很困难的城市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们以2012年第二季度的有关数据来说明我国的城市劳动力供给需求现状。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3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7%;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08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

  (一)第三产业用人需求占主体

  2012年第二季度季度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3%、37.3%和60.4%。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2.3和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2.6和5.8个百分点。
  79.3%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29%、16.2%、12.2%、9.2%、7%和5.7%。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78%和15%,二者合计达9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6.8%、20.2%、巧.2%和n.6%,四项合计为73.8%。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2.6和5.3个百分点,建筑业的需求比重增长了0.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1.3和2.5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6和3.0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比上季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

  (二)企业用人所占比重大

  近年来,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2012年末所占比重达96.9%,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9%,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2%。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5.7%。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比重分别为28.3%、18.8%和10.7%,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7.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8%;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3%。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1.1%(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6.8%),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8.1%,其他失业人员占14.8%;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29.9%。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地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比重分别为15.2%和14.7%。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稳中有降;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稳中有升;外来务工人员中,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有明显增长。

  (三)就业人员供给大于需求

  103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33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44万人。在本季度与上季度相同的89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增加56.9万人和57.1万人,分别增长了18.1%和17.6%;在本季度与去年第二季度相同的89个城市中,本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47万人和31.5万人,分别增长了14.4%和9.1%。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低学历人员

  在我国的城镇中,除了下岗失业的职工,大中专毕业生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群体,那就是在城市生活的没有取得专科以上学历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居民,他们可能由于不一样的原因没有受到大中专的教育,没有参加过工作的经历(当然我们不否认有少数没有取得大中专学历的城市居民通过自学的途径获得了收入较高的工作)。这类人群的就业也是城市必须解决的,可是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经历,没有获得学历,因此不能从事城市中的收入较高的工作,只能在城市最底层进行生产谋求生存机会。他们没有工作技能没有从事工作就没有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成了与他们竞争生存机会的竞争者。

  (二)城市就业制度不完善

  城市没有很完善的制度,这些低学历的人员的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也不会享受到城市为他们提供的职业培训机会。最终他们将被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淘汰。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在城市中找到生存机会,那他们还可以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可是城市中的这些低学历的居民在城市要是没有工作机会,那等待他们的将会是社会的遗忘。在我国城市中没有解决这一类人群的就业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向城市转移谋求生存机会,这就给原本就业压力很大的城市带来了更多问题。

  (三)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各地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下岗与失业开始从原先的“双轨制”走向并轨。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要向失业保险并轨,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可采取一次性买断工龄、并依法解除其劳动关系。至此,下岗也就意味着失业,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在统计概念上已没有区别。
  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对职工下岗的性别影响较大,如纺织业限产压锭对女性冲击大、而煤炭业的关停对男性的冲击较大,事实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政策,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对两性的影响应该说是相对公平的。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下岗人员主要以生产和服务人员为主,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三大行业是隐性失业最严重、下岗压力最大、就业增长潜力最低的行业。而新兴的高速扩张行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几乎不存在失业下岗问题。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就业中也占主体地位,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现在,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XX、国家虽然采取一些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文件方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3年高等院校扩招之后,毕大学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约为75万人;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未280万人,2005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为338万人。而离校时尚未就业的人数为99万人、120万人。虽然国家、XX不断的在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加大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增加的大学生就业人群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为630万,2011年上升至660万,2012年达到700万。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2013年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形势的挑战。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压力。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想要真正解决好城市就业问题,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推动劳动密集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加大城市失业保险资金的投入等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当前来说,增加城市就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

  1.各高校要科学设置专业
  高等院校要合理安排专业所学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目的科学设置教学专业、教学内容,使有所侧重,与此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杜绝完全理论式的教学模式。以免学生造成眼高手低、空洞的理论化问问题。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活动、明确当代就业方向。使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化与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保持一致。
  2.大学生就业市场要依据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服务
  人才市场工作岗位的设置应结合自己需求及当年高校培养毕业生的情况,与此同时结合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因时因地有有针对性的增添就业岗位,人才市场应该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内容,尽可多的提供大学生实习单位,设立更多符合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可以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的岗位。其次,市场设置的工作岗位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大学生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就业环境。同时市场中的就业单位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无阻碍大学生发展的就业之路。
  3.加强XX的宏观调控作用
  国家XX的地位是一国之中所不容忽视的,国家XX对高校毕业生的以说起着主导的作用,通过XX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通过制定相关就业对策及时对就业问题进行调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这种调节过程是使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现状,与此同时,政策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制性,通过这种制度强制性的作用,相信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二)推动劳动密集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增长速度既定的情况下,不同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差异很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XX必须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就业1760万人,增幅54.8%;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增加就业1233万人,增幅46.4%;而制造业减少就业799万人,减幅达&77%。这些产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有很大帮助。因此,XX在选择产业政策时,必然会鼓励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汽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快于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较大的投资萎缩。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低、技术水平适中的产业。第二、三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第三产业年均增加就业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从19.8%提高到28.6%;第二产业年均增加就业143万人,占总就业比重由21.7%下降到21.4%。而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劳动力占比70%左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力占比40%左右),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三)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因此制造业比重很大,所需的职业技术人员数量多,范围广。但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与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产生矛盾。我国已出现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而高级技工却供不应求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在校生数量呈萎缩趋势,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财政对技工学校的生均投入远低于其它中等专业学校。然而,由于突出实践性,技工教育资金消耗最大。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大学,当工人实属无奈之举,不到万不得已,学生本人和家长都不会选择技工学校。在目前我国114亿城镇职工中,技术工人仅占一半;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工仅占35%。技术工人的缺乏,必将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职工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供应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培训必然引起重视。所以就业政策应该会加入对职业培训的投入,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

  在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同时,更要打破目前存在干部、工人和农民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歧视政策,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高校、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同时,防止工资的过快增长。企业聘用多少工人,肯定要考虑劳动力成本问题,劳动力成本过高企业就会少使用劳动力,通过延长劳动力的使用时间或者采取先进技术来生产;如果劳动力成本降低一些,企业就会增加劳动力的使用,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或者延缓使用先进技术来生产。在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时,XX可以通过制定人工成本指导线的方法,避免就业机会的过多损失,使劳动力的配置更加合理。

  (五)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

  对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的突破和创新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风险问题的关键。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实施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有效化解我国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的社会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风险最低。所以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成本。在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的格局中,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这种交易成本主要是由劳动的供给者承担,而交易成本的发生则是由于XX的制度安排来决定。只有彻底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隔和地区分隔,改变地方XX的地方保护主义,扫除劳动力城市就业的体制性障碍,降低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才能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各级XX为了保障本城市劳动力就业,在制定本地区用工政策上表现出严重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通过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农村城市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利。

  (六)加大城市失业保险资金的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加强,许多以前想到但没法做的事,现在有能力做。以前失业保险只限于城市居民,将来应该会逐步将农村地区居民也包括进来,必然会伴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
  治理失业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XX也绝不是无能为力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是狙击通货膨胀和扩大就业。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可用的工具,一个工具不好使,可以多个工具组合起来使用。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就业就有较好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加大公共投资项目,刺激经济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另一方面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种有效形式。中央中国和xxxx《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何在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3年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
  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货币政策对于就业的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积极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经济活动的繁荣。我国目前银行存贷差已达到3.5万亿元,这主要不是货币政策的问题,而是银行体制问题和社会信用问题。现在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积极的微调,二要改革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三要重建社会信用体系。

  结语

  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的问题,非常的重要,是一身中事业的开端。人们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城市存在的就业难是当今面临的突出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考虑当前,着眼长远,从自身、XX、国家等角度出发,采用根本实际的解决方法来改善我国城市就业问题。
  我国目前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促进城市就业政策的改革难免会遇到新的挑战和阻碍,因此,我们要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xxxx的重要精神,克服一些阻碍,将阻力变成动力,用科学的头脑和智慧在政策上不断地创新,不断的完善促进城市就业政策的改革措施,使其能够帮助更多的待就业失业人员,为我国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第7期。
  [2]柯健:《创新农民工就业制度与模式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3期。
  [3]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黄安余.建国以来就业政策的演变[M].社会科学报,2004(4).
  [5]莫荣.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J].中国劳动,2003(l).
  [6]顾建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20.
  [7]曾湘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7.
  [8]MaxWei.绿色经济扩大就业的潜力——以X为例[C].中国绿色就业国际经验分享研讨会,2009-3-3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7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2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