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民办高校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起步比较晚,总体发展比较快,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表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成熟,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话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异,相关的政府部门在

  中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民办高校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起步比较晚,总体发展比较快,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表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成熟,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话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异,相关的XX部门在民办高等教育这一领域存在公共政策缺失等问题。在当前XX职能改革的大环境下,利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关理论,探讨XX职能部门应该如何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应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公共政策
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可以减轻国家的压力
  2.调动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它事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性
  3.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可以改变单一的国有化办学体制,更是有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现状述评

  在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民办高校无论在办学层次、规模还是办学环境上都取了巨大的成绩。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但是增长比例出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覆盖面广泛,而且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规模普遍增长,层次结构也随之提高,本科层次的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专科层次的发展速度。不过与当前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还是显得十分的单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提出政策问题——分析政策原因——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开展,首先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相关内容中的XX政策分析提出政策相关问题,为全文的论述做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文献查阅,教育管理部门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对民办高校相关政策状况分析,然后总结XX政策导向及政策预期。

  一、民办高校与公共政策概述

  (一)民办高校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民办高校的概念。民办高校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XX教育的供给不足,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但是人们对于民办高校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说起民办高校的概念,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2.民办高校产生的原因。国外私立学校产生的原因有两大类,首先是来自于过度需求。其次是来自于有差异的需求。过度需求,指的XX在公立学校上的支出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且教育的私人收益很高时,被排除在公立学校之外的人就会将私立学校作为一种“次优”选择。有差异的需求,指的是在所有人都能够进入公立学校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对教育有不同需求和偏好,如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教育特色等要求,而选择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私立学校[1]。
  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情况分析我国民办高校产生的原因的话,民办高校出现的原因是在于过度需求。但是民办高校的出现还需要其它方面,比如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民办大学成立,来自于XX的支持,民办高校投资者的实力以及民办高校的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等等各方面。
  3.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人数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我国人均占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依然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如X目前有4000多所高校,平均7万人口拥有一所,英国有700多所高校,平均8.5万人口拥有一所,日本有1200多所高校,平均12万人口有一所,韩国有400多所高校,平均每10万人有一所,而中国平均43万人口才拥有一所大学。从毛入学率来看,差距更大。我国仅为26.5%(2010),而X为82%,日本为80%,英国63%、加拿大102%、韩国85%。中等收入国家入学率平均为43%,我国研究生人数也很少,2010年在校生为140万人,每千人口中仅1人,而X为3.38人,英国8.43人,韩国5.18人。据资料显示,X联邦XX和地方XX对私立高校均投入财政资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前和初期。1965-1966年间,XX资助总额占私立学校资金总收入的32%;1975-1976年间,该比例为29%。日本1975年颁布的《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专条规定XX可以拨款补助私立大学的办学运行费用。当年,XX给私立大学补助990亿日元,到2006年已增长到3276.57亿日元。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话,中国高等教育还要适度发展,不然的话就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如果仅仅依靠我国的公办学校以及国家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国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人把教育发展的期望寄托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认为教育经费达到占GDP的4%以后,高等教育就可以大发展了,经费困难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达40万亿人民币,如果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为1.6万亿元,按20%的比例拨给高等学校,总计3200亿元,全国普通公办高校有1653所,每所高校仅能分到1900多万元,即使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6%,每所公办高校也只有2400万元。培养一个大学生成本,人均每年按1.2万元计,每年高等教育经费至少要4800亿元,这是国家力不能及的。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公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XX拨款仅占各校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因此不能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国家投入上,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我国目前有各类普通高校2200多所,其中各类民办高校共有658所(含独立学院),占全国普通高校数的28.2%,在校学生446.14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学生数的20.8%。无论与发达地区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太小,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的依赖性太大。X、日本等国公共财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X有2600多所私立高校,占全国高校的60.8%,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私立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以上。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但现实是,包括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用地优惠、税收优惠、捐赠奖励、信贷优惠等各方面,多数地方XX尚未出台或落实有关细则。而民办高校规模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必须以充足的办学经费为支撑。
  我国发展民办高校有三条途径:一是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民办高校。我国现有民办高校336所(不含独立学院),校均5千多人,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扩大规模,如校均规模扩大到8千人,则可增加100万大学生。同时应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力争使我国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规模占全国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巩固和发展独立学院。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185.5万人(2009年),他们依靠高水平的本科院校,利用民间资金、公办高校的资源,依靠收取学费,在国家不投资的情况下创办起来的民办本科院校。由于质量有保障,受到社会欢迎,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创举。应支持这些独立学院办大办好,力争3-5年逐步脱离母体而独立。另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老本科高校与有关企业、个人合作举办独立学院。目前全国有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大多数实力较强,潜力较大。如果其中600所举办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1万人,可为国家培养600多万大学生。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费收入,一般可按办学成本收费,XX给予适当补贴,这样可节省国家大量资金。三是将一部分公办高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公助”高校。我国现有各类公办高校2000多所,全部依靠国家投资,难以为继,难以发展,建议将其中的三分之一改制。“国有”,指学校的土地、房屋等资产仍归国家所有;“民办”,是指运行机制按民办高校的做法,主要经费来源依靠学费收入、社会集资,XX不再是投资主体;公助,是指XX给改制高校一定的补贴,通过下达专项、奖励、人头费等多种形式,补贴总额可占总支出的20%左右[2]。
  既然是全球化时代,人们总是会将中国与西方的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我们也一直在羡慕西方国家的教育,西方国家教育水平高,教育观念先进是西方国家教育的最大优势。X经济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超过X,韩国经济追赶欧盟,这些国家成功的共同经验就是高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尤其是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素质人才。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一点就是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民办高校就是在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在推动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产物。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公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不能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国家投入上,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太小,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的依赖性太大。
  从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民办高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弱,已经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如今,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国家重视的结果,更是市场推动的结果。有句话说得好,有市场就有动力。不断上升的教育消费以及民众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各种因素都使得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地成熟。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抑制了民间资本的外流,也遏制住了大量家庭的教育经费流向国外,使得全社会更加重视投资办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转型,我国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很多人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转变,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不断地在促进中国教育市场的改革以及发展。这也无疑促进了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民办高校受到来自于市场的压力,民办高校如果想要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分析,这种市场竞争力也是一种优势,可以促进民办高校不断地发展,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民办高校的现状分析。(1)民办高校的类别呈现多层次性。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机构;第二类是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资格,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以及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第三类是自考助学教育机构。第四类是延伸办学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本身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一般是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的层次,进一步确定学校的定位。这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学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2)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国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有不一样的分类方法。根据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可以将我国的民办高校划分成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注入式;改制运作式;附属再生式;滚动式。关于注入式的发展模式主要是这样的: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有效资源的手段,以我国的大型私营企业、企业集团以及个人作为依托,通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换取在市场上的信誉,通过教育与资本联姻,从而获取民办高校的发展基金以及教育市场的份额。这种模式的资金注入方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方式,股份合作方式,教育集团运作式以及企业集团投资式等。在民办高校内部学校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关于改制运作式,这是指民办高校在保持原有性质的前提之下,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办学法人财产所有权“两权分离制”。关于附属再生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原国有高校在多年办学中积淀下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利用国家对民办高校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从而采取民办高校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独立于母体高校自主办学。关于滚动式的模式主要是单纯依靠收取学费从而维持民办高校正常的运转和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了非均衡性。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的不同,文化以及公办高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来自于地方政策的差异,形成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地区不均衡的现象。我国民办高校出现的四大典型现象就是证明:西安现象,万人民办高校颇具规模。浙江现象,改制院校以及独立学院、民办院校高起点办学,广东现象,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江西现象,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培养以及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5.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在经费的来源方面,民办高校采用了多元化的筹资策略,避免了单一的筹资方式。在管理机制方面,民办高校的机制非常灵活,机构精简,且十分注重效率,这和民办高校的机构臃肿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很多民办高校设置了非常精简的机构,不仅有利于节省经费,而且有利于明确责任以及提高办事效率。在师资方面,民办高校一般会聘请一些有经验有名气的教授为教学骨干,同时也在不断培养年轻教师。在教学计划方面,则非常重视外语、计算机以及其它实用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从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往往会掌握了某种技能或者多种技能,因此也是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在对外交流方面,重视国际上交流以及沟通,很多民办高校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
  6.民办高校的优势。(1)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从而让社会上广大的高考落榜生以及社会上有志于求学的青年都有上大学的机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办高校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的人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民办高校主要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民办高校是面向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机构,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社会适应型、应用型以及职业型为目标,重点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人格品质的塑造。尤其近些年来,在各种全国及地区性的专业技能比赛以及文体技能比赛中,民办高校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们展示出的风采也在公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从另外一方面充分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弥补了我国高级职业人才以及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另外,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一般从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且自身定位非常好,而且一专多能,所以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民办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3)民办高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由于民办高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促进了教育的革新,毕业学生得到的文凭不仅公正而且执行的我国的统一标准,所以,民办高校的文凭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含金量”也更高。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呢?这是由于国家统一考试的公正性以及难度所决定的。正是这种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权威性,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信誉以及地位。(4)充分重视就业。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而言,出口也就意味着入口,这也从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年招生人数。所以,民办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通过各种形式从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以及责任感。而且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以及物力用于学生就业工作。(5)机制灵活,执行力比较强。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种种环节上与企业也是比较相似的。如果从产品角度分析的话,毕业生可以比作民办高校的终端产品,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自然也要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要求。如果从经营角度分析的话,民办高校自然也和企业一样,也需要形象包装与策划宣传。如果从销售角度分析的话,XX以及学校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等于是在销售产品。因此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反映出了产品的适销情况。而民办高校惟一与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企业的侧重点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民办高校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往往更侧重于社会效益以及社会责任。(6)以市场导向设置专业。民办高校非常注重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不少民办高校提出了“订单教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7)民办高校具有相对的办学自由。虽然说民办高校在办学之中有相对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但是民办高校绝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它必须每年定期接受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估委员会对学校各个方面几十项指标的达标评估,并且取得认同之后,才能够获得继续办学的资格,不然的话只有被取消或自行淘汰。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办学能力。
  7.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1)发展民办高校高等教育也要市场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重点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接轨,不仅产业属性良好,而且社会认可度高,再加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投资风险小,XX有给予了各种政策的支持,因此,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能够蓬勃地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沉淀以及学生来源等种种因素也决定了当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以满足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等等方式来彰显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2)发展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要走特色化道路。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主要在公办高校几乎占据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的基础之上从夹缝之中崛起的。多年以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等各种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走特色化道路,从而减少与公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相互重叠。尤其是现在的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相比,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民办高校只有在办学特色之上走特色化道路,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与品牌,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3)发展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以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必然也要引入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推向全世界。而这一方面,民办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具有超强的竞争力,而且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先天优势。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国将放宽中外合作办学的很多限制,加大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力度,增加世界教育贸易的投入,从而扩大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二)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发展民办高校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无论是从教学质量还是教学规模上来说,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更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发展民办高校主要具有哪些意义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规模有限的矛盾,对保证社会稳定,减轻就业压力,起到了良好作用。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在新世纪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
  第二、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满足了我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对于我国培养适用性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民办高校的快速稳定发展,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各种相应的实施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使得我国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它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仅促进了我国教育、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公平以及和谐。
  第三、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方式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选择学校、师资和学习内容的机会。
  第四、调动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让社会参与教育、关心教育,自然也就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五、进一步挖掘了社会资源的潜力,有效地增加了教育投入,补充了财政不足,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资源共享,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我国还存在着“穷国办大教育”的现象,国家无力单独承受起高等教育的庞大费用,但是我国广大民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也在不断地高涨,经费供给矛盾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XX投入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在为充分发挥、利用以及优化现有的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从另一方面减轻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压力,从而使得我国更多的教育经费可以用于义务教育以及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
  第六、积极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自然也就利于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地发展。民办高校自出现那一刻开始,打破了由国家包揽高等教育的格局,这无疑也促进了我国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形成,从而也就实现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重大转变。
  2.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也呈现出了规模扩大化、模式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2010年7月13日,xxx、xxxx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xxxxxxxx强调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要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
  3.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的设置也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仅要遵守现有的高等教育统筹规则,更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接受XX的管理与监督,更应该坚持XXX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样我国的民办高校也同样适用于不得已以盈利为办学的办学宗旨。
  我国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我国民办高校在法律规范的社会关系之中所处的位置,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我国民办高校与XX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我国XX应该依法对我国民办高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另外,我国民办高校可以依法享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力并可以对XX行使监督权。其次,我国民办高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我国民办高校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都有着互相协作、互相支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之中,我国民办高校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资格参与其中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我国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从而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应该具有与公办高校平等的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也规定了我国民办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护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顺利地发展。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具有事业性,同时也具有行政组织性;另外,随着我国对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放开,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性,也日益凸显出了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严重性。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

  1、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正渐渐地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话语之一。公共政策是指国家以及XX、执政党以及其它的政治团体在特定的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目标而所采取的政治活动或者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以及条例的总称,它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以及目标。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作为政治控制或者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的研究的是一个组织的决策行为,而并不是个人。公共决策研究的重点是XX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正确的政策以及有效的执行将会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如果政策失误或者执行不当的话,将会导致一定的后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的话,公共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关于公共政策的性质主要是以下几点: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因而它的选择行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同时公共政策也是问题导向的,主要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的行动。对于政策问题的性质,传统的政策分析者通常会将之视为封闭性问题或者第一类问题,或者也可以被成为“温顺的问题”。实际上当XX遇到政策问题时,它的性质也是相当复杂的。邓恩认为公共政策主要有如下的性质:互赖性、主观性、人为性以及动态性,所以公共政策的性质也是相当复杂的。
  我们可以从公共政策的特征来了解一下公共政策。
  从政治性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运行之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必然要服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所以,可以说XX的任何政策也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
  从公共性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是XX等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确保社会能够稳定地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以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制定和实施各种行为准则,这就是它的公共性。
  如果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虽然公共政策提出的相关问题往往是与其它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和其它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如果从多样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类型方面都是多样化的。
  如果从公平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是XX等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手段,而执行公共政策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如果从效率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公共管理必须讲求效率,也就是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公共管理必须讲求效率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公共部门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需要有一定的公共政策资源作为支撑,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以及在特定的条件下,XX所能提供的公共政策资源,尤其是经费与物质设施方面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从合法性的角度分析的话,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如果想要发挥出规范与指导作用的话,必须以公共政策作用对象的认可和接受作为主要的前提。如果从强制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的强制性主要源于公众利益的差异性与多层次性。如果公共政策出现以下的情况,比如一项公共政策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有可能满足不了、甚至还会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使满足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还有可能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满足了人们眼前的、近期的利益,就有可能损害其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如果从稳定性角度分析的话,追求稳定是任何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目标。公共政策稳定性的前提是政策的正确性,最重要的表现是政策的连续性与严肃性。如果从变动性的角度分析的话,公共政策不仅仅是是稳定的,同时也是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的利益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容易出现新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候自然也需要有新的政策来进行一些协调。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样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这样的:公共管理部门是公共决策的执行者,公共决策的质量影响着公共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另外,公共管理部门同时也会反作用与公共决策的执行。
  3、公共政策的原因与效果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主体、实施对象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等等,同时也包括各种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公共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决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往往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任何一项决策都是要靠执行主体来实现的。所以和执行主体的关系也是很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决策执行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而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政策执行主体的本身素质不高以及执行主体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从执行主体素质不高角度来分析的话,由于来自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存在着执行主体文化水平低下、职业道德差、理论水平低等等各种因素。在现实生活之中,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系统接受现代政策、科学知识的训练,自然也就很难形成科学行政必备的系统观念、战略远见、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觉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无疑这些弱点会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执行主体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角度来分析的话,不依法行政是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我国对公共政策宣传以及沟通的不到位等种种因素也是导致公共政策在执行之中困难重重的原因。
  公共政策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四种效果:制约效果、导向效果、调控效果、分配效果。首先说说制约效果,公共政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禁止公共权威部门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所以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也明确提出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其次说说导向效果,公共政策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为了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政策对社会上人们的行为加以引导,这使得政策具有了某种导向效果。再次说说调控效果,公共政策的调控效果主要是指我国的XX部门在运用政策的时候,对于社会上公共事务出现的各种利益以及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节以及控制,从而达到了公共政策的调控效果。最后说说分配效果,在对公共政策众多的定义当中,有一种定义比较贴切,这就是“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做最有权威的分配”,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公共政策具有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效果。
  总之,在公共政策体系之中,通过各个政策分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及配合,公共政策系统之中的正负效应应该相互作用。正向作用之所以会向负向作用转变,是因为当一项正确的公共政策超越了来自于空间以及时间上的范围,如果仍然没有取消的话,它的正向作用会向负向作用转变,这种转换规律也在告诉我们,必须及时终止过时的决策,并且防止这种决策由正向作用向负向作用转变,从而发挥出公共决策的最大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地开发出新的政策,从而取代旧的政策,借助于公共政策利益的调控规律,自然也就能够在公共政策原则的支配之下,发挥着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效果。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公共政策效果的结论,公共政策应该立足于保障机会的均等,能够缩小结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结果上的相对公平,同时公共政策能够确立一种价值取向以及观念,从而实现道理上或者伦理上的绝对公平。
  4、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等多种因素,提高了民众对于各级XX的行政要求,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到当前阶段必须关注的一个战略问题。
  在我国,公共政策方面的不足主要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我国的公共政策设计还存在着公共政策的公共不足以及公共政策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提升公共政策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公共政策要有超前性,这也要求公共政策制定部门要有洞察能力以及超前的意识。其次,在公共政策的精细方面不断提高。这也要求我国XX不仅仅满足于提出一些公共目标,同时也要实现这些目标的设计。当前,在我国主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仅仅提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需要精细性的政策设计。再次,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公共政策想要真正地发挥出作用的话,最终也要通过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科学的公共政策设计将这些公共价值内化到每个公民以及企业主体的价值目标之中。最后,也要倾听我国人民意愿的原则。我国应该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以及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指导以及关心人民群众工作作为第一职责,只有这样,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之中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才能够成立。xxxx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而xxxx同志则指出,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作为指导全国各行各业的总方针,作出如此判断和号召才能够使我们党和国家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总之,公共政策的形成同样也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公共政策设计的超前性、精细性以及科学性,使公共政策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民众的身心,自然也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于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是这样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一般是采用自上到下的政策执行模式以及自下到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自上到下的政策执行模式主要是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的关系,上级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而下级主要负责政策的执行。而自下到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则强调应该给予基层的官员以及地方的行政机构自主裁量权,使得它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这时候的中央决策制定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得基层的官员以及地方的行政机构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重新建立起一个更能够适应各种政策环境的政策执行的过程。
  公共政策同时也具有评估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表现在向XX以及社会提供有关政策绩效的资讯,XX根据这些资讯重新审视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方案从而谋求改进的道路。同时它也可以成为形成政策问题以及建议的基础。那么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之中自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公共政策的目标不容易确定,公共政策是否成功也不容易界定;公共政策行动与效果、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容易确定;公共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政策评估不仅需要仔细,也需要全面,并且要求务实客观,不然的话容易落入评估的陷阱;在政策评估的时候有些资料也不容易获取;还有来自于评估方法的问题,政策压力以及评估成本上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等等。

  二、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分析的话,高等教育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因此高等教育属于私人产品,所以于此产生的相应成本应该由教育者自己承担。但是高等教育对于国家以及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一种兼有私人产品以及公共产品性质的“准公共商品”,因此从理论上说的话,高等教育的投资应该由国家、个人以及企业共同承担。另外,由于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商品”,这个性质也决定了它可以由私人提供。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样都属于我国的公益性事业,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我国的纳税国民,但是只有公办高校享有,民办高校无份,显然有悖于公平的原则。那么才能做到这一公平的原则呢?当然要制定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政策。因此,XX可采取以下方案来破解这一难题。
  1、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为国家提供了不少求学以及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从而较大范围地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素质。民办高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民办高校应该享有公办高校一样的待遇。根据X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原则,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主要包括XX、家长、学生以及个体组织。由此可见,国家同样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那么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应该由谁来程承担的呢?教育成本不仅仅由学生承担,更应该由国家负担。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是由社会资本出资办学,公办高校由财政经费出资办学,所以民办高校的运行费用都应该由公共财政按生均支付。
  我国的XX部门可以建立“购买非义务高等教育服务”机制,按一定标准给高校录取的所有学生发放“高等教育学券”,从而抵扣一定比例的学费。在X率先提出了“高等教育学券”的方案,那么到底什么是“高等教育学券”的呢?高等教育学券给学生家长发放代表一定数额现金的教育券,学生凭券可以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就读,学校收取教育券后向XX兑换成现金。瑞典、英国、澳大利亚、肯尼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X和香港都试行了高等教育学券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推出非常有利于降低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学费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教育的公平。
  2、公共财政可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办高校发展
  首先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这样做的话可以鼓励办学质量较好的民办高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其次是提供改革项目基金支持,比如扶持教学质量改革、师资培训等项目。最后是提供“学术性建设基金”,主要是用于资助民办高校的图书馆、重点实验室等设施建设,从而能够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
  3、进一步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可采取以下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降低资产过户的税费和服务性收费;对社会捐赠予以免税或提供银行低息贷款,无疑采取以上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优化民办高校的融资环境。

  (二)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民办高校的学费主要是以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运转。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造成了教学设备十分差,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为了民办高校办学首先要突破的瓶颈,而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生存发展权利上的不公平以及不平等。
  2、由于民办高校发展时间十分的短暂,基础较差,媒体缺少对民办高校的正面宣传和报道,社会对民办高校还没有普遍的认知度和广泛理解,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威胁。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十分的短暂,民办高校刚刚起步的时候,一般开设的专业主要是文科,校舍主要靠租借,教师也是兼职,行政管理人员也是退休教师退休之后返聘的,教育成本十分低下。随着我国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标准的不断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建立,教职工待遇的增高,工科类专业的开设等等,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也随之提高,如果单单靠学费累积发展起来的话将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有财力办学,老百姓有能力支付学费,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能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发展。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不仅XX办学财力不足,而且民间办学财力也不足,即使办起来的话,广大学生也支付不起学费。发达地区的人到经济落后地区招生也有各种顾虑,学生付不起学费是顾虑之一。久而久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由于高等教育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也是不断地提高,学校以及家长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要求以及办学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接受高等教育,而老百姓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余地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广大老百姓所追求的,所需要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由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比较晚,缺乏办学底蕴,要形成社会公认的特色肯定还需要一段路。这是多数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民办高校也很难在短期内满足老百姓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
  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也不是很好。尤其民办高校中在招生的时候存在在各地滥设招生点、找代理、给回扣、拉生源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于有些民办高校学校花大价钱做不真实的招生广告,缺乏诚信办学。在民办高校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董事会制度不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不严格,行政、财务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如果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更快的发展的话,关键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模式。
  3、专任教师流动过快,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影响了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虽然在我国的法律之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地位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问题,即使到了如今,依然没有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以及办法,造成了一些年轻教师在民办高校工作多年,一直没有机会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相应待遇,所以这种现象造成的情况就是不少民办高校会纷纷离开民办高校到公办院校应聘,这也从另一方面使得民办高校成了公办院校教师的培训场所。虽然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在为这我国的教育做出差不多的贡献,但是却享受这不一样国民待遇,相对于公办教师稳定的人事关系以及比较好的待遇而言,这也使得我国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所以现在的民办高校教师实际上处于一种非常不公平的待遇,这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三、完善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建议

  为了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不少与民办教育事业相关的法律。但是,从总体上分析的话,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对民办教育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不到位。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了解决以上所反映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紧完善民办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教育公益性定位和属性

  因为我国的民办教育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产品,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的话,可以认为民办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我国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存在的现象就是民办高校一直为划入教育的范畴,而是被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此可见,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在实际地位上也是非常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民办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所以,我们建议可否将民办院校的性质由“民办非企业单位”逐渐变为“民办公益性单位”,从而明确民办教育的性质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的多元融资机制

  我国民办教育高校的办学经费十分短缺,这也是我国民办教育高校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之一。所以,办学经费将会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是决定民办高校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十分单一,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学费,为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扭转这一局面。民办高校相对于我国公办高校而言,由于来自于国家财政支持以及相对充足的地方教育经费支持,为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后盾。但是我国公办院校既没有财政拨款,也没有地方经费支出。因此,民办高校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制约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办教育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XX作为受益者的话也应该对民办高等教育承担一定的投资以及责任,比如说提供财政支持。从国外经验分析的话,很多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资助。日本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所占民办高校办学费用的比重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1970年为7.2%,1975年则达到了20.6%,1980年达到顶点为29.5%,1984年为21.5%,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来自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XX的资助有所下降,但是资助比例仍维持在10%以上。在X,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除了学生的学费之外,同时也可以得到来自联邦、州、地方XX三级财政的支持。英国XX一直都有对私立高校进行资助的传统。所以,我国XX应该在高校财政资助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一改目前公办高校垄断国家资助的局面。国家不应以高校的性质(公办或者民办)作为对高校进行财政资助的依据,而是应该以办学质量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作为依据。
  民办高校面临这来自于我国公办高校以中外办学机构的竞争。无论怎么说,公办学校无论是教学、科研条件还是社会地位以及影响都要高于民办高校。来自于外部的各种压力,这也促使我国的民办高校要在专业设置、基础建设、设备采购等等方面投入巨资。但民办高校不应盲目扩大,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从而影响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要想改变上述所述的各种状况,建议国家以及地方XX会同相关的金融机构尽快出台支持我国民办高校的相关政策以及措施,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的融资机制,拓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从而能够解决制约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甁颈问题。
  与国外的私立大学相比较的话,我国民办高校的创立于发展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背景。在国外许多国家,私立大学的背后常常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很多企业家把办教育作为回报社会的一个善举。尤其在X,私人捐赠在私人大学的投入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X宪法更是规定,对教育捐赠(主要为私校所得)一律实行税收减免。对送子女进入私立学校的家长实行学费税扣除。也就是说,当纳税人要为孩子上私立学校而缴纳学费时,可以申请部分税收减免。
  与国外私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之下因为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社会的捐赠也是非常的有限。所以,在我国民办高校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发动社会上的比较有实力的集体或者个人对我国的民办高校进行捐赠,这样做的话我国民办高校的经济实力会有所增强,学校的教育设施质量以及教学质量自然也能够得到提高。

  (三)尽快出台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聘用待遇等规范制度,扭转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民办高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离退休老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以及从高校聘请的兼任教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不稳定性的因素。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高,因此必须多的聘请专职教师。当前民办高校不合理的队伍结构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上。从年龄结构上分析的话,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头大,中间小。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以公立高校退休教师居多。其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所以民办高校的整个教师队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民办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虽然早早地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上依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制度以及规定。如果从外部体制分析的话,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评优、职称、进修等各种工作之中也存在有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甚至于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如果从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分析的话,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职称评定、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行为的规范等都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制度。因此,民办高校如果想要吸收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完善教师管理制度[5]。
  如上所述,希望我国的人事部门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尽快出台民办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办法以及人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的问题。

  (四)从招生政策上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录取空间

  民办高校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肯定离不开学生生源。所以,可以说,学生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存之本。但是由于近年来的各种因素,首先,我国高考生源不断地减少,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而2009年比2008年减少40万人,高考生源逐年地减少,这也使得绝大多数的依靠学生学费发展的民办高校也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另外比如,公办学校多年持续扩招,生源数量每年在不断地递减等等因素,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挤压,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民办高校的招生问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不少身份没有考虑民办高校质量的优点与不足,把我国民办高校的招录批次都放在了“三本”以及“三专”,这也造成了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涯大幅度地减少,对民办高校招生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限制了我国民办高校规模的发展。那么应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要想扭转这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非常不公平的招生政策。建议我国国家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学特点,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录取批次做出一些调整,从而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招生数量以及质量,自然也就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应用性人才。

  (五)改革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先来说说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协调和理顺中央与地方、XX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以及学校内部上下之间、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涉及了民办高校内部的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等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它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管理体制,直接支配了民办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那么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主要表现在:首先,权责划分不够明确。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以及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得不够明确。从主观上来分析的话,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应该是简单地改变学校隶属以及投资关系,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转变XX职能,扩大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从而建立起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约束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出现起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是单纯考虑中央以及地方XX的分权,却没有很好地给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从客观上来分析的话,进行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XX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我国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建立起XX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只有这样,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分析的话,要想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体制适应我国的国情,必须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民办高校的责、权、利,这同时也需要我国XX作出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XX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把属于学校的权限,坚决放给学校;XX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XX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同时,XX也要协调关于来自于各方面的改革,使各个方面先后出台的政策措施相互匹配,协调一致,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落实和行使好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做好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必要准备。加强民办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以及提高管理干部素质水平,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健全民主监督,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逐步建立起学校面向社会,并使社会各界能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有效机制,争取我国的民办
  高等教育与我国的市场需求能够自然衔接在一起。
  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各种政策法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建立有效管理体制,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监督机制,对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对于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比如发达国家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体制时就非常重视教育立法的工作,而且立法先行,使得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以及监督。举个例子说明下,日本推行所谓的“教育立国”政策,日本先后颁布了大量的高等教育政策,日本经济之所以有如此飞速地发展与日本重视高等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无论从国外可以借鉴的经验还是从我国的经验教训分析,只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法律以及法规,才能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也能够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法律以及法规,国家以及地方XX严格依法治教,XX职能实现真正地改变,改善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履行真正的职责,民办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充分说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有法可行。只有这样,民办高等学校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以及发展的需要。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管理体制,采取规范与扶持并重的方针,加大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力度。首先,应该尽快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比如劳动部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等等,建立统一化的机构。另外,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行重新归类,我国不应该把民办高等教育归为成人教育系统,而是应该把它归为高等教育系统之中的一个分支。在建立独立管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之外,应该培育中介组织比如高等教育基金会、民办高等教育联合会等等,并且利用这些组织,承担咨询、监督、沟通等各种职能。
  2.抓紧内部创新,完善内部制度,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
  民办高等学校应该有效地利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权利下放机会,对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地创新,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从而让我国的民办高校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1)面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我国XX应该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提供精确、可靠、系统性的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正确引导专业设置;其次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组织专业评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最后对专业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定期抽查,减少重复建设,使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办学效率。这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如果想要获得专业设置自主权,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和人才市场需求慎重决策,注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XX所做出的这些决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打牢基础,提供民办高校的适应性。关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不仅仅要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而且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新需要。因此,我国的民办高校要改变公办高校过去那种学科间界限分明、缺乏交流和融合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和建设,发挥学校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锻造品牌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其次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专业交叉整合,培育新专业,大力扶持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再次,应当加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性专业的建设,从而巩固民办高校的办学基础,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最后,在专业内涵的建设上,应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使专业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形成众多范围小、易调整的专业方向,不仅能够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而且又能积极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3)努力扩宽民办高校的专业口径,增强民办高校学上在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变化十分快,个人的职业以及岗位变动将会变得更加频繁,而如今高等教育口径过窄的专业教育显然已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民办高校应该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创造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所以,个性化专业的设置、跨学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未来民办高校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民办高等学校毕竟属于公共事业机构,民办高校的效益性原则要求民办高校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要全面考虑民办高校自身的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满足广大民众的要求。(4)我国民办高校关于专业的设置也要坚持适应性原则。从民办高校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析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民办高校对于来自于社会的需求更加敏感,反应也更加地迅速。因此,民办高校相比于公办学校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民办高校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满足来自于市场的各种需求。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程可以说是面向市场、不断认识市场、占领市场以及开拓市场的过程。当然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之中也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量力而行。这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通过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治理整顿,已经取缔了一批民办教育机构,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民办教育机构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只有那些十分注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能力的民办高校才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地发展。由此可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民办高校的生存。(5)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擅长专业。同样,在我国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之中,不能过于盲目追求专业数量而不去考虑专业质量,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最能发挥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发挥效能,从而达到最佳的效益。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点的呢?首先全面搜集来自于市场上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搞好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其次要根据学校所收集的人才预测信息,并且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决策。但是,必须注意,民办高校在各种专业设置的过程之中也要从学校自身的特色出发,设置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过多的专业雷同,减少不必要的专业竞争,确立自身的专业优势。有着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可以说是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活力的集中体现,而特色专业又是办学特色的重要标记,民办高校如果要创立自身的办学特色,那就要在特色专业等方面好好下一番功夫。
  3.我国民办高校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扩展,增强民办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转变原有的观念,抓住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机遇,开阔自身的视野,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争取来自于社会多方面的合作,经过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增强自主办学能力,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益。为此,我国XX对于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从以下工作做起:(1)加强市场中介的作用。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参与监督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2)充分发挥拨款机制的作用,改革投资机制,从而建立资金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机制的作用,加大XX对民办高校的作用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手段以及方法之一。在X、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等等国家都会通过拨款的手段对民办高等教育施加影响,贯穿国家的意志,从而使得本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够快速地发展。而这些国家颁布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方案或者条例都是跟拨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结构性浪费与教育经费紧张并存的现象可是说是愈演愈烈,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
  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的问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单纯靠国家财政拨款,各级XX和学校主管部门分别管理,大大削弱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作用。因此,XX建立基金制,建立新的投资制度,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关键性问题。(3)建立检查评估制度。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来说,在端正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育评估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应该完善民办高校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以及实施办法,使税务部门在征收税收时有法可依,从而保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要想民办高校可以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的话,要尽快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改善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我国的融资环境也要更加地公平,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除此之外,我国的民办高校也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声誉上不断地提高。

  结论

  总之,面对二十一世纪以及经济知识时代,发展教育是关键所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逐步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不仅仅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预示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前途以及未来。总之,要想民办高校可以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的话,要尽快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改善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我国的融资环境也要更加地公平,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除此之外,我国的民办高校也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声誉上不断地提高。当然,民办高校也要从靠自身的努力,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提高对教育市场的适应能力,走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办学的声誉。在此,我们相信,有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的全方位扶持,再加上民办高校自身不断地努力,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前途将会变得更加地光明,愿景也会变得更加地辉煌,一定会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注释:
  [1]E・詹姆斯.教育责任在公私之间的划分.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东方网.减少公办高校,发展民办高校的意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2011.7.5.
  [3]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4]马郑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xxxx》.2000年第4期.
  [5]林丽娜.浅谈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现状.教育平台.2010(6).

  参考文献

  [1]杨倬.民办高校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高教论坛.2005.3:152-153.
  [2]沙云.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1:142-143.
  [3]郭静.我国当代民办高校的发展.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4:17-18.
  [4]林丽娜.浅谈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现状.教育平台,2010.6:115.
  [5]陈志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市场论坛.2009年第7期.
  [6]陈孟强.浅谈民办高校教学中对学生模拟实践的认识.市场论坛.2010年第7期.
  [7]程宏.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4年第4期.
  [8]李国柱.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黄河科技大学报.2000年第4期.
  [9]徐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2002年底3期.
  [10]教育部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高等教育法规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周远清.加速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高等教育.1998.
  [12]马国川.教育改革,从80年代再出发》.经济观察报.2009-03-09.
  [13]xxxx.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华文摘.2009,(5).
  [14]肖鹏.技术创新过程的市场失效与财税政策选择.改革.2006(10):43-47.
  [15]金雪军,杨晓兰.基于演化范式的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科研管理.2005(3).
  [16]卢锐,杨忠.制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0).
  [17]邵庆国,李乐涛等.构建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链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
  [18]聂鸣,杨大进.从目标导向到能力导向: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进方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
  [19]汪秀婷.国外产业创新模式对我产业创新的借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
  [20]易将能,孟卫东,杨秀苔.RIN对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重庆大学学报.2005(3).
  [21]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经济研究.2003(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8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