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对德国汽车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 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进而发展到战略竞争。但就企业而言,尤其是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大多还是以产品竞争为主导的。那么这些企业如何在新的世纪里增强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关键还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优秀的企

  摘要: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进而发展到战略竞争。但就企业而言,尤其是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大多还是以产品竞争为主导的。那么这些企业如何在新的世纪里增强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关键还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而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向来以质量领先全球,这得益于德国汽车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发展战略。本文以企业文化对德国汽车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探讨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德国;汽车工业;产品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德国汽车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及启示

  引言

  现在世界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但德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却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德国汽车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汽车产业具有集群式发展特性,从汽车产业的投资、生产、研发、供应、销售、维修;前序的原材料、零部件、技术装备、物流;后续的油料、服务、信贷、咨询、保险,直至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影院、等构成了一个长链条、大规模的产业体系。所以汽车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高关联性的产业。另外汽车产业具有强大的出口能力、提供大量而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创造巨额税收也显著的推动了社的进步。汽车业极具优势的行业地位,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行业的领导者,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汽车工业迅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工业化过程的基础上。
  目前世界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产品是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国外知名的汽车生产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纷纷将眼光转向了中国,世界汽车工业巨头进入中国的速度和深度都有所上升。许多国际汽车巨头已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轿车生产商已经全部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而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也都在原有的规模上扩大了投资。与此同时,跨国公司集团内的汽车零部件厂也加速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工业重组不断,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汽车市场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竞争局面。面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和与之呈鲜明对比的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整体的拙劣表现以及世界汽车强国纷纷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空前的压力。因此认真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探寻我国汽车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及解决之策,成了中国汽车企业迫在眉睫的课题。可见针对我国汽车企业文化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和产品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理论综述

  1.精神文化-价值观
  首先,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主体,广大员工的参与和认同的文化。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语用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活动,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工作人员的文化属性。第三,企业文化是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形成的背景,同时,企业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有重大影响。第四,企业文化是文化的差异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它无法模仿。企业文化在中国是从80年代起,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许多企业成功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和持久的发展优势。
  2.制度与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制度,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3.物质文化三角度
  笔者认为,谈谈企业文化必须先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以具有凝聚力、约束、向导、奖励和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决定了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哲学。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有完善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

  二、产品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产品竞争力具有以下的基本属性:
  一是相对性。产品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比较的概念。是针对某一个发展时期而言。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进行比较测度的。一方面它强调与其他同业企业文化的横向比较以体现竞争的优势或劣势,另一方面随着作用因素的不断改变,同一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竞争力水平也各异。
  二是有效性。产品竞争力的首要特征是效率性和有用性。构成企业文化的资源和能力要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成为持续竞争的基础,构成产品竞争力的能力和资源必须是稀缺的、独特的、有价值的和内在的。
  三是动态性。发展变化时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产品竞争力也是动态的、开放的,会随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劣势二者会相互转化。另外,产品竞争力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等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因而产品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四是过程性。任何企业文化都有一个生长周期,都会经历新生、成长、繁荣、衰退、和死亡的过程。因此要时刻了解企业的生长阶段、发展情况,正确区分产品竞争力的阶段性优劣势,作好长远规划和有效的的竞争战略。
  五是综合性和复杂性。产品竞争力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首先它是受企业文化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资本、技术、创新、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有效结合形成的统一体,其大小取决于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某一环节整合不好,都会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培育。其次,产品竞争力在多方面发挥作用,如:品牌形象、成本费用、市场开拓、顾客服务等。产品竞争力的这种复杂性和综合性大大加大了产品竞争力的评价。

  三、德国汽车业产品极具竞争力的现状

  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10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2011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121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加的新欧盟国家,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如果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也将丧失。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德国汽车业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是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也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了在全球尤其是在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德国汽车工业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全球汽车工业排名前十位中,德国企业就占据了三席。德国汽车的声誉更是家喻户晓,其优势也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管理方面:德国的汽车品牌享誉全球,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其中所体现出的软能力,是德国人闻名于世界的细致而负责的工作态度。——可靠的质量也是决定中国汽车行业今后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保护环境方面:以德国人为代表的欧洲人素来以爱护环境出名,德国的汽车工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强烈的生态意识使德国汽车的声誉大大提高,也是其进入全球市场的难度大大降低。
  品牌形象方面:德国汽车除了质量和环境方面的雄厚实力,也有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奔驰的形象是坚定和稳定,是年龄偏大、有职业成就,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普遍承认的汽车,而宝马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是脱离传统约束和充满智能的象征,是相对年轻的暴发户一样。强烈的品牌意识,对德国汽车在市场占有份额有效。
  服务销售:德国汽车行业普遍认为,汽车行业的成功,在德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主要是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合作。可以肯定的是,德国汽车的优势和特点是它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

  四、企业文化对德国汽车工业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决胜市场的最终力量已从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转向文化优势。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了高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高品味的价值观、高效率的管理观念以及高境界的企业精神的完美统一,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德国汽车企业文化注重诚信和产品质量意识

  德国强调依法治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德国汽车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意识强已成为汽车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在心。大众公司的工人在一个严格的质量意识,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质量理念,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戴姆勒公司注重产品的质量很有代表性。首先,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和高素质的员工是分不开的,注重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其次,以精工细作,严格的要求,认真的工作态度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第三,它是很好的品质,严格的检验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检查。注重产品质量,追求技术的完善是一个德国汽车公司通用意识。德国人喜欢技术,技术,崇尚科技价值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成为自觉行为。德国汽车公司客户,注重诚信合作,建立一个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没有“不行”两个字。德国汽车企业产品的高质量,源自德国人性格中那种追求精确、追求完美、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态度,也就是源自德意志精神——可靠、准时、高质量、高效。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德国人,养成了一种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保证了德国汽车企业产品的高质量,也成为德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制胜法宝。

  (二)德国汽车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德国汽车企业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一贯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因此他们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例如大众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许多培训点,他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进公司的人员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技能。德国汽车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他们聘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特别是冲破障碍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练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赖,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最高决策层之外,拥有各方面的优异的管理人才。他们以高薪吸纳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专家,并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戴姆勒公司认为“财富=人才+知识”,“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人才的内涵,是汽车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则是知识的载体,是汽车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所以,戴姆勒公司有一种好的传统,即选拔人才并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
  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汽车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不论是大众、戴姆勒、宝马还是其它中小汽车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奔驰公司,他们除了高薪聘用专业研究人员外,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员工的科技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公司经常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通过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通过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对企业的使命感。德国汽车企业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大众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公司经济面临困难,需要解雇2万多名员工。然而,公司的员工在参与企业决策时却表示:宁愿减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为4天,也不要让那些人失业。
  德国汽车企业也十分重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为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保持和谐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实现,他们在公司并购、重组时,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X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后,为解决两国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3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文化整合。
  总之,德国汽车企业文化是规范、和谐、负责的文化。所说规范就是依法治理,从培训中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对法律条文的掌握,从一点一滴做起,杜绝随意性和灵活性。和谐,就是管理体制的顺畅,人际关系的和谐。负责,就是一种企业与职工双方互有的责任心,即职工对企业负责任,企业对职工也要负责任,企业与员工共同对社会负责。

  五、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启示

  (一)我国汽车企业的现状,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国民享受汽车文明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应对汽车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还缺乏应有的自制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观念上、法治意识及行为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阶段个体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肢解。有些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表现出不同企业文化风格,使同一文化主体特征不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阶段文化也可能是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但其整体的随意性与非连续性却对企业有发展有阻碍作用。二是文化空想现象。这是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即表面上看似具有明显的企业文化体系特征,但对于企业长久发展却没有应有的推进作用。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领导者急功近利,企业文化定位有误区,造成经营力量分散。三是企业文化盲从。有很多中国企业不能有效的掌握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企业文化相互结合并进的平衡,对于传统文化理解肤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本末倒置,无法真正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

  (三)解决的措施

  1.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的建设
  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企业品牌。曾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营销,四个流的服务。但作为一个商业领导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的高度和战略眼光与时俱进,创建品牌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和果断,并不断激发员工创造力,打造优秀的品牌企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陕汽人的经营理念。2010年陕汽集团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全行业首个“德赢天下,品质成就未来”品牌宣言。陕汽集团原董事长张玉浦在诠释陕汽品牌理念时曾谈到:“品牌不强大,中国卡车就没有希望。作为中国最早的重卡企业之一,市场的认可丝毫没有减轻陕汽的压力,反而让这份压力愈发沉重。我们明白,中国重卡单靠数量支撑不起美好的明天,惟有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力量才能带来持久的辉煌。”总结陕汽集团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陕汽集团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汽车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汽车企业文化管理缺乏合理的制度支持,就难以把汽车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转化为汽车企业员工的共同自觉行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信息量的迅速爆炸、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汽车企业管理难度增大,传统的“以人管人”的管理制度难以保证汽车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知识型和学习型的现代汽车企业中,必须加强汽车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和人事管理制度,使汽车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内外部有效信息并与内部员工及时沟通,增强汽车企业运作的速度和灵敏性,提高汽车企业竞争能力。
  汽车企业制度,包括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营销体制等。在汽车企业经营中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很重要、很关键。和汽车企业直接有关的法律,主要是市场主体、企业权利、公平交易、企业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如企业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环保法、破产法等等。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即汽车企业要学会运用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武器,做好对商标、品牌、专利、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管理和开发。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开发节能环保安全的汽车产品,建立具有世界级品牌的我国汽车企业形象。

  总结

  汽车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汽车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汽车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角逐国际汽车舞台的重要手段。一个没有真正自己文化的汽车企业是没有前途希望的企业。为此,我们应从建立能够立足于国际汽车舞台的现代民族汽车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同时我们必须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充分借鉴和不断吸收国外汽车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汽车企业文化,为民族汽车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娜,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全球贸易报告[EB/OL]www.wto.org2011,(13)
  [2]杨博,经济数据喜人,X经济复苏提速[J].中国证券报2011,(23)
  [3]张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EB/OL]www.imf.org2011,(25)
  [4]谢琳,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5)
  [5]华生,中经网产业数据库[EB/OL]http://ceidata.cei.gov.cn/2011,(23)
  [6]白永秀,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7]赵勇,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EB/OL]2011,(18)
  [8]池周锋,中国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J].现代商业2011,(03)
  [9]伊风,企业如何应对原材料涨价[J]中国化妆品2010,(08)
  [10]杨平丽郑丹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价格月刊2010,(05)
  [11]黄水灵,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12)
  [12]黄晓凤,碳关税壁垒对我国高碳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10,(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60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