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绩效是衡量一家公司在一定经营期间里经营水平和运营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公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则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在XX大力扶持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营企业中最主要构成形式是家族持股,即家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实际控制,所以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通过以2014—2017年中国上海、深圳两市的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对其内控质量、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联系。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总结,对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首先,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正向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愈高,其绩效愈佳。其次,股权集中度与内控水平存在正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也较为显著。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愈高,其内控水平愈高。最后,内控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具有并不显著的中介效应。
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从家族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即家族企业在发展阶段应将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控制在适中水平,并加大内控建设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协调发展机制,为企业提高经营业绩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企业绩效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中国,推行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对国内经济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的作用下,对我国整体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公有制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XXX十六大上,国家领导人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私营经济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私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到了新中国的空前高度:“加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力度,并提供有力引导。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非公有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是其核心力量。”
时至今日,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到中国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是我国各类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17年11月,上市民营公司数量一直保持着长足稳定地增长,A股上海、深圳两市所拥有的上市企业累计为3558家,其中民营公司占比63.88%,累计为2273家。到2017年4月为止,上市的民营公司中有累计多达1112家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A股市场上市的所有私营企业的比例从2016年的48.9%增长到55.7%。由此可见,以家族持有为主要模式的民营企业在我国市场中占有的地位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要。
家族企业通常与所在当地的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多数家族企业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也为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宏观和微观环境。
我国经济也发生了转型,正渐渐转变为服务业以及市场需求驱动型的新方式,取代了原有的制造业、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繁荣发展以后,基于制造业的家族公司开辟了新的发展路线。因此,如何正确研究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既是家族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家族公司的股权结构、内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1.2研究意义
现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大量家族企业,这就为家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家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贡献GDP和社会影响方面逐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其特殊之处,在于股权集中程度会较为集中,在这一点上与其他民营公司存在一定差异,而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治理,都会或多或少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公司的绩效也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绩效之间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为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企业绩效能够得到的提升。
1.2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论文结构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这六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介绍,引出研究课题,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思维方法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紧扣内控质量、公司绩效、股权结构三个关键词,对中西方国家的文献与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对比国内外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本文所讨论的家族企业概念进行界定。
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部分。本文通过国泰安(CSMAR)、色诺芬(CCER)、迪博(DIB)以及万得(Wind)四个数据库选取2014~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通过Excel2016和SPSS21.0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
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在对家族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内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线性回归法。此外,还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稳健性检验。
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基于前文研究与探讨,得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怎样调整好股权结构以及改善内控机制,进而提出相关意见以改善企业绩效。
1.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综合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相关理论文献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对所有变量间的作用过程进行定性描述。
(2)基于理论分析的实证分析方法。在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股权结构与内控的相关性、内控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时,本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了相关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以上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下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图1-1技术路线图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长久以来,学界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在家族参与公司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着好坏参半的论断。
LaPorta等(1999)[①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1999)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54,471-517.]①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取27个国家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他们发现,在这些抽样公司中有68%具有控股股东;另外,他们发现在这些被选取的国家中,最为常见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家族控股。Claesens等(2000)[②Claessens,Stijn&Djankov,Simeon&Lang,LarryH.P.(2000).The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inEastAsianCorpora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58(1-2),81-112.]②对东亚9个国家的298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得出如果以10%投票权作为控制门槛,那么家族控股企业将占到所调查公司的一半以上的结论。Anderson和Reeb(2003)[③Anderson,R.andReeb,D.(2003)Founding-FamilyOwnershipandFirmPerformance:EvidencefromS&P500.JournalofFinance,58,1301-1327.]③对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Index)中的403家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些公司中,有超过三成的是家族企业。Barontini和Caprio(2006)[④BarontiniR,CaprioL.(2006)TheEffectofFamilyControlonFirmValueandPerformance:EvidencefromContinentalEurope[J].EuropeanFinancialManagement,12(5):689-723.]④选择了675家来自欧洲大陆上11个国家的公司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若将控制门槛设定为10%的投票权,则,53%的被抽取公司为家族企业。
Anderson和Reeb(2003)③认为,在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因素的情况下,家族企业的绩效是要好于非家族企业。在Barontini和Caprio(2006)④对欧洲公司的抽样调查中,他们认为尽管家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会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但瑕不掩瑜,控制的总体效果仍然是有所成效的。这与之前Faccio等(2001)[⑤Faccio,M.andLang,L.H.P.(2002)TheUltimateShareholdershipofWesternEuropeanCorpora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65,365-395.]⑤在研究西欧的家族企业时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当时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家族持股对非金融公司和小公司更为重要,但对于大型的企业来说,家族的涉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微乎其微。Holderness和Sheehan(1988)[⑥Holderness,C.andSheehan,D.(1988)TheRoleofMajorityShareholdersinPubliclyHeldCorpora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317-346.]⑥的研究结果中得出,企业的所有权与治理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明朗的,不同类型的控股方式可能并不会对企业绩效造成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Levy等(1983)[⑦LevyJ.(1983)TheEffectofShareholdingDispersionontheDegreeofControl.EconomicJournal,20,351~369.]⑦基于调查得知,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相应模型对一些股权集中的企业进行研究,Shleifer和Vishny(1986)[⑧ShleiferA,VishnyRW.(1986)Large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l.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5,461~488.]⑧得出以下论断,相较于股权分散的企业,股权集中的企业所拥有的盈利能力、市场表现更强、更佳。在高收益的刺激作用下,控股以及非大型股东所拥有的利益趋向是相同的,在这一激励作用下,他们会采集信息并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如此一来,便不会在股权集中度较低的情形下出现“搭便车”现象。通过对抽样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其市场表现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Claessens(1997)[⑨Claessens.S,DjankovS.(1997)OwnershipandCorporateGovernance:EvidencefromtheCzechRepublic[M].WorldBank.]⑨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为正向的。Han和Suk(1998)[⑩Han,K.C.,&Suk,D.Y.(1998).Theeffectofownershipstructureonfirmperformance:Additionalevidence.ReviewofFinancialEconomics,7(2),143-155.]⑩也基于相关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企业的绩效表现愈佳,则其股权集中度愈高。
1.3.2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在近几十年逐渐开始被学术研究以及XX政策所重视。有学者认为,虽然家族企业在国内曾经几近绝迹,但即便是在计划经济制度的鼎盛时期,“家族主义”等却未曾真正消失,而是以一种潜伏或变相的形态存在(储小平,2000年)[⑫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51-58.]⑫。
对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刘小玄和韩朝华(1999年)[⑬刘小玄、韩朝华.中国的古典企业模式:企业家的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1999(6):179-189.]⑬认为,家族公司较高的股权集中度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切实保障,使公司在资金投入、资源分配、激励方面完全免于受到约束,可依照公司运营人员的最优目标进行操作。基于对上市家族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份持有比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金毓、焦丽娜(2007年)[⑭金毓、焦丽娜.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7.26(11):121-124.]⑭指出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基于实证研究,王明琳和鲁莉劼(2009年)[⑮陈凌、王明琳、鲁莉劼.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来自于浙江省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203-212.]⑮得知在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以后,相较于非家族公司而言,家族公司有着更佳的绩效表现。但因“裙带关系”的存在,会对家族公司的绩效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上市企业中360个家族公司观察值的研究,陈然方(2006)[⑯陈然方.亲族信任、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以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例[J].世界经济.2006(4):77-83.]⑯也得出了相似论断,他认为在家族公司中,因为家庭成员的利益与公司一致,因此由家庭成员来担任总经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⑰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90-100.]⑰等人认为,这两者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基本上不会受到控股股东性质的影响,即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存在这一关系。
学者们大都立足于两权分离的视角对股权结构对内控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将最终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592个家族公司样本作为实例分析对象,许静静、吕长江(2011)[⑱许静静、吕长江.家族企业高管性质与盈余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1):112-120]⑱得出由家族成员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的家族企业有着更高的盈余质量。周美华、林斌、李炜文(2017)[⑲周美华、林斌、李炜文.家族控制、家族成员涉入与内部控制[J].当代财经.2017(09):81-91.]⑲研究结果也与之相似,与非家族企业比起来,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两权分离度内部控制质量呈反相关。当非家族成员担任管理层职务时,企业的内控质量较低,而家族成员出任职务,则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1.3.3文献小结
从上述前人的研究发现中可以看出,关于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个别研究得出反相关或可能不相关的结论,但大部分的文献结果都可以看出,家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绩效显著正相关。这些研究文献大多表明,企业的股权越集中,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会越好,经营绩效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如果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管理层职务,便会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在一些研究中可能会因为行业或规模的不同导致得出的结果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家族企业的界定
最早对家族企业进行定义的学者是X的史学家A.D.钱德勒[①钱德勒(Chandler,A.D.).看得见的手X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91.]①。按照他的评判标准,这里“家族”并不是一定是纯粹意义上的家族,而是指“准家族”,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中的成员不必具有血缘关系,若干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合伙人所共同创立或者是控制的企业,也是属于家族企业。盖尔西克等(1997)[②克林.盖尔西克(KelinE.Gersick).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M].贺敏.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1-322]②指出,家族是否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对家族企业进行判定的核心准则,而不应将公司是否以家庭命名、是否有家族成员在公司担任管理人员作为家族企业的判定准则。这就意味着,判定某家公司是否为家族企业的唯一标准是家族是否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而在其他更多的研究中也将所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并且结合一些其他因素综合考虑。Mok等(1992)[③MokHMK、LamK,CheungI.FamilyControlandReturnCovariationInHongKong’sCommonStock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1992.19(2):17.]③将家族企业界定为由家族成员或整个家族创立的公司,并且拥有的总所有权超过10%,此外,家庭成员还要拥有董事会席位。Burch(1972)[④PhilipH.BurchJr.TheManagerialRevolutionReassessed:FamilyControlinAmerica’sLargeCorporations.LexingtonBook.1972.]④指出,任何家庭成员拥有超过4%的股权并占据董事会席位即可视为家族企业。Anderson和Reeb(2003)[⑤AndersonR.andReeb,D.(2003)Founding-FamilyOwnershipandFirmPerformance:EvidencefromS&P500.JournalofFinance.58.1301-1327.]⑤定义的标准是,家庭成员或家族稳定拥有所有权,并且(或)家庭成员担任董事会席位。
上述所列出的关于部分学者对于家族企业的定义,虽然表述有所区别,但有三点是共同的:第一,家族要拥有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和控制权才能称之为家族企业;第二,即使是不要求家族或成员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但也要求家族要对企业拥有控制权。
2.1.2股权结构的界定
股权结构是指一个股份公司中不同性质股份在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公司的持股者拥有相应的权益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持股者的股权。企业的治理结构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而股权结构则是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基础。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因其股权结构而异进而对其治理结构带来一定影响,最终会对其行为与绩效表现带来一定影响。
股权结构的类型划分方式各不相同。常况下,股权结构包含了两大含义:即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构成。前者是指前五大股东拥有的股票比例;后者是指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所持股份。
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这一层含义进行分析,可以分三类:1.股权高度集中,企业有着掌握绝对权力的大股东,有绝对控制权;2.股权集中度较低,股东之间的权利基本持平,没有大股东,实施两权分离、单一股东所持股比少于10%;3.除了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以外,企业还拥有所持股比介于一成到五成之间的大股东。
2.2理论基础
2.2.1两权分离理论
“两权分离”最早由伯利和米恩斯(1932)提出,他们研究了两百家企业,得出结论:大部分企业中拥有股权的运营者无法控制企业,因此两权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代企业中。而两权分离这一现象,实质上得益于股份制公司的出现,随着生产运营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专业性的持续增强,企业也对负责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经理人的专业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所有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经理人将接受所有者的委托来管理企业。二者的权利与责任极为明确,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拥有经营权的经营管理者在公司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属于监督人员,而后者属于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和使用公司的财产。
但相较于国外的上市企业,国内的上市企业新增了一层代理问题。在国内上市企业中,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企业占有较大比例,此类企业为无法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家所有,只能通过相关管理部门代为行使所有权,这就意味着国内上市企业面临着国家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代理风险,相较于外国的上市企业,国内的上市企业在所有者对其运营者的有效监督方面的落实难度更大。
2.2.2信号传递理论
首个提出信号传递理论的是A.MichaelSpence。该理论指出在交易阶段,交易双方会因信息不对等的存在而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在此情况下,该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掌握较多信息的参与者向掌握较少信息的参与者传达信息进而在市场中获益即为信息传递。
现代公司推行两权分离制度,企业股东委托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未能全面了解企业信息,投资人只有基于企业信息的公示来掌握其运营管理现状,在管理人员不进行主动公示的情况下,易于引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按照信号传递理论,为了与绩效表现不佳的公司区别开来,绩效表现较好的上市企业会积极进行内部信息披露,进而将其利好消息传达出来,吸引大量外部投资,此类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与之相反,一些未进行信息披露或披露信息不足的企业则被视作存在坏消息,如此一来,其股票价格便会下跌。
就内控信息披露而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效果可通过内控信息披露程度来反映。即在某种意义上,其信息的披露程度反映了公司的内控水平。而按照信号传递理论,投资人会按照企业的内控水平来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内控信息披露水平愈高,则表明其内控水平愈高,因此投资人更乐于与内控信息充分披露的企业合作。就上市企业而论,为了与绩效表现不佳的企业区别开来,具有良好绩效表现的企业会积极披露更多的内控信息,进而吸引投资、吸引市场做出积极反馈,其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2.2.3委托代理理论
在为企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同时,当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机制也引发了委托代理问题。在企业实施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运营者分别为委托人、代理人,前者不再负责企业日常运行管理,而是委托具备在运营管理方面更为专业的经理人来进行管理,并由此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所有者与运营者的价值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股东将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作为目标,而运营者大都以工作自身所产生的利益即空闲时间、更为丰厚的薪资报酬等作为目标追求,二者的利益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并由此引发冲突。外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等问题的存在,运营者便有一定概率做出侵害股东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此类委托代理问题无可规避。公司股东与运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即为前文所述委托代理问题。在国内企业中还存在大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有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这一问题极为突出,依托于自身所持股份较多的优势,大股东可按照自身意向使董事会做出对自身利益有益的运营管理决策,而不论该决策是否会对非大型股东的利益构成损害。大股东会绞尽脑汁地采用各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为了获取贷款,大股东将公司作为担保进行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使公司对一些能为自身获益但无益于企业自身获利的项目进行投资等。
2.3本章小结
通过对上述的概念以及理论的陈述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中,股权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控制代理成本、提升其内控质量进而改善其绩效表现。而学者们主要立足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的视角对股权结构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对于家族企业的界定依照家族是否在企业中拥有一定数量的所有权以及是否在管理层占有席位。其次,我们可以从信号传递理论中得到,上市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情况与绩效水平之间可互为促进、互相影响,上市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程度能为企业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最后,本研究将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对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内控质量、绩效进行探究。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了以下步骤进行取样:首先,将到2017年年末为止上海、深圳两市全部A股上市非ST公司作为总样本,并从中过滤掉金融、保险公司数据,主要是因为这类公司在资产负债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与一般公司显著不同。得到总样本公司数为3439家;然后,按照本研究对家族公司的划分准则:1.最终控制人可追溯至家族或自然人;2.这一家族公司或自然人对企业拥有切实的控制权(在上市企业中,实际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达到25%及以上)。通过筛选,最后再将缺失值较多的公司剔除,最终获得745家上市家族公司作为分析样本。相关数据均源自Wind、DIB、CCER、CSMAR数据库。本研究采用2016版本的Excel以及SPSS21.0来进行整理分析。
3.2变量设计
3.2.1股权结构的衡量
本研究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两个变量作为股权结构的替代变量。其中前者是指第一大股东所拥有的股票的比例,其数值愈高,则表明公司股权愈集中;后者表示第二至第五大大股东所拥有的股份比例之和比上第一大股东所拥有的股价比例,这一指标可用于反映公司的股权制衡能力,其数值愈大则表明公司的制衡能力愈强。
3.2.2内部控制的衡量
本研究采用的内控衡量指标直接源自迪博数据库。我国上市企业内控指标是结合我国上市企业推行的内控体系的基本情况,基于内控的五大目标实现程度对内控基本指标进行设计,并将内控缺陷作为修正变量来修正内控基本指数,最终建立对上市企业内控水平与风险管理控制能力进行全面反映的内控指数。
3.2.3企业绩效的衡量
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与效益即为企业绩效。可将我国、外国学者所使用的企业绩效判断指标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市场评价法、财务指标衡量法。前者以TobinQ值为代表,此类衡量指标在将企业当前的价值纳入考虑范畴之内的同时,也将企业将来的发展潜力纳入了考虑范畴之内,该方法对资产市场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较为适用;后者以ROA、ROE为代表,此类衡量指标并未将企业将来的价值纳入了考虑范畴之内,而仅考虑了其当前的价值。
对我国市场环境以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全盘考虑,本研究将ROE作为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以下为选择这一指标的具体原因:TobinQ值采用企业股票总价值除以企业的重置成本。相较于国外市场而言,我国市场较为闭塞,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人为干扰因素,企业的市场价值无法通过股价来反映。外加上国内的要素市场也尚未发展成熟,无法对企业的重置成本进行精准计算,使用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取代计算的重置成本与真实重置成本往往不够准确。
3.2.4控制变量的选择
对多方因素进行全盘考虑,本研究将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作为控制变量:
(1)对于第一个控制变量,企业的收益会因其规模大小而产生一定变化,常况下,凭借着较强的社会效应,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所产生的利润也更高。将SIZE作为控制变量,能消除因为规模而带来的营业外收益的影响。对于企业规模,本研究采用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进行替代。
(2)对于第二个控制变量,对于企业而言,适中的资产负债率能为其绩效表现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利息可进行税前扣除,高的负债能起到良好的避税作用,而负债能为公司提供运营资金,进而用于项目投资中并能改善其绩效表现。与此同时,负债水平过高,则会导致其面临难以及时偿债的风险,财务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将LEV作为控制变量能消除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对其绩效的影响。
(3)对于第三个控制变量,增速较快的公司所拥有的绩效表现也更佳,与之相反,会对企业绩效表现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用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
表3-1变量的定义及选取方法
3.3模型设定
为检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以下模型:
模型一:(1)
此模型中,CR1、CR5为股权结构的替代变量,SIZE、LEV、GROWTH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为检验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建立以下模型:
模型二:(2)
该模型中,DIB代表内控质量,CR1、CR5为股权结构的替代变量,SIZE、LEV为控制变量,分别代表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
为检验股权结构、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建立以下模型:
模型三:(3)
模型三是基于模型一而建立,在其基础上加入变量内部控制指数DIB。
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后得出的有效样本累计为2980个,基于SPSS21.0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下表:
表4-1描述统计量
如上表所示:不难发现上市企业内控指数的极小值、极大值、标准差分别为0.00、855.81、67.86435,从中不难得知企业的内控水平存在极大差异。ROE的极大值、极小值、均值分别为85.01%左右、-125.61%、7.6555%,由此表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CR1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分别为13.93%、95.99%、60.9405%,表明国内上市企业有着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企业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CR5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相应为0.04%、57.76%、19.7276%,整体情况看来,样本公司并不具备良好的股权制衡能力,这就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无法受到其他股东的有效牵制作用。SIZE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分别为9.40、17.44、12.8650,意味着在规模方面,本研究的取样公司并无显著差异。LEV的极大值、均值分别为95.26%、37.9487%,由此表明很多公司已欠下累累负债,处于所拥有的资产不足以偿还其债务的状态。GROWTH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相应为-85.09%、8499.20%、32.5711%,由此表明部分样本公司增长,部分样本公司在高速增长,整体的增速较为缓慢。
4.2相关性分析
表4-2相关性
4.3共线性检验
对于股权制衡度与集中度、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的多重共性性,本研究使用容差以及VIF来进行验证,下表即为其检验结果:
表4-3模型一
由以上三个表格不难得知,三个模型自变量间的VIF数值都介于1与2之间,明显为负值,容忍度TOL趋近于1。经验判断方法说明:VIF介于0-10之间,容忍度TOL趋近于1的情况下,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存在。按照以上判断方法,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SIZE、LEV、GROWTH均在上述范围内,所以不会存在影响实证结果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4.4回归结果分析
该检验中用股权集中度(CR1)、股权制衡度(CR5)代替股权结构,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对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4.4.1模型一回归结果分
经过上文检验,股权集中度(CR1)、股权制衡度(CR5)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将其放入模型一中进行回归,如表4-6所示,调整R方、F统计量、模型汇总sig分别为0.074、48.357、0.000,模型一得以验证。CR1、CR5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回归结果如表4-4所示,从中不难得知:
(1)CR1的回归系数值为0.106(t=7.112,P=0.000<0.01),意味着股权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呈现出正比关系,即股权愈集中,愈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2)CR5的回归系数值为-0.042(t=-2.661,P=0.008<0.01),意味着股权制衡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度提高,可能会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对上述内容总结归纳不难发现:企业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股权集中度均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以及资产负债率、股权制衡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
4.4.2模型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4-7模型二: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回归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087,意味着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可对内控指数8.7%变化原因进行解释。该模型通过F检验(F=71.716,P<0.05),由此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中会有一项或者多项会影响内控指数。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ROE、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338(t=2.916,P=0.004<0.01)、0.125(t=1.004,P=0.315>0.05)、2.180(t=15.670,P=0.000<0.01)、0.034(t=0.544,P=0.587>0.05),由此分别表明股权集中度(CR1)与内部控制指数(DIB)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股权越集中,其内部控制质量就越高;股权制衡度与内控指数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净资产收益率与内控控制指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资产负债率并不会对内控指数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分析可知:股权集中度,净资产收益率会对内控指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股权制衡度,资产负债率并不会对内控指数产生影响关系。
4.4.3模型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8模型三: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回归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为0.133,意味着内控指数,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13.3%变化原因进行解释。模型通过F检验(F=76.031,P<0.05),由此表明中至少一项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关系。
内控指数、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031(t=14.084,P=0.000<0.01)、0.091(t=6.296,P=0.000<0.01)-0.043(t=-2.795,P=0.005<0.01)、1.703(t=9.671,P=0.000<0.01)、-0.046(t=-4.811,P=0.000<0.01)、0.003(t=3.540,P=0.000<0.01),由此表明内部控制指数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股权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股权制衡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企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营业收入增长率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总结分析可知: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内控指数、股权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以及股权制衡度,资产负债率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4.5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本文以50%控制权作为界定家族企业的指标,对股权结构、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表4-9模型一: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回归检验结果
由表4-9、4-10和4-11可知,稳健性检验与实证检验所得结果大致相同,由此说明稳健性检验通过,前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较为可靠。
4.6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7年上海、深圳两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内部控制、股权结构以及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中,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和内控分别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分别按照不同角度来探讨这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最后通过利用不同的界定标准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了为前文实证分析提供有力支持的结果。
5结语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2014年-2017年上海、深圳两市的745家家族上市企业作为本文的分析样本,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与内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对内控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进行探究、讨论。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如下:
(1)对于第一项实证研究结果,由表4-6不难得知,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由此表明股权集中度会对企业绩效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股权较为集中的家族企业能为其绩效的增长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股权制衡度会对企业绩效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则意味着如果其他股东对家族的制衡力增强,可能会对其绩效带来负面影响。
(2)对于第二项研究成果,由表4-7不难得知,股权集中度与内控回归系数为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这就意味着股权愈为集中的家族企业,其内控水平愈高。股权制衡度与内控水平的回归系数不相关,这说明除了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其他股东并不会对内控质量带来影响。
(3)对于第三项研究成果,由表4-8不难得知,股权集中度、内控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均为正,由此表明股权集中度、内控会对企业绩效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三者间可能存在中介效应,这就意味着内控质量愈佳,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
5.2建议
第一,家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应保持适中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股权越集中的企业,其提升内控水平的能力越强,并能为其绩效的改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而股权制衡度则会对企业绩效造成负向影响,所以家族企业应该保持较为集中的股权控制度,同时也适当的让中小股东能够对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第二,应加大内控建设与实施力度。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企业内控水平会在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内控机制的改善与有效执行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此外,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相关性较为显著,因此在确立并推行内控制度之时,应将企业股权结构对内控的实施所造成的潜在影响纳入全盘考虑范畴之内,进而将内控对改善企业绩效表现的促进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第三,应构建股权结构与内控和谐发展机制。企业要想提高绩效,就应将股权集中度保持在适中水平,规避股东对家族股份的过度稀释现象。在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内控起到了传导者的作用,会对这一影响过程带来强化作用。因此在股权结构保持在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应注重内控机制的和谐发展,基于股权结构的持续改善,构建有效的内控制度并使之进一步完善,进而为企业治理制度的有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反之,如未能注重内控的建设与有效执行,不论企业的股权结构有多好,也难以将其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5.3研究不足
首先是数据,因为某些变量部分公司还未披露或是数据库未能更新,本文选用了2014—2017年的数据,而未能选取到2018年的数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时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变量方面,某些变量的替代变量存在多个,而在本文研究中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多个,可能会对结果精确性造成一些影响。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范存斌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范存斌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范存斌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范存斌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范作冰、李胜玲、吕敏.董事会结构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上市家族企业为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2017.13(6):28-33.
[2]郜林平、毕艳杰.论控制权转移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2(14):31-32.
[3]高明华、杨静.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11):54-58.
[4]贺小刚、连燕玲.家族权威与企业价值:基于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4):90-102.
[5]姜婷、张保帅.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公司成长性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中国“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为例[J].技术经济.2018.37(3):101-106.
[6]李斌.上市家族企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企业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34-42.
[7]李秉祥、高小莉、张涛.家族企业超额控制权与盈余管理研究——基于CEO持股的调节作用[J].财会通讯.2018.800(36):5-10+42+131.
[8]李春琦.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绩效的经验证据——基于对家族上市公司控股比例和规模的考察[J].统计研究.2005.22(11):55-4.
[9]罗进辉、李雪.股权的家族化、家族高管与家族企业业绩[J].南方经济.2017(9):1-20
[10]李正文、胡舒雁、刘雅娉.上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8.No.981(26):82-85.
[11]汤莉、杜善重.家族涉入与企业绩效——基于团队稳定性与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No.153(03):56-74.
[12]唐哲.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8.
[13]王棣华、管莎莎.内部控制在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传导效应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5):60-70.
[14]王文娟、宋伟东.资本结构对上市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在深、沪上市的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8(2):93-95.
[15]王耀光、张丽、薛坤坤.家族企业中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2):92-98.
[16]王智辉.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4.
[17]韦泽鑫、王晖.基于TobinQ的上市家族企业后代涉入管理绩效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05):79-83.
[18]辛金国、张梅、沈芊男.家族控制权、薪酬激励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的分析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7(10):52-60+157.
[19]周美华、林斌、李炜文.家族控制、家族成员涉入与内部控制[J].当代财经.2017(09):81-91.
[20]赵伟栋、李常洪.家族涉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基于家族涉入不同测量维度的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8.No.577(01):123-126.
[21]张晓涛、李航、刘亿.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研究——基于控制权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5):7-16+204.
[22]张征、卿涛.家族参与管理、所有者年龄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非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5,29(5):96-100.
[23]AhmadA.C、JusohM.A.InstitutionalOwnershipandMarket-basedPerformanceIndicators:UtilizingGeneralizedLeastSquareEstimationTechnique[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64:477-485.
[24]DuréndezA、Madrid-GuijarroA、García-Pérez-De-LemaD.Innovativeculture,managementcontrolsystemsandperformanceinsmallandmedium-sizedSpanishfamilyfirms[J].InnovarRevistaDeCienciasAdministrativasYSociales.2011.21(40):137-153.
[25]Garcia-CastroR、AguileraRV.Familyinvolvementinbusinessandfinancialperformance:Aset-theoreticcross-nationalinquiry[J].JournalofFamilyBusinessStrategy.2014.5(1):85-96.
[26]GundayG、UlusoyG、KilicK,etal.Effectsofinnovationtypesonfirm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9.133(2):662-676.
[27]HasanMS、RahmanRA、HossainSZ.MonitoringFamilyPerformance:FamilyOwnershipand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inBangladesh[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45:103-109.
[28]Hernández-TrasobaresA、Galve-GórrizC.Diversificationandfamilycontrolasdeterminantsofperformance:Astudyoflistedbusinessgroups[J].EuropeanResearchonManagement&BusinessEconomics.2017.23(1):S2444883416300122.
[29]HeugensP.M.A.R,EssenMV、OosterhoutJV.Meta-analyzingownershipconcentrationandfirmperformanceinAsia:Towardsamorefine-grainedunderstanding[J].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2009.26(3):481-512.
[30]MaingotM.EnterpriseRiskManagementandFirmPerformance[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2(24):263-26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