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他们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等,都给中国零售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随着外资入驻中国零售业的速度与规模将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企业将面临着竞争、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述零售业,接着对外资零售业在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及特点,并分析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与挑战,最后提出我国零售业的应对策略,希望XX与企业一起努力,不断提升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水平。
关键词:外资零售企业;对外开放;策略
一、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一)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现状
1、外资零售业在华规模
自1992年9月28日,国内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以来,外资零售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据统计,截至2006年4月,全球零售100强已有42•5%的企业进入中国,另外有21%的企业通过进入亚洲市场并为随时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截至2008年底,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数量为17家,分别是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润发)、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好又多管理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康诚仓储有限公司(TESCO乐购)、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卜蜂莲花、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百安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欧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百佳超市(中国区)、永旺(中国)、易买得、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和宜家家居。外资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了3家,门店数量3634个,比上一年增加了8•9%,外资零售企业门店数在百强中所占比重为3•3%。这些都显示出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进入快速扩张时期[2]。
2、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正在加速,从2006—2008年12家外资零售企业近3年的销售规模看,大都是逐年递增的,除了宜家家居、百盛和百佳在2008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这可能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其销售总额在中国零售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不高的。从表1中可看出:(1)外资零售企业从2002年的仅占零售百强13%的市场份额,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提高到了23%的比例,翻了一番。(2)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市场份额在这7年有所波动,从2002—2005年都是逐年提高的,虽然在2006年该比例却有所下降,但在之后的3年内仍然是逐年上升的。
从市场份额绝对值来看,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并未占据过高的份额,但在个别业态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据统计,2005年在东部地区城市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中,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占23%,少数城市达到50%。2002年初,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抛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在中国加入WTO后,预测在未来的3~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甚至80%的市场份额将为外资占据,30%的市场份额将由国内零售巨头把持,仅剩10%的市场份额掌握在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尽管目前还没出现麦肯锡所预测的情况,但应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如果外资控制了中国零售企业的话,就意味着XX对流通渠道控制力的失控,而零售终端又将通过纵向关系控制中国制造业,商品流通背后则控制巨大的现金流,直接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甚至是国家的经济安全。
3、外资零售业在华业态分布
各种业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采取的不同经营形式,它们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和融合,互相间的协作运作。进入中国的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大卖场、大超市和便利店为基本业态。大型超市是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第二阶段以来,外资零售企业投资最多,同时也是中国零售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种业态。内资零售企业在大型超市企业内的竞争力远远低于外资企业。大型超市这一行业,对新进入者来说,其进入壁垒很高,要求初始投资额大,没有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大型超市的管理难度大,分工协作程度高、经营技术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而这些是中国内资企业所缺乏的,外资企业有相当的优势,这也是外资零售企业投资大型企业主要的原因之一。相比而言百货店是传统零售业态,在西方国家百货店已有150年的历史,中国现代百货店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各大城市百货店已经非常饱和,并且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资进入百货业态的情况相对而言没有大型超市那么激烈。截至2006年底18家外资零售企业中有11家的经营业态都是大型综合超市,在外资零售企业的各种业态收入构成中,大型综合超市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大型综合超市已经成为了外资零售企业进军中国零售市场的主导模式。
(二)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优势分析
中国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迅速成长的市场、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了外资零售企业信心,大多数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都作好了3-5年不赢利的准备,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管理力量也给了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他们作好了在中国这个市场长期作战的准备。
1、技术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他们会大量投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都是国内企业所远远不及的。他们会与供应商建立高效的电子联系,企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高,并且有的国际系统的支持。其外国总部与全球各家分店、各个配送中心及供应商通过共同的电脑系统进行联系,各种信息可以在本系统内自由流动,充分共享,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2、品牌优势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顾客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像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消费者一想到这样的企业,就会感觉正规的服务、高品质的产品,国际一流的企业形象便会在脑海中形成。
3、规模优势
规模经营可以通过大批量进货获得较低的进价,可以分摊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固定费用。因此外资企业很注重规模经营,一般是以连锁或加盟为主,采用集中进货,形成对单个供应商的规模优势,议价能力提高,还可以使企业面向顾客,精确分析和预测需求。外资企业这种规模优势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做不到的。
二、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零售业的现状
1、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商品零售规模快速扩大。1997——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中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3年~——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2%和12.6%,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6.8%(如2所示)。消费品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规模跃上一个大的扩张平台——将以每年增加万亿元的速度发展。
2、新型零售业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仓储店、折扣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无店铺零售、仓储式商场以及网上购物等西方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出现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出现了业态纷争的局面。在2006年中国零售业100强企业中,实行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有45家,总销售额为43160.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10%;百货店有27家,总销售额为7790.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9.04%;超级市场有16家,总销售额为14594.10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16.94%。(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统计看,多业态组合经营占据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主要零售组织形式,我国已形成了以超级市场、百货和专业店为主力业态,便利店、折扣店和会员店齐头发展的业态格局。
3、大型零售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作用日渐加强。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6年全国百强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30.1%,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7.43亿元。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有着明显的规模递增、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强销售额合计792.4亿元,占百强销售额合计的33.8%;2002~2005年前十强销售额分别为1,123.2亿元、1,672.1亿元、2,256.5亿元、3,196.7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8.8%、40.5%、41.0%和43.2%,2006年前十名企业销售额高达4,089.8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上升至46.68%。
(二)我国零售业的特点
1、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零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1)零售额保持持续增长。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2000年以来,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均以高于10%的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2004—2006年,年均增长率为12.94%,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达到64326亿元,同比增长13.7%。
(2)大型零售企业快速成长。2001—2006年,百强零售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30.1%,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7.43亿元。同时,百强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44%,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10%,达到11.02%,2006年进一步上升至11.47%。
2、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整合和重构,业态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
(1)百货店重新盘整。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不断创新的推动下,百货店从2005年开始复苏。2006年,我国传统百货业加速向现代百货业发展,整个百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档百货、时尚百货、生活百货、主题百货、折扣百货、精致超市百货等错位模式不断细化,并在发展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受益于经营创新和消费环境的改善,百货业态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2)超级市场盈利增强。在连锁零售企业中,超级市场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6年,以超市和大型超市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店铺数量和销售规模保持同步增长,增幅均为19%。总体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平均11.7次,增加到12.2次,毛利率由12.6%提高到12.9%。自有品牌商品销售规模达到43.5亿元,比2005年增长52%。
3、零售业提质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1)连锁经营加速发展。自加入WTO以来,零售企业连锁经营规模加速扩大,增长态势高涨。据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69100个,同比增长57%。营业总面积达51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员工人数达204万人,同比增长31%。
(2)零售业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我国连锁商业IT投资规模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态势,连锁零售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2005年我国连锁零售业整体IT投资规模为63.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4%。目前,我国80%的大型零售企业不同程度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系统开发的前台POS销售系统和后台MIS/ERP管理系统,89%的企业已经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系统,80%以上应用了第三代POS机并实行了单品管理,30%左右的企业率先进入了商业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的阶段。上海百联集团,北京物美集团、国美集团、山东三联集团等一大批零售企业在商业智能(BI)、企业客户关系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供应链库存(VMI)等技术方面加大了研发和应用力度,逐步拥有了先进的组织技术。
三、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的影响
(一)外资零售业进入带来的积极影响
1、促进我国零售业态改革
外资零售集团有多样化的零售业态:仓储会员店、大型超级市场、便利店、折扣店等,而国内本土零售企业业态比较单一,早期仅有普通超市的形式,不能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外资零售企业在给本土零售商带来先进业态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本土零售业态的多样化,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增加就业机会
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外资零售集团在人力资源上奉行本土化的原则,不管是服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员工。目前家乐福在中国约有25000名员工,其中只有80名外籍人士,其余都是中国本地人才,员工本土化的实施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3、活跃国内经济,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市场开放是双向性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也在同时对中国开放市场,这就为中国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机。中国零售业可通过对各国市场需求及相关法律的了解,争夺国际市场份额。零售业引进外资,使得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和行业得以实现新的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税收与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作为商业企业的零售业,其商品绝大多数来源于国内农业和工业企业[7],更多的订货给国内的农业和工业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其他行业也会从中受益。
此外,外资零售商通常都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与当地的供应商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外资超市里卖的大多数商品都来自我国。外资零售集团采购本土化的实施,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型跨国零售集团在华大规模投资弥补了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加速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
(二)外资零售业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1、外资零售企业挤压民族商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零售集团规模越做越大,市场区域已遍布我国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的40多个大中城市,挤占了当地零售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我国本土零售业造成巨大冲击。
在外资巨头进入的地方,出现了“开了一家大卖场,死了周围一大片”的现象。仅在2007—2008年两年间,我国就有160多家超市倒闭,外资零售集团严重威胁到中小型零售企业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初,家乐福在上海开第二家分店时,方圆5公里之内的3家国有商业企业及周边一大批小商铺在两年内相继被迫关门。这些商业企业的倒闭又导致了大量人员失业,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使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
外资零售商进入之前,我国零售业发展就不平衡,城乡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结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好。外资的进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和矛盾。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基本上落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投资环境差、居民购买力低,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商业网点更加密集,出现过度竞争,而西部和农村地区零售商业依然发展缓慢,商业网点少。因此,外商的进入导致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市场份额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入华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效的信息化水平,良好的品牌形象,优质的服务,他们追求客户满意最大化,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等,这一切都是国内企业不可及的。由于他们具有众多优势,加之消费者会选择最优的品质与服务,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外资零售企业的服务,于是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减少,受到严重挑战。
四、促进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零售业做为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零售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面为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我国零售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不断提升竞争力。
(一)完善宏观环境
1、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外资企业在华情事扩张,对我国零售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XX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外资行为,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应对国有零售企业台一些扶持政策,还可以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出台支持性政策,提升我国零售业的整体水平。
由于外资已在大型超市占据有利地位,为控制大型购物中心发展,商务部应加强相关的宣传和预测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来控制和引导外商投资,并制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意见。通过介绍国外商业网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指导国内企业投资和发展。同时,对目前在建的城市商业设施进行调查,对违反规划、违反审批程序的项目将停止建设,进行重新评估后作出处理,还要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实施听证制度。
2、加强行政管理,完善监管
在促进零售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对内外资零售企业实现统一监管。首先,要对大型零售企业进行专门管理。大型零售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主导性作用,因此XX在行政管理中应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如在促进其发展总原则指导下,通过告诫制度、便利服务通道等手段对其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建立年审制度。通过消费者投诉、工商、税收、消防、卫生、进出口、市场经营秩序以及其他一系列指标,对零售企业进行年审评级,连续几年处于最差等级的企业将可能被取消经营资格。最后,要通过年审制度,可以健全对零售企业的统计制度,有利于XX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零售业发展进行把握。
为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和规范其市场行为,XX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后的经营与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和分析它们对中国市场环境、本地企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总体经济的影响,并安排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基础统计与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民间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迅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3、通过立法加强监管
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规范和促进国内零售业发展,如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竞争力、完善零售业预警机制等。但是,面对外资如此强劲的扩张势头,如何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于外资商业发展的调控,仍需进一步研究加强。首先,要从制止地方XX给予外资零售企业超国民待遇,公平内外资商业企业所得税负,给内外资零售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还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执行力的商业饱和度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标准,完善信息收集、预警发布的体系,加强监管执行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对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监控,对于外资零售业造成的同业损害,要通过相关立法进行处罚。
(二)培育大型零售企业
我国本土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外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企业的规模主要以产业集中度来衡量。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中少数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是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以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为例,到2008年下半年,其网点数量达到7100余家,比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多,但其营业面积一般为几百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而沃尔玛的购物广场面积一般都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在销售收入方面,百联集团也仅为沃尔玛的1/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零售企业还没有出现可以与外资抗衡的大型零售集团,缺少领头羊。我国本土零售商可以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的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提升本土零售业的总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对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绩效。2009年6月底友谊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联华超市拟收购百联集团及百联置业持有的华联超市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华联将成为联华超市的全资子公司。这也意味着联华超市的门店总数将达到5268家,成为国内超市业态中名副其实的“大佬”。只有培育出本土大型零售集团,才能形成国内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整体相抗衡的局面。
(三)调整企业自身行为
1、促进中小企业标准化发展,实现零售网点合理布局
中小企业是零售业构成的基础和就业的主渠道,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中小型零售企业的法律法规。在为中小企业开辟生存发展空间的同时,XX还应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向便利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多业态、多层次、大小零售网点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商业理念。目前许多大型外资企业竟相抢占城市繁华地区,导致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愈益突出,XX应尽快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彻底改变这种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局面。
尽管目前我国的连锁经营已呈迅猛之势,但多数企业仍面临资金不足、网点设置缓慢的局面。我国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设置,用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较先进而具有优势的企业。在筹资方面要尽量争取银行贷款以及实力雄厚的国内大型企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通过强强联合、控股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设立网点一方面要注重商圈的调查合理设点,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上要做到统一核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这样可降低核算成本,节约时间,提高价格竞争力。
2、组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比较成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大企业多,行业集中度高。X最大的前三家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0%以上,我国则主要以中小零售企业为主,零售企业前100强才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多一点。目前,我国应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战略,使它们成为在国内领先、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商业航母,还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组建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应坚持以市场为核心,企业自主扩张的原则[9],坚持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先做强后做大的原则,坚持产权主体多元化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已经使世界零售业显示出强烈的国际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流通的全球化。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分工和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断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现代流通已经成为一种黏合物,把整个全球经济连接在一起。因此,积极鼓励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国门,提高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开始起步。加快零售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能够使零售企业作大作强,而且还将发挥窗口作用,带动制造业的跨国经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零售企业的海外经营能够对中国产品起到有效地展示作用,有利于直接了解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开发新产品的思路,促进更多的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第二,能够直接检验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往往对商品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国产品将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优势地位。
3、整合供应链系统,完善与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流动的商品、信息和资金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最早起源于X制造业。其基本的理念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与自己相关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结为利益共同体,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将建立战略联盟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之间以技术、营销为基础的战略联盟越来越多,这些战略联盟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立新型的供应链体系是我国零售企业的当务之急[10]。优化企业供应链,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会成为零售企业降低库存,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也是其经营成败的关键。
我国零售企业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首先要树立大流通的思想,使商品信息通过零售企业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迅速传递,零售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其次,建立平等互助的工商企业关系也是零售企业成功整合供应链的基础。最后要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是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共同体。零售企业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仍在继续扩张,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盲目地引进外资,今后对外商的进入要进行约束,严格控制进入门槛。同时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包括公开土地的出让程序,保护外资企业里中国员工的合法权益,平衡本土零售商与外资零售商的权益,引导外资零售集团的规范经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给中国的零售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XX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节,行业完善监督,企业提升自身的信息化与专业化水平,不断发挥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这样才会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汪建成,任丽霞.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策略与中国零售企业的应对措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8).
[2]田爱国.国外零售企业营销战略借鉴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09).
[3]李春英.开放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途径.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李军.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山东财政学院,2009(03)
[5]徐翔.全面开放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国内零售企业的对策分析.东华大学,2006年.
[6]张智林.外资零售业对中国的投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王俊.外资进入零售业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商业经济文革,,2005((26)).
[8]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9]肖郁.中国零售企业品牌战略研究.中国商贸.2010(2).
[10]张二君.我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有利条件及建议.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11]张军.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零售业发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12]吴思敏.中外零售企业的比较及对策.兰州学刊,2004(05).
[13]肖艳.关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商场现代化,2005(12)(上)
[14]吕帆.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8).
[15]邹璇,曾路梅.第三方物流与我国零售业发展.商业研究,2011(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