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文的研究中,先以儿童认知特点作为创造力训练的理论基础加以描述和归纳,然后以实验的方法,随机选定68个3-5岁的儿童,分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在年龄上平均分布,以问卷的方式以及观察、访谈辅助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具体的实验中,首先在培训班里对没有经过训练的儿童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对儿童的思维水平做出定量统计,之后组织一场活动课,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实验场所,对这些实验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在训练完毕之后再以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来对创造力进行测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将各数据的前后测量差值将做为评价策略有效性的依据。在此次的研究中,希望能够从理论的层面上得出博物馆在促进促进儿童创造力的训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用以及效果的方法,同时对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进而也为博物馆教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在实践上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究,让博物馆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开发方面的作用能够用到实践之中,不断的完善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确保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前后创造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环境会对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产生不同影响;3-5岁不同年龄儿童创造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3-5岁不同年龄儿童创造力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形成显著差异。同时在研究中发现,3-6岁的儿童在创造力发展中主要受到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课程的实施方式、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此次的实验中,结果证明对3-5岁的儿童实施创造力训练是有效的,因此以本文研究的创造力训练方法以及环境选用为基础,提出基于博物馆的创造力训练与幼儿园的平常的创造力训练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且基于博物馆的创造力训练效果更佳。因此也就提出在3-5岁儿童创造力的训练中,进行训练环境的创新以及结合系统的训练方法非常重要。
关键词: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博物馆
引言
一、选题缘起
创造力是人所独具的本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创造史,社会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能有今天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人们不断的改造自身与改造世界。创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从自我角度出发,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完善自我,开发个体潜力,实现自我突破的诉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出发,时代飞速发展,每一天都有新事物颠覆传统。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其实就是高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较量。培养教育出具有创造力人才的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同时在人类的发展中从1945年第一次发明了计算机,到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称霸全球电脑用户,从互联网的出现,到手机移动互联的崛起;从IBM电脑的超高好评及覆盖率,到乔布斯的苹果公司突然间霸占了几乎所有的中高端电子市场。短短几十年,人们的生活已深深的植根依赖于手机、平板电脑与互联网之中,享受着科技发明带来的便利。这些影响了全人类的创新全部来自于X,X在创造力方面的发展水平不言而喻。
而在一项近几年对中、日、德、英三国儿童的跨文化研究中,中国青少年在产品的改进能力、科学想像力、产品设计的新颖性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外国青少年。09年8月20日《光明日报》更写到: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一项研究中得出,在调查的21个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几年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就和很多人提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是老人家最后一次系统性的谈话,这一问,至今振聋发聩,让学界难以言对。后来,当时的xxxxxxxx先生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钱老这个问题。在全文的最后钱老指出:“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说明国内教育在创造力方面的欠缺。这引发出我对创造力训练这个课题的兴趣。
基于以上的考量,本文在研究中以3-5岁儿童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年龄阶段儿童认知特点的分析以及对认知特点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3-5岁儿童创造力影响因素以及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然后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平台,通过对儿童创造力训练已有方法、适合方法、影响因素的筛选,设计出了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案,并对训练前后的儿童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对比,最后提出儿童创造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二、文献综述
1、相关文献的稀缺
在以“创造力”为关键词的检索中,笔者在知网中检索出了与之相关的59,964篇文章,而以“创造力训练”为关键词的检索中,找到了相关文献15,342篇文章,而以“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为关键词的检索中,没有检索到相匹配的文章,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将结合创造力、创造力训练等研究结果,来对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来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2、创造力训练相关研究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有些关注创造者,有些关注创造过程,有些关注创造成果。虽然关注点不一样,但是有两个共同的判断标准:新、有价值。也就是说第一要前所未有,第二要产生意义。总的来说就是“创造力就是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X学者Gardner也说,“我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别出心裁同时被大众认可并能解决问题或促发新产品的能力”。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作为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其在出版的《创造性》(1954)一书中指出“创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不仅仅是着重解决一个实际性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去发现问题、设想问题同时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这也就是创造性的思维,因为对问题的设想、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要比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当然,创造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异常重要。
(1)国外对创造力训练的研究概况
创造力训练也可以称之为创造力教育、创造力培训,最初是在20世纪初被提出。1936年,X通用电气公司首次设立了创造课程,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创造能力。它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研究创新产品的开发思路过程。后来,这门科学开始被称为创造学。创造教育则代表把创造学具体运用到社会或学校的教育里,研究的是创造活动的原理及其应用。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认为对创造的追求是无法做出规定的,必须间接地通过培养的方式才能获得。而在创造力培训方面最著名的是纽约州立大学采纳Osbron的头脑风暴理论,鼓励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下,彼此鼓励新鲜想法,强调不做评价以及突破思维局限。也叫做帕尼斯训练计划。(TheParnesProgram,简称PP)。
其它迈尔斯和托伦斯为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而设计出一种作业簿(Myers-TorranceWorkbooks,简称MTW),专门提供小学生认知活动练习,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X学者德波诺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思维训练课程和教材,并深入到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和推广,几十万小学生从中受益。此外还有弗耶斯坦(Feuerstein)的思维教程和李普曼(Lipman)的思维教材,均已得到广泛的实践与好评,并已被证明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实施。X教育学者布莱特(Blagg)评价弗耶斯坦的思维教程说:使人们看到了教授认知技能的可能性。莱恩(Lane)等人评价李普曼的教材说:“通过思维课教学,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大进步,同时提高的还有阅读和算术技能。”这些都是国外在创造力训练方面取得的成绩。
(2)国内对于创造力训练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创造教育由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1939年他创立育才学校,提出创造教育的理论,并设立奖学金鼓励,同时发表《创造宣言》。十一届三中全会教育改革政策发布以后,我国的创造教育调查与实践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仅有少量的研究与学校实验。在开发儿童创造力领域研究十多年的教育界心理专家张景唤教授指出,创造与个人的人格有关,而人格并不是先天秉赋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后天环境与教育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要重视培养儿童创造力,将教育过程看成有意识加以培养的结果,而非天性。她采用试点实验的方式证明了创造力可教这一论点,对小学一到三年级学生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周进行一次创造课活动。结果显示实验学生比非实验学生对创造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对自己的观念抱有更大的自信,更向往新奇的事物,更能接受刺激性表达,喜欢富有挑战性。此外,这方面的研究还有:黄光雄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发问实验研究;陈龙华对四年级语文学科进行了创造性方案研究;张玉成对小学生进行了老师提问方式研究等等。
总体来说,国内在对创造力训练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方面还是比较缺乏,很多的研究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阶段,只是意识到了创造力训练的重要性,而针对儿童如何开展创造力训练,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以什么为平台进行创造力训练等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博物馆为实验平台来结合各种创造力训练方法来进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3、创造力训练对象的选择
通过上述对创造力以及创造力训练的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在对创造力的相关研究中,就研究的对象来说,更多的是集中在7岁以上的儿童,而对7岁以下的儿童的相关研究涉及比较少。
知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他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X学者Silvano Arieti 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而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将个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分水岭定为6岁,她认为在这个时期,儿童承受急剧的身心发展。同时也是心理自我构建的学习者,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教育方面的帮助”了。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学龄初期为3~5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此时否定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就会慢慢丧失自信。
由此可见,对幼儿加大创造力的培养是有科学依据以及必要的,同时相关研究也是缺乏的。因此,本文把研究个体的年龄定位为3-5岁学龄前儿童。
4、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多种多样,最新的研究不再单一看待影响创造力的因素,而是把影响体系当做一个整体,即“创造力生态系统”(CreativeEcosystem)。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创造个体的个性,创造的动机及思维,创造的环境。由于每个个体的个性不尽相同,本论文主要从动机与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出发来研究创造力的培养。
(1)动机因素
心理学目前对创造力动机的阐述分为四大学派:
第一,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X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代表人物以时间先后分别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由X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前期主张客观的研究行为,后期也开始承认意识的重要。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在实验中教师是整个训练的设计者与组织者,而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被领导者。而创造力则在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中诞生。学习就是获得联系和使用联系的过程。这也是本文用实验作为研究验证科学合理性的理论支撑。
第二,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和上面的行为主义不同,这一学派比较重视心理研究,特别是潜意识的作用。佛洛依德认为被压抑的原始性冲动会产生动机,使人为了缓解内心欲望发生创造行为。荣格(C.G。Jung)不强调性冲动,认为创造动机在于表达内心并得到社会认可从而获得优越性,强调无意识的想象,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分析说使我们看到,创造的源动力来源于我们满足内心对精神物质生活的需求。而童年时期是人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思想初步形成,价值观等也是在逐渐的形成阶段,童年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第三,人本主义(humanism),批判了行为主义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不应该以对动物及病人的研究结果推测向正常人,认为应以健康的人为研究依据。他们所有健康的人都有创造力,是人自带的属性。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A.Marslovr)将久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递进的层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霰要,社交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创造潜能得到实现的结果。马斯洛将创造能力分为两级:对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带有独特天赋性,后者是人人都具备的,通过学习也可以优化,也是前者的基础。哪些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并在相关领域做出贡献呢?马斯洛认为人格重于能力,培养创造力应着眼于人格的培养。创造者有高度的灵活性,这才会产生创造力。人本主义的思想所强调的是对人的人格的培养,通过人类的灵活度的发挥来产生创造力。儿童阶段是人的思想萌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思想以及行动都会变得灵活起来,他们的初期的人格逐渐的发育起来,对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儿童的人格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灵活性也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第四,格式塔心理学派(GestaltPsychology),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M.Wertheimer)、卡夫卡(KKoffka)。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好像一个动力场所,其中所输入的每一刺激都会影响到整个场所。人心对环境提供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强调整观念的产生是创造过程的关键点,要从整体考虑将客观存在的旧完形用自己的观念打造成新完形。也就是说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记忆会被存储起来,这个储存虽然是呈片段状的,但是一些印象深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的记忆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他们的思想之中。也就是幼儿的这种对记忆的储存,让幼儿的训练变得更加有效。
第五,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是由最古老的一个哲学支系所派生的,即17到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属于一种承前启后的哲学派别。所谓联想,就是不同观念的联系或联结。联想的形成遵守两条原则:相似律(相似的观念易形成联结)和对比律(能够相互比较的观念易形成联结)。认为创造来自将一些平凡零散的想法组合而成不平凡的想法,从而形成创造,它只不过是需要我们善于联想。在这里之所以把联想主义提出来和前面四大最重要的学派相提并论,是因为该学派对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启示,即要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可以看出各个学派的观点均默认了人人有创造潜力,只不过动机的判断及培养的重点各有不同。这也为本文对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儿童在成长阶段,动机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这些动机基本出于本能需求。如果这些本能需求不加以引导或者纠正就会影响3岁到5岁儿童进入成长期的创造力。当然,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在儿童的思想中烙印必须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儿童的思想以及行为,让创造成为他们的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创造力的培训成果也就逐渐的凸显出来。
(2)环境因素
在创造力训练中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及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因为对于创造力来说,家庭的氛围、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都会对人的创造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样会对创造力训练产生影响。在对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其中学校培养的研究最广泛与深入,家庭培养差异性较大,社会培养则研究较少,本文将重点研究社会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
从社会培养角度出发,博物馆作为当今社会被视为最大的教育机构,其庞大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开放,中国的博物馆教育事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长期以来“以藏品为中心”正朝着“以教育为中心”转变,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其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改变。博物馆理应、也应有能力,承担起为居民提供社会教育的服务的义务。在社会环境中,从教育资源角度出发,本文将以拥有庞大馆藏的博物馆作为首要教育场所进行考察研究。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博物馆与创造力培养环境的契合。S•阿瑞提明确列举了他研究出的适宜培养创造力的条件,关于环境的描述出现在第一条和第二条,首先是安静的环境,因为许多有创造过程要排除过多的刺激以及任何使人心烦意乱的干扰,尤其是喧闹声。其次是闲散状态,指在一个相对愉悦放松的环境中去从事一样工作学习之外的事。国内张景焕教授对于创造课的开展地点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她建议首先应该单独设计综合创造活动课,即独立于传统课堂之外,在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锻练综合运用各种素质进行创造的能力,培养创造人格。《超级教学》的作者、X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曾指出,“创造力教育的两个决定因素是“状态和方法”,而“状态”是指在大脑放松的状态下。安静的环境、轻松的气氛是激发和保持学生最佳创造力状态的因素。综上所述,适宜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因素里,关键词有安静,放松,独立于传统课堂。而这些特征全部被博物馆所具备。因此从培养创造力理论角度出发,博物馆也完全符合条件。因此在实验部分,笔者把创造力训练的场所设定在博物馆内。
5、本文的创新性
在翻阅文献时,笔者发现,关于儿童创造力训练的文献并不多,而够抓住博物馆这一环境主体来探究其在儿童创造力培养方面的角色、作用、影响,则更是少之又少。简单的说,并没有将博物馆与儿童的创造力训练联系起来的文献资料。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一次创新,当然由于资料的缺乏也会让研究变得更加艰难。并且如何衡量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也是目前的难题,而简单地从书本理论角度大谈博物馆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又往往站不住脚,因而选择案例研究或者特定博物馆来分析可能会夯实我们的理论支持。
6、研究思路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是针对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所做的研究。在创造力训练研究中,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博物馆专业知识,在查阅大量与创造力训练、测评相关知识文献的基础上,以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切入点,将全文分为五个主要的研究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全文研究的缘起、与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指出了全文研究的思路以及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理论基础。在研究中归纳3-5岁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同时对创造力与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呈现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方案。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现有的创造力训练方法,接着结合上一章归纳出的3-5岁儿童认知特点,把现有的训练方法进行修改,提出符合该年龄段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同时将这些方案运用到各个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去逐一总结训练的策略,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结果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SPSS工具统计,并对3-5岁儿童在参加创造力训练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对各个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进行相应的叙述,进而提出了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训练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图:

第一章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理论基础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本领,也是人类发现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人类的优良品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创造力则更倾向于一种思维能力,是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创造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本章的研究中,为了对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从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在解读认知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3-5岁儿童创造力影响因素以及进行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从而为全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
1、认知发展研究情况
认知是一种综合了智力、思维、情感以及语言的一种认识性的活动,而认知特点则是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地方。3-5岁的儿童由于在智力、思维、情感以及语言等方面与成人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认知的研究中,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即“量的守恒”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主要对儿童的运演能力进行了探索。在研究中他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分为四种成分,即图示、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其中图示就是儿童行为动作的结构以及组织,在这些行为动作中儿童会在类似的环境中不断的重复,同时这些低级的图示会在逐渐的同化、顺应以及平衡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图示。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引发图示的改变或者是创新,而顺应则是一种质量上的变化,能够让儿童创设新的图示或者是对原有的图示进行调整。最终平衡则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儿童心理过程。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3-5岁的儿童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前运演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信号功能,同时产生了一些表象的行为,他们会在一些模仿性的游戏中,将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物体,同时当人或者是物体不再的时候则通过语言的方式来找寻,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智力是处于表现更多水平,他们不能够实现可逆性的运算。同时3-5岁的儿童,在认知活动中更多的是受到感觉的支配,通过对物体的感受进而对物体产生一些认知,也就是整个认知的过程中从表到里的一个发展过程,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但是在对现有儿童认知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儿童的认知并是不如皮亚杰所研究情况一样,因为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些低估。比如说,皮亚杰认为对于儿童来说表现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最终成熟,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在十二个月以前婴儿的表征能力就已经产生了,如果以皮亚杰的研究结论作为解读,也就意味着十二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完成了感知运动阶段。
埃里克森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阶段以及3个成年阶段,在4个儿童阶段中他提出学龄初期,即3-5岁的儿童是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主动的表现出探究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受到鼓励之后,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也会形成主动探索的特点,这也是儿童创造力萌发的关键。同样的在这个阶段,如果儿童的一些独创行为或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嘲笑或者是讥笑,那么他们会在逐渐的失去探索的兴趣,也逐渐的失去信心,他们在生活中则会更倾向于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圈子之中,不会主动的去开创生活。也就是说埃里克森认为3-5岁的儿童是一个认知的关键期,这个期间如果儿童的主动感觉超过了自身的内疚感觉的时候,他们就相应的拥有了“目的”的品质,这种目的就是儿童能够正视和追求自己觉得与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能够帮助儿童在想象失利或者是出现一些内疚感、惩罚恐惧的时候超越这些限制。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研究中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出发,提出了童年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她指出“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因为在2-6岁之间是儿童的良好的行为规范敏感期,这个阶段对颜色、声音以及触摸等比较敏感,但是这些敏感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消失,因此在敏感期是儿童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习惯的养成时期。
罗恩非德认为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情绪、智能、生理、知觉以及社会、审美、创造等方面会发展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来提供教育,引发他们自我表现,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之中,教师要给予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够维持下去。同时在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可以以成人的眼光以及观点去对儿童的表现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对他们的作品发展特征进行儿童化的分析,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儿童的作品在色彩的运用、形状的组成、图画的构成以及一些细节的刻画等方面来进行没感的探寻。
下面对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归纳如下:
2、3-5岁儿童认知特点
X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对儿童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如果将人的17岁所测定的智商看作是100%,那么其中50%的智商是在儿童3岁之前完成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3岁是人类心理以及行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个分水岭人类的语言学习到了一个爆发的关键期,会顺理成章的来表达一些复杂的句子,同时还会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态词汇等等。同时在这个阶段人类也进入到了一种有意识的阶段,开始逐渐的建立起自己的生存群体,特定社会阶段下的心理结构逐渐形成,同时也构架起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机制。具体来说综合各学派大师的观点,我认为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下:
(1)语言认知特点
3-5岁儿童语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存在两个主要的爆发期。孩子的语言学习并不是一字一句的一个把握过程,而是存在着一种语言爆发的现象。比如说对于2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会清楚的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会有一些语句的表达,但是这些表达很少是有自主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处于模糊的阶段,但是在2岁之后,孩子突然间会掌握很多复杂的语言表达技巧,且对本民族的语言会熟料的运用。而到了5岁,孩子的语言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能够对几千个词汇熟练的掌握运用,同时也能够完善的对语句进行表达。所以说,3-5岁的儿童在语言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语言认知已经形成,并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
(2)行为认知特点
在行为认知方面,3-5岁的儿童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他们的一系列的运动机能的危险性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同时生活方面也能够自理,不再需要大人的帮助。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开始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能够与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性的游戏,且还会与别人就当下的一些事情简单的谈论。当然,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精力足够的充沛,那么他们可能会积极的参与一些集体性的游戏,他们对于任何的玩具以及新鲜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着都想尝试的心理。
(3)情感认知特点
相较于3岁之前的孩子,3-5岁的儿童在情感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等感情的认知更为深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比如说当他们的父母或者是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赞赏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骄傲以及自信的情感认知,然后对这些行为继续保持。而当他们的父母或者是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时候,他们则会产生一种害怕、委屈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愧疚的情感认知,当然这是以每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在这些情感认知产生之后,会对行为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到孩子下一步的行为。除此之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还会产生爱与被爱的情感认知,他们会在父母或者是其他人的一些语言、行为中辨别自己是否被爱,也会慢慢的感受自己会不会爱别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去寻找爱,寻找爱的对象。所以说,在3-5岁之间也是儿童的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养成的一个关键期。
第二节认知特点与创造力的关系
1、创造力内涵
创造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对其的内涵界定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精确的定义。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注重对创造本身特点的挖掘,以此来形成创造力的内涵,有的注重对创造过程的强调,以此来界定创造力的概念,也有的研究者着眼于创造成果以及产品。但是在针对创造力的研究中,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对创造力的内涵解读中有两个地方是相同的,即创造力所拥有的新颖与适宜。这也就是说创造力必须是不同的,其次是有用的。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吉尔福特指出“创造力是最能够代表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同时这种能力是否拥有,主要是取决于他的动机以及气质特征。”他在研究中认为创造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敏感性,对问题敏感与否,也就是说是否能够容易的接受一些新的印象,发现新的问题;(2)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是否流畅,反映速度快还是慢,在特定的问题请见下是否能够顺利的提出多种答案或者是发生多种反应;(3)思维的灵活性,即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对于一些定势能否实现灵活的改变,是否能够实现自由的联想;(4)问题解决能力,即再确定性,对于一些特定的事物是否能够使用多种解决方法,是否能够构建起不同的解决机制;(5)洞察力,也就是说是否能够通过事物的表现而认清其内在的含义、特性,对事物的意义进行快速的转变。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在相关的研究中,指出创造力是建筑在两种观念思维的基础之上,这种观念思维就是能够同时想象并利用两种或者是更多的一些对立的思想、概念、形象的能力。而一般有创造力的人与其他的人的区别在于,拥有创造力的人能够从一般人眼里觉察到某种相似性的存在。创造力能够通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综合以上的说法,笔者认为创造力是属于人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而让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解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设想还做到了问题的深入性思考,这种思考能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一些问题的解决。
笔者认为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其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力、好奇心、天真的童心以及社会兴趣四个主要的方面。(理由?这与托兰斯测试的几个项目是不是缺联想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思维与直观与动作为主,拥有丰富的想象,内心世界主要以游戏是方式呈现,通过游戏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构建新的自我。
对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先验的预期,通过自发、自如的方式表达自身,同时进行创造性活动,能够引导儿童探索创造。
儿童在实现身体解
放之后,四处探索,无意识的吸收知识及经验,进而产生求知欲。 儿童比成人更善于交往与合作,在遇到问题时候他们不会轻易退缩,也不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是对未知的神秘的东西主动探索,高度专注。

通过上述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探索可以得知,儿童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相对来说儿童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创造力的表现方面并不如成人一样,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以X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教育心理学》中所提到的创造力内涵解读为基础,从作品、人以及过程三个角度来对儿童的创造力进行相应的研究。
2、认知特点与创造力关系解读
3-5岁的儿童在认知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随着其语言能力以及行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在语言、行动以及情感方面凸显出了自己所在年龄阶段所具备的一些特征。主要是语言进入爆发期,行动更为方便,生活能够实现自理,不需要大人帮助,自我意识明显,情感进入了敏感期。而这些认知特点也与创造力之间紧密相关。3-5岁儿童认知特点与创造力(着重于想象力、好奇心、天真的童心以及社会兴趣等的关系)之间的关系解读如下:
第一,语言的爆发让他们产生创造动机,进而形成创造力。在3-5岁之间,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他们能够以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来对不懂的事情进行提问,也就是说好问成为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特有的认知特点。同时3-5岁儿童的好问,不再是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上,他们喜欢进一步的探索事物的本源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表达主要是以“为什么”为主,通过各种询问,他们会形成一种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经过自身的加工,会产生一系列的创造性结果,进而逐渐的形成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行动的自由让他们不断的探索世界,以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基础,产生创造力。3-5岁的儿童喜欢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索,他们会不断的敲打、抚摸,甚至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的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还会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事物独有的功能以及结构。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们还会出现兴趣广泛的现象,他们喜欢与人交流,谈话,也喜欢探究事物,制造东西,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艺术方面的爱好,比如说画画等,而这些认知特点的拥有,让他们的世界到处都是新奇,在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会激发起他们的创造动机,进而形成创造力。所以说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对世界的不断探索中,以丰富的想象作为基础,来产生创造力。
第三,不同的情感会对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3-5岁的儿童在情感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具备了人类的各种感情。但是他们的情感还处于一个不稳定期,也就是处于情感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周围环境或者是父母对于情感的引导会对他们的创造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儿童的一些行为在得到鼓励与赞赏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骄傲以及自信的情感,进而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一些活动,以期得到更多的鼓励以及赞赏。也就是说,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一些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认知会对他们的创造力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热情。相反,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感会对他们的创造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让他们的创造力逐渐的被磨灭。
第三节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
创造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能力,其究竟能否被训练,对3-5岁的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有着怎样的必要性,这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得知3-5岁儿童认知特点与创造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认知特点直接会对创造力产生影响。而对于儿童来说,其认知特点是可以被引导,其认知可以被逐渐的改变的,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儿童的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被训练。而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表现如下:
1、形成创造性思维
3-5岁是儿童创造力形成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期间如果儿童的创造力能力被训练,对其以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5岁的儿童不管是在语言、行为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在这个阶段也是儿童认知特点形成的时期,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很高的专注度,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在创造力训练方面比较容易,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他们的创造思维会逐渐形成。
2、弥补传统教育不足
创造力在传统的一些教育中并不能够被激发,因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人们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主,更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们分析问题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很欠缺,人们所接受的分析方法只能够解决特定的一些问题,而对于特别的问题并不能够实现解决。所以说,创造力是在传统教育中很难获得的,需要特殊的训练方法。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他们的教育形式也可以采取多元化,而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学习为主,所以这个阶段儿童的创造力有着被训练的条件。
3、加一节:促进心智发展
4、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太大,改成促进社会适应力等)
创造力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创造力能够让人们不断的发现问题、设想问题、构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创造力还能够将各种知识、技巧综合起来,提出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的新的思想、观念以及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3-5岁的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之星,他们创造力的训练以及获得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创造力作为人类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发现、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儿童自身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在传统的教育中创造力很难获得,而3-5岁的儿童在创造力的训练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3-5岁的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第二章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法
第一节研究目的及内容
1、研究目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实验的方法,通过从事幼教工作友人的帮助,在其所在的培训班中,随机选定68个3-5岁的儿童,分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在年龄上平均分布,以问卷的方式以及观察、访谈辅助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具体的实验中,首先在培训班里对没有经过训练的儿童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对儿童的思维水平做出定量统计,之后组织一场活动课,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实验场所,对这些实验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在训练完毕之后再以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来对创造力进行测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将各数据的前后测量差值将做为评价策略有效性的依据。
在此次的研究中,希望能够从理论的层面上得出博物馆在促进促进儿童创造力的训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用以及效果的方法,同时对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进而也为博物馆教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在实践上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究,让博物馆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开发方面的作用能够用到实践之中,不断的完善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确保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
2、研究内容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法的选择、3-5岁儿童基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创造力训练的过程设计以及训练的结果分析三个内容。其中在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法的选择中,主要是通过资料的查阅,来总结出现有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并挑选出适合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方法,然后以这些创造力训练方法为基础,提出了3-5岁儿童系统性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在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主要场所的创造力训练过程设计之中,主要对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训练场所的依据进行了阐述,然后设计出了训练的具体过程。而在对训练结果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现有的训练情况为基础,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来对训练前后,处于不同训练场所的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结果进行测评。
第二节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法选择
1、现有创造力训练方法
(分别列标题,先写上TPS纯身体反应法,左脑右脑的开发与协调以及左右脑开发对于图像视觉空间方面的意义,等思维训练原理和方法,然后再延伸至创造力的训练方法)
在对创造力训练的研究中,比较实用且有名的创造力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产生性思维方案、侧向思维法、类别法、重组法、视像法以及追问法。
其中头脑风暴法最先由Osbron提出,这种创造力训练方法主要可以运用到团队的培训之中,通过对培训的参与者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想法的鼓励,让这些疯狂以及奇特的想法得到思考。在这种训练方法中主要是对他人的见解的聆听来刺激想象力。而在实践中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多重步骤的创造性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问题有效的理解,同时产生一些相关的想法,最后做出行动。当然头脑风暴法也可以被运用到个体创造力的训练之中,当一个人针对某个方面的问题产生一些疑问的时候,设计出一整套可行的方案或者是方法,对这套方案或者是方法在没有完成之前保留相关的批评意见或者是评价。(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产生性思维方案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性思维能力而设计的,这也是创造力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班受训、热心主持老师作为基础的,以自我指导为原则,主要由十五本小册子组成一个训练的系列,来对创造力进行训练。这种创造力训练方式能够让方案参与者的解决问题扩展能力所有增强,同时由于各种问题会在训练的材料中频繁出现,所以对于同类问题的解决可能性以及相关的多重假设需要进行探索与思考。。(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侧向思维,也称之为逆向思维方法,DeBon在相关的研究中将人的侧向思维与径直思维进行了区分,提出侧向思维与径直思维之间跟创造力思维与批评性思维的区别一样。所以其在训练方案的设计中,提出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中设置七节课,每节课都需要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其中有一个单位的课程侧重于创造力的训练,并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以此来帮助个体提出不寻常的观点。在这个单元中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拥有结构性特征的操作记忆术,使得被训练者在这个单位中能够产生“我应该怎么办”的思想。
辨别法,就是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各种缺失图案的展示,让训练者发现事物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寻找各种遗漏的环节,以此来探索事物中的未知知识以及部分,进而训练出辨别、观察以及注意力。(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类比法(联想法?与前文心理流派联想主义等的对应?),就是对各种比较类似的情况进行类比,寻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引导被训练者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启发被训练者的发散性思维,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创造力的环境,同时帮助被训练者发展归类、类比的能力。。(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重组法,就是将原有事物的结构打乱,让被训练者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针对事物的处理方法,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结构。。(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视像法,是通过图画的描述了让被训练者感受里面的思想以及情感,同时让被训练者讲解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追问法,也是一种创造力训练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是为被训练者提供各种具有困惑或者是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被训练者在各种开放且不固定的情景之下,发挥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进而发散被训练者的思维。(每一个训练方法请按如下顺序去写:1、谁提出的,2、原理是什么3、具体怎么做,请举例说明4,为什么这么做,5、这么做有什么结果)
2、3-5岁儿童创造力系统训练方法
通过对现有的创造力训练方法的总结,可以看出头脑风暴法更适合于成人的创造力训练(为什么?)、产生性思维方法比较适合已经上了小学的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为什么?),侧向思维在实践的过程中,想要训练3-5岁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将其简单化处理,比如说可以采用辨别法、类比法、重组法、视像法以及追问法来不断的发散儿童的思维,进而训练他们的创造力。(为什么?)
当然这些创造力训练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特点,也是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紧密相连的。
儿童的在3-5岁的时候处于语言的爆发期,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遵从自己的想法,在情感方面也是比较简单,而辨别法、类比法、重组法、视像法以及追问法都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的创造力训练方法,通过追问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儿童的语言表达,让他们在逐步的自我表现之中来认知,同时上述的几种方法也能够对应儿童简单的行为、情感认知,能够让他们在不断的辨别以及不断的重组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训练3-5岁儿童的创造力,将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即辨别法、类比法、重组法、视像法、追问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主要的场所,来进行创造力进行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表述如下:
第一,本文所采用的创造力训练方法为系统性的训练方法,即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将辨别法、类比法、重组法、视像法以及追问法进行科学的组合,在辨别的过程中,同时运用类比、重组、视像、追问的方法,以此来激发起儿童的创造力(举例)。
第二,在训练方法的具体运用中,针对每个基本的训练方法的特点,再结合3-5岁儿童的认知情况,以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创新(怎样创新??)。
第三,在具体的训练中,本文是以辨别法作为整个创造力训练的开端,在训练准备阶段为儿童准备有关动物以及植物的各种各样的拼图,以寻找丢失的拼图为开端,在过程中反复的使用类比、重组、视像以及追问的方法。可以参照下面的过程:
老师先拿出两套拼图,一套是动物拼图,一套是植物拼图,将拼图中的某些部门随机的抽取掉,让图形不再完整,然后将这些缺失的部分放入到其它被打乱的拼图之中,引导儿童主动去寻找。在他们寻找的过程中加之追问,让他仔细的去寻找丢失了的部分,继续追问对于现实中的东西,丢失了的部分缺少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儿童找到了丢失了的部分之后,询问他们找到的部分类似于什么图形,如果孩子说类似于圆形,那么老师需要继续引导儿童说世界上的圆形东西还有哪些,等他们说出了圆形的东西之后,让他们在拼图中找出类似于圆形的图形,继而引导孩子说出其他拼图部门的形象,然后将拼图打乱,并加入其他的一些拼图让孩子对这些形状进行自由的组合,让他们以发现的规律来进行组合,创造性的摆放。在摆放的过程中,需要随着儿童的动作,询问他们为什么要将这个图形放在这个图像上面,去了解他们的思维。在一系列的训练方法系统性运用之中,来训练儿童的创造力。
加一段解释此操作过程的原理。!务必!
第三章基于博物馆的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案设计
第一节博物馆教育概述
1、博物馆教育概念
以博物馆为平台的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其实是一种社会教育的表现形式,这种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非正规教育类型。从目前来看,以博物馆为平台的教育有着多种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对博物馆教育概念进行界定。
从狭义来讲,以博物馆为平台的教育就是在博物馆内实施一般的教育项目。学者张誉腾认为“博物馆教育部门与博物馆其他的相应部门以及团体进行合作,以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应的学术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受众的市场性分析,来招徕观众,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黄淑芳指出“博物馆教育是以特定的对象、主体以及教育的目标、内容、时间、场地……在活动结束之后,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进而反馈给相关者。王璜生提出“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工作”,由此可见,狭义的博物馆教育主要是以教育项目本身为基础,并不涉及到博物馆的展览、收藏等其他的一些领域。从广义上来讲,博物馆教育是与博物馆相关的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因此广义上的博物馆教育并不是特定项目的称谓,而是无处不在的教育。比如说英国博物馆家EileanHooper-Greenhi指出,博物馆的一切的活动都是有着教育目的的作为,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性机构。因此可以得知,广义的博物馆教育是与博物馆有关的所有的活动。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博物馆教育界定为与博物馆有关的一切教育活动,是从广义上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解与阐述。
2、儿童博物馆教育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性教育也被称之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几乎是占据了儿童的全部视野。但是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忽视了儿童受众,对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很少对他们的认知进行关注。因此我国的儿童更多的是在学校以及书本中长大的童年。相对于我国来说,X的教育则更为先进,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更有独到之处。可以这样讲,X的儿童是在汽车跟博物馆中长大的,X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起了一批具有主动探索精神以及思想少年儿童,他们为儿童提供的博物馆奇妙的体验式的教育理念以及方式更是在全社会得到了普及。当然博物馆与其他的一些教育场所相比,有着独到的优势,其能够将教育的意义更加凸显。博物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其拥有丰富的实物资源,且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欢乐的教育氛围,让儿童在对实际事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以及探索能力,同时还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发现并且开发儿童的潜能。
第二节选择博物馆作为创造力训练平台的可行性(或是适宜性?此节逻辑性不够,可从儿童认知特点和博物馆环境特点的相互契合度上分两小节叙述,再来一节单独介绍自然博物馆)
在本文的研究中,之所以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平台,是以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创造力训练的必要性为基础的。
1、以博物馆为创造力训练平台符合3-5岁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3-5岁的儿童已经脱离了从生命的自然实体发展成为社会实体的最初阶段,而是进入了语言、行动、思想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开始爆发,随着语言的爆发也会对儿童的交往、思维等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他们口头表达完整性以及流畅性的不断增强,他们的顺序性开始完善,但是相对来说逻辑性依旧比较差,因此在语言阶段他们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成长。同时在这个阶段也是儿童书写的敏感期,这个阶段他们的书写过程比较容易且充满愉悦,喜欢听、喜欢讲话、喜欢表达,他们需要安静的场所,有引导的场所来不断的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场地,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一个相对来说安静的学习场所,并且博物馆会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经常选择一些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来与儿童进行交谈,创设情境,给儿童讲述故事等。且相对于别的教育场合来说,博物馆有着海量的知识资源,且能够将一系列的知识全面的呈现在儿童的面前,以生动形象的表述来让儿童去接受、吸收知识。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艺术集中的场所,这个场所所展现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艺术性,这对于儿童的心理建设方面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对儿童创造力训练有着重大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的时候,以博物馆作为创造力训练平台有着很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第一,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场所,能够让儿童在博物馆新奇的自然界之中,通过花草、动物以及化石等的观摩感受到新奇,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探知欲,进而通过适当的引导以及图书故事等的讲解,让他们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世界,自然世界。
第二,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场所,以每个特定的馆区,并设计出特定的游戏或者是项目,通过老师、家长的配合来引导儿童去思考,去感受,去探索,让儿童在自我表达与别人的交谈之中逐渐的形成一些对自然界的认知,激发起他们的探索热情。
第三,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场所,能够让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以及充满新奇的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界浓厚的氛围,也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感受到自然以及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起创造热情,提升其创造力。
3、北京自然博物馆有儿童实践场所
北京自然博物馆参照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先进经验专门建立了青少年活动场所——探索角,旨在打破博物馆的传统展示局限,让知识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性的探索。按照不同的主题来设置各项活动,对于各项活动都积极鼓励观众来参与,以此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主要分为了儿童区、试验活动区、报告阅读区,其中儿童区是专门针对3-7岁的儿童设置的活动场所,在这个活动场所之中小孩子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对于博物馆中的见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来。同时在这个儿童活动区内,还常年设置了彩陶宝贝以及彩绘工坊等活动项目,且每年都会增加1到2项的创新活动,所有的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北京自然博物馆内的区内都是免费开放的,组织3-5岁的儿童去参观,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三节基于博物馆的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案设计
1、研究假设
在以博物馆为平台的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实验中,为了验证训练的有效性,
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为实验场馆,特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假设:
假设H1: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前后创造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假设H2:环境会对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产生不同影响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探寻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主要采用了实验、文献、观察以及访谈的四种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探讨。具体的研究方法及过程如下:
(1)实验法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就是本次实验中的主体,就是所有参加此次创造力训练的3-5岁的儿童。
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通过从事幼教工作友人的帮助,在其所在的培训班中,随机选定68个3-5岁的儿童,分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在年龄上平均分布。其中实验组的儿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内接受活动训练课程,对照组则不接受训练,依然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组织每天的幼儿园活动。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就是对整个创造力训练的过程进行一个概述。
本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组要采用的是2×3×2的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其中因素A主要包括了两个水平,A1表示的是参加博物馆创造力训练的儿童游戏训练实验组,A2表示的参加幼儿园普通创造力训练对照组,因素B主要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水平,即儿童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中B1为3-4岁年龄阶段,B2为4-5岁的年龄阶段,B3为5-6岁之间的年龄阶段,其中不包括6岁的儿童。因素C主要是包含两个水平,即男孩与女孩。
实验变量确定:在本次的实验中,将自变量确定为创造力训练,主要包含两个不同的水平,即在北京博物馆内实施的创造力训练活动与在幼儿园内实施的创造力训练活动,分别将其对应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个时间对两个不同班级的儿童分别进行创造力训练。将本次实验中3-5岁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情况设置为因变量。整个实验在三个不同的年龄班同步进行,同时幼儿的教师为整个实验课程实施者,每个年龄阶段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在老师的配备方面尽可能的选择在教学经验、年龄以及文化水平、个性等方面比较一致的老师,其中2位老师负责实验组,2位教师负责对照组。且保证两个不同班级的老师在实验实施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创造力训练培训,以确保教师能够对创造力训练的相关方法得到真正的掌握。
实验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展开。
创造力的训练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提高儿童的创造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方法。在方法的选用中主要是通过系统训练方法,在儿童在游戏的情境中不断的进行学习、观察以及解决问题,实施创造性的活动。在整个实验课程设置中,训练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同时将各类的游戏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在活动中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儿童,通过与儿童之间的合作,来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通过儿童自由的思考、语言的表达以及动手的操作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实验组,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儿童区域为主要的训练场所,首先对博物馆内的动植物展示区进行参观,在参观中组织学生倾听相关的讲解,在参观完之后正式进入到创造力的训练之中。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动植物拼图,给每个儿童拿2套主题活动的植物跟动物拼图模型,呈打乱的形态,然后让儿童自己寻找拼装,在拼装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并对他们找到的图形进行类比追问,最后引导儿童实现重组,进而在完成组装之后将他们自己拼出来的图形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对自己整个拼装的过程用语言进行描述。最后让儿童选择十个自己感兴趣的植物或者是动物的标本来绘画,绘画完成之后让他们自由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对照组,也是组织同样的生物学模型拼装主题活动,让参加训练的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以及家长的配合之下进行生物模型的自行组装,同样的在组装完成之后他们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对自己整个拼装的过程用语言进行描述。最后也通过老师生物标本的展示,让儿童选择十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是植物标本来绘画,绘画完成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达。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所参加的创造力训练主题项目活动都是一样,只不过是在训练的场所方面有所区别,实验组的儿童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儿童区域参加训练,而对照组的儿童是在幼儿园参加同样的主题训练。
测验工具:
在本次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对3-5岁儿童创造力测验的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
该创造力测验工具是由X的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托兰斯教授在1966年的时候创造编制的,整个测验能够适用于幼儿到研究生整个范围,这个测验工具从发明到至今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这个测验不管是在项目的设计方面还是在评分的规则方面都比较严谨且成熟,因而整个测验的信度、效度系数也比较高。此外,托兰斯所做的12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创造性思维测验中得分高的人,12年后其学习工作中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说明该测验还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图画测验A卷在测验的过程中主要是要求被试者按照提示来以绘画为方法来进行自己想法的表达。具体的项目构成有三个,第一个要求被试者将一个以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个空白的纸上面,想要贴在哪里主要是由儿童自行选择,并以此作为绘画的基点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第二个项目主要会为被试者提供十组画,每一组画都是由不同的形状的曲线条组成的,要求被试者利用这些曲线条来完成图画。第三个项目是要求被试者以成对的短平行线为工具尽可能的画出不同的图画。整个测试的时间为30分钟,每个项目所限定的时间为10分钟,同时加上整个作画的过程指导以及问卷的发放等,总共需要花费4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在测试的评定中,根据基础图案绘图,设置出五项主要的评分标准,即作图的流畅性,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多少图画;作图的独创性,就是根据所绘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以及相应的反映频率进行判断;作图的抽象性,就是对所做图的名称、描述以及作图的奇特的水平进行测评,综合探索出综合与组织能力;作图的精致性,就是对图画的一般反应之外的细节部分进行评分;作图的沉思,就是在作图的过程中对于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来对儿童的思维活动水平进行测评。具体的测评题目(测评题目和项目是什么关系??)设置如下:
题目一:(5分钟)
对如右图所示的图形来填充玩具进行相应的改进,让其变得更为好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二:(5分钟)
将下面所展示的图形用自己的画笔填充完整,并将你所填充完整的图画讲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给你所画的图形起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三:(10分钟)
在下面的方框中主要有四组不同的形状,这四个形状分别由4种元素所构成,主要包括了直线、半圆线、波浪线以及点。将这些元素组合画成图形,在每个图形中不可以超过16个元素,当然你可以利用下面的元素,但是不能够使用这16个元素之外的画图元素。在画完之后对你所画的图形进行相应的命名,你所画的图形越多越好,且越有创意越是新颖越好,请认真仔细作答。

题目4:(5分钟)
在下面的方框中给出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图形,即直线、园、长方形与三角形,请使用这四种图形来组合成新的图形,并对你所组成新的图形进行命名。在图形组成的过程中,每个图案中的图形只能够使用一次,在此次的作画中图画的数量越多越好。

实验程序:在本次的实验中主要分为前测、实验训练以及后测三个主要的阶段,整个训练的阶段为期一周,前后侧的工具都是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试卷的评分标准也是以《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评测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放于附录,附录放置了完全复制粘贴的一份标准,可略作修改,为防查重,也可做成图片格式)注释为主要的参照标准。在实验阶段,对于实验组的儿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区域活动场所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同时对6名主试人员与实验组的2名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具体来说,在前测阶段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儿童都参加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然后对他们的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估。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在对儿童进行创造力的测验中,测验的总成绩主要是分为五个主要的部分,即流畅性分数,独创性分数、标题性分数、精致性分数与沉思性的分数。其中流畅性在评分的过程中是以儿童反应的数目为标准的,看其是否能够恰当的应用所给予的刺激;独创性评分主要是以儿童所反应的频率以及他们的不同寻常性作为基础来进行的评判,在评判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孩子对彩色纸张的应用,对曲线、平行线、波浪线等的特定用法;标题的评分是根据孩子所画的图形概括标题的抽象性来进行的水平确定,看是否儿童在标题的拟定中能够抓住关键性的信息,进而将自己的思维概括以及组织能力很好的表现出来;精致性评分主要是对刺激的基本反应之外的细节进行打分,也就是测评儿童的思维的精密性,将每个题目中的综述分别参照到“精致分转换表”而进行得分;沉思分数则是儿童在对某一个图形封闭程度的判断,如果孩子过早的用线条来进行空间的封闭,那么则会限制他们的创造空间。在此次的测评中,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是在做完前测跟后测之后,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来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涉及到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对数值差异性的比较则需要用到独立样本T检验。原理就是设总体X1服从正态分布X1~N(μ1,σ1²),总体X2服从正态分布X2~N(μ2,σ2²),则要求检验μ1和μ2是否有显著差异。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算两总体方差,然后,带入SPSS软件,查看算出的结果里sig的p值,即可判断本测试的有效性,若是小于0.05,说明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值,即表示该指标在创造力培训前后差异很大,证明实验有效,若小于0.01,则非常有效,若大于0.05,则实验假设失败.
(2)观察法
在实验活动中,注意对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环境布置、玩具的利用以及教师的语言、技巧等进行观察,重点了解创造力训练方法对于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影响作用,同时在观察的时候还需要搜集幼儿园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方案,了解整个活动组织的过程是否阻碍了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整个观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
(3)访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定创造力训练对3-5岁儿童的重要性,主要对幼儿园教育机构的园长、教师以及儿童的家长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到了创造力训练的重要性、创造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以及创造力训练的影响因素等,整个访谈是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利用空余的时间来随机的完成。
第三章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次的研究是以3-5岁的儿童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创造力训练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分别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与幼儿园内进行的创造力训练活动,整个训练过程为期1个星期,总共的样本数为68个名。在实验训练开始之前以及实验训练结束之后都有专门的组织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对这些参加训练的儿童进行了创造力前测与后测,评分者与实施测评的人员都是相同的,在评分的过程中也是严格的遵守TTCT-A指导工具的相关规定,笔者对整个实验的评分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节研究结果
1、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针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儿童,具体的分组情况如表3-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本次的测试中,年龄分布在3到3.99之间的儿童人数总共有24个,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2个,年龄分布在4岁到4.99岁的儿童总共有18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9个,年龄分布在5岁到5.99岁之间的儿童总共有26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3个,且其中男女分配差距也不大,由此可见,在这次的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儿童人数在大体上分布均匀。主要参加实验的教育人员为6名学前教育系的研究生,在实验与测验之前,研究者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儿童进行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以此来对还没有参加培训之前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做出定量统计,之后组织一场活动课,对照组的儿童在幼儿园参加同样的创造力训练活动,而实验组的儿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内的儿童活动区域作为场所,来参加创造力训练活动。在训练完毕之后再以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来对创造力进行测评。
2、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前后对比
在此次的实验中,主要是以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为主要的测评标准与方法,对上述的三个年龄阶段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情况进行相应的测评打分,同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的分析。具体的训练前后对比情况如下所述:
(1)实验前总分在各个维度上的比较
在此次的研究中,将三个不同年龄水平的儿童的创造力测试的总分在五个维度方面进行T检验,具体的检验结果如下表3-2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对3-5岁的儿童进行创造力训练之前的前测中,小班的儿童测试的创造力总分实验组(M=1.92)与对照组(M=1.01)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1.385,P=0.178>0.05);从流畅性方面来看,实验组(M=0.90)与对照组(M=0.35)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1.621,P=0.121>0.05);从独特性方面来看,实验组(M=0.82)与对照组(M=0.35)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1.535,P=0.122>0.05);从标题方面来看,实验组(M=0.06)与对照组(M=0.02)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0.621,P=0.534>0.05);从精致性方面来看,实验组(M=0.09)与对照组(M=0.28)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1.292,P=0.228>0.05);从沉思方面来看,实验组(M=0.05)与对照组(M=0.01)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0.985,P=0.335>0.05)。根据中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创造力前测成绩对比发现,同样的不管是在测评的总分方面还是在五个不同的维度方面,差异性都不显著,也就是P>0.05。同样的根据大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创造力前测成绩对比发现,同样的不管是在测评的总分方面还是在五个不同的维度方面,差异性都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测评前所有参加实验的3-5岁儿童在创造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实验后总分在各个维度上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实验之后每个年龄班级的儿童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造力训练之后测试的总成绩与各个维度上的成绩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对于实验组来说,在参加博物馆为平台的创造力训练之后明显的比参加了幼儿园创造力训练的创造力总分得分提高。具体的统计情况如下:
小班的儿童测试的创造力总分实验组(M=9.27)高于对照组(M=6.227)且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740,P=.008**<0.01);从流畅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4.18)高于对照组(M=3.254),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412,P=.030**<0.01);从独特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4.01)高于对照组(M=1.54),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835,P=.008**<0.01);
从标题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26)高于对照组(M=.17),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033,P=.976*<0.01);从精致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78)高于对照组(M=.22),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0.343,P=.024*<0.01);从沉思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11)与对照组(M=.05),他们之间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1.039,P=.289>0.01);
中班的儿童测试的创造力总分实验组(M=17.13)高于对照组(M=12.13)且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3.274,P=.003**<0.01);从流畅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9.53)高于对照组(M=5.55),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3.109,P=.002**<0.01);从独特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8.22)高于对照组(M=4.84),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3.328,P=.002**<0.01);而在标题、精致分以及沉思份三个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前的得分变化维度并不是很大,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大班的儿童测试的创造力总分实验组(M=30.66)高于对照组(M=22.47)且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929,P=.005**<0.01);从流畅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12.87)高于对照组(M=10.33),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178,P=.032*<0.01);从独特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10.00)高于对照组(M=7.47),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2.586,P=.015*<0.01);从标题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98)高于对照组(M=1.17),他们之间没有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从精致性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4.16)高于对照组(M=2.33),他们之间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t=3.844,P=.001**<0.01);从沉思方面来看,实验组得分(M=2.66)与对照组(M=.87),他们之间没有形成显著性的差异(t=4.132,P=.000**>0.01);
有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对3-5岁的儿童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训练场所的创造力训练之后,创造力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在创造力的各个维度上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情况。所以说,在本文的研究中假设H1: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前后创造力水平呈现显著差异成立;假设H2:环境会对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产生不同影响假设成立。
3.3-5岁儿童老师及家长访谈
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让研究的结果更加充实,在对3-5岁的儿童进行创造力训练的过程中,也对儿童的家长以及相应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主要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创造力训练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1)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在对教师的访谈之中,主要设置了9个不同的问题来对儿童的创造力训练进行分析。在教师对儿童创造力的理解中,老师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就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探寻世界,去理解辨别一些事物,比如说有的儿童喜欢用画笔以自己的想象为基础,画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似是而非的一个家,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应该尽可能的创设一些比较有助于儿童创造力激发的情景,比如说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等游戏。对于儿童虽然各自的特点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脾气,但是对于每个老师来说,儿童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于那些想法独特的儿童,老师需要耐心的正确的引导。在此次的活动中,有大部分的老师关注了创造力培训中的儿童生物模型拼图部分,觉得在讲解部分还做的不够,需要改进。而在与家长的互动沟通中,由于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家长的观念会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因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而当教育与家长的观念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更多的是与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让他们理解幼儿园教学的一些行为与方法,同时以测评的结果作为依据来让家长肯定幼儿园的教学行为。
(2)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在此次的实验研究中,相对于教师的访谈,对家长的访谈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家长的观念的进行的探索。在访谈中主要设置了6个不同的题目来对不同的家长进行相应的访谈。在第一个问题回答中,有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最重要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仅仅有一部分的家长说自己在于孩子的相处中是有意识的进行他们创造力的训练,在日常的相处中让儿童主动的去探索一些事物,即使探索错了也不会去特意的纠正,以大人的思维去左右儿童的思维。在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家长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力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对孩子的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懂得去启发儿童的思维,因此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更多的场所来训练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对此次的创造力训练课程中,与98%的家长认为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组织的博物馆主题活动,要比他们自己带孩子去博物馆所学到的知识所受到的启发更多,所以希望学校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组织这类活动来训练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期望中,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独立的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听话懂事。
从上述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社会训练活动,让儿童在特定的场所中受到启发,创造力得到训练,同时也说明此次的训练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得到了老师已经家长的认可,在往后的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节讨论
1、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特点
3-5岁的儿童处于语言、行为、思维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更为流畅,其对未知的世界更加具有探究欲,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倾向于规律的发现,事物本质的探索。而创造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其主要受到了儿童好奇心、想象力等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主要的训练场所,针对3-5岁的儿童创造力进行了相应的训练。在训练之后发现,3-5岁的儿童在创造力训练方面有着很大的成效,也相对来说创造力的训练见效很快。只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然后结合一定的训练场所,基本上所有儿童的创造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具体来说,3-5岁的儿童创造力训练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3-5岁的儿童创造力训练简单易行。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体的思维都还没有形成,其不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处于一个快速的成长期,有着很强的模仿力以及可塑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创造力的训练中也更加简单,不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以及对世界、自然、事物的认知,而是通过情景的创设以及适当的引导来慢慢的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在创造性行为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第二,3-5岁的儿童创造力训练需要以合适的方法以及合适的环境作为保障。因为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方法以及周围的环境会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些探究欲与好奇心是儿童创造力训练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在创造力的训练中,需要特定的适合方法,就如文中所述的系统训练法,相应的头脑风暴法这些都不适合。同时在3-5岁的儿童创造力训练中,合适的环境对创造力的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博物馆为训练场所的3-5岁儿童的创造力明显的要高于以幼儿园为场所的创造力训练,因此选择有针对性,新奇的环境来进行儿童创造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必要性。
第三,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会因为年龄阶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对来说3岁的儿童创造力训练效果整体上不如4岁以及5岁的儿童,因为4岁到5岁的儿童在想象力方面更加丰富,且已经逐渐的产生了规律性的认知,他们的认知在语言、行为、感情等方面更加深入也更加的丰富,对环境的感知也更加的深刻,所以相应的他们的创造力训练也就更有效果。
2、3-5岁儿童创造力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本次的研究中发现,3-5岁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笔者认为影响3-5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儿童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儿童的年龄增长、语言能力的增长、行动的更加灵活、探索欲望的强烈、情感上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思考等等,这些都会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外在的因素主要是周围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等。其中家庭的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的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对创造力训练方法的认识、运用直接会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产生影响,而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学校的教育氛围、老师的创造力认知、老师创造力训练的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产生影响。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也会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产生影响,如果类似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场所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儿童创造力训练中的特殊作用,且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来吸引更多的儿童参加活动,对其进行创造力训练,那么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比拟的重大作用。所以说,在3-5岁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性机构以及团体都要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创造力训练的重要性,然后积极的参与到儿童创造力训练活动之中,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3、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策略有效性分析(有限性)
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3-5岁儿童创造力的训练,可以得出参与博物馆创造力训练的儿童,在训练之后与参加幼儿园的创造力训练的儿童相比,创造力明显高出很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儿童在创造力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分数上都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性(P<0.01),且儿童的创造力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的发生变化,相对于3岁的儿童,4岁跟5岁的儿童在经过创造力训练之后创造力分数更高。因此,对于3-5岁的儿童来说,创造力训练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如下:
在此次的创造力训练策略中,主要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活动区域场所作为主要的创造力训练场所,儿童对自然世界进行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入到探索角的区域中自由的进行探索,同时教师跟家长配合儿童进行生物模型的拼图组建,然后让他们的所见所想以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讲解,以此来不断的开发其创造力。在训练方法的选用上主要是采用辨别、类比、视像、追问等系统结合的方法,整个儿童创造力的训练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而这样的一个儿童创造力训练策略的提出,是以3-5岁的儿童认知特点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经过训练的儿童在创造力方面明显的要高于在幼儿园参加创造力训练的儿童,同时在参加训练前后儿童的创造力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分数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这也就验证了整个创造力训练策略的有效性。
在本文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验证了基于博物馆的儿童创造力训练的成功之处。但是在本次的研究中,由于受到研究时间、研究篇幅以及研究精力的有限性,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放讨论里,不好的部分)
第一,在对3-5岁儿童认知特点的论述中,由于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受到资料有限性的影响,同时对3-5岁儿童缺乏实际的大量观察,所以在对认知特点的总结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欠缺;
第二,在对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方法的选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虽然笔者提出了系统性的训练方法,但是训练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的地方,也让创造力的提升幅度没有预期的大
第三,在研究对象样本的选择上,由于受到研究时间、研究篇幅、研究资金的限制,仅仅是在笔者友人的帮助下对68个3-5岁的儿童进行了创造力的训练研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仅仅是参加了一次的活动,所以也就导致了整个研究结果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也说明了基本性的问题,得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说明整个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方案是可行的。
第四章结语
第一节研究局限
在本文的研究中虽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通过实验设计以及数据统计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由于研究的时限的限制,数据量比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是笔者自己的操作,本身的社会关系以及力量有限,不能够将此次的研究更深入全面的进行。
第二节对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对本文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研究局限的讨论,以上述的研究局限为基础,笔者希望在往后的研究中,依然是着眼于3-5岁儿童的创造力训练这个研究主题,但是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对3-5岁儿童认知行为的观察以及思考,更多的搜集相关的文献,对3-5岁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更好的总结。同时在实验研究中,会将创造力训练的方法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然后借助多个博物馆来对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当然在研究样本方面会增加,进而让整个研究的期限更长,也让整个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特别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本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的更加熟练运用,特别是对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方面给出更多的方案以及意见,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论题的研究逐步的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当然,以此次的儿童创造力训练为基础,笔者还提出了3-5岁儿童创造力训练的一些促进措施,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树立起以训练儿童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他们的生活以及游戏,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自主性,让儿童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要不断的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打造出一支能够训练儿童创造力的团队。儿童创造力的训练在于教师,我国在对创造性的教师进行界定的时候,将其界定为“善于吸收最新的科学教育成果,并将这些成功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以自己独到的理解来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老师。”但是在3-5岁儿童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教师并不是很多,他们的教学理论一般比较薄弱。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及知识,然后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实践,将这些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儿童的教育之中,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创造契机,然后根据儿童所处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一步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第三,要以创造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3-5岁的儿童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传统教学也会对他们之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对3-5岁儿童的教学中,要以创造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设置以及活动的操作性设计四个主要的方面。
第四,对于越来越多涌现出的校外公立私立幼教机构,活动范围可以不止局限于课堂之中,要多多组织校外博物馆等公教场所的教学活动,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罗素.自由之路(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约翰•杜威(美),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DennisCoon,JohnO.Mitterer(美),郑刚译?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68.
[7]马斯洛(美),林方编.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韦特海默(德),林宗基译.创造性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1]J.P.吉尔福特(美).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R.J.斯滕伯格(美).创造力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3]A.F奥斯本(美)?创造性想象[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4]R.J.斯滕伯格(美).成果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约翰逊(美),华爱华等译校.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杨莉君.儿童创造教育障碍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路凯、刘仲春.现代创造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9]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0]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2]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3]金生鉉.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4]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5]翁亦诗.幼儿创造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7]王灿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8]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9]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0]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4]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5]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6]林崇德.教育与发展一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7]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8]帼眉,刘焱.学前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0]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1]张奇,滕国鹏,李庆安,林洪新,张黎,朱会明.儿童的几何图形预期表象[J].心理学报,2006,02:223-231.
[42]张清玲,郑劲平,袁本通,何桦,王健,安嘉颖,张敏,罗定芬,陈桂莲.学龄前儿童用力肺活量测定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04:259-264.
[43]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DZelazo.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6,03:356-364.
[44]龚银清,李红,盛礼萍.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4:12-16.
[45]张丽锦,方富熹.4~7岁儿童依据对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和非生物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2006,06:849-858.
[46]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60-61.
[47]栗玉波,宋慧俐,朱莉娟,宋晓燕.关于小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与培养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1,04:200-201.
[48]莫秀锋,李红,张仲明.3~5岁幼儿在视野阻隔任务中的长度传递性推理[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3:225-232.
[49]石轩.儿童假装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04:3-8.
[50]高润,崔映芬.北欧五国学前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114-118.
[51]张婷,张仲明,李红.3-7岁儿童不同类型的传递性推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12,02:321-327.
[52]陈健芷,姜宁,宋琳婷.孤儿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发展及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27-31+13.
[53]白银婷,唐文婷.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32-35.
[54]郑小贝,洪明.X银行街教育学院儿童课程的特点与启示[J].基础教育,2012,03:56-62.
[55].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2,06:40-144.
[56]陶云,马谐.面孔情绪下3~8岁儿童时距知觉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3:225-232.
[57]商冲晨,莫书亮.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06:914-923.
[58]叶宁,钱虹,黄群.儿童龋病的评价及父母对儿童牙病的态度[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18-3619.
[59]刘玉娟.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16-19.
[60李敏谊,张晨晖.从布莱尔到布朗——英格兰幼儿教育和保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与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0,09:57-64.
[61]张丽锦,吴南.4、5岁儿童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纵向研究[J].心理学报,2010,12:1166-1174.
[62]唐卫海,张环,冯虹,刘希平.组织策略对学前儿童和大学生协作抑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6:871-878.
[63]罗若飞.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61-64.
[64]杨莉君,钱泳蓁,余贤睿.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6:103-108.
[65]马谐,白学军.西方音乐调式对中国大学生及儿童的情绪诱发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01:30-35.
[66]赵静,李甦.3~6岁儿童汉字字形认知的发展[J].心理科学,2014,02:357-362.
[67]王玲凤.幼儿情绪调节与“冷“”热”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3,03:56-62.
[68]刘峰,王德志,王薇.宁波市慈城镇3~5岁儿童龋齿发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9:1046-1047.
[69]王斯,苏彦捷.从理解到使用:心理理论与儿童不同情境中的分配公平性[J].心理学报,2013,11:1242-1250.
[70]华桦.论儿童创造力培养中的价值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3,05:25-30.
[71]闫树人,杨树东.武术套路学习对5岁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65-66+69.
[72]曲小军,施建农.评价和奖赏对场依存、场独立儿童语言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6:48-52.
[73]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5,02:149-154.
[74.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06:323-351.
[75]韩秀英,赵凌波.时代发展与幼儿创造性教育[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05:22-24.
[76]周洪宇.陶行知论解放儿童创造力[J].课程.教材.教法,1984,03:1-4.
[77]王惠萍,张积家,林乐波,徐宝本.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8,01:57-63.
[78]陆小兵,钱小龙,王灿明.国际视野下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分析:理论观点与现实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5,01:28-38.
[79]沈悦,杨丽珠,方乐乐.3-6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建议[J].教育科学,2015,01:68-74.
[80]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J].心理学报,2003,01:56-62.
[81]GinoFrancesca,ArielyDan.Thedarksideofcreativity:originalthinkerscanbemoredishones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11,1023:.
[82]SimontonDeanKeith.Quantifyingcreativity:canmeasuresspanthespectrum?[J].DialoguesinClinicalNeuroscience,2012,141:.
[83]KuYa-Lie,KaoLoChi-Hui,WangJing-Jy,LeeHsiehJane,ChenKuei-Min.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strategiesforcreativityinanursingconceptsteachingprotocolonthecreativethinkingoftwo-yearRN-BSNstudents.[J].JournalofNursingResearch,2002,102:.
[84]DerekW.Haylock.Aframeworkforassessingmathematicalcreativityinschoolchilren[J].EducationalStudiesinMathematics,1987,181:.
[85]ArthurJ.Cropley.KreativitätimAlltag:ÜberGrundsätzekreativitätsorientiertenLehrensundLernen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1990,363:.
[86]DinoBorri,DomenicoCamarda,RossellaStufano.Spatialprimitivesandknowledgeorganizationinplanningandarchitecture:someexperimentalnotes[J].City,TerritoryandArchitecture,2014,11:.
[87MichaelRipmeester.Missingmemories,missingspaces:TheMissingPlaquesProjectandToronto’spublicpast[J].City,CultureandSociety,2011,14:.
[88]MuratTekin,ÖzdenTaşğin.Analysisofthecreativitylevelofthegiftedstudent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09,11:.
[89]KathrynE.Merrick,AmitayIsaacs,MichaelBarlow,NingGu.Ashapegrammarapproachtocomputationalcreativityandproceduralcontentgenerationinmassivelymultiplayeronlineroleplayinggames[J].EntertainmentComputing,2012,:.
[90]DianaI.Simeonova,KikiD.Chang,ConnieStrong,TerenceA.Ketter.Creativityinfamilialbipolardisorder[J].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2005,396:.
[91]AnnaAbraham,SabineWindmann.Creativecognition:Thediverseoperationsandtheprospectofapplyingacognitiveneuroscienceperspective[J].Methods,2006,421:.
[92]avierCaroff,MaudBesançon.Variabilityofcreativityjudgments[J].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8,184:.
[93]JiZhou,JiliangShen,XinghuaWang,HeinzNeber,IkumaJohji.ACross-CulturalComparison:Teachers’ConceptualizationsofCreativity[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13,253:.
[94]HansWestmeyer.TheSocialConstructionandPsychologicalAssessmentofCreativity[J].HighAbilityStudies,1998,91:.
[95]DeborahEllermeyer.Enhancingcreativitythroughplay:Adiscussionofparentalandenvironmentalfactors[J].EarlyChildDevelopmentandCare,1993,931:.
[96]AdebowaleAkande.Creativity:TheCaregiver'sSecretWeapon[J].EarlyChildDevelopmentandCare,1997,1341:.
[97]PhillipMcIntyre.CreativityandCulturalProduction:AStudyofContemporaryWesternPopularMusicSongwriting[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8,201:.
[98]StevenMarcEdwards.TheTechnologyParadox:EfficiencyVersusCreativity[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1,132:.
[99]StrausMA.Communication,creativity,andproblem-solvingabilityofmiddle-andworking-classfamiliesinthreesocieties.[J].AJ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68,734:.
[100]AbrahamAnna.Thepromisesandperilsoftheneuroscienceofcreativity.[J].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2013,7:.
[101]KozhevnikovMaria,KozhevnikovMichael,YuChenJiao,BlazhenkovaOlesya.Creativity,visualizationabilities,andvisualcognitivestyle.[J].The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13,83Pt2:.
[102]RaeisAhmadReza,BahramiSusan,YousefiMitra.Relationshipbetweeninformationliteracyandcreativity:astudyofstudentsattheisfahan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J].Materiasocio-medica,2013,251:.
[103]JamesC.Kaufman,AllisonB.Kaufman.Applyingacreativityframeworktoanimalcognition[J].NewIdeasinPsychology,2004,222:.
[104]EllenWinner.Giftednessvs.creativityinthevisualarts[J].Poetics,1997,246:.
[105]AdrianFurnham,MikaelNederstrom.Ability,demographicandpersonalitypredictorsofcreativit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0,488:.
[106]ElizaKienitz,Eve-MarieQuintin,ManishSaggar,NicholasT.Bott,AdamRoyalty,DanielWei-ChenHong,NingLiu,Yin-hsuanChien,GraceHawthorne,AllanL.Reiss.Targetedinterventiontoincreasecreativecapacityandperformance:Arandomizedcontrolledpilotstudy[J].ThinkingSkillsandCreativity,2014,13:.
[107]LisaK.Gundry,LaurelF.Ofstein,JillR.Kickul.Seeingaroundcorners:Howcreativityskillsi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fluenceinnovationinbusin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2014,1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