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进行访谈,对近百名幼儿关于家的理解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这些幼儿在年龄段上基本上为5~6岁,所进行调查的内容为在幼儿的视角之中家所具有的空间概念、组成要素、家庭的定义与功能等方面。经过调查研究发现,5~6岁的幼儿对家庭的理解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涵,而且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根植于其固有的生活方面的经验,而且表现出特定的年龄差别。幼儿之于家的感觉可以为从事幼教的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成年人应该对幼儿的这种对家特定的理解抱以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实际需求予以足够的关心。同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幼儿;家;理解;心理;实际需求;培养教育
无论是着眼于生存还是生活,家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占居最重要的地位的,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环境的最基本的形态。站在不同的视角会对家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又因为某一个体在时间上的推移,其对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性。一家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罢,无论其历史文化是个什么状态,其家的文化都一定是具有特色的文化。然而,无论哪一个国度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将家文化置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加以重视。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表层结构与外显模式都是迅速的、容易的,相反内隐型的则是迟缓的、艰难的。而中国的家论正是属于后者,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结构。应该讲,其能够流传下来,都是缘于文化层次的深厚。
一、研究概述
基于对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身体与心理发育特点的考虑,本篇在研究的方法上采取的是对材料的搜集,使幼儿将其对家的体验与感悟表述出来,进而使幼儿所具有的主体性能得到真正的凸显。具体而言,本篇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访谈方式,这种特殊性就体现在半结构的性质。幼儿对家进行的体验与感悟可以通过访谈来完成相关内容的了解。这里边主要涉及到家庭住址、家里的人员组成、家里所拥有的东西、家的概念、家的意义、家的功能、是不是真的喜欢家、喜欢家里的什么人等方面内容。对于家的概念是什么,研究者事先即将其加以旋置起来,通过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访谈活动,使真的第一手材料得以获取。进行该的过程中所实施记录的工具为录音笔,当然在正式录音以前,已经取得了幼儿本人及教师的一致同意。在此基础上,以访谈的形式以资料实行编码,进而进行归纳和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研判,渐渐地构建起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家的观念。
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
(一)关于家在空间方面的理解
家的空间概念即地理位置,在对幼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普遍发现幼儿对家在地理观念上是极其明朗的。所调查的近百名的幼儿当中,只有十数位幼儿不知家在何方,而大多数幼儿都能准确说清。能说清家的住处的,还可以将自家所居住的详尽情况说清,包括所在的地区、道路与楼房。有的甚至连自家的门牌号码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也能将从幼儿园到自家的路线说清楚。所以,这就透露出一种信息。也就是说幼儿要想实现对自己更好的保护,前提就是适应陌生的环境,而要想适应陌生的环境,就必须对自己的家庭住址及环境一清二楚。
(二)关于家在组成方面的理解
5~6岁的幼儿对家的组成情况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关于一个家到底其组成人员如何,人的各方面状况如何,也就是说家庭的成员怎样,在这方面对近百名幼儿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及幼儿家里都有什么人时,调查研究发现,在幼儿的眼中,所谓家中的人员组成,就要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当然也是要囊括自身的。在幼儿的心上中,所谓家就是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组成的一个集体,当然也包括自己。而且,对于这些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一定是经常居住在一起的。
(三)关于家在定性方面的理解
针对幼儿在思维发展方面的实际特点,同时也家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结论即幼儿对家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层面:不知、以原词加以造句、进行例举、直观属性、重要特性等。也就是所谓的幼儿作出的不清楚,或者未能明确做出回答。所谓的造句即依相关的要求进行概念的阐示。而例举则以实例对概念进行阐示。
(四)关于家在功能方面的理解
就幼儿的实际需求而言,主要体现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大层面的需求。生理方面的出发点是儿童的生存状况,其能否予以满足与其个体的成长关系尤为密切。依据对儿童进行的分类,对其思维发育的特征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幼儿在家的功能上有着独到的理解与感悟。这种理解主要囊括了对社会心理的满足、对生理需求的满足、不清楚等。
(五)关于家在活动方面的理解
通过分析访谈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家庭中的幼儿活动基本上涉及到家务、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活动。这其中的活动即与生活的维持密切相关的活动。比方自我进行的洗脸、刷牙与洗脚等。而学习活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比方,晚上回家读书,在家里学棋。而家务则是指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家务。
三、关于研的究结论和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就幼儿生活方面的经验来讲,尚处于一个特定的整体阶段,即这一整体并未实现分化。在幼儿眼中家就是一个整体,所包括的内容为情感、活动、空间和人际关系等。至于物质方面,也就是说幼儿的发展和生存需要的物质方面的条件,是用于支撑其生理需求的。比方必要生活用品的提供、睡觉与吃饭、遮挡风雨等。作为一个家,其重要的基石就是房子,这是家庭生活之重要场所。在许多孩子眼中,房子与家是等同的。而家也体现人际关系的内容,即家和人间的互动,是一种人与人间的交流。家可以凝聚最为密集的情感,可以使幼儿在安全上得到相应的保证,也可以完成情与爱的需求。进行主观体验,是一种幼儿进行体验的主要方式,可以将幼儿的内在世界呈现出来。幼儿正是通过对家进行认识才进而认识他人的,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世界的把握与理解。自的一出生之日起,儿童即处于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幼儿生长的每一步都无法与家失去联系。家对幼儿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家不但可以实现对生理需求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完成情感的支撑。所以作为五六岁的幼儿而言,依恋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这种对家的依恋,同时也是对这一地方的依恋。对地方的依恋,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的地方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包括行为,更包括其中的联结。但是,对于幼儿来讲,无论如何家都是一个浑然一体一东西,不仅指人,也指物,还指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5~6岁的幼儿完全是基于一种生活经验才形成对家的特定的理解的,因此这种理解一定是独特的,它是一种基于幼儿特定视角与经验的一种现象。幼儿关于家可以体现为三个层次上,一为一道生活的人,至于是否有血缘关系并未考虑。二为言及血缘因素,仅限于住在附近或者一处的人。其中囊括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居住的距离远近不限。本文的研究不仅囊括了具有血缘关系者,还将家中的宠物与保姆一并当成了家中的成员。当然,这是从幼儿视角所确定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总体而言,5~6岁的幼儿对家庭成员的认识还依然不甚清晰,他们基本上凭借的是是否生活在一起,情感的远近作为标准,幼儿还不能对血缘关系进行判断与认识。而至于在家的物质层面上,幼儿大多只提及玩具,甚至他们直接会将家定义为有玩具的地方。
(二)相关建议
1.尊重幼儿独特的体验与理解
儿童正处于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经验根植于其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而且不断建构与发展。幼儿视角下的家并非一种冰冷的事物,并非缺乏情感的仅仅属于物质层面的概念,更是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各方面因素有效的联结。因而,幼儿对家的体验是较为独特的。这是一种有别于成人的视角,是属于幼儿自身对家庭进行研判的视角,以这种视角进行审视体现的是幼儿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许多幼儿之所以喜欢家,在幼儿看来就是因为喜欢妈妈,或者喜欢奶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们长得干净,没有胡须。成人需要加强与幼儿的交流,了解其特殊的心理体验,并对其特殊的视角的心理予以关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之中,一窥他们对于家的理解。
2.加大幼儿心理需求方面的关注力度
生产在其形成以后,需要也就会随之产生。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幼儿会有日益增多的需要。最初这种需要只是表现为一种生理性的,而逐渐这种需求即与日俱增。对安全、归属、赞扬、认可等的需求,都能够以他们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比方在其年龄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幼儿更多的是依据其心理解释家的成因。所以,成人在对其基本的生理需要予以满足的同时,更应该对幼儿所具有的社会心理需求加以满足。现代的儿童所呈现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儿童与成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但是同时家长又常常将儿童摆放在成人生活的世界之外。当问及幼儿日常活动时,幼儿大多提及看电视。家长忙于生计,很少得闲照顾幼儿。在幼儿的眼中,电视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保姆,不管所看内容为何,电视把儿童进行参与游戏的时间剥夺了,而同时剥夺的还有其他方面的活动。游戏作为一项深受幼儿所喜爱的活动,是最为基本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但可以使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还能够使更新的需求因之而产生。作为成人必须对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要与孩子一道游戏,使之感受到被信任的感觉和安全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渐渐地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3.不断反思与改进幼儿的教育与培养方式
家对于幼儿来讲,首先表现为一种庇护之所,避风港湾,更是一个充满亲情的所在。这一空间不仅仅具有实体的特征,而且还具有情感的因素,其社会意义与情感特征都是十分突出的。但是作为一个融入幼儿概念之中的物理空间与概念空间,家庭的空间与理想的空间并非时时划等号。有的幼儿就讲,有进喜欢,而有时又不喜欢。之所以会出现不喜欢的现象,那是因为爸妈经常会发生吵架的现象。也有的幼儿对某一位家庭成员感觉不好,至于原因可能归结为睡懒觉,打骂他人等。幼儿的这种独特感觉,可以成为家长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依据。而社会性对于幼儿来讲于游戏和生活中以模仿的形式渐进而来。父母相对于幼儿而言,对其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营造更加充满温馨与平等的和谐氛围,使之与幼儿相伴。家长必须对幼儿在培养与教育方式上进行积极改进,进而使其得到适宜的成长环境。
结论
本文在研究方面基本上采取了一种访谈的方式进行,受访对象进行自我陈述,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受该对象的灵活性。本次研究也借鉴了以往同类课题研究的相关素材,这些素材的借鉴使得本研究在方法上、理论上都有了自己可靠的依据。应该讲就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本文基本上达到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就视角而言对家庭层面的内容关注有余,而对家在更深层次的内涵上还略显不足。同时,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剖析还不够到位。家作为一个概念,本来是属于儿童对社会进行认知层面的。所以,本篇力争以儿童视角对家进行考察,也力求对幼儿关于家的理解得到更加客观的剖析,为更好的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儿童的需要[M].春秋出版社,(英)普林格尔编,1989
[2]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J].陈淳,朱竑.热带地理.2015(04)
[3]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储小平.学术
[4]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方建移,张英萍著,2005
[5]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孙隆基,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