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介词“于”的用法考察

摘要: 《论语》中介词于有多种用法,由口语而慢慢演变成书面语。其中,最主要的是做介词,引起所指对象,不论是引起人称、地方、方位,还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这些都占绝大部分。其次,有重新构词后而另有所指的新意占一部分。最后,表示并列、对比以及表示对

  摘要:《论语》中介词“于”有多种用法,由口语而慢慢演变成书面语。其中,最主要的是做介词,引起所指对象,不论是引起人称、地方、方位,还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这些都占绝大部分。其次,有重新构词后而另有所指的新意占一部分。最后,表示并列、对比以及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的意思最为少。经典的著作中,“于”字用法有异有同,这也说明“于”字的用法多样。《论语》是治国理政的经典论著,其中口语话的表达给人以亲切、自然感。用简短有力的字眼讲述出做人治世的深刻道理。其中以“于”字的用法考察研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有助于研究春秋时候的语言演变及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关系。
  关键字:《论语》;“于”;介词
《论语》中介词“于”的用法考察

  前言

  秦始皇时期,不仅不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人治事的思想,而且还颁布焚书坑儒的法令。但是,孔子九代孙孔鮒为了保护记录孔子言行及思想的《论语》,将这些资料藏在孔庙的一个墙壁中,后来汉武帝时发现了《论语》、《孝经》等竹简。此时,曲阜的孔庙内仍有鲁壁的遗址存在,象征着东方文化、思想教育的流传之根。历朝十二代皇帝都去孔林祭拜孔子,直到如今,孔子的居所和墓地一直香火不断,脚下的石阶早已被世人磨的光滑平直。正是因为孔子一个人的影响,不仅带动着曲阜的经济旅游发展,也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扬名海内外。所以,孔子的世界影响力是毋庸质疑的。《论语》是由口述记载整理而编撰所成,不仅传承着当年的礼仪教道,而且还体现孔子的治世论朝的思想理念。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并传承的著作。
  介词“于”是单音节词,有时做介词,有时做助词。在《论语》中,其用法多样,有助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和发展。

  一、《论语》中介词“于”字用法简介

  “于”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3次。“于”字有多种组合关系。比如:
  、做介词;
  、表示并列关系,有表“对于”、“程度”、也有引起对象的意思;
  、由句子意思而定,加上一个字重新定义;
  、表示对比的意思;
  、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表示被动;
  、做补语;
  、做名词。

  二、《论语》中“于”字用法分类:

  (一)、指所引对象,有引出对象的动作、方位、语言等。根据不同所指,其意思也不同。例如:

  1.指所引对象,意思是在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论语》学而篇第十)
  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
  表示所引对象,介词,意思是在
  孔子有一腔热血想从政,但苦于无人任用,便周游列国,凭借自己的道德仪容,比如:温、良、恭、俭、让,这些让人很尊敬的品德,无论孔子去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一定的礼遇和接待。这表现出孔子从政的抱负和坚强的毅力。观古今之人,没有哪个文人墨客没有坚强的毅力便可成功的。所以,但凡想成功,必须得有毅力和不畏艰苦的勤奋精神。
  (2)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篇第三)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
  表示对象,介词,在
  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去泰山祭奠。泰山是五岳之宗。这里所说的是礼仪的重要性。季氏作为陪臣是不能去泰山参加祭祀的。孔子重礼,其中的礼节在如今的国与国、家与家之间都有较深的体现。
  (3)子谓于匡(《论语》子罕篇第九)
  孔子在匡地被拘。
  表所引起的对象,介词,在
  这种颜回对师傅的真挚的情感,是应该传承的,现在,没有几个人像颜回一样这样对待自己的老师了。
  本章子路做了让孔子非常生气的事,孔子才说出这样的话。也表明孔子重礼的体现。对于礼仪来说,孔子死后不会露尸于街头。也可以延伸为,不管谁有困难,其他人都应该帮助。
  (5)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篇第十)
  表示所指的对象,介词,在
  现在和以前一样,不管去见谁,不管出席什么样的活动,都一定要着装整齐。比如去面试,一定先要整理衣服,女生还得画个淡妆,男生得穿西服,乃至西服扣几个纽扣都有很大的礼仪讲究。这表示对面试官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形象的重视。
  (6)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表示对象,介词,在
  作为君王,或者选举领导人时,必须具备仁这一品质。当前的社会发展也依靠领导者仁的品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仁,从古至今,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根源。
  (7)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表示对象,介词,在
  这是一位隐者与孔子的思想对话,暗示社会黑暗。对于孔子入仕为官,不过是“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也给孔子以心灵触动,让他陷入沉思,对于之后他的思想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表示方位,介词,在
  这句话表明做事要行得端,做得正。这句话的中心意思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教导人行为处事的关键,让我们明白要做怎样的人才是最好的,最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效而立足的人。
  指所引对象,意思是对于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第二)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
  表示对象,介词,意思是对于。
  孔子一生的计划和思想都是值得世人延用和学习的。孔子对于人这一生看的很明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有合理的计划并付诸行动。先是立志学习,下来是成家立业。在完成了这两个关键的步骤后,人的阅历经验变得丰富、饱满。经历了这些以后,人看清了世俗的种种,也经历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该打拼的也打拼了,该努力的也努力了,人也年过半百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凭借这些阅历和打拼下来的果实过以后的余日。不管是你浪迹天涯也好,还是你蜗居在堂,这以后的生活方式都是前期奋斗的结果。所以,人这一生,前期的奋斗决定你未来的生活品质,决定你晚年的生活方式。
  (2)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论语》八佾篇第三)
  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
  表示对象,介词,对于,指范围
  这里是指治理国家首先要实地考察,再根据实际考察总结出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制定详细稳妥的计划,做到运筹帷幄。对于解决问题而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制定详细的计划,胡乱的治理国家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考察问题之所在而随意毫无目的的计划,问题非但不能解决,并且会越治越乱。这也告诉我们,不管怎样,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解决的目标,然后去规划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或者工作之类的。
  (3)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篇第三)
  表示所引起的对象,介词,对于
  按照朝代划分,夏商下来是周。而对于夏商的礼仪制度,商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这也反映出中国对于先辈留下的礼仪祖训等的继承。不忘老,不弃先。对于比自己好的方面,适合自身发展的,会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不管是人与人的相处还是国与国的相处,都应该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华部分而摒弃不利的部分,总结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贡曰:“如果有人能对百姓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呢?能说是做到仁了吗?表示所引起的对象,介词,对于
  这是子贡问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告诉自贡:仁,不是自己做到就好,还要帮助其他人也做好。说明孔子主张的仁,是大众都可以做到的,也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一个人做到了仁并不是最终目的,要让更多的群体或者整个社会都做到才行,达到大同的最终结果。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
  表示所引起的对象,介词,对于
  这表明孔子对待学习和教导别人要孜孜不倦,不知疲倦的精神值得现代的每个人去学习。作为个人,不管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勤奋学习,不懂的要问别人;对于教师,诲人不倦是更应该学习的。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十二代皇帝都去孔林祭拜孔子。直到如今,孔子的居所和墓地一直香火浓厚。正是因为孔子一个人的影响,才带动曲阜的经济旅游发展,才将中国的名气打响了一番。
  (7)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
  表示说话所引起的对象,介词,对于
  此句出自孔子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时所说的。当时,孔子闲时立于家里的门堂前,叫住快步走过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了没有,并且教育儿子只有学会《诗》,才能学会说话、做事、行礼。为了纪念这样的事情,宋代时在孔庙建了诗礼堂。可见,《诗》的作用有多大,从我们牙牙学语时父母便教我们背诗行礼。这些看似简单并习以为常的学诗背书的教育法,实际则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可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论时代怎样变迁都是值得学习的,是最通俗并且贴近生活的教育法。
  (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表示对象,介词,对于
  对于仁德,就算是老师做错了,也要勇于提出过错。仁德的推行,没有老幼之分。孔子推行的仁德需要以民众竭尽全力而去做去实行的。这和“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一个道理。没有人会因为一些身份的尊贵而肆意妄为。这也体现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观念。
  表示所引对象,意思是到
  (1)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篇第二)
  表示所引对象,介词
  孝的品性,不仅要用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还要在从政为官时运用上。这也可以说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方面。不仅要依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小到个人集体,大到国家官府。并且,孝可以让人推己及人,以博爱的心胸对待身边的事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时,也是推己及人的为对方考虑,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表示所指对象的动作,意思是向
  (1)哀公问社于宰我(《论语》八佾篇第三)
  鲁哀公问宰我关于做社主的事。
  后面跟动词,所指的是对象引起的动作。作为介词用。
  通过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土地神牌位的事,说明孔子的治事观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再去提,也不要去责怪犯事的人。告诉我们要有宽容之心,有些人,总是会拿过去发生的事情去评判人,这样是不对的。并且,发生过的事已经发生了,再责怪都是没用的。有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不要总是拿过去的事情说事,也不要用过去发生的事情去评判人的好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思想去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
  表示对象引起的原因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论语》八佾篇第三)
  表示对象引起的原因
  古语所说的二三,均指多数、大多数的人或群体。所以,这里的二三指多数人,你们这些人。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从政的思想:要知礼仪,并且遵从天道。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重礼仪是孔子说教的核心内容。
  表示对象,意思是和
  (1)……,屡憎于人(《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表示对象,介词,和
  指人与人口头交锋时为了逞口头之快。告诉人们不能用口才来衡量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很多。嘴里说出的话让人听了很不是滋味,但是做起事情来完全不是一个样。让人不能凭借说的话语去推测到底想的是什么,也不能仅仅凭借所说的话就去判断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人。
  表示所引对象,意思是到
  (1)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表示对象,介词,到
  小时候,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有一次,和同学去玩,我闲着没事干便踩着别人的脚印玩,结果同学直接发怒了。从那以后,才懂得不可以踩别人脚印。原来,这样的礼仪是出自孔子之言。孔子的礼仪教道真是涉及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政事。这样的礼仪,可以代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对于礼教,不仅是父母和老师要交给我们的,而且在与人交流玩乐时也可以发现不同的礼仪之道。生活,真是处处皆学问,一点也不假。
  表示所引对象,指方位
  (1)祷尔于上下神祇(《论语》述而篇第七)
  替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表示所引起的对象,介词,指方位
  孔子对于上天的祷告。当孔子有一次病重时,他的学生们都以为他快不行了,便为他准备丧事,可当他病情好转后,得知此事,便很生气。因为他说他自己已经祷告很多次了。祷告不是迷信,而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意为前面所指的意思
  (1)……,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篇第八)
  表示这里,介词,意为前面所说的话,所指的意思
  不与别人计较,说明自己要心胸开阔。这也教会我们要懂得与人相处时,不要总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会顺利进行。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做事的效率和进度,以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件事、每个人,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有利途径。
  10.表示所指对象,指人、地方范围、原因,介词
  (1)子曰:“出则是公卿,入则事父兄,……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篇第九)
  表示所指对象,介词,指人
  本章所指意思,也是孔子的礼仪之说。遇到需要做的事,不会因为酒肉原因而去耽误,会尽心尽力地去办好。做到礼仪之所需。在朝廷为官,应该奉命行事;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哥哥姐姐;在外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不应推辞。
  (2)祭于公,……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篇第十)
  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出三天。
  表示所指的对象,指地方
  祭祀用的肉不过夜,这说明孔子对于祭祀礼仪的重视。
  (3)曰:“于我殡。”(《论语》乡党篇第十)
  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表示对象,介词,表示原因,意思是由
  这段话说的是,当自己的朋友去世而没有人安葬时,自己应该挺身而出。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友,是指友人。孔子教导人们应该做个重情重义的人。
  (4)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让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谈判。
  表示方位,介词,指范围大小
  这句话说的是:就算书读的再多,不会实践。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所以,实践和理论的有力结合,是达到目标的最好方式。
  (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表示对象,介词
  蘧伯玉善于日日反省自己,能及时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去改正和修补自己的错误,孔子很欣赏他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及时能反省自己,并且改正减少过错。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加地方。表示对象,名词
  一个国家的民心都已经散了,时时不能聚集,还想着整日打仗。此话说明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不知道谁轻谁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思考和具备的因素。
  (7)坠于地,在人。(《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
  在这里指后面跟对象,作为介词使用。表示地方和范围这些方位词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有才有德,是因为孔子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学习先王古人的优点而弥补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给我们启示:生活处处皆学问。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发扬并继承。
  (8)……,敢昭告于皇皇后帝(《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指所引对象,介词
  古代祭祀时都用牛羊或者猪头作为祭祀的贡品。这句话是表明决心的,说明自己的忠心和决心,类似于现在的发誓这样一类的词。
  表示介词,意思是向
  (1)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乡党篇第十)
  表示所指对象,介词,向
  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从本章节的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回礼是怎么回事,从何而来。直到现在有很多地方,回礼还是一直保留下来的,比如山东。逢年过节走亲戚拿的礼都很重,而且客人临走时都要回礼。
  (2)哀公问于有若曰(《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鲁哀公问有若说
  表示所指对象,介词,向
  这一章主要讲的事儒家的经济思想,核心思想是“富民”。国家若大量的给农民施加税收,必定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维护。所以,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先“富民”,把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国家才会富强。我国的强大,也是因为考虑了这样的问题。小时候还会有收公粮,之后,国家取消了收公粮,减少农民的税收,让百姓知道,中国xxxx是为百姓做事的,为百姓着想。百姓也会拥护XXX发展,支持XXX进一步执政为民。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齐景公向孔子问治国之道。
  表示对象,介词,向
  这表示在当时,孔子的治世思想有一定的认可,齐景公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行为处事的道理,就是要让人知道,要在其位、谋其政。
  (4)南宫适问于孔子曰(《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南宫适问孔子说
  表示对象,介词,向
  南宫适,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容。他崇尚道德,是孔子的弟子。南宫适重道德,体恤百姓,孔子非常赞赏他,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5)……于公明贾曰(《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
  表示对象,介词,向,加人名
  公叔文子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才会说话,其品德高尚,为当时很多人都推崇,孔子也很赞赏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说话前要三思,不能不加思考的说话。有时候自己就心直口快,很容易得罪人,看到这等贤人的思想观后,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吸取,好好学习。
  12.做介词,意思是在、在……中。
  (1)孔子曰:“……,政逮于大夫四世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表示对象,介词,在……中
  鲁国大权落到了当时比较有势力的人手中,而这些人经历了五代也衰微了。长辈不能以身作则,只能是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2)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能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介词,在
  借用孔子学生的所学和所问,表达出孔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仁做推行。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或者是后人,都应该坚持孔子“仁”的思想。

  (二)、表示并列关系,有表“对于”、“程度”、也有引起对象的意思。比如:

  (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篇第一)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也谨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工作,一定要勤勤恳恳。组织者或领导人都喜欢做事麻利,反应比较快的人。说话言辞的使用,是另一种表现我们修养和思想的因素。所以,做事行为和说话语言都非常重要。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论语》八佾篇第三)
  奥神与灶神是神中的两大神。孔子在这提到奥神和灶神相比,是用中庸法取其中一种神作为祈祷的重心。衡量之后,决定灶神是比较适合和实用的。所以,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体现孔子提倡的中庸之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子曰:“……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篇第六)
  这里借用仲由做事果断、端木赐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来说明都可以执管政事。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的因材施教法。孔子很清楚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一视同仁。

  (三)、由句子意思而定,加上一个字重新定义:

  (1)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论语》为政篇第二)
  就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2)君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篇第三)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
  (3)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篇第六)
  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篇第六)
  达到
  (5)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篇第七)
  在这一天
  (6)……,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篇第八)
  表示这里,意为前面所说的话,所指的意思
  (7)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篇第八)
  尧舜之际和周初时候,人才算是最盛了。
  表示所引起的对象,介词
  (8)……,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论语》子罕篇第九)
  表示所起的对象,意思是对于
  (9)有美玉于斯,……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篇第九)
  表示在这里,介词
  (10)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指这样,代词

  (四)、表示对比的意思:

  (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篇第八)
  能和不能之间的对比关系的表述
  (2)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你是谦恭吧,仲尼难道比你还贤能吗?
  指所引对象,动词,比

  (五)、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篇第一)
  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
  ……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第四)
  表示说话和行为时的动作状态。
  (3)吾党之直者异于是(《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我们乡XXX正直的人不是这样。
  这样,表示现在的状态。
  、表示被动,解释为“被”。
  于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叫智

  (七)、“于”做补语,位于动词和谓语之后。意思是“向”,作为介词,来引出动作所指的对象是谁。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这也是祸起萧墙的来源。季氏攻打附庸国旨意不在颛臾,而在于用自己的文治去管理他国,他国不同意,就用武力制服。对于现在的X也是一样,别国不归顺自己,他就想办法用各种方式去攻击谋害他国,以达到他称霸全球的野心。
  、加人名,表示对象,做名词。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洞察实事,知道鲁哀公召见自己所为何事,并且自己年事已高,又不是朝廷命官。所以,在见鲁哀公之前沐浴更衣,表示对鲁哀公最大的敬意。体现出孔子“不敢不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三、《论语》与其他经典文类中“于”字的用法考察分析

  “于”作为介词,通常和代词、名词或者短语结合起来,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这样的用法,说明“于”字的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地点、方位和范围大小等,意思按当时情况可定。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意思是“在”)
  .……于地……于民(《公输》意思是“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意思是“在……中”)
  .……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意思是“向”)
  .……,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意思是“到”)
  (6).……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意思是“从、自”)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意思是“对、对于”)
  (8).……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意思是“给”)

  2、表示并列关系,有表“对于”、“程度”、也有引起对象的意思。

  ……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是“跟、同、对于”)

  3、在形容词的后面时,表示比较,意思是“比”和“胜过”.例如:

  (1).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4、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时,可以不另做翻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此处,表示状态:突然。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论语》中“于”字用法古今之别

  “于”的古意是作为复音虚词“于是”来表示的,古意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的用法不完全相同,当放在句子的开头时,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者是因果关系的叙述,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于是乘其厉声以呵……(《五人墓碑记》)
  “于”放在谓语的前后两个位置,“于是”属于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于”在古意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例如:
  1.受任于……,奉命于……。(《出师表》意思是“在”)
  2.先帝不以臣卑鄙,……,……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意思是“到”)
  “于”引进行为的处所、环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用法。
  例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意思是“在……”)
  2.舜发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
     “于”表示引进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这样的意思。
  例如:
  操蛇之神闻知,……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意思是“向”)
  ……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给”)
  、“于”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意思是“被”)
  、“于”在形容词的后面时,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的意思。意思是“比”。
  例如:
  于虎也。(《捕蛇者说》意思是“比”)
  、“于”表示引进动作的范围、方面,可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如: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在……上”)

  结论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四分五裂。在这种战乱社会背景下,孔子是一个有抱负的人,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观点游说各国而为谋求官职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当时没几人肯听孔子所说。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日常所说之语而整理编撰《论语》,其中,皆以口语而成。《论语》也成为古今中外之必学圣典,是教书育人、治国理事必不可少的经典良作。
  “于”字的用法多样,不仅体现在《论语》中的介词、被动、补语等用法,还体现在古今的经典论著中。它对我国的古今汉语组成以及口语运用、书面表达,都起着不可抹灭的作用。历经几千年,孔子的观念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论语》的形成可以说是口语的集成。这也说明最初的著作是由口语慢慢演变而来的,口语和书面语也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若不是孔鮒将《论语》藏于鲁壁中,存于今天的旷世之作早已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毁。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古人资源,好好延传古人之思。
  参考文献
  [1]《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M】重庆出版社2011版
  [2]《如沐春风论语读本》钱逊【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版
  [4]《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M】岳麓书社2012版
  [5]《赤壁之战》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M】中华书局2015版
  [6]《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M】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引用日期2014-12-07】
  [7]《左忠毅公逸事》方苞【M】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8]《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M】上海古籍2013版
  [9]《记王忠肃公翰事》选自《洹词》卷五崔铣【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版
  [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丘明【M】西苑出版社2016版
  [11]《劝学》选自《荀子》荀子【M】中华书局2016版
  [12]《五人墓碑记》选自《七录斋集》张溥【M】齐鲁书社2015版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孟子【M】线装书局2016版
  [1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御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版
  [15]《君子于役》选自《诗经•国风•王风》先秦•佚名【M】中华书局2015版
  [16]《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5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3月30日
Next 2020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