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摘要】

在我国,人参自古被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世界的“东北三宝”之一,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特色行业,其药用价值早已被世界公认。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中国的人参出口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中国人参市场量大但是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很突出;而相对于韩国参类产业而言,韩国的参类产量要比中国的产量要少,但是韩国的参类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要高于中国的参类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中国处于产量大,但是市场竞争力小,附加值要比韩国要低,制造工艺、品牌低下。而韩国则处于产量低,但是市场竞争力要高。在2011年前,韩国的参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要高于中国,但是在2011年后,中国的参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要远远高于韩国,但是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很严峻。

本文通过研究2007~2018年中韩两国参类产品数据,在绝对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方法,文献方法等等,对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索中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通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出口

  1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民经济深入发展,各国间的国际贸易合作愈加频繁,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世界各国XX、组织、企业界应该积极把握机遇,把竞争力研究作为贸易主要研究项目,综合提升参类产业国际竞争力。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具有强身健体,滋补养颜,防御百病的功能。东北长白山及大兴安岭是中国人参的主要分布之地。为了和韩国高丽参做区别,习惯把产于中国东北的人参称为“长白山人参”。世界上的人参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X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在中国,吉林省是人参的主要产地,吉林省得产量占中国人参全部产量的70%-80%,而吉林省白山市的人参产量是吉林省总产量的70%,拥有1500多年的野生人参挖掘史,同时拥有450余种人参人工栽培技术。

由于2017年国际市场回暖,国际市场对于人参的需求愈来愈大,此时人参出口额占中药材9.91%,出口额为11288.81万美元,出口数量同比增加6.46%,出口数量为2177.69吨,出口金额同比减少22.63%,人参出口价格同比减少27.32%,出口价格为51.84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由资料[资料来源:商务部2018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参类产业出口主要是以原材料为主,量大但是附加值低,市场品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市场运作不规范等处于劣势状态,中国人参产业并没有把人参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参资源经济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人参并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中国人参量大而利润低,人参的产成品很容易被韩国,日本,欧洲替代,这种大而不强的状况不利于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更加不利于中国参类产业的发展。而相对于韩国参类产业而言,韩国参类产业出口量仅是中国的1/4,出口总额却与中国不相上下,该国的参类产业的加工技术先进,具有专门从事人参工艺技术、栽培技术的研究院,并且研发产品多种多样在韩国,参类产品不仅仅可以进入食品、药品,医疗保健,美容美肤,不受到法律的限制,连韩国的超市、商店、售卖机都有人参糖、人参茶、人参饮料等,相对于中国,人参仅仅限制在药用等方面,而《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食品中不得加入药物……从而大大限制中国参类产业发展,因此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尤其重要,关乎参类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在与韩国参类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发现,中国的参类产业的竞争力远远不及韩国,中国参类国际市场处于不利的状况,因此借鉴韩国参类产业的经验,提高中国参类产业的竞争力。

1.1.2研究意义

研究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诸多意义,其可以有利于促进人参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对于人参产业部门和种植户解决人参市场的诸多问题,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顺风顺水,我国人参出口波动频繁,这种波动不利于人参的市场发展。人参产品的量大并且附加值低,以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不利于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而在韩国,韩国的参类产业则是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韩国参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中国,但是贸易额却与中国不相上下,产量低但是附加值高。因此借鉴韩国参类产业的经验,将中国人参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参资源经济优势,从而才有利于我国人参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参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采用国际竞争力各类指数分析法,分析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出口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间接因素对比。旨在研究和掌握人参国际市场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因素。并且对症下药,提供切合实际的建议,以为我国提高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从而间接促进我国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

  1.2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查阅发现研究对比分析中韩人参国际市场出口的主导因素以及其结构状况的文章并不是很多,主要是研究人参的国际市场的优劣势,又因为我国吉林省人参的主要产地,因此研究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发展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居多,所以笔者还查阅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的相关文章,以便开拓思路,拓宽视野。

1.2.1国外研究现状

JohnT.A.Proctor(1997)认为世界的人参的种植的数量在增加,特别是加拿大的人参的数量在十年内有所增加,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尝试的种植人参出口中国香港。

MarthaE.VanderVoortaJamesB.McGraw(2006)等人研究了收获行为对人口增长率影响人参贸易可持续性的影响,认为人参的贸易长时间受到人口的增长率的影响,当一个管理型收获者,谁拖延两周的收获,自我限制收获强度和植物种子,在收获时,可以逆转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人参的出口也减少。

DiegoPugaabcDanielTreflerdef等人解释了为什么在增量创新中的参与水平跨越低收入国家和每个低收入国家的公司。提出了对部门土地、生活标准、资本帐户、前期、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对人参的国际贸易做了基本的解释。

1.2.2国内研究现状

徐文晶(2014)通过对长白山人参品牌的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长白山人参企业品牌竞争力体系,对品牌竞争力评价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李美茹(2017)在产业竞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比,对中韩两国人参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对比,并能够通过波特理论,分析两国参类产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因素,以提高我国人参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杨子刚郭漪平韩星焕(2004)对人参品牌实施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在实施品牌效应时所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其解决品牌效应问题的方法,以振兴人参产业,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霍卫姜丽(2013)对人参国际市场主要进口市场及出口消费市场进行分析,认为韩国市场之所以具有优势,是因为韩国人参能够进入食品行列,并与化妆品、保健品等进行结合,XX对于人参产业的支持使得其竞争力远大于中国

郑策全颖等(2014)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人参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其认为韩国人参产业长期以来对中国人参产业具有压迫的效果,以至于中国人参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指出人参市场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在2011年处于转折点。

于志斌,罗扬(2009)对人参出口预测,认为自2008年国际市场回暖,人参价格有所提升,并且复苏明显提高,2009年会继续2008年平稳增长。

蔡越蠡杨军(2016)对朝鲜王朝人参出口走私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减免关税,增加地方XX自主权,严格打击人参走私,维护品牌,促进人参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代海涛(2010)对吉林省人参产业运用SWOT模型的机遇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人参发展路径,以及XX支持力度的建议。

1.2.3文献述评

近几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人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通过上述所整理的文献,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吉林省长白山人参的国际市场和提高其品牌效应分析上面,这说明如何提高中国人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确是很明显且棘手的问题。但是,要提高中国人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仅仅是研究其品牌效应问题,更重要是要分析中国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及其主导因素,要想更高效地提高中国人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探讨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为中国人参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甚至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中国人参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本文采用查找详细资料,寻求数据支撑等方法,对中国人参的出口数额,数量,国家,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结构分析;还运用国际竞争力各类指数较为全面地剖析其结构和主导因素,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提高中国人参的国际竞争力。

  2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为名贵中药材,具有滋补强壮、防治多种疾病的功效,是现代天然补益药的代表,被誉为“中药之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18年版)中HS编码中人参的商品编号1211下的人参主要是作为药物原料、香料、杀菌等类似的植物和植物提取物中。人参主要分为西洋参、红参、朝鲜人参、山参和其他人参等,其栽培技术、加工方式多样。

2.1.2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可以概括为企业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上比竞争企业以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设计或者销售他们商品的能力。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在国际贸易的角度把国际竞争力理解为一种比较优势,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其他的国家或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或者是生产的所有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波特在其著作《国际竞争优势》中指出,一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充足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能否通过创新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其钻石模型主要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这四种因素和XX与机遇这两个辅助要素结合在一起。

  2.2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技术相对的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国际贸易分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绝对优势的基础,即每个国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即便一个国家的产品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该国的产品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具有比较差异,依然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依然可以在贸易中获得最大利益。但是尽管如此,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具有很多的缺点,仅仅考虑两国的劳动和技术差异单一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很难解决问题。

2.2.2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架构来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有两个原因造成比较成本的差异。一是两国间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生产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当一国利用它相对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产品生产时,该国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么,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2]。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该国拥有要素禀赋优势,生产要素不同致使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数量充裕并且价格低廉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应该大量生产,并且大量出口,而数量缺乏或者价格贵的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应该大量进口。

2.2.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主要由四大主要因素和两大辅助因素组成,四大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和结构与竞争。两大辅助因素主要是机遇和XX,这四种主要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而两大辅助因素的作用也是无法代替。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关键在于该国是否具有合适的创新优势和创新能力,从而刺激企业进行改正和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较好地回答了国际贸易竞争力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3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1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人参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从1978年起,中国人参发展状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参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人参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该阶段中国人参是处于增长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02年,人参处于快速增长期过后,人参产量增大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人参产业处于振荡期。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2012年,人参处于恢复期的状态,中国人参产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人参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下降,自2008年起,人参的国际市场则是处于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吉林省2008年出台了人参产业振兴工程计划,到2009年,人参产量普遍增加,价格上升。第四阶段是2012年到至今,由于XX的一些鼓励措施,使得人参在国际市场上处在一个稳定增长期,进出口额稳定增长,种植技术上升,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上升,使中国人参产业成为中药材中的一大特色。

人参的种植最早出现在韩国,种植面积大,产量不断上升,药用范围广阔,栽培技术及药用疗效等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很大的。但自20世纪90年代时,韩国人参的地位在韩国农业出现了萎缩的状态,并在1993年前种植面积一直处于11000公顷,到1994年,韩国人参开始出现种植面积下降,产量减少。自从韩国废除红参专卖制之后,1997年韩国人参在农业的地位开始上升,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直到2000年人参栽培面积达到了12400公顷,基本与以前达到同等水平。2001年~2005年栽培面积出现频繁的波动,甚至在2003年处于史上种植面积最低点。2006~2009年栽培面积逐年增大,产量不断增加。2009年到至今,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都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3.2中韩参类产业的现状

3.2.1中韩参类产品进出口额比较

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可知,2007-2018年,中国参类产品总体处于一个增长时期,从表1可知中国出口总额最低是2009年为4430万美元,最高是2016年为16579万美元,增加3.7倍。中国的进口额总体是先增加后减少,并于2012-2018年达到平稳状态,进口量最低为2007为543万美元,进口量最高为2018年达5265万美元。同期韩国参类进出口总额也是处于一个增加的趋势,从出口额方面可知,2007年达到最低约为5082万美元,最高为2011年,为13403万美元。同期韩国进口额总体呈现降低趋势,最低为2018年,为17万美元,最高为2008年182万美元,降低了10.7倍。从出口额来看中国在2012年之后就超越了韩国,12年的出口额的平均值为韩国的1.4倍。从进口额上看,中国同期一直远超过韩国,并还在不断的增大。

表1:中国与韩国参类进出口情况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3.2.2中韩两国参类产品出口量比较

通过表1数据可知,中国参类出口量处于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总体趋于波动起伏状态,自2009年达到最高值2991t后参类出口量出现明显下降,直到2015年,中国参类出口额处于最低点,为1660t,平均为2453t。同期,韩国的参类出口量总体呈现上下浮动趋势,自2011年达到最高值520t后出现明显的下降,直到2008年,达到最少量为267t.平均为390t。中国参类出口量总体是韩国的6.7倍。

3.2.3中韩两国参类产品出口价格比较

通过表1中数据可知,中国参类产品出口价格总体上趋于增加后减少的状态,最低出口价格为2009年,为14.81美元/kg,最高值为2014年,为91.86美元/kg,平均为45.16美元/kg,最高价格是最低价格的6.2倍。同期,韩国的出口价格也是总体上趋于上升的趋势。最低参类出口价格为2009年,为161.34美元/kg,而同期最高参类出口价格为2012年,为263.65美元/kg,增加1.6倍,平均为210.35美元/kg。但是由数据可知韩国的参类出口价格远远超过中国,韩国平均出口价格是中国的4.7倍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参类产品出口面临最强劲的对手来自韩国企业,因此,本文就中韩两国参类产业的国际市场状况进行比较,这也有利于我国企业找到差距,寻找机遇,最终促进参类产业国际化进程。

  4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4.1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每年许多国家都会向联合国提供大量的统计数据供贸易参考,并且该数据库能够将数据统一为标准格式,将每个国家的贸易额统一按照汇率转换为美元为单位,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标准性。

4.2国际竞争力指标构建

世界上竞争力指标非常多,本论文以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以及显示性竞争力优势指数对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一下分析,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中国与韩国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还可以直观地了解中韩竞争力指数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数据均以联合国数据库整理而来。

  4.3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说明

4.3.1国际市场占有率(MS)

若一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强,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常用公式为,其中公式中指的是国的产品的出口总额,而指的是世界的产品总额。该指标是直接分析某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竞争力,并没有提及进口。

4.3.2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指的是国类产品的出口额,指的是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指的是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额,是世界全部产品的出口额。其中RCA>1,表明该国在生产某产品上具有国际优势,表现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数值越大,国际优势越明显,RCA﹤1,表明该国家在生产某产品上具有劣势状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4.3.3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标(TCI)直观的表现出一个国家国际贸易表现为净出口还是进口状态,进而直观表明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其公式为,该公式中TCI表示贸易竞争力指数,指的是国类产品的出口额,是指国类产品的进口额。TCI值处于(﹣1,1)之间,当TCI﹥1时,说明该国参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很强,此时该国参类产品处于只出口的状态,当﹣1﹤TCI﹤1时,说明该国参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此时参类产品进出口并存,当TCI﹤﹣1,说明该国参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参类产品处于仅仅进口的状态。

4.3.4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CA),其公式为,式中是国产品的进口额;是国在时期所有商品进口总额;是世界产品的进口额;是世界在时期内所有商品的进口额。该指标从将出口优势与进口优势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得到真正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而对于CA指数,能够把进口影响考虑在内。CA>0,说明某国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CA<0,说明不具有国际竞争力。CA越大,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亦然[2]。

  4.4中韩两国参类竞争力指标对比

4.4.1国际市场占有率(MS)比较

由图4可知,中韩两国参类变化转折点是在2011年。2011年,韩国参类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最大,约为34%,最低为2016年,约为10%,同期中国最低为2010,约为16%,最高为2016年,约为35%。这说明在2011年前,韩国参类国际竞争力要大于中国,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而在2011年以后,中国参类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远大于韩国,并逐渐拉大距离,这说明中国参类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超过了韩国,中国参类的技术在逐渐提高,出口份额不断提高,中国高附加值的参类产品开始逐步占领国际市场。

表2:世界参类产品概括(单位: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美元)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表3:中国与韩国参类产品出口经济指标对比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表4:国际市场占有率(MS)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4.4.2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对比

由表3和图4可知,韩国的参类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状态,中国RCA指数在总体上趋于稳定状态,但在总体上韩国RCA指数远大于中国,这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比韩国具有较低的国际竞争力。韩国RCA指数总体上大于2.5,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11.4,2016年为最低值,指数约为2.4,表现为极强的竞争力。同期中国RCA指数在总体上趋于2左右,2008年达到最大值,约为3,最低值为2015年,约为1.7,说明中国参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弱,量大而竞争力低。

表5: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4.4.3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指数)

通过图3和表6可知,中国TCI指数在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并以2011年作为分界点,2011年,TCI指数达到最低点,为0.22,而最高值为2007年,为0.8左右,而韩国参类产品TCI指数在整体上处于0.9左右。中韩两国参类产品的TCI指数都大于0,中韩两国参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各具自己的竞争优势。对于韩国,TCI指数总体趋于1,表明韩国参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优势,而中国总体上接近0.6,这表明中国的参类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相对于韩国来说,中国参类产品量大,但是缺乏竞争优势。

表6:贸易竞争性指数(TCI)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4.4.4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指数)

由表3和图7显示,中韩两国参类产品的CA指数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状态,对于韩国来说,韩国的CA指数普遍大于3,但是总体上韩国的CA指数远远大于中国,特别是2011年,韩国的参类产品的CA指数达到最大,约为11,而最小的为2016年,约为3。而同期,中国在总体上接近2,在2011年达到了最小值,约为0,但是同期的韩国最大,说明中国参类产品国际竞争力要远远小于韩国,韩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而相对而言,中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

表7: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5中韩两国参类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中韩两国参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主要考虑人参种植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国际多变的环境,本文主要是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国家参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探索由技术因素,人力资源,资本因素构成的生产要素,对两国人参国际市场的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和上游企业,以及两大辅助要素对中韩两国参类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5.1生产要素

5.1.1资本要素

长期以来,资本要素一直是参类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家拥有的资本取决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中国统计局并没有对参类产业的资本进行分类总结,但是人参产业属于农业产业,本文对农业资本情况作了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

表7:中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在表7数据可见,中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目前2017年,数据达到24638.33亿元,参类产业作为农业中的一类,其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在逐年增长。吉林省作为人参的主要产地,但是从数据可以知道,吉林省在人参产业方面的投资却很少,这就造成了人参产业量大但是附加值小的原因。

相对于韩国参类产业,韩国的金融支持可以看到韩国队人参产业的支持程度,从数据可见韩国的投资分为XX支持,农特会计和农按基金等,从2007年开始,韩国在参类产业的投资也是逐年增加,增加的程度远远要大于中国。XX支持从2007年1136亿韩元到2014年1384亿韩元,而农特会计也是从2007年的438亿韩元到2014年826亿韩元,可见韩国对于参类产业的重视[数据来源:人参资料整理使得]。

表8:韩国农业金融支持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相比来说,中国在参类产业的投资是远远小于韩国,缺乏资金的支持,使得中国参类产业难以更好的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在参类产业方面的投资,增加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吉林省的人参优势,更加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5.2需求要素

在波特理论中,需求要素指的是本国的需要要素,具体分为国内需求要素和国际需求要素,但在本文中研究的是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所以本文侧重研究国际需求要素。

截止2018年,全球每年人参出口总额达到了447762409美元,成为全球中药材出口最多的种类。其中韩国,中国,加拿大和X是人参主要出口国家,中国和韩国的人参出口居世界首位,中国香港、欧盟、中国X和日本是人参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5]。截止2012年开始,中国的人参出口量开始逐年增加,价格也开始回升,中国也越来越重视人参的国际市场,但是相对于韩国来说,其人参平均价格达到244.55美元/kg,加工技术强大,XX对人参产业的资金支持,使得韩国高丽参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国际市场的高端市场都被韩国的高丽参占有,而中国人参比不占优势。

表格9: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和出口总额(单位:kg;美元)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由上面中国人参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和出口总额可知,中国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意大利和X等,其中我国人参产品约有60%销售到国外,有40%在国内消化,所以国际市场的很大程度的变化影响着我国人参出口[6]。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成为中国人参出口最主要的亚洲国家,其中中国香港出口量最大,为805877kg,总额为28951136美元,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而韩国向中国进口量却越来越少,由2006年的682110kg,到107kg,下降了6374.85倍,由可而知韩国参类产品靠出口就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欧洲,中国主要出口的国家为意大利,X,德国和荷兰,由数据可知,中国开始打开X市场,X对中国参类的需求有较大的上升,2018年达到了93329kg;同期,意大利和德国对中国人参的进口较大,但是有所减少;而荷兰也会进口少量的人参作为美容保健方面的使用。

相对中国,韩国人参产业处于量大,但是附加值高的状况。由2006~2018年数据可知,韩国出口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中国香港,日本和X。中国是韩国人参出口总额最多的国家,从2006年22328kg到2018年144636kg,增加了6.5倍,由于2011年,是中国人参产业的转折点,中国人参开始有上升的趋势,中国对韩国参类产品的进口开始逐渐增加;韩国的第二市场是中国香港,有2006年75338kg,到2018年76496kg,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在2014年以后,香港进口有所减少;而日本人参主要是靠进口,从韩国进口量还是比较大的;随着美容保健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X对韩国高丽参进口量也是趋于增加的趋势。

表10:韩国参类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和出口总额(单位:kg;美元)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5.3相关以及辅助产业

相关以及辅助产业指具有共同利益或者某种营销手段的相关产业,使得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利益达到利益共存的状态,如果是具有国际优势的产业,应该得到支持。而中韩两国参类产业的相关以及辅助产业主要是分析加工产业和营销产业。

5.3.1中韩加工业比较

吉林省人参加工业主要是延边州为主,目前有约有300余家的人参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发展到25000t,加工业市值30亿元。延边州人参深加工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吉林省图们江制药有限公司、吉林韩正人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的深加工技术、设备及管理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尽管吉林省具有众多的加工企业,但是绝大部分处于初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缺乏加工统一标准,导致参类产品品质和色泽不相统一,从而导致深加工产品过少,绝大部分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尽管延边州的人参产业不断壮大,深加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不少的企业通过技术、工艺、规模等的改造,实力也是不断的加强,而且其品牌效应的作用不断的显现出来,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人参的附加值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对韩国参类产业的重视程度,中国参类加工行业有很大的提升。

而对于韩国生产中,其中有30%的人参是没有经过加工就向市场销售,小部分红参,白参等等只是通过简单的初加工就流向市场,只有绝大部分经过深加工进入美容保健、食品、药品以及化妆品等。但是截至2015年,韩国约有650家深加工企业,其深加工用于食品、药品、美容保健产生巨大的附加值,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5.3.2中韩两国参类销售业比较

吉林省是中国人参的主要生产地,主要国内市场为广州,深圳等地,国际市场主要是日本、X、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地,截至2018年,出口额达到129829526美元,出口到日本、X、意大利、中国香港分别为53,083,144美元、7859869美元、2,002,724美元、28,951,136美元,中国主要是以原材料形式出口,而相对于韩国,韩国参类产品贯穿在韩国人的方方面面。

  5.4XX作用

自2008年开始,吉林省XX陆续推出了关于人参产业振兴计划,打造吉林省人参品牌效应,同时注册“长白山人参”商标,近一步推动人参向着标准化的生产,同时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人参产业标准实施和推广,从而填补人参制品标准的空白,引导生产者向着标准化生产的道路,减少产品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引导中国参类企业积极组织机构,提高人参出口的质量。XX需要主动实施支持,保护中国人参出口的措施。

对于韩国XX对人参产业是处于主动状态,韩国XX对农业实施了XX支持,农特会计,农按基金等等,由此可知韩国对人参产业的重视。XX积极引导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韩国人参的出口,主要出口到中国,日本,东南亚等等,并且其人参制定了极高的标准,不仅仅注重于人参出口总量,还重视人参的出口质量,提高高丽参产品的价格,韩国非常注重其人参的品牌效应,鼓励高质量人参的出口。

  5.5机遇

波特认为,当一个产业外的机遇出现时,会对人参产业带来连锁性的反应,会随着机遇的发生,带来巨大的行业利润,并增加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都给中韩人参企业带来了商机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增加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技术,提高人参行业种植和栽培技术,增加企业的品牌效应,XX应该加强对企业出口的鼓励,充分利用机遇,调节生产结构,充分将人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提高中韩人参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中国人参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加强XX支持作用,提高人参竞争力

加强组织管理规划,推动人参领导管理作用,XX应该实施更加有利于人参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更加规范的人参标准,规范人参栽培技术、工艺、加工、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等,XX应该起带领作用,提高人参国际竞争力。在加工上,XX应该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减少小作坊生产参差不齐的人参产品,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在技术上,建立有关人参产品的研究院,加大对人参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入高端技术人员,为人参未来发展做好规划;在销售方面,健全管理机制和市场不规范的问题,形成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

  6.2实施人参产业品牌效应

一个企业的产品离不开产品品牌,人参产业更是如此。自从2008年,中国XX提出振兴人参市场的计划,注册“长白山人参”商标,各企业积极落实,现在已基本取得有效的成就。但企业更加应该再接再厉,引导企业进行成果转化,通过人参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提升企业知名度,逐步让更多的消费者对中国人参的认可和信赖。同时可以借鉴韩国人参品牌管理模式和X人参销售模式,多方面进行结合,保证我国人参企业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人参竞争力。

6.3加强人参技术创新,推动人参加工业和销售业的结构和升级

吉林省是中国主要人参产地,吉林省的人参与韩国的人参最大差别在与技术的差异,韩国注重于人参产业的各方面技术创新,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因此高技术的发展对人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而对于中国,人参无论在种植技术、栽培技术还是加工技术都没有韩国先进,人才投入力度不够,难以在技术上取得很大的优势。因此加强人参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人参加工和销售业结构和升级。

  6.4创建人参产业信息统计系统

随着互联网加速发展,互联网在未来必定给人参企业带来不少的商机,例如现在的对外贸易平台的发展,淘宝、天猫、亚马逊等崛起和发展给对外贸易增添不少的便利,因此XX应该积极组织各部门对人参的作用机制、药理、毒性作用等研发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参出口状况和人参需求情况,与此同时建立有利于人参出口的交易数据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新平台,开发新系统,从而提高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

  6.5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人参产品的优越性

推进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对于韩国很早就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对人参产业的行业标准、监督机制、加工技术和栽培技术等就作了统一的规定,统一进行实施和推广,加大各部门对人参产业的责任,同时对公众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对于制定的标准不应束之高阁,相关部门应做好监管和宣传作用,使标准得以顺利的实施和推广[9]。同时鼓励个种植户在种植、培育方面进行规范,将标准和实际相结合,统一制定行业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人参的国际竞争力。

  7结束语

人参产业是中药材行业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吉林省的特色,是中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参类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人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始终是低于韩国,出口总量远远小于韩国,但是出口总额却与韩国不相上下,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出口的原材料,量大而附加值低,各方面与韩国比较,都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XX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出口,增加XX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投入,将初加工技术过渡到深加工技术,优化种植、培育、工艺的技术,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并且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继续落实人参的品牌效应。通过中韩两国参类比较,借鉴韩国人参管理和实现标准化的经验,不断提高中国参类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林,冯鑫,许永华,张连学.中韩人参产业的对比及其竞争策略[J].中药材,2009,32(08):1181-1184.

[2]郑宇.中日韩创意产业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贾新刚.中美生猪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辛敏通,杨光,唐晓晶.中韩两国参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09):1803-1807.

[5]李美茹.中韩人参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7.

[6]于志斌,罗扬.人参国际市场分析与出口形势预测[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07):45+50.

[7]周旭,金雪梅,玄英实,张毅,周丽洁,安正弼,朴雪梅,孙丽华,王臣.延边人参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特产研究,2018,40(02):62-64.

[8]代海涛.基于SWOT模型的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38-3241.

[9]初侨,席兴军,王鹤妍,司丁华,唐飞,兰韬.中韩人参产业标准化程度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1996-2000.

[10]徐文晶.长白山人参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4.

[11]徐文晶,杨兴龙,严红梅.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776-8777+8782.

[12]吴承世.韩国人参产业的国际竞争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3]郑策,全颖,张旭,凌立莹,苌群红,刘彦.基于CMS模型的中国人参资源出口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6):108-114.

[14]张恺新,陈晓林,高宇光,陈祥丽.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吉林农业,2019(09):39.

[15]梁子钰,徐睿瑶.人参在海外的研究应用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06):662-663.

[16]张中朋.人参出口现状及分析——人参十年出口回顾[J].中国现代中药,2006(07):43-44.

[17]崔政然,金龙勋.中国人参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03):51-52+81.

[18]金在汉.韩国人参产业的国际竞争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19]潘晓鹏.吉林省实施人参产业现代化的优势和几点建议[J].人参研究,2008(04):40-42.

[20]陶丽华.吉林长白山人参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4):68-71.

[21]Proctor,J.T.A.1996.Ginseng:Oldcrop,newdirections.p.565-577.In:J.Janick(ed.),Progressinnewcrops.ASHSPress,Arlington,VA.

[22]Received27August2005,Revised13December2005,Accepted12January2006,Availableonline11April2006.

[23]Received12September2007,Revised27January2009,Accepted27January2009,Availableonline9February2009.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中韩两国参类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51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13日
Next 2022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