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越来越多,扬琴在现代民族乐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击弦乐器。轮音是扬琴演奏技法中的重要技法之一,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对学扬琴有着的重要作用。其点状发音通过演奏者指、腕、臂不同的力度、密度表达出来不同的情感思想,使乐曲旋律产生灵动的、有层次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音乐的主题内涵,彰显出扬琴与众不同的器乐魅力。本文就扬琴教学中的轮音演奏技巧、基本要求和练习方法以及教学应用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为扬琴教学和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关键词:扬琴;轮音;技法;技巧
一、扬琴轮音演奏技巧概述
(一)轮音技巧简介
扬琴轮音,习惯中也叫轮竹、轮打、滚打、滚轮等等,是指用琴竹在单音、多个音上轮流做出持续连贯的动做,并创造出连绵延续的感觉。轮音在扬琴演奏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肩、臂、肘、腕、指的配合完成的,轮音的连贯性需要自然放松大小关节,在熟练中密切配合。
在扬琴演奏过程中,轮音技法根据运竹和音色特点可分为单轮、双轮、弹轮、琶音轮和反竹轮五种,其中又以前三种最为常见。
1.单轮技法
在单轮技法中,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单音轮竹、左手支手轮竹、右手支手轮竹。
其中单音轮竹是最常见的轮音技法,是指双琴竹在扬琴一个单音上,连续做出快速交替的轮动击弦。这项技法的要求是,左右手使用的力度要相等均匀,以及左右手轮动的节奏要均匀平衡,这样发出的音量均衡,产生的音色统一。在这一技法中,轮竹均匀密集地音点延续成旋律后,演奏者还要有心理上的与乐曲同步,就是要洞悉和掌握乐曲句子中强弱起伏的变化;
在轮音学习中,我们遇到的以左手支手轮竹的技法,是指以左手单轮为主旋律,同时以右手为伴奏音的方式,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这种方式在技法上以腕力为主,以手指力为辅助。在演奏过程中,同样要求演奏人的臂、腕在相对松弛的前提下,应用琴竹自身的弹性而上下运动的击奏方法;
其中右手支手轮竹跟左手支手轮竹的操作正好相反,是以右手单轮为主旋律,使用左手为伴奏音来丰富音乐的表现效果,其技法同左手支手轮竹一样,这两种方式在乐曲中不经常使用。
2.双轮技法
双轮技法是扬琴乐曲演奏中常见的技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双手持续弹奏或交替弹奏,利用手腕的动作做协调辅助。双轮技法的特点是双竹同时击奏,两音同时发声。要求同时击奏的两音的力度和音色都要保持协调和一致。
3.弹轮技法
在弹轮技法中,以手指的熟练运用为主。这也是扬琴轮音的难点和重点:常规情况下弹轮细分为左弹轮、右弹轮和双弹轮三种技法。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以大指、食指为一点,中指为一点,琴竹尾与大指根部为一点。也就是说,当琴竹头即将触到琴弦瞬间的关键时刻,作为演奏者必须控制住琴竹,这就需要演奏者的手准确且用力把握到位,只有这样方式,琴竹杆向下击奏的动作突然停止,从而产生的物理惯性作用,手中的琴竹头就会顺畅的下击运动起来,而琴竹产生了弹性。这种如此反复的弹运动便是弹轮。通过多年的技法沉淀和技术发展,弹轮几乎成为各大流派风格特点的主要技巧,在此基础上又拓展出成上滑弹、下滑弹等演奏技巧。
4.琶音轮技法
琶音轮技法在扬琴演奏中并不常见,这是一些曲子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使用的技法。扬琴琶音轮动静结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为音乐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和个性化色彩。
5.反竹轮技法
反竹轮技法就是把琴竹反过来演奏,产生的音色清脆。
由此可见,在扬琴演奏技法中因为乐曲情感需要,需使用各种轮音技巧,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强与弱的思想起伏、急与缓的艺术意境,突出了深思、缠绵、沉寂、旖旎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并引导听众感知乐曲、融入乐曲、理解乐曲,以及享受乐曲带来的丰富情感和艺术人生。
(二)轮音技巧的应用
1.单轮技法的应用
纵观扬琴乐曲演奏中,单轮技法的运用极其广泛,随处可见。例如《渔光曲》中的第二部分前八小节中,这里的轮音运用具有代表性,表现出低沉、哀伤的旋律,更深刻的、鲜明的、极具感染力地展示了那个年代渔民生活和悲苦境遇。
这种单轮技法最常应用的是以左手支右手轮为多数。在具体演奏过程中,有个重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中指不能脱离琴竹柄,始终都要使琴竹成上翘的状态;雄壮激昂的曲调是由强奏轮音表现出来的,而细腻轻柔的曲调则是有弱奏轮音表现出来的,连绵不断、宛转悠扬、情真意切。
2.双轮技法的应用
顾名思义,双轮技法就是需要两手密切配合并协调统一的扬琴演奏技法。比如扬琴曲《小城故事》中的第一小节,就是运用双轮音来突出古老小城的纯朴和唯美,向人们呈现出小城的情调和韵味,生动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生活追求。正是双轮技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展示了旋律的唯美和连贯性。不要用力过大,这样就可以减少肩、肘、臂、腕等关节部分的紧张感。
3.弹轮技法的应用
扬琴轮音中的弹轮技法,《苏武牧羊》扬琴曲比较有代表性,尤其在这个曲子的第三部分中,第一小节来正是运用了弹轮技法的修饰,使整个旋律更加丰满、曲调更加坚定、积极和向上,将忠贞不二而又急切的情绪表现得痛快淋漓。在具体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随着情绪的涌动而产生音符。在《苏武牧羊》扬琴曲中的左手的弹轮要奏得轻快,由此突出右手旋律声部的声音来,运用这种技法才能更好的展示出苏武大气凛然、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在这里,我们要充分理解击弦的弹性的由来,这有利于学习演奏中的进步,其关键来自于腕和指协调配合的结果,由此我们明白,在演奏者内心情感流动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弹轮技法十分重要,以琴竹的反弹力产生出更加符合曲子意境的韵味。
4.琶音轮法的应用
琶音演奏要注意前边几个音符应弹奏得轻快、流畅,与主要音符的连接自然、紧凑,并突出旋律音和节奏的稳定性。琶音轮法要求每只手,每个音都要平均,听起来像小河流水,轻重平衡、均匀。从而实现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逐渐过渡,这些需要演奏者用手指和动作来掌握,同时需要演奏者由内心对音乐的感知来掌握,充分展示轮音的多姿多彩的音乐魅力。
二、演奏轮音技巧的基本要求和练习方法
(一)演奏轮音技巧的基本要求
作为扬琴的装饰音,轮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广泛应用,以增加乐曲的深度和韵味,表达乐曲内在的情感和音色的美感。在扬琴众多演奏技巧中,轮音是运用最多、但也是最难的一种技巧。演奏者对轮音掌握的能力,不仅能够体现其整体演奏技术水平、更影响着所演奏乐曲的发挥程度和感染力。因为轮音传递出乐曲的风格和音乐的形象,这就需要演奏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持之以恒的技术训练、思想感悟以及不间断的自我提升。因此,我们明白了轮音的把握上要清晰明确,包括肩、臂、腕、指的协调配合,根据不同乐曲的风格与情感变化,对力度的掌握与掌控,耐力的坚持与训练,衔接的自然与流畅,思想的理解与共鸣,速度的调控与音阶间的过渡,以及旋律的表达与控制等方面。
(二)演奏轮音技巧的难点
概括来说,有五个主要问题:
1.双手速度的问题,如果速度上不来的话,轮音就无法弹好;
2.音量平衡的问题,音量的强弱平衡是曲子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曲子的质量;
3.时间耐力的问题,演奏者需要长期对耐力进行训练,才能有把握音色效果的能力;
4.衔接过渡的问题,在主旋律和装饰音的进度、过渡中要做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丝毫的突兀都会影响曲子的表现力;
5.关节放松的问题,在肩、臂、肘、腕、指配合演奏中,都需要相对放松,自然而然地发挥演奏。
(三)演奏轮音技巧练习方法
在轮音技巧的练习一般分为两种模式,定数练习和不定数练习。定数练习,是指初学者从最基本练习开始,自“4倍8”训练起步,也就是第一打四下,第二打八下,逐步练习到一打四熟练后,再进行“8倍64”的练习。演奏者只有通过每天定时的持续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之后取得效果。在练习轮音过程中,要保证左右两双竹击弦点击到一个点上。同时注意自己是否存在力度不均、速度拖沓、音色不稳等问题。
定数轮音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不定数轮音”技法了。不定数轮音练习是在规定的单位拍中,演奏出不定个数的轮音:每一拍打几下不做规定,但同样需要击弦点同击一处,再不断进行持续的规范练习。在练习中同样要注意力度的把握和频率疏密、声音轻重的调控。
在轮音练习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手指小关节训练,指关节训练相对于腕、臂来说较难。手指小关节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训练好指关节便于在演奏过程中将指腕结合、腕指结合做得更加完美。在指关节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腰、肩自然放松,双臂完全向前伸直,先用定数轮音训练方法练习,双竹靠手指把握,即先用大拇指压住琴竹,再用中指往上挑起琴竹,反复训练。当练习到肩部肌肉紧张下沉时要放下休息一分钟,把肩自然放松后再伸直,然后再做反复练习。检验指关节练习到什么程度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将一只琴竹放在双手腕上后击弦演奏,其间双腕保持平衡不动、琴竹稳稳地停在腕上不掉,那么指关节基本练开了,移动起来很轻松,用很小的力度就可以控制琴竹。
轮音是扬琴一切装饰技巧的根本,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在弹奏中指、腕、臂的音色上是有明显区别的,通俗地讲就是指薄、腕宽、臂厚,音色从轻薄逐步过渡到深厚,这正是扬琴特有的韵味。因此,在扬琴演奏中有“小跳用指、中跳用腕、大跳用臂”之说,也就是说弹奏情感细腻、控制在一个八度范围内的乐段用指;演奏两个八度以上范围用臂;其中间范围用腕。
(四)轮音演奏技法的注意事项
轮音技法是需要持续专业的训练,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双手力度、快慢不同的问题。这是手臂应用习惯以及训练时间短造成的,需要不断训练和调整。
2.小臂酸痛的问题:是因为演奏时肢体紧张造成的,但只要放松就会好很多。
3.肩、臂、肘、腕、指转换不灵活,以及力度控制、颗粒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都是缺乏基本训练造成的,必须加强训练。
三、轮音技巧在《映山红》中的应用
(一)《映山红》产生背景及表现内容
《映山红》是桂习礼老师根据电影主题歌《闪闪红星》改编而成。原歌曲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先生,《闪闪红星》曲子是改编成扬琴曲的,改编者是著名音乐家桂习礼先生。这首乐曲的曲调是采用江西的民歌调子,并结合了江西本地采菜戏曲音乐调子,将人民对亲人的思念用扬琴曲表现出来,同时表现出人民对服务生的渴望、对亲人解放军的期待。曲调优美,意境深远。
(二)《映山红》调式调性和旋律
《映山红》曲子的调式在轮音运用中,比较灵活,通过各种轮音技法,将忧郁的、期盼的、兴奋的、快乐的、激昂的情绪表现出来,并随着曲子的意境,得到深化情绪、渲染氛围的目的。
在《映山红》曲子轮音对于整体旋律的把握中,重复、变调相结合,起到了层层推进、递进、深化主题的作用,使全曲更加感人至深。
(三)《映山红》乐曲中轮音的运用
《映山红》全曲中的轮音运用较多,为了保持音乐的柔美与贯通,曲中轮音运用急缓、弱强的技法有效处理了衔接中的连贯性、整体性问题。此曲巧妙地运用长轮音细腻、抒情的特点,展示出柔和且美好的民族特点,加之“腕指结合”的运力方式,使音色愈加轻柔、缥缈,灵动,仿佛在寂静的深夜里从幽静的远山飞出的渺渺歌声,引导听众融入乐曲之中,随之一个八度轮奏技法,将音乐推向高处,音色也变得厚重起来,表达出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
通过第一段轮音的抒情演奏,将拨弦技巧徐徐推出展示主题,随后运用上声部拨弦强化主题,下声部以和声上下流动来进行衬托,多层次肢体巧妙运用,更好地发挥了扬琴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极强的艺术效果。
随着曲子意境层层推进,乐曲再次回到了C调,这里通过八度轮音强奏配合节奏及节奏的拉宽处理,表现出更加激动、高昂的情绪,整体节奏中涌动着强烈的、奔放的激情。在高潮处理上,是一个利用“三连音”的宽广乐段,运用了西方音乐比如钢琴的表现方式,重复向上推进八度大跳的“三连音”,从而创造出了厚重宽阔的音响效果,以此充分地展示出穷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轮音技巧在《映山红》中的教学
围绕轮音教学,下面对扬琴曲《映山红》进行教学解析:乐曲在教学中分成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尾声五部分,其中——
(一)引子
在曲子开始的引子中,运用了两句强劲的双轮章强奏方式展开,以此将主题乐曲的音调定位出来,展示出一种高亢的、兴奋的情绪。随后便是开启了由慢旋律逐渐加快的琶音,带着节奏进入了曲子的下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是平和中又有着勃勃生机的状态,接着琶音后的双音及时跟进、整齐均衡,进一步展示和表现主旋律,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流畅演奏下来。在演奏时,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曲子中在强奏的双轮音部分,要把臂腕结合的技法好好表现出来,这也是此曲表现情绪的重要部分,臂腕结合好了才能演奏出扬琴轮音的力度和密度,保证曲子的效果;
2.在琶音由弱到渐强的阶段,一定要衔接好,自然而流畅;
3.在曲子中运用压揉的部分,力度一定要好好控制,不能突兀。
在引子弹奏中,包含重音双轮、单手轮、琶音、由慢到快、单手轮以及压揉技法,情景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展现出来激昂奔放、漫山遍野杜鹃花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悠远抒情的风景,勾勒出圆润的场景,以铺垫引出主旋律清晰的层次感。
开曲第一小节为重音双轮,曲谱上双音轮音、重音和个别音加长符号都有明确的标。
1.如何才能把重音突出再把双音轮衔接好?
首先要把怎么演奏分解好,首先把双音强奏一下,把点点出来,明确演奏时第一是双音、重音双轮音,第二是双音轮音,这样效果比较好听,音域也比较宽广有力。但是在双音重音的衔接上要知道,双音重音后的轮音不要直接敲响,因为直接敲没有过度而使声音特别别扭。
2.怎么样才能使音色更好听?
这就需要演奏双音重音后再演奏双音轮音的时候有个弱进再渐强的过程,这样双音轮音就有了重点突出加之渐进,使流淌出音乐美妙的意境。在第一小节中一共出现了三个重音轮音,都按照这个方式演奏即可,只是在第三个重音轮时,稍微弱化一点点,好为衔接过渡第二小节做准备,不然始终强奏会给人很燥的感觉。琶音后渐强渐慢后的单手轮接着压弦,注重抒情。
谱例:
图4-1
图4-2
(二)第一乐段
乐曲的第一段是深情地慢板。乐曲主题先由深情细腻的轮音奏出,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了熟悉的旋律。主题第二次出现由双声部演奏,上声部旋律用拨弦演奏,清脆明亮。本段最后一个层次是后十六节奏型的连续弹奏,具有威武雄壮的战斗气息。在演奏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第一乐段中,特别要注意质量和音色力度的控制;
2.双声部演奏注意两手的配合,突出左手旋律,拨弦轻柔,右手分解和弦要注意音量控制,同时要根据旋律、线条做相应起伏;
3.后十六节奏型的双跳技巧要加强练习,灵巧富于弹性。
第一段是表达“夜盼亲人、情深意浓”的乐段,用的是长轮音来表现乐曲主题的。因此轮奏要均匀、细腻和抒情。采用“指腕结合”的方法弹奏,两臂放松,第一小节中的三个同音的轮奏注意应有“音头”,不要将它奏成一个长音如应该奏成。
(三)第二乐段
乐曲的第二乐段是“斗志昂扬”的快板段,表现了人们不畏艰难,积极斗争,勇敢向前的斗争精神。主要采用了后十六分音符和连续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的表现方法,对旋律进行变奏而成。演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第二乐段中有后十六分的节奏,这晨弹奏要表现出弹性和动力感;
2.在乐曲中的颗粒性很重要,这里的十六分音符注意保证清晰度;
3.这里要突出乐句重音的节奏感。
这里C调快板的演奏,注意双音弹奏整齐,双单轮奏用“ff”力度,并注意分句连断,如谱面所提示在有“V”的地方要抬手断奏,接下来每两小节一组的音阶下行连奏,一气呵成。
(四)第三乐段
在这个乐段里,整体结构分成两个层次部分,首先一个八度轮章的强奏,以突出表现主题,然后接着是三连音阶段,将情绪推向高潮,这段也是曲子里表现情绪的重点,演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本乐段中的八度轮音中,表现高音的位置比较高亢,这就需要注意这里音商的精准度,把轮章演奏得丰盈充裕;
2.这一乐段中,有运用三连音表现的部分,对于这部分演奏处理中,要明确层次感动,掌握好节奏;
3.在段落结尾处,是曲子表现的情绪回环的部分,要有轻柔的、直到安静的韵味,才能让整个曲子自然而然地滑向尾声。
第三乐段是主题再现,注意转调及情绪转换自然,八度双音轮奏节奏要拉宽,以“臂腕结合”的方法弹奏,并保持密度和力度,相同音的弹奏,要用音头来断开,演奏要富有激情,因此,可将左竹单轮音技法作相应的调整,采用八度轮奏。把低音当作衬音来弹奏,如谱面低音的弹奏动作迅速、有力、轮音密而匀、不间断,直至仍奏为本段第2、4、6、8小节也可分别奏成;三连音的段落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要饱满、均衡,保持强奏、并层层推进,乐句之间要连贯,不能有明显的停顿痕迹。只在标记V记号的地方,吸气抬手,每个乐句应慢起渐快,并在标有“>”号的双音上加大力度弹奏,注意本段两臂松紧度的调整,做到有张有弛,在最后两个双音七连音时,可作慢起渐快、再渐漫处理,同时,力度也随之减弱,进入下一尾声乐段。
(五)尾声
尾声乐段是对整个乐曲的“回顾”,主题旋律在高音区演奏,使音乐意境更富有完整性,注意轮音密而匀,轻巧、细致,并由“mp”力度层层减弱,将曲子主题重复再现,并结合泛音的意境,引领人们的思绪同音乐一同走向远方。
结论
扬琴轮音技法是扬琴乐曲得以升华的根本所在,扬琴乐曲正是轮音的装饰和修饰,使其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悠长。在轮音学习训练过程中,需要长期、不断强化琴竹使用灵活性和击弦位置的准性,不增强弹奏耐力、提高轮音密度。同时,演奏者要深刻理解不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演奏中针对不同乐曲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演奏表现方式,将轮音技法灵活运用,从而奏出富有美感的音乐旋律。
参考文献
[1]桂习礼.跟名师学扬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P192.
[2]熊佳.关于扬琴轮音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14)
[3]卜颖颖.扬琴”轮音”技巧的训练[J],齐鲁艺苑,2002(1)
[4]彭吉象著.《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5]陈伟著.《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学林出版社,2004年8月
[6]王晓庆;中国新疆扬琴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7]张强;黄河扬琴作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赵芳;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杨娟;新中国扬琴艺术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王婕;论中国扬琴伴奏艺术[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11]张莉;新疆扬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2]易先玲;梁瑞华教授扬琴艺术述论[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