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兰花花》是一首具有典型的信天游风格的陕北民歌,运用传统的叙事性民歌的形式。
这个作品中含着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兰花花没有和自己的心爱的男人过上举案齐眉的生活,而是遭受到父母之命与不喜欢的人成为夫妻。从而导致兰花花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由于兰花花婚姻的不幸,与丈夫感情的不合使她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最后选择服毒自杀。几年时间过去,当兰花花的真爱,红军哥哥从前线回家时,询问当地人知道她的遭遇之后,悲痛万分。《兰花花》这首作品就是红军哥哥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信天游”风格表达了对兰花花的思念之情。
这首作品虽然结构精短,但是每一句歌词作为一段叙事的民歌。原词有20多段,但平时演唱时只唱七、八个段落。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对妇女所带来的巨大阴影,另一方面烘托出了兰花花无畏的精神,敢于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作斗争,勇于追求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
第二章《兰花花》音乐创作背景
2.1《兰花花》的生成与发展
未经改编过的传统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整首曲子是具有明显的“信天游”特征,它是分节歌形式、多段式、两句体、共八段歌词。整首歌曲运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和叙事的手法层层推进将兰花花的遭遇进行了完整的讲述。从而烘托出了兰花花敢于与陈旧的封建思想作斗争,将兰花花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听众面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了给许多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当然民族声乐也不例外。[[1]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4期
]1998年,王志信依靠我国民歌种类丰富,简洁明了的特点,运用戏曲音乐的展开收发对陕北民歌《兰花花》进行了改编创作。他改编的《兰花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他运用巧妙地技巧既保留了民歌原有的旋律和风格具有典型的民族区域特点又结合了XXX的元素,将西方交响乐元素加入其中,使歌曲又具有恢宏的气势。其次这首歌曲能够让演唱者将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才艺的展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原因,这首歌成为了XXX民歌改编的模范,深受广大演唱者的喜爱。
2.2歌曲创作背景
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作者也正是基于这个故事才创作出相应的歌曲。如果这支歌曲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快乐又美满的故事,一般来说,对应的曲调应该轻松的。相反,假如这首歌曲的背后藏着一个悲痛欲绝的故事,那么这首歌曲应该是如泣如诉的。正如民歌《兰花花》他的背后有个凄惨的现实故事则曲调正是如泣如诉。
姬延玲是兰花花真实的名字,1919年她出生于延安临镇,样貌俊俏,伶俐可爱。在红军攻下临镇时,兰花花与部队里的一位红军哥哥一见钟情,并发誓至死不渝。好景不长,红军分配了新任务给他们,两人为此不得不分开。在当时保守的社会背景下,兰花花的父母知道她与别人私定终身后非常生气,于是逼迫她嫁给了当地一位叫任小喜的男人,任小喜一天无所事事形如地痞流氓。当任小喜去世后,兰花花的父母又将兰花花转嫁给一个老而丑的富商。最终,兰花花带着对心爱的人的想念和对封建思想的厌恶离开了世界。兰花花心爱的红军回到延安临镇后为了纪念兰花花而创作出最初的民歌《兰花花》。
兰花花的故事是鲜活的现世悲剧,它揭露了旧社会下层女子悲惨的命运,反映了封建思想迫害人性、阻碍人们寻找自由感情的现实。在当时的时代,类似的事情屡屡发生。只要人们追寻自由、力争幸福的心智尚存,就要付出实际的行动,想要打破封建思想。这种实际的行动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不理智,难免过于激进,酿成惨剧。
第三章作品创作技法分析
民歌《兰花花》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长而亲切,节奏婉转悠扬,歌词的口语化非常具有延安特色。并且,《兰花花》是一首西北地区的民歌,具有西北地区特征,其音乐元素也是源于信天游。他的歌词是二二三式为基本句式为的七字格为基本形式的上下句变文体。其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2]胡志平剖析我的一首歌[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8

《兰花花》这首作品被称作我国传统民歌的经典作品,因为选取的音乐素材简单明了,深入人心,获得了民众一致好评,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够广为流传。这首作品是传统的陕西民歌与XXX的元素的结晶,既保留了传统陕西民歌的旋律又将当代妇女性格的豪爽泼辣立体的展现在听众眼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3.1曲式结构
在音乐《兰花花》中,音乐的上下句是多次重复而构成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里面,我们不难听出歌曲中有高频率的上句曲调提升至最高音而且带有延长音的细节处理,这样能够非常明确地展现出歌曲所要传达的主题,然而在后面的三到七段中出现的“si”音,我们也可以听出其中用到了大二度音程替代最初的四度跳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高调悦耳的旋律立即变成了悲伤的旋律表达出了兰花花的沮丧和悲伤之情。这样的曲式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声羽调式。这样的曲式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声羽调式”
3.1.1复合曲式结构
王志信所改编的《兰花花》之所以能够将故事刻画的如此立体,将歌曲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大概要归功于他运用了复合曲式结构并且融合了刘平燕的改编创作的熏陶,再加上曲调上升以叙事为线索。
引子:(1-10小节)e羽调,4/4拍。这段引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将后面部分的表达做铺垫,并且将本首曲目感情基调进行了奠定。
A段:(11-20小节)e羽调。这一段采用的是5+4的非方整曲式结构,与原生态陕北民歌《兰花花》相同,为了将兰花花的形象进行更加生动的描述便采用了重复的两段歌词进行衬托。
连接:(21-29小节)。作为一个过渡段实现了语调的转换成功,将整个事件中的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
B段:[[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30-60)d商调。、这一段采用了高频率的重复结构,其目的一是为了将兰花花的悲惨的遭遇描绘出来,二是为了让兰花花的内心感情的变化得到突出。
连接:(61-69小节)
C段:(70-87小节)快板。这一段运用的是曲目的唱词将兰花花的故事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进行表现。
连接:(88-107小节)
D段:(108-122小节)摇板。这一段的表现是运用的慢唱的方式缓缓道来。
连接:(123-138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进行情感的奠基,即将进入A部分,为其进行承接。
3.1.2奏鸣曲式结构
这一曲部运用的结构方式主要是鸣奏式,再加上运用歌词等方面来将叙事部分进行了贯彻。
呈示部:(1-28小节),d羽。
主部A:(10小节),这一部分的旋律就是运用的陕北民歌《兰花花》。a部分首先将男声巧妙地作为牵引作用,其次运用女声来进行承接。一切行云流水,完美无瑕。
连接部:(11-13小节)这一部分作重要的就是将两个部分进行流畅不突兀的转化,给后面的音调进行铺垫的作用。所以b句就是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连接。
副部B:(14-28小节)中板。《兰花花》的唱词这一阶段由男声进行为首的进入。
展开部:(9-48小节)。这一段的歌词来源于50年代的刘燕平原创的《兰花花》。
C段:(38-39小节)这一段是将兰花花的故事进行叙述,于是转换为女声来进行表达。
D段:(39-48小节)在此处逐渐向d部分调整。
再现部:(49-最后)依旧将刘燕平版本的《兰花花》作为基点,将兰花花事情发展中最跌宕的部分立体的展现出。
副部B段:(49-57小节)小行板。
3.2音乐表现手法
曲目的前两段启用了高音,使音乐最初就进行了两次上行四度跳进,在这其中兰花花的“花”字,为了将主人公进行着重,在它的旋律la上采用到的是波音[[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将《兰花花》的唱法进行了改进,越来越少的使用原生态的陕北方言方式进行表演,与之替代的是一种相当于“民族唱法”的方法。其中,将美声唱法和陕西民歌进行融合。
在这首歌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中,G调转变至C调,因为要表现出兰花花受父母之命要出嫁给不爱的人以及要反映出封建思想的蛮横与残忍,所以我们歌唱的语调要渐渐变缓,我们不难从乐曲中清晰的听见兰花花的如泣如诉。在第五段和第六段中我们可以听出演唱者一往无前,铿锵有力的唱腔,用这样的情感才能表现出主人公誓死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决心。结尾的一段又转回G调,为了表现出主人公顺利的逃婚便采用了充满豪情的唱腔。运用到了重复句,将主人公敢于与封建思想作斗争和勇于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描绘的活灵活现。
第四章演唱技巧
4.1歌词的处理技巧
歌唱,顾名思义就是将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语言加以结合进行情感传递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歌曲演绎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得歌曲活灵活现,让听众与演唱者产生共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准确发音的问题。如果想在演唱过程中将歌曲赋予生命力,将歌曲中的欢乐或者悲伤等情绪表现的活灵活现那么就应该将歌曲采用到的方言发音掌握到位。在陕西民歌《兰花花》中,只有将陕西地区的方言要领掌握才能让听众有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
4.1.1方言的发音
曲目《兰花花》是由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改编来的,所以无论是在曲风还是在曲调上,都存在着挥之不去的陕北民歌的特点,并且唱词中存在着许多的陕北地区方言。演唱者在演绎这首曲目时要做到的就是将曲目中独有的陕北地区方言原滋原味的传达出来。如何做到这样的传达呢?那么演唱者就应该在咬字、鼻音、儿化音和其他的陕北地区方言特色进行详细的处理。例如,在演唱曲目中,要将“爱”转换成“nai”的发音。不仅如此,在曲目的演绎中,唱词的儿化音也是很大比例的使用,因为只有这样,陕西地区百姓群众的直爽豪迈的性格特征才能得到鲜活的体现。简而言之,演唱《兰花花》时对方言的细微处理重要的不是对演唱技巧的展示,而是对民族音乐和民族传统的致敬。
4.1.2变化音及装饰音
由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将陕北地区原生态民歌中那种悠扬的地域特征进行形象的体现,在曲目《兰花花》的许多尾音中都有着4度以上大跳的变化音[[5]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这样做是为了让听众获得愉悦的视听盛宴,与此同时也突出了陕北人民的音乐特色。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在曲目《兰花花》中,修饰音占据的位置是较为密集的,所以当演唱者在进行歌曲的演绎时在遇到这些连续的装饰音时处理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若处理的不佳,那么就会出现演唱得不自然的现象。综上所述,演唱者如若想将曲目《兰花花》演绎的接近完美,那么必须要有着深厚的修饰音功底才行。
4.2情感
想得到绝佳的演唱体验,不仅要把握住歌唱技巧,掌握歌曲情感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想要完美的演绎这首歌曲不仅要有优美的声线,还要有充沛的情感,这正是所谓的“声情并茂”。在进行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时,演唱者要将自己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融入歌曲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轻易地将观众带入故事中,做到情景交融,让观众身临其境。
民歌《兰花花》是一首由原生态陕西民歌改编的曲目,它本质中充满着浓厚的陕北地区特征。因此我们在演唱时,要深入的了解陕北民歌的地域特征和演唱技巧。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中,要精准的表达出主人公英勇无畏,敢于和封建思想抗争的义无反顾的决心。歌唱者只有将自身的情感带入曲目中,才能将《兰花花》演绎的淋漓尽致。
4.2.1处理好不同段落情绪的变化
比如在音乐的首段中,作者着重用语言描绘出女主角的年轻貌美,饱含对主人公的欣赏之情。在进行着一段的演绎时,应该兴致高昂、热情满满并带有愉悦之情。然而在第二段,歌曲的情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论是在节奏上还是在旋律上都有巨大的转变,整段充满愁闷、沉痛的氛围。演唱者在进行演绎是可以如泣如诉,将节奏放慢,其感情中也应随着节奏和旋律变得低沉哀伤下来。只有演唱者通过节奏和情绪上的转变才能形象生动的将主人公的感情深刻的刻画出来让听众产生共鸣。
4.2.2准确把握歌曲中的戏曲要素特色
如果要在演绎过程中体现出陕北地区独有的风格就要先学会陕北地区当地的民族语言并且自然的运用在表演过程中。这个类似于我国戏曲里的部分发音例如,歌词中的“线”、“英”按照陕北地区的方言应该唱成“线儿”、“英儿”。“苼”这样的翘舌音按陕北特征则应该唱成平舌音[[6]1985张彦春谈陕北信天游音乐的特性音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1989
]。所以在演唱之前都应将这些区开来,方能演绎出原滋原味的陕北风味。
第五章结论
简而言之,音乐灵感的源泉也是我们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反应。
我们在进行演唱时,无论是创作背景还是创作的技法还是演唱的技巧都要其进行详细的剖析。只有在了解了歌曲的创作技法和演唱的技巧后我们才能将歌曲的情感进行无误的传达。同理,只有在我们了解了歌曲所讲述的故事和在我们体会到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之后,我们才能和歌曲产生共鸣。在演唱的过程中带上情感,才能锦上添花,让歌曲得到更好的演绎。
歌曲《兰花花》也相同,它的创作源泉也是来源于民间的真实故事,再将其进行提炼加工,将传统的陕西民歌和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我们现在所听到的版本。想要真正的将这首歌演绎好,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将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将歌曲中主人公英勇无畏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来,其次就是要将陕北地区地域性的方言特征掌握再将声音技巧娴熟的运用,这样才能让听众感觉到身临其境,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4期
[2]胡志平剖析我的一首歌[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8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5]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
[6]1985张彦春谈陕北信天游音乐的特性音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198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