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斯特与匈牙利狂想曲
1.1:李斯特及创作背景
弗兰兹·李斯特是匈牙利人,19世纪的匈牙利民族正处于被奥地利帝国统治的时期,李斯特虽然长期居住在法国,但他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始终心系民族的安危,渴望用他的音乐创作之手将匈牙利民间音乐和艺术理念传播倒国外,以表达自己身为匈牙利人的一片深情。李斯特从少年时代就对吉普赛民间音乐的演奏相当有兴趣。在文献记录中,他曾这样回忆过他的少年时光:“那些从吉普赛歌曲中体验到的快乐和魔力,闪烁着自由的光芒,有着意想不到的节奏和装饰,还有简单的旋律瞬间交换等”,这些都是吉普赛音乐的元素。成年后的李斯特,更加痴迷于对这种音乐风格的追求,开始分析它们的特点,并深入民间考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曲调。这些民歌在极大程度上为李斯特创作狂想曲提供了丰富而多元化的素材。正由于国家遭受压迫给李斯特带来的精神压抑,以及他本身对于吉普赛风格音乐的热爱,才有了《匈牙利狂想曲》这部杰出作品的问世。
狂想曲是在19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器乐题材,原指古希腊时期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史诗片段。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李斯特于1847-1853年之间陆续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但大大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推动了狂想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匈牙利狂想曲》19首曲目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取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反映了匈牙利民族的精神生活,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上,都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色彩,作品都是以当时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为素材。
1.2:第十一首的分析
1.2.1第十一首简介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与套曲之间是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对套曲的整体把握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第十一首作品。狂想曲(Rhapsody)的名称源于希腊文,在古希腊是指罗马史诗中古希腊游吟诗人唱诵式的朗诵和带伴奏的歌曲。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李斯特共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创作于1846~1885年间,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吉卜赛人的民歌及民族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李斯特故乡的传统音乐主要是恰尔达什(Csardas)舞曲。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都采用了恰尔达什或类似恰尔达什的结构,都是由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作品风格独特,细节部分极具感染力,与吉普赛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不同风格的吉普赛音乐的融合:一方面,由于有着相近的风格、音乐结构以及和谐一致的艺术价值与形式,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每一首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不同,音乐语言也各具特点,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单独演奏,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享受。
1.2.2曲式结构
该曲为A[(a+a’)+b+a”]+B[c+c’]+C[(d+d’)+(e+e’)+(f+f’)]的结构,是一个复三部曲式。A部分是一个单三部曲式,a(1-5)和a’(6-10)是a小调,b(11-12),第十一小节是C大调,第十二小节是E大调,a”(13-17)是第一个乐段的扩充,在十七小节转向A大调。B部分是一个乐段,c(18-25)与它带有扩充性质的c’(26-41)组成。C部分是一个单三部曲式,采用了新的素材。
(1)节奏。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别的表达方式是恰尔达什的节奏。恰尔达什是一种舞曲,这中包括匈牙利音乐特有的切分音,以及随处插入即兴式的华彩等,其节奏快速、强劲,具有强烈的舞蹈性节拍,又不失稳重的感觉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运用了附点、重音、切分节奏以及随处插入即兴式的华彩等来体现恰尔达什素材特点。
(2)旋律。大量运用匈牙利民族音乐主题是李斯特进行《匈牙利狂想曲》创作的特点。李斯特共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吉卜赛人的民歌和民族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在1846年前后,李斯特对自己所观看的民间歌舞表演和搜集的民歌加以整理,配上简单的伴奏,定名为《匈牙利民间曲调集》加以出版。《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就是他从《匈牙利民间曲调集》中选择曲调作素材,重新加以构思进行创作的。但是,他在创作作品主题时并不是全盘汲取有关匈牙利民族音乐素材,而是按照自己对民间创作的态度,对最富有“活力”的民间音乐素材加以积极地、自由地创作,只有最富有“活力”的民间音乐素材才会被作为改编材料。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就采用了匈牙利主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
(3)模仿民族乐器。李斯特的狂想曲常常会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的音型来进行装饰。而他的钢琴曲之所以对匈牙利音乐的器乐效果进行模仿,就是为了丰富钢琴的音响效果。在上面《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谱例中,中间的文字是“quasi zimbalo”,意思就是模仿匈牙利大洋琴来弹奏。
1.3:演奏所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部分从a小调的慢板序奏开始,速度较自由,带有随想曲性质,近似于散板,在随后的发展中音乐情绪、力度及调性的对比强烈。此处的震音弹奏应自由而又平稳,自由是指震音处的节奏可以自由处理,而平稳是指弹奏震音的手腕摆动要平稳并且处于放松的状态,使弹奏出来的震音音色轻柔而又清晰,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震音结尾处衔接的左右琶音应处理得不留痕迹,要求左手及早做好充分的准备,完美地衔接过来。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b部分,由两小节组成,从情绪、力度和调性上都与之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是对后面音乐的发展趋势作铺垫。弹奏时,要充分表现出一种忽然爆发的力度感,对手指的力度有较高要求,需在平时练习中加强手指力度的锻炼。a”部分中含有多出的双手重叠弹奏部分,这部分的左右手要做好充分的配合,做到既清晰又连贯。整个A部分的弹奏应细致入微地处理好情绪的变化,表现出自由神秘、充满幻想的感情色彩。
第二部分转入A大调持续的行板“拉赛”,情绪明朗,色彩明亮,具有鲜明的民间舞曲风格。这一部分要求节奏平稳,弹奏稳健,声音饱满而充实,附点部分的弹奏富有弹性,重音突出,表现出一种高贵挺拔的气质。在处理速度、节奏和强弱等方面能够收放自如,弹得细致而又不拘谨。乐谱中含有多处的三连音、六连音等多连音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舞曲自由活泼的鲜明特点,弹奏时应注意节奏上的准确把握,弹出韵律感,表现出舞曲的特色。c’部分是对c的扩展和补充,主要旋律在左手上,应注意两手的配合,避免右手的喧宾夺主。乐谱中还有多处的短休止符部分,这些短休止符的出现为乐曲增添了更多的民族舞曲的色彩,弹奏时可带有嬉戏感在里面。
第三部分为活泼的快板,快速的音符跑动华丽而又具有颗粒感。结尾处几个极具号召力的和弦之后进入结尾部分,转入升F大调,大量的和弦以急板的速度将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段落,并在激情澎湃的辉煌与胜利中完美结束。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11的演奏技巧
2.1:处理方式
这首乐曲的序奏部分是a小调Lento a capriccio。Lento为慢板,a capriccio意思是自由的、随性,这里是指在速度上、节奏上,都应自由的处理。
(1)自由选择调性。调性是调式的高度,在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调式调性非常严谨,即便乐曲中间出现转调最后也会返回原调。但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为了与音乐的形象和内容相符,有时候在作品中会出现自由选择调性,甚至在作品的最后不返回到原调的情况。自由选择调性,甚至不返回到原调,这一点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整体上说,这首狂想曲是一个多段并列曲式,它的结构为:ABC[(a+a’)+b+a”][c c’][(d+d’)+(e+e’)+(f+f’)]A部分是三段曲式,速度较自由,带有即兴特点,a(1-5)和a’(6-10)是a小调,第十小节最后一个和弦有A大调感觉,是前面乐段的结束,也为后面转变为A大调做了铺垫。b(11-12)部分只有两小节,全部采用大三和弦,第11小节是C大调,第12小节是E大调,而且中间没有出现转调时过渡的和弦(见谱例4),这是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也恰恰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上与吉普赛音乐的密切联系。乐曲第12小节最后一个和弦是E大调的主和弦,同时又是a小调的属和弦,很自然地就转到了下面乐段的a小调。A”(13-17)在第17小节转向了色彩明亮的A大调,为全曲B部分的调性及风格做了铺垫。乐曲的B部分是A大调,由c(18-25)与它的带有扩充性质的再现c’(26-41)组成,调性在A大调、d小调、D大调三个调中相互转变。C部分调性也经过了#f-A-#f-#F的转变,e’(92–125)的最后一小节落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解决到f(126–141)部分的第一个和弦——#F大调的主和弦,从而引出了乐曲最后的高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开始是a小调的慢板(Lento),接着到A大调的行板(Andantesostenuto)“拉苏”,然后是活跃的升f小调(Vivace)很快的快板,达到高潮后转为升F大调的最急板(Prestissimo)构成的尾声而结束。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是a小调,但最后的结束却是在#F大调上,并没有返回到原调。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调性变换既有功能性的作用,又具有色彩性的对比功能。李斯特利用调性色彩的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并且调性布局和各种丰富的调式变化相结合,充分地满足了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表达的需要。正是这些体现了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的特点。(2)追求交响化的钢琴音响效果。李斯特偏重于运用交响乐音响效果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他的钢琴音乐往往气势恢宏,和声的排列与配器相当。他在创作《匈牙利狂想曲》时,时刻将“交响化”的音响注入作品中。因此,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几乎调动了钢琴所有的表现手段,如最短时间内快速的音符跑动、八度、颤音、双音、琶音等,让更多更难的演奏技术有一个载体呈现出来,来表达他内心所想表达的激动澎湃的心情。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交响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这首乐曲前面的序曲中李斯特使用了大量的震奏颤音,这些震奏颤音的使用使音响效果;其次,很多琶音乐句中补充了附加的三度、六度、八度音,使得李斯特的琶音型乐句较之于当时其他作曲家淡雅的琶音,显得更加浑厚。在李斯特的作品中这样处理和弦的方式非常频繁,他这样做是为了将单个的琶音音符紧密相连,从而形成完整而富有力度的和弦,也是为了使它的音响效果听起来更加浑厚响亮。另外,双手弹奏连续和弦并在钢琴上迅速移动的例子也很多,这样它的音响效果听起来就比较有气势。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李斯特在这方面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
2.2:第一部分1~17小节
这首乐曲的序奏部分是a小调,Lento acapriccio。Lento为慢板,a capriccio意思是自由的、随性的,这里是指在速度上、节奏上,都应自由的处理,虽然作者标有这些记号,可是在演奏中还是要有整体的节拍感,心里要数好拍子。在这个部分里,充满了幻想性。乐曲从第一小节标有una corda表示一根弦震动,所以从第1小节到第5小节,在演奏时要踩下左边的弱音踏板。头几个小节都是大量的快速震音音型,在弹奏时首先要放松手腕、手臂,手指、手腕、手臂共同配合,整个手臂松弛把力量传递到指间。可以先放慢练习然后再逐渐加快,左手的和弦要与之衔接的非常好,而且要使用右踏板,这个踏板要用的很清楚,到下一小节马上松开。第二小节结尾的两个音要断开并渐强,但到下一小节要渐弱。第四小节的音量逐渐增大推进到七连音的第一个音上,这个音很重要,一定要突出出来,后面的四个音要断开,并且要慢慢减弱,但不要弹得过于小心翼翼。第5小节第一个音要演奏的自由一些、长一些,dolcissimo是甜美的意思,所以在演奏时力度要逐渐变轻并要演奏出甜美的音响效果,在这小节的结尾,要大喘一口气,之后放开弱音踏板。

第6-10小节与前5小节在技术上要求相似,只是第6、第7小节左手演奏的部分都加入了装饰音,要演奏的很清楚。第八小节左、右手要衔接好,右手的音不要演奏的过急。第10小节的一连串的琶音在演奏时要注意放松,顺着手臂的力量来演奏,同时注意踏板是一直踩到这小节结束才放开,最后结尾处有一个自由延长记号要特别注意,为后面情绪的转变做铺垫。第11、12小节的踏板可以在弹奏前先踩下去,这种踏板的运用方法叫做“预备踏板”,这时的制音器已经完全打开,使琴弦在弹奏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以得到音头振动的最佳状态,在弹奏时可以获得更辉煌的效果。这两小节的第一个带装饰音的音符要很有力,随后的短上行琶音要一口气的演奏出来,随后的右手震音部分手腕要放松,左手的部分要突出,结尾处的自由延长记号要把握好。第13小节有“non legato”的记号,所以此处不应弹奏的很连贯,同时要很好的配合手腕的动作。14小节标有leggierissimo,意为极轻盈的,此时的低音都应弹奏的突出,形成一个低音声部的旋律线,双手配合的圆滑。16、17小节要注意开始处的八分休止符,之后的音应演奏的从容,随后的震音要均匀,之后又出现64分音符要演奏的很均匀,可以先放慢练习,然后再加快速度,要注意17小节最后的rall和自由延长记号,渐慢并稍作休息。
2.3:第二部分18~33小节
18-25小节为一个乐段,双音构成的倚音要轻巧的带过,触键要均匀,20小节要突出第一个音,随后的一串双音首先应按照指法严格的弹奏,并很好的配合手腕,同时力度要渐强。26-33小节是第二个乐段,26-29小节左手部分的旋律要突出,同时要有渐强的起伏,右手的和弦要弹奏的很饱满,同时注意这里的重音记号。30小节第一个音要突出,随后的上行减七琶音要注意手与手腕的配合,32小节处标有“grazioso”,这小节要演奏的快速、流畅、优雅,这一小节的自由延长记号要注意。
2.4:第三部分34~70小节
34-41小节情绪与技术要点与26-33小节相仿。乐曲的C部分是#f小调,2/4拍,很活泼的快板,要弹奏的很轻巧有颗粒性,同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这段与B段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一个不完全小节开始,从第一个完全小节即42小节,要突出第一个音,左右手要衔接好,随后右手的半音阶要注意旋律的起伏,左手的跳音要轻巧,45小节可以把第一组十六分音符用左手弹奏,后一组用右手,这样可以很好的与后一小节衔接,后面的第48、56、59小节均可同样处理。从62小节开始为半音阶的下行,在弹奏时应注意手腕的配合,并且力度要越来越弱,70小节的三连音要注意节奏,不要受之前手指快速弹奏的影响。这部分因速度比较快,所以容易在弹奏中出现越弹越快的问题,所以左手的部分一定要控制好速度。
2.5:第四部分71~165小节
从71小节到102小节标有non legato这样的记号,所以右手要弹奏的不能特别连结,同时brillante意味着这部分要弹奏的辉煌、壮观。踏板可以每小节在开始处用一点,注意右手的指法及强弱的起伏。从第80小节开始的半音阶应随着音区的增高力度随之越来越强直到第86小节的颤音处,颤音应一直保持93-102小节要注意右手音乐上的起伏,左手的部分要注意每小节第三个音,这是一个加进来的声部,要弹奏的清晰而突出,同时93小节处标有semprep,所以这部分要演奏的始终保持弱的状态。103-105小节以及110-112小节要弹奏的很典雅、很从容、不急不躁,把每个音弹奏的很均匀,因为黑白键的交替比较多,容易造成弹奏不均匀的情况,在弹奏时可以黑白键的距离近些。之后双手的半音阶要很连贯、流畅,双手下键整齐并且要把渐强很明显的做出来。随后的和弦要强奏,左右手交错,指关节、掌关节都要“撑好”,手掌、手腕、手臂则要充分的放松,“上软下硬”。同时速度要逐渐加快,之后的琶音都是在很强的力度上,第一个音要突出,双手的琶音要整齐、均匀,手与手腕要有很好的配好,音乐的起伏也要很好的体现出来,踏板要一直踩到124小节结束,使音量一直堆积,弹奏的辉煌、有气势。最后的三个和弦可以稍微慢一些、等一些,然后过渡到#F大调的最急板,乐曲的结束段落。127-165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同时也是全曲技巧最难的部分,具有舞曲的性质,很活跃。首先速度是最急板,要求速度一定要快起来,这部分力度从mfcresc-rinfor-con tutta forza,音量越来越大,乐曲从一开始就要求sempre staccato一直断奏,首先应严格的参照指法进行弹奏,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指的支撑力,每个和弦都弹奏的清晰有力,在弹奏和弦时,手的各个关节及手腕一定要支撑好,要把右手高声部的旋律弹出来,手腕放松,把整个手臂的力量传送到指间。踏板也要很好的使用,达到增加音量的效果。同时要突出重音,最后的几小节力度要一直往前推,音量越来越大,最后一个音可以稍微晚一点出来。
三:演奏的意义和训练价值
3.1指法、技巧的研究意义
乐曲的开始是一组震音,它是模仿匈牙利乐器新巴罗的声音,如果你在三角钢琴的琴弦上放一本书,再弹一下这组震音,你会听到更像新巴罗的声音了。弹奏时应手掌平稳,手指动作要小,柔和均匀即可。由于震音的交替频率是很快的,所以这组震音也可采用简单一些的弹法,左手弹两个音,右手弹一个音,两手交替弹奏,这样较容易。这组震音过后的波音和弦一定要使用延音踏板,使其声音延续因为匈牙利的新巴罗是没有止音器的,这样才更像新巴罗的声音。演奏这个和弦时高声部可作为旋律音突出一些,触键时间稍延长。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和第四拍的波音和弦也要突出高声部的音,这样旋律进行就清晰可见了。音乐到第三小节更加神秘,这一小节第三拍、第四拍出现的较短的震音给人一种舞蹈的提示,似一个舞者身体的某一部位不自觉地扭动了一下,很可爱的样子。演奏时应有动感,但波音和弦的高声部还要强调出来,高声部的旋律线一直要拉住,直至第小节,这样,音乐的层次才能够清楚。音乐在第十一小节至十八小节描绘了一个骄傲、潇洒的吉普塞人形象,第十一小节前两拍弹奏不要太硬,也不要太突然,声音要明亮,有弹性即可。后两拍的节奏要准确,不要慢,第十三小节左手似轻盈的舞步,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弹奏,轻快而有节奏感。右手第一拍一组,每组的第一个音演奏时要强调一下,用手腕慢慢提起过程中弹其它音。第十四小节前两拍右手的分解和弦应有一个大的舒展,渐强应多些。第四拍的两个分解和弦又要暗下来,只强调第一个音。第十五小节分解和弦用指尖触键,快速弹奏,稍加流动,不用太多渐强。第三拍时用多指肚触键,使声音结实而富于表情。第十六至十八小节音乐越来越柔和,有渐渐淡去的感觉,非常弱时可使用柔音踏板。在如第一部分的,是十九至四十二小节。比慢板快了一些,音乐更加宽广。
此段每两小节一次由明到暗的进行很有特点,演奏时把握这个特点,把握住它的韵律,会使音乐鲜活起来。第二十一小节第一拍右手快速上行的和弦连接应弱起轻快地转换手位,渐强上去,不要笨重,不要拖慢。第二十五小节右手第一拍第一个八分有装饰音的符号,第二拍第一个八分音符也加上装饰音来弹较好,它有一种舞蹈的韵律。接下来第二十七至三十小节是左手主旋律,它像一个人在诉说,弹奏时应把连奏和断奏的对比弹出来,给人清爽不拖拉的感觉,这正是吉普塞人的性格,右手和弦伴奏应轻快而有节奏感。第三十一至三十三小节主旋律已转到右手,音乐更加有激情,所以节奏可稍自由地处理,即分解和弦可先慢后快,它可充分表现一种帅气,一种炫耀。接下来的第三十三小节又恰好与之形成对比,它表现的是一种风趣,一种幽默,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小节是将前八个小节重复了一遍。在演奏慢板时,准确的节奏是很重要的。节奏是音乐中最主要的因素,它像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样,应平稳而有规律,节奏不严格或过多自由,都会使音乐变得杂乱松散,使人无法理解。但恰当的自由节奏,也可更好地展现乐曲的特点,如第五小节第一拍第一个音稍延长一些,可使音乐更加动人,更有说服力。第八小节第三拍的休止符延长一些,可使歌很自然的转换成舞等,所以,恰当的稍带自由的节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2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训练价值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用声音去表现的语言。因此在加强技巧训练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音乐的表现。《匈牙利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总体上比较松散,所以对于乐曲结构框架的分段分析非常重要。不同的段落凝结了作曲家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果作同一处理模式势必导致整首乐曲缺乏层次感和对比关系。所以这就关系到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就我的经验而言:成功演绎一部作品的评判标准是能否把作品的音乐内容正确完美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作曲家所处时代的背景、个人创作的风格需要有深刻的了解;另外,对谱面内容进行全面阅读和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
总结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简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是一首带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感情的乐曲。其旋律具有一种热情奔放、狂放不羁,但又略显忧郁的气质,写法上又带有很强的、极为自由的即兴特点,这与他对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喜爱以至在创作时大量采用吉普赛音乐素材是紧密相连的。正是这些构成了李斯特的创作,使他成为了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一位杰出代表,也正是狂想曲这一音乐体裁所蕴含的大量新型节奏以及新的旋律大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