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语言特色分析

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制作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给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份豪华的文化盛宴,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读者回味万千。由于此片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摄制,由导演陈晓卿指导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制作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给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份豪华的文化盛宴,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读者回味万千。由于此片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摄制,由导演陈晓卿指导,所以此片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更令人称道的是此片的解说词有别于以往的纪录片解说词,富有诗意、饱含韵致。因此,有必要运用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读它,使大家明晰其中包含的语言文字规律。本文在详尽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修辞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修辞与语境作以阐释,并解释了语用预设理论及其在具体段落中的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语境;语用预设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特色分析

  引言

  《舌尖上的中国》是这部美食人文纪录片拍摄时使用了先进的摄影技术,纪录了大量富有价值、意义重大的画面,表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的美食文化、多样的文化习俗以及壮美的自然风光,向世人展示了美食文化下的中国魅力。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的英文名是(AbiteofChina)。它的解说词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展现了中国美食和中国人的魅力,因此,对于语言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单纯的美食纪录片,而是美食与人文相融合,将“记忆中的味道”“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的价值观融合到了诱人的食物与鲜活的生命中去,将生命和美食联系起来,将观众置于一个宽广、宏大的审美环境中去,描绘了当代中国的美食图景,以凝结在美食中的真挚感情来打动人,引起人们的思索。
  播出后,海内外影响巨大,这源于该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改变,对国内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更给国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价值非常重要,研究空间也极其广阔。本文则着重在修辞方面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特色。

  第一章《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修辞

  修辞是有效地表达意旨的重要方式,通过语言各要素达到交际的效果,灵活巧妙地运用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因素,使语言艺术化,修辞离不开语言,“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利用语言因素,修辞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得当与否”[1],同时,“我们认为,任何修辞现象都有修辞内容、修辞手段、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即是修辞内容、修辞手段、修辞效果。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修辞内容、修辞手段、修辞效果这三个方面就是这样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开来,共同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2]由于解说词在纪录片中是给予观众听觉感受的,并伴随着画面的视觉刺激而产生表达效果的,所以,它必然与其他一般作品的修辞有所区别。那么,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句式、篇章等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修辞进行分析。

  一、语音修辞

  声音组织得当,则诵读悦耳,易于记忆。音律优美在形式上和情感上都给予人美的感受。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语音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一)声音响亮,娓娓道来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声音响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由于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不会过于在意屏幕下方的字幕,所以响亮的解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表达效果的保证。如: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3]
  这是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的开始,概括了中国食材来源广泛的原因,其中多使用声音响亮的词语,具有音乐美,且富有节奏,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脑海中。而概括的过程也平稳有序,娓娓道来,为后文故事的描述打下一个轻松、舒缓的基调。

  (二)双音节词,节奏活泼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同样使用双音节词使基于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的考虑,均衡对称的布局利于观众欣赏内容,并不会因为一时的走神而错过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细节。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4]
  这段内容就兼顾到作品的表达效果,使用诸多双音节词。同时,在使用双音节词之外,有些词语完全可以单用,但其依旧组织成双音节词。如“因为”、“不过”这类词完全可以创作为“因”、“只”,这是基于音乐美的考虑设计的。

  二、词汇修辞

  词语的挑选是语言的运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层。
  《舌尖上的中国》可谓通俗而不失形象,其中艺术化的口语词使观众在了解美食的过程中又不至于困惑,并陷入思考。如:
  “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5]
  这段文字在介绍陕西美食的过程中,本来可以使用一些陕西泡馍文化的专有的词语,详尽地说明泡馍的制作工艺,然而那样就稍微显得太注重这个美食而“顾此失彼“了。在不失准确的前提下,运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解说词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如:“豪爽简单的”。同时,这也符合词汇修辞的目的。

  三、句子修辞

  句子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单位,人们在交际中必须使用句子。语言的表达和接受仰赖于语言的修辞活动的,那么,要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恰如其分的词汇修辞。如果再进一步使用句子修辞这一形式和表达效果多样化兼备的修辞手段的话,对于表达效果的提升会有进一步的作用。“句子修辞属于建立在句法基础之上的修辞范畴,句子的范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子的建构艺术,二是句式、句型、句类的选择”[6]这里,我们就后者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简略分析。
  (一)多用短句,明快活泼
  “所谓短句是与长句相对而言的,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7]《舌尖上的中国》运用短句使文字变得简约、有效。如:
  “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8]
  这段话就简单地描述了制作脚板年糕的工序,并且不失细致。配合了纪录片的画面,又不喧宾夺主。另外,简短的描述也方便人们记忆,节奏也明快、活泼了许多。
  (二)多用陈述句,客观平稳
  陈述句在文章和评论中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作用就是运用客观的语言有条理地描述事物的情状,解释现象、道理。如: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9]
  上面这段话就是几个陈述句组合成的,讲述了豆腐制作过程中水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明了,水的深层次涵义也平实地表现出来了。

  四、语篇修辞

  “语篇修辞的实质是研究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怎样运用修辞手段组织成语篇,从而提高整个语篇的表达效果”。[10]这里我们从语篇修辞构成的内在规律去简要梳理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线索及开头与结尾。
  (一)语篇线索,明暗相交
  “线索即贯穿在叙事性文学中连接全部材料的脉络,又被称为‘筋脉’、‘命脉’”。[11]一般情况下文本的线索较为明确,文中词语或句子即是标志,可使读者清晰地了解线索。然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不然,其主要是以描写人与美食的关系而展开的,并且在这之外透出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习俗的各种关系,促成了一个复杂的、明暗相交的形式。而这两条线索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在写人和美食关系的同时,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传统的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就引申出来。这样创造出来的解说词自然比那种生搬硬套的解说更为合适,也更吸引观众。
  (二)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
  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不得不提,《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解说词都做到了首尾呼应,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头可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时使读者恍然大悟,有所思考。例: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12]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事。”[13]
  作为第一部分的结尾的这段话,揭示了人与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应该和珍惜自然的馈赠,珍惜劳动者的付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等等。

  五、辞格运用

  “辞格”即“修辞格”,“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逐渐定型的,为了适应修辞主体的审美追求和语用需要而运用的,功能上具有特定的修辞效果,结构上具有特殊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用上具有特别的偏理性和变异性的表达模式”。[14]解说词通过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等角度的组织和搭配可以有效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契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可使解说词更形象、更生动,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纪录片表现的主要内容的不同,采用的辞格也各不相同。下面对《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运用的几种辞格简略介绍。
  (一)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在一起陈述,把抽象的变形象,把形象的转换生动等。如: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子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15]
  “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16]
  生动而富有画面感地展现了白族人家的美食生态环境,让人脑海中浮现一幅壮美的场景;启发人们的想象,想象在中国无数个村寨中又会又怎样的一番安谧、祥和的景色。
  (二)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舌尖上的中国》就巧妙地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受描述对象更为形象生动。如: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17]
  将中国美食中川菜像是比作一位热情的小孩,它扑向我们的胸膛,但我们知道只是它那种最为原始的感情交流,又像是把我们当作一片树叶,感受自然对我们的鲜美的馈赠。
  (三)排比
  排比通常用来增强气势、渲染感情、营造氛围,给人深刻印象,引人深思。如: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18]
  通过相同的句式解释了人们对盐的感情,加强了我们对于盐的知识的回想,体会到盐的重要,加深了我们对盐的感情。
  (四)引用
  具有权威的引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提高所要表达内容的说服力。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19]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20]
  中国的俗语传达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生活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总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指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即顺应自然。作家的话更是表现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不忘敬畏自然、感恩上天的智慧。
  (五)设问
  设问即提出问题,可以回答,也可以省略。如:
  “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21]
  “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22]
  省略不是不作回答,而是这个答案相对来说浅显易得。这反而使人联想、引人深思。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长寿面到底为什么会使人长寿?这种很富有哲学意味,同时表达人们的愿望,从而提升了文章的意蕴,让观众的到别样的体会。
  (六)对比
  对比是凸显意旨,提升意境的一种修辞。如: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23]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24]
  前者凸显了厨房对于普通人不凡的意义,后者表现了时间对于食物来说的重要。厨房不再只是柴米油盐,多了份感情,多了份记忆。时间也让人对食物和时间的关系陷入的思考,不再是简单的时间。

  第二章《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修辞与语境

  一、解说词的修辞与纪录片的画面

  “如果说电视画面是节目的灵魂,那么解说词可称为节目这个躯体里流动的血液,是它赋予节目以生命的活力。这活力的强弱决定于解说的力量。”[25]由此可见,画面、解说词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极其重要。画面语言和解说词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解说词对画面起强调、渲染、过渡等作用,是作者思想地直接表现,辅助观众读懂画面。解说词的对于读者观众来说,可以增强其对画面的理解、思考和想象,它与画面是相互联系的,难分难解的。画面相对于解说词来说是语言环境的重要组成,不能忽视。就《舌尖上的中国》而言,其画面就相对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美食的图景、中国人的特点和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

  二、解说词的修辞与语境

  以上分析表明,解说词受特殊语境影响,表达效果也和语境密切相关,因此解说词必须选择恰当的方式切合语境。如陈望道先生所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26]同时,语境之于解说词是相对复杂的。创作者不仅要依据自我的认知,而且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认识到的语境也是语境的一部分。被表达者的认知虽然细小,但也很可能是关键。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我们以《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修辞为例,讨论修辞对语境的关系。
  (一)解说修辞要依据一定的语境
  解说词的表达效果因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变,合适的修辞手段创造好的表达效果。例: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27]
  这段话最后运用的破折号解释、说明了那些“老街小巷”,显得简洁、得体。这与这段文字所处的位置有关,如若不使用这种方式去描写的话则会显得冗余、啰嗦。解说词的存在是和语境有密切关系的,不能不依赖语境的,脱离语境的话,上例的话语逻辑就可能产生一些问题。
  (二)主动改变解说词适应语境
  解说词除了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还应该主动地创造各种方式来改变被动的状况。解说词收到的影响有的是相对客观的,例如画面。然而,有些语言环境则不那么稳固,如解说词的上下文结构。创作者就可以根据表达目的去主动选择、改造,使语境利于表达,使解说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如: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28]
  这段话就结合了上下文,考虑到所要转折、推进的的语言环境,使下文的表述显得自然、得体。

  第三章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2000年以后,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解说词为纪录片这个整体服务,彰显整体思想精神,烘托、渲染具体环境,表现具体的情节、形象,其作用的重要不言而喻。接下来我们将在介绍语用预设的起源、主张、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语用预设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中的作用。希望能使大家对语用预设有所了解,并体会语用预设的魅力所在。

  一、语用预设概念

  弗雷格最早提出语用预设现象,他认为“预设是指发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时所作出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29]
  斯托内克尔在1970年正式提出语用预设概念,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语言学家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一种是把语用预设理解成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做的设想。[30]第二种定义则把预设和言语行为联系起来了,把预设看成是成功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31]第三种是把语用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是共同的背景。[32]这就是语用预设概念的发展史,也是现在我们所认为主流的看法。

  二、语用预设在纪录片解说词中的作用

  (一)预设的协同作用
  1.语用预设的共知性使语言符合大众口味
  解说词的这一特点,照顾到大众的知识背景、语言环境,使解说词更加贴近群众、通俗易懂,顺应大众群体的欣赏。例: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33]
  上例首先表现了饺子这个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传统主食;其次,表现了饺子在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性;再次,表现了的美好吉祥的期盼;最后,表现了中国人注重和谐的理想。
  在传播过程中,受者的语言理解会受到信息传递时情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背景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使信息的接受产生一定的偏差[34]。所以,我们必须在传递信息时考虑到观众的审美能力和生活环境等不确定的因素,避免偏差的产生,使作品尽可能的贴近大众的认知背景。
  2.语用预设的隐喻让语言更加灵动
  解说词中常用隐喻,“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正文和比喻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35]恰当地使用隐喻,利于表现生动、简洁、加重等,相比明喻形象、深刻。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当中:
  “香格里拉,松树和栋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36]
  这段解说词形象、鲜明,使观众联想,发挥了隐喻的效果,体现了语用预设的隐蔽性。
  (二)预设的理性作用
  解说词不是独立的,它和画面、文字等其他元素构成了一个整体,不仅要叙述,而且要切合画面。从而发挥各部分的优势,有力地展现纪录片的魅力。通过语用预设辅助解说词画面铺垫、展开、承启、过渡。
  1.铺垫、展开
  主动地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可以有效地展开作者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不论观众是是否有相同的认知,都可从信息中推理得知预设的内容,这即是预设的主观性,把接收信息的人置于一定的语境。例如第一集开始时: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37]
  在预设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传递了主题信息,让观众明白哪些方式是中国人取材的途径,并留下悬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
  2.承启、过渡
  解说词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逻辑性的整体,语言和画面都必须有章法。因此,承启、过渡在解说词转接时的重要性可谓非同小可。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预设现象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划分出上下文预设、语境预设、背景预设等几个不同类型。[38]
  (l)上下文预设对作品思想的表达起到推导作用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39]
  毛豆腐的发酵和使用稻米酿酒自然地转换。承上启下,不留痕迹,可谓化境。
  (2)语境预设转换到各种具体的情感意境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40]
  从香格里拉的松茸到浙江老包的竹笋,观众被上面这句话一下子从上一个情景转化到接下来的情景中了。
  (3)背景预设—交际主体所组织的连贯语言是与接受者共有的。如: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41]
  首先,表现了我国国土辽阔,物产丰盈;其次,表达了主食的在中国人食谱上的重要地位;最后,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以上这些预设都是作者和接受者所共有的,因此,接下来介绍的主食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就更加自然、连贯。
  (三)预设的情感作用
  众所周知,纪录片的重点在于对叙事的把握,叙事的艺术体现在表达手法,这些艺术手法就包括制造悬念、情感渲染等。
  1.制造悬念创造意味深长的想象空间
  悬念的设置通常是用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理的,它先对关键部分有所保留,直达即将结束时才点明,给观众以刺激,令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深思回味。如:
  “厨房的秘密……,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42]
  上例就使人回味无穷,这也体现了预设的可取消性的特点。
  2.激发共鸣创造独有的情感思绪氛围
  纪录片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往往用画面无法完全地展现出来,特别是人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必要的情境渲染。在与观众有相对一致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渲染、烘托,就很有可能使观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主流的大众的情感和审美。用合适的预设使语用预设和语境统一,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如:
  “和大多数主妇一样……。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43]
  家常饭桌上的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描绘的一个重要核心,通过凝结在美食上的朴素、纯真的情感,使观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感受到那份饱含在“妈妈菜”中的温暖与惬意,回想起自己独有的人生经历。引起观众共鸣,碰触观众内心柔软的地方。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难以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因而,记录片要十分重视运用解说词让观众产生共鸣。

  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修辞特色、修辞和语境关系、语用预设和语用预设在解说词中的作用的分析,这些分析如果能给予中国纪录片解说词创作者以创作灵感和创作时的借鉴的话,我会感到万分荣幸的。
  这篇论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修辞为主线,以解说词的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及语用预设表达效果为辅线。解说词的表达效果和解说词的语言特色关系极其重要。本文的分析希望内给纪录片解说词创作者的创作给予启发,使纪录片的解说词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最后,这篇论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分析微不足道,许多角度都可以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像是修辞这一个方面就有很多种角度,不作赘述。
  总之,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相关研究还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对《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于本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纪录片解说词只是大致的分析,许多地方还不够全面和准确,语言组织也不到位,分析也不够透彻,还有待进一步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25
  [2]黎运汉.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6
  [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4]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5]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6]黎运汉.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93.
  [7]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08.
  [8]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0]黎运汉.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371.
  [11]李贵如.现代修辞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220.2
  [12]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4]黎运汉.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254.
  [15]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6]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7]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8]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1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0]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1]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2]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4]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5]转引自: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8.
  [2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
  [27]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8]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29]弗需格.论含义和所指[M].马蒂尼奇编,牟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0]Sellars,W.Presupposing[J].ThePhilosophicalReview.63,1954.
  [3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2]Jackendoff,R.Semantic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Mass:TheMITPress,1972.
  [3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34]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6]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37]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38]旷站.语用预设和语篇衔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40]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41]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42]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43]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3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5月28日
Next 2020年5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