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住房条件差、信贷成本高)。农民工必须将子女留在农村,最终导致农民工与子女分离的局面,从而导致一个新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留守儿童的产生;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群体的特殊性不断扩大,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并不容乐观。相关部门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缺乏温暖的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和家庭沟通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展开探索,分析了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够提出一些可以切实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妥善处理心理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户籍问题以及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留守儿童就是这个时期经济转型的产物。因为亲情角色缺失,家庭教育出现暂时不足,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年龄的过激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
物质贫困是暂时的,只需要大量扶贫资金和源源不断的物质,就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而心理问题是永恒的,只要不解决留守儿童心理的问题,留守儿童就始终无法真正的摆脱内心的束缚和压制,随时面临反贫的危险。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扶贫,而是心理问题的疏导。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孤僻心理
在一个班集体中,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共同感。在实习的班级里,多数小孩对集体活动持着“欣然往之”的态度,但是也有个别小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排斥集体活动,通常我们称他们是“不合群”的小孩。
每次体育课,班里总有几个同学用各种理由不去参与集体活动。不是真正的身体不适,而是他们性格孤僻,对于集体活动没有兴趣参与。这种现象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经常发生。
体育课时,教室有2个同学没去上课。
笔者问:你们为什么没去上体育课呀,身体不舒服吗?
学生1:不是,就不太想跟他们玩,他们太吵闹了,还不如我在教室画画。
学生2:我就是想喝点水,外面太晒了,我也不想和他们做游戏。
像这两个学生,他们平时在班里也是不爱说话,也不像别的小朋友扎堆叽叽喳喳的聊天玩耍,宁愿自己画画、做手工。而在别的课上,不喜欢举手发言,也不爱多说话,经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他们在家也不爱说话,父母只觉得是自己家孩子内向,但是我们也要多注意,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
(二)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心理,就是指在于他人相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别人很好,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总觉得自己不行,甚至在语言和行动中畏畏缩缩。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对其学业、生活及其身心发展将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
二年级(3)班有一个女生,全品德课上全班一条龙自我介绍,到她的时候,她就是不愿意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的鼓掌激励她甚至哭了。[2]课后老师与她聊天了解情况才知道,她嫌自己的名字不好听,所以不愿意自我介绍。
正是由于自卑,由于不自信,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所以她拒绝自我介绍,不想让自己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的自卑心理,会让她越来越不愿意与同学接触,不愿意交朋友,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一定的社交障碍,长此以往,必然对她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青少年身上,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有“不听话”、“不受教”、“与父母对着干”的经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和家长的正确疏导,这种反常心理会逐渐消失。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和行为也会逐渐演化成严重的后果。
笔者实习所接触的是小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大多数都很愉快,在家长会上笔者了解到,许多孩子不服管教,尤其是留守儿童,在家里就是“小霸王”,反正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又管不住我。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身虽远,教必达。[3]
(四)心智早熟
相反地,也有较少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让自己变得更坚强,理解父母的无奈之举,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成学习生活的动力,让自己更努力,更懂事,多为家里付出,让父母少为自己担心。
三年级(11)班有个女生,衣着简朴,学习刻苦,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里前几名。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早餐都是她自己热米汤,吃完了才来学校。她说她要好好学习,自己多做一些事情,让爸爸妈妈不要担心。有次她问我,老师的暑假是不是就可以随便玩,不用做家务。让我很是心疼。
这种过早的心智成熟,看起来是好事,但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才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父母的远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们很容易从其他地方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一些不正常的行为和一些流行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很容易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营造“好学生”、“优秀队员”的浓厚氛围,激励留守儿童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如朝着打篮球、讲故事、读书、画画等更好的方向发展,帮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等活动获得自信的活动。我们还应该帮助那些留在农村的孩子,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用爱心培育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5]
(二)留守儿童去“污名化”
随着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随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以至于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就想到“不良行为”、“有问题”……这些偏见不就是潜移默化的“污名化”趋势吗?
经常听老师和家长评价某留守儿童:“家长不在,没人管,问题大。”“父母不在身边,都被爷爷奶奶惯坏了,简直无法无天。”“父母不在身边,也没人照顾,衣服也脏,个人卫生也搞不好。” “你爹妈又管不上你,你爱干嘛就干嘛”……这些话是实话,但是无形之中就肯定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无意就产生了“污名化”的倾向。而有些偏激的话,敏感的留守儿童听了,对于他来说,就是伤口上撒盐,很容易日渐消沉,甚至产生仇视的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对社会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寻踪留守儿童,才能走近留守儿童,因此必须正确对待留守儿童,坚决抵制留守儿童“污名化”,当然这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对于XX和媒体,要加大宣传留守儿童的正面新闻,为留守儿童树立榜样,也让社会各界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6]及时的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来自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千万不要捕风捉影,为了销量和利益片面的宣扬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
对于学校而言,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场所,所以学校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互帮互助的校园环境,还要积极与老师配合开展各项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让他们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阳光对自己充满自信,从生活到学习再到人格的养成,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7]
对于教师而言,作为与留守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人,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时刻留心,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同学,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尽心去辅导每一个孩子,生活中更是要多关注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内心所想,与全班同学一起,形成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阳光的成长……这不仅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角色和情感的缺失对孩子造成的创伤是难弥补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8]多数留守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性格、品行的发展,我们要明白,一个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孩子,才会更懂事,更自主的学习。
(三)增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
儿童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够缺失,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的结果很难去弥补,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智能网络技术,加强家庭教育职能。除了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之外,还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1、家访
教师就是联系留守儿童和家庭的桥梁。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主要是“家访”,对于留守儿童家庭而言,这种朴实的联系方式仍然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可以抽空去拜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切身体会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与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面对面的沟通,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9]
2、网上家长会
教师除了与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取得联系之外,也要与留守儿童的外出父母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和反馈,帮助外出父母在了解自己孩子近况增进亲子间感情的同时,提出下一步的教育策略和方式。
3、设置第四方组织
条件允许的话,设置关心留守儿童的组织,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既包含留守儿童本身,又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主要职能如下:
全面负责记录留守儿童周边工作:及时了解记录留守儿童性格、品行、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定期与家长和老师沟通,方便家长与老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它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思想生活等具体情况,让老师更有针对性的了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
4、记录留守儿童学校的相关信息: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电话、留守儿童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方便家长与学校老师的联系。
老师和家长一样,有着同样的目的,有着同样的信念,有着同样的原则,所以更要齐心协力,志同道合,双方乃至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重视建立家长教育班
学校需要教育留守儿童的家长,让家长真正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教会家长一些教育管理方法,做好沟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留守儿童培训方案。[10]
5、学校引进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关注留守儿童心理。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招聘专业人才,为孩子提供专业、全面、优质的心理辅导等来关怀留守儿童。
结语
多年来,随着XX及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加大了度留守儿童的关爱,社会人士对留守儿童更是关爱有加,到现在,留守儿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心,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关爱与呵护,为他们的快乐成长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大环境。
然而,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仍然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帮助,笔者希望XX、社会、学校、社会群体能够更真实的了解留守儿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J].学周刊,2018(14):20-21.
[2]惠卫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36.
[3]董红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82-84.
[4]宋依倩,张杰,刘双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平舆县的调查E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
[5]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3).
[6]呼倩,黄桂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06):49-58+71.
[7]朱存泉.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机化,2019(11):20.
[8]陈维兵,魏江红.藏族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05):160-161.
[9]晏苏萍,陈敏.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33-34.
[10]黄浩原宇.基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8):113-11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