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农业对广西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泰国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东亚地区农产品出口比较发达的地区,泰国的农业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值得东亚各国借鉴。随着我国广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攀升,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居民对于粮食的需要,还可以发展粮食出口贸易

  摘要:泰国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东亚地区农产品出口比较发达的地区,泰国的农业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值得东亚各国借鉴。随着我国广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攀升,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居民对于粮食的需要,还可以发展粮食出口贸易。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泰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分析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启示,最后分析广西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现状,找到广西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   泰国   经验   启示
泰国农业对广西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1.序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自从1992年国家明确欲将广西打造成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以来,广西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我国华南和西南的枢纽,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可以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广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西受到冲击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农业及其农产品的出口。
  广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进一步拓宽了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渠道。但广西农产品出口现状并不乐观,出口产品档次和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等方面存在一些隐患,而且农产品进口也呈增长趋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潜在的深层次问题,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1.2研究意义
  泰国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东亚地区农产品出口比较发达的地区,泰国的农业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值得东亚各国借鉴。随着我国广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攀升,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居民对于粮食的需要,还可以发展粮食出口贸易。本文通过介绍泰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分析广西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现状,找到广西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启示。这对我国广西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广西的外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献综述

  1.2.1泰国外向型农业相关研究文献
  林志鹏(1998)提出二十多年来,泰国外向型农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其成就和作用表明,它是泰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及国际上的经济学者普遍认为,要是没有生机勃勃的农业,泰国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繁荣。
  康达军(1999)提出泰国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泰国的经济之所以得到高速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有极其密切关系。农业在泰国经济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泰国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一向占泰国总产值的最大比重。在泰国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始终占绝对优势,在泰国十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就占了六项,其出口值占泰国出口值的一半以上。最近几年虽然泰国的工业品出口项目有所发展,但也大多是与农产品加工业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制造业,如皮革、成衣等。
  李文静(2012)认为长期以来泰国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但近年由于遇到越南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导致泰国失去了很多市场,泰国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不稳。作者对导致泰国大米出口下降的国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泰国大米下降问题的相应对策。
  1.2.2广西外向型农业相关研究文献
  刘新建(2011)认为龙头企业在出口创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广西区大力培植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申办各种国际认证,从各个环节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卫生方面加强检测管理,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能力。积极搭建农产品贸易洽谈平台,创造贸易商机是广西区去年农产品出口明显增长的关键。
  李久梗(2011)提到2006年广西农产品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农产品出口额为3.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未改性乙醇、柑桔、中药材、蒜头、鲜苹果五大项成为去年广西区农产品出口的“大头”,占全区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4.3%;主要出口市场为越南,出口额为13926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56%。X、香港等地区分别是我区农产品出口的第二、第三大市场,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0.15%和9.72%。
  张力(2010)认为要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以保税港区为辐射,挖掘保税物流体系对农产品出口的推动力。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强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物流、电子通关、政务审核、人才引进等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吸纳其产业资本到广西投资农业。建立和完善若干个区域性的农产品买卖、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物流园区,改变广西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节省农产品流通环节上的成本。

  2.泰国与广西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概述

  2.1泰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泰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它的农产品出口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作为其经济支柱的大米产量将近一半销往国外市场。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结构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60年代除大米的出口率为23.6%外,橡胶、玉米和木薯均在90%以上。这种情况说明泰国外向型农业已初步形成。
  70年代以后泰国进人面向出口工业化阶段,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迅速增加。但是,泰国并未因此忽略农业的发展,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本国的有利条件,使农产品的出口继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继续增长。稻米、橡胶、木薯和玉米“四大产品”合计出口量和出口值在1979——1988年间,分别增加7.5倍和9.8倍。1998年“四大产品”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值的68.4%。二是积极开拓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
  其中水产品、咖啡、兰花及冻鸡的出口发展十分迅速。三是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泰国不仅利用本国资源进行加工,而且进口资源加工后出口。例如,泰国进口金枪鱼制成罐头后出口。1987年泰国金枪鱼罐头出口占世界金枪鱼罐头出口量的52%。泰国已变出口木材为进口木材,加工制成木制品和家具出口。1982年开始实行的“三·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方针,同年10月颁布的《鼓励投资法》规定对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给予优惠待遇。泰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出口加工业产品(食糖、食品罐头和木薯制品等)。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木材制品和家俱制造及珠宝加工等)产品。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农业在泰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几十年来,非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在泰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72-1976年的25%,已降到2002-2005年的不到10%。尽管农业在泰国GDP中所占份额越来越低,但是农业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41%的土地(21,000,000hm2)用于农业;农业部门安排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

  2.2广西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南宁海关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广西农产品出口额约为2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5.9%;而进口额约为3.8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2.7%;农产品外贸逆差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1.8亿美元,逆差涨幅高达20%,出口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从国内市场来看,广西农产品的销售屡屡陷入滞销困境。2011年4-7月,广西频频出现生鲜蔬果滞销情况,从南宁西葫芦、来宾胡萝卜,再到柳州豆角、钦州辣椒、南宁西瓜,滞销阴影一直困扰广西菜农。来自广西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预计全区2011年产辣椒34.35万吨,增产0.76万吨;四季豆15.91万吨,增产6.36万吨;黄瓜15.5万吨,增产1.6万吨;荔枝52万吨,创历史新高。
  农产品供货量增加,亟需打开销路,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产品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更增加了出口压力。从国外市场来看,出口市场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广西农产品的出口对东盟和X市场存在着过度的依赖性。广西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约5.1亿美元,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2.8%;对X出口农产品约1.8亿美元,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4%;此外,广西对香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农产品仅仅2.3亿美元,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约17%[4]。越南是广西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亚洲、北美洲和欧洲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见下图),2005至2010年间,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总额约占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91.65%、90.19%、90.27%、89.33%、90.50%和90.12%。其中,由于地缘关系,最大的出口地区当属亚洲,2005年亚洲市场进口额占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24%,2009年这一比例升到67.95%。东盟和X市场在广西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2%销往东盟和X,而欧洲市场在2005年至2010年间则呈下降的趋势。
  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太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附加值不高。2010年一般贸易项下的广西农产品出口额4.6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7%;通过边境小额贸易出口的广西农产品4.4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9%;加工贸易项下的广西农产品出口约0.4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

  2.3泰国与广西农业发展的异同

  2.3.1泰国与广西农业的相同之处
  首先,泰国与广西气候条件相同,所以所种植的农作物相似程度较高。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富,全年平均气温在23度左右。广西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泰国除了有稻米、橡胶、木薯和玉米“四大产品”之外,还生产水产品、咖啡、兰花及冻鸡,还有许多热带水果。而广西农业增长的多元化和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改变了过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并有力地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了新的支柱产业(几大产业已经形成,蔗、果、菜、畜牧、水产业成为稳定区域经济乃至全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广西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国排位都居于前列。粮食总产量排在12位,糖料第1位,蔬菜面积第8位(产量第10位),水果第5位,肉类及水产品产量分别为第8位。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在第12位。
  其次,其临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泰国从地形上划分为四个自然区域:北部山区丛林、中部平原的广阔稻田、东北部高原的半干旱农田,以及南部半岛的热带岛屿和较长的海岸线。这使得泰国的海路运输比较便利,有利于其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所以,广西是大西南出海最直接、便捷的通道,有利于农产品的出口。
  2.3.2泰国与广西农业的不同之处
  首先,泰国外向型农业起步较早。泰国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其整个国家的战略也注重对农作物生产的扶持,出台很多有利的扶植政策,到本世纪泰国整个外向型农业的结构已经非常合理,整个农业出口体系也建立的非常完整。而我国广西地区,在进入21世纪才开始发展外向型农业,由于我国建国初期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并且农产品出口经济非常落后,所以广西在发展农产品出口方面缺乏经验,起步较晚。
  其次,农业生产方式不同。泰国的农产品生产多是通过农村合作社进行,其规模较大,对市场的变化并不敏感。截至2006年1月,泰国开展的合作社运动共组建了6712个初级合作社,9684508人加入各类合作社,占总人口的14%。其中农业部门的合作社最多,初级农业合作社4137个,会员达5950809人。我国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非常分散,很难形成规模,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比如猪肉价上涨,所有农户就都去养猪,最后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农民损失巨大。
  最后,广西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建设滞后,自然灾害以及病害对农业的稳步发展影响仍不可忽视。农业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总体上较弱,同时,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力不够强,农业效益增长慢,农民增收的环节少。而泰国具有非常完备的水利设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泰国就开始大力兴修水利,一方面增强灌溉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灾害的防范。

  3.广西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3.1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广西农产品比较优势地位日益削弱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活动产生的基础是两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别。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基本原则,集中生产并且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按照这个理论的思路加以分析,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在传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广西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况且广西和东盟及周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程度的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产品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
  但是,近年来国外市场对自然食品、生态食品和环保食品的要求和标准日益提高,对产品的包装和储运要求也与前几年大不一样,使得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技术水平,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出口自然会受阻。此外,由于东盟各国与广西在经纬度和气候条件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大量质优价廉的东盟农产品涌入广西市场,导致广西的农产品进口额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广西农产品外贸逆差,恶化了出口形势。
  早在2006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83亿美元,而广西进口额2.22亿美元,进口额占总额的57.96%,其中越南出口到广西的农产品总额为18355万美元,广西出口到越南的农产品金额达到13926万美元,逆差4429万美元。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以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到广西,果蔬零关税实施后的2004-2008年,广西口岸的东盟水果进口年均递增35%,这一趋势还在继续。
  广西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南宁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广西出口农产品品种当中,占比重较大的品种是食用水果和坚果、鱼、甲壳类动物、软体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类动物及动物制品等。例如广西出口的橙子,以甜橙和夏橙为主,而那些高档的橙子却很少种植,也很少出口,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品种单一的症结就在于广西农产品的种植没有很好地结合广西自身的地质特征。

  3.2广西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

  广西在农产品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少,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包装、储运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广西农产品出口企业实际出口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且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出口季节的把握不到位,出口价格和外贸经营技巧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广西农产品外贸逆差日益扩大。以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广西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来自广西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广西全区农业人口总数4176万人,而全区的农业人才总数约64.8万人,涉农的专业技术人才仅仅15.6万人,农业领域的行政管理人才也只有2.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大省的要求。

  4.泰国外向型农业对广西农业出口的启示

  4.1泰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经验

  4.1.1政策扶持,鼓励出口
  泰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推行符合该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在税收、信贷、收购、外资利用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以众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按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进行种植和生产,从而逐步实现传统型向出口型、单一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1)政策对农业的投入有硬性保障的法规。泰国XX规定银行必须按固定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型企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必须占上年存款的20%,其中14%用于农业及农村小型工业,6%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且要保证信贷的有效回收。XX还鼓励国外和私人企业向农水产品加工业投资,使产业结构从单一种植水稻(占70%~80%)为主转向果蔬、鲜花、水产、畜牧等方面多元发展,种养业也从提供原料转向强调农副产品深加工,并成为出口的主导。目前,泰国是亚洲最大的大米、木薯、玉米和菠萝罐头出口国,出口的蔬菜和水果都是经冷冻或罐装的。以菠萝为例,年产量达到190万吨,其中95%加工成菠萝罐头,产量和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农产品出口成为泰国对外贸易的一大支柱,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更是泰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2)根据市场行情,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政策,或通过银行对季节性滞销产品实行贷款。对几种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格,降低农产品出口关税,鼓励出口企业发展。在良种供应上也有诸多优惠,如对稻谷实施保护价政策,对发展新橡胶园的农民发放补贴,以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产品出口等。
  4.1.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发达
  泰国XX连续多年将国家财政支出的10%以上,以农业投资和低息贷款的形式投向与农业发展相关的道路、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到目前为止,泰国已建成十几个较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从1976年的241.50万公顷发展到1984年已有355万公顷,扩大了46%。海、陆、空运输基础设施也很完善。公路星罗棋布,有8万多公里,其中1ö4以上是高速公路;铁路长0.4万公里。曼谷港和吞武里港是泰国最大的深水港和稻米输出港,国内有湄南河贯通南北,曼谷的廊曼国际机场是东南亚地区航空枢纽之一,海、陆、空快速联运,减少中转环节,为泰国农产品运输、加工、保鲜、销售提供了极大便利,奠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4.1.3农业推广得力,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泰国的农业推广机构,集管理与服务,行政与事业,政策与技术、流通于一体,具有综合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基层农业推广组织,除推广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增产、增收技术外,还提供信贷担保,储蓄,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等系列服务,以及环保、水利等各种综合配套服务。银行也不仅仅是单一发放贷款,还帮助农民进行培训,传播先进技术。泰国XX将全国按自然和经济条件分成22个农业经济区,5757个小区,每个小区由约1000户农户组成。一个小区配一名农技员,农技员每周作2天的接待咨询服务,其余时间直接到各农户进行指导。充分利用了大量的音像制品、挂图等进行免费农业推广和技术培训,还为农民提供信贷担保、储蓄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等一系列服务,每月的工作向XX推广并作一次汇报。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农业技术的及时推广。

  4.2泰国外向型农业对广西的启示

  广西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出口对拉动广西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XX部门和各类农产品出口企业都应认清形势,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齐心协力,促进农产品出口。
  4.2.1XX和企业提高认识
  培养和培训农业人才强化各级XX农业部门的服务职能,做好农产品生产总体规划,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既要充分考虑各地资源条件,又要科学估算出口市场潜力。既要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又要抓紧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正如广西区农业厅副厅长韦祖汉所说:“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农村经济,意义特别重大,任务十分艰巨。”广西自治区XX提出要求,各级XX的农业部门要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各级XX的农业发展长远规划之中,每年至少要完成对农民的科技培训200万人次,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部署,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力争到2015年底,农村和农业的应用性人才数量达到37万人,到2020年底达到55万人。另外,多方筹措培训经费。当前,广西自治区农业厅正在探索和建立一套以各级XX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筹措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经费。按照“中央财政争取一点、自治区财政安排一点、市县财政配套一点、涉农项目列支一点”的实施原则,解决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然,还得开辟社会融资渠道。
  4.2.2发展特色产品,引进新优品种,实现品种的特色化和多样化
  首先,要注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广西农产品经营企业应该在世界各大市场建立广西农产品的销售网点,将广西的八桂香米、罗汉果等名优产品打入世界各地的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提升其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加强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广西农产品。鱼、甲壳类动物、软体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类动物的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或植物其它部分制成品,以上这些都是在广西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传统农产品,要加大对这些传统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增加其产品附加值。其次是培育新的品种,一靠引进,二靠创新。引进国外的新品种和高档的品种,同时要对引进的品种加以繁育,使其适应广西的新环境,并具有广西自己的特色。通过生产品种的增加,实现出口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4.2.3抓质量,创品牌,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抓质量,最重要的是响应区XX号召,实施质量兴桂战略,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品质。这一战略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发展农业领域的高新尖端技术,加大对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扭转广西农产品产销环节中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的局面,提高广西农产品档次。此外,在农产品的采收环节,质量的监控、包装的管理,都是提高广西农产品品质切实可行的措施。
  4.2.4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兴修水利设施
  水利、交通犹如农业产业化的双翅。据测算,要实现“九五”粮食增产目标,要求农用排灌机械和耕作机械每年增加4.2%,农用薄膜每年增加5%。农资工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农业改革进程,总量和智能化程度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农资工业的规模与水平必需跟上农业产业化步伐。1999年是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建议通过XX行为增加乡村公路、高速公路的覆盖面,新建几个国际水准的深水港口,在全国形成立体交叉、星罗棋布的交通网,保证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目前,投入的资金还不足。水利也很重要,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显示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机遇,应力争建设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的综合性水利灌溉系统。还有,仓库建设问题不少。目前的仓库大多设施落后,不符合存储条件要求;库容不足,吞吐能力差,延缓了农产品收购进度,造成农产品调销不畅。应新建一批大型专业化、信息化管理的新型仓库。在基础设施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必须砍掉诸如豪华写字楼、高级宾馆等一些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每年有1000亿元以上的投入。
  4.2.5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首先,适当放宽农业合作社内部成员的融资限制。当前,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农民的小额借贷途径很少。如果立法适当允许农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社间和合作社对会员的信贷业务,为农民小额信贷提供一个可行的选择。合作社会员一般彼此比较熟悉,个人资信状况掌握全面,加上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守信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兼之利率设计得当,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信贷环境,促进农业生产。
  其次,建立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农业合作社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XX对发展农业合作社要提供必要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因为不同的支持项目来源、性质和主管部门不同,部分合作社就可能重复实施支持项目,造成合作社发展不均衡;同时由于没有强制性规定,也容易形成扶持政策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大的局面。建议成立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由国家财政纳入XX预算,专门用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

  结论

  要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以保税港区为辐射,挖掘保税物流体系对农产品出口的推动力。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强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物流、电子通关、政务审核、人才引进等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吸纳其产业资本到广西投资农业。建立和完善若干个区域性的农产品买卖、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物流园区,改变广西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节省农产品流通环节上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文静.中国一东盟经济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2(6).
  [2]张力.浅析泰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J].求索,2010(10).
  [3]李久梗.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1(6).
  [4]广西年鉴编写组.广西年鉴2005-2009[Z].南宁:广西年鉴出版社.2010.
  [5]刘新建.我国番茄制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1(6).
  [6] Sh in ' ich i Sh igetom i. C ooperat ion and comm un ity in ru ral Thailand,In stitu te of develop ing econom ies, 1998
    [7]Kriengsak pattam arakha, Buncha Som boon suke.Com parison betw eensuccessful and un su ccessfu l rubber sheet im provem en t and salesgroups in southern Th ailand, 2003
  [8]泰国经理网络杂志[EB/OL].www.gotomanager.com,2010-10-28.
  [9]ThailandTradingReport[EB/OL].www.ops3.moc.go.th,2010-10-11
  [10]林志鹏.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1998(9):53-58.
  [11]康达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相似性比较[J].亚太经济,1999(2):84-87,76.
  [12]张亚斌,许苹.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力及贸易相似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85-88.
  [13]程海标.中国与东盟五国出口相似度研究[J].经济论坛,2006(2):27-30.
  [14]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36-40.
  [15]潘弘图.福建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应对入世的对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229):41-44.
  [16]庄佩芬.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福建新农村建设[J].技术经济,2007(1):108-1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70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6月16日
Next 2020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