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为特点的当今世界,人们的餐桌饮食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多样化、差异化,对膳食营养的高要求使得人们在乎食物的新鲜度和品质。生鲜产品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物种类,人们对所吃的生鲜产品关注的是其新鲜度和品质还有生鲜配送的速度和质量,表现出差异化需求。而生鲜产品能否确保新鲜关键要看生鲜配送的速度、时效和响应能力等方面。但是面对着人们增多的对生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生鲜配送问题逐渐凸显,这会直接影响生鲜产品的质量,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阻碍生鲜配送的发展。
要解决生鲜配送的问题,就需要用到一种可以有效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和差异化并且能快速响应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的方法,延迟策略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延迟策略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环节的应用,将延迟策略作为研究对象着手分析,在介绍了延迟策略、CODP定位理论基础上,找出生鲜配送的现状和问题所在,用文献研究、比较假设、CODP定位的方法,分析关于配送环节的CODP定位相关模型,结合案例分析,对延迟策略和CODP定位的应用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延迟策略的应用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延迟策略;CODP;生鲜配送;需求差异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也在不断向前进步,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所吃食物的需求也日渐变得丰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描述得极为准确,当社会进步能基本提供到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要远远超于人们对这些的需求时,人们往往会去追求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多样化的需求。生活品质上升以及对“食”的丰富需求这一特点明显地表现在餐桌上和在送入口中时对食物新鲜度、安全性的追求上。生鲜产品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将生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就要靠生鲜配送,但难题也在于配送,生鲜配送问题需要受到重视。
国内生鲜电商运作一开始主力集中在水果,但是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中的蔬菜和水产品的需求是一日三餐的刚需,这类产品在生鲜产品中所占比重的增高引来了各大互联网巨头开始以蔬菜、水产为切入点。所以,这就带来了国内生鲜电商行业争霸的现状——“春秋时期”,多种商业模式各显其招[1],传统的、自营前置仓、平台模式、到店到家、社区拼团模式等各占鳌头。
再来看国内的生鲜配送。生鲜电商目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其急需攻克的难题就是生鲜配送。生鲜配送重中之重——冷链配送,要保证生鲜产品的配送关键就在于冷链配送是否做得优质快速。国内的生鲜配送难点和问题诸多,比如软件层面上的配送体系标准不完善,配送管理系统不全面,配送服务质量不足;硬件层面上的,生鲜冷链配送的设备不够先进配送成本较高且资源耗能浪费较大等等。消费者对于生鲜配送的需求变大的同时,对不同的生鲜产品在数量、包装、价格、种类、状态还有形态等诸多方面都有不一样的需求和要求,也就是消费者对生鲜产品和生鲜配送表现出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像一些生鲜电商平台中,对胡萝卜、土豆这类的蔬菜有一整个售卖,也有切块切丝,有袋装的也有散装的,还可以有像姜葱蒜组合搭配的类型。消费者会考虑衡量自己买的生鲜产品该达到自己所想的要求,快速新鲜被送到手上。不同于消费者自己直接去菜市场买菜,在菜市场中,消费者可以直观地观察、挑选生鲜产品,而线上的生鲜服务和配送过程消费者无法切身干预,他们作为配送末端就是直观体验生鲜产品到手时质量的最终好坏,这更加考验生鲜配送的时效性和保鲜性,生鲜配送决定了产品质量好坏和在是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这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实就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这就要求生鲜配送要对消费者的订单需求有一种预测敏感度、快速响应和个性化针对性服务,与此同时,个性化服务也给线下的配送环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生鲜配送应对此更好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面对着瓶颈在即的生鲜配送难题和现状加上消费者对生鲜配送日渐增多的个性化需求和服务,延迟策略也随势而生。利用延迟策略可以更加柔性地应对生鲜配送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有效应对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和较大程度地满足其个性服务。因此,延迟策略要更好地应用到解决生鲜配送问题中,需要配备全面、先进的硬件设备、需要有快速响应、高效的配送网络,需要完善、标准化的配送体系和配送系统,要先了解分析生鲜配送问题,才能使延迟策略更融合到配送当中,提升生鲜配送的水平。
本文从延迟策略相关概念的角度,分析生鲜配送的现状和问题,对其在生鲜配送这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以及提出一些对解决生鲜配送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现状
从时间上纵向来看,国外的生鲜电商发展起来较早,对生鲜电商配送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投入相应地起步较早;而国内的生鲜电商发展起步较之落后一点,对生鲜配送问题的研究还不是较前的一方。从空间地理上横向来看,国外如X、日本的生鲜电商及其配送的发展和问题研究也是较早于国内一步。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从国内进入生鲜电商爆发时代开始,加上生鲜产品在电商领域逐渐成为香饽饽,生鲜电商因着人们对生鲜产品和配送的需求变得更有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市场竞争加大且形成新格局,一大批定位和服务有着自己鲜明特色优点的生鲜电商如雨后春笋般突起,进军这个竞争领域,有“长江前浪”,也不乏“后起之秀”,生鲜电商市场一度在资本中被炒热。生鲜电商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为其配送,个性化需求的出现使生鲜配送一些不容忽视的明显问题渐渐浮于当前。问题触发思考,随之国内对于生鲜产品电商配送的研究也增多且具有参考价值。
而延迟策略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应用研究也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国外对其的研究也是早于国内,在研究方法和实践方面也比较成熟。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加快,生鲜配送问题进入研究领域,对延迟策略的应用受到重视,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延迟策略最典型是应用于制造业的大规模定制中或用于对整合供应链的研究,而用于研究生鲜配送的文献较少,但是延迟策略包含的一种柔性、快速响应、降低库存等的特点可以填补解决生鲜配送的缺点瓶颈。因此,延迟策略用于生鲜配送问题还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1,国外研究现状
1.1对生鲜配送的研究
国外对生鲜配送一开始主要集中于研究配送选址、路径优化、配送模式、配送的食品安全等方面,发展较早较成熟而且模式丰富,对生鲜配送的应用技术也有先列。比如20世纪60年代,大型零售业和连锁企业兴起,配送物流发展,国外的配送中心因此出现[6]。配送中心选址研究成为很多学者投入研究的方面,Andreas Klose和Andreas Drexl[5](2005)对复杂多样的选址模型进行分类并进行阐述。国外的配送中心在较早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学者就着手对生鲜产品配送的问题进行研究[4],他们主要集中于对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学者Dantzig和Rasmert于1959年首次提出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ing Problem·VRP)[6]。在交通条件越来越恶劣不利于生鲜配送的情况下,Byung Duk Song[7](2016)等人根据生鲜产品末端配送出现的问题从配送终点、配送硬件设备和时间等方面找出最佳的配送服务效率。对于生鲜配送中食物的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转向配送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通过化学实验、定量化研究微生物的影响,建立安全评估与管理机制体系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1.2对延迟策略的研究
国外对延迟策略的研究也较早。最先,延迟策略用于生产制造。出现“延迟”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0年,当时是由X的营销学家Wroe Alderson[8]提出的,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延迟策略的内涵得到丰富,应用也逐渐扩大[9]。国外的一些学者从订单中产品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供应链角度、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大规模定制等方面赋予延迟策略更多可研究的内容价值,明确延迟的重要内容。
2,国内研究现状
2.1对生鲜配送的研究
国内对于生鲜配送在配送选址、路径优化、配送模式、配送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慢于国外,但是国内的生鲜配送趋于上升形势使得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较大的进步和参考。国内先进的生鲜配送模式增多,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有着因时因地制宜的特点,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并存,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多种模式并存有利于国内的生鲜配送发展。而国内配送中心起步晚有一原因是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过去是从供应、备货、储存、分配到配送都是以一种集中、计划式特点的物资流通。后来,这种不太方便的流通配送方式在经济发展之下暴露了其短板,直到20世纪90年代,配送中心崭露头角,其选址问题也伴随而来[6],后来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选址问题。关于国内生鲜配送路径的研究,重点是在如何优化路径方案,通过结合实践调查,运用定量算法对配送路径改进。国内人口众多,生鲜配送更应该重视配送食品安全问题,生鲜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在于冷链物流配送安全上[6]。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进行了体系化研究与评估。
2.2对延迟策略的研究
国内对延迟策略的研究还是慢于国外的。国内对延迟策略的应用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加大,对于这一策略的研究也要跟上步伐。国内进行自主研究不够全面、局限性大,但是由于国外的研究趋于成熟,可以借鉴参考国外的研究方法,结合自身的应用环境条件进行研究。
马士华等[10]人(2000)对供应链管理和大规模制造的研究颇有建树,著名的《供应链管理》出版作者,这是国内第一本著写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书,书中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到的延迟策略的定义,且对延迟策略进行了具体描述和阐述延迟策略的应用意义,说明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王或,马士华[11](2004)主要介绍通过分析供应链推式和拉式的特点,加入CODP观点,分析用户的需求响应时间,阐述延迟策略的类型,和分析如何在延迟策略的基础上使供应链模块化运作。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以及延迟策略的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及整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延迟策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完成文献综述。
1.2比较分析法
对比国内外的生鲜电商发展和延迟策略发展情况及研究。
1.3CODP定位法
了解CODP的含义和与其有关的研究应用情况,用CODP分析生鲜产品电商配送问题。
2,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层层递进深入,先从大范围相关理论概念切入,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由大及小,细化到本文具体要研究的问题分析切入。本文主要研究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延迟策略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中的应用研究和对配送问题的对策探讨。首先,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阐述和了解延迟策略及CODP的理论内容;其次,对生鲜产品电商及其线下配送出现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了解延迟策略在有关领域的运用以及在配送中的应用模型和分析CODP的定位,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最后,整理并提出在延迟策略下有利于生鲜产品电商配送和发展的建议对策。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
图1.1 文章研究思路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
1.研究目标
本文综合观察以及借鉴参考网上资料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章,以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适当的假设方法去分析介绍生鲜产品的线上电商平台以及配合线上开展的线下冷链配送方式,了解生鲜产品电商线下冷链配送的瓶颈与关键问题。介绍延迟策略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建立在生鲜产品电商的线下冷链配送中的应用模式,从而对生鲜电商的线下配送提出新的思路。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延迟策略未在国内得到更广泛、细化的具体应用研究,要想追赶上国外的研究就要掌握延迟策略的基本原理,更加完善理论体系,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应用的理论成果,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使延迟策略与生鲜配送研究结合,更加丰富延迟策略在不同领域问题分析中的内涵,有利于运用到生活中,为生鲜配送问题提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撑。
2.2实践意义
延迟策略和CODP的应用就是积极挖掘更多样化与专业化的方法去接近生鲜产品优化配送这一方面问题,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成本,从而确保产品的新鲜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有利于得到更多有研究价值、可参考性强的实践成果,为国内的提升生鲜配送质量这方面添砖加瓦。除此之外,效率高的配送有利于提升生鲜宅配客户粘性[12]。生鲜产品配送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稳住客户市场才能盈利,同时还能得到客户需求偏好,为自身的配送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因此,通过分析生鲜配送问题,将延迟策略应用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领域,这能够为生鲜产品电商配送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二,相关基础概念
(一) 生鲜产品及其特点
人类对吃的需求和要求日渐提高,同时也逐渐追求膳食营养和新鲜食物。而生鲜产品在人类一日三餐中所占比例极高,它作为人类食物主要营养摄入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所吃的代表性生鲜产品有几类,如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类,还有熟食、面包、冷冻冷藏品、乳制品、各类干货、花卉植物等。这些种类的食品需要保质保鲜和简单加工整理,后续还需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烹调处理。总而言之,生鲜产品是一种浅加工或未加工的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而需要特定的保鲜、存储、配送方法保证其新鲜度和质量安全的食物。然而生鲜配送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生鲜产品的特点影响是个重点关注的方面。总的来看,生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鲜活易腐性
大多数的生鲜产品都具有这个明显特点,食品鲜活还是失活受时间长短影响较大,更糟的是变质较快,没有特定进行保存保鲜,食品变质了就失去了其可吃的价值。
2.储存保鲜方法多样性
不同的生鲜产品有不同的储存保鲜方法(表2.1所示)。肉类最常见的是冷藏冷冻;蔬菜类的一些通过喷洒水、水雾或利用二氧化碳(干冰)使蔬菜叶子不会那么快干枯变黄,保质的同时也美观,也可以用到保鲜袋、保鲜膜包装,防止水分蒸发;干货可以风干或晒干保持其原本风味。
表2.1各类生鲜农产品保鲜的适宜温度、湿度和冷间(资料来源[13])
冷间名称 | 室温(°C) | 相对湿度(%) | 适用食品范围 |
冻结冷藏 | -15~-20 | 85~90 | 冻肉、禽、兔、冰蛋、冻果蔬等 |
保鲜冷库 | -1~1 | 90~95 | 冰鲜蛋、大白菜、蒜苔、胡萝卜等 |
保鲜冷库 | 1~8 | 85~95 | 黄瓜、番茄、菠萝、柑等 |
保鲜冷库 | 2~4 | 85~90 | 土豆、橘子、荔枝等 |
保鲜冷库 | 0~2 | 85~90 | 苹果、梨等 |
冷冻库 | -18~-23 | 90~95 | 冻鱼、虾等 |
保鲜冷库 | -2~0 | 80~85 | 鲜蛋 |
保鲜冷库 | 11~12 | 85~90 | 香蕉等 |
贮冰间 | -4~-10 | 块冰 |
3.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生鲜产品对环境中温度、湿度、场地设备、包装材料和人员的卫生条件很敏感,要能使其保持最佳可食用状态,环境因素需要保持干净整洁的稳定性。
4.质量不稳定性
生鲜产品有各自受影响的缺点,鲜活食品容易腐烂,干货容易受潮,蔬菜瓜果容易干枯萎黄。
5.季节性强
某一些生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比如,热带亚热带的水果是在夏季丰收,一些蔬菜是属于夏季采摘的,这些季节性强的产品如果想要随时不分季节可以吃到新鲜的,除了科学培育反季节产品外,还可以通过保鲜手段储存配送。
6.损耗大
生鲜产品无论是在储存、加工还是在配送方面都有很高要求,用到的各类社会资源较多。所谓一损俱损,配送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都可能致使风险发生导致其价值的损耗,甚至价值直降为0[13]。所以不得不加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保鲜,这在一定程度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损耗。
7.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
生鲜产品品种丰富毋庸置疑,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对生鲜产品需求大的群体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买的食物种类多,每个种类分量不大,还可能吃完一餐再买一次,这样可以保证一日三餐吃到新鲜的食物;相应地,根据生鲜产品的特点实行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生鲜食品安全送达餐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生鲜产品电商
1.生鲜产品电商概念
生鲜产品电商简称为生鲜电商,是指通过互联网以及信息平台对客户的订单进行下达和确认[15],用电子商务的方式直接销售像新鲜蔬果、肉类、水产品等生鲜产品[14],然后通过物流配送将生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经济行为[15]。
2.生鲜产品电商的发展阶段与现状
国内的生鲜电商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飞快,《2018—2023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提到,预测未来中国生鲜电商渗透率将会继续上升,2020年将达到21.7%[17]。生鲜电商成为热门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一开始不起眼的小行业到如今的热门,它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发展的。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网,2005年成立于上海,这是中国生鲜电商历史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开端标志[17]。2012年生鲜电商逐步走出小圈子突破原有传统局限,被大众所接受,终于得到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生鲜产品电商发展可分为三个递进的步骤:
2.1萌芽起步初期
起初的生鲜电商是以垂直性生鲜平台为主,具有地域性,所以受市场和技术限制,加上频繁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电商发展较为艰难。
2.2转折探索中期
2012年,生鲜电商的处境迎来转折点,电商市场涌入众多的实力电商,涉及的生鲜品类和电商模式比之前有很大的变化,为生鲜电商发展注入更多的前进活力。
2.3高速发展成熟期
2017年开始,生鲜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竞争也加大,大大小小的电商开始将自己的实力发挥极致,发展更加全面,同时对生鲜产品种类涉及更多更细,电商模式创新有特色,整个市场中的电商格局逐步呈现。
生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群体增多,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的中老年群体也青睐生鲜电商消费,这有利于生鲜电商储存更多发展资源,扩大其进步的空间。目前的生鲜电商市场仍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16],资本的涌入调动了生鲜电商竞争的积极性。这一块上升空间较大、有利可图的领域引人瞩目。生鲜电商发展潜力大,同时行业内出现优胜劣汰,且未来的市场交易规模继续加大,交易量不断增长(图2.1所示)。为了发挥电商市场的积极性,各大电商平台建立起差异化优势,生鲜服务和消费体验不断创新,市场格局及资源整合逐渐成熟。但是,也有很多的生鲜电商平台在试水之后变为亏损状态甚至是直接退出市场。生鲜电商重点把握不在“电商”而是关于速度的“生鲜”,其原因归为生鲜产品本身易腐且保鲜要求高和生鲜配送的限制[15]。
图2.1 2013-2023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速(资料来源[1])
3.生鲜电商配送
生鲜电商配送是指生鲜电商将自己售卖的生鲜产品通过物流配送手段送到消费者手上的物流活动,是生鲜电商生存经营、参与竞争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消费者关注的方面。生鲜产品不同于普通的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产品,生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等特点就决定它们需要更高的配送条件,相应地,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质量和配送时效要求也高。生鲜配送一般的流程是,顾客线上先选定商品,再线上下单购买,商家根据客户订单将商品分配和包装后进行最后的配送[18](图2.2所示)。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需求具有即时性,产品本身易腐受配送环境限制,所以产品首先要品质优良,配送过程要符合产品要求标准,才能保证产品新鲜,提升配送价值。
图2.2 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企业配送模式
(三)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到,比如最典型最常见的是用于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制造业、服装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物流配送业、消费品行业等。随着全球经济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原本多元多样的世界差异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其中体现在客户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差异化,市场群体更加细分,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加大,所以产品就要升级更新,增加附加值,满足客户需求。延迟策略(Postponement Strategy)的定义最初是由X学者Alderson于1950年独创提出的[19],他在文章《营销效率与延迟原理》中指出,将带有客户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其中的制造和物流配送环节延迟到接近客户购买点,即接到客户最终订单的时候才进行,即可实现差异化,这就是差异化延迟。随后,1965年,学者Bucklin在这个初步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他认为风险的存在与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如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形式、地点、时间)还有生产、流通配送环节息息相关,关于供应链上风险转移的问题就落到延迟策略上,如果渠道中差异化的环节可以被延迟至最终确定订单之时,那么这些风险就可以大大减少,可视为完全消失[19]。此后,延迟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研究成果使延迟策略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成为一种集成了物流配送、营销和制造的系统的理论概念。Zinn W.Bowersox D.(1988),Pagh J.Cooper M.(1988),Van Hoek(2001)认为,延迟(Postponement)的含义是:将供应链上的制造、包装、发货环节推迟到获得最终确定的客户订单为止再进行[20]。我国的《物流学概论》(第五版)一书提到,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和生产组装、配送尽可能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再确定进行。因为要对接到的订单快速反应,所以信息的快速传递是应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运用延迟和快速反应可以有效降低订单需求不确定性和差异化带来的不利于供应链运作的不良影响。可以说,延迟策略本质上是一种降低风险、转移风险的方法。
本文总结的延迟策略的含义是:对供应链整体中出现的有着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以及需求不确定性等有预测风险的物流环节实施延迟,然后对变化后的最终确定的订单快速反应,以此来降低、减少风险和成本的柔性策略。
1.CODP
提到延迟策略,除了与大规模有联系之外,还与一个概念密切相关——CODP,即客户订单分离点或者是顾客需求切入点(图2.3所示)。延迟策略与CODP的关系就是,实施延迟策略的重点且关键的内容就是CODP定位,客户订单的差异化需求需要延迟时,CODP则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对它往前的模块化生产和往后的定制差异化生产进行调整,实现CODP向生产过程的下游移动,从而降低由于客户订单中个性差异要求而在订单完成环节中增加的各种费用,降低成本[22]。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在接收到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订单后,根据订单需求对产品进行定制改造,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实施延迟策略的关键,那就是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定位。客户订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Postponement Decoupling Point,CODP)是指,在企业活动和客户订单完成过程中,订单要求定制部分的开端一点,它是供应链中产品的生产从基于预测的面向库存的制造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转折点[21],即这个点作为一个分界点,将订单完成过程分为两部分,点的上游为推动式的生产制造,通过使库存集中来减少持有的成本[23],产品结构是通用化、规模化,这时还是处于基于预测生产的环节;点的下游为拉动式的反应客户真实需求的阶段,考虑订单需求和快速响应,产品结构是定制化、差异化而更加贴近客户,灵活性强[23],这时就是处于基于订单生产的环节[21]。所以,CODP的位置决定了延迟策略实施的状态程度。
图2.3 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
(四)延迟策略的类型
1.延迟策略不同类型的应用模式
延迟策略有三种形式:时间延迟、地点延迟、形式延迟。时间延迟就如字面的意思,将产品差异化的部分如定制、包装、制造等往后延迟进行;地点延迟就是延迟并将产品加工位移到下游的企业操作,等接到订单后再进行加工处理;形式延迟就是在上游实行产品的规模化、通用化,将产品的差异化部分有效延迟到客户需求阶段。
CODP是产品“共性”和“个性”的“分水岭”。根据CODP点所在的环节转折位置不同,产品可以分化出采用不同的生产、包装、配送等方式的延迟方案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但是CODP点不是越处于下游越好,如果过于处在下游,那么上游的通用性生产部分过多,下游的定制化、差异化部分受限;如果过于处在上游,那么下游的定制化程度高但是上游的通用性生产工序受限,产品的通用性差。所以,企业应用CODP定位应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换点的位置。被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接受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订单需求对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的不同程度,即CODP在产品流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把延迟策略分为设计延迟(Engineer to order)、采购延迟(Buy to order)、制造延迟(Make to order)、装配延迟(Assemble to order)和销售延迟(Ship To Order)五种类型,下面是类型说明[9]。(图2.4所示)。
图2.4 CODP定位五种类型模式
1.1设计延迟(ETO)
这类延迟的CODP点处在产品设计之前,也就是说产品零部件或全部设计和接下来的下游活动(采购、加工、装配、发运)都是完全按照客户订单需求差异化来进行,比如一些超大型工业设备或特制纪念礼物都会采取这种方式。
1.2采购延迟(BTO)
这类延迟的CODP点处在设计与采购的中间环节,说明采购之前的产品设计环节是通用性的,对原材料的采购及其下游的环节受差异化影响。
1.3制造延迟(MTO)
制造延迟是CODP点位于加工制造之前,差异化开始于制造环节,指企业接到订单后,在设计、采购环节已实行通用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制造及下游工序的产品差异化定制,许多大型机械或模块化不算高的产品如飞机、家具和服装等可以使用这类延迟生产。
1.4装配延迟(ATO)
这一类延迟适用于模块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如快消日用品中的洗发水和沐浴露、计算机、装配的汽车等。设计、采购、加工后的通用产品进入定制环节,CODP发生在装配中,装配及配送销售受客户订单驱动影响来实现定制化、差异化。
1.5销售延迟(STO)
销售延迟是按照客户订单进行出库配送或销售。说明产品已经在出库配送之前通用化生产完毕,整个产品已经成型,可以是为了减少产品库存而进行终端销售,CODP位置往下游的移动形成库存减少的结果;也可以是根据订单驱动对产品进行简单包装或加工后配送到客户,满足客户需求。这种延迟可见于日用快消品、散装食品、家电和服装制造。
2.延迟策略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应用延迟策略的行业里,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是两个典型,学者们根据这两个行业所应用的延迟策略进行学术研究,这可以为其他行业应用这个策略提供一种有利的参考经验[25]。延迟策略最先在国外兴起,国外对于延迟策略的研究和应用相对地也较为成熟;国内对于延迟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面以及应用行业不多,范围也较窄,但是好在有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客观环境和价值意义。延迟策略一般多用于企业运作中,下面从国外与国内两个方面各自的简单应用例子来体现延迟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2.1国外应用例子
最早进行研究延迟策略案例的国外学者是Cooper(1993),随之便引发了学术圈对延迟策略应用情况的研究热潮[26]。成功的应用延迟策略的例子就如意大利有名的服装生产巨头——贝纳通公司,该公司应用了延迟策略改变服装供应链运作而实施销售延迟。当时,服装行业是很容易受到季节变动、流行文化、大众跟风潮流影响的,尤其是在服装的颜色把握方面,因此企业对当下年份或季节所流行热卖什么颜色是无法及时准确知道市场流行风向的,就是说需求难以预测到,如果服装生产靠需求预测的话就会亏损。所以为了缓解服装颜色需求的不确定性,贝纳通对服装不进行染色加工,只是进行规模化、通用化的服装工序,将对服装颜色有差异化需求的染色部分延迟到销售给消费者的阶段之前进行,即将未染色服装先运往配送中心,看顾客对颜色的需求再进行染色和销售。应用延迟策略使贝纳通公司降低了被需求不确定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2.2国内应用例子
我国的应用延迟策略的例子比较著名的可见于海尔应用的延迟策略[27]。海尔的沈阳工厂就是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致力于真正实现客户对海尔冰箱个性化的快速满足,让客户得到最佳的个性化体验。海尔冰箱的沈阳工厂就是将零部件设计、采购、制造模块化整合起来形成通用性的零部件初始产品,接下来的工序是接到客户订单后才开始的定制化过程,这从原来的基于需求预测变为柔性的基于订单驱动,不仅减少了库存成本,还提高了生产质量。
三、生鲜电商的线下配送现状
古有“一骑红尘妃子笑”,快马加鞭地让南方新鲜采摘下来的荔枝尽可能保持新鲜度送给皇室享用,今有生鲜电商利用冷链物流将生鲜产品送到人们餐桌享受新鲜美味。古代运送新鲜荔枝也可被看作是一个生鲜配送的例子,古人要经过跋山涉水才能享用到的美味佳肴,如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大饱口福,这样一种时代变迁、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向好现状反映出的是生鲜电商配送快速、安全的特点。但是,国内现今的生鲜配送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的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鲜产品的配送现状
采购生鲜产品的传统方式正被打破,大众的目光转到线上配送。国外的生鲜配送多见于社区生鲜配送,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生鲜配送现状较凸显。市场巨大,配送产品的鲜活易腐性、种类多样性导致配送标准不一样,出现小批量多批次配送的特点,且终端配送模式也根据终端物流运作主体的不同而选择。对产品配送要求难以掌握,则损耗情况加大,与工业品类配送损耗率不到1%相比,生鲜电商配送损耗率高达10%~30%[28]。生鲜电商想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生鲜配送中下功夫,掌握速度与质量服务。
电商大背景下的生鲜配送网络和流通过程比传统流通过程精简方便。国内生鲜电商的物流配送可以分为“外卖式” 配送和“快递式”配送两种方式[17]。两者的明显区别在于配送半径和配送时间上。“外卖式”配送相当于社区配送的特点,最后一公里的体现,所以配送半径的范围较小,配送时间较短,像盒马、朴朴、每日优鲜等。而“快递式” 配送配送半径的范围较大一点,配送时间是“天”为单位,损耗率可能高一点,适合能承受相对较长配送时间的生鲜产品。国内的生鲜配送有普通物流和冷链物流,而生鲜配送还是偏向于冷链,然而国内的冷链配送的现状是好坏参半。
在生鲜电商行业里,有专业的以做生鲜电商起家的企业;有的是以前就是做其他电商起步但是现在因为生鲜电商市场发展潜力和活力高涨,看到了行业的盈利点,继而转型成为生鲜电商;还有一些是物流企业,它们意识到生鲜电商市场对于配送的需求,生鲜配送市场未来的潜力价值,继而利用自身充足的物流资源进军生鲜配送中,比如顺丰冷链这一种做第三方物流的生鲜配送模式。但是不同的生鲜电商面对着生鲜配送这一流程都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痛点——冷链物流。国内因为绝大多数的生鲜电商都无法保证至始至终的冷链物流,制约的条件很多,首先是生鲜产品本身的易腐独特性,使之在配送时需要非常多的设备建设投入和增加大量的物流环节成本。国内的冷链设备因为运力有限,加之因为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增高,则对这些设备的投入没有维持热度,比较谨慎,所以冷链设备还不能满足配送的需求;生鲜产品品种丰富,对配送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为生鲜配送带来挑战。至于生鲜产品能否准确准时配送至消费者手中但是又不减新鲜度和质量,这一点商家是无法保证的,这也说明了冷链实施过程中、生鲜配送过程中确实存在无可避免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还有一些生鲜电商没有一个完整高效的生鲜配送系统,最后一公里配送还是一个要解决的难题,最后一公里没有处理好,就会导致配送的效率质量低下,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还会影响到生鲜电商的发展[18][29]。
然而,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使民众生活、各行各业受到影响,餐饮、旅游业受阻,足不出户的人们将买菜这个日常活动转移到线上选购,生鲜需求瞄准了生鲜电商配送,生鲜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各类生鲜电商提供了拉大差距竞争的机会,但是也面临着配送人员不足以应付巨大的订单配送量可能导致的配送时间长而产品变质的风险,这对生鲜配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生鲜产品的配送问题
生鲜产品的配送问题比较典型,从软件到硬件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软件层面上的配送体系标准不完善,配送管理系统不全面,配送服务质量不足,相关配送人员管理、培训工作不到位;硬件层面上的,生鲜冷链配送的设备不够先进配送成本较高且资源耗能浪费较大等等。具体来说就是:
1,配送成本有增无减,日益增加
国内的生鲜产品配送成本占物流总成本高达六成甚至更多,这相比起国内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三到四成的情况来说[30],生鲜配送的成本可谓是居高不下,这给很多生鲜电商的配送添堵,致使它们出现盈利难的情况。由于生鲜产品的独特性,还有产品在配送包装、配送过程、配载环境的特殊性会造成配送费用的增加,甚至还会造成运力的浪费,其对于配送的高要求也加大了生鲜电商配送环节的成本和增加其亏损的风险[18],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里,有88%的高占比是处于亏损状态的[32]。除了配送成本之外,其次就是对各种冷链设备和配送物流系统的技术维护和配送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成本也是占一定成本比例,冷链设备投入成本高就表现在冷链干线运输与仓储成本比常温下的增长了4到5倍,宅配成本达到1.3到1.5倍[31],而生鲜产品配送运输离不开冷链,这会直接增加运营成本。
2,损耗率高
生鲜配送中,生鲜产品因自身特点、配送环境等各种条件影响,难免会出现损耗现象,质量受损,还有就是有些生鲜配送因为考虑到成本问题会在生鲜配送的包装上只进行普通的保鲜包装,而这些包装可能并不能满足产品配送要求,最后可能导致生鲜产品变质和包装浪费无使用意义的两方面损耗问题。有数据显示,在储存、加工和配送运输的各个环节里,生鲜配送的损耗率高达10%-20%,配送环节增加以及各个环节的交接之中存在的损耗隐患,这导致了生鲜的配送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损耗率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这个过程的配送成本已占据物流配送总成本的35%之多[32]。
,3,冷链设备条件有待改善升级,冷链服务水平不足
冷链设备这个硬件层面必须要建设好,这对于生鲜配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链物流的应用率与流通率不高,国内的生鲜电商拥有的冷链设备资金投入不充足、使用面不广,设备的使用无法满足需求,设备本身还存在老旧化[18]。冷链设备建设分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华东南地区的建设资源的程度较高,这种不均衡很容易导致冷链配送断链[32]。其次对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也有待加强。大部分生鲜品的运输和装卸环节都是没有引起重视,对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储存生鲜产品规划也较表层简易,这些疏忽的理念容易带到配送中,对配送过程的温度、湿度控制也没有较准确的把握,导致生鲜产品质量损耗加大的同时自身的冷链服务水平也降低了[33]。
4,配送的需求点较分散,配送服务范围有限
对生鲜配送需求较高的点多集中于城镇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随着国内消费者对生鲜电商市场的青睐增多,在农村或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出现较多的需求点。同时不同地区的需求量也有大有小。生鲜配送服务也随着不同地区生鲜配送需求量的多少而有高低水平的区别,需求多的地区配送服务水平较需求少地区的高,且生鲜配送考虑到生鲜产品的保鲜质量和成本,一般是采取“就近原则”进行生鲜配送服务,这些生鲜配送主要服务于就近的需求点和消费地,服务半径有限,较远地区的配送服务显得不足[31]。
5,配送体系、配送人员管理不健全,行业缺乏标准化
国内对于生鲜配送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对于配送体系的建立和配送人员管理、培训的规定不够健全。生鲜配送行业标准化程度低会导致生鲜配送市场的不规范,对生鲜配送标准缺乏严格的管理,那么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难以保证,配送的服务质量就会降低。如果行业标准不进行统一规范的话,久而久之可能会损害生鲜配送市场的平稳,重则会影响生鲜配送行业的发展[33]。
配送管理系统的作用是对配送的上下游进行整合,使其有关联的环节能有效衔接,保证配送的完整性,加快配送效率。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国内仅有35%左右的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信息系统是有效建立的,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相比,无论是在处理信息技术的水平、运作能力,还是在信息共享上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国内配送系统还是未完善的状态。配送系统不健全不完善的话,配送环节的衔接性就会变差,这些都不利于生鲜配送的发展[33]。
发达国家因生鲜配送起步较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全面的生鲜配送冷链体系,而我国的生鲜配送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还没出现独立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一个整体性、针对性强的生鲜配送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缓解生鲜配送的难处。除了这些大层面的问题之外,对配送人员的管理、规范、素质培训等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18]。
6,最后一公里”产品质量难题
“最后一公里”是生鲜配送无法回避的关键点,它“难啃”就难在速度,难在保证速度又要保证质量,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效率,说是生鲜配送最难以突破的问题不为过。“最后一公里”难的方面体现在:
生鲜配送无法实现真正冷链到“门到门”。所谓生鲜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能将生鲜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上,门到门的服务,配送的最终环节。但是生鲜产品的需求点分散,消费者需求也不尽相同,加上生鲜产品经历的环节较多,需要严格的配送条件来应对时长带来的变质风险。企业对成本的顾虑,无法做到全程的冷链保障,会影响生鲜产品在包装、配送设备、衔接环节中的质量。
消费者的取货时间和生鲜配送时间难配合。选择生鲜电商配送的多为中青年的上班族人群,然而这些人的上班时间也是生鲜产品配送的时间,如果配送的时间与消费者的上班时间冲突,消费者不在指定的配送地点,配送人员除了浪费时间等待之外,还浪费时间和成本进行二次配送,这样一来不仅配送效率大大降低,到手的生鲜产品还因此增加变质的风险,消费者体验就下降[31]。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去消费生鲜产品最重要的要求是生鲜产品的“鲜”,而“鲜”对应的方式是速度,生鲜产品的配送要快速响应、要高时效,转而言之,消费者其实也是看重生鲜配送是否快速。生鲜配送的时效如果和消费者线下直接去市场、超市买菜差不多的话,那么他们对选择生鲜配送就会失去热情。另外,配送终端对专门的冷链设备投入不足,在“最后一公里”处出现冷链断裂[31],生鲜产品的“鲜”容易败在这最后一端。在此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中,生鲜配送要求不能进入小区住户,配送过来的生鲜产品只能放置在指定提货点,然而提货点并没有配备完整的冷链保鲜设备,生鲜产品配送来时消费者若没能及时拿到,则加大产品变质风险,前面所做到的保鲜在此功亏一篑。“最后一公里”难在速度、难在保质也难在抓住消费者所想所需,但是速度保质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延迟策略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中的应用分析
在对延迟策略应用情况方面,有研究表明,X物流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对在全球范围内1.5万家公司进行了延迟策略应用调查,调查发现在亚洲接近38%,在欧洲超过50%,北美有超过65%的企业应用了延迟策略[25]。这说明延迟策略对现今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的良好适应以及对未来的企业生存发展还是有可应用的价值的。延迟策略的应用原理同样适合用于生鲜配送行业。另外,CODP是延迟策略应用的一个切入点,CODP定位法也是延迟策略应用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CODP应用的影响因素
延迟策略中确定CODP的定位可以通过CODP决策点分析得到[41]。在生鲜配送中,CODP上游是规模化、通用化的基本单元的生鲜产品,比如冰鲜冷藏的整只的鸡鸭鹅,整块的猪肉等,当接到消费者订单后,差异化阶段开始,通过时间延迟、地点延迟、形式延迟来满足差异化需求。生鲜产品在此可能就会因为差异化需求而发生变化,比如切块的家禽肉类,切成丝或条的土豆和芋头等。CODP将生鲜配送中以需求预测推动配送完成部分和以订单需求拉动配送完成部分分隔开。这个决策点就是更柔性应对了生鲜配送中上下游运作的配送状况。
CODP决策点的确定要考虑可能影响的因素(图4.1所示)。
生鲜配送中,要先确定客户对生鲜产品以及配送的需求与敏感度,生鲜产品需以一种怎样的形态送达客户,对产品的包装和配送温度的要求是否敏感,然后才对CODP决策点有一个预判。
在确定CODP决策点之前,要掌握生鲜产品的需求特性,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差异化越高,CODP定位点就越往上游移动。
客户的满意度与交货时间有关,即是配送时间越短,配送速度越快,将生鲜产品送达时间缩短,客户的满意度就会升高。要缩短配送时间,那么CODP点就要往下游移动以便更加接近客户,提高配送效率。
了解配送流程中每个工序的特性,才能确定哪些位置适合定位CODP点,有些是属于配送中瓶颈工序的位置不适合放置CODP点,工序中需要耗费的加工处理时间过长的库存点也不可作为CODP点的位置。CODP点是要使整个生鲜配送过程实现有价值的连接,调动起增值活动的流动。
生鲜产品易腐,对存储条件要求较高,所以CODP点的位置不能是存储能力不足的库存仓,要选择稳定性较好的产品库存仓作为CODP决策点[42]。所以要确定一个CODP点和它的位置就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因素,考虑CODP备选点可能产生的成本,有统一明确的战略、服务目标,才能正确利用CODP决策点的定位对生鲜配送进行合理规划,找出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效率。
图4.1 CODP定位步骤
(二)延迟策略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中的应用模型
延迟策略用于生鲜配送中可以有效降低配送过程对生鲜产品差异化需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提高配送柔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降低不确定的风险和库存成本,提高配送时效。采用延迟策略,放置CODP点的总体思路如图4.2所示,生鲜配送的延迟策略一般是根据具体情况将CODP点置于备货、加工、分拣、包装、配送等处,文章主要研究在配送环节中的延迟策略,将消费者的差异化要求按需满足,提高生鲜配送的服务水平。
图4.2 延迟策略在生鲜配送的应用思路(资料来源[43])
生鲜产品配送环节中,运用CODP定位的位置点并不是绝对的,理论上的定位给的是一种理想参考,确定CODP的位置一般从供应链中的总成本以及它的交货提前期两个角度来分析。生鲜电商建设配送中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型配送中心(CDC,Central Distribution Center),就是指对生鲜配送和各个区域分散配送中心的补货全权负责,假设产品必须途径Q地的RDC,再配送到客户,那么客户从CDC得到产品供货的提前期是
;另一种是区域分散型配送中心(RDC,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就是指通过集中型配送中心对它补货,自身对接终端客户的销售配送[44]。
目前来看,生鲜电商配送环节运用延迟策略的主流形式是第二种方式,如何在生鲜电商的配送环节中用物流延迟、进行CODP的定位,要进一步研究,以下对区域分散型配送中心(RDC)的CODP定位模型进行相关分析。
假设对满足m个顾客的需求的配送中心是某区域Q的配送中心,在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客户的需求都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
表4.1模型参数及定义
D0 | 表示单位时间内区域Q需要满足的客户订单需求,它是一个不同时期内相同的、独立的同时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D0~N() |
表示单位时间内该Q区域面临的第j个客户的平均需求 | |
表示单位时间内该Q区域内第j个客户需求的标准差 | |
表示单位时间内第i种产品的需求标准差 | |
表示该Q地区客户需求之间的相关系数 | |
表示中央配送中心到此Q所在区域RDC的单位运输成本 | |
表示将产品从Q地运输至第j个客户的单位运输成本 | |
表示将产品从中央配送中心运输至第j个客户的单位运输成本 | |
表示客户从中央配送中心处得到产品供给的提前期 | |
表示该Q地从中央配送中心得到产品补货的提前期 | |
表示客户从Q地得到产品的最长时间 | |
表示CDC在单位时间内储存产品的单位持有成本 | |
表示单位时间内在Q地存储产品的单位持有成本 | |
表示客户订单中要求的交货期限,即交货提前期 | |
表示整个供应链实施物流延迟时,CODP分别定位在CDC和RDC的两地区差异化成本 | |
在物流延迟时,CODP定位在RDC时的总成本 | |
与服务水平有关的安全因子 |
对比起定位在CDC位置来看,将CODP点定位在某区域Q即CODP在RDC的库存成本相应有所上升,因为当CODP位于Q区域时,供应链前面部分由CDC对它进行补货的这个环节是一个大规模、通用化阶段,生鲜产品的库存转移到Q区域中,不仅安全库存增加了,而且单位库存持有成本也相对较高。RDC之后对接消费者的配送环节则为延迟策略的差异化需求定制阶段。
运输成本CODP定位于RDC时,生鲜电商平台在接到客户订单后,由RDC直接配送满足客户需求,然后RDC的补货交由CDC负责。因此,在这一方案中,运输过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CDC给RDC补货的大批量运输过程,二是RDC配送到客户过程的满足差异化需求定制的小批量运输过程。因此运输成本相应的为:
两个方案,CODP定位在CDC方案中,在CDC到RDC运输阶段,CODP点位于CDC,CDC对RDC补货采用的是小批量多批次运输,然后必经RDC再配送到客户采取的同样是小批量多批次配送,运输成本相应会有所增加;CODP定位在RDC方案中,CODP点位于RDC,由CDC到RDC补货的CODP前半部是通用化的采用一次性的大批量运输,运输成本要小很多,后半部由RDC配送给客户是延迟策略体现阶段,同时假设不考虑迂回运输。CODP位于CDC然后再进行配送的方式和CODP位于RDC进行配送的方式,两者采取的都是小批量多次运输,这段运输成本差异不大,但总体来说,后者的方式比前者少一部分运输成本存在,所以CODP定位在RDC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假设CODP分别定位在CDC和RDC的两地区差异化成本
易受具体情况变化的影响,其具体数值不好确定,要看实际情况确定正或负。
CODP定位在RDC的总成本模型为:
综上,在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内,应充分考虑影响供应链总效益的因素,对CODP的定位更符合实际情况,使总成本最低,则使延迟策略在供应链以及生鲜配送中发挥出最佳效果。
五,延迟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 京东生鲜的背景介绍
京东生鲜是属于国内著名电商巨头京东旗下打造的一个成功的拥有自建物流的B2C生鲜电商平台。京东生鲜成立于2012年,生鲜种类覆盖了蔬菜瓜果、冷冻冷藏品、水产干货、肉蛋类、乳制品等,SKU多达10万余种。京东生鲜对消费者的服务宗旨是“吃好一点”,运营模式主打“自营+买手制”模式[34]。在京东生鲜成立初期考虑到成本问题是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后期则通过强大的自营物流进行生鲜配送,在消费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京东生鲜通过联系原产地直接采购、优化生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建立良好的冷链物流系统,致力于成为生鲜电商配送行业的引领者,让生鲜配送更高效、生鲜产品更优质、消费服务体验更完善。
(二)配送模式
自建物流是京东生鲜的独特配送方式(图5.1所示),配送速度快、效率和稳定性较高,生鲜产品质量可控,配送温控全程可视,在国内的生鲜配送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末端配送服务有送货上门和自助取货点提货等便利模式,为了应对行业竞争同时提高自身优势,京东生鲜推出了多种配送模式以适应更多的消费需求,在一二线城市布局了大部分的物流体系,针对不同的配送时间需求,划分出211限时达、极速达、夜间配、隔日达、京东到家、京准达等物流配送服务,对消费者配送时间需求精准定位,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35]。
图5.1 自建物流配送模式
京东生鲜的协同仓模式(图5.2所示)就是将供应商的仓储功能与京东自己的仓储功能合并形成一个协同化的仓储功能来进入京东生鲜配送的供应链运作中。也就是为了进行原产地直采直发,缩短中间环节,扩大配送网络,做到零库存、低成本、低损耗,京东将仓库直接建到供应商原产地仓库,生鲜产品在原产地进行捕捞、采摘后放入协同仓内,接到订单后通过各种快速的运输方式直达区域分拣中心再配送至客户,缩短原有的中间环节,利用协同仓进行分拣配送。水产品活鲜和蔬菜尤其适用于这种模式。阳澄湖大闸蟹丰收上市,利用京东生鲜的协同仓使大闸蟹销量一路攀升,还有果蔬也利用协同仓从而降低配送损耗,保证了新鲜度。弹性的协同仓模式发挥了它显著的优势,有利于实现高效配送,明显降低生鲜配送成本[36]。
根据上个章节,可以看作京东的分拣中心为RDC,那么CODP点则存在于分拣中心,从CDC协同仓补货到RDC分拣中心这一阶段,生鲜产品呈现通用化特点,分拣中心配送到客户阶段为产品需求差异化特点,产品差异化通过配送环节的延迟来实现,供应链的配送环节通过利用CODP点定位在分拣中心的延迟策略来实现顺利运作。
图5.2 协同仓的运作流程
(三)配送问题
1, 配送人员专业性不足,配送服务受影响
生鲜配送行业原本就需要大量的专业配送人员,然而企业对于人员的培训不一定能完全覆盖到,生鲜配送质量还会受到配送人员的主观性因素影响。生鲜配送人员可能会缺乏专业素质导致了生鲜配送时效性较差,配送员的服务精神懈怠和与消费者的沟通能力不足导致消费者体验感变差,配送员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还可能影响京东的品牌口碑。
加上这次的疫情影响,配送人员的配备和质量问题就更加暴露。疫情期间,生鲜订单需求量暴增,人力短缺问题浮现,大量的订单出现延误,现有的人力状况跟不上急剧膨胀的订单需求是摆在京东生鲜配送面前的一大矛盾难题。
2,配送的硬件设备待完善
京东生鲜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采用的冷链保鲜措施是“冰板+泡沫箱”、“干冰+泡沫箱”或“冰块+纸箱或棉被”等比较基础的方法,且这些保鲜设备不够先进完备,消费者也有在京东生鲜网站上对京东生鲜配送进行评论和反映,指出在配送时冷藏或冷冻措施不到位,出现直接使用传统纸箱、泡沫箱或者是使用的保温箱、生鲜冷链配送袋内并未放置冰块而进行生鲜宅配的情况。冷链设备不完整、不完善和不规范使用这使得生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配送过程中丧失了配送的价值意义,消费者评价偏低会对京东生鲜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37]。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京东生鲜只配送到的自提点处并无冷链保鲜设备,加上配送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冷链环节、不够全面的配送设备,这让生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就容易失去鲜活。
,3,配送成本较高
生鲜末端配送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是常态,配送的运作离不开专业配送人员、专门的温控设备、特需的冷链运输配送车辆,而这些软件硬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才能维持京东生鲜自身正常的配送服务和效率运力。集中、规模的生鲜配送量有利于降低配送成本,但是生鲜配送有着多品种、少批量、差异化、多频次的特点[39],京东生鲜配送在这个特点下无法进行集中规模的配送,而是面对着一种分散、差异性的配送量,这也就加大了生鲜配送的成本。
4.配送投入的资金成本回收周期长
京东生鲜采用的是自建物流进行配送,而自建物流虽然可以让其在配送中取得优势,但是建设自建物流带来的成本压力和风险也是比较大的。自建物流需要有丰厚的资金投入创建,运营时期也需要下重本,包括往后的维护升级也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加上还要配备各类配送设备,对资金用到何处才能实现利用价值也要进行考虑,所以自建物流累积起来的资金成本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导致成本回收周期变长,资金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回,资金链易脆弱,企业的灵活性变低了竞争力就会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存亡[38]。
(四)延迟策略在京东生鲜中的应用
京东生鲜的配送流程及其可使用延迟策略的范围(图5.3所示):
图5.3 京东生鲜的配送流程
京东生鲜配送通常是以订单驱动进行的,消费者下达订单,再根据订单的具体需求,如对包装、标签、生鲜产品的状态形态等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拣选打包,其中最能体现以及运用到延迟策略便于配送的环节就存在于拣选、打包以及分拣、配送过程中,延迟边界位于配送流程中的接收订单和配送终端之间,订单下达之前的生鲜产品是出于一种规模化、通用化的状态,没有经过加工变化,没有体现个性化需求特点,后面的分拣打包和配送可以是差异化定制,对生鲜产品的要求是配送流程将差异化定制阶段延迟到配送中的中末端进行而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京东生鲜配送体系的建设可体现出延迟策略的特点,延迟策略应用在其配送时间差异化、产品定制差异化、仓储物流定制化中。
京东生鲜推出的211限时达、极速达、夜间配、隔日达、京东到家、京准达等物流配送服务就是满足了消费者对配送时间的不同的需求。比如,一些消费者工作日上班时间为白天,但是配送时间会与上班时间冲突,生鲜产品难以保证质量配送到消费者手上,若长时间放置于没有安排冷链保鲜设备的取货点处,生鲜产品也会变质。针对此问题,京东生鲜推出的夜间配服务就很好解决这一难处,配送时间设置在19点至22点晚间送货上门,消费者处于下班时间,订单一下,生鲜产品被进行分拣包装和简单加工,然后生鲜配送当即进行,就可以及时拿到优质的生鲜产品。时间延迟将差异化需求部分推迟到订单驱动阶段执行,京东生鲜配送推出的多种时间需求方案以此进行延迟配送,就解决了配送时间差异化问题。
在生鲜配送过程中,产品定制差异化是很常见的,生鲜产品也很容易获得个性化、差异化的改造,消费者对这些少批量、选项多的产品投注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早在2017年,京东生鲜与舟山XX、大洋世家就对海鲜产品的产品追溯、质量跟踪、信息反馈等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可靠的海鲜产品一重要服务领域进行通力合作,致力于准确反馈消费者需求信息,根据需求更新开发产品,进行深度定制化,为京东生鲜打造出拥有个性化服务的海鲜产品,满足产品定制差异化需求。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0年的疫情原因,消费者出行消费大大减少,京东生鲜销量环比春节前增长超370%,这也体现出生鲜需求潜在需求极大,那么产品定制差异化的需求也会增长,做好产品定制差异化的准备,生鲜配送才能做到更完善。年前的京东会员日,生鲜销量情况一路高涨。一种智利进口的车厘子礼盒成为销量第一的爆品,而其销量暴涨的原因是出于京东生鲜对消费者关于生鲜产品差异化需求的观察,从生鲜产品的包装着手,采取家庭喜爱购买的“大包装”车厘子进行销售,更能抓住以家庭为单位的差异化产品需求。
京东根据不同的产品的特点分别推出不同的定制化服务,对生鲜产品开通优先通道进行定制化的服务,采取了仓储物流定制化、仓储配送一体化,在生鲜配送上可以支持差异化,利用物流延迟进行生鲜配送,降低库存成本。京东生鲜通过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时效的需求,对蔬果、海鲜水产品、冷冻等生鲜食品优先配载。疫情期间,京东生鲜发出抗疫助农的活动,原因是许多地方的农产品例如丹东草莓、南宁沃柑、秭归中华红橙都不可避免地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线下的销售被暂停,加上公路交通管制不允许物流畅通进出,导致这些农产品降价滞销,而果农眼看着无法正常售卖也是十分担忧,一是忧虑农产品滞销一日就增加很大的收益损失,二是忧虑农产品滞销很容易会腐烂变质,极大地浪费了果农的辛勤劳作。所以,京东生鲜物流与这些果农联手,利用线上生鲜电商优势挽救滞销的局面,帮助果农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京东生鲜采取原产地直采方式,直接连接果农和消费者,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时间和距离缩到最短。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的助农购买入口下订单,收到订单后,果园现场采摘现发,“一地发全国”。采用这种物流延迟策略,既能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又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提升消费体验。
通过假设验证的方法,利用上个章节的CODP定位模型分析,考虑供应链的总效益最大,将CODP点定位在京东生鲜配送环节的RDC中,在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内,使其总成本最低,与该区域内第j个客户的平均需求、单位运输成本、存储持有成本等因素有关,结合式(4-1),(4-2),(4-3)则:
表5.1 假设不同变量后的总成本大小
j | 总成本 | ||
5 | 922 | 613 | 1535 |
10 | 1453 | 1331 | 2784 |
15 | 2267 | 1556 | 3823 |
由此假设可见,总成本最低在第j=5个客户处,最佳的CODP定位点则为当RDC的生鲜配送处于第5个客户节点时确定,可以进行合理的对接客户的配送节点安排、实施延迟策略,不仅能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还能使生鲜配送效益最大化,提升生鲜配送水平。
六、延迟策略在生鲜产品电商配送中的应用对策
(一)降低库存和配送成本,减少配送过程损耗
生鲜配送难免会出现高库存和高配送成本问题,一是对订单需求的不确定性,没有处理好配送中CODP定位点的位置,判断订单需求通用化与差异化的分界;二是生鲜配送需要用到较多资金去进行硬件软件设备投入,投入不足,设备技术含量过低则容易增加配送过程的损耗,或配送体系不完善,配送标准不规范则生鲜产品变质风险加大还会影响企业口碑。延迟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将配送接近最终消费者,通过定位CODP点的位置有效解决订单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配送的柔性,产品差异化之前进行通用规模化,等到接收订单后对通用化产品差异化定制有利于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库存成本。运用了延迟策略,生鲜配送就放到配送末端进行,对订单响应速度变快,不易受到末端配送风险的影响,更加接近消费者,有利于降低配送成本;对生鲜产品包装、配送的差异化选择能够尽量减少配送中的产品损耗。
(二)掌握需求,实现配送差异化
延迟策略为差异化而发展,它的出现就很好解决生鲜产品配送小批量、多频次、多样化的问题。生鲜配送有分散的特性,需求点不集中,这对于生鲜配送来说就是较难进行全面完备的服务。延迟策略能根据订单需求清晰地让生鲜配送掌握住消费者需求特点,对分散的需求点规划配送,实现配送差异化。
(三)改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延迟策略可以以一种更快的响应需求的速度将生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对配送时间进行一种差异化定制,将配送时间与自己能接收生鲜产品时间相契合,确保生鲜产品刚好能送达,免除可能冷链断链的风险。
(四)加大冷链设备和专业人员培养的投入力度
冷链设备老旧、专业化程度低很容易影响整个生鲜配送环节的质量。在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市场中,冷链设备的使用是各大生鲜电商配送竞争部分之一;除此之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举足轻重,生鲜配送人员是直观接触到消费者真实感受的,他们是将整个生鲜配送的整体质量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带给消费者感受的部分。现今的一些生鲜配送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所以需要通过一些岗前培训、专门进行培训内容考核、绩效评估等方式来提高配送员的生鲜配送质量,以提高整体生鲜配送服务水平。
(五)生鲜配送系统化
京东生鲜使用的是自营配送物流方式,这种方式配送质量高的同时,消耗的运营维护等资金也较多,资金回收的周期过长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将生鲜配送系统化,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生鲜配送建立在一个完整全面的生鲜配送系统里,可以协调到整条配送供应链的上下游以及各个节点。在系统中设置一个中心控制点,对配送节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测监控,不仅使整个生鲜配送高效化,有利于生鲜配送中切入延迟策略的应用,进行CODP点的定位,同时还能降低生鲜配送的风险。
七、总结与反思
文章说明了延迟策略与CODP的理论和应用,结合案例,对延迟策略在生鲜配送领域的应用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延迟策略在未来的生鲜配送领域还是大有可用之处的,可以运用延迟策略以及CODP定位点去完善解决整个生鲜配送相应的问题,激活市场更多的差异化需求,增加生鲜配送的活力,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有利于提升生鲜配送行业的竞争力,整合优化生鲜配送上下游。但是延迟策略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不算广泛深入,应用到的领域种类较少,有关生鲜配送行业应用延迟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同样鲜少,所以有价值的存在于生鲜配送的研究方向会有很多,延迟策略的更多应用内容需待探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艾瑞.生鲜市场将迎来洗牌期供应链是突围制胜的关键[J].中国食品,2019,(14):106-109.
[2]刘丽.面向大规模定制的物流服务延迟策略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5.
[3]谢林杉.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生鲜产品末端配送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7.
[4]CHAZAN D,SAMUEL G.A markovianmodelforaperishableproductinventory[J].Ma nagementscience,1977,23(5):512—521.
[5]KLOSE A,DREXL A.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 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162(1):4—29.
[6]伍景琼,韩春阳,贺瑞等.生鲜食品冷链配送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6,(1):45-54.
[7]SONG BD,KO Y D.A vehicleroutingproblem of bothrefrigerated—andgeneral-type vehiclesfor perishablefood products delivery[J].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2016,169:61—71.
[8]Remkoi Van Hoek,E Peelen,Harryr.Commandeur,Achieving Mass Customization ThroughPostponement: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hanges,Journal of Market—FocusedManagement,1999(3):353~368
[9]李纪明.大规模定制下延迟策略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
[10]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6.47.
[11]王彧,马士华.基于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的运作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1):51-54.
[12]蔡晓莹.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宅配模式改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7):89-90.
[13]谢林杉.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生鲜产品末端配送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7.
[14]祁雁凌.我国生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究[J].科技资讯,2017,15(24):114,116.
[15]孙瑞者.生鲜电商物流模式优化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110-112.
[16]郝逸斐.我国垂直生鲜电商发展现状研究[J].江苏商论,2017,(9):37-39.
[17]王美玲,杨刘洋,李志强.中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与前景[J].农业展望,2019,15(10):131-135.
[18]苏红.生鲜电商配送问题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21):14.
[19]陈幼敏.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延迟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0]夏欣跃.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延迟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1]高擎.基于大规模定制的延迟策略CODP点定位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9.
[22]罗开强,李广军.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延迟策略分析[J].商情,2013,(38):234.
[23]徐成,黄金元,杜晓明,等.基于CODP的战时装备供应保障决策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09,30(9):47-49.
[24]王柳娜.基于供应链延迟策略的配送网络规划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8.
[25]李宁.大规模定制下的延迟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6]潘海燕. 易逝品供应链延迟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1.
[27]方雪娟,耿良云,张璇,夏伟光,徐正权.基于延迟策略的适用性研究——以海尔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33):58-59.
[28]虞嘉雯,姜启军.基于“共享经济”的生鲜电商终端配送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保鲜与加工,2020,20(01):200-205.
[29]赵秀荣,崔佳.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8,(5):130-132.
[30]王玮,李勇.“互联网+”视角下生鲜电商发展探究[J].对外经贸,2016,(9):94-95,104.
[31]张旭,胡坚堃.生鲜电子商务配送现状的研究与建议[J].市场周刊,2016,(10):40-42.
[32]尹红媛.生鲜电商的配送现状与解决方案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000(013):P.248-248.
[33]王丹.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7):62-63.
[34]张晨.京东生鲜布局的商业逻辑[J].农经,2014,(8):72-73.
[35]张曼婕.京东商城末端配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10):44-47,51.
[36]任芳.京东生鲜:创新业务模式发力冷链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7,22(z1):27-29.
[37]题晓晨.京东生鲜物流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9,(4):59-60.
[38]单寒冰.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33-34.
[39]张中梅.探析我国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问题——以京东商城为例[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40]夏文汇,张霞,夏乾尹.城市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及协同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321-325.
[41]罗建强,韩玉启,李娜.价值链视角下的延迟策略CODP定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31-134.
[42]张晟义.涉农(食品)供应链CODP定位的决策过程及其运营风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7):1-4.
[43]罗建强,万志娟,彭永涛.基于延迟策略的服务系统改进模型研究[J].软科学,2015,29(12):140-144.
[44]王辉.供应链整合前后延迟策略中CODP的定位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1.
谢 辞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大学就已到了第四年将要毕业时候。感叹时光太匆匆,有美好也有遗憾,但是这一段时光的价值就在于带给我更多的人生经验、让我在四季流转中体会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承载每一份值得珍藏的情谊。大学四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数来也有一千多个日夜,这一千多个日夜里,装着丰富有趣的专业知识、老师们的循循教导、朋友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和嬉笑怒骂。大学度过的是较为充实的时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为消化学科知识和难题奋笔苦读,“苦”读的艰难只有在拿到心中满意的成绩与吃透知识后才化成欣慰,能够从各位专业老师的课堂中学到很多道理,不仅有学习的道理,还有为人处世、做学问的道理,在此向各位老师表达真挚的感谢!朋友同学们也为我的校园生活增添多一份欢乐,在我生活中需要帮助时倾力帮助,也很包容鼓励我,与我分享快乐,也为我排忧解难,在此向我的朋友同学们表达真挚的感谢!
另外,在此还要真挚地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的教导。老师从一开始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每个环节都耐心跟进,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受益匪浅。老师对学术严谨认真的学风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此外,向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老师说一声辛苦了,谢谢您们!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包容、支持和鼓励,教我善以待人和学会感恩的道理,也感谢他们给我提供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今后,我将铭记教诲,不懈努力,继续前行。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