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某农村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42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

  摘要:本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某农村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42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健康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初中生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普遍较高,但仍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低社会支持群体。此外,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初三学生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
  (2)农村初中生在自尊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和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村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男生;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初三年级在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
  (4)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偏执、抑郁、焦虑等八个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健康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普及,已经由城市深入到农村。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占整体比例和实际数目的绝大部分,教学环境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差[1]。因为生活条件落后和教育水平有限导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调查表明,相对于城市同龄人来说,农村初中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厌学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农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群体,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照顾,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认知机制、人格因素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自尊与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对自尊有重要的预测作用[2]。因此,有效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会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当受到我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索,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或提高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并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防止和矫正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近年来,国外很重视对社会支持的研究: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较高[3、4]。社会支持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十分重要。目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国内被广泛采用,量表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了许多相关研究,虽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表明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部分重点是大学生、重点中学学生、医生、士兵、教师等方面,对于农村初中生这种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5]。邵淑娟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6],杜富裕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7]。自尊与人类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中介变量,自尊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人们的行为,是一个人的正常健康发展不能或缺的因素[5]。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观支持对症状总分的可解释量最高。本研究将从这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某一社会网络利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伴随着弱势群体存在的社会行为。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自杀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8]。心理学界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Homes和Rach在1967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被Cassel和Cobb作为专业概念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后,很多著名学者才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Sarason(1991)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想要得到的或者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9]。Malecki(2002)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护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10]。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支持定义的看法,整体来说有四个方面:(1)亲密关系观:这一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2)"帮助的复合结构"观:社会支持是一种帮助的复合结构,可以由帮助行为产生。(3)社会资源观: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是个体处理紧张局势的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人与其他人或群体间交换的社会资源。(4)社会支持系统观:社会支持需要深入学习,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活动,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情感、精神等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支持可以概括为:个体通过接触社会所形成的联系,在这种联系所构成的系统中保持认同,以此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或服务。因此,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2.2关于自尊的定义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由社会比较形成,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其次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也有观点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是指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受到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个体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因素。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的自尊会变成虚荣心,过弱的自尊则变成自卑。赵冬梅等人在研究大专生的自尊时指出,自尊一方面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信任,对我们应付生活和挑战能力的信任;二是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权力的信任。自尊是人类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人类的生命进程起着重要作用,自尊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自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绪情感、态度和人们的行为,是一个人正常、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1.2.3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较为通用的定义是肖汉仕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1.3国内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1.3.1社会支持的研究历程
  在国外,社会支持的研究是一个热门领域,在我国社会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才刚开始[11]。以往社会支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老年人和成年人,缺乏对青少年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将对象集中在青少年身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支持与身心发展的研究。Licitrak等人于1993年提出:感受到同伴高水平支持的青少年,抑郁程度低;而Windle.M(1992)则认为负性生活事件、低家庭支持是青少年女生问题行为的显著性预测指标;1993年,Morano,M.D.等人认为缺乏家庭支持或低家庭支持是青少年自杀倾向的最有效的预测性指标。MichaelWindle(1992)则认为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有显著的缓冲作用。从研究的发展水平看,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实验研究阶段,1997年Klein,Amelia和Rocco用实验法研究同伴的社会支持在有心理健康问题、滥用药物的高危群体中的康复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张向葵、张林等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中学生高考时的压力感[12]。赵建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3]。郭学东等人认为初中生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4]。
  二、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是父母和同性朋友。有研究表明:母亲给予中学生的社会支持最多,父亲其次,最后是同性朋友和老师[15]。刘霞等人2007年对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研究中也发现,母亲是他们最主要的支持来源[16]。2004年张彦的研究表明,父母和朋友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和相对稳定的支持来源[17]。刘春梅等人研究也认为,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与支持[18]。2005年左占伟等人提出,在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中,同性朋友所占地位显著高于其他人,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19]。
  1.3.2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生活中的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人格、社会比较倾向、气质类型等等。贾继超、刘金同等人认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勇、梁慧华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有显著正相关,可能原因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开始阶段,心理依赖性较强,能否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的社会支持,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水平的高低。家庭主观社会支持与非家庭主观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有差异,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对其心身健康所起的关键作用,也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不同的社会支持源对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影响。

  1.4国内自尊的研究现状

  1.4.1自尊的研究历程
  国内对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就我国的自尊研究来看,对具体社会文化对自尊的影响研究很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必然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限于我国自尊研究发展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有移植国外观点之嫌,本土化研究稀缺。但最近一二十年,也有很多心理学者对自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的对象以未成年人为主。
  张文新、李勉媛等人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初二、初三;男女生在自尊的结构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和特长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黄希庭(1999;2003)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随年级的提高,朝着“V”字形发展。其中,从中学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虽有一定的上升和发展,但在两个阶段都分别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即在高三年级急剧下降而在大三年级达到顶峰,其他大部分维度的价值感在大二年级已经达到最高水平。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尊发展不稳定,而且并不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自尊发展存在转折时期。
  1.4.2自尊的影响因素
  自尊的影响因素有很多。1890年X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教科书上的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自尊来自于知耻。同时,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自尊的因素。

  1.5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5.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学者门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1.5.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有:1.先天的遗传因素:若父母或家族中有人存在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则家中孩子就有一定概率遗传到心理问题。2.外界刺激:许多人本身并没有心理障碍,而是在某些外界刺激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亲人去世、家庭变故、财产损失等等意外事件导致个体内心无法接受,产生了异常的心理状态,由此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每个个体的抗压能力不同,导致心理素质水平也不同。在同一水平的外界压力下,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体能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在逆境中生存,而心理素质较低的个体则会被压力击溃,产生消极情绪,被环境左右,最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有无心理保健服务: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心理保健服务通过倾听、交流、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更快适应当前状况,早日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没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个体将独自面对繁重的压力,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极为不利。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某农村初中一至三年级共478名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425份,其中男生201名,女生224名;初中一年级202人,二年级134人,三年级89人;独生子女217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2.2测验工具

  2.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1986年肖水源教授编制的,共有十题,包括客观支持(3题)、主观支持(4题)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题)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自量表问世以来,已应用到国内二十多项研究中,并被译为日文用于国际协作研究。从反馈的意见来看,该问卷设计合理,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987年作者试用该量表对128名大二学生进行测试,量表总分为34.56±3.73分,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l-10在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2.2自尊调查表
  自尊调查表(SEI)用以评定测试对象在几个方面对自己的态度,所有条目取自1954年Rogers、Dymond和Coopersmith的研究,由5位心理学家把它们分类,用来反映自尊的高低。共有58题,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情况,选项为“像我”或“不像我”,前者评1分,意味着高自尊,后者评0分,意味着低自尊。J.B.Taylor及Reitz(1968)报告劈半信度系数为0.90。Coopersmith报告在首次评定的5周后,重测相关系数为0.88,3年以后的重测相关系数是0.70.1983年心理学家发现SEI与Rosenberg的自尊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8-0.60之间。“像我”记1分,:“不像我”记0分。其中3、7、8、9、12、15、16、17、22、26、30、33、35、37、38、39、40、41、42、43、44、46、49、50、51、52、53、54、56、58为反向计分。
  2.2.3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于1997年编制的,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分量表。它们分别为强迫症状(3、10、12、22、23、48共6项)、偏执(11、20、24、26、47、49共6项)、敌对(19、21、25、50、52、58共6项)、人际关系敏感(4、17、18、45、51、59共6项)、抑郁(5、13、14、16、44、57共6项)、焦虑(6、15、34、43、46、56共6项)、学习压力感(31、33、36、38、40、55共6项)、适应不良(1、8、9、29、39、41共6项)、情绪不稳定(2、7、27、32、35、53共6项)、心理不平衡(28、30、37、42、54、60共6项)。凡是选“1”得1分;选“2”得2分,依次类推。将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将各个内容量表分别的总分除以六即可得到各内容量表的项目平均分,根据项目平均分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3结果

  3.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3.1.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42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如表1:
  表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n=425)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A、B、C、D四个选项分别记1-4分,其中第6、7条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总分小于20,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结果表明,量表总分为36.10±6.08分,低于20分的有一人,占总体0.24%,高于30分的347人,占总体81.6%,由此来看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普遍较高。
  3.1.2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3.1.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
  表2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男女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根据表2结果可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农村初中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与王本法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
  3.1.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是否独生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从表3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无显著差异。
  3.1.2.3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表4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农村初中生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总分和主观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对这两个维度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如表5:
  表5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表5可知,在总分和主观支持上,初三年级与初一、初二年级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显著高于初三年级,而初二年级又显著高于初一年级。

  3.2农村初中生自尊的现状分析

  3.2.1农村初中生自尊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42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自尊的总体情况,如表6:
  表6农村初中生自尊总体情况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自尊调查表共有58个条目,每一项都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一种情况,要求受试者以“像我”或“不像我”来回答每一条目,前者评1分,意味着高自尊,后者评0分,意味着低自尊。该量表的总体中等水平为29分,被试中138人低于中等水平,占32%;287人高于中等水平,占68%。由此得出:农村初中生中大部分具有较高自尊水平,低自尊感水平的学生从总体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存在着较大比例。
  3.2.2农村初中生自尊的差异分析
  3.2.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7为所得结果:
  表7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表7可知,男女生在自尊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与宿淑华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
  3.2.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农村初中生的自尊水平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
  表8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是否独生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从表8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3.2.2.3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自尊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
  表9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表9可知,自尊水平在年级中有显著差异。对此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10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初三年级的自尊水平与初一、初二年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初二年级的自尊水平都高于初三年级。

  3.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3.3.1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42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如表11:
  表11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1-5表示程度由高到低。因子分2—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此次初中生被试中,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几个因子高于2分,表示农村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但问题不是很严重。
  3.3.2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3.3.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12为所得结果:
  表12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生中,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以下几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强迫症状、抑郁、焦虑。说明男女生在这三个因素上存在明显不同,且女生分数明显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3.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3:
  表1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是否独生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表13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强迫症状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3.3.2.3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心理健康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4:
  表14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M±SD)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上表可知,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中: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感在年级中存在明显差异。对此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如表15:
  表15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表15结果显示:在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感上,初三年级与初一初二都有显著差异,且初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4农村初中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3.4.1农村初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将425名农村初中生的自尊调查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6:
  表16农村初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此可见,自尊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三个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自尊越高。
  3.4.2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将425名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7:
  表17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由表17可知,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多处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与焦虑、情绪不稳定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几个因素呈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呈显著负相关。
  3.4.3农村初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将此次被试的自尊调查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表18:
  表18农村初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自尊与心理健康量表的10个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10项因子的水平越低,心理越健康;反之,若自尊水平越低,则10项因子分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4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某农村425名初中生被试在社会支持、自尊以及心理健康上的当前状况,了解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这3个变量产生影响,并且深入研究了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4.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4.1.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总状况研究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现象从总体来看较高,但仍存在着一部分比例的低水平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得分普遍高于客观支持,并且总均分处于较为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
  第一,总均分处于较为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农村教育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紧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不忘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大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运动会、才艺表演等,也鼓励青少年们多多参与。同时,父母也较为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培养,鼓励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才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农村初中生的得到了较以往更多的社会支持:老师的鼓励,家长的培养,同学朋友的支持。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整体较高。
  第二,主观支持得分普遍高于客观支持。可能原因可以归纳为: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备有限,不能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其次,农村初中生大多寄宿学校,和同学朋友住在学校宿舍,在家时间较少,与同学间的联系大于与父母的联系。因此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客观支持。
  4.1.2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差异研究
  根据以上结果,农村初中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年级的比较中,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差异不大,总分和主观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农村初中生在不同的年级体会到的主观支持不同。初一新生刚刚从小升初的压力中得到释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认识了新的同学,彼此间不是很熟悉,得到的外界支持不如初二初三年级的同学多;同时,初一相对于初二初三来说,学习压力较小,老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因此主观支持得分居中。初二学生一方面刚结束初一的放松状态,一方面又要面临升入初三的学习压力,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身,都对学业有了较高的要求,开始逐步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所以主观支持得分较高。初三学生面临紧张的中考压力,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较重的负担,不间断的考试、老师和家长的期望都对初三学生造成很重的心理压力。此时的初三学生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业成绩上,较少体会到来自外界的支持;或者考试不如意,便会产生自责心理,担心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指责、同学的轻视。因此主观支持得分较低。

  4.2农村初中生自尊的现状研究

  4.2.1农村初中生自尊的总状况研究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68%的农村初中生中自尊高于中等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自尊水平中,只有32%的被试低于中等水平。由此得出:农村初中生中大部分具有较高自尊水平,低自尊感水平的学生从总体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存在着较大比例。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具有较低的自尊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出风头、攀比等风气很常见,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初中生来说,很容易感受到来自条件较好的同学的轻视,容易引发低自尊感。第二,升入初中后越来越感受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农村的老师和家长也较为青睐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成绩好的才是好学生。因此成绩不理想的中下游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班级同学也乐于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因此成绩较差的初中生也可能存在低水平的自尊。
  4.2.2农村初中生自尊的差异研究
  由以上的比较结果可知:自尊水平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差异明显。可能原因是初三压力大,成绩退步、考试不理想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在农村,考上一所好的高中是所有农村初三学生都想要的理想结果。一旦考试不如意,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怀疑自己水平不够,或者能力有限,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高中,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初三学生的自尊水平。

  4.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4.3.1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总状况研究
  通过对42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得出其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发现:此次初中生被试中,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得分高于2分,表示农村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但问题不是很严重。可能原因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易激惹,因此情绪不稳定;同时学业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焦虑和强迫症状的产生。虽然因子得分不是很高,说明农村初中生中这些问题较轻,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减轻他们的不良情绪,不让小问题酝酿成大问题。
  4.3.2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生中,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以下几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强迫症状、抑郁、焦虑。说明男女生在这三个因素上存在明显不同,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强迫症状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年级比较中,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感差异明显,初三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
  讨论可能的原因:首先,初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成熟的较快,心思细腻,较男生而言更容易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因此当遇到不管是学业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问题时,心理都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所以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在女生被试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第二,近年来国家刚刚开放二胎政策,农村初中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但农村初中不乏有一些外来人员的子女,家庭人数较多,因此非独生子女人群也占部分比例。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有较好的家庭环境,容易得到父母的关爱。非独生子女家庭因为要承担好几个孩子的抚养问题,对单个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是有限的。其次,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家中可能有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照顾,或者有比自己年龄大的哥哥姐姐管制,受到的牵制较独生子女而言更多,因此容易产生更高的强迫症状。第三,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都处于较高水平,因为即将面临6月份的中考,学习压力增大,较以往的学习强度也随着增大,如果没有用对学习方法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学习成绩退步,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感,导致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进入恶性循环。

  4.4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4.4.1农村初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由表16结果可见,农村初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三个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自尊越高。不难理解,具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关爱和照顾,因此自尊水平也越高。同样的,社会支持水平低的被试自尊水平也低。结果表明:想要获得高自尊水平,就要提高社会支持度。但这同样也带来一个问题:过高的自尊水平容易变成骄傲自大,过低的自尊水平会变成自卑怯懦。因此怎样才能达到一个适度的量,让农村初中生在得到社会支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过高的自尊水平,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状态?这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应当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研究点。
  4.4.2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表17显示,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多处负相关: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焦虑、情绪不稳定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几个因素呈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农村初中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低社会支持者的支持水平,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中的负面情绪。存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的农村初中生,通常是那些成绩中等、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的人。缺乏良好的交友技巧导致自己没有可以陪伴和依赖的对象,久而久之受到周围同学的排斥或冷落,人际关系日益敏感;因为性格原因,很多烦恼无处倾诉,积压在心理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再加上成绩一般,忽上忽下,却又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学习压力感和适应不良等问题。
  4.4.3农村初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表18结果显示:自尊与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心理健康的10项因子水平越低,心理越健康;反之,若心理健康量表中10项因子水平越高,则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从10个方面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某项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该心理问题越严重。自尊是正向的心理因素,因此与10个因子分呈负相关。相关程度越大证明影响越大,因此自尊是影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低自尊水平的初中生更容易产生偏执、敌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农村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很少有人力物力对“问题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导致有问题的学生问题更严重。因此,想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提高自尊水平。

  5结论

  本研究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比较,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初中生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普遍较高,但仍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低社会支持群体。此外,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三学生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农村初中生在自尊水平上,是否独生子女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差异明显,初二年级自尊水平最高。社会支持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自尊水平就越高;反之,自尊水平越低,心理健康问题就越明显。男女生比较而言,农村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年级比较中,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感差异明显,初三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得分。

  6关于教育的建议

  6.1提高素质教育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既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强大的升学压力,还要面对青春期的彷徨与烦劳,处理不得当便会产生心理偏差,严重的甚至会走上歧途。想要初中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需要为他们建立适当水平的自尊心,给予关爱和鼓励的同时,也不能让孩子们过度任性,变成娇生惯养。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艰辛历程。如何把握好这个自尊的“度”?这便要求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而开展素质教育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发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只凭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定义好学生和坏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不仅能让农村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校园氛围中学习,更能让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找到兴趣所在,例如体育、音乐、美术、手工、书法、才艺表演等等,不至于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了这样的校园环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放飞自我,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做一个阳光快乐、积极上进的XXX少年!

  6.2重视农村初中女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广过程中,其所关注的焦点大多为城市中学生而忽略了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女生,她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发展,因此推行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让农村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取过程中要涵盖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个人能力、意志力、情感自我调控等有关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尽可能的使得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要针对不同性别及教学环境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让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心理品质端正、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学生。女生在这个阶段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要做好自我保护的教育工作,让女生学会自尊自爱,保护自己。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治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针对农村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她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做到“助人自助”。

  参考文献

  [1]贾继超,刘金同,王旸,张燕,陈洁.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522-529
       [2] Symister P,Friend R.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problematic support on optimism and depression in chronic illness A prospective study evaluating self-esteem as a mediator[J].Health psychology,2003,22(2):
123-129 
       [3] Suldo SM,Friedrich AA,White T,et al.Teacher support and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A mixed-methods investigation[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9,38(1):67-85
  [4]熊猛,叶一舵.城市农民工子女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6:79-86
  [5]李冰.农村初二学生的自尊与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90-92
  [6]邵淑娟,王敬群,窦温暖.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77-79
  [7]杜富裕,熊剑峰,李文虎.农村普通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42-544
       [8]Durkleim.E.Suicide,A Sociological Study[M].New York:Free Press,1950.
       [9]Sarason B R,Pierce GR,Shearin E N,Sarason I G,Waltz J A,&Poppe 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10]Malecki C K,Demaray M K.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scale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2002,39:1-18.
  [11]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12]张向葵,张林,马利文.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74-76
  [13]赵建平,葛操.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2-134
  [14]郭学东等.社会支持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解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0-531.
  [15]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34-42
  [16]刘霞等.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83-185.
  [17]张彦.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18]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477-478.
  [19]左占伟等.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30-733.
  [20]刘爱红.国内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文教资料》2008,(5).103-105.
  [21]宿淑华,王本法.高二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75-7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39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5日
Next 2020年8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