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分析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50名高中生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住宿、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作用,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家庭环境

  摘要:本研究在分析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50名高中生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住宿、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作用,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第32版)》,对250名高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如下:
  (1)总体上,高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都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子女上差异显著。在是否住校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成功性维度差异显著。
  (2)总体上,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3)总体上,高中生的孤独感总分属于高度水平。高中生孤独感普遍较高,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孤独感在是否住校上存在显著差异。
  (4)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水平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水平与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组织性水平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5)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各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孤独感;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高中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把对外界关注的一部分转移到内部世界来,他们会更多地思考人生问题,当中就包括人际信任。信任感高的个体由于对周围人和事有一种安全信赖感,相对于信任感低的个体,他们更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对人事的态度也比较积极,生活较多时候感到愉快。而信任感低的个体,由于无法确定周围人事是真实可信的,他们会担心自己受到欺骗与伤害,他们总是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到周遭的人事,因此他们不会太融入集体也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1]不信任者或低信任者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也是孤独的,长期的不信任感导致长期的孤独感,长期的孤独感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对自己影响人际信任的因素有很多,在不考虑客观因素(客体的信用程度)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信用水平取决于个体早期的教养经验和随后的教育及其独特经历。[3]家庭作为人出生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个体早期的教养经验和随后的教育及其独特经历大部分都发生在家庭中,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会对个体人际信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
  本研究将揭示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及孤独感的关系。希望能给家长一些启示,意识到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际信任的重要性,让他们会明白人际信任的高低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5]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每年都会发生不少青少年因长期孤独而自杀的事件。教育机构,如学校、托儿所等可以通过本研究得到启示: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周围人事的信任感,教会学生要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人事,鼓励学生积极与人交往并融入集体当中,消除孤独感。
  综合以上,本文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几率,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1.2概念界定

  1.2.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组成。家庭意识反映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影响家庭是非标准的形成,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主要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家风。家庭行为指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物质,主要指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1.2.2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指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它基于人的行为跨表里和跨时空的相对一致性,根源于人的行为跨表里和跨时空的绝对不一致性。[6]对他人的信任体现在人性观水平上,对社会群体信任取决于早期的教养经验和随后的教育及其独特经历。
  1.2.3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感会造成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形成心理封闭,长期的心理封闭会进一步加深个体孤独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孤独感,短期的孤独感并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危害,长期的孤独感会严重危害个体的心理健康。

  1.3研究现状

  1.3.1家庭环境的研究
  我国学者钟鹏明、顾玉英在1995年将家庭环境分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物质条件有关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设施、书籍、录音等学习工具,物质环境会影响孩子对物质的态度。例如,一个从小就缺衣缩食的孩子在长大后会对物质条件有较高追求,会更加珍惜物质的来之不易。精神环境是指与精神有关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精神追求、个性品质、生活喜好、对家庭和孩子的态度等。父母营造的这些精神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母本身的精神品质会或多或少地内化成孩子自身的内在品质。
  1966年发表的“科尔曼报告”是西方开始对家庭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标志。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对有关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经历从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家庭是什么)到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家庭做什么)再到家庭环境的资本维度(家庭提供什么资本)的转变。[8]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的研究者使用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的手段,少数学者使用了访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
  1.3.2人际信任的研究
  1934年,我国学者费孝通最先提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的观点。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主要有三个特点: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不确定性、主观的倾向和愿望。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人际交往的一方能够履行对方所托付的责任,并且认为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是当事人双方,重点研究双方个体之间的行为。国内研究中所定义的人际信任,关键词是责任、义务、双方关系等,双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双方共有的既定关系基础及两人交往所积累的经验决定的。
  国外对人际信任的研究起步比我国晚。X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学者,他是第一个运用囚徒困境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提出信任的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地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
  1.3.3孤独感的研究
  对孤独感的早期研究中,主要是从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的症状两方面来对孤独感进行探讨。学者Leokamer(1943)是最早对孤独感做出定义的人,孤独感的定义即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更是个体在社交场合、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方面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Weiss认为孤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总是感到同龄的人对自己的疏远或与其交谈、玩耍时被其拒绝,而个体长期的处于这样的状况,总是会令人苦恼的、也让情感上饥渴感更加强烈的一种心理状态。1982年,Peplau&Perlman对于孤独感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个体来进行,该学者认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渴望缩小人际交往时所存在的距离感但又无法实现时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负面情绪的感受和体验。该学者对于孤独的定义,表明孤独的情感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1999年,Burgess等人认为在青春期存在的孤独感主要是与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着不能忽视的联系的,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总是让个体感到形单影只,内心总是处于一种悲伤、凄凉、愁苦以及不快乐的状态之中,而这样的状态又总是让个体能够非常具体的感受到,具有非常直观的体验效果。
  1.3.4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其人际信任形成和发展,除了受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功能结构、亲子依恋都对青少年人际信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3.5家庭环境与孤独感的关系
  家庭作为人出生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个体早期的教养经验和随后的教育及其独特经历大部分都发生在家庭中,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会对个体人际信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的人际信任感的高低会影响他们对周围人事的看法和态度和与人交往并融入集体的程度。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长时间对周围环境没有安全,很容易形成持久的孤独感。因此家庭环境对孤独感的影响是间接的。
  1.3.6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信任感高的个体由于对周围人和事有一种安全信赖感,相对于信任感低的个体,他们更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对人事的态度也比较积极,生活较多时候感到愉快。而信任感低的个体,由于无法确定周围人事是真实可信的,他们会担心自己受到欺骗与伤害,他们总是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到周遭的人事,因此他们不会太融入集体也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10]不信任者或低信任者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江门市蓬江区一所公立高中的306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其中城镇户口170人,农村户口80人;男生84人,女生166人;独生子女121人,非独生子女129人;高一117人,高二76人,高三57人;住校学生110人,非住宿学生140人。

  2.2测验工具

  2.2.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在X心理学家Moss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的基础上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1)亲密度;(2)情感表达;(3)矛盾性;(4)独立性;(5)成功性;(6)知识性;(7)娱乐性;(8)道德宗教观;(9)组织性;(10)控制性。该量表含有90个是非题,答题时间约30分钟,要求受试者具有初等以上教育程度。家庭环境量表简式中文版全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37,3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0.704~0.895之间,分半信度为0.505,重测信度为0.532,条目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在0.321~0.398之间;各分量表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754~0.841之间,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在0.361~0.622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一阶三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NFI为0.914,CFI为0.936,GFI为0.937,RMSEA为0.07,均达到统计学要求,量表总分与流调中心用抑郁问卷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其有较好效标效度。
  2.2.2人际信任量表(ITS)
  该量表用于测试受试者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多数项目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有些项目与对未来的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人际信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P<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该量表得分反映出了受测者的部分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但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Rotter,1967).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他量表显著相关的条目,故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大量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自我报告以及同伴评定等)证实了人际信任量表可以较好地测查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本量表共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所有25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试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得分高者人际信任度较低。
  2.2.3孤独感量表(第3版)
  UCLA孤独感量表首版于1978年Russell等人编制而成,曾经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二版和第三版。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一直有此感3=有时有此感2=很少有此感觉l=从未有此感觉。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记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

  2.3数据输入与统计

  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首先,对高中生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各维度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其次,对高中生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然后,对高中生的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3结果

  3.1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结果

  3.1.1总体状况
  对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总体状况进行描述,结果见见表1:
  表1家庭环境的划界标准和样本的总体情况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我们可以从表1中得知: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均为中等,成功性中等偏低。
  3.1.2差异检验
  3.1.2.1性别差异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进行性别差异的t检验,结果如表2:
  表2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家庭环境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这8个维度上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矛盾性和成功性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男生矛盾性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生成功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1.2.2年级差异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
  表3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高中生家庭环境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这6个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高中生家庭环境在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这4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表4:
  表4不同年级高中生总分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亲密度方面:高一和高三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情感表达方面:高一和高二差异显著,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矛盾性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独立性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高二和高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文化性方面:高一和高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和高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娱乐性方面:高二和高三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
 3.1.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
  表5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p=0.05),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进行是否独生子女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
  表6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高中生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这5个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子女上差异显著(p<0.05),这5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均比非独生子女高。高中生家庭环境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宗教道德观、控制性这5个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
  3.1.2.5是否住校差异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进行是否住校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7:
  表7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是否住校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7可以看出,高中生家庭环境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成功性这4个维度在是否住校上差异显著(p<0.05)。在情感表达、文化性这两个维度上,住校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住校学生。在独立性、成功性这两个维度上,住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住校学生。

  3.2高中生人际信任的结果

  3.2.1总体状况
  对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总体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8:
  表8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总体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8中可以看出,人际信任总分的得分范围为52.00到101.00,平均得分77.04,略高于理论平均数75.00,所以样本总体的人际信任水平略低于理论平均值。其中特殊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8.00到54.00,平均得分32.11,普遍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20.00到65.00,平均得分为44.93。
  3.2.2差异检验
  3.2.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高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9:
  表9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9中可以看出,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特殊信任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高中生普遍信任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普遍信任水平低于女生。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0:
  表10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表10表明:高中生特殊信任维度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高中生普遍信任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如表11:
  表11不同年级高中生人际信任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由于样本容量不够大,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的差异不能通过事后检验得出。
  3.2.2.3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高中生人际信任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高中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2中可以看出,高中生人际人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的普遍信任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学生;高中生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的总人际信任水平低于农村学生。
  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3:
  表13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3中可以看出,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各个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4是否住校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是否住校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是否住校差异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4中可以看出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各个维度在是否住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1总体状况
  通过对孤独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5:
  表15孤独感的比较标准和本研究中的得分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5看出,样本高中生的孤独感总分平均值为44.70,属于高度水平。
  3.3.2差异检验
  3.3.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高中生孤独感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6:
  表16高中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6可以看出,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2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高中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7:
  表17高中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表17表明,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
  3.3.2.3生源地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中生孤独感的生源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8:
  表18高中生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
  3.3.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中生孤独感进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9:
  表19高中生孤独感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19可以看出,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在是否独生上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
  3.3.2.5是否住校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中生孤独感进行是否住校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0:
  表20高中生孤独感的是否住校差异比较(M±SD)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20可以看出,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在是否住校上有显著(p<0.05),高中住校生的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非住校生。

  3.4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3.4.1高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与人际信任各维度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1:
  表21高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r)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表同。
  从表21可知: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得分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水平与特殊信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得分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特殊信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维度得分与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水平与普遍信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维度得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水平与总人际信任程度总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得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总人际信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得分越高表明信任度越低。
  3.4.2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与孤独感总分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2:
  表22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r)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22可知: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水平与孤独感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孤独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3.4.3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各维度与孤独感总分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3:
  表23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r)
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从表23可知: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人际信任的各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总分越高,信任程度越低。结果表明,高中生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程度越高。

  4讨论

  4.1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的讨论

  总体研究发现,与划界标准相比,本研究的高中生家庭环境除成功性外的各维度都在中等水平,成功性得分属于中等偏低程度。本研究的被试是江门市某公立高中的高中生(普高),在访谈中发现,许多高中生认为自己处于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之中,成人感和依赖感的冲突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差;部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初升高的转变,高二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的考验,都觉得学业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很大,这直接导致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减少,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与发展。但是他们的这种对环境转变的不适应性和学业压力过大又会反过来驱使他们在家人身上寻求支持与慰藉,故高中生家庭环境的各个维度均在中等水平。
  在性别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这八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文化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等,男女平等的思想愈发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在XXX家庭中被淡化,男生女生在家庭的地位趋于一致。但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成功性维度在性别上却有显著的差异,高中男生的矛盾性得分显著低于高中女生,可能因为女生的心智发育比男生早,女生更容易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一般来说社会对男生的期望会比女生高,这有可能导致男生家庭环境的成功性较高。
  在年级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①高三学生的亲密度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这有可能是因为高三学生面临高考,他们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鼓励支持与关切使他们备受安慰,故与父母的亲密感大于高一学生;②高二学生的情感表达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这可能由于高一阶段是学生初升高的过渡时期,高一学生们要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来适应这种环境转变,高二学生对高中环境有了一定了解,在情感表达上能花费的时间与心思多于高一学生。③高一学生矛盾性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高三,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要低于高三学生,自然更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产生矛盾;④高一学生独立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高二学生独立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可能由于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他们要尽可能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这导致他们生活上对父母有较大的依赖性,相对于高一高二,父母熬汤帮洗衣服的现象在高三学生上发生得较多,高三学生独立性自然比不上高一高二。⑤高二学生文化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文化性是指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政治、社会的理解会越发深入,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会更浓,所以高二学生的文化性得分高于高一学生。但由于符合中国国情的应试教育,高三学生只能埋头专注于课本,没有多余时间关注这些和政治、社会、智力、文化有关的活动,所以高三学生的文化性得分低于高二学生。⑥由于过大的升学压力,高三学生的娱乐性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
  在生源地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可能因为农村学生中有相当部分人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故家庭环境组织性低于城镇学生。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维度都有显著差异,且这五方面的得分都是独生家庭学生高于非独生家庭学生。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非独生家庭中,父母要把爱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而独生家庭的孩子可以享受父母全部的疼爱,故不难理解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维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把闲暇时间更多地用于文化性和娱乐性活动,而有弟弟妹妹的非独生子女大多有被父母要求照顾弟妹的经历,他们的闲暇时间较多用于照顾弟妹,于是,独生子女学生的文化性和娱乐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较少,家庭结构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简单,故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维度得分比非独生子女家庭高。
  在是否住校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成功性这四个维度在是否住校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住校学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得分显著低于高中非住校学生,可能因为住校学生只有周末回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远远少于非住校学生,故在情感表达方面不及非住校学生。高中住校学生家庭环境的文化性得分显著低于高中非住校学生,住校学生学期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比起非住校学生,他们与外界的有关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的活动接触比较少,故住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文化性低于非住校学生。高中住校学生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中非住校学生,可能由于住校学生在学校生活形成了较强的自理能力,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比非住校学生少,所以他们的独立性要强于非住校学生。高中住校学生家庭环境的成功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中非住校学生,有可能因为他们在学校待的时间比非住校时间长,接受的文化教育熏陶也多,参加成就性和竞争性活动的机会也比非住校多少多,因此他们的成功性得分较高。

  4.2高中生人际信任的讨论

  人际信任总分平均得分为77.04,略高于理论平均数75.00,表明高中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偏低。[12]高中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正在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会考虑很多的人生问题,包括对周围人事是否可以信任产生疑虑。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会了解到更多xxxx、腐败、黑幕、暗箱操作等丑陋的社会现象,由于身心成长,他们经历的负性事件也在累计,他们对社会黑暗面的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屡见不鲜的丑陋的社会现象会撼动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感,他们会觉得人有可能为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别人,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基于利益的基础,人可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但是他们从小就被教育人性本善和做人要诚实正直。那么这些与他们所受的教育观念相悖的丑陋社会现象会让他们陷入困惑,他们在没有解决这一疑惑之前,他们会思索身边的人事是否真实可信,所以他们对人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性别上,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特殊信任维度和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13],但在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上,高中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女生,男生的普遍信任水平低于女生。普遍信任是指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14],女生普遍信任水平较高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感性,他们判断人事的真实性更多地通过她他们的情感,所以她们的普遍信任水平较男生高。
  在生源地上,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得分都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的总人际信任水平和普遍信任程度都低于农村学生,高中生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不存在显著生的源地差异。可能由于农村经济稍稍落后于于城市,农村孩子见识不及城镇孩子多,他们了解到的的丑陋社会现象和经历过的负性事件相对较少,心思相对城镇孩子更单纯,所以农村孩子的普遍信任和总人际信任水平更高。

  4.3高中生孤独感的讨论

  总体研究发现,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得分为44.70,属于高度水平。X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一年龄阶段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时期,意思是从此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青少年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比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在是否住校上,高中生孤独感总分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的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非住校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受到中考分数的限制,相当部分学生要离家学习,成为了住校生。他们离开了家庭的怀抱,必须一个人独立生活,照顾好自己,一些自理能力差或适应能力不强的同学会感到力不从心,孤立无援,他们会怀念以前在家有父母照顾的日子。如果住校生的性格外向,能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友谊,这种友谊温暖可以抵消部分离家的孤独感,反之,性格内向的同学由于交不到知心的朋友,他们会更加想念家庭和父母,孤独感加深。

  4.4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讨论

  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维度的得分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水平与特殊信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特殊信任是指对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人的信任,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因此,家庭环境在较多方面会与特殊信任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结果符合一般结论。
  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许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表示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因此家庭亲密度越高,情感表达越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越深、家庭氛围越和谐,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对他们的家人有较高的信任。
  成功性是将一般性活动变化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成功性较高的家庭,往往父母对本身和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庭成员愿意为取得成就而努力,这样的家庭比较有活力,气氛较为活跃,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亲密,因此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特殊信任水平。道德宗教观是指家庭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道德宗教观程度高的家庭的家庭教育是比较好的,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比较有涵养,与父母亲之间情感也较深,所以他们的特殊信任水平较高。组织性是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组织性强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有分工明确的分工,而且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也较强,这样的家庭氛围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亲密,所以这样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的特殊信任水平较高。控制性是指利用家规来约束和安排家庭成员行为的程度,控制性高的家庭家规较多,家规也比较严格,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思想上比较保守,他们与父母亲的情感较深,因此特殊信任程度也较高。
  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得分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水平与特殊信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矛盾性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家庭环境矛盾性高的家庭里,家人之间经常会争吵而且很少会彼此关心,家庭气氛不和谐,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高中生很难与父母形成依恋,他们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也不会高。
  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维度得分与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水平与普遍信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普遍信任是指对无血亲关系的人的信任,例如对老师、同学的信任。情感表达高的学生,家庭成员关系紧密、家庭气氛温暖和谐,这样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从小得到家庭温暖,特殊信任程度高。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所以情感表达高的学生在离开家后,会把在家形成的高信任感沿用到家庭外,对无血缘关系的人的信任程度比情感表达低的学生强。独立性高的的学生有自尊、自信、自主的人格品质,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根源于自身的自信,他们认为即使被骗也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伤害。
  人际信任总分的计算方法为特殊信任得分加普遍信任得分,人际信任总分大小受到特殊信任得分和普遍信任得分的影响,故此处不再就人际信任总分和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水平与孤独感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程度越高,家人间的感情越深,家庭氛围越和谐,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青年学生能感受到家庭温暖,故孤独感较低。文化性指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文化性高的高中生由于兴趣广泛,他们的精神内容比较充实,不容易感到孤单。娱乐性高的个体会花费较多课余时间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而且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容易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故他们的孤独感较低。组织性强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规划,他们的生活很充实,不容易感到孤单。
  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总人际信任、特殊信任、普遍信任程度都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16]。这是因为人际信任高的学生信任周围的人和事,他们对所处环境有一种安全感,比起信任感低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教到朋友,更快融入集体,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孤独感较低。

  5结论

  本研究在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孤独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50名高中生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住校在三者间是否存在差异,然后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高中生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
  (1)总体上,高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都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子女上差异显著。在是否住校上,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成功性维度差异显著。
  (2)总体上,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中生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3)总体上,高中生的孤独感总分属于高度水平。高中生孤独感普遍较高,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孤独感在是否住校上存在显著差异。
  (4)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与人际信任的特殊信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独立性维度与人际信任的普遍信任维度呈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组织性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呈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正相关。
  (5)高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和各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6教育建议

  首先,作为高中生,第一,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许父母能给予我们的物质上条件没有很好,或许父母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但他们尽最大努力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他们为我们付出青春和心血,我们必须关心孝敬父母。第二,学会对他人给予一定信任,虽然社会有假恶丑的一面,人本性贪婪自私,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真善美一面,学会发现他人人性上的闪光点,相信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愿意关心帮助他人。第三,在对周围人事持有一定信任的前提下,积极融入集体,排遣孤独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其次,学校方面,第一,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家长看不到的一面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得到更多学生的近况信息,展开相应的家庭教育。第二,应经常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活动,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导致他们的心境变得孤独,他们可能多愁伤感,可能对前途感到迷茫,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定期给他们做心理教育辅导有助于降低他们的孤独感[17],引导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一面发展。第三,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学习是高中时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学校要开展体育、美术等课程,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有喘息的机会,他们也应该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自己的爱好。
  然后,作为家长,第一,要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18],不能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更不能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味地责骂和惩罚,要温和耐心地帮助孩子认识自身错误,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对家人和身边人都会有较多的信任感。第二,家庭作为人出生后所处的第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和耐挫能力,才能鼓励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来源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的压力,并独立解决和应对。第三,多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明白要在保证身上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学会相信他人,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和积极融入集体。
  最后,社会方面要转变思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使高中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和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青春期的高中生心境孤独,这些课余活动既充实了他们的精神内容也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建立友谊,消除孤独感。

  参考文献

  [1]RotterJB.ANewScaleforTHEMeasurementofInterpersonalTrust[J].JournalofPersonality,1967.35(4):651.
  [2]JonesWH,FreemomJE,GoswickRA.Thepersistenceofloneliness:Selfandotherdeterminants[J].JournalofPersonality,1981. 49(1):27-48.
  [3]SteinKB,SoskinWF,KorchinSJ.Interpersonaltrustanddisaffectedhighschoolyouth[J].JournalofYouthAdolescence,1974.3(4):281-292.
  [4]张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9. 27(5):109-112.
  [5]谢清宾.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9(6):62-65.
  [6]李阳李为孙林元.人际信任的心理学解读[J].考试周刊, 2009(44):236-237.
  [7]李仲平.高中生孤独感现状与社会自我知觉、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青春岁月, 2013(13):343-343.
  [8]蒋逸民.国外对中小学生家庭环境影响的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202.
  [9]杜月秀.人际信任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 (16) :169-170.
  [10]杨晓莉李一茗邹泓.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N].宁波大学学报, 2008.30(5):47-52.
  [1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12]范佳丽葛明贵.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430-433.
  [13]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 26(2):61-64.
  [14]高学德.当代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J].人口与社会, 2013.29(2):60-65.
  [15]李会兰.家庭亲密度、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J].智富时代,2015(10):336.
  [16]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N].滨海师专学报,2004:6
  [17]贾晓宾.青少年孤独感的心理因素探析[N].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5-27.
  [18]王平平李佳孝.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影响[J].宜宾学院学报, 2012.12(4):107-1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39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7日
Next 2020年8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