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郑和文化特质及其旅游资源性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从经济、科技、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对南京郑和文化特质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评价郑和文化旅游资源,并得出结论:南京有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极佳资源,景区区位条件优越,均位于交通较便利的区域内,另外南京发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从经济、科技、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对南京郑和文化特质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评价郑和文化旅游资源,并得出结论:南京有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极佳资源,景区区位条件优越,均位于交通较便利的区域内,另外南京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大环境形成,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但南京缺少一种“大郑和观”,未能形成品牌优势,资源整合缺乏力度,资源开发用地约束,也缺乏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交通连贯性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投入较大,回笼资金慢。
  关键字:南京;郑和;文化特质;旅游资源性评价;文化旅游

  一、引言

  随着xxxxxxx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的增多,郑和研究的热度不降反升,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大拓宽了对郑和文化研究的宽度与深度[1]。通过知网文献主题检索,发现对于南京郑和文化特质研究的相关文献篇数为0,相对而言,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对当代的启示等。在知网检索“郑和旅游”得到的相关主题研究是8篇,而涉及到南京郑和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探究评价更是少之又少,很少有对南京郑和文化作系统的梳理的文献,缺少相关的发展规划研究。所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关景点的方法,挖掘郑和与南京的渊源,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背景,对郑和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对其在南京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为南京将郑和文化打造成一款具有旅游吸引力、能勾起旅游者情怀的旅游产品提供一定参考。
  郑和作为有世界影响性的名人,可以作为南京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南京的郑和旅游资源无论是有形的遗址遗迹还是无形的文化精神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因此,对南京郑和文化特质进行研究以及旅游资源性评价具有深远意义。

  二、南京与郑和的渊源

  郑和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有着不解之缘,郑和远航的光辉业绩从决策、筹措准备到归来,都扎根在南京,郑和相关的遗址遗迹在南京留存的也最为完整,郑和远航与南京的关系尤为密切[2]。中国著名海图专家朱鉴秋在进行访谈时,也曾形象地把南京比作为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中的“大本营”。
  朱鉴秋认为在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郑和文化是别具特色而又充满国际色彩的一种,而在郑和的一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其七下西洋的壮举[3]。郑和与南京的密切关系准确地表现在“五个地”上。
  首先是决策地。明初定都南京,燕王朱棣登基后,为了能够打开海道、宣扬国威,就在当时的都城——南京,结合当时国内外的局势作出了下西洋的重大决策,并付诸实践。郑和虽然在云南出生,但在十一岁以后就离开了云南,太仓和长乐两地则是郑和远航过程中由江入海及由海入洋的起锚地和停泊地。而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壮举的决策在南京诞生,所以南京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
  其次是活动地。《郑和航海图》的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国图”[4],宝船厂就位于南京,龙江关也就是今天的下关。《郑和航海图》原名清楚地说明了,南京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所在地,更是郑和的万里远航的起始地。除此之外,南京更保存着郑和居住的马府、任职的官署、督办的大报恩寺、用于祭祀海神活动的庙宇寺院以及死后墓葬地等。
  再次是筹措地。郑和下西洋每次大约为二万七千人,这里面舟师就达到二万六千多人。不航海时,这样规模大的船队就定居在南京。另外,郑和每一次远航都需要物质准备和各种筹备,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南京完成的。
  然后是归宿地。下关龙江宝船厂遗址的发掘又一次验证了郑和下西洋的终点也在南京这一点。南京毋庸置疑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根据地,从南京决策出发再回归南京,这才是每一次郑和远航的完整过程。
  最后是见证地。众多海外邻国人士因郑和下西洋而来到南京,通过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间的友谊[5],创造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后辉煌,也让南京成为当时拥有国际意义的开放城市。浡泥国王墓,不仅见证了明朝时期对外开放的史实,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美德。

  三、南京郑和文化特质分析

  (一)促进航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在下西洋的过程里,郑和同途径的海外各国进行商品交易,促进了各国的物质文明需求,带动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郑和没有下西洋以前,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的物质十分匮乏,但香料很多,经济较当时的中国落后许多,当郑和远航来到这些地区时,发现了当地盛产种类繁多的香料,由此这些香料开始持续进入中国,帮助东南亚诸国开拓了中国这片巨大的香料市场,据记载中国当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的物品可谓琳琅满目,多达160多种,在这当中以胡椒这种香料需求量最为巨大,古时的爪哇等地区就是因此才变成了朝着东方香料群岛方向去扩大的香料种植基地,当时中国对这些香料的巨大的需求量直接刺激了东南亚诸国的经济发展,直接促使万丹与八达维亚这两个地区变成了胡椒贸易中心[6]。另一方面郑和到达占城时,在占设立了一个较大的驻点,并且任用当时的华人兼在占城国有官职的彭德庆来给明王朝和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制定实现相关的贸易和经济布局。郑和还在位于马来半岛东西洋水路交通要地满刺加建立贸易根据地,利用满刺加优异的地理位置,加快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效率,也使得当时经济欠发达手工业落后的满刺加迅猛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贸易集散中心。和满刺加一样得益于郑和船队建立贸易根据地改变落后经济状态的还有位于南洋地区的苏门答腊,当时从中国运送来的丝绸与瓷器等物品常常在这与海外诸国进行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各地区特备是东南亚一带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促进海上诸国经济发展的催化石。
  作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郑和对经济文化的意义是很特别的,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都很少能找到像他这样可以带动东南亚甚至整个亚非如此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杰出人物。郑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根据《明史·郑和传》中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7],单从正史中我们得到的信息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仅仅是追杀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向海外各国炫耀武力与宣示中国富强,并没有很远大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完全认识到郑和远航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所以当郑和下西洋的支持者明成祖驾崩后,郑和也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航行,从此历史上再无第二个郑和,郑和的航海时代结束,明朝也开始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古代在世界的强盛地位也从那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所以对于郑和文化我们既要挖掘其中对现世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当时统治者认知的历史局限性。现今xxxxxxx提出“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在与郑和在航海中所取得积极意义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的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更具长远目光,中国可以通过同海丝路上的各个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带动沿途各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百姓们会生活在一个稳定昌盛的环境里,对我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坐落于南京下关区狮子山的西南角的静海寺内存放了大量郑和与海外各国贸易得来的奇珍异宝。静海寺是永乐九年朱棣为嘉奖郑和下西洋壮举而敕建,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8]。郑和晚年曾在该寺居住过一段时间,还将下西洋时带回的一些奇珍异宝安放在寺内。XX可以将其发展成郑和贸易展览馆,展出这些奇珍异宝,吸引各地游客进行相应的经济文化旅游,彰显郑和在亚非地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彰显我国古代先进科技文明

  在明代初期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即1403年起至明宣宗八年即1433年这三十年间,前后七次率领规模空前庞大的木帆船队进行远航,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达·伽马1498年发现好望角之前,开辟了亚洲到非洲之间的海航线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郑和能在欧洲海洋远航的开启者葡萄牙人未开始对大西洋进行的海上探索之前就带领数量庞大的船队在广阔无垠的印度洋航行,和明代初期中华文化繁荣,科技先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宋朝,我国就已经有很好的造船基础,而到了明朝,造船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郑和当时下西洋所使用的航海技术已经代表着当时世界航海技术的顶峰,比如用磁罗盘指南针来确定航向,用更数来确定航程,利用航海图按照图上的航程计算更数就能比较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在天文学方面的技术也应用到当时的航海中去,利用牵星板来观测天象从而进行天文定位,使得船只能在大海中照着目的地准确航行,不会迷失方向。在船只方面,明代对依靠风力航行的帆和桅进行改进,使得它们在面对不同风向,不同风力时都能随机应变,按照既定的行程控制航行速度和方向。在船队管理方面,郑和通过白天使用各种样式的旗帜,夜间使用不同的灯笼来辨认管理船队,雨雾天气依靠铜锣喇叭等不同的声音来确保船队可以在较好的组织下有秩序的航行。这些先进的航海技术,为郑和航海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郑和远航的成功,凸显了当时我国科技技术的灿烂文明。南京的宝船遗址公园正是那个时代郑和科技文化的历史遗产,是当时我国卓越造船技术的历史见证。当年郑和奉明成祖的旨意远航后,就将大部分海船,尤其是大型宝船交由南京龙江造船厂打造。龙江造船厂于明代初年建立,是明朝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官办造船厂。其所造的宝船最大的,长约126米,宽约52米,能承载千人以上。现在宝船遗址公园已经在原来的遗址上进行重建,原有船坞7条,现保留了3条,现在是省文物保护单位。XX可以还原当时的造船工艺,也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划船比赛,彰显郑和精神,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深刻感受郑和文化。

  (三)包容并推动各国精神文化融合

  郑和下西洋时期海外各国基本盛行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体系,一种是以中华为代表的儒家精神文化[9],东亚地区的高丽和日本都接受并推行了这一精神文化,而另一种精神文化,是以伊斯兰信仰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体系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得到了普及。对于这两类不同的精神文化体系,郑和实行了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方式,使用回儒并存的政策,他提出用儒家文化的习俗来同与那些已施行传播儒家文化的地区交流,而对那些有着伊斯兰信仰的地区,郑和主张通过理解他们民俗,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交流。郑和每抵达一个国家就会帮访当地君主和百姓,并赠通过送中华书籍,教授科技技术等方式来推广中华文化,使当地人学习中华的文化礼仪与习俗,把先进的耕作,捕鱼和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帮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与此同时,郑和也将海外各国的稀罕物与优秀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发展,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
  郑和以海纳百川的的心态,包容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海外各国,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发扬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与亚非诸国的文化交流。南京由郑和奏请复建的净觉寺正印证着这一点。历史上的净觉寺可谓命运多舛,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元年敕建,又于1388年扩建,在明宣德五年被烧毁。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在他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宣德帝重建。明弘治和嘉靖年间重修,清朝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火又被毁,清光绪三年又重建。1957年南京市人民XX拨巨款,将净觉寺修葺一新。寺前有一刻有“敕建”两字的砖雕牌坊,是南京存留得最完好的一处与郑和相关的建筑。作为南京最大的清真寺,净觉寺代表着郑和时代的文化包容。

  (四)和平外交展示中华大国风范

  郑和下西洋为当时的明王朝在外交上获得了巨大成就。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意愿,在朝贡贸易这方面执行厚往薄来的和平外交政策,促使越来越多的海外国家和明王朝建立外交关系,许多国家的国王甚至都亲自随郑和来中国访问,明代当时的的外交策略之成功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郑和用中华的传统海乃百川包容的文化解决了许多国家之间的争斗。当时东南亚各个地区的海路常有海盗出没,严重影响了中国和海外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郑和初下西洋时实施先礼后兵的方式,剿灭了海匪,还了海路安宁。从此各个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关系也通过郑和的调节变得越来越友好融洽。郑和的外交以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主旨,帮助弱小,行事公平[10],凸显我中华大国风范,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和平稳定,让明王朝在海外各国中有着很高的声望,使得明王朝沿海地区安稳,让明王朝进入了盛世阶段。从某个方面可以说,郑和是东方和谐稳定海洋秩序的建立者。
  在政治文化方面,郑和使用和平外交的政策,彰显了大国风范。坐落于南京雨花台区乌龟山南麓的渤泥国国王墓正是和平外交成就的体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地区唯一一处外国国王的墓葬地。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浡泥国,于是,在1408年,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着王亲贵族共150多人前来回访中国[11],不想国王在南京病逝。明成祖遵其遗愿,循王礼安葬于南京。1958年后,南京按照文莱当时的建筑风格,前后多次对园陵进行了整修兴建。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国王在死后并未运送遗体回国,反而选择葬在中国,足以体现两国情谊。南京可以利用渤泥国王墓这一景点宣扬郑和爱好和平的精神,组成郑和文化旅游的一部分。

  四、南京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南京郑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郑和的一生和南京息息相关,南京至今留存着诸多与郑和相关的历史遗迹,更是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宝船制造地和大本营。郑和很早就与南京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南京从始至终是国际与郑和关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因而南京与郑和相关的旅游资源很丰富[12],即使历经600年的沧桑,如今仍然还有一些遗迹能够考查,除了上文提及的四处,天妃宫、大报恩寺塔、郑和墓、郑和公园都是与郑和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如图1所示)。本人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相关资料,对其余几个景点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图1南京郑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南京郑和文化特质及其旅游资源性评价
  位于太平南路东马府街北的郑和公园,原先是郑和府邸的后花园,规模宏大,后因太平天国战火被毁。1953年复建为太平公园,1985年改名为郑和公园,现又扩建成为纪念性文化园地。
  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九月,为纪念郑和首次下西洋平安归来而建[13]。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明成祖赐庙额为“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载了郑和事迹及航海经历,是由明成祖亲撰[14]。该石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石刻。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火,石碑却完好无损。但因为年久风化,碑上的文字比较模糊。
  大报恩寺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路东边,原来是明代的皇家寺院,是由郑和监督建造的,曾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建筑艺术最华丽、最完美无缺的杰作”。现大报恩寺琉璃塔里遗址公园占地7.677万平方米。
  郑和在明代宣德八年第七次远航的归途中病逝,享年62岁。皇帝特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此墓实际上是“衣冠冢”,墓为圆形土丘,高8米。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重建,按穆斯林葬仪,将墓建成似“回”字的长方形石棺。墓道长140.5米,寓意郑和1405年首航,墓下有四组平台,每组平台有7级台阶,共28级,这象征着郑和于28年内七下西洋,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又建郑和牌坊和史料陈列馆。
  2.景区区位条件优越
  除了旅游景点丰富以外,南京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区位条件十分占优势。南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的特大城市,又是江苏省的省会,是江苏省的政治、交通、文化中心,而郑和文化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下关区、秦淮区、雨花台区、江宁区这四个区内,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成真正的旅游客流的基础。
  3.市场潜力巨大
  南京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所以南京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广阔而又富有。同时,从整个国家来说,伴随我国逐渐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增加了收入,消费结构也逐步升级换代,旅游支出会慢慢扩大,国内旅游进入绝佳的发展时期[15]。除此之外,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扩大了南京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为发展郑和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所以,将国内和国际这两部分的客源市场都挖掘起来,会为郑和文化旅游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4.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极其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基础已经比较扎实,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从业人员人数足够且素质较好,基本上确定了南京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这些无不为进一步发展南京的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发和发展郑和文化旅游也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因为历史、现实等要素的限制,如今不少郑和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除此之外,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郑和相关景区条块分割现象普遍,郑和旅游景区资源分布在几个区县,由多个部门管理,这不单对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治理开发和整合利用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整体功效作用的发挥,也降低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所以这就需要合理安排郑和文化旅游规划中对景区的用地,规划建设要统一,管理体制要顺畅,资源整合要加强。
  2.尚未形成品牌优势,交通连贯性相对落后
  南京市的多个旅游景区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没有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旅游者内心对于南京旅游形象是抽象笼统的、并不明晰。南京虽然拥有丰富的郑和文化旅游资源,但却未能形成体系,没有树立一个“大郑和观”,没有一条专门的交通线路将这些郑和文化旅游景区串联起来,无法有效地组织游客前往游览观光,郑和文化旅游在南京没有形成规模,品牌未能树立,很难号召游客前去观赏。
  3.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旅游娱乐业、美食业和旅游购物,但现在在来南京旅游的游客的旅游消费中,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不高,在南京市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将近饱和的状态下[16],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消费不足。
  南京没有具有号召力的大型游乐项目,不能以此吸引外地游客前来,甚至连本地的游客都要前往周边城市如常州、上海、芜湖等地游玩,所以南京可以以郑和文化为契机,顺势打造一个航海主题的大型游乐园,填补南京旅游娱乐项目的空缺。另外,郑和对清真餐饮也有伟大贡献,可以发展南京的清真美食文化旅游,刺激旅游消费,推动南京旅游收入的增加。
  4.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旅游形象存在缺陷
  南京目前把“郑和”当作单纯的旅游资源,缺乏一种“大郑和观”。许多跟郑和有关的景区、景点的发展并没有对南京市郑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有帮助。南京郑和有关的旅游景区目前只有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不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类型如度假型旅游产品、商务型旅游产品、节庆型旅游产品、生态型旅游产品等等。另一方面,近年来呈现出来相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过于密集的景象,出现了低层次开发、模仿复制、千篇一律的现象,很难聚集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这都反映出南京市旅游发展存在产品体系工作上的问题。说到南京的旅游景点,南京的游客甚至是本地人都很少会提起郑和相关的景点、景区,这就说明在南京郑和文化旅游形象不完整,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很微弱。

  (三)机遇分析

  1.郑和旅游发展的大环境的形成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以xxx同志为xxxx的xxxx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历史选择的回归[17]。在绵延千年的海外交流史上,郑和文化精神能够和习xxxx提出来的“一带一路”融合起来。所以,南京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优势,加快发展南京郑和文化旅游,这也是纪念郑和下西洋、弘扬郑和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
  “十三五”规划是最近五年南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设想。南京致力于集聚区引导计划,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佛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独特的旅游线路和品牌,增强南京旅游特色,加强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所以,可以借此机会推出郑和文化旅游线路,将郑和相关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响郑和品牌。
  2.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发展环境改善
  南京市近几年致力于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和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在对外旅游交通方面,宁安、宁启铁路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在市内旅游交通上,地铁4号线也已建成通车,宝船遗址公园也受到更多关注。同时,利用了旅游信息触摸屏,成立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医疗急救、旅游购物等七大中心,全面优化游客旅游体验。所以,建成相关旅游配套设备对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全面增强南京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此机遇下,郑和文化旅游也能改善游客的体验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威胁分析

  1.投入成本较大,资金的回收期较长
  在南京整合郑和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设郑和文化在南京的地标建筑,完善相关旅游设施都决定了庞大的成本支出,而且后续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的开展也必然耗费很大的资金,在让利给游客的同时,利润明显减少,所以回笼资金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区域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多样化
  南京的钟山风景区在游客心中根深蒂固,另有这两年新开发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牛首山风景区的激烈竞争,让郑和文化旅游面临压力。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行经验的累积,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浮于表面的观光游览,他们更偏爱能够亲自参与其中并能感受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所以,要满足旅游者丰富多样的需求,就需要创新并开发独特的郑和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体验式的郑和航海展览馆,提升游客的郑和文化感知。

  五、结论

  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对各个南京郑和旅游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调查,从经济、科技、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对南京郑和文化特质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评价郑和文化旅游资源,并得出结论:南京有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极佳资源,景区区位条件优越,均位于交通较便利的区域内,另外南京发展郑和文化旅游的大环境形成,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但南京缺少一种“大郑和观”,未能在国内外形成郑和品牌优势,旅游资源整合缺乏力度,同时,资源开发用地约束,也缺乏旅游发展规划体系的建设,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连贯性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投入较大,回笼资金慢。

  参考文献

  [1]彭勇.从“文献郑和”到“文化郑和”——近十年国内外郑和研究评述[A].世界大变迁视角下的明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244.
  [2]徐树晴.浅析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景观[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4):28-29.
  [3]朱鉴秋.解密《郑和航海图》[J].地图,2012,(05):119.
  [4]赖进义.论《郑和和航海图》与海上丝绸之路间的关系[J].回族研究,2014,(03):128-132.
  [5]冷东.郑和下西洋与岭南关系述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6-19.
  [6]沈瑞英.海外基地: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1):67-76.
  [7]《明史》卷192《明史·郑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132页.
  [8]张群.大航海家郑和在南京的遗迹[J].档案与建设,2005,(02):24.
  [9]马志荣,林苏红.郑和下西洋视域的海洋文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239-242.
  [10]郑宽涛.以和为贵,和谐包容——xxxxxxxx访马六甲盛赞“郑和精神”[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7-81.
  [11]陈平平.试举析郑和船队到过渤泥的若干明代史料依据[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89-94.
  [12]周武忠,王金池,李鑫.“郑和下西洋文化园”主题策划研究[J].艺术百家,2006,(01):68-74.
  [13]俞明.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01,(08):70-78.
  [14]张良君.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J].船山学刊,2008,(01):190-192.
  [15]罗浩,陈浩,钟国平.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设想[J].商业研究,2009,(04):144-148.
  [16]邹立婷.南京市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林娜.郑和精神与“一带一路”构建[J].赤子(上中旬),2015,(08):342-343.
  [18]GavinMenzies.1421TheYearChinaDiscoveredtheWorld[J].London,BantamBooks,2003,4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1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27日
Next 2020年8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