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幼儿园教育体系也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幼儿入园生活适应是幼儿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开端,多数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出各方面的适应不良,如何对此类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引起了家长和幼儿教育者的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幼儿园教育体系也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幼儿入园生活适应是幼儿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开端,多数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出各方面的适应不良,如何对此类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引起了家长和幼儿教育者的极大关注,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当前幼儿入园适应现状的分析,探讨不同入园阶段幼儿的在在园适应性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围绕幼儿入园适应性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入园生活适应,为之后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做铺垫。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人本教育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幼儿健康发展是幼儿身体、心理、社会环境适应性等范畴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结果。幼儿健康发展的核心是身心健康,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实践中应当树立身心并重的教育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和社会两大领域都对幼儿的适应能力做了一定要求,其中健康领域的目标之一是幼儿应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要求3~4岁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社会领域中社会适应的目标之一是幼儿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要求3~4岁幼儿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良好的入园适应是幼儿开启幼儿园新生活的开端,对于3~4岁刚踏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入园生活适应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重中之重。作为幼儿身边重要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如何适宜的引导幼儿入园生活适应显得格外重要。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初入园幼儿
  《辞海》对幼儿的诠释为:从一足岁到六、七岁的小儿。从一足岁到三岁,为幼儿前期,即“托儿所期”。从四岁到六、七岁为幼儿后期,即“幼儿园期”又称“学龄前期”。2016年3月起实施的新《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小班招收三至四周岁幼儿。本研究所指的初入园幼儿是幼儿园小班3至4周岁入园3个月(9月-11月)时间段内的初入园幼儿。
  (2)入园适应
  首先追溯到对“适应”概念的解释,“适应”(Adaptation)这一概念衍生于拉丁词根Adaptare,意指符合、契合。不同学者对“适应”界定不同,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人与环境的互动就是适应,积极的适应才能发展健康的心理。
  (3)人本教育
  所谓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意义,发扬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极大丰富人的生活和生命,推动人的科学发展的教育。人本教育具有全纳性、整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表现的研究
  SylvaK(2011)提出大部分幼儿在新入园过程中,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表现出与平时异常的状态,对于崭新的集体生活不适应。情绪情感上的低落最为明显,对入园表现出畏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则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前两月幼儿的情绪情感适应状况比较关键。夏凤琴,姜淑梅(2015)从两方面列举了部分幼儿可能的表现,首先是不同程度的哭泣,包括静默哭泣、嚎啕大哭等,其次是不安全依恋感增加,情绪变化快、沉默少语、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佳、拒绝和同伴游戏而选择独处、重复相同句子等等。周龙影(2013)经过研究得出幼儿在入园初期容易在以下方面表现出不适,包括: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生活常规、情绪情感、身体状态。
  (2)关于影响幼儿入园适应因素的研究
  杨瑞娟,张秀云(2012)等人在2000年对360名3~5岁儿童进行调查和测试,针对学前儿童适应问题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其中学前儿童生活地区、接受的教育、母亲的文化水平、儿童的营养情况、每个月的花销等等,都与其适应行为的水平发展有关。Bates,JohnE(2012)的研究主要得出四个影响因素,包括:三大环境(物质、活动、人际),以及家园之间的引导认识方式。柳阳辉(2015)是从幼儿园相关工作效果出发,呈现出几种她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幼儿园管理人员的教育理念、园所的硬件设施、家园合作形成的模式水准、幼儿教师自身的素养等方面。
  (3)关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产生影响
  KimJuhu和MurdockTamera(2005)等学者认为心理方面的影响包括焦虑情绪,同时入园焦虑也是入园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呈现在生活质量上,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心理产生恐慌不安的情绪,因而表现出各种反抗斗争;生理方面也会产生不适反应。吴荔红(2014)研究发现幼儿入园适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幼儿的创造力,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等等。
  (4)关于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研究
  蔡菡(2010)提出家长应该尽早为幼儿做好入园适应的准备工作,包括情绪、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征询教师的教育建议,家园一致合作处理问题;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理智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用专业素养带给家长信赖感和主动配合等多种因素。陈雪飞(2018)提出入园后可采取如下措施:开启预备入园制度、分班制度、家访制度、提高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适当对幼儿社交能力予以培养和引导、弹性入园制度、重视环境布置。
  (5)研究评价
  研究内容上,对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概念性陈述偏多、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一些是来自一线幼教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有待提高,所以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旨在调查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包括不同观察时期的总体情况对比等,以充实当前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通过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总体现状进行观察,并对教师进行访谈,以探究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针对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并讨论应对策略。

  二、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设计

  (一)观察对象

  本研究旨在调查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考虑到新学期小班的实际情况,想要针对全体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情绪管理、生活自理、规则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活动五个方面的行为检核记录,很可能影响观察的准确性有效性。所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S幼儿园三个小班共24名幼儿(每班4男4女)作为样本代表。在此之前有在该园小班研习的经历,因而有一定默契,便于教师协助研究者运用行为检核的方法,针对样本对象展开三轮观察(初期、中期、后期),最终由研究者对观察对象行为频次统计转化为等级计分(从不、很少、偶尔、经常、总是)。
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二)访谈对象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入园适应的真实情况,深入探讨部分幼儿出现问题其背后的实质原因,以结合在园表现综合分析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及特点,本研究将采用半结构访谈,选取了共6(2×3)名幼儿家长,以及对小班教师和幼儿的随机访谈,针对量表中难以深入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保证访谈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家长的方便需要,主要通过电话、微信、结合笔录的方式,访谈结束后逐句整理,用以归纳分析。
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具体实施

  1.观察法
  本研究通过参考半结构访谈信息,以及结合自己在幼儿园实践中的预观察,针对研究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实际情况,参照相关文献设置小班幼儿观察记录量表的指标体系。以行为检核的方法记录观察对象的适应情况;每周将各项目总频次统计整理,各项目均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采用里克特计分法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所获题均分越高,则代表适应状况越良好。
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2.访谈法
  对教师访谈,了解家长及教师关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进行的行相关行为,了解围绕“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现状。
  选取了部分有典型适应问题幼儿的家长,询问幼儿在家情况、家长态度、干预措施,针对量表中难以深入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为观察记录表的量化结果提供佐证,另一方面为研究提供背景分析资料。参考以往研究者的访谈内容,拟定了本研究的家长访谈提纲,在实际访谈中会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和访谈进行的效果,适当增减或变动题目,以达到更好的访谈效果。
  结合对教师的一些非正式访谈侧面了解到幼儿及家庭信息,获取教师某些教育对策背后的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了解幼儿。

  三、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适应性观察结果分析

  为了有层次的进行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的调查,本研究共开展3轮观察活动。
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第一轮观察中,情绪管理(题均分4.28)适应状况最优,规则适应(题均分4.00)状况相对要弱;情绪管理和学习活动(题均分4.13)状况大致相似;从标准差来看,生活自理这一维度上幼儿间的差异较悬殊,而人际交往水平差距最小。
  第二轮观察中,情绪管理(题均分4.30)在各维度中最优,而学习活动(题均分4.17)相对要弱;生活自理和规则适应(题均分4.19)状况大致相似;从标准差来看,生活自理这一维度上幼儿间的差异较悬殊,而规则适应水平差距最小。
  第三轮观察中,学习活动(题均分4.72)适应状况有所突破,而规则适应(题均分4.55)状况相对要弱。但各维度题均分分布较均匀。从标准差来看,规则适应这一维度上幼儿间的差异较悬殊,而生活自理水平差距最小。
  1.整体适应性分析
  三个不同观察时期,无论是各维度还是总体适应状况,都呈现出趋于良好的态势。即幼儿的适应水平朝着更加均衡的态势发展。从入园初期、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随着入园时长的增加,小班幼儿的总体入园适应性逐步提高,达到更高的适应水平。
  2.不同年龄段适应性分析
  幼儿阶段是一个成长迅速的阶段,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适应差异。研究根据观察对象具体出生年月日换算出三个年龄分组,观察结果如下:
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分析不同年龄的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在各维度的总体水平差异,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水平逐步提高,且在不同纬度上具体差异不同。
  在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小班幼儿适应发展水平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在情绪管理方面,不同年龄三个组别群体中4岁组得分最好,其次是3.5岁组群体,得分最低者为3岁组群体。3.5-4岁这一阶段小班幼儿情绪管理适应水平明显加速提高,可以看出在情绪培养方面,3.5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总体适应水平和生活自理、规则适应方面则是先快后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幼儿在各维度上的关键期和重要的年龄转折点,以便展开有效的教育。

  (二)幼儿适应性访谈结果分析

  1.关于大多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
  谈起入园这三个月的变化,大多数家长都秉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欣慰地感叹幼儿的进步。
  “我们不能仅凭自己想象去否定幼儿的某一行为表现,更应以平等的眼光关注幼儿细微成长,捕捉幼儿积极的变化。他的语言发展较迟缓,去年二月份才会说话,之前只会说爸爸。上幼儿园后最明显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话变多了,特别爱说成语接龙、手指谣,回到家偶尔会讲在幼儿园的事,有时问他的时候不说,过儿自己又主动说起来,事件发生的时间会有些混乱。现在行为习惯也有了进步,不怎么赖床了,看电视变得有节制了,以前会看20分钟小猪佩奇,现在看十分钟左右自己就关了,也不让我和爸爸多看。”(访谈者B2)
  “孩子去幼儿园之前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太喜欢和别的孩子交流,我上班孩子就主要由他妈妈带着,娇生惯养,所以总喜欢撒娇,自己也很少主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也爱要玩具,不给买就哭闹,而且独立性不太行,离不开他妈妈,但是现在(11月20日访谈)能自己学着玩玩具,鼓励一下还能自己把碗筷放好。下午放学也能找小区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儿,我觉得挺好的。”(访谈者A1)
  从访谈结果来看,幼儿的适应性随着入园时间变长逐步提高,发展趋势向更高适应性转变。
  2.关于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方面
  访谈家长:C1
  幼儿情况:男,3.5岁,9月初入园,班里年龄最小
  “1-3岁主要是由姥姥照顾,我只在周末和每天晚上陪伴他。城堡淘气时,爸爸对他训斥多,和他相处时间不长。入园后人员的变动对他影响很大,心理上没有依靠,天天哭是生病很大的原因,恶性循环。入园第一天,与我分离的第一时间,他笑着跟我说再见,结果进班后启动了哭闹模式。放学接他看到我的第一眼,委屈的哭了,路上一言不发,回家后很疲惫。没有一天是好好说再见的,都是哭闹分离模式。在幼儿园默默不语,随时哭泣,园内吃饭很少,回家后猛吃。与小朋友几乎没有互动。第二周周末情况有所好转,老师反映在园情绪稍有放松。第三周开始咳嗽患病,请假回家。接下来入园的每天都在说:我不想去幼儿园。不喜欢的条目如下:因为不能走来走去;我不喜欢户外活动;不喜欢吃完饭睡觉。”(访谈者C1)
  情绪低落和入园不适使抵抗力弱的他生病住院,病后有些忧郁,交流中感受到妈妈有些愧疚,有所反思。
  但笔者11月中旬观察过程中苹果已经能够积极跟着大家做活动,并且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访谈中刘老师反映,苹果现在越来越活泼了,刚入园的时候是适应性问题最严重的孩子,在10月后半段就已经开始愿意接受一些活动课程,能够自己独立吃饭、整理衣物,脸上笑容也多了。
  此访谈结果也验证了调查结果:在情绪培养方面,3.5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5-4岁这一阶段小班幼儿情绪管理适应水平明显加速提高。

  (三)本章小结

  观察结果表明,该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整体水平较高,不同观察时期在情绪管理、生活自理、规则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活动题均分都在4分以上。且通过不同观察时期的对比可以看出,幼儿在整个入园适应过程中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增强初入园幼儿在园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端正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教育态度
  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错综复杂,幼儿的家庭环境、性格气质、行为习惯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角度平等理性地客观评价、尊重差异。激励教师以积极的视角去评价幼儿,以正面肯定代替负面的否定,以身作则,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同时具备全面发展性的眼光,宽领域多角度地关注幼儿入园适应,相信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积极变化。针对有不同情况适应困难的幼儿,应当及时无条件的关注,用积极的回应满足其需求,让幼儿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存在感。尤其对于年纪更小的幼儿,更应得到教师个别化的协助和鼓励,突破最近发展区,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而不应将其视作降低工作效率的干扰因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互动观念,尊重幼儿差异、把握幼儿入园适应各阶段成长规律,以“幼儿为中心”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锻炼教育监察技能、保持敏感度。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幼儿身上的潜能,教师对于幼儿个体潜能的激发,积极的肯定期望,还有益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2.把握幼儿的适应期规律,提升情绪监控技能
  积极心理学中相信每名幼儿的潜能,教师要把握幼儿入园适应发展的规律特征,预测不同阶段幼儿可能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会发现幼儿的潜在能力,这样在面对混乱局面时有备无患,进而有针对性地抓住幼儿发展关键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重点。
  入园初期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尤为重要,防微杜渐,这也是后期最容易波动出现的问题;注意保持已经适应的部分,表扬为主,积极强化,以免重蹈覆辙降低效率;国庆长假后幼儿可能面对二次适应,理性应对个别幼儿的适应倒退现象,建立弹性适应规范,缓解幼儿适应困难。提升对幼儿适应情况进行监控的技能,可以采取灵活的优化策略,如适当调节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对于自理能力薄弱的幼儿而言可以降低活动转换带来的焦虑;针对特殊习惯和情绪欠佳的幼儿,入园初期可以给予幼儿相对自主化的活动时间。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认同感,寻找归属感,因而一日生活中的仪式如:周一的升旗仪式、每日的入园离园、各种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都能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的同时,训练其对幼儿园的适应能力。

  (二)对家长的建议

  1.充实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首先是心理准备,家长要正确看待这一变化,克服自身的紧张焦虑,认识到这是幼儿开启与外部世界沟通的第一步,为幼儿的成长喜悦。要相信幼儿的适应能力,正确对待幼儿可能出现的不适应表现,为幼儿传达积极的情绪。积极心理学理论表明,保持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让幼儿体验到积极快乐的情绪,幼儿因此会形成健康的依赖感,在新环境中抗挫能力更强。在入园前一到两个月,可以循序渐进地为幼儿描绘幼儿园的相关信息,让幼儿意识到即将发生的变化,在心理上帮助幼儿熟悉接纳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并感受到去幼儿园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入园的欲望。注意运用正面言语,耐心宽容,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避免无形中为幼儿带来消极影响。
  其次是物质准备,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商场和书店选购喜爱的服饰、图书、玩具,多倾听尊重幼儿的意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体验到“我长大了”的喜悦和乐趣。
  最后是能力准备,应尽早建立幼儿健康的生活常规,在完成简单任务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预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无助感,这也是入园后大多数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进餐、午睡、如厕习惯,自理能力的提高更容易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互动,入园后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则会促进其适应。此外,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兴趣、规则意识的启蒙教育都十分必要,需要家长从多角度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2.重视培养小班幼儿积极人格品质
  小班幼儿正处于开始寻找问题原因的阶段,但他们尚未有自我反省认知的能力,因而重要他人的解释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入园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很正常,家长应采取乐观的解释态度,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不吝啬对幼儿的支持、鼓励和肯定,建立幼儿的安全感和对自身的积极评价,有助于幼儿面对困难时信心满满、从容应对。避免幼儿形成“习得性无助”,倡导民主化的教养方式,宽严有度、严慈相济、合理期望、奖惩分明,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这种健康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适应能力的提升和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五、结论

  本研究围绕幼儿在园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开拓了以往研究入园适应的视野,对研究结果采取质性量化结合的处理方法,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研究了小班在不同时期入园适应的总体现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差异。根据研究结果的整理、归纳总结,站在幼教工作者、家长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日后研究中继续努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08.
  [2]贺灿.中国幼儿教育年鉴2011[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12:257.
  [3]唐之享.人本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Z].2016-03-1.
  [5]杨瑞娟,张秀云.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的研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261-264.
  [6]夏凤琴,姜淑梅.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4.
  [7]周龙影.教育心理学新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11.
  [8]柳阳辉.学前教育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4:162.
  [9]吴荔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01.
  [10]蔡菡.让理论看得见–生态变迁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12.
  [11]陈雪飞.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6):61-63.
  [12]杨翠美.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实践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2):185-188.
  [13]杨思亮,何苗.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结构模型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4):1-6.
  [14]张巧亮.培养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刍探[J].成才之路,2017(26):70-71.
  [15]汤雅黎.和谐视角观照下的幼儿适应行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6-9.
  [16]张晶.幼儿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父母共同养育与喂养方式的链式中介效应[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7:1.
  [17]冯喜珍.幼儿入园适应行为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1:2.
  [18]魏媛玲.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36-137.
  [19]唐林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5-97.
  [20]范秀娟.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03):57-60.
  [21]SylvaK,SteinA,LeachP,etal.Effectsofearlychild-careoncognition,language,andtask-relatedbehavioursat18months:AnEnglishstudy[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1,29:18-45.
  [22]Bates,JohnE,Viken,RichardJ.SleepandAdjustmentinPreschoolChildren:SleepDiarybyMothersRelatetoBehaviorReportsbyTeachers[J].ChildDevelopment,2002,1.
  [23]Failsnelson,Regena.ThetransitiontoKindergarten[J].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2004,32(3):187-190.
  [24]Sullivan,Dana.Easingintopreschool[J].Parenting,2002(16):104.
  [25]KimJuhu,MurdockTamera,ChoiDonghwa.Investigationofparents’beliefsaboutreadinessforkindergarten:AnExaminationofNationalHouseholdEducationSurvey[J].EducationResearchQuarterly,2005,29(2):3-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34.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9月22日
Next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