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直接导致了德国分裂成为两个主权国家,分别是联邦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也分别从属于两大阵营,德国分裂是战后重大国际事件,两德问题自然就备受瞩目。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与勃兰特个人的促动,

  二战后,国际局势变幻多端,“冷战”成为主题,世界格局向两极化转变,当时的德国分为西德和东德,并从属于不同的两大阵营,但随着两德的统一和苏联的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世界格局也逐渐向多极化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促成两德统一的“新东方政策”入手,阐述该政策实施的背景,论及国内外局势和其中的个人因素,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过程,谈及该政策对于德国本身,美苏以及东欧的影响。

  一、“哈尔斯坦主义”

  联邦德国成立后,奉行对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基本方针是与X同盟、同法国和解、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力图在西方联盟的框架内复兴和发展、为最终“收复东部领土”,“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在国际上,联邦德国追随X,加入对苏“冷战”;在外交上,因为X对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实行“遏制”,联邦德国为了与该政策保持同一,“不承认战后的欧洲边界,尤其是波兰和民主德国奥得-尼斯河边界线”,也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国家,双方保持着对峙的形势。但是,1955年苏联突然由原先不承认联邦德国立场,转而承认两个德国的现状,还主动邀请阿登纳访苏发展友好关系。对次,阿登纳XX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答应了苏联的建议,那么就会违背“一边倒”政策,但是苏联是世界上四个超级大国之一,也是四个战胜国和占领国之一,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比X也更近一些,它的影响对于德国统一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重重考虑之下,1955年9月,他访问了苏联,在强调要恢复统一的前提下与之建交,但是外交政策上依然实行不与东方集团国家建交,坚持只有一个德国,并且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和东德。这个政策是由联邦德国国务秘书瓦尔特•哈尔斯坦在1955年12月驻外使节会议上宣布的,故而得名“哈尔斯坦主义”,该主义也称为“单边代表权主义”。
  “哈尔斯坦主义”颁布后,从最开始与南斯拉夫断交到之后数十个阿拉伯国家与联邦德国断交,让联邦德国的外交范围变得十分狭窄,因此西德再不能坚持“哈尔斯坦主义”政策,1967年联邦德国同承认民主德国的罗马尼亚恢复外交,象征着“哈尔斯坦主义”政策的终结。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二、“新东方政策”

  (一)“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勃兰特担任西德xxxx,他意识到“哈尔斯坦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就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实施“新东方政策”。这一举动引起了东方国家的响应,西德开始与东欧国家广泛接触。
  实施“新东方政策”西德首先从苏联出发,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国家,于是,1969年西德就不互相使用武力的问题进行谈判,1970年,勃兰特访问莫斯科,两国签订《莫斯科条约》,西德还承认了欧洲边界,包括奥得-尼斯河边界。西德同时也与东欧国家加强联系,1970年,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对于德国战后历史,还是联邦XX与东欧重归于好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为西德在1973年加入联合国铺平道路;1973年,又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建交。此外,联邦德国在坚持“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原则下,承认东德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同他们进行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逐步摆脱德国在政治外交上的某些被动局面,从1970年开始,勃兰特多次与民主德国会晤,并于1972年东西德签署“基础条约”。
  “新东方政策”让中欧各国关系由紧张对峙走向缓和,同时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逐渐得到承认,提升了国际地位,也扩大了自身的外交范围,其地理优势也成为加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二)国际形势

  1、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

  随着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联邦德国开始同东方国家改善关系。从二战到6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X的霸权地位衰落,而苏联在经济,政治上逐渐得到巩固,X对苏联的优势开始丧失。从1961年开始,X集中力量发动侵越战争,苏联趁X在该战争中深陷的时候,加速发展军事,特别是核实力,到了60年代末,美苏力量此消彼长,苏联开始处于优势。“据1977年《世界军备和裁军年鉴》资料表明,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X从1965年的854枚增加到1969年的1054枚,苏联从1965年的262枚增加到1969年的1200枚”。​[1]​美苏核力量的对比变化,决定了两国战略地位的相应变化。肯尼迪就任总统时,就已经屡次做出“趋向缓和的试探性姿态”,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开始调整X战略,从亚洲地区实行战略收缩政策,加强西欧重点,同苏联争夺欧洲,但同时也与苏联缓和,苏联也同西方开始缓和关系以加强军事经济力量。
  在东西方关系向缓和演变的过程中,西德为了发展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改进同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1967年,西德同罗马尼亚建交,标志着“哈尔斯坦主义”政策的终结,此后勃兰特全面奉行“新东方政策”,该政策使得联邦德国对外关系进入新阶段。民主德国也放弃了乌布利希对联邦德国的僵硬态度,两个德国在东西方缓和的情况下开始接触。

  2、东西欧各国力图摆脱美苏控制谋求更好发展

  东西欧国家面对美苏的霸权与垄断认识到共同处境和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摆脱苏美控制,独立自主的欲望强烈。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地位也得到提升,国家之间相互合作,对联邦德国而言,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推动西欧国家的政治联合,也是联邦德国历届XX对外政策的基石。面对美苏军事力量不断增长,阿登纳曾提出,“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单独地在世界经济或世界政治中起作用,只有合并为一个共同的欧洲经济区域,才能使欧洲国家与世界其他经济地区进行竞争,才能重新给欧洲国家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中占有一席地位”。​[2]​法德之间不仅缓和了关系,还发展了经济联系,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建议西欧国家煤钢进行联合经营,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1951年4月,西德、法、意、荷、比和卢六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煤钢联合经营条约’”,​[3]​建立了西欧“煤钢联营组织”,此后,他们又扩大到其他经济部门。西欧其他各国的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力图摆脱X的控制,但各国分散的经济力量使自己即不可能独自摆脱X控制,又缺乏竞争力,因此1957年六国外长又与罗马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它的实质是联邦德国同西欧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反对X在经济上的垄断和控制。1967年,“欧共体”成立统一的共同机构:“部长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4]​随着六国经济统一发展,政治上的联合也取得一定进展。首先,不断的有其他西欧国家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其次从1973年起,共同体每年举行3—4次XX首脑会议,以加强政治合作,他们希望以次可以逐渐摆脱X控制。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对X的缓和态度引起了东方国家的动荡。1965年“布拉格之春”事件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苏联是不可能出现民主,人们对苏联霸权感到恐惧。在这种局势下,西德的外交政策也需要做出调整,这也为西德与东欧国家之间改善关系提供了机遇。

  3、东德日渐巩固已成现实

  东德的存在与日渐巩固成为现实让联邦德国无法忽视。经济上,民主德国是“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发达,“民主德国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苏联而位居第二位,成为世界上10大工业强国之一”。​[5]​军事上,拥有国家人民军为16.7万人,拥有苏联最新式武器,是东欧国家中力量最强的军队。外交上也不断发展,到1963年已有数十个国家与东德建交,此后第三世界国家也准备与之建交。然而,因西德奉行的“哈尔斯谈主义”目的是阻止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民主德国,在国际上孤立民主德国,结果反使自己处于被孤立境地,此后,不断有国家与民主德国建交,而联邦德国纷纷与这些国家断交,这激起国内人民极大不满,因此“哈尔斯坦主义”阻碍了西德外交能力,导致自身处于孤立的境界,在这个情形下联邦德国就不能再实行不承认民主德国的政策了。

  (三)联邦德国的国内形势

  1、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反差

  西德虽然在经济得到飞快发展,但政治地位止步不前,成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50年代对于联邦德国来说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这段时间经济的发展甚至被西方认为是“经济奇迹”。“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马克,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X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6]​到了60年代,虽然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处于持续发展之中。虽然西德在经济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是它的政治地位与它的经济地位极其不相称,到1969年时,还不是联合国成员,也没有得到东方国家的承认,在国际上没有政治地位,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联邦德国就需要重新思考此时的外交政策,寻求一种更利于联邦德国发展的外交政策。

  2、对外贸易的刺激

  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市场,但受“哈尔斯坦主义”的制约,西德对外贸易的范围有限,所以要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就要改变原有的对外政策。
  西德除了工业国、农业、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迅速,发达的对外贸易对于西德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西德是仅次X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大国,因此联邦德国十分重视出口,阿登纳XX曾经表示:“没有传统的出口,我们就不能生存”。​[7]​这充分证明了出口贸易对于西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XX也对其尤为重视“1950年,联邦德国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1960年增加到15.8%”;​[8]​但是联邦德国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欧洲共同体”几个国家、X和日本,因此国外市场并不广阔,并且它的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石油基本上都依靠于进口,而工业品大约有一半都对外出口,对国外的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以及在60年代后,西欧、X、日本三大经济体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尤其是X,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出现了贸易逆差,它为了缩小这种逆差,避免更大的损失就对其他国家增加贸易壁垒,这导致西德经济发展受挫。
  种种情况表明,联邦德国的对外依赖性很大,它的经济发展收到世界局势的影响,但此时受“哈尔斯坦主义”政策的影响已处于逐渐被孤立的西德而言,该政策势必也会让西德经济处于孤立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西德就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3、勃兰特的个人因素

  维利•勃兰特原名为赫伯特•恩斯特•卡尔•弗拉姆,1913年出生在吕贝克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外祖父和母亲都是社会民主党人,所以在这种熏陶下,15岁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但后来与领导人发生分歧,就参加了从社民党分裂出来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在1933年发生的国会纵火案之后,希特勒禁止除纳粹党以外所以政XXX活动,宣布纳粹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因此“维利•勃兰特”这个名字就是在他躲避纳粹迫害的而起的化名,之后辗转逃往瑞典等国家;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德国柏林,参与柏林的战后重建工作;“勃兰特以西柏林市代表的身份参加第一届联邦议会”;​[9]​6年后,他成为西柏林市议会的议长,这一职位扩大了他的政治影响;1957年,西柏林市长苏尔逝世后,他打败了其他竞争者成为新一任的西柏林市长。
  1958年和1961年两次柏林危机先后爆发,尤其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后建立起了柏林墙,让美苏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经历了两次柏林危机的勃兰特认为要维护欧洲和平就应该采取缓和的方式,而不应该用对抗的手段,因此他先有限的打开东西柏林之间的人员来往,这就是“小步子”实验性政策,危机解决之后,他也发现两德的统一问题对于X来说只是与苏争霸的工具而已,这深深的打击了处于分裂的德国人民,这也成为勃兰特思考民族统一策略的动力。
  社会民主党在1969年的联邦德国大选中取得胜利后,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XX,勃兰特担任联邦xxxx。之前的逃亡经历和之后的从政经历都对他有很大影响,也是新东方政策得以出台的重要思想基石,他认为德国统一的实质就是德意志民族重新团结的问题,而苏联就是解决德国问题的几个主要国家之一,因此的“新东方政策”颁布后,联邦德国人民就抛弃了阿登纳政策,选择推动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新东方政策”。

  三、“新东方政策”的影响

  (一)促进了东西德关系的改善

  1971年,苏、美、英、法签署了《四国协定》,承认西柏林不是西德的一部分,对于英、法、美西方三国对德国的占领权,苏联也不再有意见,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保证,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社会制度方面,西柏林同西德相一致,其外交权全部由西德代表。随后两个德国互相承认,使东西柏林间的交流进一步放宽,西德公民可以前往东柏林或者西柏林而不受约束,但是对于东德民众来说柏林墙仍然是一堵不可逾越的障碍,民众如果要从东德到西德去,就会面临一系列检查,比如,公民必须持带身份证,还要受到海关和边防的检查,被允许的民众也仅仅限制在少数退休老年人,从西德来的民众也被要求每天必须等价交换25马克的东德货币。虽然对东德民众的条件很苛刻,但与两德互相承认之前相比则是很大进步,去往西德的东德民众见识到西德的自由民主与富裕,而东德人民却贫苦不堪,两德之间的水平也不断拉大,吸引着让更多的东德人向往西德,这也是此后大批东德民众出走西德的重要原因。
  1970年时,大约有350万西德人去往东德,在1972年《基础条约》签订以后,到1975年时,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东西德之间的电话线也从34条增加到700多条;两国还互相设立了“常驻代表机构”;双方的经济往来也不断加强,西德给东德提供无息贷款,用来推动东德对西德的对外贸易,从1972年到1980年的这近十年间,民主德国节省的利息大约有5亿多马克;在1985年两国还签订了“无息透支贷款协定”,规定1986年到1990年,每年最高可以无息透支8.5亿马克,“在民主德国的对外贸易中,联邦德国是仅次于苏联的第二贸易国”。​[10]​
  东西德两国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联邦德国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的考虑,民主德国则放眼于经济利益。虽然两国的政治关系基础甚为薄弱,在国籍和主权的原则上走着分歧,但无论是联邦德国的社会民主党XX,亦或是基督教联盟党XX,都积极致力于改善发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这即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达到和平统一德国的目标,也希望借此扩大两个德国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交往。
  科尔担任联邦德国xxxx后,给了民主德国一笔10亿马克的非贸易贷款,缓和财政困难,民主德国也略微放松了对两国人民来往的限制,取消了14岁以下的联邦德国儿童到民主德国探亲或者旅游时,每人每天兑换民主德国马克的规定,并拆除了两国边界上部分的自动射击装置。1984年,美苏在欧洲又开始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导致东西方关系十分紧张时,但是反观两个德国的关系却令人意外的继续改善和发展。后来,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到联邦德国进行了5天的正式工作访问,这是战后38年来第一次民主德国访问联邦德国,这次访问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为两德统一减轻了阻碍。

  (二)推动了美苏关系的缓和

  在“新东方政策”实行以后,苏联并不反对东欧各国向西方国家寻求经济帮助和贸易,如果东欧国家得到了援助,对苏联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它可以相应的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民主德国也成为了苏联和西方贸易的中间国。苏联与西德之间的关系逐渐步入正轨,联邦德国也成为了苏联的最大的一个大贸易国,这也推动了美苏关系的缓和。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经济技术发展落后,需要与西方发展友好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此时的X与西欧,日本竞争激烈,存在不和谐因素,在越南战争中深陷其中,同时它苦心经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在这种大环境下,美苏关系的主题就是缓和。
  1975年,因苏联国内发生粮食危机而从西方国家购买了2800万吨谷物,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于X,通过这件事,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识到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赫鲁晓夫积极地实施缓和战略。美苏关系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70年代以前两国之间的贸易还处于停滞阶段,1971年贸易额达到2.19亿美元,1972年迅速增加到6038亿美元,1973甚至提升到14015亿美元,70年代中期时,两国贸易额已经达到20.92亿美元,除此之外X还大量给苏联贷款,出售大批粮食,X也再一次成为了苏联的第二大贸易同伴。两国之间除了经济贸易之外,两国领导人频繁的互相访问甚至在访问期间每天都会签订一个协议,“比如《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11]​等等,在军备问题上达成一些妥协,确立了“平等和同等安全原则”,这个时期美苏关系达到高潮。

  (三)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形成的影响

  战后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稳定,随后在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种种弊端出现,经济发展也出现下降趋势,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0%降到7%,到了八十年代时已经下降到2%—3%,这种情况还体现在工农业,科技等方面,导致苏联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反观联邦德国,他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他的作用也开始遍布世界,其中也包括苏联,尤其是在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之后,双方往来更加频繁。对于苏联而言,苏联为了应对国内弊病,需要联邦德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对联邦德国来说,他以对外贸易为手段来加紧对苏联,东欧政治和经济上的渗透,扩大对他们的影响力。“1968年联邦德国对苏联的出口额是15.8亿马克,1982年是增加到93.9亿马克”;​[12]​联邦德国还向苏联提供成套设备、运输设备、先进技术等等,从苏联进口原料、石油、天然气,联邦德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苏联国内的窘境,让苏联不断加强对他的依赖,以此对苏联进行经济政治渗透。
  1985年之后,苏联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财政赤字严重,对粮食进口依赖性很大,以前还可以靠出口石油,后来不得不借外债来维持经济,戈尔巴乔夫担任最新一位领导人,他上台后提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在于最短时间内让苏联的科技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全球最高,在改革中提出社会经济形式多样化,但是经济的这些困境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还越来越严重,改革的方向也越来越偏,从经济改革偏离到了政治改革,并坚持完善社会主义。他将“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13]​作为“新思维”的核心,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虽然意识形态各异,但它们是可以彼此依存的,整个国际格局应该一种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利益的综合平衡。他将经济改革的失败归因于政治上的落后,在苏工19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提出“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重点从经济上转移到政治上来。“新思维”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倡导多元化,导致民族主义兴起,1989年由乌克兰民族主义团体组织争取人民改革运动,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XX在民族运动后通过独立宣言脱离苏联而独立,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和国家解体与“新思维”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的崩溃也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四)推动了东欧剧变,促成了两德统一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都受到了“新东方政策”的影响,东欧剧变也为两德统一提供了条件,该政策让东欧国家和联邦德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和民众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东欧剧变的结果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从经济上来说,二战后东欧各国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坏,西方国家对其进行严厉的封锁,加之他们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现状,一些比如苏联、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共同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之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加入,但这些成员国经济都比较落后,仅仅靠东方市场是无法解决这种现状的,他们需要在西方寻找市场来发展经济,因此他们都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比如1968年匈牙利成立了“新经济机构”,采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做法实行改革,但是,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思想具有保守性,导致改革失败。这些改革不符合国情,或是受到来自反改革者的压力,或是改革缺乏彻底性,最后以失败告终,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迅速下滑。而此时“新东方政策”的实施使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东欧各国得到西方的贷款,西方的影响在东欧得到加强,东欧开始和平演变。其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传入东欧,这种思想立刻引起了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势力的响应,苏联为了得到西方的经济支持与援助,戈尔巴乔夫容忍东欧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在这种纵容之下,他们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寻求恰当的政治结构模式,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政治组织陆续成立,涌现出各种思想,在匈牙利、东德等国家都出现了宣扬多党制和西方民主的声音。1989年,东欧剧变首先发生于波兰,在瓦文萨领导下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利用国内经济窘状和XX改革失策的错误发动罢工,并在之后的选举中获得胜利,团结工会上台后,波兰的性质发生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之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相继变革,xxx更迭,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崩溃。
  东欧国家相继变革,民主德国却认为自身是东欧国家经济水平最高的,没必要进行改革,这引起了民主德国公民的不满,大批民众出走联邦德国的行为造成民主德国的政局动荡,风起云涌。1989年民主德国公民绕道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去往联邦德国,最多的时候人数每天多达300人,一个月内8万民主德国人出走联邦德国,在出走浪潮高涨之时国内还爆发游行示威,全国陷入危机之中,人民要求统一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各种反对党相继成立。民主德国只能开放柏林墙,允许公民自由来往,“出国旅行和多次往返,不必申诉特别理由”。​[14]​德国的统一是联邦德国一直所追求的,所以对于民主德国的这个决定他们是非常乐意的,科尔XX积极抓住这次有利于促成德国统一的机会,为德国统一而努力的行为让科尔XX深得民心,在随后的联邦德国大选中赢得胜利。
  1989年,屹立于东西德之间28年的柏林墙终于被德意志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击垮,民主德国公民终于可以不受阻挡的去往联邦德国了,仅仅在当月12日,就有50多万人去往西柏林,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人民热情欢迎民主德国人民的到来,处处弥漫着喜悦的气氛,就像在欢庆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开始自发的拆除柏林墙,“85%的联邦德国公民赞成德国的统一,90%左右的民主德国公民希望两德统一”,​[15]​“统一”一词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是两德人民的民心所向,也是两德发展的大势所趋,最终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结语

  两德的统一如同分裂一样也给本国和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对于国内而言,因为两德之前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东德因此前的经济体制使得失业率很高,基础设施落后,西德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救济东德,两德统一之初德国承担着巨大经济负担。但是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德在国土上实现了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在政治上实行西德此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xxx逐步走向稳定并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德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为之后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两德统一对于欧洲来说,推动了了欧洲各国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随着华约组织的解体,欧洲局势得到稳定,改变了欧洲安全战略格局,加速了欧洲进一步一体化以及为欧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打下基础。同时德国统一对国际也有影响,德国统一使得东西方关系发生巨大转折,它彻底动摇了以美苏对峙为主,以德国分裂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格局,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联盟也是当中重要一极。

  谢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学的生活接近尾声。首先,真诚的感谢各位老师四年来的谆谆教诲和无限关怀,从你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其次,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老师,在大纲的梳理上和论文的资料收集上以及整个论文的撰写上等方面都给予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通过写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会再接再厉,不断向前。最后,再次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同时祝愿各位老师及同学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356.
  [2]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3.
  [3]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59.
  [4]李骏阳.德国的统一:1989—1990[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40.
  [5]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496.
  [6]李世安.世界当代史(1945-199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53.95.
  [7](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J•阿尔德伯特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86.
  [8]刘绪贻.X通史第6卷:战后X史(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9]黄真.论维利•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J].黑河学刊,2004(5):22.
  [10]王哲.勃兰特“新东方政策”与德国的重新统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9(3):32.
  [11]罗预.勃兰特新东方政策浅析[J].湘潭大学学报,1995(3):52.
  [12]何树林.致力于民族统一的维利•勃兰特及其“新东方政策”[J].丹东纺专学报,2000,7(3):23.
  [13]韩阳.试析“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背景.法制与社会学术前沿[J].2007:797
  [14](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刘绪贻译,1990年以来的X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36.
  [15]拉尔夫·德·贝茨著,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1933—1973,X史下卷(杜鲁门—尼克松当政时期1945—197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8.
  [16]](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著,陈美君、陈美如译,西洋现代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46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3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9月25日
Next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