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合作对策

 摘要:

中日于1972年建交,至今已经合作近五十年,期间两国的经济合作往来虽然存在波动及倒退状况,却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上态势。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并且一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而言,日本经济却不断疲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对中日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此后日本对中国经济有了越来越大的依存度。新冠疫情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当前两国在经济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让中日经济合作出现新的进展,为此,笔者提出了拓宽两国合作领域、减少贸易摩擦、加强政治互信、推动自贸区谈判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本;经济合作;对策;问题

一、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

2008年前,中日双边贸易和相互之间的投资主要以日本对华投资和对华进行援助,即日元贷款以及中日双边贸易为主,彼时该三种经济合作模式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三大支柱,之此后,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方式主要是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

自从中日建交之后,整体上中日的经济合作方式一直上都呈现着向好向上态势,双方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整体上保持着较好的上升势头。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却一直存在波折,在21世纪初期,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一直持续了11年,等到了2015年间,日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一直在逐年走低,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超过了2786.6亿美元,同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仅为2786.6亿美元,同期环比衰减了10.8%,XXXX上台实行的“安倍经济学”,也未能拯救日本的经济形势,2020年,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意味着中日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根据《日本经济蓝皮书(2020)》表示,中国不仅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更是连续12年占据日本经济贸易的首席地位。且即便在疫情状况下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威胁下,日本对华投资及中国对日投资都稳步增长。中国商务部统计,截止2019年,日本累积对华投资额为1157.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1%,这意味着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国外投资国家,而且由于我国XX应对新冠疫情的举措,超过48%的日本企业希望在华提升经营规模,中国在多方面,如制造、金融、互联网、通信等各种新业态方向对日本进行了大幅度的投资,着重看重日本的市场和研发生态。

总而言之,中日经济目前呈现深度融合现象,很难“脱钩”。在如今世界经济的凛冬,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必须要相互依存,从而应对全球化深化局势,若是“脱钩”,便意味着唇亡齿寒。40多年间,日中企业的密切关系使得两者的经济关联无法切断。但由于政治、策略等相关的利益问题,中日经济的确存在某些问题。

二、中日经济合作的现存问题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结构相似,竞争较大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在进入新世纪之前,中日两国的经济水平差距大,能力差别大,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却主要出口给中国技术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品,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方式是互补的,但是随着中国技术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商品和日本的商品逐渐趋同,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向着高新的挤出产品在变化,再加上日本的经济低迷,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前的“互补性经济”逐渐演变成了两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机电领域和钢铁领域,这种经贸类型的趋同,使得两国的经济合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中日政治和外交对经济的影响

2012年,XXXX上台成为日本首相,此后中日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不断恶劣化,XXXXXX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令全体中国人民民族情绪高涨,对日本国家观感下降。这一行为甚至持续到2023年日本新首相上台。日本是一个不愿意直面历史过错,而是不断推卸历史责任的国家,同时,日本国内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日两国对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使得两国之间摩擦越来越大,一度影响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造成了两国经济开了历史的倒车。

(三)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中,日本近些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前,中国大多数时间都在中日贸易期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当时依赖日本的程度较高,2012年,钓鱼岛事件使得中国民间自发抵制日货,从而拉开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序幕,近几年,中日贸易中中国开始处于贸易顺差,使得日本企业存在不满。虽然中国的经济结构与日本相比存在差距,但是日本的经济长期疲软,使得日本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商品进入日本需要缴纳很高的关税,而且,日本民众存在严重排外性,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商人宁可减少利润,也不愿让中国商品在日本立足,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顺差一直都没有获得大幅提高。

(四)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经济合作从之前的资源互补逐渐变成如今的双方竞争,使得日本对华的投资占比开始降低,日本的对亚洲投资逐渐走向了东南亚国家。同时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产品贸易。日本国内农产品大都是进口,而中国主要是出口,但日本对于农产品保护使得中国的出口受到限制。同时,中国版权意识比较薄弱,这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不可接受,日本企业频频斥责中国侵犯日本的专利权等权利。

三、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对策

(一)务必要正视历史,尽量减少政治层面上的摩擦

近些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展现着更多的大国责任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情绪日益高涨。而日本枉顾事实,扭曲是非,引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不满。日本应该尽量避免政治冲突,开展和平对话,求发展而不是求抵制,只有这样,中日经济合作才有对话基础。

(二)要拓宽中日双边合作覆盖面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发展。作为世界网购消费者排名第一的中国,涌现出了如阿里巴巴、苏宁易购、拼多多、京东等许多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日本的网购消费者人数也相当众多。而且,中国还拥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覆盖在中国生活的各方各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7年,日本肯德基也接入了支付宝,这给中日其他领域引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参考基础。两国间的电子商务合作,也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与日本目前的发展目光也主要着眼于科技创新、信息业等诸多领域,这给中日两方的合作带来了对话基础,两国可以扩大相关产品的交流和开放,扩大双方合作,放宽相关行业的XX,从而不断促进两国经济的深化交流。

(三)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目前,中国拥有很多自由贸易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给自由贸易区的他国经贸提供了很好的XX支持。但是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直未能实行。相反,自从2002年提出设想的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之后,目前已经基本落地,中日韩三国必须要加强沟通,不断提高效率,要学会适当让步,让自贸区早日建成,同时,中日也应该尽量做好未来中日双边自贸区建立的预案,提高双方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做出经济层面上新的碰撞。

(四)尽量规避中日两国贸易摩擦

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在新世纪到来之后愈演愈烈,使得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合作出现了很大问题。因此,两国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贸易摩擦体系,做好贸易摩擦的分析,借鉴两国经验,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关预案,便于减少中日贸易摩擦时出现的损失。于中国而言,日本对于中国的“反倾销诉讼”使得中国出现了很多贸易摩擦劣势,中国必须要推动企业合作,做好贸易规则的探寻,共同应对日本的国际法律的摩擦,避免受到规则限制而吃大亏。

四、结论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由于历史存在的很多问题,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两国必须要着眼未来,不断加强经济合作。但是于XX而言,日本必须要正视历史,深刻反思,中国也要尽量避免政治层面的问题影响经济合作。本文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简要的应对策略,希望能为中日经济合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瑞平.中日经济合作何处是亮点[J].世界知识,2016(12):15-23.

[2]张晓兰.2015年日本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16(2).

[3]郭楠.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J].对外经贸,2011(10):26-27.

[4]商伟,管娜.试析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J].日本问题研究,2009(2).

[5]鄂立彬,刘志勇.跨境电子商务阳光化通关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14(9):32-34.

浅谈中日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合作对策

浅谈中日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合作对策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99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13日
Next 2022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