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对培养低年级合唱意识不重视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唱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段划分,低年级的学段目标关于表现领域的要求如下:
(1)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2)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
(3)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4)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
由此很多老师理解为低年级学生只需要做到会独唱和齐唱就可以了,但忽略了新课标关于教学实施建议中特意加写的一段关于合唱教学的内容:“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人教版新教材依据这一教学建议在整套教材中从增加了大量合唱教学内容,但教师迟迟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之匹配,在低年级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合唱能力的初步培养和渗透,间接导致中高年段合唱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完成不好。
(二)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入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普遍对低年级合唱教学浮于表面,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参上写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低年级的歌曲太简单,没有什么可挖掘的。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部分教师教学设计意图不明,没有明确指向解决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不能由浅入深的设计教学,节奏要么太快学生还没能理解掌握,要么节奏太慢,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会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最终要达成什么目的?
(四) 教师缺乏适龄的教学方法
看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上低年级唱歌课时,语言缺乏感染力,或生硬或啰嗦,不能马上让学生领会教师意图。还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味的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唱,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教学质量不高,也消磨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另外,我发现不少老师在低年级合唱课中几乎不使用指挥法,或者使用的手势不规范,合唱时起不到指导作用,反倒会让场面更混乱。
(五)学生缺乏音高概念
由于原生家庭的差异和接受音乐熏陶的程度高低不同,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个体差异很大,体现在音高音准方面尤其突出。少部分孩子从小学习钢琴,听觉音准节奏感都很好,大多数孩子没有接触过校外音乐教育,缺乏音高概念。音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听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以音偏低为多,偶尔也有偏高的;歌曲的起音容易唱不准;把握不住跳进音程及下行音程音准;时值较长的音高容易唱不准;歌曲音量、速度会影响音准;音区较高的音容易唱不到“点”。
小学课内合唱教学的实践与建议
通过多维度的调研访谈,笔者发现了甘井子区小学合唱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解读课标合唱教学建议
新课标肯定音乐课的合唱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多声部和声感觉可以通过合唱、合奏的实践活动获得,而合唱教学是感受、体验这种多声部感觉得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唱好教材里的合唱歌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增加合唱曲或为歌曲增配合唱声部。这种增配合唱声部不见得一定要是很难得和声,对于低年级合唱教学也可以是取材于歌曲本身的音乐元素,节奏或是旋律片段均可。
(二)提高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
教师应认真对待低年级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在反复聆听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教材的音乐内涵,寻找适合的儿歌编创简易二声部,在尽量多的唱歌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首先明确一个名词概念,本文所说的编创不同于创编。“创编”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基础能力,侧重于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难度更大;而“编创”则是将原有的音乐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全可以选取歌曲中已存在的音乐元素进行,是一个音乐二次加工的过程,操作和演唱难度相对低一些。因此编创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笔者对自己所教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编创教学实验,验证了编创教学的可行性,并在过程中总结了一些二声部编创的经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 唱歌课
《勇敢的鄂伦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特点,并能用自豪、爽朗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加入听、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有控制的声音在歌曲每个乐句结尾二分音符处准确的加入鄂伦春语“XI NA YE”,并能够用简单的声势动作表现歌曲。
3.能够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全体学生都能够用自豪、爽朗的声音演唱歌曲,80%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声势动作表现歌曲。
重点:用自豪、爽朗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聆听歌曲(聆听歌曲,给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空间。)
师:这节音乐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一起来听一听。(播放鄂伦春语《勇敢的鄂伦春》)
师:听懂歌词里唱的是什么吗?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黑龙江省一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歌曲。鄂伦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这首歌曲就是鄂伦春小朋友用鄂伦春语演唱的。
环节二 学说鄂伦春语“xi na ye”并加入到歌曲中
师:老师教大家一句很简单的鄂伦春语,你听:“xi na ye”!你来试一试。
学生:
师:“xi na ye”表达了鄂伦春族小朋友高兴、快乐的心情!你能像鄂伦春小朋友一样用“xi na ye”表达这种高兴的心情吗?
生:高兴、热烈的喊出
师:把这种快乐的心情传递给你身边的小伙伴吧,前面一排的同学像后面一排的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高兴,你看,老师换了一种方式说:“xi na ye”(亲切的说出)
生模仿。(学生与鄂伦春小朋友的图片亲切地打招呼。)
师:鄂伦春小朋友一定感受到了我们亲切的问候.这首鄂伦春语的歌曲被翻译成了汉语,名字就叫做《勇敢的鄂伦春》。老师想把对小朋友的问候加入到歌曲里,注意听好了,老师是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加入了“xi na ye”。生回答
师:你来试一试。(生加入“xi na ye ”)
环节三 用动作模仿马儿行进(师生共同研究用什么声音来模仿马蹄声并加入到歌曲中。)
师:我们不仅学会了一句鄂伦春语“xi na ye”,还能随着鄂伦春小朋友的歌声加入“xi na ye”,真了不起!好,那我们来看一看鄂伦春人生活在哪里呢?(播放大兴安岭图片)
师:看到什么了?
学生:大森林、白雾。
师: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就是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就生活在高高的兴安岭、美丽的大森林里,他们还有什么自己的交通工具呢?我们就在音乐里找一找,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再次聆听)
生:马蹄声
师:马蹄声可以用什么声音模仿?(用声音、动作模仿)
咚哒 咚哒 或者弹舌都可以
把马蹄的声音加入到歌曲中。
环节四 打击乐器伴奏(师生共同研究用什么打击乐器来模仿马蹄的声音并加入到歌曲中。)
师:马蹄声可以用什么打击乐器模仿呢?
生:双响筒
师:有些主人会在马的腿上加一些小铃铛。我们可以用什么打击乐器模仿小铃铛的声音呢?
生:串铃(用这两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环节五 学唱歌曲
生:跟琴演唱歌曲
师:声音指导
环节六 完整表现
生:演唱组 演奏组 声势组 完整表演。
由于一年级学生只有6、7岁,所以我选择从节奏入手进行教材的二声部编创。取材自歌曲反复出现的XX X节奏型,在每个乐句结尾二分音符长音处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歌词编创,学习起来难度低,学生经过师生几次合作联系,就可以完全掌握。这个教学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歌曲的民族性,拓展了学生视野。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