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之一,我国书籍历史悠久,书籍装帧也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书籍的商品特性日渐突出,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盲目追求花哨,文化味与和谐美缺失的低俗走向。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大力倡导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体现悠久传统的文化修养,重视文化品位的提升,发掘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提升书籍价值。今天我就以我所体会的书籍装帧文化带你走进“我的秘密花园”。
关键词:书籍装帧;秘密花园;封面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书籍装帧的要求越来越高。书籍装帧设计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书籍的整体包装、阅读方式以及市场背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常说,书籍装帧是镜子,拂面便映出作者的才情和修养;书籍装帧也是眼睛,开卷即读到设计者的智慧与内涵。以往仅仅以质朴之美进行设计的思想,势必无法满足读者对书籍装帧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书籍装帧的整体性越来越讲究了。书籍装帧是镜子,拂面便映出作者的才情和修养;书籍装帧也是眼睛,开卷即读到设计者的智慧与内涵。
一、国内外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命运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却发生在近几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巨大解放,对知识的渴求极大的刺激了书籍的出版与发行,这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如春风化雨,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与启迪;科技的革新使得装帧用材和印制工艺有了显著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更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潜能和高效率,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的装帧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书籍装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程。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字从甲骨步入简策,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始于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开创了一个XXX。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观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即在原来的书籍装帧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概念,也就是图书的视觉传递。具有深厚的源远流长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底蕴,它体现了我国文人追求端庄素雅,重视文化气息,讲究宁静致远的境界和风格,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坦然质朴刚直和儒雅的修养的气质。
二、《我的秘密花园》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
(一)、童年的秘密花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份值得珍藏的秘密,我也不例外。而保存秘密的地方也是每个人最重视的,绝不会轻易让任何人闯入,打破原有的秘密气息。我的秘密花园正是本人的闺房,此闺房并非“雅舍”,也非“陋室”。有人也许会说:“很平常嘛!”正是由于这种平常才让我肆无忌惮地释放出自己。在那里,一任思绪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想我所想,做我所做。即使只是那么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也能让我尽情释放出所有的一切:学习的烦恼,父母的唠叨,琐碎的生活问题。就像《秘密花园》这不书里所描写的童年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去掉了所有讨厌的坏毛病,从此以后健康成长的故事。它告诉世人: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无限精彩,关键就在于你的态度。今天要就要把我成长的故事都装进“我的秘密花园”里。
(二)、了解读者群
在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者应对书籍所针对的读者有一个深入的把握。每本书都有他的受众范围,设计者应考虑到怎样让他们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产生共鸣,并能与书籍进行有效的交流。书籍的内容传达是面对特定读者群信息与知识的传达,因此设计者也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要求、审美趣味。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协调设计与图书内容二者之间的统一;这也有助于不断地给装帧设计注入新的活跃的因素,给书籍带来贴合实质的与众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三、由《我的秘密花园》想到的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作为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可以说没有书籍装帧的设计,就没有书籍。只有设计者对书稿拥有特殊的感受和理解,以巧妙的构思来补充、强化、表现书稿的内涵。目前的书籍装帧主要分化为两个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装帧艺术展览或评选,优秀作品荟萃,令人兴奋!另一个是商品世界,花簇簇、亮晶晶,品种繁多、样式新颖,看似一片繁荣,实际上大多数设计作品的水平的确不敢恭维。
书籍装帧设计急需扩展强化它的文化氛围,设计者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为读者而设计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这一改观。书籍装帧就是在装帧设计的每一个部分中,使书籍装帧设计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引导者与倡导者,不断提高书籍装帧的整体品位,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为每本图书增光添彩。书籍装帧是对一种出版物的全面设计,对书籍内容等的综合把握,是行之有效的进行装帧设计的前提。不可否认,现代的书籍设计已经脱离了平面视角,成为整体化、立体化的构造,它包括封面、护封、函套、扉页、环衬、插图等的设计,同时还包括开本、版式与色彩等设计,以及纸张材料、装订方法等技术因素,现在的装帧已经进入立体化全方位设计的时代。
(一)、书籍内容和特点体现
首先是对《我的秘密花园》的封面设计,我对书籍设计的主题形式是要通过图片来解读我从童年,青春期,大学时光和美好未来内容的体现。
在对封面的设计时主要了解图书的内容实质,还要通过我的体会,领会精神,根据我要表达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设计构思。同时在方案确定之前还要分别从所要对我设计书籍的读者、使用性等不同的方面,对书籍做出不同的要求。并综合材料、工艺价格、开本等各种要素,使表现手法与各方面的要求达到和谐统一,并最终被认可。《我的秘密花园》是关于我成长过程中童年友谊、青春期的决心和毅对未来的向往的书籍,它充满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对心灵和成长的探索对我自己成长的一个反思和深刻体会。从书籍装帧的设计中我体会到人的态度如何决定人的生活,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这完全的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在如今的,资讯信息品种繁多且数量巨大,社会高速运转,生活节奏加快,人类已经迈进所谓的“读图时代”,那种单纯的封面设计已不具备表现繁杂信息的能力,也很难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脱颖而出。现代的书籍封面所应具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视觉形象恰当的表达出书籍所蕴涵的精神内核,在功能性具备的基础之上追求审美的境界。而这审美要求的提出和早期简单的封面相比就明显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人们对装帧设计这个书籍的“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所了解的封面则是言简意该的,从这个层面上我对封面的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多层次的形式意味
书籍是一种在动与静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这是书籍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阅读时的每一瞬间的翻动、每一次停顿,就获得更新鲜、更多的信息。在静与动之间享受着阅读的愉悦。所以,书籍的书脊、封底、内封、衬页、扉页、内文版式、封面等的平面视觉形象,相对于独立的平面设计,更具有自身丰富多彩的形式意味。它与外在的书籍形态融合在一起,层层深入,构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诱导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
《我的秘密花园》是我对童年与青春的怀念、现在和未来设想的书籍。从书籍设计来说完全是用图片代替语言,让看到它的读者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童年让人兴致盎然地将一这本书从头至尾地阅读。全书书的装帧设计是以戏剧化的手法逐层逐页展现故事的延续,每一单元的色彩、图象文字均经过精心设计。以图片的表达形式把不同时期的图片以特有的回忆色彩纹样贯穿全书,翻阅时切口处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形成有层次的个性特征和节奏变化。
(三)、装帧材料的形式意味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设计师对书籍装帧的材料设计越来越重视,并把材料设计作为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内容,将装帧材料自身的魅力融于书籍形态之中。以往有些设计者认为,利用特殊的材料来彰显设计,是一种品位不高的设计,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创造性与创新性是现代设计者立足之本,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必将使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更具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的材料是一种无声的设计语言,单就纸材而言,就有多得连设计者都记不清的各类特种纸,不同纸材拥有相异的个性特征,做成书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视触感受,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应:高雅或粗俗、轻桃或稳重、华贵或质朴……准确地使用装帧材料,可以更直接、更鲜明、更轻易地体现出设计者的构思,可以充分发挥“没有文字的语言,毋须图像的绘画”的不可思议的表现力。它的纹理与质感、触觉与视觉所构成的形式意味,己经成为书籍装帧整体美的重要内容。
总结
设计师致力于对装帧设计研究探索的同时,应该对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具有强烈的敏感,同时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挖掘,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拥有了这种对设计探索的高度自觉性,才能催发出大批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装帧设计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书籍设计师在完成这样一种内容传达时,必须努力营造书籍设计中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抽象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遐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性创造和具有哲理的秩序控制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晓兰.书籍装帧的美学特征[J].艺术导刊,1994,(06)
[2]钟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05)
[3]宗华.书籍装帧设计的符号释义[J].中国集体经济,2009,(04)
[4]罗兆麟.论符号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1,(01)
[5]张慈中,于麟.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部分书籍的装帧设计观感[J].读书,1979,(01)
[6]曹辛之.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展览观后[J].读书,1981,(10)
[7]苏旅.吕胜中的线描[J].美术之友,1995,(01)
[8]李淑敏.邱陵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治学精神[J].装饰,1996,(04)
[9]彭波,邬懿.书籍整体装帧中的情感化设计探析[J].美术学报,2008,(04)
[10]黄冰.浅谈书籍的装帧[J].山花,2009,(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