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力”与“美”的关系
1.1“暴力”作为“美”的历史渊源
所谓“暴力”,指的是使用武力或人身攻击或国家之间的纷争,这是最符合普通大众日常观念的“暴力”概念。暴力一般是作为一种攻击的手段而获得其存在意义的,伴随着暴力的往往是流血、伤痛、死亡等悲惨的后果,代表着人们心中的极端负面的情绪的表达,往往为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所不齿。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倡导,若有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练练也凑过去让他打[《圣经·马太福音》5:38-42,中文《圣经》和合本];孔子也提倡所谓君子人格,以温良恭俭让为最高标准。暴力往往与犯罪、堕落、邪恶联系在一起[杨伯峻:《论语·学而》第19章,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页]。
但是在其中我们也会发现,人们对暴力的欣赏却也是由来已久的。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之时,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大自然中拼命生存下来,如果没有一定的施暴能力,就很难挣得食物,那么也就必然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点哪怕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有遗风,许多以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问题,人们会铤而走险,用极端暴力的手段去试图解决,而当暴力真的比正常渠道带来更多的红利的时候,人们也就转而去欣赏暴力的作用了。
1.2当“暴力”成为“美学”
那么这种所谓对暴力的表现又是什么呢?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这种暴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软,也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将血腥暴力的场面进行改造,避免那种过于直接的表达,让暴力成为容易被接受的东西;一位硬,也就是说将暴力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尽全力渲染那种暴力刺激场面,直接性地冲击人的感官。我们发现,电影中对暴力的表达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两种路径:或者通过隐匿暴力的侵害性,渲染暴力背后的正义观念,用伦理道德来软化暴力;或直观地展现暴力,使得暴力更接近其本然状态,仅保留暴力的仪式,至于对其所进行的评判的权力,则最终交还给了观众。
2昆丁·塔伦蒂诺与“暴力美学”电影
2.1昆丁的“暴力美学”源从何来
一般认为,昆丁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有两个来源:一东一西。所谓的东方缘起,指的是昆丁对香港武侠电影的痴迷,他不止一次表现出香港电影对他的创作的深远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的电影开始走向新派风格,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注重文教作用的电影,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电影开始追求纯粹娱乐化的电影,这并没有带来电影市场的扁平化,而是催生了许许多多的各种类型的电影的产生。在这个时期,成为创作的主流风格的正是武侠电影。武侠电影的导演们倡导“以阳刚破阴柔”的理念,奠定了香港电影“暴力美学”的基础。这种“暴力美学”也从武侠电影中溢出,包括黑帮、警匪等等,甚至涵盖了诸多的社会题材。这一时期,吴宇森的作品最是突出,甚至连“暴力美学”这个词,最初就是来形容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可见影响之广大。吴宇森更是把舞蹈元素引入了电影,使得武侠电影走向“唯美”、“奇观”的境界中去,打开了电影界暴力题材的新道路。

2.2昆丁的“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表现
并非所有的电影都能够被成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就连昆丁本人的也不行,很多的镜头充满了暴力,但是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因此在昆丁的作品中,我们将着重分析他的几部为世所称道的几部代表作:《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从中发掘其暴力美学的细节。
昆丁电影中的暴力元素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其一,题材与故事内容;其二,情节与分镜。从题材和内容上看,要发掘“暴力美学”,首先则必须要有暴力的元素,那么何处最能充斥暴力元素呢?自然是黑帮。X是一个黑帮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20世纪初期的黑手党也曾经盛极一时。黑帮之一个存在于正常的体制之外的体制,在这里,往往暴力决定这秩序,谁能玩转暴力,将暴力的作用发挥至极致,并因此而创建秩序,谁就是主宰者;相应地,秩序也会因为暴力的不稳定性而走向毁灭,或造成新的更替。昆丁的电影正式表现着这样的主题。《落水狗》里黑帮老大乔召集了六名惯犯到珠宝店抢劫一批天然钻石,并为了保守机密分别以白、橙、金、粉、棕、蓝六色分别为六人命名,行动虽然成功但却在队伍中发现了卧底警察的存在,围绕这个事件几人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最终一同走向毁灭。
3昆丁的“暴力美学”——营造与接受
3.1昆丁“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后现代叙事
昆丁在电影中对这种暴力的形式感的营造,其所采取的叙事手段可以称之为后现代的叙事方式——无主题变奏带来的视觉冲击。昆丁曾这样直白自述其手段:我每部戏都是东抄西抄,抄来抄去然后把它们混杂在一起——我就是到处抄袭。抄袭与拼贴的手法在昆丁的两部《杀死比尔》中使用得极为精炼。第一部《杀死比尔》融合了动画电影与日本武士道,新娘和奥兰在青叶屋的对战,很显然是在向李小龙的武打场面致敬;而第二部《杀死比尔》融汇的元素就更多了,草飞劈木的中国神奇武术、赤拳回腿的香港拳脚功夫,X西部片在风尘中追杀的血色浪漫这些公路片、西部片的风格,它们以拼贴的方式构建出了一个典型的拼贴式的主人公,也构建出了独属于昆丁电影的新形式。昆丁对于暴力美学的塑造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在于大量血浆的使用,血腥直接的打斗场面毫无保留的展现于荧屏中,裸露在观众面前。
3.2社会对昆丁“暴力美学”的认识与接受
“暴力美学”的兴起有着它特殊的社会背景,通过暴力来表达纯形式的美学,也绝不是昆丁的独家秘方。一个社会对于“暴力美学”认识与接受,是与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正如“暴力美学”所秉持的里理念是表现纯粹的形式的暴力的美,而将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权力交还给观众。
4昆丁对“暴力”的强化与消解
总的来说,昆丁对于“暴力”的态度是“暴力喜剧化”。他的“暴力美学”正如笔者上文所论,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所谓的结合不是讲暴力带入日常生活之中,然后给人以震撼,虽然昆丁也曾在《杀死比尔》中使用这样的手法。但是事实上,昆丁的用意是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吊诡、毫无意义代入到对暴力的描绘之中,把暴力原先所具有的那种悲惨、血腥的氛围消解掉。
结语
昆丁将自己的思考加入了电影的表达中,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这其中,昆丁对“暴力美学”的挖掘和阐释尤为引人注目,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使得暴力题材的电影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伍巧芳,昆丁·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价值分析.作家,2009(24):第215-216页.
[2]. 何欣与王海云,昆丁·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艺术研究.电影评介,2015(21):第83-85页.
[3]. 杨翥鹏与梁春竹,昆丁·塔伦蒂诺电影的叙事特征.西部广播电视,2014(18):第91页.
[4]. 李硕,昆丁·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研究,2007,西南交通大学.第58页.
[5]. 张曦,“低俗小说”叙事简史:从福克纳到昆丁.电影文学,2015(04):第119-123页.
[6]. 吴锡平,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社会观察,2004(12):第38-40页.
[7]. 李硕,昆汀·塔伦蒂诺电影叙事结构分析——以《落水狗》和《低俗小说》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第75-78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