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方言俗语,是地区语言的发展体,代表着一个地区语言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现形成和一个地区长时间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社会习惯紧密相连,是普通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显示生产生活状况的言语。而关中地区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

  前言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域人民群众的思维结晶,透过浅显易懂,甚至粗俗的话语来渗透深刻的道理。关中地区俗语形成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从西周建都镐京开始,关中方言就被称为雅言,体现着关中地区语言发展的历史,有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魅力。
  学术界对于关中方言俗语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如阎成功《关中方言俗语解析》、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西安方言研究》、等,同时方言俗语的研究也出现专门的机构,如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宝鸡文理陕西方言研究所,且研究内容不局限关中方言俗语的共性意义与差异的归纳,也注重方言俗语与古代俗语的差异和读音的地区差异。立足关中,感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探讨俗语的来源与定义出发,给出概括的定义,探讨促使关中方言俗语形成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及发展过程,总结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最后通过列举常见的方言俗语例子来领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精髓,及思考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方言俗语。

  一、俗语的来源与定义

  (一)俗语的来源

  俗即习,《说文解字注》: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1]《淮南子》:“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2]《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3]语指言论,因此俗语的字面意思是流传下来可以进行效仿的言论。俗语最早组合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中,“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4]而涉及俗语来源问题,每个人都有看法,而我认为俗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思维结晶。早在先秦时期,方言俗语已经产生,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贴合人们情感价值取向。关于俗语的来源,我归结为三个方面:
  1、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广泛流传的俗语
  这一部分是俗语的主要来源,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特色的语句,并通过广泛口耳相传而定型。俗语反映了确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向我们传递了当地人的价值情感。普通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生产生活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通过口头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无论富贵贫贱,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工具都可以进行创作,不受限制才能广泛流传。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方言俗语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许多深刻有价值的人生道理与社会经验。方言俗语是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传承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5]
  2、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俗语
  从古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不同地区沟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历史上的民族迁移融合是创造新的方言俗语的一种方式,民族交往必然会带来新的语言、文字、生活生产习俗等,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创造出新的方言俗语。如“嘎达马西”就是从维吾尔族的语言中借用而来。同时商业贸易与战争也是促进新方言俗语产生的途径,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利用坚船利炮迫使清XX屈服,与清XX进行不平等贸易,但侵略的同时也带来的民族的商业用品,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如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机器生产的用品都必须加上“洋”字,“洋火”、“洋蜡”、“洋瓷盆”等,最后宗教传播需要也是俗语产生的途径,宗教传播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带给人们全新的思想价值。阿弥陀佛,是佛教的常用语,天官赐福是道教的用语,如今也当作惯用语流行在百姓中间,成为民众的口头用语,这些惯用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祈求幸福与平安。
  3、从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俗语惯用语
  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俗语都体现着古代社会的印记,借用了古书典籍的典故,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衍化出了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形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联合他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如今也包含吵架原因不是由一个人引起的含义。这句俗语来源于韩非子《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6]唇亡齿寒来源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7]这些俗语都是由古典籍典故,成语演变而来。

  (二)俗语的定义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之前先民们就有了交流沟通的刻画符号,就表明在文字产生前,语言就已经产生。因此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中的俗语也已经产生。俗语产生之初有很多名称,如“土语”、“俚语”、“鄙语”、“俗谚”等。并且典籍中也有了俗语的名称。汉代刘向在《说苑·贵德》中记载:“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本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8]《颜氏家训·教子》有“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9]对于俗语的定义学术界有许多说法,众说纷纭。屈朴认为“俗语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各类俗语品类,是种与属的关系”,是包括口语性成语等俗语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向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词汇和短语”。[10]张清常《常用俗语手册》中认为“只要是言语通俗,道理深刻,意思鲜明,形象生动,说的简明扼要,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的语句都是俗语,包括了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中成句话的一些说法等。”[11]温端政和张书祥共同编著的《忻州俗语志》这本书中认为:“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它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12]吕洪年却指出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俗语指“流行于民间的一切通俗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格言、名句、惯用语、俏皮话等”;狭义的俗语指“谚语、歇后语等并称,除谚语、歇后语之外的来自民间的定型化短语”。[13]同时符淮青先生认为:“我们把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炼的语句叫俗语,它不像谚语那样内容深刻,总结有斗争经验”。[14]
  每个人对俗语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来,俗语应该是确定区域的普通人民群众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囊括各个方面的通俗易懂的话语,包括了谚语、、成语、歇后语以及惯用的话语等。透过方言俗语,可以了解到确定地域内通俗的语言习惯,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到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内容。俗,一定程度上指的是通俗,而不是俗气,鄙俗,这些通俗的语句是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俗语是一个地区语言中最接地气的话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俗语不俗,用通俗的言语来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语简练,道理精辟,易于传诵,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二、关中方言中俗语形成过程

  (一)关中自然与人文环境

  关中,即陕西省关中地区,因东倚潼关,西靠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得名。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五个大市及杨凌区。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3°35′-35°51′和东经106°19′_110°36′之间。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位于陕西省的中部,总面积达55623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19%。南北有秦岭山脉和陕北黄土高原环绕,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质量优越,古书《尚书禹贡》把土地质量归为九等,把属于雍州的关中土地质量归属为上上等。主要水源有渭河、泾河、浐河、灞河等,水源丰富。关中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温和,年均温在6-13度之间,夏季炎热多中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在550-700mm左右,季节分明。
  关中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在关中居住历史长达115万年,而建都史达2177年。关中北部有陕北高原,南部有巍峨的秦岭,易守难攻,是历史上兵家必争地。如今关中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关中环线长480公里,西安、渭南、咸阳、宝鸡4个城区,14个区县、68个乡镇被环绕。,同时宝中、宝成、同蒲、陇海兰新铁路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都促进了关中地区交通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关中与外部的经济交流。
  关中地区的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降水充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且熟制为一年一熟,是全国重要的产麦、棉区。
  关中矿产资源有金、鉬、非金属建材和地下热水,储量可观且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较高,常住人口达2385.06万人。
  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佛教圣地法门寺,大雁塔,道教圣地楼观台,华清池及大型古代皇家陵墓等,又有险峻华山,秀丽的翠华山等景点。关中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因此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关中地区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的回族及其他民族居民聚居。

  (二)关中方言俗语发展历程

  关中方言的起源,最早的启蒙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与临潼羌寨遗址发现的少许刻画符号,虽然这些文字并未被我们所识别,但这些刻画符号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可供他们交流的一种言语沟通方式,并用符号记录下来,代表了关中方言的最原始状态。
  1、西周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王朝,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京,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前,镐京都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关中又处于关中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周代语言就是天下人认可的雅言.《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15]同时孔颖达也认为雅言就是正言,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记载:“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称风。而西都之雅音,固未尽废也”,[16]这就意味着西周时期的京都方言就是雅言,并且在东迁后,京都方言的地位并未完全落下。虽然在武王时期,关中地区的居民并非完全是周王朝及其部族,但从当时来看,周王朝对其他的部族有完全的能力去控制他们,周王朝是当时众多民族中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部族,因此我们认为周代雅言就是当时关中通行的方言。周王室推行宗法制,分封制来巩固统治,根据血缘的亲疏,功劳的大小把同姓诸侯王分封各地,实现周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这种方式无疑促进了京都方言向其他地区的扩散,扩大了方言的使用范围,促进了方言的发展。《周礼》中有记载各地区的部族言语不通,周王朝就采取措施来推广雅言。《周礼·秋官·大行人》:“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17]周王室中负责掌管其他部族朝见和出使其他部族传达周王命令的官员会每隔七年或九年召集各部族的负责掌管言语,文化的人员来王室学习文字,语言,音乐等其他的文化知识,从而加强与周王室的联系,因此雅言就是当时周王朝通用的语言。
  2、秦朝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齐国,统一六国,由此建立了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关中咸阳。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严厉措施:统一秦法度、度量衡为半两,车同轨,书同文字,聚兵器于咸阳等措施。在文字上采用小篆为秦朝官方文字,这就必然推动关中方言的发展且得到广泛应用。秦王朝采取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并行措施巩固皇权。同时,秦始皇迁六国富豪于咸阳,使关中方言与其他六国的语言进行交流与结合,促进文化间相互借鉴发展。秦朝后期,部分关中人迁移到燕地和朝鲜半岛地区,使关中方言使用范围扩大,为关中话注入新的活力。
  秦朝统一六国,书同文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关中方言的地位,逐渐成为秦鼎盛时期的通行话语。
  3、汉朝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建都于长安。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它延续了秦王朝创建的一统阵势,加之西汉帝王励精图治,因此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西汉时期的典礼规定,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礼仪趋于开放,利于沟通交流。西汉及王莽时期在长安建都时间长达225年,无疑提升了关中方言的地位,西汉杨雄在《蝤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就以关中方言为标准对其他的语言进行校释。周祖谟在《方言校笺》中写到:“汉代普通话的标准恐怕是以秦晋语为主的”,[18]即使到了东汉时期定都洛阳,但洛阳与咸阳西安距离很近,语言较为相近,并且三地属于黄河流域,语言也可以进行传播,因此关中方言依旧维持着共同标准语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方言
  魏晋南北朝整体上是长期分裂,xxx经历了多次交替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很纷乱的阶段,因此关中方言也经历了一个衰败期。
  公元311年,胡汉矛盾尖锐,永嘉之乱爆发,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后五湖乱华动乱频发,使人口减少,经济残破,文化事业毁于一旦。社会动荡,中原居民大量南迁,最后形成了金陵,洛下南北两种标准音。但值得庆幸,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在灾难浩劫中沉沦,没有被胡化,因此关中方言也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取代。
  5、隋唐、五代时期关中方言
  隋唐时期,是关中方言的一个发展阶段。公元581年,关陇贵族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大兴城。在杨坚统治期间,他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制定灭陈统一计划,先后于公元581和589年废梁国、灭陈国统一南北方。开创此后近300年国家统一局面,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隋时期,秦音逐渐形成,融合金陵雅言、洛阳雅音、南北朝官音,使关中方言进一步发展。唐时期,定都长安,经济上更加繁荣,文化上更加多元,国力昌盛,注重与外国交流,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中心地区之一,关中方言正式成为官话通语。
  隋唐时期中心在关中,音韵典籍繁多,编《切韵》,加之科举制发达,文章语言有统一的撰写规范及共同的标准音,因此隋唐时期长安话还有较高位置,并且长安话还融合了南北方音,显示了唐王朝的雄风。
  五代时期,唐帝国衰落,关中地区失去了中心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迁移出关中,关中方言地位开始降落,让位于汴洛方言和北平方言,由此只能屈居一角。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各朝,关中方言俗语失去了通用语的地位,但一直都存在。

  (三)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

  1、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建都地,有长久的历史,因此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体现着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人们的价值观念。方言俗语是情感价值的表现体,是关中人民经过长时间的体验感知而总结出来,自生自长的语句,而且“地区方言俗语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19]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人的创造,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关中方言俗语通俗简练,有劝诫、修身、诙谐搞笑。“蓝田的老爷-马卡”是流行于关中蓝田县的俗语,“乾州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体现了乾县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小麦为主。而咸阳地区流行“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这句俗语,咸阳地区作为秦汉建都之地和古长安的京畿重地,优越的自然环境,自然就成为我国秦汉帝王陵墓礼制建筑的密集区。这俗语让我们感受到咸阳地区荣辱兴衰,了解到咸阳地区的古陵寝文化。通过这些俗语我们可以看出关中方言俗语带有地域特色,发展与关中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来源于人民大众,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值得传承。
  2、雅俗共赏
  关中方言俗语得益于先民的创造,有几千年的发展流传历史。很多俗语中包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准则和情感价值理念,值得人们借鉴学习。“有理不打上门客”这句俗语体现了关中人性情憨厚,淳朴。关中地区有习俗,如有喜事必然宴请朋友,乡亲,不仅朋友要来,而且跟主家有矛盾隔阂的人也会前来做客,这时关中人不会把客人拒之门外,反而会亲切的迎进门来。这就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亲和,放低姿态与人不计前嫌的交往。“人要旧的好,衣要新的好”,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感情千金不换。“将心比,都一理”,启示我们处事待人要从别人的立场上考虑。这些俗语都包含积极的成分,教我们为人处世。但同时关中方言也有许多通俗的话语,骂人话是其中的代表。往往涉及到祖宗等,“瓷马二楞”指人呆板,不知变通。“羞先人”,“死狗烂娃”等,这类俗语较野蛮,粗俗。
  3、带有外来文化的影响
  关中地区交通便利,与外界交往密切。因此方言俗语中也就多多少少含有外来文化的影响。铜川市耀州区的小坵镇,这里的居民都是从山东迁移来的人而这里的话就受到了移民的影响。克里马擦就来自于蒙古语,表示快点。这类词比比皆是。
  4、借用它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类俗语在方言俗语中常见,如“五州加一州,溜(六)走(州)”,“锤子打磨扇,石(实)打石(实)”,“六月的萝卜,少教(窖)”,“木匠带枷,自作(做)自受”等。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三、关中方言常见俗语举例

  (一)生产、生活类俗语

  撕不长扽不展:扽音dèn,但在关中地区读dùn,形容人做事情犹豫,优柔寡断。扽,意为拉伸。扽古通作顿,有拉断、扯断的含义。在关中地区组成的俗语还有胡拉单子乱扽被,话说的很多,但说不到点子上,胡扯,胡说的含义。
  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关中俗语中比较常用,而它的起源出自清朝皇帝的祭祀。清王朝建立,为显示国家对农业农民的重视便划出一片称作演练田的土地,由皇帝本人每年在确定的时间内亲自下地耕做,皇帝乘龙辇从宫门出发到演耕田进行耕作,借此来告诫民众该耕作了。随着时间发展,在关中地区便有了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注重私人利益,另一种指不能越界。
  两眼一黣黑:读音为meí,指没文化的人。如“我啥都不懂,两眼黣黑,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憭恔捣鬼儿:指特别聪明能干,但就是不干正事的人。如:小张聪明是聪明,但就是爱胡饰诡,憭恔捣鬼儿,把他爸都气病了。
  打发:这两字在关中地区很常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第一种指关中地区女儿出嫁,如:“陕北地区的人打发女子,要的彩礼可多了”。第二意思是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乞丐为讨口饭吃站在门口请求施舍的现象。而第三种是人无聊,通过找点事干来打发消磨时光。第四种是指指派任命别人去做事情。
  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关中人在长时间的生产中总结了很多气候规律,干农活时要根据气候时间合理的适时耕作,从而提高土地的肥力,让作物增产。现在关中地区引申为做事情要井然有序,按照规律办事,就事论事不胡搅蛮缠。
  三跪九叩首都过去了,就差最后这一哆嗦:形容一个人做事情经历了许多坎坷,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却有了放弃的想法。
  踅是行行,顺是样样: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时讲究规范,能够横竖纵横完整。如今引申为做事情要井然有序,有模有样。
  挂面调盐,有言在先:言即盐,这是一句采用了谐音的字来表达含义的关中俗语,意思是不论说话做事情都要提前说明,当面说清。《白鹿原》中写:“不结亲是两家,结了亲是一家。我这人话短言缺又不会拐弯,日后咱们无论谁和谁有啥成见,都当面讲清,不许窝在肚里,我是挂面调盐,有言(盐)在先。”[20]
  酟格哾哾:酟音yuē,即添加掺和,哾即尝,指饭菜因为调料不够多尝起来没有味道。
  推磨绕圈子:指说话做事情与驴拉磨转圈一样,一圈一圈绕,不能直奔主题,与成语转弯抹角的意思较相近。如“这么重要的事情却在像驴推磨绕圈子,不说重点,肯定是在日弄你哩!”
  得风扬碌碡:音lòuzoú,又叫辘轴,关中地区的一种用石头铸成的农具。主要是把小麦收割晒干后,用辘轴来碾压小麦使它脱壳。一般来说重量重的辘轴是不可能拿起来的,比喻人善于利用优势来做事情,借用有利条件来完成。
  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指所有事情初衷都是好的,但有的人在半道上不按规矩办事,慢慢发展就变了味道。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字面的意思是好媳妇、乖巧的媳妇是丈夫用武力打出来的,而有韧性筋道的面是经过多次揉而形成的。关中地区主产小麦,面食在关中人心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筋道的面食肯定是经过和面、醒面、多次揉搓而形成的。指不论干什么事情,只有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能取得期望的成功。而如今关中地区年轻人只注重前半句,而没有真正领悟真正内涵。
  把暮囊当细详:细详形容人做事情过于周密,指人们做事情把自己做事效率低归于自己做事周密,含有贬义。
  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与笑面虎意思相近。表面上对任何人都很和善,在背地里却无恶不做,使尽缺德的手段害人。《红楼梦》:“一辈子别见她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21]
  从小麦蒸馍,啥事都经过:关中地区盛产小麦,因此面食是主要的。在上个世纪则有卖蒸馍天天推车卖馍,走过的地方非常多。现在用来形容见多识广,也指人老成。
  挨门齐茬:指人民公社化时期,关中盛行大锅饭与集体劳作,社员劳动时挨个井然有序,现在指干活不挑。
  乾州三大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这是流行于咸阳乾县的的一句俗语,带有地域特色。乾州即今天的乾县,乾县位于古城西安的西北,盛产小麦,因此能做出各种面食,锅盔、挂面更是有名。
  蓝田的老爷-马卡:这是流行于关中蓝田县的俗语。马卡指人糊涂,头脑不清楚。相传蓝田县的一个村子里两兄弟在爹娘去世后为一个碾场的碌碡而闹到县衙,蓝田县的老爷升堂办案对两兄弟说:“堂下之人不要吵闹,听本老爷给你断案”,然后命衙役们拿来锤和錾给两兄弟一人分一半,兄弟俩人不愿意就小声说道“这老爷断案太马卡”,县老爷没听懂就问旁边人,旁边人怕引来杀身之祸,便说:“马卡就是好的意思”,久而久之,便有了蓝田的老爷-马卡的俗语。虽然只是笑谈,但也可以看出关中人的幽默风趣,至今仍流传。
  满肚子的花蝴蝶飞不出来:这是采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颜色艳丽的花蝴蝶来指代性格内向却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不善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自己的能力不能展现出来。
  吃了五花想六花:花也可写做檴,比喻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永远不知道满足,得寸进尺。
  灌洋米汤:关中惯用语,与迷魂汤的意思相近,指使用花言巧语或假行为使别人信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失鬼倒棒槌:是贬义的俗语,失鬼与古语饰诡的含义相近。《说文》里认为恑和诡同音,因此指人们做事情欺骗别人,在背地里做手脚。
  跟当官的当娘子,跟杀猪的翻肠子:关中地区的一句俗语,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指入乡随俗。花鼓戏《屠夫状元》中的杀猪匠救人有功,被朝廷封为状元,并且与被救大人的女儿完婚,杀猪匠最后以这句话结尾,十分具有笑点。
  一头子蹬脱,一头子抹脱:抹读音mā,形容利益心太重两方面都没抓住,什么都没得到。关中人以前使用扁担,扁担两头挂住东西,如果两边不一样重就挂不住甚至摔倒,因此指做事情要抓住中心。

  (二)称谓、情绪类俗语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这是关中人对没真本事,却喜欢在卖弄的人的俗称,瓶子装满水时用力摇晃不会发出大的声音,但瓶子只有半瓶水晃动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红五疙瘩六:对不务正业的人贬义的称语,来源于关中的老年人喜欢玩的纸牌游戏,这种纸牌简单好操作,五和六是牌中最小的数,因此一般人都不喜欢拿,被誉为绊脚石,后来就演变为对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人的形容词。
  叵烦:形容人不耐烦,心情低落,提不起兴致做任何事情。
  天下老哇一般黑:对关系密切,有共同喜好的一类人的称呼,关中把乌鸦称作老哇,认为乌鸦全身黑色,且乌鸦哇哇的叫声是不吉利的,是不吉利事情发生前的征兆。这只是关中人对乌鸦的偏见,其实乌鸦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益鸟的。
  老哇撒:关中一种面食的俗称,把面和成稠稠的状态,然后用筷子夹成核桃大小,放入锅中煮熟后,把事先做好的菜倒入即可。因做好的形状和乌鸦的头相似而得名。
  乐人:音yuè,关中人们举办红白事时都会请乐人来助兴或吊唁,乐人队伍人数不等,三到五人多者十人,乐器有喇叭、鼓、二胡、唢呐等,指对从事助兴或吊唁音乐人的俗称。
  阿辈子哥:又称作阿伯子哥,指妻子对丈夫的哥哥或弟弟的称呼。
  麦客:这是对上个世纪在进入关中一类人的统称,麦客大多来自宁夏、甘肃和陕南的偏僻地区,分四路进入关中。每年的五月下旬,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关中平原,替别人收割麦子换取家用,边割边退,最后返回家乡。
  丈儿爸:最初指对年长人的称呼,如今在关中东府地区称妻子的父母亲为丈儿、丈母,而西府称丈儿爸、丈儿妈。
  木犊娃:也写作哞犊娃,是关中人对刚出生的婴儿的统称,哞,是牛的叫声,犊指小牛。一般认为牛生命力旺盛,因此用木犊娃来祈祷婴儿能平安长大。
  蔫萝卜遇见了利插子:蔫萝卜指做事不干脆的人,插子是关中地区的一种锋利的削东西的工具,指做事利索的人。
  擸撒鬼:关中人把垃圾称为擸撒,因此擸撒鬼指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且衣冠不整的人。
  耍娃子:耍读音为fà或shuà,指年龄小,没有长大的小孩。或左邻右舍都喜欢的孩子。
  娃他大大:关中人把父亲称为大,也写做达或爹。娃他大指在关中旧习俗中妇女地位低下且夫妻之间不能直呼姓名,否则就违反了规矩,因此夫妻间就互称娃他大与娃他妈。有时妻子也称丈夫为我家掌柜的。
  崽娃子:对淘气的小孩的统称,也可以看作是关中人对孩子的溺称,也有骂人的含义,如:“你个碎崽娃子,整天就知道闯祸”。
  打狗支桌子,吆鸡关后门:旧时的关中妇女从事繁杂琐碎的家务,因此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在这里形容因为做事情不如意情绪烦躁。
  摔碟子掸碗:摔在关中音为feī或shuī,心情烦躁时便会扔碟子摔碗来表示自己的心情。指发泄不满的情绪或形容有的人不大度,喜欢让别人看脸色。
  瞀乱的很:也作暮乱、木乱,读音为mào,而关中人读作mú,指人的心情没缘由的不开心,心中烦乱烦躁。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达几天: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蚂蚱的寿命也就快结束了,关中俗语指寿命快结束或事情快完结,特指坏人的好日子或时限到了。
  说的头绽话,做的把绽事:对说好话不干好事情的人的统称,也指不履行自己诺言的人。
  没处搲抓:音为wā,意思是高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倚扶,现在引申为到陌生的地方因没有可依靠的人而手足无措,或者形容因失去什么心里难过,无处倾诉。
  嘴撅的能栓毛驴: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的心情不好,直接表现在了脸上。
  熬煎:《说文》熬,火字底,用火来烧,形容人焦急,对所有事都担心,心中承受的压力大。如《红楼梦》:“如今贾琏在外熬煎,往日也曾见过这媳妇,失过魂魄,只是内惧娇妻,外惧娈宠,不曾下得手。”[22]
  不对火:火,比喻人激动,愤怒,在关中有两种含义,人的情绪易激动暴躁,心中有怒气或事态发展很糟,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三)时间、季节类俗语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休眠了整个冬天的龙要结束冬眠起身抬头的日子,是关中地区一个有传统意义的日子。二月二前后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而冬眠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也苏醒觅食。龙因地位高,因此称为龙抬头。这一天关中地区的人会做棋豆这种食物,剪头发,象征新的开始,祈祷人一整年都有福气好运。其他地方有禁止妇女洗衣服、做针线活的习俗,怕伤了龙皮。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天气转暖,雨水增多适合种植蔬菜,适合作物生长。这个节气反映了人们是根据经验来春耕秋种。
  二八月,乱穿衣:阴历的二月和八月,人们会乱穿衣服。这句俗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根据天气时令的变化而总结出的常用俗语。
  冬走十日不明,夏走十里不黑:指关中地区冬天时夜长昼短,而夏天时夜短昼长的现象。这是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总结出来的俗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有啥话留着腊月二十三时送灶王爷时说:关中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都会祭灶神,清扫房屋。旧时人们认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去玉帝报告,因此关中人会在这天烙“灶爷坨”来贿赂灶王,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来给人间来年每家相应的粮食。还会烧纸马去天上驼粮食,关中地区的祭灶习俗,反映了关中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三锤两棒子:也叫三椎两梆子,椎和梆子是关中秦腔演奏的两种乐器。用木椎敲锣,用梆子控制节奏,敲两下梆子击三下锣是秦腔结束的标志。是关中人常用的时间概念,形容时间很短。
  夜个黑:昨天晚上,如:“你夜个黑干啥去了,寻你去都没见你”。
  年时个儿:关中大部分地区指去年,上一年。咸阳三元县一带称年时。
  冷练三九,热练三伏:在关中地理条件下,三九、三伏是最冷最热的时间段,冬至起九天为一九,分为九九,夏至后分为三伏。指气温最极端时还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来磨练忍耐力。

  四、关中方言俗语的传承

  (一)方言俗语的价值

  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特有的地理与人文因素造就的,承载着关中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十三朝的建都历史,与外界不断进行文化交流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因此关中方言俗语反映了关中文化的魅力。
  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文化的载体,用平实朴素真切的言语记载关中文化的历史变迁,是生活在关中地区人的智慧结晶与思想感悟,是民间生活中文化最本质原始的体现,是最贴近大众生活的部分。关中方言俗语用简短、通俗、形象的话语来传递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思维方式、与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不论什么时候都是西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值得我们传承弘扬。
  关中方言俗语也包含粗俗的内容,如涉及祖宗忌讳及人身体攻击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影响了语言的魅力。这些俗语较生硬、粗俗,如“尻子客”,“精尻子撵狼,胆大不知羞”,“嘴硬尻子松”,“背着背篓子看戏,失眼占地方”等,但我认为这里的俗不是粗俗,而是通俗,是民风民俗的本真的反映,体现出率真、淳朴、粗犷的秦人形象。这些俗语使语言更富有灵动性与生活气息,反映了关中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变迁,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弘扬关中方言俗语。方言俗语是一种必须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方言俗语已被年轻一代淡忘,同时面临着被普通话排挤的境况,因此语言趋于消亡时我们必须要弘扬方言俗语这种传统文化,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方言俗语依然含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必须传承。

  (二)传承方言俗语方法

  面对关中方言俗语被淡化的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继承。在大学校园里可开设方言俗语课程,可定期邀请语言专家进校园讲座。电视节目中增加对方言俗语节目或电视剧的拍摄。如前几年放映的《武林外传》,让关中话红极一时。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财富,因此旅游活动中可以增加方言游戏。XX部们成立方言俗语博物馆,可以真正让人们从心里头了解方言俗语的内涵。

  结语

  从周代的雅言开始,历史和地域的因素就赋予了关中方言俗语独特的魅力,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特殊文化的承载体,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关中方言俗语对关中文化十分有意义。关中方言俗语不仅还原了关中人的生产生活画面,显现了人文风韵,而且真实的展现了了文化的精华,具有永恒的表现力生命力。如今传统语言文化面临消失,我们就应该拿出精力与毅力去传承关中方言俗语这种简单,本真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76
  [2]陈广忠译注.淮南子[M].中华书局,2012:723
  [3]崔记维校点.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1
  [4]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M].三秦出版社,2007:127
  [5]王燕丽.霍州俗语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10
  [6]方勇主编.韩非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30
  [7]春秋.左丘明撰,姜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54
  [8]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说苑今注今译[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41
  [9]夏家善主编.颜氏家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4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3
  [11]屈朴.俗语古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6-17
  [12]徐宗才.常用俗语手册[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序
  [13]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273
  [14]吕洪年.试论民间俗语[J].民间文学论坛,1983:第2期
  [15]成昌明译注.论语·述而第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70
  [1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70
  [17]崔记维校点.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87
  [18]周祖谟.方言校笺[M].中华书局,1993:10-11
  [19]崔文玲.内蒙古赤峰地区俗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0]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7
  [2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三秦出版社,1996:481
  [2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三秦出版社,1996:14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7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7日
Next 2020年11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