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本文通过对浦源村“鱼祭”的民俗活动进行探析,以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寻找其中存在的体育元素,并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着“鱼祭游行”“护鱼拳”“护鱼镋”等具有相当体育价值的,包含着强身健体,表演,等形式的体育元素存在:1、浦源村“鱼祭”民俗活动是由南宋嘉定期间大夫郑尚公举家搬迁至浦源村而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鲤鱼仙姑”的信仰而产生的习俗性文化,是当地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的具现化。2、浦源村“鱼祭 ”是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促进身体健康,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当地村民的道德品质培养,促进浦源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维护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充分体现体育价值。3、浦源村“鱼祭”在国家、省、地方各级人民XX的有力支持下,传承与保护得到了较为有力的发展,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经济发展,传承人老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不高,传承陷入了一定困境,传承保护的情况已然不可乐观。

关键词:鱼祭;体育元素

1 引 言

2005年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政策后,我国大量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研究,许许多多的戏曲,武术,民间技艺,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中,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保护,挖掘它的内涵,使其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但大部分的专家学者们的眼光放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少,“鱼祭”作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建省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它并未得到重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本文对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鱼祭”民俗文化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探析浦源村“鱼祭”民俗文化的体育元素与体育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浦源村“鱼祭”民俗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野调查法

本人于2020年2月25日至2020年3月27日期间六次前往周宁县浦源村,观看,参与鱼祭仪式,拜访当地民俗专家郑孝禄先生,护鱼武术传承人郑步校先生,郑桂和,郑爱春等人,观看了各种相关资料,收集资料,并对其分析。

2.2.2 访谈法

走访浦源村民俗馆相关专家以及当地老人,游客,对其进行访谈,记录相关内容,获取资料,其中着重访谈郑孝禄,郑桂和,郑爱春等人。

2.2.3 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资料分析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采用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

3 浦源村“鱼祭”活动概述

3.1浦源村的地理环境

浦源村位于周宁县,隶属福建省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是革命老区,素有“高山明珠”之称。整个浦源村被三山所环抱,村中鲤鱼溪一水弯行,民居住所是依照八卦的布局而建立的;整条鲤鱼溪穿过浦源村而过,如同八卦中的太极一般。

3.2浦源村“鱼祭”活动的起源

3.2.1 鱼祭游行的起源

浦源村建立于南宋嘉定年间,时值社会动乱,河南开封的朝奉大夫郑尚公举家搬迁到周宁,到郑尚公第三代时,又迁到现在的浦源村,他们在此安居乐业,但当时隔壁村庄有许多的恶匪,曾将毒药投于溪中,使浦源村人死伤无数,为了保持水源清洁,也为了预防坏人投毒,郑氏先祖开始在村中的小溪里放养鲤鱼, 以鲤鱼的存活状况判断水中是否被下毒。于是,鲤鱼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浦源村的守护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浦源村人祖祖辈辈对鲤鱼爱之甚之。要说对鲤鱼的保护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是郑氏家族第八世族长晋十公,他非常有远见,当时许多人民食不果腹,担心溪中鲤鱼被捕捞枉费祖先之功。于是先祖晋十公就告诫当时的村民,溪中的鲤鱼乃是仙姑的化身,若有人擅自捕捞,则会有灾祸上身,他制定了严格的村规律例,爱护鲤鱼,且不食用鲤鱼,严令禁止捕捞,并在鲤鱼死亡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自此以后的800多年里,浦源村人一直牢牢遵守这一法令。几百年来,村民视鲤鱼为神灵,村民从不食用鲤鱼。甚至在封建社会的战乱和饥荒年代,村民们也从未动过取鲤鱼食用的念头。浦源村村民爱鱼之甚已经到了极致的状态,在鲤鱼溪下游的土坡之上存在着世界唯一的一座大型鲤鱼坟,唤作“鱼冢”,鲤鱼死后,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隆重的送葬仪式,而且要由德高望重的老者诵读鱼祭文,之后再将鱼埋入鱼冢。在村民们的眼中,鲤鱼与人相守,它们死后应当享受和人般的尊严。这里葬着几百年来死去的鲤鱼。浦源村存在的特别的“鱼冢、鱼葬、鱼祭文”习俗,是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2008年,这个小村凭借这三个“世界唯一”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年代最久的鲤鱼溪”。正是因为800多年初心不变的坚守,才有了这人鱼和谐相守的盛景。

3.2.2 浦源村“鱼祭”活动的传承状况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人民切身投入于建设国家经济中,在近些年经济飞速增长中,许多民俗活动被人们所逐渐淡忘,随着许多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离世,中华民族许多传统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失于人们的眼中,浦源村“鱼祭”活动历经800多年历史,在“大跃进”“抗日战争”等影响中却保留了下来, 近代,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拯救的政策,帮助了许许多多的有意义,有内涵的民俗活动,2005年,浦源村的护鱼、爱鱼的习俗被正式列为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宁鲤鱼溪又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年代最久远的鲤鱼溪”的称号,其中,鱼冢、鱼祭和鱼祭文获得了“三个世界唯一”的称号。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浦源村鲤鱼溪的村民就和其他山村的村民一样,想着离开穷乡僻壤,到外面的繁华大都市去闯荡开辟一番新天地。于是一波又一波的浦源人投身进入大都市。[1]“那个时候,村民们都想着走出去,赚大钱,让生活变得更好,根本不会留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浦源村党支部XX郑祖文如此说道,那些年,浦源村的常住人口下降的十分快,留下的只有老弱妇孺。现如今的鱼祭仪式由于资金,人员等问题只能在比较重要的节假日举行,如三月三传统文化文化节,也存在系统管理上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而且村中的老人年龄已然到达高龄,已然不适合在从事这样的劳动,难以再度登台表演等等,八百多年的鱼祭活动就此逐渐的沉寂了,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并不乐观,传承人高龄化,年轻一代的不重视,以及县XX投入资金不足等等诸多问题都是浦源村“鱼祭”活动进行传承的“绊脚石”。

4 浦源村“鱼祭”中存在的体育元素

4.1鱼祭游行

4.1.1 环溪游行

首先,鱼祭队伍所有主要成员早早集合于郑氏宗祠的广场之前,随后,由司仪郑孝禄领头在前,双手端着鱼尸,其他20名身着统一蓝色服饰的队员紧随其后,锣鼓队手持锣,鼓,鱼旗队高举鱼旗与舞龙队一同从郑氏宗祠出发,途中村民们在自家门口起到,当鱼祭队伍到达自家门前时便跟在队伍的后端,随着鱼祭队伍环鲤鱼溪游行,浩浩荡荡的队伍经鲤鱼溪的石板古道,走过龙门桥,至鲤鱼仙姑像,最终走向鱼冢。沿途锣鼓队按一定的节奏敲打,节奏端庄而肃穆,鱼旗队高举着蓝色的鲤鱼旗,舞龙队在整支队伍的两侧卖力的挥动,队伍后头的村民们虔诚祈祷,队伍人数众多,场面壮观,隆重,整场仪式的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但是所有人并不觉得疲惫,在当地村民的心中,鱼祭不仅仅只是一场简单的仪式,更是心中信仰的寄托,为祭祀死去的鲤鱼,也祈愿更好的明天。

4.1.2 祭台祭祀

在郑氏宗祠左侧的山丘上,高耸着两株连理千年柳杉,人称“鸳鸯树”, 这对“鸳鸯树”有着与《天仙配》互为姐妹篇的爱情故事。在“鸳鸯树”之间建造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鱼冢”。位于“鱼家”左侧有一堵高米许宽一米多长不足四十米的土石坡岸,岸上长着十多株枝繁叶茂的古柳杉。在当初建造“鱼家”时,睿智的郑氏祖先就在土石坡岸底部留有一条连接”鱼冢”,由杂乱碎石累积填充且不规则地留有许多空隙的地下通道。每当“鱼冢中的亡鱼,经过一段时间分化后,其有机质液体、气体,成为有机肥,可以直接渗入土里,最后一部分被柳杉根部吸收,一部分很自然地渗透到了北面的孕育秧田。鱼祭队伍游行结束,到达鱼冢,司仪便将鱼尸恭敬的放置在祭台之上,开始组织村民,村民们站在司仪后虔诚祈祷,鱼旗队,锣鼓队,将村民与司仪团团包围,当司仪拿起鱼祭文时,全场肃静,村民们双手合十祈祷,司仪念完后,锣鼓齐鸣,鞭炮声,锣鼓声混在一起,司仪将鱼尸双手端起,缓缓送入鱼冢之中后,司仪开始宣读祭文:鲤鱼溪人谨奉三柱馨香,三卮清酒,涧藻溪旁五果之馔,致祭于鲤鱼之亡灵而祷告之。系惟汝类诚乃吾族仙姑之后裔鑫斯,遂以涧里鳞潜而蜚声遐迩,迄兹八百春秋,天不永年,遽尔云亡,人非草木,孰能忘怀,含悲忍痛,祀汝魄还招汝魂,以表吾侪博爱。惟祈汝裔蕃昌,构虔诚兮敬陈素,愿有灵兮来格来尝。伏惟尚飨,蒙协洽之岁,鲤鱼溪人拜。全文均为文言文,由司仪郑孝禄所写,念完鱼祭文之后,司仪带领所有村民行三拜九叩礼,祭祀部分才到此结束。如今鱼祭仪式表演队伍共有固定人员22人,其中司仪1人,扶柩1人,军鼓锣2人,锣鼓班子5人,其余人员举鱼旗。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图1)司仪带领,环村游行 (图2)祭祀舞龙

  4.2护鱼武术

4.2.1护鱼武术的起源

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鱼祭”活动的特殊性,引得各方人士的关注,好奇,为了提高观赏性,“鱼祭”逐渐走向一种表演形式,如今,在鱼祭仪式结束后,还会举行护鱼武术的表演,相传大清乾隆年间,中国南少林惨遭劫难,随后有部分僧人逃至周宁县礼门秀坑村隐匿,并将武技传于当地村民,成为周宁少林南拳开基宗师,道光年间,秀坑村张承全应邀前往周宁县浦源村,向郑登进七人传授少林南拳,几人勤学苦练后终成一代宗师,当时各种武技门类繁多,有猴拳、虎拳、挺进拳、畲族拳、后山拳等,主要的器械武术有镋、棍、刀、剑、戟、铁尺等。后为保护浦源村溪中鲤鱼,郑登进等人将南拳稍加改造,创造出护鱼拳,配合农用工具编造了护鱼镋,并传授于当地村民,用以抵御外来侵扰,保护溪中鲤鱼,强身健体。

4.2.2 护鱼拳

由先代村民们郑登进等人为保护鲤鱼创造出来的。如今在郑氏祠堂中的老人郑爱春在年轻时就在练习此拳,而其师弟郑桂和在早年曾经在村中开了一所武术馆招收弟子,以传承护鱼拳。虽然学生不多,但迫于护鱼拳仍然要传下去,他顶着压力做了几年下来,也有一些学生。

护鱼拳共三十二式,由上架踢腿,锁喉扣,马步冲拳等武术动作组成,如今郑爱春与郑桂和为传承人,这套拳法流传至今,代代相传,护鱼拳不仅仅是一套武术拳法,更是村民们对鱼的信仰爱戴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图3)护鱼武术传承人正在表演护鱼拳 (图4)护鱼武术传承人表演护鱼叉

  4.2.3 护鱼镋

护鱼镋是浦源村人的传统武器,由先代村民利用农耕器具保护鲤鱼抵御外敌的伤害渐渐演化而来,其型似现代的防爆叉,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南少林棍术,枪法。有前刺叉腰,上下挑镋,砸地铲,转身后叉等招式组成,传承人郑桂和使得一手好镋,“我们保护鱼的武术重点是在保护鱼,而不是要杀敌”这是郑桂和对护鱼武术的理解。

表1 浦源村护鱼习俗中存在的体育元素

名称 体育动作 体育元素 体育功能
祭鱼游行 步行,舞鱼旗,舞龙 武术,行走 发展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
护鱼拳 上架踢腿,锁喉扣,马步冲拳等 徒手武术 发展身体素质,柔韧,灵敏等
护鱼镋 前刺叉腰,上下挑镋等 武器武术 锻炼意志品质,发展身体协调性

5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体育元素的特点

5.1 宗教信仰性

浦源村村民世代流传的“鲤鱼仙姑”“晋十公”等民间传说,村民们人人信仰鲤鱼,爱护鲤鱼,从而产生的“鱼祭”“护鱼武术”这样的含有体育元素的民俗文化。宗教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形成一起形成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各个历史时代对各个民族的许多领域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对大自然的灾害产生的恐惧的无力,人们开始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宗教信仰这一意识的支配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宗教行为和民风民俗。宗教仪式化进程中,以肢体表达为主要方式的行为活动,有些逐渐演化成为了最初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民族传统。[2]大多的民俗文化都来源于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神话色彩,以神话故事为依托产生的民俗文化也是民俗体育的一大特殊性。

5.2 道德教育性

浦源村村民在8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熏陶,这里的村民从小接受着各种各样护鱼道德教育,对鱼的崇敬之深是他人所难以体会的,通过“鱼祭”活动,“护鱼武术”的传承,对当地村民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有着巨大的作用,“鱼祭”活动的传承严格要求当地村民们护鱼,爱鱼,几百年的传承已经在他们的道德情操上,他们的人格发过程中有着相应的具现化,他们提出的护鱼,爱鱼,敬鱼的村规村律也充分的体现了中华五千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德育先行。品德的发展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过程。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意志是保障,道德行为的产生是目标。[3]体育道德更是德育的发展的重要催化,也是体育德育发展的源动能。“护鱼武术”的本体就是武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当的道德教育性,武德在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术的传授与武德的教育都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都是传统的武德教育产生一定的变化,“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未学武艺,先学武德,如少林条规第一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

5.3 强身健体性

在浦源村“鱼祭”活动,“护鱼武术”的传承过程中,体育的元素不仅起到一种烘托信仰,表演等的作用,也在对浦源村村民身体上产生影响,将“鱼祭”“护鱼武术”还原到本质上,其实就是步行与武术,在传承,活动的过程中对村民身体上有着一定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如“鱼祭游行”的长时间步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护鱼武术”的传承与表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练习,在过程中,让练习者的身心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的状态,长期练习使练习者身体协调性,力量,柔韧等等身体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6 浦源村“鱼祭”活动的价值

6.1 提供心理寄托的价值

体育的价值不是仅限于身体发展的价值,也有着促进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的价值,而“鱼祭”这一民俗活动为浦源村村民以鲤鱼仙姑为信仰,将现存的鲤鱼作为心理的寄托,“祭祀游行”“护鱼武术”在开展和传承的过程之中,祭祀鲤鱼庄严肃穆仪式,使浦源村的村民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寄托,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寄托于此,以求心理上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浦源村村民的心理健康,各代先祖制定的对鲤鱼的各种保护条例如不食用鲤鱼以及各种护鱼的方式方法,如“护鱼武术”的传承,鲤鱼溪河道特殊的“L形水道”,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以对鲤鱼进行保护,不仅保护了鲤鱼,也使村民的特殊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鱼祭”活动对浦源村村民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提供了心理上的寄托。

6.2 促进身体健康的价值

浦源村“鱼祭”文化在村民的身体健康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鱼祭游行”的活动开展过程中,“鱼祭游行”以步行为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长时间、路程的步行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步行是防治心脑疾病的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其实早在1920年,就有外国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做出研究,步行能有效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创造了以步行为主的治疗心脏病和心梗病人的治疗方案,并且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后来,步行可以使骨骼更有效地支撑自身重量,进而降低骨骼内无机物的流失,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等。此外,据专家研究,与跑步相对比,走路不只对骨骼的压力较小,并且还能有效减缓身体内脏功能的衰退。步行每半小时约消耗70千卡的热量。使用步行来达到减重的效果也是非常合适的。古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由此可见,步行有着十分多的益处。武术动作,表演为主要形式,使村民们在活动的传承与开展过程中,也让村民们的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而“护鱼武术”在传承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村民的身体健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武术作为我国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其受众广泛,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体育价值。“鱼祭”活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来自四面八方的观赏者在观看各式各样的活动表演过程中,既欣赏了不同项目带来的视觉冲击,节日的欢乐气氛,品尝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带动参观者释放情感,促进了参观者的身心愉悦[4]

6.3 培养道德健康的价值

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5]体育本身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培养功能,而民俗体育作为体育的分支同样具有道德品质培养的作用,浦源村“鱼祭”民俗活动中的体育元素对浦源村村民的道德品质培养也有着相当的作用,在护鱼,爱鱼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鱼祭游行”“护鱼武术”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道德品质培养,如“鱼祭游行”开展的过程中讲究长幼次序,长者为先,在游行队伍中,祭祀的司仪在队伍的最前端,双手端着鱼尸,而后的是村中的老者,儿童等均在长辈之后,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有着培养当地儿童的长幼之分的意识,而“鱼祭游行”本身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更是在传承过程中强调谦虚好学,尊重生命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6.4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XXXxxxx形成了以xxxx同志为xxxx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高举发展大旗的同时,不断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化的发展对大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浦源村“鱼祭”民俗活动以爱鱼,护鱼为核心,实实在在的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800年前,祖先养殖鲤鱼的明确目的是“净化溪流”和保护饮用水源免受污染。生态文明建设以人和鱼、人类与地球和生物圈之间可以和谐共存,达到“同甘共苦”的境界。第三,平等意识。溪里的鲤鱼被严格禁止捕捞。因为你不能吃鱼。保护鲤鱼是浦源村每个村民的责任,没有人是例外。鲤鱼是如此,浦源村的后代也是如此,“鱼祭”文化因此具有着重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6.5 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两个产业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兼具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在满足人们旅游健身需求、开拓旅游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鱼祭”活动由于其祭祀对象的特殊性,鱼冢,鱼祭文等的唯一性,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吸引着游客的好奇心前来观赏,促使当地的旅游商业有较大的发展,总结过去经验,更深的去了解“鱼祭”活动,使其真正的活起来,鲤鱼溪景区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使“鱼祭”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内在能源,既可以使“鱼祭”活动传承下去,也可以给“鱼祭”民俗活动的传承人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便可以激发村民们传承“鱼祭”活动的动力。当地旅游文化局、鲤鱼溪管理委员会,召集一些青年人来传承“鱼祭活动”的表演,获得了县里各个领导大力支持。开发景区吸引了许多的创业青年入驻景区,为景区注入新动力。鲤鱼古道旁的民俗文化馆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油画、印有鲤鱼溪景色图案的纸扇,油纸伞,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购买。入驻了景区的还有周宁高山云雾茶茶馆、高山农业旅游创意馆、书画院、汉服馆等,有效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

7浦源村“鱼祭”民俗活动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7.1 与现代经济接轨,发展旅游事业

在国家,省,市等各级人民XX的大力支持下,浦源村“鱼祭”渐渐与现代经济相接轨,2005年被纳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以“鱼冢,鱼葬,鱼祭文,”三个世界唯一与“世界上存在最久的鲤鱼溪”获吉尼斯世界纪录,2016年在世界旅游小姐中国福建赛区总决赛中亮相,这些使浦源村“鱼祭”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与现代经济发展相接轨,对当地旅游事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鱼祭”的民俗活动吸引许多游人前来观光。2018年上旬,鲤鱼溪景点接收游客近20万,同比增长约8%,旅游收入接近6000万元。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图5)“鱼祭”在世界旅游小姐中国福建赛区总决赛中亮相

  7.2 建立民俗文化馆,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浦源村“鱼祭”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鲤鱼溪畔建立了一所民俗文化馆,在馆中摆放了许多“鱼祭”特色的照片,油画以及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挂图,较好的促进了“鱼祭”的传承,宣传等。将当代民俗体育发展所需的理念特征与商业、旅游等产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势相结合,形成以各产业促进体育民俗发展。[8]

7.3 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

在农耕文明时期长盛不衰的民俗体育在如今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俗体育的传承日渐式微、影响力日渐削弱、生存空间逐渐减小,这一切现象似乎表明民俗体育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9]许多的民俗文化在随着社会制度,经济的发展格局下逐渐的没落甚至绝迹,年轻一代对于民俗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年轻一代对传承没有兴趣,无人继承,随着老一辈的传承人离世,许多民俗文化面临传承危机,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10]所以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参 考 文 献

[1]叶伏国.福建周宁:八百年鱼祭文化 传承有新人[OB][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7.

[2]纪宇. 意识与仪式:宗教世俗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1791-1792.

[3]张玉强.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体育对道德情感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2):57-65.

[4]郑丽关.蚶江海上泼水节中体育元素及价值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余万予,付秋根.对中华民俗体育的仞步研究[C].武汉: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38- 40.

[6]陈志立.xxxx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

[7]张瑞林.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8]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研究. [D].南昌大学.2014

[9]赵然..现代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困境和出路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江胜信,孙家正.不竭的文化思考者[J].新华文摘2006(20):97-98.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是我大学生活的终止,但不是学习的终结,在此感谢指导老师王振亮的悉心教诲,从选题、设计、构思、撰写都给我极大的帮助,在此感谢他的辛勤付出,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将使我受益终身,还要感谢体育学院的全体老师在学习期间给予的指导与关心,感谢浦源村各位村民以及传承人郑步校,郑佳和等人,感谢受访者的访谈和支持。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使我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最后感谢本文引用中的所有著作学者。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浦源村民俗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探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15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30日
Next 2022年12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