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话语承诺在稳定沟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这种承诺能够增加听话者接受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意愿,但往往说话者也将承担着一定的代价。研究旨在考察小学生对预设的承诺线索及其相应代价的敏感性。本研究共招募四、五、六年级共310名小学儿童。结果发现,在代价上,话语承诺中所言承担的代价最高;但是,对他人组而言,含义在经过证实的情况下,它在话语承诺中代价是最高的;而预设在已证实情况下,它所承担的代价是最低。在结果表明,对于接受到的信息要经过求证,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这更加明确指出预设与含义可以作为说话人承诺的语用线索。
关键词:小学儿童;预设;含义;话语承诺;代价
一 引 言
承诺在稳定沟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当说话人向听话人许下承诺时,听话人乐于接受传递的信息。但当对方发现所传递信息不可靠时,使说话人声誉受到影响[1]。与此同时,这也同样开辟了听话人选择倾听哪些语言线索来判断语言承诺在交际的可信度,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预设与含义可以作为说话人承诺的语用线索。
(一) 概念的界定
预设(presupposition)是说话人为了避免重复啰嗦和提高交际效率、触发语(用来标记上文已知的信息)所标记及没有直接说出的信息[2]。如从“小张不再抄袭作业了”中得到“小张之前有过抄袭作业”的信息,其中的触发语是“不再”。而含义(implicatures)是听话人在对话中对未知消息进行推理[2]。如老师询问小明小张这次是否抄袭,小明回答:“我不大清楚,之前他有被老师抓到作弊”。从小明的话语中,可以推出两个结果:一是小张这次可能又抄袭了;二是这次他也有可能没抄袭。所言(saying)是指说话者话语的表层意思。如“跟上次一样,小刚抄作业了”其所言是“小刚抄作业了”。
(二) 预设与含义二者的关系
从预设和含义在话语中承诺的意义上看,二者皆不是说话人传达外在的信息,但前者是在语境对话中,交流对方认为没有争议的事实。而后者是需要对未知信息进行推理。从上文解释预设与含义的例子中可得知,小张之前有过抄袭作业,而在这个情况所得出的预设作为承诺时,说话人承诺的程度较高。但是对于老师询问小明:小张这次是否抄袭,从这里得出来的推理结果是两种。而对于经过推理下的小张这次是否抄袭作为承诺而言,说话人可信程度较低。而且含义推理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会造成说话人传递信息的虚假,以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推理的信息有权保留质疑。由此,可以得出预设作为承诺时,说话人的承诺较高,而由含义作为承诺时,说话人的承诺较低。
近来语言文学家发现,预设与含义的意义关系是说话人提出问题承诺程度的语用线索[1]。这是因为增加了说话人传递信息承诺程度时,一旦发现信息不可靠,说话人要承担代价[3]。如玛丽担心她的丈夫有婚外情,问她的朋友苏西对此有什么看法。苏西回复:前几天我看到你丈夫和一个女人在电影院。苏西的话语暗示玛丽丈夫可能有婚外遇。事实证明,玛丽丈夫确实在电影院,但身边陪同者是他的妹妹。当遇到这种情况,苏西极力辩护她并不是故意暗示玛丽丈夫有婚外遇。但是玛丽对苏西说的话产生怀疑并且不再那么信任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含义是可以取消的,且承诺的意义较弱。
而且,一些学者坚持认为,由于“涉及内容”的可取消性,所以含义是非承诺的[4]。由于说话人可以确定话题进一步说些什么,一些对应新牵连出来的新信息可以撤消,这里的非承诺不是指话语就是假的,这意味着含义代表一种较弱意义关系,与此同时,这也说明说话人的承诺不像其他关系那样强烈[5]。如您是鞋类设计师团队新主管,您的团队有一份报告快到截止时间,但是你尚且还没收到原件,您向你的团队咨询进度过程。彼得回复:我们有一些延迟,但几乎都已经准备好了。亚当回复:几乎都已经准备好了,3D打印机昨天修好了。而乔回复:几乎准备好,我们昨天已经使用了3D打印机。但是从这里推断出3D打印机昨天没有在工作,虽然3D打印机没有坏,可是最后没有完成报告任务。因此,当员工回复作为承诺时,承诺的程度较低。由此,我们从以上研究了解到以含义条件作为承诺时,承诺程度较弱。另外,预设作为承诺时,它的承诺程度是较高的吗?研究者Moschez以故事研究论证了它的承诺程度较高[9],说明它是个真命题而不是诡辩论!
此外,有学者认为“预设的内容”通常是背景信息,即旧的、先前的或给定的消息[10][11]。这意味着预设的消息是之前已经存在,更加充分论证了它的承诺程度较高。且芬特尔指明预设是“听众不想发生争执”的信息,并且说话人对此毫无争议[12]。如西蒙斯指出预设往往是无争议的,如果听话人不接受预设,那么他所得到的话题就没有意义[13]。这也进一步论证了预设作为话题在承诺程度的价值倾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预设作为承诺时,承诺的程度较高。
(三) 预设与含义对话语承诺代价的影响
预设和含义不仅能够影响话语中所传递信息的承诺程度,还与说话者可能要承担的代价中的声誉有着一定的联系[1]。声誉,即我们所说的名誉或名声。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合作价值的重要体现[8][20]。因而,在与对话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需要慎重的选择值得信任的对话伙伴,且对不值得信任的人在其声誉上进行惩罚[16]。有研究者认为,预设虽能够增加听话者接受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意愿[21],但当它作为说话者所传递的承诺时,它将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当预设不可靠甚至是错误时,说话者可能会遭受比含义更大的信任危机或声誉上的惩罚,因为含义在此时并未断定信息的真实性,而仅是给听话者提供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当预设信息能够得到证实时,相比较于含义,预设的说话者在名誉上或利益上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22]。此外,有研究者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自信的发言者所传达的信息[23],与此同时,语言中所传递的承诺也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19],即在多个听话者认为发言者所传传递信息是虚假的情况下,自信的发言者比不自信的发言者遭受更多的声誉损失[19]。
诸位学者研究也表明承诺在沟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4][15]。在人际交流中,沟通为合作创造有利的机会,但也增加了欺骗的风险[16]。一旦对方发现接受的信息不可靠时,说话人会遭受到声誉损害[17][18]。由此看来,承诺是有代价的,而且听话人需要找值得信任的伙伴交流。此外,一些实验证明,一个自信的说话人比非自信的说话人遭受更多的声誉损害[1][19]。如上文中玛丽怀疑她丈夫有婚外情,她的朋友苏西回复玛丽丈夫和一个女人在电影院,即使苏西极力辩护并没有暗示玛丽丈夫有婚外情,可是苏西往往传递消息都是准确的,以至于这一次玛丽不再相信苏西的辩护。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话语承诺是有代价的,我们需要为传递虚假信息承担责任。
(四) 问题提出
用意义关系来研究承诺时,预设与含义可以作为说话人传递信息的实用线索。但是研究者通过意义关系研究承诺在理论和经验上是缺乏的[24]。在理论上,一个是没有一致的标准来确定每个说话人的意图,他们有可能是恶意的传递信息或者是善意的传递信息。另一个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实验研究能精准解决收益与代价这个问题。当中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如说话人对推理得到的信息也存在不肯定,或者是说话人是想善意的传递信息,不想引起听话人心理或身心极大不适感。再者,研究者主要立足于国外研究成人话语承诺代价,对于国内研究这块是空白。因此,话语承诺研究群体应该渗透到小学高年级儿童,他们处在不成熟与成熟之间尴尬的位置,他们需要为自我言行付出代价。而且本文研究的亮点以小学高年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更有针对性与代表性。
本研究采取故事实验法,选取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参与问卷故事打分的实验,来验证上述提出的假说。探讨该问题是否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本研究可知道小学儿童作为公证人是否较客观评价情境下的预设与含义,可以使得整个文字研究理论更加充实;另一面,我们可以发现小学儿童承诺受预设与含义的影响较大。
(五)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在我国诚实守信的优良背景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断宣扬诚信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说到做到”成为整个社会大环境所推崇的美德,也成为了儿童人际关系中较为常见的交往形式,探讨当代小学儿童遵守承诺情况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弥补当前国内承诺领域较大的空白。
2. 实践意义
为了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使得孩子们养成言出必行的好习惯,让他们能够遵守诺言。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做出承诺有何收益及代价,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够做出承诺的正确时机,并且在做出承诺后,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且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二 实验研究
(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问卷形式为材料,通过不同年级的被试对“预设”(presupposition)、“所言”(saying)及“含义”(implicatures)三种句子类型做出承担代价判断,探讨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儿童话语所承担代价的情况。
(二) 被试信息
总共310名小学儿童参加本实验(被试的详情见表2-1),均为平潭县实验小学的小学生,无脑损伤或无精神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所有儿童均是自愿参加。填写问卷报告均是在读懂里面故事情况下进行,给予15分钟的时间完成填写,一份问卷设置问题一与问题二,总共6小题。问卷共310份,均为有效数据(该实验进行时间为2019年12月16日至18日)。
表2-1 各年级的基本情况
年级 | 性别 | 样本量 | 年龄M(SD) |
四年级 | 男性 | 49 | 10(0.73) |
女性 | 53 | 10.09(0.82) | |
五年级 | 男性 | 44 | 10.08(0.67) |
女性 | 37 | 10.59(0.64) | |
六年级 | 男性 | 56 | 12.07(0.54) |
女性 | 47 | 12.04(0.69) |
(三) 实验材料
采用问卷形式设计实验,当中句子主要包括预设、所言与含义三大部分,小学儿童明确明白故事情境下,方能完成问卷里的打分(实验材料如附录A所示)。
(四)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句子类别:预设、所言、含义)*2(组别:自我组、他人组)*2(类型:证实和证伪)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卷入程度、信息核实为被试间变量;句子类别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在惩罚和奖赏维度上的1-7的评分。
(五) 实验程序
本实验在平潭实验小学的安静教室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允许交头接耳谈论,实验以故事问卷形式进行,呈现在电脑屏幕上。问卷分为3个年段,主要针对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一个年段预计105份,主要设计4个故事,一个故事需要预计75份。
其中实验设计包含卷入程度信息核实类型,如故事1与故事2作为自我组,故事3与故事4就作为他人组。其中故事1(或者故事3)和故事2(或者故事4)分别为信息证实和证伪。小学儿童需要以打分的形式来证实谁说的话的可信度更高,分值范围为1到7分,1表示非常不适合,2表示比较不适合,3表示有点不适合,4表示有不确定,5表示有点适合,6表示比较适合,7表示非常适合,1至7分表示适合度逐渐增加。对里面三个句子进行打分,当打分的分值越低,承担代价就越高。
问题设置为问题一,情境中有3个主人公,分别是小红、小明与小乔。小红所说的话代表预设设计,小明所说的话代表所言的设计,及小乔所说的话代表含义设计。因此,将问题一收集的数据代表打分代价的结果,操作前告知儿童问卷的课题是关于话语承诺的代价,使儿童对这次实验问卷有了解。以及避免乱做的情况,问卷在监督的情况下完成。
正式实验前进行2-3次练习,且对记录的练习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后,确认该数据有效性较高后才可进行正式实验。
提醒注意的事项。儿童在完成数据的填写情况下,就可立即收上来,不可进行中间打分的涂改,有效保证数据的合理性与公正性问题。
本实验程序采用SPSS软件编制,SPSS自动会记录被试的基本信息、图片编号以及反应时等数据。
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通过Excel软件收集,之后实验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实验对象静坐在距离笔记本电脑屏幕大约60cm处的椅子上,且提醒其将坐姿调整到舒服的状态。
三 实验结果
通过对代价的描述性结果分析,如图表3-1所示,分别算句子类别、信息核实类型与卷入程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随着卷入程度的类型波动,平均值与标准差受到相对应的波动,并且不是很稳定保持在一个均值。
表3-1 代价的描述统计结果
句子
类别 | 信息核
实类型 | 卷入程度
他人组 自我组 | |
预设 | 证实 | 5.06(1.33) | 4.09(2.07) |
证伪 | 3.86(2.39) | 3.91(2.01) | |
所言 | 证实 | 3.86(1.83) | 3.39(1.70) |
证伪 | 2.18(1.95) | 2.84(1.43) | |
含义 | 证实 | 5.02(2.23) | 3.91(2.16) |
证伪 | 5.03(2.20) | 3.17(1.70) |
对代价进行方差分析时,在句子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2,612)=35.69,P<0.001,η2p=0.104),事后分析发现,所言的得分均比预设和含义的得分低,因此,所言的代价最高。卷入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1,306)=25.21,P<0.001,η2p=0.076),卷入程度分为自我组与他人组,他人组(M=4.17)的得分比自我组(M=3.55)的得分高,这表明,卷入的程度中自我组的代价高。信息核实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06)=34.71,P<0.001,η2p=0.102),其中证实(M=4.22)的得分比证伪(M=3.50)的得分高,这表明,信息核实类型中证伪的代价高。
同时,我们发现卷入程度与信息核实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9),句子类别与信息核实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句子类别与卷入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2,612=12.16,P<0.001,η2p=0.038)。
此外,句子类别与卷入程度和信息核实类型的三重交互作用显著(F(2,612=5.23,P=0.010,η2p=0.017)。由此以下进行简单交互作用分析:
对他人组而言,句子类别的主效应显著。通过事后分析发现,含义的得分均高于所言、预设,因此含义的代价最低。同时发现其信息核实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另外,句子类型和信息核实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因此,我们进行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在信息证实分析中,句子类型效应显著。通过事后分析发现,预设的得分均高于所言、含义的得分,因此,预设的代价最低。在信息证伪分析中,句子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事后分析发现,含义的得分均高于预设和所言,因此含义的代价最低。
对自我组而言,句子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事后分析发现,预设的得分均高于所言、含义,因此,预设的代价最低。然后,我们却发现信息核实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句子类型和信息核实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四 分析讨论
话语中所传递的承诺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承诺能够增加听话者接受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意愿,但往往说话者也将承担着一定的代价。在以上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条件,所言在话语承诺中承担代价都是最低。而在他人组中,信息又是经过证实情况下,可以知道预设在话语承诺中承担代价是最低的,其含义所要承担的代价却是最高。
(一) 预设在话语承诺中的讨论分析
不论是在通过卷入程度与信息核实情况下,预设的得分均是高于含义与所言,因此预设所要承担的代价最低。这意味着预设作为话语承诺时,它的可信度较高,它经得起听话人的验证。同样预设的低代价,也导致了预设作为话语承诺时信息准确度高,也验证了对于话语承诺意义上来说,预设的话语承诺程度高。这与研究者Moschez的结果相似。在其研究中采用故事情境法在话语承诺中对于信息的理解度。进而结果发现,成人均对预设刺激的打分时高于“非预设刺激”的情境。这说明,预设刺激的代价低于非预设刺激的代价。在我们的实验研究,通过考察小学高年级儿童对候选人打分的高低来讨论预设代价问题,结果表明,预设在话语承诺中代价是最低。由于,预设在话语承诺中的意义,是讨论双方所得知的不争的事实,更是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由此话语承诺中预设所代表的句子更是经过公证且代表的承诺的意义会高于含义所代表句子的意义。
此外,格莱斯认为说话人与听话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这样更好令双方理解,在实验中,作为预设代表的主人公小红可以决定明确说什么内容,哪些信息是较有用的,且对于话语承诺所要承担的代价有一定的估量值,这充分体现了当预设在话语承诺意义上来说,它所要交流的是双方认为没有争议的事实,而且信息准确度较可靠,更能令人信服。
(二) 含义在话语承诺中的讨论分析
含义是指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实验研究中发现,含义在卷入程度中分析,它所得分值均高于预设与所言,因此含义所要承担的代价是低的。但是一旦信息经过证实,含义所要承担代价较高。该结果表明,当听话人对推理的信息加以求证时,含义所承担的代价要比预设大。考虑到小学儿童在含义信息传播中,他们的理解存在异同,而且对于含义,听话人对于信息进行推理,甚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造成在话语承诺中需要判断信息真假度,并且还需要告知小学儿童要慎重传递信息,对于恶意传播虚假信息会造成声誉的损害。
此外,我们可能考虑到说话者在传递信息时,可能会适当地增加或减少,甚至是暗示一些内容[6],导致听话者所接收到的信息是有误的,且当听话者发现自己得到的信息有误时,说话者还能够对自己所暗示的错误信息进行否认,即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可取消性”。而与“可取消性”相关的概念是“可否认性”[7][8],可否认性是指如果说话者在后期能够第一时间否认自己传递错误信息的意图,并且听话者能够接受,那就意味着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可否认的。因此,对于含义代价探讨,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导致含义的代价不同。
五 建 议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手机上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看到有些言论信息,小学儿童应该如何明辨信息的真假?
(一) 养成儿童独立思考能力与热爱阅读习惯
在接收到第一手信息可以思考是否是虚假信息,对于虚假信息采取不恶意传递。而且对于平时人际交往,重视自己向朋友或亲人所许下的诺言,能养成“一诺千金”的好习惯。此外,小学儿童应该时刻明白对于虚假信息的传递,他们需要承担话语承诺的代价。而且,恶意传播虚假消息,造成社会动乱,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二) 时刻保持与家长紧密联系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家校合作,通过对家长的沟通方面,使老师与家长都能作为榜样示范作用,进行正面教育,在儿童面前树立诚实守信好榜样,可以采取货币奖励法,当孩子对于自己许下的诺言能够做到时,适当给孩子所想要的礼物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在平时就能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通过讲关于诺言故事的代表性名人传记,让孩子畅所欲言自己的感悟,借助多媒体影片的放映加强学习,随后可以让孩子写读后感。时刻关注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儿童,通过愉快的人际交往或沟通中,潜移默化使孩子明白言行举止都是会影响身边的人或事物,体会到只有诚实守信才会得到更多的赞赏与肯定,在今后学习与生活中都有具大的影响。若发现小学儿童经常传播虚假信息,而且经过证实发现是恶意的意图,老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惩罚。
时刻关注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新型的课程标准理念,如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意味着只注重智育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诚信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道德的伦理范畴,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友谊的建立更是脱离不开诚信。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将诚信发扬光大。我们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也是影响儿童重要因素之一。在人人都守信用环境下,要达到诚实守信的好行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的事情。针对一些优柔寡断型人格,还需要格外注意判断同伴的诺言是否合理,必要时需要直截了当表明自我的立场。这有助于培养理智型人格,更有利于塑造小学儿童优秀的品格。
(三) 培养儿童脚踏实地面对生活
此外,在双方沟通中,提倡孩子不要轻易许诺,特别是在超出自我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其一,对于所得到的信息,不夸大其谈,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件事。而且在提倡讲真话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话语承诺所带来的影响。有时善意的谎言也能让对方更加有信心,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拼搏。其二,重要的是要养成小学儿童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在收到说话人传递的信息时,我们首先需要将信息经过证实处理,才能够确保信息的价值性,且能保证传播信息的准确度。其三,还需要养成小学儿童健康上网的好习惯。不仅自己能做到文明上网,不随意发布容易违背诺言的信息,而且当在网上发现不恰当的信息时,可以拔打官方热线电话加以举报,争当网络安全监督人。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班主任需要开展一些教育价值活动。如开展诚信相关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再者通过在班会中添加趣味游戏,让学生进行诚信与非诚信的两个不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一定冲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内心自发接受并得到升华。另外,处于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获取信息,要以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接收到的信息。此外,我们还需要确保信息是否是大众都认可的事实,当中不包含任何不确定的因素。在得到的第一手信息我们一定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清谣言和事实,才能在信息化时代更加长期稳定的走下去。
六 结 论
研究通过对儿童进行“打分”的实验,考察小学儿童对于话语承诺代价的了解。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增加,小学高年级阅读理解能力较不错,能够明白故事情境下代表的意思,特别对于预设与含义等句子类型判断有着清晰认识,同时发现,小学生对于角色互换,判断故事的证伪与证实能力尚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此外,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话语承诺代价离不开预设与含义,更是通过实验,让小学儿童明白诚信的价值所在。
七 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对预设与含义的句子类别进行成对比较研究,思路新颖。一方面,研究采用的是故事情境法,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并且对小学高年级儿童承诺的收益与代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让孩童参与到实验故事中的打分,尊重孩童的主体性地位,研究与新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历年来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放在成人身上,他们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成人,缺乏对于儿童话语承诺的关注。本实验的研究主要以高年级儿童为实验的代表,有着新的突破。但是本实验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实验数据不能做到精确性,不能够具体的得出话语承诺收益与代价分值。其次,进行故事实验的打分环节,由于孩童存在主观思维,会根据自我的喜好来得出分值,造成数据有一定性波动与偏差。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应多注重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渗透到生活实际中。
致 谢
在此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林品昌、黄宝珍老师与杨琪老师,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实验的实施,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每稿中的具体问题,均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同时还要感谢教育系提供的优越学习环境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正确引导。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实验组与问卷组的朋友,是她们协助我实验材料的修改与数据信息处理,使我能把研究顺利进行下去,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 考 文 献
[1]Vullioud C, Clément F, Scott-Phillips T, et al. Confidence as an expression of commitment: Why misplaced expressions of confidence backfire[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17,38(1):9-17.
[2]Domaneschi F, Di Paola S. The processing costs of 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18,47(3): 483-503.
[3]Abusch D. Presupposition triggering from alternatives[J]. Journal of Semantics, 2010,27(1):37-80.
[4]Bott L, Noveck I A. Some utterances are underinformative: The onset and time course of scalar inference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1(3): 437-457.
[5]Haugh M. Speaker meaning and accountability in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3,48(1):41-56.
[6]Lee J J, Pinker S. Rationales for indirect speech: the theory of the strategic speaker[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117(3):785.
[7]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8]Sperber D, Baumard N. Moral reputation: An evolutionary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J]. Mind & Language, 2012,27(5):495-518.
[9]De Saussure L. Background relevance[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3,59: 178-189.
[10]Van der Sandt R A.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s anaphora resolution[J]. Journal of semantics, 1992,9(4):333-377.
[11]Tomlinson Jr J M, Bailey T M, Bott L. Possibly all of that and then some: Scalar implicatures are understood in two step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3,69(1):18-35.
[12]Von Fintel K. What is 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 again?[J].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008,22:137-170.
[13]Glanzberg M. Presuppositions, truth values, and expressing propositions[J]. Contextualism in philosophy, 2005:349.
[14]Vallauri E L. The “exaptation” of linguistic implicit strategies[J]. SpringerPlus, 2016,5(1): 1106.
[15]Anderson C, Brion S, Moore D A, et al. A status-enhancement account of overconfide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2,103(4): 718.
[16]Sperber D, Clément F, Heintz C, et al. Epistemic vigilance[J]. Mind & Language, 2010,25(4):359-393.
[17]Morency P, Oswald S, de Saussure L. Explicitness, implicitness and commitment attribution: A cognitive pragmatic approach[J]. Belg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8,22(1):197-219.
[18]Pinker S. The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of off-record indirect speech acts[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07,4(4):437-461.
[19]Tenney E R, Small J E, Kondrad R L, et al. Accuracy, confidence, and calibration: How young children and adults assess credibil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1, 47(4): 1065.
[20]Heintz C, Karabegovic M, Molnar A. The co-evolution of honesty and strategic vigilanc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1503.
[21]Degen J, Trotzke A, Scontras G, et al. Definitely, maybe: A new experimental paradigm for investigating the pragmatics of evidential devices across languag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9,140:33-48.
[22]Mazzarella D, Reinecke R, Noveck I, et al. Saying, presupposing and implicating: How pragmatics modulates commitmen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8, 133: 15-27.
[23]Tenney E R, MacCoun R J, Spellman B A, et al. Calibration trumps confidence as a basis for witness credibilit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18(1): 46-50.
[24]Harnish R M. Commitments and speech acts[J]. PHILOSOPHICA-GENT-, 2005, 75:11.
附 录
序号:______ 年龄:______ 性别:______ 年级:______
故事1
请你设想:你是你们班的英语老师。在上周自习中,有些学生出现抄作业的行为。今天,你打算抓出一些抄作业的学生。你打算询问班级里的学生是否了解这次抄作业的情况。
他们的回答如下:
小红:是的,我发现小刚有抄作业。
小明:跟上次一样,小刚抄作业了。
小乔:我看到小刚在自习中探头探脑。
获得这些信息后,你查看了监控录像发现:在之前的自习中,小刚有抄作业的行为,但是在这次自习中,小刚没有抄作业。
请你记住小红、小明和小乔说的话:
小红:是的,我发现小刚有抄作业。
小明:跟上次一样,小刚抄作业了。
小乔:我看到小刚在自习时探头探脑。
问题一
假如:班级正在开展“我是文明好学生” 的活动,请你作为本班的老师,根据小红、小明和小乔上面所说的话,评价这三位同学适合作为“文明好学生”候选人程度。请你从1至7分进行打分,1表示非常不适合,2表示比较不适合,3表示有点不适合,4表示有不确定,5表示有点适合,6表示比较适合,7表示非常适合,1至7分表示适合度逐渐增加。
小红:小明:小乔:
故事4
请你设想:在上周自习中,你所在的班级的有些同学出现抄作业的行为。今天,你打算找出一些抄作业的同学。你询问班级里的同学是否了解这次抄作业的情况。
他们的回答如下:
小红:是的,我发现小刚有抄作业。
小明:跟上次一样,小刚抄作业了。
小乔:我看到小刚在自习时探头探脑。
获得这些信息后,你查看了监控录像发现:在之前的自习中,小刚有抄作业的行为,可是在这次自习中,小刚也抄作业了。
请你记住小红、小明和小乔说的话:
小红:是的,我发现小刚有抄作业。
小明:跟上次一样,小刚抄作业了。
小乔:我看到小刚在自习时探头探脑。
问题一
假如:班级正在进行“我是文明好学生” 的活动。请你代替老师,根据小红、小明和小乔上面所说的话,评价这三位同学适合作为“文明好学生”候选人的程度。请你从1至7分进行打分,1表示非常不适合,2表示比较不适合,3表示有点不适合,4表示有不确定,5表示有点适合,6表示比较适合,7表示非常适合,1至7分表示适合度逐渐增加。
小红:小明:小乔:
问题二
假如:下周班级将要评选少先队员,请你代替老师,向小红、小明和小乔咨询哪位同学更适合当选少先队员。请用1至7分评价向他们咨询的可能性,1表示非常没有可能性,2表示比较没有可能性,3表示有点没有可能性,4表示有点不确定,5表示有点可能性,6表示比较有可能性,7表示非常有可能性,1至7表示咨询的可能逐渐增加。
小红:小明:小乔: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