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我国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型的同时,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也就随之出现了,多种思想的传播和融合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随着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道德

  一、总论

      (一)课题来源
  让怎样我就怎样
  (二)背景情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我国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型的同时,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也就随之出现了,多种思想的传播和融合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随着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中国,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大量多元化的国外政治、文化观念随着经济的融合,正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网络服务正方兴未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虽然它已风靡一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时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但网络草根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还存在文化的糟粕和发展的误区及短板,网络作为传播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介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与融合。
  大学生是接受新信息、新思维最快的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最活跃,感情最敏感的,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更为强烈的冲击。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微博的广泛传播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带来了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给高校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难以打破,对学生的空头说教和脱离实际的教化丧失了政治上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在很大程度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脱节,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复和错位现象。因此,内容的陈旧以及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不愿接受。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教育素材和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陈词滥调硬性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枯燥和无味中咀嚼着过时的论调和思想,不会起到教化和榜样示范的作用,相反还会形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有内容方式方法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大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出现茫然无措和不知所从,所有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进行积极学习的重要保障。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深刻认识不同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的多样性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多样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避免“一刀切”和一味地强化“灌输”,用案例式、活动式等教育教学方法来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打下基础。
  当今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世界上得到了较为真实的展现,微博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发表个人心声的工具,多元化的思想和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都带来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复杂性,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课题。高校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开始关注并研究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利用心理教育宣传阵地作用,趋利避害,不断探索利用心理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灵活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实际应用价值
  如何切实有效地将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应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借助网络开展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也在不断摸索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理论体系逐渐完备。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发挥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历来是教育界关心的热点之一,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们对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多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霍力岩、李敏谊2005),认为多元化的思想模式决定了当前大学生多元化心理教育的社会原因(王学风2005),心理教育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引导决定了当前大学生道德选择的趋向(杨雪英、朱凌云2006),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心理教育文化对当前高校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决不能物化为对人的单向灌输,而应该变一味灌输为心理感化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尽量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例来教育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力开展模范事迹的学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的效果,让大学生们在积极效仿中体会高尚情操的重要性。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对于本文的写作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所阅读文献
  1、书籍
  王易在专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今天,有45%的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失和误区,指出了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
  2、期刊
  汤伟栋、吴宏卫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南方教育》2009年第4期)中从当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林书兵、徐晓东在《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中研究了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潜能,结合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讨论了利用心理沟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它是讲究“艺术”的,非常注重方式方法的细致、生动,努力追求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进行回顾和概述,从特点和新颖性上对心理教育进行把握。重点对心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心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颖性和互动性,从时代要求方面来分析利用心理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政治经济背景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网络的快速普及方面,研究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探讨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分析当前严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时代内容及实施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心理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探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内涵,从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和学生管理现状来分析了心理教育在高校柔性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多元智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最后综合提出利用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心理教育的对策与思考,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积极的启发性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了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影响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理论,以此作为本方案的参考资料进行研究。还采用实践性研究方法,以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素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真实性。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大学生思想发展与价值观影响的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对实践中遇到的普遍、共性的问题进行合作研讨、反思,从而使课题更具研究的实效性。
  【附】论文结构(初稿)
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教育
  第1章绪论
  第2章当代女大学生发展问题的提出
  第1节多元化经济转型对女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1.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
  2.转型经济环境下的女大学生
  第2节时代背景下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维倾向
  1.大融合的文化背景
  2.新网络时代背景
  第3节女大学生群体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质
  1.思维缜密
  2.较强的亲和力
  3.韧性和独立意识
  第4节女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现实意义
  1.研究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对高等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第3章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第1节影响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历史因素
  1.女性传统道德的影响
  2.女大学生传统德育内容的政治教条化
  3.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第2节影响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现实因素
  1.自由的成长环境带来的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
  2.社会多元文化对女大学生价值典范的消解
  第3节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对其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4节当代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表现
  1.女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
  2.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
  3.女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
  4.女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5节当代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1.崇尚自由,关注自我价值
  2.以功利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第6节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发展的影响
  第4章女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对策
  第1节注重女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2节引导自身定位和人生道路选择
  第3节建立健全女大学生心理教育机构
  第4节为女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价值观引导服务
  第5节实施科学的性别教育
  第6节增强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
  1.增强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
  2.增强女大学生挫折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1]xxx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黄兆强.钓鱼台列屿之历史发展与法律地位•附录二:圆桌讨论会一国际法圆桌讨论会“杨永明发言记录”.台北:东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徐兴稳、吴星杰主编.思想道德素质修养[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黄希庭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郭永虎.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X因素"的历史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第4期.
  [7]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M].生活·读书·新知是三联书店,2001年12月北京第1版.
  [8]王希永李晓珍主编.大学生事业生涯设计与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9]王学川颜桂珍张应抗著.走向成功的自我——对成功人生的哲学透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0]闫艳.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效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2).
  [11]宋伟.“内化”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2]程振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3]粟高燕.论“以人为本”的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3(3).
  [14]陈庆挺.社会转型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8).
  [15]Howard Gardner(1999).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for the 21”Century.New York,Basic Books.
  [16]霍力岩,李敏谊.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
  [17]王学风.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实践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18]杨雪英,朱凌云.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19]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0]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21]张红霞,江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9).
  [22]杜时忠.当前学校心理教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
  [23]吴岩.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5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2月14日
Next 2020年12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