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大数据时代下,上市公司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及资本力量的运作,不断扩张业务覆盖领域,企业规模急速壮大,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经营风险。一方面,快速的多元化战略部署逼迫企业不断进行融资及借贷以获取足够的运营资金满足多领域业务的同时开展,对企业资本获取能力以及偿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元化战略的部署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综合考虑业务扩展领域的抉择、多元化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的耦合反应及新领域中企业的盈利能力等。本文通过对乐视网2011至2017年报表数据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及非财务指标分析,探讨导致乐视网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以及企业面对财务危机的应对措施,注意到传统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财务预警,但模型判断指标需要结合互联网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关键词: 财务危机 预警 策略 乐视危机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商业模式的崛起,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企业的经营发展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互联网商业模式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沟通的优势对企业的经营生产产生深远影响,打破了传统企业经营领域与行业界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人力管理成本等得以降低,企业经营领域及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不少互联网企业凭借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协助得以快速崛起并不断向外扩张,企业建立多元化经营系统的进程亦被提前,或致力于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相关环节、实现规模效益,或尝试打造符合自身多元化发展的生态圈。
互联网带动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中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尤其是财务危机。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不仅需要关注企业商品服务的质量,更要关注企业在市场内的地位,互联网商业模式趋近于零和游戏,只有不断稳固并扩大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影响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才能实现,然而应该注意到,国内很多企业其自身盈利能力及资金实力并不足以支撑其独自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及满足企业快速收购扩张的速度,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债务性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负债率成为国内不少企业的普遍现象。
负债经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见现象,当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与财务费用增长相匹配时,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股东每股收益,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然而互联网商业经济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不少互联网企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快速获取大量资金,并通过不断烧钱扩大企业知名度以及用户全体,抢占市场份额,然后转型发展实体经济或通过股权转让、上市等方式将企业变现,不少互联网企业缺乏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负债经营反而给企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隐患。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传统行业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型、财务危机预警方案、财务人员职业要求以及企业信息的安全保障等并不能完美契合互联网企业,近年来由于企业治理模式和内部控制的缺陷引发的企业财务危机事件屡有见报,层出不穷,甚至进而引发与其相关联甚至无关联的上游或下游企业的正常经营,单一企业的财务危机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被逐步放大波及到各相关行业甚至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健。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商业时代,许多互联网企业依赖市场融资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并进行多元化扩张,企业发展进展不断加快,企业经营领域与规模日益扩大,同时不少企业借助互联网扩大企业规模及影响力的偏好高涨,然而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行业颠覆却并未建立起新的行业限制与规则,资本逐利不受控制,财务危机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新兴互联网商业模式企业的财务危机的研究,剖析互联网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探析适用于互联网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及财务危机应对措施。理论意义上,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经营作为新兴事物,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未完善充分,通过对乐视案例的研究分析是对大数据下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实践意义上,运用现有危机预警模型对乐视危机进行分析并验证其预警效用,有利于现代企业建立适当的危机预警系统,预防财务危机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乐视网作为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互联网多元生态圈的典型,在短短十几年时间,乐视从一家多媒体企业企业逐步发展七个领域的“乐视生态”的上市公司,最终因资金链受阻、断裂,爆发财务危机。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乐视财务危机为案例分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以及预警应对方法,其中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法,通过Z-score模型从财务指标角度对乐视危机进行剖析,并运用定性分析法补充从非财务指标角度对乐视案例的财务危机预警,探究互联网商业模式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适用性,剖析企业多元化战略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探讨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前期预警方式以及应对措施。
(四)文献综述
Fitzpatrikc(1932)通过对19对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和正常企业的净利润/股东利益和股东利益/负债有显著不同,从而认为企业的财务比率能够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对企业未来具有预测作用。
Beaver(1968)在此思路上,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证对比研究发现部分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与企业经营状况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即单一财务指标变量具有预测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效用,并提出单变量预测模型,是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较早研究。后,很少再有专门的单变量研究,大多数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多变量分析方法。
Edward I.Altman(1968)利用多变量判别分析对33家破产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金融预警研究,利用配对样本法建立基于财务比率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破产进行预测。这个模型通常被称为Z值模型。
相似的,Deakin(1972)提出概率模型和Ddmisterd在同年提出的小企业研究模型等现象模型,但这些模型均存在假设上的局限性(要求自变量成正态分布,并满足两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相等)。
自此,多变量分析方法被西方学者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受限于国内市场经济起步发展较晚,国内学者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通过将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验证联系起来,完善国内财务风险预警理论框架。
吴世农、黄世忠(1986)对企业财务危机与预警理论的介绍,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1996)结合Z模型与X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改进并建立F模型,曾陈静(1999)、吴世农、卢贤义(2001)、杨华(2006)等学者通过多变量分析法并结合对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对国外预警模型进行改进,使其符合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杨保安、季海(2001)针对判别分析方法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最先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然而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且对人体大脑神经模拟的科学化、准确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实用性也大打折扣。
黄延芹(2014)通过资本的筹集对企业融资风险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利益划分、接受和分派对股权分配的风险和企业资金活动中的“人本风险”的防范。
孟笑杨(2013)将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并运用到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企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实质及风险应对进行全面的剖析。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生产制造行业财务危机动因分析以及相关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互联网企业以及依赖融资进行经营发展的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并未过多涉及,本文通过对乐视危机的研究,验证现有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预测效果。
二、企业财务危机理论分析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内涵
财务危机指企业的持续经营遭到破坏,企业面临破产、重整或丧失偿债能力。国内外对于财务危机的具体界定尚未统一,但通常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分为两种:一是将财务危机认定为企业某个时间节点的状态,根据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企业破产的规定,将企业是否被界定为破产作为判断的标准,具有实践操作意义;二是将财务危机认定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恶化并最终破产清算的状态,即财务危机存在一个出现到恶化并最终爆发的过程,基于这一认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以及财务危机应对措施才具备理论研究意义以及实践价值,但对财务危机的认定难以具体界定,主要通过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是否出现异常进行判断,主要表现为经营连续两到三年亏损。本文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基于上述第二种认定,主要对企业内部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进行研究。
(二)企业财务危机动因分析
1.内部控制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内部日常经营管理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在出现财务困境等经营风险时采取并贯彻相关应对措施的重要工具。财务危机的出现是由企业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引发,但必然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密切相关,风险应对及预测系统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以及非财务指标的评价综合衡量企业是否存在陷入财务困境以及可能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良好的内部控制是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反之,内部控制不健全,会造成企业各部门相互独立,缺乏有效沟通及监督,引发经营管理混乱、资金管理弱化及战略决策无法有效落实等,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2.风险意识淡薄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企业自有资金难于满足发展的需求,管理者一般倾向于杠杆经营,通过债务性融资或权益性融资快速聚集经营发展资金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地位与影响力。风险与收益总是相辅相成,杠杆经营减少对企业自有资金的需求,相应的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要求更高,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拥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当不利因素产生是及时作出正确的应对,避免财务危机恶化甚至出现财务危机。否则,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却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企业最终陷入财务危机无法自拔。
3.投资决策失误
获取更大的成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投资决策需要与企业现有的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甚至组织能力相匹配。但企业实力明显无法满足投资决策所需,却依旧坚持错误的投资决策,会使企业陷入经营混乱,甚至是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4.过度负债经营
企业自身获利能力与融资负债所需的偿债能力相匹配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减少对企业自有资金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但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薄弱或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无法有效对抗财务风险却依旧采取杠杆经营,会使企业负担过多不必要的利息费用,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不足以抵减债务利息时,企业将面临亏损乃至财务危机。
(三)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财务预警模型是指通过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识别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别模型。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它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
1.财务指标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单一财务指标难于全面反映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本文主要使用Z-score模型从多个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基于多变量的统计方法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的判断,包括企业运营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企业持续经营盈利能力、企业利用资产的盈利能力、企业财务结构稳健情况、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并依据各财务指标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加权计算得出判定数值赋予权重,并结合行业整体实际数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判定。
互联网行业作为国内新兴行业,不少行业内企业都存在缺少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依赖融资资金维持企业的高速扩张以及市场份额,Z-score模型适用于制造业企业,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预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虽然Z-score模型对于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且判定标准需要根据行业进行调整,但其关注的财务指标与互联网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相切合。
2.非财务指标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财务危机的成因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盈利能力与收支平衡问题,还取决企业的经营治理以及整个宏观环境的实际情况。非财务指标从企业经营情况的外在特征对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风险的模糊预测,是对财务指标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补充。
本文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内部控制的非财务指标以及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充分估计各种情况对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影响。同时应该注意,非财务指标作为一种模糊预测,受主观意识影响较大,比较依赖使用者的经验以及业务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一)乐视案例概述
乐视网成立于2004年11月,并在短短六年时间内乐视网迅猛发展在中国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及政治双重力量的驱使下,乐视网规模不断壮大并持续向外收购扩张,2012年正式提出“平台 + 内容 + 终端 + 应用”的“乐视生态”商业模式并开始实践,试图将产业链相关各个环节、各类业态联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实现规模效益,提升技术水平和利润空间,打造垂直整合的闭环生态链与横向扩展的开放生态圈。
然而构造“乐视生态”,乐视网需要发展各种相关产业,多元化扩张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且资金需求迫切,这给乐视网带来了较大的融资风险。乐视将乐视网的上市作为其重要的融资平台,通过资本运作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资金并不断进入新行业建立乐视生态圈的各个环节,先后创办乐视影业、乐视超级电视、“乐视云”云计算服务、乐视体育公司、乐视超级手机、乐视汽车等,至2016年,乐视生态圈覆盖七个领域,涉及下属企业34个。快速扩张及多线并进也为乐视埋下了隐患,一方面,乐视生态的七大领域基本为之前并未涉足的产业,通过资本运作强制进入的新行业却缺乏相应的经营经验及研发实力,另一方面乐视生态布局的大多行业内部老牌企业林立,乐视需要同时与多领域的企业进行竞争以逐步开展业务获取收益,加剧了乐视网的投资风险。
从2016年起,乐视网资金链问题便开始受到公众关注,并于年底深陷“欠款危机”,高管和职工排队离职等。乐视网股价暴跌,不赌不紧急停牌以缓解暂时压力。至此乐视生态开始出现了严重问题,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二)乐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常见的状况,企业运营资金不足通过债务性融资获取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转。然而过高的杠杆资金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费用以及资金链压力,乐视从2011年-2017年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且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乐视在六年间通过发行债券、权益融资等方式累计融资725亿,高额的债务利息以及到期债务使乐视的资金链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融资资金基本投入乐视生态各个环节的建设,企业现金持有量偏低,偿债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2013年起,作为乐视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及CEO的贾跃亭开始通过减持手中股份高位套现,将资金无息提供给乐视进行运营以减少财务费用,同时通过频繁的股权质押为企业获取足够的经营资金,这一系列资本运作从侧面证明了乐视管理层意识到资金链面临的巨大压力。
2.低盈利能力
从2011年至2017年,乐视依托于资本运作进行巨额融资,通过大量的并购企业进行生态圈的打造与发展,不断地高速地向外扩展建立生态圈,乐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乐视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一方面,乐视最初主营的乐视影视等相关业务盈利能力保持稳中向好的局势,然而乐视网为了快速占据市场,扩张终端业务用户数量,企业采取低价销售的激进策略,终端业务销售数据持续上升,但营业收入无法覆盖业务成本,终端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乐视原有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乐视生态大部分投资业务尚处于初创阶段,投资回报率低,且乐视融资取得的资金主要运用于乐视汽车、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的建设,这些领域所需前期资金投资巨大且短期盈利能力弱,业务的不断扩张并未给乐视网的盈利能力带来明显的改变,反而拖累总体盈利能力。
3.过度激进的投资策略
贾跃亭提出的“终端+平台+应用+内容”四层架构的垂直闭环及横向开放的“乐视生态”商业模式确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多元化战略关键是各业务板块间的协同稳健发展,过度激进的投资策略,试图通过融资资金超前构建完整的乐视生态,不断向外投资与扩张,忽视企业发展的正常进程,从2015年起乐视累计投资700多亿元建设乐视生态,高负债经营以及低盈利能力使得乐视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管理层并未及时调整战略方针、投资策略,错过最佳应对时期,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乐视财务危机预警
1.财务指标预警
我们获取了乐视2012-2017年年度财务报表并提取相关财务数据,基于Z-score模型从财务指标角度剖析乐视财务危机的前期趋势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影响。
年份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X1 | -7.66% | -8.37% | -9.25% | 9.77% | 10.50% | 361.20% |
X2 | 13.39% | 12.40% | 10.85% | 8.80% | 6.18% | -66.72% |
X3 | 9.32% | 7.22% | 2.72% | 2.49% | 0.99% | -92.69% |
X4 | 482.53% | 1107.77% | 495.47% | 828.84% | 326.15% | 329.71% |
X5 | 40.24% | 47.03% | 77.04% | 76.65% | 68.21% | 39.65% |
Z | 3.70 | 7.43 | 3.87 | 6.06 | 2.88 | 2.71 |
评价 | 良好 | 良好 | 良好 | 良好 | 灰色地带 | 灰色地带 |
从单一财务指标来看,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企业运营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乐视2012-2016年该指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经查阅同年行业内平均水平可以发现乐视该指标偏低,说明乐视网短期偿债能力虽有好转,但总体偿债能力不足;X2=留存利润/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皆用于衡量企业盈利能力,且可以注意到乐视这两项指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在乐视网扩张业务进入房地产、汽车行业以及财务危机开始爆发时期,该指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数,意味企业盈利能力薄弱甚至处于亏损,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维持正常经营;X4、X5主要反映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健情况以及经营发展能力,该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其中,2015年乐视网各项财务指标皆出现好转,但在查询资料后注意到同行业其他企业2015年财务指标亦出现好转,说明并非乐视网财务状况有所好转而是得益于整体宏观环境的影响。从总体财务指标来看,乐视网Z值总体在3.0附近来回波动,结合乐视不断对外的业务扩展,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薄弱,说明乐视网整体财务状况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管理层需要妥善进行战略决策与投资策略。
基于Z-score模型,我们注意到在乐视财务状况恶化到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前,乐视网财务指标便反映出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不断恶化的趋势,较为有效的预示财务危机的发生。
2.非财务指标预警
乐视网偿债能力薄弱,乐视网激进与超前的投资战略意味着企业投资经营资金需求巨大,企业主要通过债务性融资获取资金,同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占据市场,对融资资金依赖度高,同时营运、盈利能力薄弱,乐视网原有的乐视影视业务核心竞争力不足且受到终端业务影响,盈利能力下降,其他业务基本处于初创阶段,盈利能力弱,且部分业务处于重资产行业,短期内盈利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无法满足杠杆经营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决策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少数个体对企业经营决策影响巨大。截至2016年12月31号,在一系列股份减持套现后,贾跃亭持股比例占35.46%,仍为乐视的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及CEO,公司几乎由其一手掌控。在进入手机行业后,管理层意识到疯狂扩张给公司资金链带来的巨大压力及隐藏危机,亦未能有效阻止贾跃亭进入汽车市场。从非财务指标中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内部控制来看,乐视网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四)乐视财务危机应对策略
1.快速筹措资金,解决企业资金链压力
乐视财务危机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论是进行调整企业业务或投资策略,还是重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都无法有效解决乐视网当前面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企业当前需要通过提高对外融资能力或资产变现等方式快速筹措资金以平稳度过企业财务困境。
2.调整融资结构,加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乐视网管理层为掌控对企业的绝对性控制,主要通过债务性融资进行资金筹措,导致企业少数派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利用控制权掏空公司的偏好上升,企业决策失误的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过多的债务性资金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财务负担加重,对融资资金的过度依赖却过度消耗企业融资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的风险较大。因此乐视网应调整企业融资战略,增加权益性融资力度引入多方投资者持股,减少企业债务性资金的比重,同时加强与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3.调整投资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乐视网持续不断的消耗资金进行业务扩展而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乐视网原有的影视业务受到终端业务的影响,整体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新投资的汽车、房地产、体育等行业业务大多还处于前期投资建设阶段,并且由于行业特性,新业务的盈利能力处于亏损状态且短时间内无法有所改善。另外,多元化战略的成功重要因素在于企业定位及各业务板块的抉择,充分发挥耦合反应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这是乐视生态不具备的,过激的投资战略以及错误的战略实施,乐视网陷入财务危机在意料之中。乐视网应该采取稳健的投资战略,有选择的重点发展现有的部分业务板块,将业务基础夯实并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提高业务盈利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对融资资金的多度依赖。
4.建立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效率
乐视网陷入财务困境且情况不断恶化,与管理层的错误决策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缺陷息息相关。贾跃亭作为乐视网大股东及管理层,对企业具有绝对控制权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导致在乐视网开始出现资金链问题时,乐视网依旧执行贾跃亭的投资决策,消耗大量资金对汽车、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并波及整个乐视生态。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企业控制权进行监督限制,削弱个体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避免个体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因此建立监督治理机制必不可少,同时为减少经营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建立并完善企业风险应对机制亦很重要。
四、研究结论
乐视网财务危机一方面在于其过激与超前的投资战略导致对融资资金依赖性强,高杠杆经营带来的财务负担巨大,并且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薄弱,多元化战略布局却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各项业务均为有明显起色,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的缺陷,大股东对企业具有绝对控制权,少数人对企业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缺乏完善的危机应对方案,乐视网财务状况开始出现问题时,管理层未能及时发现与处理导致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通过Z-score模型以及非财务指标模型对乐视网案例的分析,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于互联网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依旧能起到预警效果,并通过对具体指标的分析能发现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但互联网行业的行业特性,互联网企业对于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且不同经营要素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影响与制造业企业存在差异,而一方面Z-score模型根据企业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模型中权数及判定标准需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非财务指标局限性较大,受限于使用者的个人能力以及企业经营情况相关信息的获取难易程度,主要起到补充作用。完全适合互联网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措施亦需要引起重视。企业需要建立完备企业治理制度减少少数者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引起的决策失误,以及制定财务危机应对预案,减少对企业稳定发展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 中国经济问题,1986(6)
[2]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型[J].会计研究,1996(8)
[3]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警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4]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5] 杨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6(1)
[6] 杨保安.即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之应用[J].预测,2001(2)
[7] 黄延芹.浅析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J].聊城大学学报.2014
[8] 孟笑杨.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13
[9] 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Journal of finance.1968(13)
[10] Ohlson.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