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深化合作,从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两个方面来看,已经具备跻身于世界级湾区的基础条件。湾区在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创新要素、合作基础已达到国际城市群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无限。但同时,湾区不仅面临国际上多方面的挑战,其本身发展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与浪费现象,协同性和包容性较低,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制约日趋紧张。

1.1.2研究的意义

粤港澳湾区与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相比,优势与劣势并存,能否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其关键在于能否把经济驱动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攻克自身的难点。如今湾区的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保持长期稳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献综述

蔡松锋 (2019)分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四大湾区对比分析指出粤港澳湾区在GDP增速,人口资源,基础设施的优势,分析会出现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出来大湾区加快创新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尹龙龙 (2019)对比世界湾区,分析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和劣势,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覃成林,潘丹丹(2019)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程度,总结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以此为基础分析产业经济绩效;曹小曙(2019)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从三角洲地理基础到建设湾区经济一体化高级形态的发展历程;王昊晖(2019)论述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发展的意义,分析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陈晓黎(2019)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与阻碍,提出解决的对策;张智裕,朱江珂,高涵(2018)从贸易、资本、社会交流的三个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程度并进行评估。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的方法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借助有关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文献和行业报告来分析归纳来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数量研究法,通过收集到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数据资料,将数据进行分类整合。

1.3.2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同时,通过对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进行综述。同时综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概况和经济规模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分析。从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章:分析经济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针对经济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1.4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首次提出,研究制定内地与港澳合作,构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同年7月1日,湾区建设协议正式签署。粤港澳三地未来将共同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构成。占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高达7116万亿,截止2018年,经济总量达到1.64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3584美元。关于其经济情况以下有更详细分析。

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8.17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长率为24.35%。2015-2017年,湾区GDP 增长率分别为6.10%、7.80%、7.20%。2018年湾区GDP增长率达到了最高的8.00%,呈波动式增长态势。对比同时期的、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为3.5%、2.7%、3.6%,分别为粤港澳湾区GDP增长率的0.44倍、0.38倍、0.45倍。如图1所示。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生力量,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 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万亿元)

  数据来源: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年鉴

图2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总量情况。深圳、香港、广州,GDP分别达到了24221.98亿元,24022.44亿元,22859.35亿元,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深、港、广GDP合计达到了7.11万亿元人民币,约为大湾区经济总量的65.4%。

深圳占比最高,约为大湾区经济总量的22.29%,香港占22.10%,广州占21.03%,三地差距较小;佛山、东莞GDP占比分别为9.14%、7.62%;惠州、澳门、中山、珠海、江门GDP占比均不超过4%,肇庆GDP占比最低,仅为2.69%。珠海如图3所示。作为辅助城市的佛山和东莞,分别为9935.88亿元和8278.59亿元,区域第三梯队由惠州、中山、澳门、江门、珠海和肇庆组成,分别为4103.05、3632.7、3609、2914.74、2900.41、2201.8万亿元。

这一年,湾区城市经济增长迅猛,但对标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全地区达到了32679.87亿元,北京市GDP达到了30320亿元,比湾区GDP首位且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高出了8457.89亿元和6098.02亿元,上海的GDP约为佛山的3.2倍、肇庆的14倍。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2 2018粤港澳大湾区GDP(亿元)

  数据来源:各区XX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3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占比

  数据来源:各区XX信息

2014-2018年湾区人均GDP稳步增长。从2014年人均12.47万元增长至2018年15.28万元,增长了2.81万元,增长率为22.53%。其中,2017年增长率最高,达到了8%,2018年人均GDP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仅为2.90%。如图4所示。由26个城市构成三角城市群2018年的人均GDP为11.74万元,粤港澳大湾区11市人均GDP为两区的1.3倍。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4 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

  数据来源:各区XX信息

虽然澳门GDP仅为36.9万亿元,在湾区中排第八,但由于人口只有67.6万,澳门以人均55.2万元排列第一,如图5所示。 以人均GDP32.9万元排列第二的香港,虽然经济总规模名次下降,但香港总人口只有748.25万人,相反由于人口密集的深圳和广州,人均GDP不占优势,以18.4万元和15.1万元位于第三和第四,仅为澳门的49.9%和40.9%。第二、第三梯队的城市,人均GDP与GDP偏差不大,珠海为14.9万元,佛山为12.6万元,中山为10.6万元,东莞为9.1万元,惠州为8万元,江门为5.9万元。人均GDP最低的肇庆市,2018年人均GDP为5.4万元,不到澳门的10%。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5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

  数据来源:各区XX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分析经济驱动力要素彼此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或秩序的经济增长推动力动力。借鉴众多关于区域经济驱动力的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的指标选取原则,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情况,最终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指标用于分析,即从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四个方面中分析其驱动作用。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根本的经济增长驱动力。

人才资源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为一个区域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提供支撑。

产业升级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能。

对外开放是通过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形成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2.1科技创新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统计数据,湾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持平;湾区拥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并且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坚实后盾,170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及全国高等院校,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在湾区各个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内不断向引进科科研专项人员、科研实验室、科学装置等,通过改变基础研究创新市场的结构激发创新市场的活力。科技创能力最强的深圳,主要原因是大量新兴的技术进入市场,促进了创新型产业结构转换。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5G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投资,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得以高效发展。2018 年,深圳的5G国内专利公开量和累计专利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位,分别达到了163件和476件。

广州在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有显著优势,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机构。科研院所的数量在广东省排名第一,科技机构占全省30%。在医疗资源上,广州有24家三甲级医院上榜2018届最佳医院80强名单。近年来,广州积极引入国际高尖端新技术为医疗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即使在科研投入方面远不及深圳,但在科研成果转化程度上也在力追深圳。

深圳和广州的科研产出体现了在国际创新层面的集聚效应。目前深、广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创新市场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创新市场的中心,两城之间每年合作的发明专利有292件。

其次体现了逐步消融核心城市联动的外延边界。2008-2018年,深港、广深、广深、广深、深莞、广莞、广佛城市之间加大合作规模,如合作发明专利均超过同时增加了深惠、广珠、深珠、莞佛、珠中之间的创新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持续增强创新网络的密度,拉长湾区外部城市间的联动距离。

科技创新产出是判定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直观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是新技术和新想法产出过程,通常以专利数量、科技转化成果、科技论文发表以及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进行衡量。专利数量是反映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者专家们选择最多的指标。

根据发明专利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湾区分别为71017件、103610件、155074件、193712件、258009件、330832件;发明专利总量持续上升,由71037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长率为80.26%。其中2015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9.67%,湾区发明专利总量为155074件,比2014年增加了51464件。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6 201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

2018年,粤港澳湾区共申请专利数量为359776件。湾区11个城市中,深圳共申请专利108503件,占比30.16%,广州则位居第二,共申请了83103件专利,占比23.10%,佛山申请专利数量为51147件,占比14.22%,东莞以50772件紧跟其后,位居第四,占比14.11%。中山和珠海的科研创新产出能力较低,申请专利数量分别为26310件和16161件;结合2018年港澳、江门、惠州和肇庆的经济发展来看,专利申请数分别2114件、112件、8972件、8836件、3742件,这5个城市的科研创新水平处于滞后状态。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7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专利数量

  数据来源: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

  2.2人才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丰富。目前,湾区拥有超过180所高校;根据2016年的人才资源情况,在校本专生共有1431.16万人,占比21.05%。其中,深圳在校本专生数量最多,共有300万人,广州紧跟其后,本专生有288万人;而中山在校本专生仅有55万人。从在校生占比方面看,香港占比最高,达到了26.18%,东莞和中山在校生占比较低,分别为15.74%、17.03%。佛山、珠海和肇庆在校本专生分别为138.2万人、41.25万人、82万人,占比分别为18.52%、24.62%、20.08%。

表1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校本专生情况

城市 在校本专生(万人) 总人口(万人) 占比(%)
香港 192.07 733.7 26.18
澳门 13.34 65.3 20.43
广州 288 1404.35 20.51
深圳 300 1190.84 25.19
佛山 138.2 746.27 18.52
珠海 41.25 167.53 24.62
肇庆 82 408.46 20.08
中山 55 323 17.03
江门 93 454.14 20.47
东莞 130 826.14 15.74
惠州 98.3 477.14 20.59
粤港澳大湾区 1431.16 67973.49 21.05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流动越发活跃。其次,港珠澳大桥通车,高铁线路发展和“一小时”生活圈,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珠三角中心城市依然是人口聚集度最高的,而港澳地区目前以本地流动为主。主要原因是香港拥有众多世界知名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人才资源储备完全可以满足本地需求,向内陆流入人才比例较低;作为国际大都会,本身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向内集聚。澳门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特点,教育领域涉及旅游、宗教、创新,其中旅游专业吸引大量大学生。广州和深圳主要采取住房补贴政策吸纳人才。

根据2019年湾区人才流动情况分析,除江门之外的其余8市均处于净流入状态。湾区外的流入人才40.39%流向深圳,31.42%流向广州,两者占总流入湾区人数70%以上。但深圳和广州人才净流入率并不高;东莞和佛山人才流入率分别7.40%、6.64%,人才吸纳能力为中等水平;而惠州和中山的流入率与流出率相对持平;肇庆的流入率较低,人才吸附能力弱;相比之下,珠海的人才净流入率最高,为6.07%,则人才流出率为-0.87%,表明珠海有较强的人才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9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情况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2.3交通运输

现阶段,湾区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湾区高速路网密度已达到7.96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的城际铁路主骨架网络;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已经正式桥通车;湾区内有三个港口为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在航空发展方面,湾区2018年的旅客吞吐量达到了2.15亿人次,位居世界湾区之首;湾区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602公里,高等级航道1187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港口是综合交通运输网中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湾区城市群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广州港相比湾区内深圳港、香港港更接近内陆,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共开通集装箱航线202条,其中外贸航线96条,港区有5条铁路专用线与铁路在广州交汇,但是广州本身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

深圳港口今年来发展迅速,得益于其离货源近、成本低,制造业产品运输需求大。但是深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突出,城市建设用地仅100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转型发展对生活岸线需求增加,深圳海岸线生产所占比重提高到31%,必然导致海岸线生活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与香港相比,深圳的国内贸易腹地有限。

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其在进口货运上占有重要地位,凭借本港低税、免税的优势,在中转、集散业务方面,内地港口在短期内难以取代。以由此可见,广州港和深圳港口竞争关系更为激烈。

在珠三角港口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下,广州和深圳的对比之下,东莞港和珠海港等其余7市建设明显滞后,同样面临规模小,集疏运通道不畅,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在2012-2017年,湾区港口吞吐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124579万吨到2017年172084万吨,增长了41.34%。2013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0%;2015年的增长率最低,-1.02%。2017年,湾区港口吞吐量达到了176084万吨,增长率为9%。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航道建设,在全球经济经济复苏,对外贸易形势回暖的环境下,湾区港口群实力不断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0 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吞吐总量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局、澳门统计局

广州港以59012万吨的吞吐量,断层式位于首位,比第二位的香港和第三位的深圳港高出一倍。在中国港口中,广州、深圳、香港的港口占据核心地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东莞港和珠海港的吞吐量分别为15714万吨、13586万吨位于第四、第五。而江门港、中山港、佛山港、惠州港、肇庆港的吞吐量不达1000万吨,分别为8267吨、8044吨、7967吨、7214吨、3973吨。最低为澳门港,吞吐量仅有16吨。

从总体上分析,港口群吞吐量增长不明显,趋于饱和状态,这会导致湾区内部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广州、香港、深圳。同时,对于交通网络运输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1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港口货物吞吐量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局、澳门统计局

广佛、深港、珠澳是三个经济发达、管理人口多、空间规模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核心都市圈,目前仅提供广深港旅客服务,且广州南站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过远,难以发挥轨道交通高速优势。同时,珠澳与广佛、深港中心间缺乏高速铁路连接,因此难以促进三大都市圈整体协同发展。

如表2,作为大湾区的交通中心城市—广州,运营里程高达478km,车站总数257个,去年客运量达30.25亿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1024.1万人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公交化”最高的城市。佛山的营运里程仅为32.16km;东莞的车站总数和全年客运量均为最少,全市只有15个车站,全年3521万人次乘搭。

表2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情况

城市 运营里程 车站总数 全年客运量 单日最高客运量
香港 248.4km 161 15.865亿人次 600万
广州 478km 257 30.25亿人次 1024.1万
深圳 285km 199 10.931亿人次 616.39万
佛山 32.16km 22 9417万人次 36.8万
东莞 248.4km 15 3521万人次 36.96万

数据来源:交通轨道公司公开信息

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机场和澳门国际机场为粤港澳大湾区五个主要机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2.1276亿人次,飞机起降架次总共140.67万架次,货邮吞吐量高达826.5万吨(不含澳门)。

其中,香港国际机场在机场旅客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和吞吐量均是湾区最高,依次为7470万人次、42.77万架次和510吨。得益于国际航运中心的政治地位,超过120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将香港与全球220多个目的地连接起来,往返香港的航班每天超过1100个航班。另一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于正式通车,香港机场的多式联运服务正在逐渐扩大。白云机场的吞吐量和起降架次仅次于香港机场,为湾区的第二大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为4934.9万人次,35.6万起降架次,货邮121.9万吨;金湾机场1122.1万人次旅客吞吐量,8.1万架次,4.6万货邮量。

湾区由于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便利的贸易口岸条件推动着航空业强劲发展。目前,为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物流等往来,除香港国际机场外的其他四个机场均在进行扩建。

表3 2018年湾区五大机场航空情况

机场 旅客吞吐量 飞机起降架次 货邮吞吐量
香港国际机场 7470万人次 42.77万架次 510万吨
澳门国际机场 826万人次 6.5万架次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6973万人次 47.7万架次 190万吨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4934.9万人次 35.6万架次 121.9万吨
珠海金湾机场 1122.1万人次 8.1万 4.6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民航局

  2.4产业升级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和东岸分别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西岸以装备制造业和农业为主;东岸以新兴产业+高科技为主;沿海地区则为生态保护型产业带,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产业。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占比分析区域的产业优化能力,反映产业升级程度。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了分散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深圳持续加快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于深圳具备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所以重点培育发展了一系列新兴产业,还加快发展了金融等各种现代服务业;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并以重工业与基础工业为主;而佛山则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肇庆大力推动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还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利用其综合资源优势,以及中转港口的重要影响力;珠海经济以制造业主导产业;东莞和惠州依托深圳的研发资源加快发展;中山和江门与澳门的合作不断加强,推动自身的现代商贸服务、国际性娱乐、观光旅游产业发展;香港以金融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澳门主要以博彩业,旅游业为主。

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制造业完整且发达,而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但大湾区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工业化程度各不相同,肇庆、江门需要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珠海、东莞等工业化城市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而广州、深圳则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鼓励创新。香港、澳门作为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占绝对优势,但缺少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因此虽然港澳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2011-2016年期间,湾区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1.51%,1.48%,1.40%,1.38%,1.35%,1.34%,下降率为1.7%;第二产业则下降率为2.54%,2011年的占比最高,为35.78%;;第三产业从2011年的62.74%增长至2016年的65.44%,增长了2.73%。表明湾区产业结构“经济服务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湾区城市通过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优化。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2 201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占比

  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广东统计年鉴

香港和澳门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属于纯服务型经济体(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广州和深圳则是典型的3:2:1的产业结构,处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阶段;东莞,珠海,中山,肇庆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差距小,佛山和惠州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阶段。

2017 年,澳门及香港的第三产业分别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2.7%及89.1%,第一产业占1%和1.1%;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分别为 71.02%、58.5%,深圳的第一产业占比是湾区最低,仅占0.1%。珠海、中山、佛山、惠州4 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分别为50.53%、50.3%、57.7%、52.7%。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3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单位%)

  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广东统计年鉴

  2.5对外开放

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阶段,港澳为高度开放水平地区,引领湾区对外开放,港澳以强大的对外平台反哺珠三角制造业对外贸易。

深圳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充分利用靠近香港港口的优势和特区优惠的经贸政策,通过利用外来资金和高新技术拓宽贸易规模和层次。香港至今以离岸贸易为主,其在贸易、配额管制、通关、税收、国际结算、法制体系等优势条件下形成亚太贸易中心。而作为核心城市的广州,在2018年的对外贸易中未能超过万亿元,虽然对外贸易历史久,但近年广州正在摸索转型升级的路径。

东莞凭借先进制造业,与香港、深圳、广州的合作,承接广深港城市产业转移与利用创新创业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最具潜力的城市,以13418.7亿元的贸易额超越广州。广东省其他地区仍处于开放水平比较低下的状态。尽管深圳、香港、东莞、广州的进口贸易额在湾区内部列为前茅,但与上海相比,仍有所差距,深圳的贸易额仅为上海贸易额(5.97万亿)的50%。

贸易进出口比例反映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在贸易领域对市场的开放度。即一个城市贸易值占比越高,表示该城市在市场中的地位越重要,贸易的开放程度也越高。

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贸易全球占比和进口贸易全球占比均出现显著的提升,如表4所示,在2010-2015年期间,出口值占比达到了6.52%,增长率为21.19%;分别为5.38%、5.1%、5.36%、5.63%、5.73%、6.52%;进口值全球占比达到了5.37%,增长率为9.20%,分别为4.89%、4.64%、4.86%、5.12%、5.08%、5.37%;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表4:201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出口全球占比

年份 出口贸易全球占比% 进口贸易全球占比%
2010 5.38 4.89
2011 5.1 4.64
2012 5.36 4.86
2013 5.63 5.12
2014 5.73 5.08
2015 6.52 5.37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贸易总额为89947.93亿人民币,比广东省进出口总额(71618.3亿元)高出25.59%。占全国贸易额(30.51万亿)的29.84%。

其中,深圳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9973.88,排列首位。香港和东莞以20522.24亿元、13418.7亿元位于第二、第三位,但三者之间差额近乎1000亿元,差距明显。广州以9810.15亿元位于第五。佛山、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澳门、肇庆分别为4599.33亿元、3334.65亿元、3246.28亿元、2341.88亿元、1473.26亿元、837.69亿元、389.87亿元,八市相加仅为16222.96亿元,占湾区总额18%。

总体而言,湾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发映对外开放水平不均衡且差异大,从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开放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图14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局、澳门统计局

  3、经济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科技资源分配不均,创新实力差距明显。

高校资源大多聚集在香港和广州,湾区深圳缺乏本土知名院校。在教育部科技奖上榜的高校中,广州高校占11间,香港占5间。广东省内高校毕业人数众多,2019年,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高达53.92万人,但尖端行业人才多依靠政策引进,如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导致人力成本上升。在科研技术方面,广州在研发机构和产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研发人员占比和技术改造投资方面存在不足;深圳的创新主体绝大多数是企业,科研创新源头薄弱,不利于长远发展;佛山工业在技术改造投资和创新环境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东莞的科研综合指数增幅在珠三角地区中排名第一,但在企业创新环境方面仍与深圳和广州有较大差距。湾区总体科技资源分配不均,创新实力差距明显。

  3.2人才流动大,留存能力较弱

湾区外人才流动主要偏向广州和深圳,31.42%流向广州,40.39%流向深圳,两地相加71.81%,但是两地净流入率不高,仅为2.14%,意味人才流失率也高。湾区内房价水平整体偏高,深圳以每平米超6万元的房价位于大湾区内地城市首位,广州则每平米约为3.4万,珠海和东莞均在每平米1.5万元以上,其他城市房价在每平米1万元

  3.3交通设施缺乏综合规划,未形成协同效应。

湾区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尚未重视各地优势的利用、发挥以及城市间互补性合作。广州、深圳和香港竞争激烈,在湾区距离中心半径100千米范围内,港口群、机场群存在同质化竞争,同时还存在腹地重叠、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湾区内部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在城际轨道方面,湾区内陆9市城市交通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等级及管理层级不一致,现阶段交通规划比较零散,阻碍了湾区生产要素的流动。

  3.4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加剧,城市分化态势严重

香港和澳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肇庆仅为33.5%。肇庆在珠三角地区属于欠发达城市,传统制造业升级滞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而深圳、惠州、东莞等制造业快速发展,体现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呈现强者更强的态势。佛山、肇庆等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更艰难,缺少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2011—2018 年,深圳、惠州、东莞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3%、8.0%、11.7%;佛山、江门、 肇庆则分别为 2.1%、-0.6%、2.5%。

  3.5开放水平总体分化,局部趋同

深圳、香港、广州开放水平高且发展迅速,江门和肇庆开放水平滞后。导致湾区内部两极分化,肇庆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深圳的1.3%、香港的1.8%和广州的2.9%,贸易开放度低。核心城市未能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从长远来看,由于湾区呈现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不利于湾区构建协同对外开放新体系,也不利于实现世界级城市集群的发展目标。

  第四章 政策性建议

  4.1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建立系统化、有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完善创业市场环境以及保障知识产权;加大科研和高校建设投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R&D投入强度,引领型企业建设,打造大湾区 在创新资源聚集方面的优势。

  4.2 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优化政策

湾区各城市结合企业的发展和求职者薪酬预期、综合条件,核定相应的薪酬待遇和最高工作时长;深入了解企业员工在住房和子女教育的需求;针对科技型创新型等高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如落户便利,住房补贴,人才基金等;为留学回国的人才提供简化落户手续的支持通道;和突破港澳与内地之间地理、制度限制,优化港澳与内陆之间的签证、税收、医疗福利、子女教育、职业资格证认证,货币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

 4.3 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互通互融

建立合理的港口协同发展合作磋商体制,推动湾区形成有分工、有层次、有合作的港口综合物流体系,明确港口定位,增强湾区的综合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在交通,产业,空间形成一体化,加快交通网络设施的互通互融,推进内陆港建设,扩大湾区经济腹地。

 4.4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产业升级。

促进城市群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加强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具有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的开放型、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4.5 促进湾区内部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深化广东自贸区制度创新,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促进国际与国内有效对接市场和资源,推动湾区各地参与更高层次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拓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间的点对点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

[1]蔡松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国信观点.2019.30-34

[2]王先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J]城市观察,2019.第4期.

[3]王昊晖.“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与机遇 [J]品牌研究.2019.22-23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XXX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9 第9期.

[5]尹龙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和路径分析[J].党政论坛,2019.37-40.

[6]陈晓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探究 [J]中国日报,2019第26期.

[7]曹小曙.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理论与实践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第7卷.

[8]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绩效分析 [J].区域经济,2018.

[9]张智裕,朱江珂,高涵.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评估[J].区域经济,2018.465-467

[10]沈子明.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J].中国会议,2018

[11]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建议[J].产业观察.2019.第015版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驱动力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646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14日
Next 2023年1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