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人员的流动在现代社会交通系统的不断发达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容易,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城市的不断开放使得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工作居住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乡-城、城-城这两个角度对广东省广州市近些年来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解。
方法:本项目以探究工伤保险的参保现状为出发点,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居住于广州市的流动人员,将这些样本分为乡-城的流动人员和城-城的流动人员这两类,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的个体特征、职业状况、流动经历的工伤保险参保比例差异。
结果:流动人员构成以青壮年和已婚者为主,大部分人都接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但是城-城的流动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优于乡-城流动人员。务工/工作为主要的流动原因,就业时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相对热门的选择。
结论:流动人员整体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且城-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好过乡-城流动人员。性别和婚姻状况对于参保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单位性质对参保有显著影响。机关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保率很高。
【关键词】工伤保险;个体特征;流动经历;职业状况;乡-城/城-城流动人员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人员的流动在现代社会交通系统的不断发达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容易,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城市的不断开放使得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工作居住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当前人口迁移的范围、距离和规模因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渐强大而飞速扩大,流动人员已经不仅仅包括偏僻地区且收入低的农村人口,许多在城市成长的人们也因各种原因而流入繁华都市。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发展,以当前发达国家为鉴,我国的流动人员在近些年里就迁移规模而言仍旧进一步会有很大的增加。而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乡-城、城-城这两个角度对广东省广州市近些年来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广州市的流动人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工伤保险的参保比率,分析影响是否参保的主要因素。本次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流动人员参保现状的特点,可以丰富现在关于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调查的研究,为庞大的流动人员能拥有足够的工伤保险保障出一份力量。
1.2.1研究意义
我国所拥有的人口规模是全世界最庞大的,这些人口为我国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差异大的条件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卫计委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人口总数中流动人口具有相当高的占比。在实际生活中去研究流动人口能否融入流入地,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或者生活下去,是否能享受到流入地的政策和服务的均等化,是否与流入地享受同等社保的参保福利是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部分,强制性是它的实施特点。工伤保险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当遵循法律责任,也是国家合法赋予职工的一项基本权利。该文的研究对于流动人员,有助于帮助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为他们合理争取个人利益做好铺垫;以及增强他们的保障水平,解除职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得以更加积极、专注投入工作中。
该研究的意义在探讨城-城、乡-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的参保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达到完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供参考。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保障的同事对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计划
1.2.1 研究框架
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通过筛选整理出广州市流动人员的样本。首先将样本以户口性质分为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影响样本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流动经历和职业状况。其中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流动经历包括流动类型、流动时间和流动原因,职业状况则分为单位性质和行业类别。其次对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参保状况和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交叉分析。最后对参保状况和影响因素作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学习影响参保的因素如何分类并统计各因素的特点。
(2)分析比较法,分析影响流动人员的个体特征是否影响参保积极性,分析流动人员的单位性质与参保工伤保险的关系。
(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的虚拟变量设为因变量,研究对于参保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
1.2.3 创新点
(1)从乡到城以及城到乡的两种流动方式分析比较广州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2)提出流动人员的个体特征对决定是否参与工伤保险的具有显著性影响。
(3)提出提高流动人员参保意识的相应方法。
1.3文献综述
1.3.1理论综述
1.刘易斯理论
刘易斯理论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中提到一般有两个经济部分存在发展中国家,即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传统农业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向工业部门不断的转移,从而来满足工业部门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扩大的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从传统农业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生产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1,2]。
2.年龄-迁移率模型
Rogers根据西方国家的迁移数据,提出了经典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认为少儿时期迁移率较高,但呈现下降态势,后开始快速上升,到青壮年时期达到峰值,之后又开始下降到较低水平,大约在60-70岁老年期形成一个迁移小高峰。20世纪90年代初,杨云彦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比对了经典的Rogers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发现我国人口迁移的年龄特征与经典的Rogers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基本一致。后来,刘敏、王泽强、王金营等分别用最新的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年龄别迁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流动人口的年龄迁移率模式与发达国家相似,不过倾向于更为年轻化的特征[3,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41亿,这意味着全国超过六分之一的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他乡生活居住。而其中2018年广州市的流动人口为967.33万,仅次于拥有972.69万流动人口的上海市,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中排名第二。 同年年末,由广州市统计局的公开数据可知户籍人口数量为927.69万,这意味着非户籍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的参与性也不亚于户籍人口,然而由于户籍限制,流动人口在外地工作同时常常面临着应有的福利待遇难以享受的问题。
放眼全国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情况会因地区的不同而不一样,但当下缺乏基础的社会保障对于广大的流动人员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在王桂新看来,农民们是在市场顺其自然的指导作用下,自己在理性的选择前往参与城市建设。人口的流动是有利于加深城市化进程。杨翠迎通过统计数据得到,外来农民工转退保现象越来越多。我国部分城市参保率低已经得到论证,比如陈育民论证得出邯郸市农民工参保率很低,并且工伤事故层出不穷。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特殊群体,梁家春研究表明城中村难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险条件,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制度建立较晚,加之人口流动性较大,所以很难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社会保险[5,6,7]。
在工伤保险方面,从已有研究基础来看,徐道隐指出虽然流动人口工伤保险一直欠缺,但是由于个人特征、行业类别、单位性质的不同,对工伤保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刘芳在了解了农民工工伤立法和实施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伤保险应用面较少、赔付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建议改革工伤保险的赔付机制,主要体现在工伤保险的预防方面。于欣华、霍学喜认为劳动与劳务区分比较明显,应该降低工伤保险的认定难度,进行相关有效的改革,提高流动人口的工伤保险的实用性[8,9][]。
1.3.3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流动人口参保因素与户籍制度有关,陈淑君发现政策缺陷,比如户籍制度是造成流动人口参保率低的重要原因。G.Y.Cao•G.Chen•L.H和Peter&Shang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阻碍了我国城乡的发展,同时也控制了流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所享有的福利。另一方面看,流动人口个人特征与收入限制存在差异导致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缺失[5]。Nielsen and Nyland发现男女性别同样也会作用于参保结果,女性参保的意愿是没有男性那么强烈的。另外文化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参与职业相关的培训对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员的投保社保的作用也很大。参保的可能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培训越多而越高。可见流动人员的主动参保情况会随着自身见识的提高而有所改善。
1.4 数据来源及概念定义
1.4.1数据来源
该文使用的数据是2016年卫计委针对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设计问卷并从中收集而来的监测数据。虽然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也对全国流动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但是该年度的问卷并未涉及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因此使用2016年度的数据。本文为提取有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筛选。经过筛选而选择出流动地为广州市的样本,并删除了户籍状态不明确、年龄59岁以上和不清楚是否参与工伤保险的流动人员,最后确定乡-城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一共1656个样本量,城-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一共300个样本量。因此,为了更符合本文对广州市的流动人员研究主题,该文通过筛选与整理2016年全国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后获取的本文可使用的样本。
1.4.2概念定义
流动人员是与中国的户籍制度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户籍制度下的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行政辖区范围,且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从事生产生活的人员。本文选择年龄不超过59岁且明确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的流入广州的流动人员作为样本,并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乡-城流动人员和城-城流动人员。其中将户口性质为农业及农业转居民这两种归为乡-城流动人员,非农、非农转居民及居民则纳入城-城流动人员。
2 广州市流动人员的基本特征
2.1 规模特征
乡-城流动人口为主要群体
在户口性质上,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普查中将户口性质分为农业、非农业、农业转居民、非农村转居民、居民和其他(含无户口)六个类型,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如果户口簿上是居民,则要在农业转居民和非农业转居民中进行选择并填写。如果出生时是居民,就直接选填居民。因此本文将农业和农业转居民的两类人员定义为由乡-城转移的流动人员,非农业和非农业转居民以及居民这三类人员则定义为城-城的流动人员。将数据中的1956个广州市的样本进行频率分析,户口性质为农业及农业转居民的人数为1656人,即总体上乡-城的流动人员占据总人数的84.7%。户口为非农业、非农业转居民以及居民的人数为300,即总体上城-城的流动人员占据总人数的15.3%。以上分析结果显示:乡村人员流动性远远大于城市,这说明流动人员的来源还是以乡-城为主要群体。而且农业转居民和非农业转居民的人口数量较少,反映了流动人员能够获取居住地本地户籍的难度大。
2.2 个体特征
2.2.1流动人员中女性大于男性
从性别构成上看,从流入广州市的整体1956个样本数据中,其中男性样本一共930人,占据总人数的47.5%;女性样本一共1029人,占据总人数的52.5%。由此可知,女性人数相对大于男性,但是两者人数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在广州市的流动人员检测数据中筛选出乡-城的样本1656个,城-城的样本300个,通过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流动人员最大来源途径为乡-城的女性,其次为乡-城的男性。而城市的人员在人口流动中都是少数人,在广州的流动人员最少为城-城的男性。总体而言,流动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但是从乡-城、城到城两个角度看,由城-城流动人员性别差异较大于乡-城流动人员。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流动人员性别构成情况 | |||||
户口性质 | 百分比 | ||||
乡-城 | 城-城 | 乡-城 | 城-城 | ||
性别 | 男 | 791 | 137 | 47.8 | 45.7 |
女 | 865 | 163 | 52.2 | 54.3 | |
总计 | 1656 | 300 | 100 | 100 |
2.2.2流动人员大多数为青壮年
从图2-1流动人员的年龄上可看出,乡-城流动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39岁,众数为25岁;城-城流动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3.59岁,众数为29岁。根据图2-1可以看出20-29岁和30-39岁是流动人员数量最多的群体。其中乡-城的流动人员中20-29岁最多,城-城的流动人员则是30-39岁的最多。由此可看出在年龄组成上,乡-城的流动人员比城-城的流动人员总体上更为年轻。流动人员中50岁以上的人极为少数,说明现在青壮年为流动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
图2-1 流动人员年龄构成
2.3.2 城-城的流动人数与学历具有正相关关系
分析图2-2乡-城与城-城流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可看出,在乡-城与城-城两个群体之间,受教育程度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在乡-城的人员中,处于初中学历的人最多,其在乡-城中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城-城。而城-城的流动人员中处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五成,是城-城的流动人员的中流砥柱。但乡-城的流动人员中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还是少数人。高中及及中专学历的人在城-城与乡-城中则无明显差异。由此总结出,乡-城的流动人员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大部分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城-城的流动人员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城-城的流动人数与学历具有正相关关系,或者说流动人数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而有所增长。
图2-2 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学历分布
2.3 家庭特征
2.3.1已婚者流动性高
流动人员的婚姻状况如表2-2,初婚再婚离婚丧偶这些已婚人员的为总样本量的八成左右,未婚人员只有不到两成的比率。由此可认为,成立家庭的人员比未婚者具有更高的流动倾向,以达到获取更多收入补贴家庭支出的目的。
表2-2 流动人员婚姻状况 | |||
婚姻状况 | 户口性质 | 总计 | |
乡-城 | 城-城 | ||
未婚 | 17.70% | 21.70% | 18.30% |
初婚 | 79.80% | 74.30% | 79.00% |
其他 | 2.50% | 4.00% | 2.70% |
总计 | 100.00% | 100.00% | 100.00% |
2.3.2流动人员的家庭人数多为2-4人
员家庭人数为1人和2-4人的占比分别高于乡-城的家庭同住人数为1人和2-4人的占比。但是家庭人数等于大于5人的情况下,乡-城流动人员的占比高于城-城。
在家庭人数方面,总体上来看流入广州市的家庭规模人数集中在2-4人,占比均大于七成以上。而家庭规模范围为5人及以上的都在少数。所以可以认为2-4人的家庭规模是主流。
图2-3 流动人员家庭人数
2.4 流动经历
2.4.1跨省流动为主要流动类型
流动类型方面,跨省流动是所有流动人员的最为主要的流动类型,在乡-城和城-城两种流动群体当中均占据了五成以上。其中城-城的流动人员之中跨省流动的占比高于乡-城中流动人员中跨省流动的占比。除跨省流动以外,在广州市的乡-城及城-城流动人员中均有30%以上的人来自广东省的其他城市,省内跨市也为常见的流动类型。最后,流动类型中最为少见的属于市内跨县。由此可知,广州市作为一个发达的省会城市,具有吸引着大量的跨省人员的魅力。
图2-4 流动人员流动类型分布
2.4.2流动原因主要为务工或工作
流动原因方面,因为经商而产生流动的人数占比在乡-城流动人员中更多,城市户口人群为了务工/工作或者由于家属在广州居住而迁移等其他而流动的可能高于农村户口人群。因此,外出经商更能吸引乡-城的人员产生流动。另外,务工/工作是驱使流动人员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
表2-3 流动原因分布 | |||
流动原因 | 户口性质 | 总计 | |
乡-城 | 城-城 | ||
务工/工作 | 62.90% | 69.30% | 63.90% |
经商 | 28.10% | 16.70% | 26.30% |
家属随迁 | 3.50% | 5.00% | 3.70% |
其他 | 5.60% | 9.00% | 6.10% |
总计 | 100.00% | 100.00% | 100.00% |
2.4.3流动时间大多较长
流动时间方面,研究发现广州市2016年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最多集中在一年以下,但是在广州不满一年时间的人员在乡-城中的占据比例更高。而2-5年和11年以上的广州居住并流动的时间在城-城人员中显然更多。一言以蔽之,2016年广州市的流动时间总体上较长。
图2-5 流动时间分布图
2.5 职业状况
2.5.1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要单位性质
在单位性质上,如表2-4所示,广州市的流动人员工作单位多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其中乡-城流动人员中个体工商户最多,占据39.7%的比例;其次为私营企业,占据31.8%的比例。但是城-城的流动人员中单位为私营企业的人比例最大,其中47.3%的人为个体工商户,有四分之一人则为个体工商户。另外,机关/事业单位、股份/联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无单位性质的城-城流动人员与乡-城流动人员的人口占比均不到10%,但是无单位性质的人员占比在乡-城流动人员中为7.5%,城-城流动人员中为2.3%,说明两者有些许差异。其他单位性质的人员占比中,乡-城和城-城的流动人员分别为14.4%和12.1%,均为两者人数第三的单位性质。综上所述,流动人员单位性质丰富多样,其中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
表2-4 流动人员单位性质分布
就业单位 | 户口性质 | ||
乡-城 | 城-城 | ||
机关、事业单位 | 计数 | 30 | 15 |
百分比 | 2.1% | 5.7% |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计数 | 41 | 11 |
百分比 | 2.8% | 4.2% | |
股份、联营企业 | 计数 | 23 | 9 |
百分比 | 1.6% | 3.4% | |
个体工商户 | 计数 | 580 | 66 |
百分比 | 39.7% | 25.0% | |
私营企业 | 计数 | 464 | 125 |
百分比 | 31.8% | 47.3% | |
其他 | 计数 | 210 | 32 |
百分比 | 14.4% | 12.1% | |
无单位 | 计数 | 110 | 6 |
百分比 | 7.5% | 2.3% | |
总计 | 计数 | 1458 | 264 |
百分比 | 100.0% | 100.0% |
2.5.2 流动人员行业丰富多样
在行业方面,流动人员的行业种类很多,行业分布基本上差异不大。制造业备受流动人员青睐,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占比最多。批发零售和其他行业从事人员在20%以上。从事住宿餐饮、服务业的流动人员则在10%左右,建筑业已经逐渐变得冷门。选择该行业的人数最少。
图2-6 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行业分布
2.6本章小结
个体特征方面,流动人员的主要构成人员来源乡村。广州市的流动人员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流动人员年龄集中在20-39岁,青壮年为流动人员主力。乡-城的流动人员学历集中在初中,而城-城流动人员人数与学历有着正相关关系。婚姻方面,成立家庭的人员比未婚者具有更高的流动倾向,以达到获取更多收入补贴家庭支出的目的。家庭上,2016年广州市的流动人员流入地家庭以2-4人为主。
流动经历方面,跨省流动为主要流动类型,无论是乡-城流动人员还是城-城流动人员均有五成以上流入地为广东省外。务工/工作是驱使人员流动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在城-城流动人员之中,第二流动原因则为经商。由此可见,人们愿意承受离乡背井的压力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
职业状况方面,广州市的流动人员工作单位多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其中乡-城流动人员中单位性质为个体工商户的最多,城-城流动人员中单位性质为私营企业的最多。在行业选择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备受流动人员青睐。
3 广州市流动人员参保状况与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整理筛选再从中提取广州市乡-城流动人员1656个样本,城-城流动人员300个样本。本文第二章以乡-城、城-城两个角度,对样本从流动人员的的三个基本特征:个体特征、流动经历以及职业状况,着手这三个影响因素上进行分析。第三章将三个影响因素与工伤保险参保现状一起交叉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对参保现状的作用。参保现状分为 确实参保和确定不参保以及不清楚是否参保,鉴于不清楚是否参保的人数和比例都在少数,所以本文在探讨时为对不清楚是否参保的部分样本做深入分析。
3.1个体特征
本文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家庭人数这五个因素划分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对于是否参保工伤保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节利用交叉表来分析存在某个特征的流动人员在总体上的参保比率。依次来达到研究该特征对于流动人员参保情况的影响。
3.1.1乡-城流动人员个体特征与参保状况分析
(1)男性参保率高于女性
从个体特征上看,乡-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整体参保人数为509人,参保率为30.7%。这说明参保状况不佳,参保比例太低。男性参保率为33.9%,女性则为27.9%。性别因素上可得到男性参保工伤保险的可能高于女性。
(2)青年人参保率最高
工伤保险参保率最高的年龄是20-29岁,该年龄阶段参保率为35.5%,其次为30-39岁,该年龄阶段参保率为30.2%,而40-49岁的参保比例为25.9%,50岁以上人群参保率仅为15.9%。由此得知,青年人为主要的参保人群,而中老年则具有低水平的参保比例。
(3)参保率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涨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文化水平越高,参保率也越高。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参保率仅仅为11.8%,而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群体却有64.8%的参保率。而且整体上参保率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涨。
初婚群体参保率最高初婚群体拥有72.5%的参保率,是婚姻状况中参保最优的群体。其次涵盖再婚、丧偶、同居这些状况的其他人群参保率第二,未婚群体的参保率最低。说明相较于同居或者有过婚姻状态的人来说,处于独立一人生活状态的未婚人士尚无家庭负担,风险意识较差。
(5)人数多的家庭参保率低
家庭人数方面,一人独立在广州的人员具有最高的参保率。当家庭人数达到5-7人的时候,参保情况最为差劲。由此看出,家庭人数少更有助于参保工伤保险。
表3-1 乡-城流动人员个体特征与参保现状 | |||
个体特征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性别 | 男 | 33.9% | 66.1% |
女 | 27.9% | 72.1% | |
年龄 | 16-19 | 19.2% | 80.8% |
20-29 | 35.5% | 64.5% | |
30-39 | 30.2% | 69.8% | |
40-49 | 25.9% | 74.1% | |
50-59 | 15.9% | 84.1% | |
受教育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11.8% | 88.2% |
初中 | 22.7% | 77.3% | |
高中/中专 | 36.8% | 63.2% | |
大学及以上 | 64.8% | 35.2% | |
婚姻状况 | 未婚 | 44.7% | 55.3% |
初婚 | 27.5% | 72.5% | |
其他 | 33.4% | 66.6% | |
家庭人数 | 1 | 44.9% | 55.1% |
2-4 | 28.7% | 71.3% | |
5-7 | 23.7% | 76.3% |
3.1.2 城-城流动人员个体特征和参保现状分析
(1)性别对参保率几乎没有影响
整体数据上看,城-城流动人员参保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66,参保率较高为55.3%,显著高于乡-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30.68%的参保率。其中城-城流动人员的参保率在性别层面上分析,从交叉表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参保率分别为56.2%和54.6%,两者差异小。由此可得知对于城-城的流动人员,性别对参保率几乎没有影响。
(2)青壮年是主要参保群体
20-29岁的年轻人不管是在乡-城还是城-城的流动人员中,都具有参保率最高的现象,其次为参保率为56.6%的30-39岁,而40-49岁的参保率也有52.7%,但是到了50-59岁参保率出现大幅下降,仅仅为35.7%。16-19岁的群体参保率为33.3%,该群体参保情况和50-59岁人群相近。由此得知,青壮年为主要的参保群体,而较为低龄和老龄人则具有低水平的参保率的特征。
(3)参保率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涨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文化水平越高,参保率也越高。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参保率低至为零,而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群体却有70%的参保率。而且整体上参保率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涨。
(4)除离婚人员以外,参保率随婚姻次数上升而下降
离婚群体的参保率为零,处于所有婚姻状况的最低位。除此之外,未婚、初婚参保率依次降低,因此可得出参保率随婚姻次数上升而下降的结论。
(5)家庭人数5-7人的参保率最高
家庭人数方面,工伤保险参保率最大是家庭为5-7人的城-城流动人员,参保率最小的是2-4人的家庭。此种现象刚好于乡-城的流动人员相反,可以看出家庭人数反而在城-城中有更高的参保比率。
表3-2 城-城流动人员个体特征与参保现状 | |||
个体特征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性别 | 男 | 56.2% | 43.8% |
女 | 54.6% | 45.4% | |
年龄 | 16-19 | 33.3% | 66.7% |
20-29 | 59.2% | 40.8% | |
30-39 | 56.6% | 43.4% | |
40-49 | 52.7% | 47.3% | |
50-59 | 35.7% | 64.3% | |
受教育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0 | 100.0% |
初中 | 32.8% | 67.2% | |
高中/中专 | 48.2% | 51.8% | |
大学及以上 | 70.0% | 30.0% | |
婚姻状况 | 未婚 | 60.0% | 40.0% |
初婚 | 54.7% | 45.3% | |
其他 | 41.7% | 58.3% | |
家庭人数 | 1 | 58.2% | 41.8% |
2-4 | 54.0% | 46.0% | |
5-7 | 70.0% | 30.0% |
3.2 流动经历
广州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现状和流动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流动经历以三个角度来剖析,分别为流动类型、流动时间和流动原因。
3.2.1 乡-城流动人员流动经历与参保现状分析
(1)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员参保率最高
在流动类型方面,乡-城流动人员的参保率最好的是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员。该群体参保率为42.9%,其次省内跨市人员参保率为33.3%,而跨省人员参保率仅仅为29%。即可认为流动范围对参保率有差异,且流动范围越小参保率越高。
(2)不同流动时间的参保差异小
由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流动时间的流动人员工伤保险的参保率都在三成左右波动,彼此之间参保差异小。由此说明,流动时间对参保差异影响不大。
(3)务工/工作参保率最高
在流动原因方面,流动人员因务工/工作而前往广州的话,其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为42.7%,务工/工作的人员具有最高参保率。因其他原因流动的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28.3%,是为第二。而经商、家属随迁引起的流动人员的参保情况最差,经商的人员参保工伤保险的比率仅为6.9%。
表3-3 乡-城流动人员流动经历和参保现状 | |||
流动经历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流动类型 | 跨省 | 29.1% | 70.9% |
省内跨市 | 33.4% | 66.6% | |
市内跨县 | 42.9% | 57.1% | |
流动时间 | 1年及以下 | 31.8% | 68.2% |
2-5年 | 28.7% | 71.3% | |
6-10年 | 31.9% | 68.1% | |
11年以上 | 31.8% | 68.2% | |
流动原因 | 务工/工作 | 42.8% | 57.2% |
经商 | 6.9% | 93.1% | |
家属随迁 | 8.6% | 91.4% | |
其他 | 28.3% | 71.7% |
3.2.1 城-城流动人员流动经历与参保现状分析
(1)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员参保率最低
在流动类型方面,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员确定参加工伤保险的比率只有33.3%。除此之外,跨省流动和省内跨市流动的人员参保率都在五成以上,参保情况较乐观。
(2)不同流动时间的参保差异小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流动时间的流动人员工伤保险的参保率都在半数左右波动,彼此之间参保差异小。由此说明,流动时间对参保差异影响不大。
(3)务工/工作参保率最高
在流动原因方面,流动人员因务工/工作而前往广州的话,其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为68.8%,务工/工作的人员具有最高参保率。因家属随迁原因流动的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53.3%,是为第二。而经商、其他原因引起的流动人员的参保情况最差,经商的人员参保工伤保险的比率仅为14%。
表3-4 城-城流动人员流动经历与参保现状 | |||
流动经历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流动类型 | 跨省 | 55.3% | 44.7% |
省内跨市 | 55.8% | 44.2% | |
市内跨县 | 33.3% | 66.7% | |
流动时间 | 1年及以下 | 52.8% | 47.2% |
2-5年 | 58.5% | 41.5% | |
6-10年 | 52.1% | 47.9% | |
11年以上 | 57.5% | 42.5% | |
流动原因 | 务工/工作 | 68.8% | 31.3% |
经商 | 14.0% | 86.0% | |
家属随迁 | 53.3% | 46.7% | |
其他 | 29.6% | 70.4% |
3.3 职业状况
3.3.1乡-城流动人员职业状况和参保现状分析
(1)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率高于其他单位
从单位性质上看,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率高于其他单位,参保比例高达96.7%,其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联营企业这两个单位的参保情况也不错,参保率都位于七成以上。私营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流动人员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差。参保状况最不乐观的是属于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的流动人员,前者参保率为10.5%,后者参保率低至4.5%。由此可以看出单位性质越稳定,单位实力越强,流动人员的保障越足。
(2)制造业及金融业有较好的参保状况
从行业方面上分析,制造业及金融业有较好的参保状况。批发和零售和服务业的参保率较差。不同行业参保工伤保险的差异可能和行业风险有关。
表3-5 乡-城流动人员职业状况和参保现状 | |||
职业状况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单位性质 | 机关、事业单位 | 96.7% | 3.3%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82.9% | 17.1% | |
股份、联营企业 | 78.3% | 21.7% | |
个体工商户 | 10.5% | 89.5% | |
私营企业 | 53.7% | 46.3% | |
其他 | 52.9% | 47.1% | |
无单位 | 4.5% | 95.5% | |
行业类别 | 制造 | 41.7% | 58.3% |
建筑 | 26.5% | 73.5% | |
批发零售 | 18.9% | 81.1% | |
住宿餐饮 | 24.3% | 75.7% | |
服务业 | 24.6% | 75.4% | |
其他 | 55.6% | 44.4% |
3.3.2城-城流动人员职业状况和参保现状分析
(1)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率最高,无单位人员不参保
从单位性质上看,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率高于其他单位,参保比例高达93.3%,其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联营企业及私营企业这三个单位的参保情况也不错,参保率都位于七成以上。其他单位的流动人员的参保情况相对尚可。参保状况最不乐观的是属于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的流动人员,前者参保率为16.7%,后者参保率低至零。由此可以看出单位性质越稳定,单位实力越强,流动人员的保障越足。无单位人员存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2)其他行业及制造业参保率高
在行业方面,城-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整体参保率比乡-城流动人员高。城-城流动人员从事的行业中其他行业及制造业参保率高,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行业的流动人员参保率比较低。
表3-6 城-城流动人员职业状况和参保现状 | |||
职业状况 | 您是否参加工伤保险 | ||
是 | 否 | ||
单位性质 | 机关、事业单位 | 93.3% | 6.7%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90.9% | 9.1% | |
股份、联营企业 | 77.8% | 22.2% | |
个体工商户 | 16.7% | 83.3% | |
私营企业 | 76.8% | 23.2% | |
其他 | 65.6% | 34.4% | |
无单位 | 0 | 100.0% | |
行业类别 | 制造 | 71.0% | 29.0% |
建筑 | 55.6% | 44.4% | |
批发零售 | 34.5% | 65.5% | |
住宿餐饮 | 58.3% | 41.7% | |
服务业 | 55.3% | 44.7% | |
其他 | 74.7% | 25.3% |
3.5本章小结
个体特征方面,广州市流动人口整体参保率低。乡-城流动人员中男性的参保高于女性,而城-城流动人员中并未看出性别对参保有明显影响。年龄方面,中年人的更容易参保,广州市流动人员文化水平与工伤保险参保成正相关,学历
越低,参保可能性越低。婚姻方面,乡-城流动人员离婚者参保率最高,城-城中反而离婚者参保率最低。同住的家庭成员人数方面,参保率随着人数增多而降低。
流动经历方面,因为流动类型不同,广州市的流动人员的参保情况不同;但是流动时间对参保可能没有较大的作用;参保可能性最大的是因务工/工作的造成的流动。
职业状况方面,流动人员参保可能性最大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单位,行业参保可能性最大为制造业或金融业的流动人员。
总体而言,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乡-城流动人口在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低于城-城流动人口。
4 广州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第三章节中广州市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现状可以得知,广州市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应该享有的保障无法普及。因此在该文的第四章节将持续依托2016年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并且以上一章节为基础继续分析流动经历、个体特征、职业状况对广州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的关系。
4.1 实证方法和变量选择
卡方检验又叫交叉表分析法。它的分析步骤是在假设零假设成立的前提下计算按卡方值,接着再根据卡方分布及自由度可以确定在零假设成立的情况下获得当前统计量及更极端情况的概率P值,如果P值很小,则应当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若P值很大,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变量间是相互独立的[10]。在进行卡方检验后,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各项影响因素和工伤保险参保状况的关系。
Logistic回归要求因变量是分类变量,而本文中因变量为是否参保工伤保险。在进行数据筛选时,已经提前删除不清楚是否参保的样本,因此参保情况仅有是和否两种。本文将以乡-城和城-城两种角度分析来穗流动人员参保工伤保险的影响因素。
4.2 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
本小节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分析结果如表4-1。由表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人数、流动原因、单位性质、行业类别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对乡-城流动人员是否参加工伤保险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对城-城流动人员是否参加工伤保险有显著影响。
表4-1 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 | |||||
影响因素 | 乡-城 | 城-城 | |||
Pearson卡方值 | Sig. | Pearson卡方值 | Sig. | ||
个体特征 | 性别 | 7.033 | 0.008 | 0.077 | 0.781 |
年龄 | 18.212 | 0.001 | 4.211 | 0.378 | |
受教育程度 | 161.361 | 0.000 | 32.289 | 0.000 | |
婚姻状况 | 34.204 | 0.000 | 1.515 | 0.469 | |
家庭人数 | 29.834 | 0.000 | 1.209 | 0.546 | |
流动经历 | 流动类型 | 3.895 | 0.143 | 0.600 | 0.741 |
流动时间 | 1.664 | 0.645 | 0.977 | 0.807 | |
流动原因 | 209.555 | 0.000 | 56.953 | 0.000 | |
职业状况 | 单位性质 | 397.771 | 0.000 | 7.171 | 0.305 |
行业类别 | 121.231 | 0.000 | 4.852 | 0.434 |
4.3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卡方检验后,将是否参保工伤保险作为因变量,上文筛选得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接着设置自变量中最后一个值为参照组,其他值则为比较组,由此分别对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3.1 乡-城流动人员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表4-2为对乡-城流动人员参保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其中,纳入影响乡-城流动人员参保的自变量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数、流动原因、单位性质、行业类别。观察概率P值,即表格中的Sig.,可以看出乡-城流动人员是否参与工伤保险与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及单位性质均具有较强的统计关联。
通过B值的正负可以看出,自变量受教育程度对比组B值均为负数,这意味着小学及以下、初中及高中/中专这三个文化水平的人比参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参保的可能性更小。另外,在连续变量中OR值(即表格中的Exp(B))的含义为:相对于参照组,对比组的研究对象参保工伤保险的可能性是多少。因此,结合B值和OR值,得出小学及以下、初中及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人群参保可能性分别是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群体的0.124、0.295和0.467倍。由此知道,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参保工伤保险的可能也随着上升。
此外,根据自变量流动原因的B值和OR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其他原因而流入广州的群体的参保情况最好,务工/工作,经商,家属随迁的参保可能性依次降低。由此可见,务工/工作和经商这种寻求经济利益的流动原因比因家属随迁而更具有投保可能。
单位性质上,没有单位的流动人员是参保最差的人群。最后,单位性质上看参照组无单位人群的保障情况最差。另外六组对比组的参保可能性皆高于无单位群体。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可能性达到了无单位群体的306.1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其他、个体工商户参保可能性分别为无单位人群的43.942、36.408、12.913、12.440、2.950倍。
表4-2 乡-城流动人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
自变量 | 参照组 | 比较组 | B | Sig. | Exp(B) |
性别 | 女 | 男 | 0.096 | 0.504 | 1.101 |
年龄 | 50-59岁 | 0.092 | |||
16-19岁 | -1.116 | 0.096 | 0.328 | ||
20-29岁 | 0.039 | 0.940 | 1.040 | ||
30-39岁 | 0.121 | 0.816 | 1.128 | ||
40-49岁 | 0.180 | 0.733 | 1.197 | ||
受教育程度 | 大学及以上 | 0.000 | |||
小学及以下 | -2.086 | 0.000 | 0.124 | ||
初中 | -1.220 | 0.000 | 0.295 | ||
高中/中专 | -0.762 | 0.001 | 0.467 | ||
婚姻状况 | 其他 | 0.112 | |||
未婚 | 0.715 | 0.245 | 2.045 | ||
初婚 | -0.258 | 0.542 | 0.772 | ||
家庭人数 | 5-7 | 0.267 | |||
1 | -0.757 | 0.161 | 0.469 | ||
2-4 | 0.038 | 0.885 | 1.038 | ||
流动原因 | 其他 | 0.000 | |||
务工/工作 | -0.313 | 0.455 | 0.731 | ||
经商 | -1.635 | 0.000 | 0.195 | ||
家属随迁 | -2.262 | 0.004 | 0.104 | ||
单位性质 | 无单位 | 0.000 | |||
机关/事业单位 | 5.724 | 0.000 | 306.165 |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3.783 | 0.000 | 43.942 | ||
股份/联营企业 | 3.595 | 0.000 | 36.408 | ||
个体工商户 | 1.082 | 0.028 | 2.950 | ||
私营企业 | 2.558 | 0.000 | 12.913 | ||
其他 | 2.521 | 0.000 | 12.440 | ||
行业类别 | 其他 | 0.127 | |||
制造 | -0.013 | 0.946 | 0.987 | ||
建筑 | -0.633 | 0.137 | 0.531 | ||
批发零售 | -0.172 | 0.463 | 0.842 | ||
住宿餐饮 | -0.287 | 0.257 | 0.750 | ||
服务 | -0.651 | 0.022 | 0.521 | ||
常量 | -0.947 | 0.314 | 0.388 |
4.3.2 城-城流动人员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表4-3为对城-城流动人员参保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其中,纳入影响城-城流动人员参保的自变量有: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由概率P值可以看出,城-城流动人员是否参与工伤保险与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具有较强的统计关联。
通过分析参数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以下两点:对于城-城流动人员来说,受教育程度对流入人员是否参与工伤保险同样构成显著影响。但是其中小学及以下群体的概率P值不满足小于0.05的要求,并且其OR值为零,原因在于该学历的样本量仅有4个且皆不参保工伤保险。此外初中及高中/中专群体参保可能性相对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群体都有显著差异。初中的参保可能性为大学及以上群体的0.295倍,高中/中专参保可能性为大学及以上群体的0.487倍。这说明城-城流动人员之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工伤保险的可能性越大。
流动原因上,因务工/工作而流动相较于其他原因流动的人群在参保可能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其参保可能为其他原因的5.099倍。另外,经商和家属随迁的流动原因并没有和其他原因的人群显示出参保的显著性差异,应该也与这两个比较组的样本量不足有关。
表4-3 城-城流动人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
自变量 | 参照组 | 比较组 | B | Sig. | Exp(B) |
受教育程度 | 大学及以上 | 0.004 | |||
小学及以下 | -21.155 | 0.999 | 0.000 | ||
初中 | -1.219 | 0.001 | 0.295 | ||
高中/中专 | -0.719 | 0.019 | 0.487 | ||
流动原因 | 其他 | 0.000 | |||
务工/工作 | 1.629 | 0.000 | 5.099 | ||
经商 | -0.646 | 0.283 | 0.524 | ||
家属随迁 | 0.975 | 0.155 | 2.651 | ||
常量 | -0.404 | 0.368 | 0.667 |
5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整体而言,流入广州市的人员中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不尽人意,特别是乡-城流动人员的参保状况可以看出工伤保险无法及时普及,大量流动人员的保障无法受到保护。为了获取影响和如何提高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的途径,该文将以三大类影响因素:个体特征、流动经历和职业状况,作为自变量,先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诸如频率分析和交叉分析,以及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以下的结论是总结的分析结果。
第一,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员是参与广州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流入广州市的群体中超过八成为农业户口,非农人员不到二成。第二,年龄构成上,流动人员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占据大部分,但是参保意愿强烈的是中年人。第三,乡-城的流动人员学历集中在初中,而城-城流动人员学历越高流动性越强。受教育程度对于乡-城流动人员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率均有显著关系,学历水平越高就具有更高参保率。第四,务工/工作是驱使人员流动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在城-城流动人员之中,其次经商为第二原因。流动原因对于城-城流动人员的参保有显著关系,其中务工/工作这种流动原因更有可能参保。第五职业状况方面,广州市的流动人员工作单位多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其中乡-城流动人员中单位性质为个体工商户的最多,城-城流动人员中单位性质为私营企业的最多。在行业选择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备受流动人员青睐。第六,无单位人员的参保率整体低于其他单位性质人员。而且单位性质对于在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参保来说都是有显著因素。一般来说,单位性质越稳定,人员参保率越高,诸如机关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七,行业参保可能性最大为制造业的流动人员。但是本文并未发现行业对参保有显著影响。
2 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育在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想要扩大工伤保险的普及率,提升流动人员的文化水平是必须的。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流动人员维护自身应有保障的意识也在增强,对于参保工伤工伤保险也就有更强的主动性。乡-城流动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不如城-城流动人员,所以应当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以此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
流动人员中城-城为少数群体,且城-城的参保情况整体优于乡-城流动人员。
究其原因除了受城乡二元户籍限制的影响带来的差异,还主要因为异地社保转移、接续手续繁杂而导致流动人口放弃参保。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参保意愿就必须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联网共享,科学管理服务流动人口,提高流动人口参保的可操作性[10]。另外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看,他们受到农村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很深,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严重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容易遭受歧视使得农民工基本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1]。
政策缺陷是损害流动人口社保权益的重要因素,其中户籍制度的制约使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流动人口的社保压力将加大,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12]。
另外,健全工伤保险制度重点在于规范化的用人制度,无劳动合同或者无法律保护的劳动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相关部门也要严抓严打,严厉惩罚[13]。同时应当强化流动人口参保主体概念,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低,与流动人口在工伤保险参保过程中的主体角色缺失有关。因此,应在参保过程中强调增强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例如要求流动人口象征性的交纳少量保费,向其提供社保卡片或证件,签收社保参保文件等[14]。
最后,相关政策不科学,宣传不到位。流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应该针对其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等特点,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15]。通过以上方法途径,如提高流动人员的文化水平,构建信息平台以减少户籍限制给乡-城的流动人员带来的低参保率的情况,增强个体的参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工伤保险的了解,以外制定更适合的相关政策来提高宣传度。依次来达到提高流动人员参保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靳雄步.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4(5).
[2]Lewis W Arthu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3]周爽,黄匡时.中国流动人口年龄别迁移模式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36(06).
[4]Rogers A.,1984,Migration,Urbanzation and Spatial Population Dynamics[M]. Westview Press.
[5]张美伶.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河北大学,2019.
[6]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04).
[7]陈育民,韩永霞,高玉梅,杨攀.邯郸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4).
[8]徐道隐.农民工工伤状况及其参保意愿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9.,(1):97-112.
[9]于欣华,霍学喜.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14.
[10]廖璇. 江西省流入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状况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6.
[11]夏静雷.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12]阳玉香,莫旋,唐成千.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7(07).
[13]仝青亮.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0(6).
[14]唐丹.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以北京、绍兴、东莞为例[J].人口研究,2011,35(05).
[15]高宁.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11):152-15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