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入的方法与反思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独特有道的导入设计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魅力。对于初中生来讲,一则优美的故事,一段动人的旋律,一首悠扬的小诗都让他们的心湖荡起涟漪。导入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它像磁铁一样在课堂伊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独特有道的导入设计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魅力。对于初中生来讲,一则优美的故事,一段动人的旋律,一首悠扬的小诗都让他们的心湖荡起涟漪。导入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它像磁铁一样在课堂伊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两种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法和间接导入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导入形式,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节约课堂有效时间。对于学习内容相对简单的课程或者学生急需了解的知识,教师没有必要用十分复杂的形式进行导入。这时候直接导入法就十分有必要。直接导入法可细分为:教学目标导入法、课文标题导入法,课文内容导入法、人物介绍导入法等
       教学目标导入法是直接导入法中重要的导入方法之一。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进行预见并进行表述。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应该清晰的把握教学目标并向学生告之学习目标,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汲取知识的问题上来。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整节课中保持旺盛的经历,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只有学生们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
对于一篇语文课文而言,课文标题就是这篇课文的窗户,在不了解整篇课文之前学生会对这扇窗户产生许多不同的幻想。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理。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课文标题法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是实施,比如通过改变题目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学生变换课文题目的过程也是阅读课文,深刻了解课文的过程,这样的导入设计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概括能力。
       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对于要学课文加以提炼,并设置悬念,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对他们进行导入是一种十分有效新奇的导入方式。课文内容导入法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在开始学习新课文之前,教师用简介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小悬念。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心中有疑问,有好奇。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为了增进课堂师生互动性,教师也可布置学生进行提前预习课文的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于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提炼加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的课文包含一些常用的诗词货成语,这时教师也可以在导入环节从这些成语、诗词入手。例如由“讳疾忌医”进出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让学生想要对这个词汇产生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学习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人物介绍法又分为两种导入方法:作者导入法和文中人物导入法。作者导入法顾名思义即是教师通过对课文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方法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用的。比如一些名家名作或者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作者的多篇文章都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所收录,学生对于这样的作者一般比较了解。这时候对于作者进行再次介绍,往往会收到温故知新的良好效果。在进行具体的作者介绍时,教师并不需要把作者的生平简介,事无巨细的向学生汇报。只需要择其重者对学生进行讲解,当然一些与作者相关的轶事趣闻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总之,所有的作者介绍都要为学生理解课文做服务。文中人物导入法不同于作者导入法。它一般是中学教师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做人物导入之初,教师应该对课文中人物有着精准的把握,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体现人物性格的片段进行讲解。当然教师的人物介绍不能是一家之言,在介绍文中人物时如果有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理解,那无疑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
 教学导入的方法与反思

(二)间接导入法

       间接导入法不同于直接导入法,间接导入法不涉及新课内容,教师从其他内容引入或创设相关环境,虽然目的也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往往更具有新鲜感。间接导入法包括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情感激发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温习导入法等。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同小学生一样对于故事非常好奇。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往往能受到他们的欢迎。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巧妙的通过故事或者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使用故事导入法应该注意,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所选故事应该生动曲折并且有强大的感染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所选故事应当与所讲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胃口,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过多的疑问。例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应该选取《红楼梦》的相关片段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脉络,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使用故事引入法之前应该着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尽量使用语言让故事更加丰富。在讲解故事时,生动丰富的表情也同样会产生巨大的效果,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积极性的作用。
       设疑导入法能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理,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设疑导入法时应该首先关注教学重点,通过归纳总结,巧妙设置疑问。这样才能在问题提出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便迅速进入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思考中获得新知识。
       情感激发导入法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以启动并保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教师使用情感激发教学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刺激,例如利用音乐、语言等感染学生使他们收到情绪的感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课文与生活感受的最佳契合点。例如,教师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这样导入新课:“我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描绘的是唐明皇为得杨贵妃一笑,不惜耗费巨资,千里迢迢,从南方往长安运送荔枝的事情。‘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解放后,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一年四季鲜果不断。尤其是荔枝成熟时,远远望去是‘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摘一颗荔枝在手‘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生动的导入语言,一下子就能唤起了学生对荔枝的神往之感,进入了“红云几万重”如画境界。
        创设情境导入法时中学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法。教师使用生动的语言、感人的乐曲或视频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迅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导入方法。多个研究表明,语文课堂上情境导入法的使用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成为教学的主体。[10]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置和组织,充分利用一些可利用的手段和环境为教学实施提供支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目的。
       温习导入法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通过对于与旧课文的回顾,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引出新课文、新知识。这样导入的益处在与,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熟悉感会带领他们产生学习惯性,并产生学习兴趣。许多课文之间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有的作家在语文课本中有多个作品,因此通过温习的手法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由已学知识触及新知识,从而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导入方法的多样性。导入设计不光要求教师使用新鲜的手段进行实施,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初产生学习兴趣。无论是直接导入法还是间接导入法都对语文教学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两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同时应该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授内容、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设置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努力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其作用,启迪学生智慧。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6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8年1月10日
Next 2018年1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