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大湾区的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个城市发展不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XX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而且这些政策也给周边城市产生了溢出效应。就我国目前而言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还是处于摸索当中,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我们要借鉴世界湾区建设的经验,打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湾区。本文主要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用PEST来探讨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对比我国湾区和世界湾区的优点与劣势,并提出建议和决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溢出效应;世界湾区
第1章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以东莞、广州、佛山、惠州、江门、肇庆、深圳、珠海、中山九个广东省城市再加上香港和澳门组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xxx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经济活力与联系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与发展的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与X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是在世界新经济形势下出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开始提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流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的目标。
目前,粤港澳的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已经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沿海发展的前沿,拥有众多机场和港口,并且广州、香港等位于世界的交通枢纽位置,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在我国属于领先地位,产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更是有着集群优势明显的特点。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创新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校,科技研发实力雄厚,基础条件较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创新要素吸引力强等特点。
因此,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新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1.1.2 研究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目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利于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城市之间能够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向世界其他湾区进行借鉴和学习可以为我国以后其他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法:通过搜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数据,用stata进行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
定性分析法: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利用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研究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思考问题、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世界级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同一阶段的表现,借鉴其做法,分析得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1.2.2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同时,对与此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综述,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利用PEST的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分析城市群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腹地。
第三章: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说明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项数据关联。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推动的影响力。
第四章: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湾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继续推进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该项措施提供政策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体概述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总结并且反思本文研究的不足的方面,发现和指出更多可行性的研究。
第2章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对属于大湾区的城市而言的,对周边城市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节利用PEST分析法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要素进行分析,从总体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2.1政策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自建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密度和实力居全国前列。湾区的面积约为全国面积的0.6%,GDP却占全国的13%左右。国家先后实行了注册资金认缴制,以及小微企业免税政策,以及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在2019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局发布的九大政策,例如:一、基本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二、鼓励产业用地试行“先招后拍”、“带项目出让”方式供地等政策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并且湖南省XX在今年三月四号印发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案,来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正在规划大湾区的铁路路线,来加强地区的交流。在一系列利好政策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同时,周边城市以及省份也在用政策向大湾区靠拢,加强经济联系。湾区城市也在用人才政策吸引大量人才。从总体上看一系列政策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不仅会影响的是湾区内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是会对周边城市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周边省份。
2.2经济方面
在《纲要》中强调湾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要发挥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周边城市以及省份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张燕生解读说,四个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同时,它们在功能定位上又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符合实际情况,切合了这4个城市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短板,遵循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规律,从而避免在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上出现重叠。这样一来,会产生1+1+1+1>4的协同效应,这对于我国大湾区在建设一流湾区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改委何立峰说湾区经济不是简单的9+2=11,而是9+2>11。各个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经济会不断提高,人均GDP就会提高,人们就能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周边城市面对湾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会导致人才流失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冲击当地XX就会进行政策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资金和技术对当地的投入,从而拉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湾区经济强烈地冲击下,周边城市会面临挑战,要求当地XX与时俱进,调整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来促进当地城市的发展。
2.3社会方面
首先自一系列政策出来之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不断明显。人们创业成本低,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其次,由于信息流的发达,人们对XX政策的了解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更多地了解,以及目前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和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促使人们创业。最后,湾区地区拥有众多高校以及人才,能够不断接触到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当地进行发展。各地区的行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说明湾区在不断吸引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增加当地XX对政策及产业结构进行改变,大力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也可以调动当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4技术方面
大湾区拥有众多的港口,并且还是世界航空枢纽地带,对外可以吸收先进技术,对内可以进行传播。在大湾区拥有众多优秀人才以及科学技术高新的地区,不仅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大湾区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在湾区背景下,能够将每个城镇的自身特点与优势与市场相符合。能够实现城镇之间优势互补,推动每个城镇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有机融合,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在XX政策的引导的下。大湾区的技术会影响到城市腹地,周边城市吸收这些技术会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缩小与大湾区经济发展差距。并且大湾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能够为经济腹地提供经验的借鉴和人才的交流。
第3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分析
3.1样本数据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为了探究GDP发展的影响因素,把GDP作为因变量,将第二、第三产业GDP、CPI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以及人均GDP作为自变量。
本文以2009—2018年广东九个城市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以九个城市的GDP、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的GDP,以及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以及价格消费指数为研究。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皆来自当地XX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其中hag代表人均GDP、si代表第二产业的GDP、ti代表第三产业的GDP、pti代表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psi代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以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转变方向,因此选用第二、第三产业的GDP,以及从业人数来分析GDP的变化。随着GDP的提高,人均GDP也会提高,意味着人民消费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选择人均GDP以及CPI作为参考值。
3.2模型构建
由于传统的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一般只考虑了个体效应,由于每个市的“市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会影响估计结果,导致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这里不能简单的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为在时间趋势的影响,个体固定效应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这里选择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如下:
3.3九市GDP面板回归图解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九市GDP的增长状况,从各XX统计局官网搜集到数据在STATA进行数据混合回归分析,如图 3-1所示。2009—2018年九市GDP不断提高,广州、深圳的GDP上升速度比较快,其他城市虽然GDP有在提高,但提高速度远远低于广州和深圳的上升速度。九市之间GDP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江门、惠州、珠海、肇庆、中山这几个城市的GDP上升速度比较缓慢,而且GDP值也比较低,远远不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图 3-12009—2018年大湾区城市GDP发展回归图
3.4本文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 1所示,的gdp的平均值是6217亿元,人均GDP8.7亿,第二、第三产业GDP以及从业人数更是低下。而且标准差非常大,说明我国大湾区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而且无论是产业人数还是人均GDP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表 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变量 | 观测数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中位数 |
gdp | 90 | 6217.044 | 5976.925 | 862 | 24222 | 3307.475 |
Hag(人均GDP) | 90 | 87931.17 | 38774.41 | 22415 | 190000 | 84405.5 |
Ti(第三产业GDP) | 90 | 3379.717 | 3980.823 | 377.3 | 16401.84 | 1444.37 |
Si(第二产业GDP) | 90 | 2796.937 | 2258.298 | 322.97 | 9961.95 | 1751.035 |
cpi | 90 | 102.092 | 1.786 | 96.9 | 105.5 | 102.28 |
Pti(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 89 | 138.799 | 128.134 | 13.85 | 603.87 | 68.71 |
psi(第二产业从业人数) | 89 | 196.58 | 151.724 | 8.22 | 546.51 | 140.76 |
3.5相关性分析
如表 2所示列示了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这一分析的目的在于检测样本的可靠性。Gdp、hag、ti、si、cpi、pti应当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关系在本文样本中成立,本文的样本是可靠的。单是这样我们无法得知这些数据对GDP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多变量回归分析。
表 2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Variables | gdp | hag | ti | si | cpi | pti | psi |
gdp | 1.000 | ||||||
hag | 0.771*** | 1.000 | |||||
ti | 0.986*** | 0.740*** | 1.000 | ||||
si | 0.946*** | 0.780*** | 0.881*** | 1.000 | |||
cpi | 0.117 | 0.092 | 0.103 | 0.129 | 1.000 | ||
pti | 0.878*** | 0.686*** | 0.840*** | 0.893*** | 0.087 | 1.000 | |
psi | 0.910*** | 0.678*** | 0.886*** | 0.885*** | 0.111 | 0.876*** | 1.000 |
***表示检验在 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10%的水平上显著。 |
3.6稳健性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并分析
由于每个城市之间的“市情”存在着差异,可能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以及外在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考虑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如表 3所示,这里做的是ADF检验,为了让数据更加稳定,将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对数化处理不仅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相关性关系,而且会使数据更加平稳,而且在经济学中经常取对数来进行研究。由于本数据中有七个数据,因此取了相对应的七个对数,对七个变量分别进行了ADF检验,考虑了时间趋势项和常数项以及默认值。该表表示考虑了时间趋势项和常数项的检验都拒绝了接受原假设,所有数据没有单位根,说明数据是稳健的序列,因此该数据可以进行后续操作的。
如表 4所示,从表第一列最后一行可以看出,rho=0.89,所以复合扰动项的方差主要来自个体效应μ的变动。如第二列最后一行所示μ=0,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即认为FE优于混合回归,然而由于并没有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因此F检验并不是特别有效。为此,进一步采用LSDV法来考察。然而做出来的结果表明,LSDV与组内估计量FE_robust的两者系数是差不多的,但是聚类稳健的标准误略有区别。因此,加入了时间效应,即双向固定效应。先加入了时间趋势项,但是时间趋势项t并不显著(P=0.667),而主要变量的显著性依然不变。然后加速了年度虚拟变量,将年度虚拟变量定位year1、year2等。为了在检验过程中避免多重线性,从year2开始进行回归命令,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年度虚拟变量均不显著。因此做了表 5来检验年度虚拟变量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强烈拒绝了“无时间固定效应”的原假设。
表 3变量的稳健性分析表
变量对数 | 检验形式 | T | 0 | 平稳性检验 |
lngdp | Trend(考虑了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O(默认值) | 0.0084 | 0.0000 | 平稳 |
lnsi | 0.0001 | 0.0000 | 平稳 | |
lnti | 0.0001 | 0.0059 | 平稳 | |
lncpi | 0.0000 | 0.0000 | 平稳 | |
lnpsi | 0.0000 | 0.0000 | 平稳 | |
lnpti | 0.0000 | 0.0000 | 平稳 | |
lnhag | 0.0000 | 0.0000 | 平稳 |
表 4gdp与各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回归
(1) | (2) | (3) | (4) | (5) | |
FE_robust | FE | LSDV | FE_trend | FE_TW | |
hag | 0.00151 | 0.00151 | -0.00128 | 0.00100 | 0.000182 |
(0.00208) | (0.00208) | (0.000888) | (0.00154) | (0.00172) | |
ti | 0.965*** | 0.965*** | 1.025*** | 0.966*** | 0.959*** |
(0.0279) | (0.0279) | (0.0300) | (0.0589) | (0.0585) | |
si | 1.014*** | 1.014*** | 0.958*** | 1.012*** | 1.033*** |
(0.0725) | (0.0725) | (0.0631) | (0.0971) | (0.0998) | |
cpi | 4.948 | 4.948 | 6.829 | 4.893 | 34.07 |
(12.63) | (12.63) | (5.458) | (9.216) | (30.09) | |
pti | 1.294 | 1.294 | -0.967 | 1.310 | 1.183 |
(0.824) | (0.824) | (0.716) | (1.244) | (0.916) | |
psi | -0.321 | -0.321 | 0.320 | -0.304 | -0.111 |
(0.452) | (0.452) | (0.464) | (0.317) | (0.181) | |
year | 3.896 | ||||
(8.737) | |||||
year2 | -207.9 | ||||
(172.0) | |||||
year3 | -195.4 | ||||
(231.9) | |||||
year4 | -151.3 | ||||
(156.1) | |||||
year5 | -169.3 | ||||
(158.8) | |||||
year6 | -160.1 | ||||
(162.9) | |||||
year7 | -150.4 | ||||
(159.9) | |||||
year8 | -288.3 | ||||
(295.5) | |||||
year9 | 2.938 | ||||
(111.4) | |||||
year10 | -26.16 | ||||
(135.9) | |||||
_cons | -637.9 | -637.9 | -440.0 | -8434.4 | -3414.9 |
(1287.6) | (1287.6) | (611.8) | (17140.3) | (3008.5) | |
Rho=0.89 | μ=0,且P=0 | t的P=0.667 | |||
N | 89 | 89 | 89 | 89 | 89 |
R2 | 0.994 | 0.994 | 0.998 | 0.994 | 0.995 |
***表示检验在 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10%的水平上显著。
表 5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著性表
(1) year2 = 0 | ||
(2) year3 = 0 | ||
(3) year4 = 0 | ||
(4) year5 = 0 | ||
(5) year6 = 0 | ||
(6) year7 = 0 | ||
(7) year8 = 0 | ||
(8) year9 = 0 | ||
(9) year10 = 0 | ||
Constraint 1 dropped | ||
Constraint 5 dropped | ||
F( 8, 8) = 21.09 | ||
Prob > F = 0.0001 |
3.7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如表 5所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都显现出了类似的情况,同时都表示有两个变量在1%以上显著。说明其他变量确实存着一定的差距。
表 6gdp与各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回归
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 |
(1) | |
VARIABLES | gdp |
hag | -0.00102 |
(0.00124) | |
ti | 1.022*** |
(0.0178) | |
si | 0.960*** |
(0.0380) | |
cpi | 6.472 |
(14.95) | |
pti | -0.743 |
(0.540) | |
psi | 0.140 |
(0.463) | |
Constant | -417.3 |
(1,527) | |
Observations | 89 |
Number of city | 9 |
***表示检验在 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检验在 10%的水平上显著。
3.8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选择:hausman检验
hausman检验主要是为了检验和判断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而且hausman检验是一般性的检验方法。几乎所有的假设都可以用hausman检验。
用H0代表要验证的零假设,H1代表对立假设。Hausman检验的主要思想是寻找两个不同的估计值θ^和θ~。估计值θ^永远是一致的。即使零假设H0不成立的情况下,θ^仍然具有一致性。估计值#只有在零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才具有一致性。在零假设不成立的情况下,θ~不一致。因此θ^-θ~在零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是接近于零的,而在零假设不成立的时候,θ^-θ~不接近于零。Hausman的思想是把验证H0的正确性变成检验θ^-θ~是否为零。因此不论何种检验问题,只要我们能找到Hausman所要求的两个估计值,我们就能应用Hausman检验。
本文采用stata对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进行hausman检验。从检验分析表我们看得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都具有相类似的情况,只有两个变量存在着两个变量在1%显著,两者应该选择哪个做出相对应的检验。如表 7所示,由于p值为0,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表 7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分析表
(1)固定效应 | (2)随机效应 | |
gdp | gdp | |
hag | 0.00151 | -0.00102 |
(0.73) | (-0.82) | |
ti | 0.965*** | 1.022*** |
(34.59) | (57.48) | |
si | 1.014*** | 0.960*** |
(13.99) | (25.30) | |
cpi | 4.948 | 6.472 |
(0.39) | (0.43) | |
psi | -0.321 | 0.140 |
(-0.71) | (0.30) | |
pti | 1.294 | -0.743 |
(1.57) | (-1.38) | |
_cons | -637.9 | -417.3 |
(-0.50) | (-0.27) | |
N | 89 | 89 |
Hausman | 29.88 | |
p-value | 1.56e-05 | |
Prob>chi2 = 0.0000 |
3.9结论分析
大湾区经济发展虽然从总体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GDP发展速度飞快,但是从内部城市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城市GDP发展差距较大,广州、深圳发展速度最快,其次佛山、东莞发展速度相比之下较快,江门等剩下的几个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广州、深圳由于之前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人才的涌入导致广州、深圳两地的各方面都比其他城市较为完善,因此导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所表达出来的都是只有两个数据具有相关性,因此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同时,但是对人才吸引以及人均GDP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当地XX应当多利用政策吸引人才,鼓励万众创业,把GDP这个蛋糕做大做好,不仅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还要靠人们的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大湾区经济的发展虽然速度快,但是其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湾区部分城市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所以湾区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要不断利用好自身城市的优势逐步转型。除此之外,湾区的人才供给很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人均GDP还不符合GDP的发展速度。经济的发展要靠“三驾马车”推动,人均GDP要符合GDP的发展速度人民才能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行消费,从而扩大内需,推动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湾区还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发展知识经济,让知识创造经济,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湾区内部产业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4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地广人多,经济总量大。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为成立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密集,机场和港口众多。货物吞吐量和机场旅客量已经超越世界其他湾区。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较好,生产效率高。珠三角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工厂。现代制造业种类齐全、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社会生产效率高。并且,近几年正在有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特有的经济优势。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四大核心城市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九个城市之间优劣可以互补,香港拥有众多一流大学,现代金融体系较为完善。而且香港在现代服务方面,具有世界级的竞争优势。简单来说四大核心城市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基础比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策优势明显,对内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对外能够吸引外国对湾区进行投资。
4.2劣势分析
首先,大湾区拥有三种货币,要正确处理好港币、澳币、人民币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探讨,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粤港澳地区如何能进行高效有序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粤港澳地区不仅在制度上有差异,而且法律、金融财税体系上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差异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总体来看我国的GDP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GDP还有待提高,第三产业的优势还不明显,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科技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资源还不能合理地利用,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香港服务业上有优势,但是其创新能力存在着不足;广州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较强,但金融和科技实力较弱;深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教育和文化是其短板。四大城市的各有其特点,但是其综合竞争力都存在着不足,不能单独充当湾区的核心。内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各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对一流人才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4.3机会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东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边是北部湾经济区,北边是长江经济带,南边面对整个东盟经济区。对内,腹地辽阔,周边省份与湾区交流不断紧密,发展空间很大。同时,大湾区位于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带,是太平洋、印度洋交通要道,连接我国海陆、沟通内外,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超级联系人。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其他湾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世界大湾区长期发展历史来看了,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等阶段,现在都具有包容开放、创新引领、宜业宜居、协调发展的特征。粤港澳作为后起之秀,能够充分借鉴世界湾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其他湾区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等方面的成熟做法。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调整现存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催生新的经济结构,重塑世界经济的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4.4威胁分析
自肺炎发生以来,我国经济遭到冲击,其中第三产业冲击比较大,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会产生一定影响。各行各业消费大幅度下降,人们就业流失率会提高,消费水平会不断下降,小微企业会因此遭到严重打击。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肺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外贸易会受到影响。总而言之,肺炎带来影响严重冲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脚步。
未来我国可能不止会有粤港澳大湾区,除了珠三角,还有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设立湾区,粤港澳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增大。
第5章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5.1推出更多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大湾区要实行更多利好政策,目前光靠注册资金认缴制以及小微企业免税政策等这些政策还不能完全鼓励全社会形成一个万众创业的一个现象。湾区城市的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外部因素,也要靠内部协作,对外要用经济政策和人才吸引政策,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和人才地流入。对内要和湾区外的城市以及周边省市进行合作互利共赢,发挥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协作效应。利用人才和先进技术地流入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革,从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5.2打破传统的行政体制,加强区域的协调能力
湾区经济是众多城市依靠自身特点相互合作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出现的产物。世界湾区的建设经验表明,世界湾区的发展都是在拥有广阔腹地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腹地和湾区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竞争机制,容易加剧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而且很难形成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为了适应湾区经济发展的要求,XX之间协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存在“一国两制”的特殊情况,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受到制度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我国要处理好与港澳的关系,另外我国也要发展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与港澳的联系。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首都圈整备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出具法律协调湾区的经济发展,旧金山湾区建立湾区XX协会、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等专门协同机构。这些措施是可以减少城市之间无序竞争,从而促进城市之间经济高效有序地发展。
5.3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发挥人才集聚优势
大湾区拥有众多高校和先进人才,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利用人才集聚优势,学习先进技术,开展创新比赛,提高高校人才的创新思维。XX和公司实行政策吸引人才就业、创业。并且大湾区拥有世界交通枢纽的位置,对外也可以发挥政策优势大力吸引优秀人才。除此之外,XX可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开展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社会的创新意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发挥先进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提高科学技术水平。XX应当利用政策鼓励社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做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发挥人才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5.4重视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湾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交通体系。从世界湾区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湾区的建设都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湾区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内要完善城市内部之间交通设施,对外要加强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一套对内对外相对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除了广州、深圳之外,湾区其他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应当借鉴广州、深圳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加强城市内部之间的联系。
5.5发挥城市自身特有的经济优势,协同发展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例如:广州具有物流优势、香港的金融、澳门的旅游等这些优势,但其也有缺点,例如:香港产业空心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广州金融和科技实力较弱;深圳教育和文化是其短板;因此,在湾区不同城市之间有不同的特点与缺点,要利用各个城市的特点优势互补,在湾区内形成规模经济。从世界湾区的发展可以发现,湾区城市依据自身的特点有鲜明的分工体系,能够分工合作,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使各个城市之间能够优势互补,使每个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最大化。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结论
大湾区GDP发展速度快但是内部差距较大。从2009—2018年大湾区GDP数据上来看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从内部来看,湾区城市内部GDP发展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东莞、广州、深圳、佛山这几个城市GDP发展速度快,剩下的城市GDP发展速度缓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吸引方面存在着差距。粤港澳地区人才吸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根据以上的固定效应分析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吸引方面还存在着欠缺,由于每个市的“市情”存在着区别,导致人才流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各个地区的人才吸引政策还存在着不足,还有待提高。大湾区城市的建设有利于规模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其特点,各个城市之间可以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来发展经济,形成优势互补的特点,产生规模效应,使经济发展最大化,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内部基础设施的完善。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容易受到两种经济制度的阻碍,以及三种货币制度的影响,只有协调好大湾区的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才能使我国大湾区快速发展。这是对我国经济制度的探讨和完善,有利于协调好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我国以后建设其他的大湾区提供经验方面指导。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以及省份的经济联系。湾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内部的经济联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与腹地的经济联系。除此之外,周边省份也在利用一系列的政策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从而实现我国先富带动后富的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带动不发达的地区,加强技术交流,从而推动周边城市以及省份的经济发展。
6.2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本文在stata方面分析还不够全面,对stata软件还不能够熟练地操作。除此之外,数据方面一些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的现象。以及一些数据搜集不到。以及本人的知识能力有限以及水平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可以针对我国交通时间对提高城市之间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研究,以及创新要素的聚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相互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金融聚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目前粤港澳大桥的完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演讲。
参考文献
[1] 梁经伟,毛艳华,江鸿泽.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5).
[2]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7(4).
[3] 张燕.“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J].中国经济周刊,2017(11).
[4]刘成昆.融入城市群,打造湾区经济一一一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分析[J].港澳研究,2017(4).
[5]何家鸿,戚晓曜,杜生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政策研究 [J].特区实践与理论,2O17(1).
[6]顾琳、刘俊卿:《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大格局》,北 京:《财经国家周刊》,2017 年第 20 期。
[7]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 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
[8] 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
[9] 肖亚红,国世平.粤港澳湾区内部的经济辐射效应[J].特区经济,2017,(8)。
[10]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
[11]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出台https://www.sohu.com/a/320445914_124712[Z]
[12]粤港大湾区城铁建设规划https://3g.163.com/3g/article_cambrian/F6LMCKJQ0526GUJ7.html[Z]
[13]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229041134499113&wfr=spider&for=pc[Z]
[14]张燕.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9-04/03/content_74641185.htm[Z]
致谢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涯也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我,也将开始踏上新的征程。在即将交付论文的此刻,我的脑海里涌现了大学青葱岁月的无限热血和激情,最后沉淀为浓浓的感恩。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父母的默默付出,感恩同学的热心帮忙……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感谢您在我实习期间的悉心帮助,感谢您在我遭遇挫折时的不厌其烦的鼓励,感谢您在我论文写作期间循循善诱的指导。正是因为有你们,我才得以充实而美好的度过大学四年生活。最后,致以最真挚的谢意,予我大学所遇美好之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