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新会为例

摘要:2002年新会撤市设区到现在已经18年了,融合一直都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新会和江门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文献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新会区划调整对于江门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正面作用,为江门市赢得了五年的高速发展期,使得之后的江门市的GDP增长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江门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新会区;对于新会区,新会区的广东GDP增长率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不能维持对于江门市的优势,渐渐与江门市持平,最后落后于江门市,阻碍了新会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区域经济,新会

 第1章 弁 言

  1.1探讨的目标与价值

1.1.1探讨的目标

自从一九四九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在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进行数不胜数的行政区划调整。尤其到了一九七八年之后,县这等级的行政区划调整尤为持续不断:按“撤县设市”、“撤市设区”等方法建立起来了非常多的市与区;部分地区与市合并,全面试行市级管辖县体制。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2002年新会撤市设区到现在已经18年了,探讨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如何进行、改变之后的融合情况及其好坏辨析,进行探讨新会的行政区划调整对新会区域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而促进新会和江门同城共融,协同发展。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仅仅是地名称呼改变那么简单,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牵涉到一方百姓的生计以及心理与文化认同。而且最近我们国家打算又开始停止了二十多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所以说本课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同时,针对新会这一样本,尽管人民在线上线下讨论的很多,但是往往缺乏数据方面的探讨,大多数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刻板印象,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新会撤市设区18年,其实融合一直都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新会和江门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减少新会和江门的隔阂。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孙海鸣(2015)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时因地而异,并非总是正面的[1]。李立勋(2018)如果县这一等级的经济能力比中心城区要强,想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使县成为新的市辖区的行政手段施行,县和中心城区之间会存在博弈,经济能力强的县会占据一定的上风,导致县这一等级的行政区划有一定的权力留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权力,结果就是中心城区与新的市辖区存在割裂,造成融合问题,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谢涤湘(2019)为了使珠江三角洲中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市能够缓解压力,建议把一定数量的县转让给省来直接管理,这样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使省能够帮助这些县的发展。[3]以上学者对行政区划调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一步探讨。

1.2.2 国外研究

因为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外所实行的制度非常不同,所以国外对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非常缺乏。例如西方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的影响不小,所以只有发生非常紧急的情况,国家出现危险,如生态保育、重大传染病发病等情况下会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像为了区域经济发展就往往是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Wagenaar,2004)[4]。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探讨手段

笔者在通过下面的三种探讨手段来完成这一篇论文的:

理论研究法,笔者通过查阅了新会区和江门市的经济统计年鉴,发掘其中的历史数据,用历史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得出新会区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发展的影响的结论,并对新会和江门融合提供思路

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查阅了新会区和江门市的县志,总结出新会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调整相关的结论。

定性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归纳和概括出新会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1.3.2 本文结构

笔者将本文一分为六,详细结构是这样的:第一部分为弁言,重点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价值,国内外的主要理论,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的简明的归纳,研究对象所起到的效用;第三部分是描述了新会这一样本的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区划的调整,研究对象对样本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是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素质因素进行探讨;第五部分是分析了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主要是新会的资源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分析;而第六部分是对行政区划调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第2章 行政区划调整的简明归纳

行政区划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行政区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随着发展当然不会一成不变。

 2.1行政区划调整的概念

随着我们的国家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以支撑区域经济繁荣,出现了“撤县设区”、“撤市设区”等的行政手段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用来应对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调整地区生产要素的结构以及提升城市的战略高度。

 2.2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经济中所起到的效用

经济增长、维护统治、社会治理以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需要进行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自从一九七八年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变成了主要受到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优化资源的配置、推动城市发展战略升级、调动地方XX的积极性。但是像其他行政手段一样,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这种长期的变化肯定会存在着时滞,不合适的调整会使区域经济变得不太稳定。

其实行政区划调整最需要解决的是两地的融合问题。融合问题处理得当,中心城区与新合并的市辖区能够发挥出协同作用,推动中心城区与新合并的市辖区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心城区与新合并的市辖区的区域经济更上一层楼,实现双赢局面。但是如果融合问题处理得不好,刚开始的时候,中心城区因为层级比新合并的市辖区高,可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将新合并的市辖区的资源输送到中心城区,新合并的市辖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被迫放缓。但长期还是会影响中心城区。

第3章 新会行政区划的调整内容以及区域经济的统计分析

  3.1新会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

3.1.1新会行政区划调整

“1992年,我们的国家撤销了新会县,设立新会市(县级),由广东省进行直接管辖,以原先新会县的行政区域为新会市的行政区域。(民行批[1992]112号)

1994年,江门市XX提出要将新会市的礼乐镇划归江门市管辖。广东省人民XX同意了江门市XX的要求,将礼乐镇划归江门市管辖。

2002年,xxx批准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其余各镇作为新会区并入江门市管辖。(国函[2002]56号)

2002年,新会区正式挂牌成立。”

自从一九九二年以来,新会这一地方由新会县变成了新会市,经过了一个十年新会又从新会市变成了新会区。新会现在的总面积为1354.71平方公里,比95年减少了324.51平方公里,比民国时期减少了567.79平方公里。相反,江门从面积2平方公里的新会县江门镇扩大到了如今的将近2000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将近1000倍,并最终江门管辖新会。

3.1.2新会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的新会区的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6770292万元,比起2017年增长了9.6%。其中的新会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2448万元,比起2017年增长了5.2%,新会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4%;其中的新会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42783万元,比起2017年增长了10.6%,新会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6%;其中的新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85061万元,比起2017年增长了8.5%,新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1%。基本上三次产业结构与2017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最近三年比较固定。

表 11991-2018年新会三次产业增加值以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新会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万元) 新会第一产业增加值(单位:万元) 新会第二产业增加值(单位:万元) 新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万元) 新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新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新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1 257270 64331 116948 75991 25.01% 45.46% 29.54%
1992 346902 72880 172996 101026 21.01% 49.87% 29.12%
1993 433313 69052 233445 130816 15.94% 53.87% 30.19%
1994 556847 79882 280955 196010 14.35% 50.45% 35.20%
1995 667877 113215 305001 249661 16.95% 45.67% 37.38%
1996 715279 125330 325899 264050 17.52% 45.56% 36.92%
1997 732240 110739 330845 290656 15.12% 45.18% 39.69%
1998 812529 125025 352477 335027 15.39% 43.38% 41.23%
1999 838886 131615 361372 345899 15.69% 43.08% 41.23%
2000 929410 135581 419729 374100 14.59% 45.16% 40.25%
2001 1035630 142727 480257 412646 13.78% 46.37% 39.84%
2002 1168675 149805 561438 457432 12.82% 48.04% 39.14%
2003 1332667 158245 658049 516373 11.87% 49.38% 38.75%
2004 1554968 172517 786814 595637 11.09% 50.60% 38.31%
2005 2141055 182186 1291345 667524 8.51% 60.31% 31.18%
2006 2357066 196152 1538931 621983 8.32% 65.29% 26.39%
2007 2788085 220006 1900103 667976 7.89% 68.15% 23.96%
2008 3268495 254176 2168308 846011 7.78% 66.34% 25.88%
2009 3487885 252251 2323923 911711 7.23% 66.63% 26.14%
2010 3956182 268790 2611315 1076077 6.79% 66.01% 27.20%
2011 4629670 294351 3169810 1165509 6.36% 68.47% 25.17%
2012 4691237 325437 3153594 1212206 6.94% 67.22% 25.84%
2013 4770219 337899 3133665 1298655 7.08% 65.69% 27.22%
2014 5072432 386599 3299348 1386485 7.62% 65.04% 27.33%
2015 5228143 413220 3097162 1717761 7.90% 59.24% 32.86%
2016 5446796 374146 3124763 1947887 6.87% 57.37% 35.76%
2017 5976240 392540 3376662 2207038 6.57% 56.50% 36.93%
2018 6770292 442448 3842783 2485061 6.54% 56.76% 36.71%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新会为例

图 11991-2018年新会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折线图

从以上的表格以及折线图可以清楚的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01%下降到了14.35%,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会县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直到199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度多于五成,在整个上一个世纪最后的十年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会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54%逐步上升到了41.23%,可以说是199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的促进作用,撤县设市提高了新会市的自主性,吸引了各方投资,上马了许多重大项目,第二产业获得迅速的发展,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第三产业也能够获得发展,新会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直到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一直稳定在40%左右,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到了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了回落,最低跌至2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会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导致新会区的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放缓。新会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地多过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会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样子不利于新会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金融方面,新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国内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会区都相应地设置了服务网点,居民想要进行银行业务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外资银行还是比较缺乏,在保险方面,2018年新会区财产保险公司业务保费收入为7.04亿元,新会区人身保险公司业务保费收入为7.14亿元,2018年新会区金融业地区生产总值为230235万元,新会区金融业地区生产总值占新会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比例不高。

新会的纺织业以新会锦纶和新会彩艳为代表,司前镇的不锈钢产业,双水镇的拆船业、轧钢业,造纸业以新会维达纸业、新加坡金鹰纸业为代表,食品业以新会李锦记、大有凉果、新会陈皮,旅游业以小鸟天堂、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圭峰山、古兜温泉为代表,中国南车也在新会拥有制造基地,努力发展银洲湖临港经济。

 3.2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在2001年新会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5.4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6%;2001年江门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345988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5.3%,广东省比2000年增长了一成,江门市的增长率低于广东省增长率,而新会市的增长率高于广东省增长率。到了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新会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41.4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2.8%;同年江门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65.9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5%,可以看出在新会并入江门之后,江门市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新会并入江门这一行政手段给陷入发展瓶颈的江门区域经济打入了一针强心针。

表 22003-2019年新会区以及江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份 新会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 江门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 两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单位:%)
2003 14.2 11.1 3.1
2004 15.3 12.2 3.1
2005 15.68 12.7 2.98
2006 17.02 15.3 1.72
2007 16.06 15 1.06
2008 11.2 10.8 0.4
2009 10.64 10.8 -0.16
2010 14.27 14.3 -0.03
2011 13.1 13 0.1
2012 9.44 8.1 1.34
2013 9 9.8 -0.8
2014 9.2 7.8 1.4
2015 8.17 8.4 -0.23
2016 6.5 7.4 -0.9
2017 8.5 8.1 0.4
2018 9.6 7.8 1.8
2019 7.1 4.3 2.8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从2002年新会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为江门市新会区,到2019年已经经历了17年,其中从2002年到2016年,新会区的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江门市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差从正值到零,从零到负值,从江门五邑地区的龙头跌落,变成了拖江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后腿。

在江门市方面来看待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这对于江门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正面作用,为江门市赢得了五年的高速发展期,使得之后的江门市的增长率不低于广东省的增长率。江门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新会区,特别是最近几年新会区恢复了元气,重新变回五邑地区的龙头。

在新会区方面来看待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从行政区划调整开始,新会区的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不能维持对于江门市的优势,渐渐与江门市持平,最后落后于江门市,到了2019年才回到了2005年的增长率高于江门市的水平。

从二十年来全国百强县区榜单,可以看出,90年代原本榜上有名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在被江门代管或管辖后,到了21世纪都出现了下滑,有的甚至从百强县区榜上消失,这些不能不怀疑江门这个“火车头”了,事实上可以从很多XX文件上面也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文件上面或多或少会写着新会除外,台山、开平、恩平甚至一笔带过,好在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

在新会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新会的自主行政管理权被弱化,但财政方面还保持相对独立,但这并适合江门和新会的融合,因为过去作为新会下辖三个比较富裕的镇被划出之后,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可支配财政变得很小,同时缺乏市XX的财经的扶持,使得新会经济增长放缓。

 第4章 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外部问题

一直以来,江门GDP在全省排位持续后退,从1983年成立的时候在全省排名第二,到了1984年的时候被佛山市所超越, 到了1988年的时候被深圳市所超越,到了1997年的时候被东莞市所超越,到了21世纪的2004年的时候被中山市所超越,到了2007年的时候被惠州市所超越,到了2012年的时候被非珠三角城市的茂名市所超越、到了2013年的时候又被非珠三角城市的湛江市所超越。

近年来,江门市最北边的滨江新区是集中了五邑地区三区四市的资源所主要开发的地区,而新会区最南边的南新区是新会区的现阶段最主要开放的地区,两区相距将近三十千米,如此遥远的距离使江门市滨江新区与新会区的南新区之间缺乏合力,倾尽全力建设的江门市滨江新区难以惠及新会区的人民,更加难以辐射到开平市、台山市以及恩平市的人民

总之,江门的经济在全省的排名不断下滑,重点建设的对象不是新会区,新会区得不到扶持。

  4.2内部问题

新会区最近期的行政区划调整经历将近二十个年头,但是新会的人民好像并不是十分接受新会属于江门这一事实。新会人民对大江门缺乏心理上面的文化认同。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而且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移民风盛,人口流失越来越多。生育率不断下降,同时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会区年过六旬的老人达到了14.28万人,占到了新会区户籍人口将近两成,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会华侨的投资额不断下降,华侨的投资热情不断下降,主要是年长的老华侨变得年迈,而他们的子女对家乡并没有多深的情感。

总之,新会人民对于大江门缺乏认同,老龄化程度高于平均,华侨投资热情消退。

 第5章 新会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5.1区域优势

新会区作为新会陈皮特产最主要的产地,没有之一。过去新会陈皮特产只是简单的加工,但是最近几年,新会陈皮特产渐渐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增加新会陈皮特产的附加值,新会陈皮的生产商推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特产,如新会陈皮普洱茶,围绕新会陈皮这一主题最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坐落在茶坑村的陈皮村项目,同时茶坑村也是梁启超故居的所在地,陈皮村项目与梁启超故居可以进行联动,发挥出协同效应,为新会区提供旅游资源,促进新会区旅游业发展,为新会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助力。过去的新会区的交通比起周边的城市来说是比较落后,城市之间缺乏快速路网以及高速路网的连接,新会区内上下班高峰经常交通堵塞,雨季大概率城市内涝,公共交通落后,平均候车时间长达半小时,严重影响人民出行以及城市之间人员的流动,阻碍新会区旅游业发展。但随着江门大道的开通以及广东省之内第四大综合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将要建成,多条轨道铁路在此交错,与广东省其他三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改善了新会区的交通环境。

新会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东启西的关键作用。新会区拥有可以开发的连片的土地资源,工业用地的成本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相比较低对企业拥有较大的吸引力,新会区的土地开放强度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相比较低,未来土地的利用空间仍然相对较大,新会区可以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仍然较为宽松,土地仍然拥有较大的承托能力而且成本较为低价,能够吸引到珠江东岸的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

5.2政策优势

从2003年的9加2泛珠三角区域计划,到近年最热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新会一直到在其中。同时不忘过去的榕树经济效应政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就像巴金先生笔下的《鸟的天堂》里面的榕树一样。

江门市与深圳市积极探索“飞地经济”两地合作模式,承接深圳市产业外溢转移,新会区正在密锣紧鼓地建设坐落在新会区司前镇深江产业园区司前园区以及新会区大泽镇的深江产业园区大泽园区。新会区XX转变政企“申报—审核”的办事方式,创造性提出全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具力度的“黄金十条”,XX根据企业的纳税、投资等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自动兑付模式,免除企业申报,主动发放企业补贴,以及“政令十条”优化新会区的营商环境,“新办企业1日办好”“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企业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两百多天减少为四十多天。

  第6章 对策建议

第一,文化认同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要想发展就要有统一的规划,理顺体制机制。尽快实现完完全全的同城化,将新会区XX的独立财XXX力收归到江门市XX,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问题,就都能统一了。统筹江门和新会交界的江会片区的开发,发挥江会片区的辐射作用,加强两区人民的交流,从心理上面拉近两区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新会和江门同城共融,协同发展。

第二,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新会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加大力度和对政策上面的支持加大力度,新会XX应该积极参与到第三产业相关的项目的建设和投入,可以依托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加大力度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也可以发展与之相互配套的保险业。完善旅游景点相关的配套设施,深挖新会区旅游业潜力。加快第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敦促新会区的高污染企业进行环保改造,关停落后产能低水平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新会XX多于本地高等学校合作,建立起属于新会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享受培训补贴、免收有关行政事务性的费用,将更多的人才留在本地。同时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吸引政策,使更多的外地人才落户新会区,在新会区创业。

 参考文献:

[1]高玲玲; 孙海鸣.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地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的证据[J].经济体制改革,2015,5:66-71.

[2]叶冠杰,李立勋.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强县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热带地理, 2018,38(3):394-404.

[3]谢涤湘; 谭俊杰; 楚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研究[J].规划师,2019,8:44-50.

[4]Wagenaar,D.A.andC.Adami.InfluenceofChance,History,andAdaptationonDigitalEvolution[J].ArtificialLife,2004,(02):66-87.

[5]谢涤湘 文 吉 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4:20-23.

[6]陈钊.地级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03):418-421.

[7]王贤彬,聂海峰.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04):42-53.

[8]白小虎.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产业空间变迁———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09):65-73.

[9]张可云.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内容与创新方向 [J]. 区域经济评论. 2019 (01)

[10]戴天仕,徐文贤.文化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撤地设市自然实验的证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4):162-173.

[11]周伟林等.行政区划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世界经济文汇,2007,(05):82-91.

[12]Alesina,AlbertoandEnricoSpolaore.On the NumberandSizeofNation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7,(04):1027-1056.

 致谢

两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两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帮助历历在目,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总使我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是幸运的,能结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顺利、愉快地完成学业。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新会为例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新会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031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2月2日
Next 2023年2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