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结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与金融专业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城乡差异问题,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发展异质性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与农村金融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金融的供给创新也就成为了减缓互联网金融城乡发展异质性的关键。因此,本文通过辨析“异质性”概念、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理论基础等,对互联网金融深入探究,并给出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城乡异质性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创新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为此,我国XX大力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的供给结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此,拓宽农村金融供给的发展路径,形成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综合严谨的管理机制已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化,金融知识的普及层出不穷,由此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因此,深入地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城乡差距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结构性改革、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1.2研究意义
由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补齐农村金融的短板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1]。然而,要有效解决这一基础性难题,就是需要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现实因素,在政策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农村金融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不良问题。因此,我们要凭借农村互联网金融为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创造性基础,把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关键组成部分。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内综述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发展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积极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XX开展县区农户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完善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创造出更多免抵押担保、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1]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脱贫攻坚,助力产业扶贫、加强就业扶贫,把农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农村金融快速发展。
对于农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2]严伟峰(2015)从“门槛效应”等多个关键因素方面深入阐发了推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乡差距的直接影响。[3]董昀(2014)、[4]吴晓求(2015)从推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及其理论的基础等多个层面因素推动了普惠互联网金融的转型与升级。
1.2.2国外综述
早在20世纪末,X就已经掀起了互联网革命。国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较快,主要依靠以下两大特点。第一,互联网直捷便利,可以更大程度地了解及满足客户所需,展现平台的特点。二是依靠变通性与成本低廉的优势来降低费率,吸引客户群体。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5]Hawkins&Sato(2001)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跨越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特别是中小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规模和经济,另外,互联网的技术还能够使得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交易获得低廉的成本,这也就使得基于互联网标准化信息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市场交易由一种可能性转变成了现实。[6]Manuchehr Shahrokhi(2008)指出,互联网和其相关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促使新型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和用户提高金融服务。
经济学家休.T.帕特克里(HughT PatriCK,1996)提出了两种理论模型:一种采用的是“需求追随”的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注重于农村的经济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二,“供给导向”的模型,该理论的模型则与“需求追随”的模型完全相反。[7]该模型的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及其供给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价值。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本文以“城乡异质性”、“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供给”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谷歌等文献数据库网站进行搜寻,从而客观、准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提供研究依据。
2、数据分析法。文章充分搜寻已有的数据,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发展等数据,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3、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比较国内互联网金融城乡发展的政策和方法以及典型城市的发展情况和成果,结合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分析。
4、实证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问题,运用Stata实证分析法分析其具体原因,归纳出经验和教训。
1.3.2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及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互联网金融城乡发展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互联网供给不足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具体从理论与实证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下的农村互联联网金融供给的创新;
第五部分结论部分,对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及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城乡异质性
2.1城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2.1.1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即与以往我国目前传统“三农”贷款的低利润、高成本运营、高风险、抵押物的数量缺乏等弱势性质因素的基本特性特征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质性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农村地区[8],互联网金融深入农村的主要参与者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事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二是立足于“三农”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他们为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大类参与主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1.2互联网金融农村发展现状
2012年以后,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业也随之普及,据国家数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已到达到8.2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如图所示,从2010年至2018年,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 12010年~2018年农村网民数量图
我国现有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有:以翼龙贷、惠农聚宝、理财农场等为代表的P2P平台P2P网贷平台是利用互联网将供需双方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手段。P2P平台在农村更多关注的是低端市场,吸收低端客户群,这也使得部分P2P平台在农村得以快速发展。
以惠农网、一亩田、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记录,电商平台拥有着消费者的大量购买数据,可以根据消费情况和信用好坏,给予消费者以一个信用评价,将之与信用额度相联系,从而形成高效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互联网金融有以下特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信用贷款为主;机构间合作频繁;服务高效成本低。
2.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中的问题:
(1)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以供给为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改革相对较少。另外,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与农村实际金融需求不相适应,这就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多人才资源流入城市,接受较多金融知识的人群滞留于城市,留于农村的人口,多为儿童或老人,这些人群对金融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率不高。
(3)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流动较大,第三方数据缺乏,导致征信调查较为困难,且由于农村贷款习惯,多数农村居民会向民间借贷寻求借贷,来满足融资所需,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难免会有所排斥。
(4)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与改革的发展历程看,其改革均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导由上而下地进行执行。此类改革的优点在于改革效率高且受到的阻力小,可在短时间内较快地优化资源配置。但其缺点是XX主导的改革方式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离,供给主体较少,业务种类较为单一,长远而言,必将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造成新的矛盾。
2.1.3互联网金融城市发展特征
(1)客户消费偏好
目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受支付宝、微信等的影响,人们的金融消费观念、金融消费习惯趋于年轻化,其中,中青年是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主要人群。除此外,更多地消费者倾向网上支付,网上购物。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逐年增加,这也相应地带动了人们金融思维的转变,城市中的年轻主力人群较多,新思维容易接受,这也促进了城市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与发展。
(2)服务范围
城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解决了传统金融业务必须要到实体网点办理的难题,城市互联网金融业务可凭借“线下咨询、线上购入”的模式,这样既延展了金融的服务范围又能使金融服务高效快捷;第二,城市互联网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化,金融需求者的可选择空间大,更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丰富客户的体验感。
2.1.4影响互联网金融城乡异质性的因素
首先,我国农村经济由于受到生产的特殊性和地缘经济的影响,发展很不均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的[9]非均衡性与多样化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因此,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并且难以适应农村人际信任环境,农村互联网金融由此产生。
其次,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我国农村金融长期施行高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不再适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对其进行革新。然而,旧体制的变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国社会物质产品种类还相对较少,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信贷资金短缺,融资工具不足等,形成了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这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最后,农村互联网金融以“三农”作为服务对象,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高致使农民收入的不均衡、不平稳[10],这就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另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农村居民,他们缺乏实质性的信贷抵押物,这也是造成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
2.2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2.2.1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问题分析
1.供给未能遵循城乡资金流动趋向。
首先,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阶段,农业转型,生产规模化需求加大。[11]其次,投资驱动经济的转型与城市投资竞争加剧,过剩产能转向农村市场寻找合适商机,改变资金要素匮乏状态,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资金价格不再增高,农村经营主体则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这一要素。最后,农村投资收益率提高,农业产品成为具有较高赢利点的投资热点。金融机构加快农村的新一轮布局,除传统金融机构外,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优势在农村占据一席之地,城镇化资金流动趋势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需求过于供给,出现了不均衡状态。
2.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备限制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率低等因素,严重约束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宽。农村电网改造、互联网普及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设施的不完备也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
3.农村征信系统尚未完善
我国农村征信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缺乏足够的社会信用教育,农村居民的信用等级难以评估,城市的管理方式与农村地区不相适应,国家法律对农村居民的违约、失信惩戒力度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普及率不高,金融供给方面难以提高。
2.2.2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1.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农村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将会导致农村居民对金融的需求溢出问题,过多的需求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向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滞后,许多农村地区在金融运作过程中存在系统性的金融交易缺陷,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缺乏担保平台等。许多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难以依靠正规的途径获得贷款,而生产经营者和微商在金融运作中难以满足信贷需求,这一系列问题的频繁发生,由此加快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加速了农村金融科技的发展
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的技术研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拓宽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降低成本,通过投资、贷款、补贴、保险、服务等多个维度紧密结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推动农村金融走向新的金融时代。
3.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推动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力度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供给不足问题,引起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力度,推动了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施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金融服务的供需不相适应问题,通过解决金融的供给不足问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章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的影响因素
3.1互联网金融城乡异质性理论分析
3.1.1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农业良好地发展与农业信贷政策的施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农业的发展不良问题根本上还是资金支持不足的原因。由于农业产量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农民收入不稳定,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因素不会把资金贷给农户。农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不良循环。这种不良循环,就会长期约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X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认为,农民需要的资本远超过他们的储蓄,信贷对于小农业与小工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12]另外,哈索蒂(M.Ha-sody)也表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应在XX主导下的信贷投入来达到目的结果,只有在政策下较好的实施、经济发展稳定良好的前提下,农村金融功能才得以强化,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才能得以扩大。
由此可知,若想扩大农村互联网金融规模,解决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一方面,XX要设立农村地区的低息贷款专项业务;另一方面,要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了解农村产业详细情况,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将不正规的金融机构逐出市场。
3.1.2门槛效应
通常而言,服务与成本成正相关,要想获得服务,就得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就形成了门槛效应。无法提供此类成本费用的人就无法获得服务,金融服务就是典型代表。高收入人群一般均能享有良好的金融服务,因为他们可以支付相应的服务成本,而低收入人群由于他们经济条件较差,由此比较难获得良好的金融服务。但是最需要这些金融服务的人群往往集中于低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他们经济基础较差,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络普及率不高,网络通信较差,与金融服务的接触难度大。其次,城市的征信系统较为完备,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因为没有信用数据的留存,能抵押的资产非常有限,贷款的风险高,一般金融机构均不愿贷给农村居民。如此一来,“门槛效应”就产生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在逐渐提高,一般金融机构都不愿贷款给农村居民,由此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转向互联网金融,但互联网金融受农村基础设施的约束,在农村地区普及率不高,这就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
3.1.3金融排斥理论
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一部分群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路径接触主流金融机构以获取必要的金融需求的一种现象。Leyshon&Thrift(1993,1994,1995)认为金融机构在不断细分的市场中寻求那些更安全的市场,即偏向高收入、有权利的人群,而低收入、趋于劣势的人群将被分离出去,从而导致金融排斥。Fuller(1998)通过地理学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排斥对地理空间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的关闭率相对较高。
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对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就越高,金融机构的销售成本越低。因此,金融机构会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列为优先选择客户群。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低的客户群会成为金融排斥的主要对象。[13]而相对应城市群体来说,农村地区大多为老人、留守幼童,这类人群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或还处于受教育阶段,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了金融排斥现象。这也导致了互联网金融较难在农村地区开展,导致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城乡异质性。
3.2互联网金融城乡异质性实证分析
以下运用Stata软件,结合最小二乘法得出相关系数,并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3.2.1模型选择及数据处理
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教育经费、金融业增加值、社会融资规模、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专科毕业生数等变量。其数据处理说明如下:
(1)教育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经费的增加,说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教育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如金融业人才、技术人才等,这也为互联网金融业储备了所需人才,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镇金融技术人才相对较丰富,这也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
(2)金融业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我们用金融融资规模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金融融资规模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最典型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化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14]
(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3.2.2变量数据及来源
以上变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2004年~2017年的数据统计。[15]
表 1模型变量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 |
互联网金融普及率(%)(yt) | 32.96428571 | 16.70447362 | 55.8 | 7.3 |
教育经费(万元) (x1) | 229618190.4 | 115554308.7 | 425620069 | 72425989 |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x2) | 31460.59286 | 19103.03017 | 64844.3 | 6600.2 |
社会融资规模(亿元人民币)(x3) | 118186.2143 | 56826.19218 | 194445 | 28629 |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00) (x4) | 592.1428571 | 64.3505324 | 688 | 495.2 |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100)(x5) | 411.8142857 | 48.58932653 | 478.9 | 335.6 |
网络专科毕业生数(万人)(x6) | 74.79607857 | 31.95243703 | 117.3881 | 18.1987 |
3.2.3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互联网金融普及率的影响大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互联网金融普及率。
由表2各变量指标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对城乡发展差异的影响在5%的显著水平下,说明各变量对互联网金融有显著影响。
表 2模型回归结果
方程形式为:
由表2可知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对教育经费、金融业增加值、社会融资规模、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专科毕业生数的影响在5%的显著水平下,说明各因素对互联网金融普及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图 5散点图
3.2.4检验模型
(1)怀特检验
(2)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教育经费每增加1万元,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增涨3.69e-08个百分点;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金融业增加值每增长1亿元,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增加0.0002958百分点;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金融融资规模每增长1亿元,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增长0.0000341百分点,由此说明教育经费、金融业增加值、金融融资规模对互联网金融有正相关的关系,即这些指标越高,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越高。
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增长1.099068百分点;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网络专科毕业生数上涨1万人,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下降0.0656598百分点;若其他变量不变,当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一个百分点,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就会下降0.7783606百分点,由此可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专科毕业生数对互联网金融普及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即这些指标数越高,互联网普及率就越低。
第四章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下的农村互联联网金融供给的创新
4.1.数字乡村助力农村互联网金融——以“村村旺”为例
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将加快缩小城乡数字技术发展的差距,并依靠网络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网络、信息、数字化在农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全面深入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变升级。[16]
4.1.1互联网金融赋能数字乡村崛起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的具体行动,[17]推动全市电商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村村旺”凭借大数据和交易结算为硬核科技驱动成为了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2019年5月“村村旺”平台于重庆市上线,“村村旺”率先在石柱县蜂蜜生产基地和九龙坡区水产养殖基地开展试点。之后将陆续开通“蔬菜管家”、“渔业管家”等物联网云平台服务,逐步覆盖“村村旺”平台上的所有商品。[18]
努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网点,组织优质工业品深入农村地区,凭借集中化开采优势,减少商品运行环节,降低成本耗费,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4.1.2数字下乡切实解决农民融资困难
首先,针对小额贷款、无固定抵押物等问题,“村村旺”提出了三证系统(营业执照、组织结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数据资源整合制、信用平台制等路径,为银行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提供了解决方案。银行在评估征信时可依据“村村旺”与公安、工商等市级部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并结合农户的种植情况、订单数量、交易金额等一系列运行环节留存的数据,进而更加正确地做出评估。
其次,依靠完美的数字交易结算服务支持系统[19],开展交易登记、资金结算和其他服务的农业电子商务,为对综合服务社等平台用户进行资金闭环管理,克服农村电商的担保交易信用问题与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分清问题,并努力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闭环统一。
最后,“村村旺”助力数字资源共享,延展服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成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助力能手。
4.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农村发展瓶颈
首先,全面深化农业数字转型与乡村数字治理,推广实施信息进村入户项目,推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建设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试点,开设农村经济重要示范区,把农村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其次,依靠互联网促进XX服务农业职能升级,推进面向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的宏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增强农业宏观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依靠互联网的农业管理政务平台,集合农作物苗情墒情监测[20]、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管理等功能,极力防控农业灾害,稳定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民损失。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村农业资源配置,促进互联网金融供给创新,整合业务链、价值链、产业链,推进特色农业,加快产品升级。
4.3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对于生产规模大、经营状况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多路径取得融资。针对治理结构健全、未来发展前景好的中小涉农企业,也能通过参与场外市场吸引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来实现直接融资。[21]
扩大农村金融衍生品的应用规模,助力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农业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大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力度,帮助企业防范汇率风险,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五章 结论
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思维创新金融领域的服务模式,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便利。
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互联网金融深入农村,有着层层阻碍,比如农村的电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信号接收不到,信号不稳定等问题阻碍着互联网金融的农村地区的深入,还有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备、监控不合理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供给,由此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在城乡间发展的异质性。
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发展异质性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从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及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问题现状,接着剖析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异质性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再次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办法。
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必须结合新科技才能处于不败之地,由此数字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迎来了曙光,在互联网金融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下,金融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数字科技创新来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要借助政策的支持与监管机构的合理管控。农村互联网金融在两者的作用下,将会得到更多的资源配置,减缓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稳步革新,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还存在着发展空间,金融业在乡村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指日可待,希望本文能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城乡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慧卿.“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N].新华社.2020.
【2】严伟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极其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5.
【3】董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
【4】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
致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年的学习期间里,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在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期间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
其次,感谢经管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由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学到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
最后,感谢16金融四班的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我的学业。
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铭记师长们的教诲,继续不懈努力和追求,来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