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十 月革 命的伟 大胜 利极 大地 激发 了马 克思主义 在中国 的广泛传 播,而西 欧又是 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留 学期间,他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 实际 问题 的强 大的思 想武 器而学 习和 研究,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 进行 了广

  1.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周恩来生于1898年。这个时代的旧中国,其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在饱受旧式的封建主义的盘剥之外,还要苦苦地承受被强硬输入的帝国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的横压,使得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因而使民主革命成了中国人民渴求国家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必然选择。这样的国情也必将注定周恩来在一出生就要感受国破家寒的气息。但童年的周恩来被过继给叔父家后,在嗣母陈氏的倾心抚育下,却受到了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周恩来十岁时到表舅龚荫荪的家塾寄读。龚“是革新派人物,结识同盟会成员,赞助革命,常向周恩来介绍些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他家里有很多古籍藏书,还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和西洋文明的新书与报刊;龚自己在行为上带头剪辫子,不迷信,主张男女同学。塾师周先生学识渊博,思想也比较开明。周恩来向塾师学了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也学了不少的社会知识,扩大了视野,启发了思想。嗣母病故后,周恩来周围的生活陡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在周恩来面前的局面是,债台高筑,每次借债饱受鄙薄和冷漠,可封建家庭好面子摆阔的陋习仍旧。现实生活中一切活生生的惨痛事实见证着封建没落家庭的腐朽和走向衰败的必然趋势。
  1913年8月,周恩来入读天津南开学校。这里新的社会生活和近代社会的空气为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当时的中国是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危机深重,这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着周恩来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继续发展。在南开求学时期的周恩来,思想激进,自身的品德修养也为人崇敬。这连同他的卓越的组织能力一道,为他今后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7年9月到1919年4月,周恩来留学日本。日本是亚洲地区唯一深受中国传统影响而现在却己完全实现了西方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由于在国内受到抑制和挫折,中国的年轻人均把日本看成是变革的温床,在那里可以学到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寻找救国道路的情形,xxxx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日本人向西方人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20世纪初出现的这一空前的留日热潮,虽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但绝大多数留学生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着救亡图存。周恩来也正是为了探寻救国道路,在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
  当时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日本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相继出版了大量介绍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如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界利彦的《社会主义纲要》等。这些书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比较正确的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和实现这一规律的正确途径。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反映十月革命的书刊和其他进步书刊,更是潮涌而来。中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先驱,如李大钊,李达等人,也是先于周恩来在日本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在这个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李大钊、李达、xxxx等人基本上是同步的。周恩来是中国xxxx内为数不多的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
  周恩来在这里主要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热心地研读政论书籍,对于“新思潮尤所切望”。在此期间,周恩来以极大的热情,研究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仔细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著作以及《新社会》、《解放》、《改造》等进步刊物。特别是河上肇主编的《社会问题研究》,从第一册起连载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介绍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名著,在第四册上还刊载了《工资劳动与资本》全文,“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来的种种问题。”周恩来通过认真阅读和仔细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触之后,又加以对日本下层人民的切实考察,周恩来此时的思想有了一个大转变,“我以前所想的‘军阀’、‘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1915年7月到9月,日本爆发一场劳动人民自发进行反抗斗争的“米骚动”,这场群众运动给周恩来以深刻的刺激。一方面,日本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各种日益激烈的深层社会矛盾,加深了他对日本政治制度的怀疑;另一方面,运动中所爆发的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使周恩来相信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后‘将何所恃’?”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运用的真切反映。
  周恩来从研究各种“新思潮”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被这种新的主义所鼓舞。这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虽然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就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xxxx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十月革命》。”但是他在确立自己的终生信仰问题上,却仍在继续深入细致地思考着。善于思考,在重大的抉择面前保持特别审慎的态度,是周恩来一贯的作风。五四运动期间在被羁押的时间里,周恩来就重新认真思考了许多问题,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周恩来在后来写的一封讲到自己确定走共产主义信仰的信中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他还说过:一种生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出狱后,周恩来便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到欧洲特别是英国去实地考察,以便从世界先进地区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中国未来的方向,“主要意者,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但是初到欧土极目所见却是一派萧条。欧洲社会的现状既然是如此的毫无安定所言,那么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中那些曾经想效仿西方社会的演进模式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信念亦便动摇了。周恩来也同中国多数先进分子一样在思考着究竟要选择一条怎样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指明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为此,周恩来采取各种方式广读博览,汲取各种思潮,在纷杂的思潮中,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寻找自己的方向。他在给表哥陈式周的信中也说明这一点:“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改革途径,其一是以英国为范的渐进方式,“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以“保守”之方法以达到成功地改造社会。其二是效法俄国,采取革命的手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洗旧弊”。当时的周恩来并没有马上做出结论,“躁进与稳健之说,亦自难定”,“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可见,在俄英两种社会改造方式中,周恩来虽然没有完全确立选择那一种,但是到真正付诸实施的时候,很明显他是倾向于后者。
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当时的欧洲在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滋生。此时周恩来的思想尚未定型于马克思主义,故而也曾一度受到无XX主义的影响,相信中国可以走“地方自治”的道路,“中央集权,本非大国所宜有,而中国民族性之庞杂,尤难期实现,故地方自治时也,亦势也”。这种思想和xxxx早年在长沙时的“新村自治”的思想近乎一致。xxxx在1920年冬已经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了,可是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还在积极从事湖南自治运动。只不过,xxxx表现在实践上,而周恩来此时只是在思想上有此主张而己。周恩来甚至还还表露出过产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产业与教育之振兴兼程并进,根本方面只要多着一分力,表面上的军阀资本家政客便动摇一块,此种向下宣传,吾以为较空言哲理改造者强多矣。”在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周恩来,其思想比较混乱,这是中国大多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前所经历的一个共有的阶段。xxxx也曾说到他的“思想成了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平等观念的一种奇怪混合物”,也曾经“赞同许多无XX主义的主张。”可见,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转变时期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正确的世界观的确立往往要经历思想上的一段模糊凌乱的过程。
  周恩来在欧洲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各种不同思潮的冷静观察和推求比较之后,认为: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并且“在英国始终也没有大兴盛过”;无XX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这样旧势力盘踞的社会里,而要解放一切强迫,解除一切束缚,所以便容易流为空谈”。最终认定只有俄国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思想上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周恩来也于1921年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中国xxxx组织。周恩来作出这个决定,决不是轻易的,“他在日本时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经过五四运动风暴的洗礼和半年狱中的沉思,又到欧洲进行实际考察和对各种新思潮进行比较推求,前后经过三年左右的深思熟虑”。正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定是基于如此时间之久的一种审慎的态度上,周恩来在确定了这种选择之后便再亦没有过任何的游移和反复,毕生为其奋斗直到最后一息。
  1926年底,周恩来开始担任xxxxXX。次年夏进入政治局,之后便一直参与领导xxxx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党内发生了多次路线斗争。面对着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对XXX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批判,对错误路线的扭转起来积极作用。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始终处在一种内忧外患的状态,内有新旧军阀、封建欲孽、买办官僚,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要想摆脱束缚,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周恩来也一直认为要分清敌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而,如何团结?则需要对实际情况作进一步考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极端困苦了历史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的法西斯反动统治,中国xxxx从客观实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采取的不同斗争形式之一。它即是在反革命力量统治严密的城市,不怕敌人残酷的白色恐怖,把XXX组织转入地下,坚持秘密工作,并利用各种渠道,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的“内线”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周恩来作为白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正确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白区的特殊工作条件、党组织的状况和群众的情绪、要求,提出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紧紧地依靠群众,利用一切方法,机警、灵活地进行革命斗争的白区工作方针,对白区工作的开辟、白区的XXX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总之,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经过刻苦学习、推求比较和具体的斗争实践之后,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信仰马克思主义,确信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明确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创建了中国xxxx旅欧支部和旅欧团组织。所有这些,标志着周恩来已经成为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者了。

  参考文献

  [1]姚桓.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齐卫平.论思想革命意义上的延安整风运动——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3]叶后坡.中国xxxx思想政治教育史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
  [4]卢维良.论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J].xxxx思想研究.2012(02)
  [5]戴孝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2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3月20日
Next 2021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