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X政治学研究者约瑟夫·奈(Nye Joseph)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对当时以及历史上的国际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真正让一个国家取得次成功的并不是其强大的军事或者经济力量,而是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力量。他将这些力量称作“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已提出便受到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关注和认可,并且有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该战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作用、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作用、文化经营战略的导向作用以及文化市场的促进作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会议通过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报告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XXX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韩保江,张占斌,王道勇,胡敏,张志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知名专家教授解读XXX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M].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13,1:45-47.
当前的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文化竞争成为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本、韩国以及泰国等亚洲国家尽管它们没有X以及欧洲发达国家那样强大的综合国力,但是他们今年却通过影视、饮食、动漫、体育和美容文化等途径获得了不相上下甚至更多的国际关注,其国际形象也得到了很大改观。而在全球化不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加强文化软式建设将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社会各界也对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这一观点持正面支持态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对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相关课题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其评估体系的研究来对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差异化评估,并在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对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课题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而且也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但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和建设途径等方面。但是,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评估体系却很少进行研究,运用数据和数理方法对其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而我们知道,如果要对某事物进行评价,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性质层面进行对比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需要对文化软实力的真实情况进行精确的认识和对比,就需要从量化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拟从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入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并尝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从理论层面完善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方法。
(2)现实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它与硬实力共同决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态势。一个国家也只有拥有了较强的文化软实力,这个国家才可以说得上是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当我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将我国的文化等向外扩展,那么就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而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已经在现实中得以验证,比如X通过好莱坞、韩国通过饮食和韩剧、日本通过漫画都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呢?本文所建立的评估框架将有助于我们我们对此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帮助指引我国探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这正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所在。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虽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时间不长,而学术界对其进行大量研究也是近年来才兴起。但是,关于软实力的最早论述却发生在19世纪。当时,法国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便以推广法国文学和法国语言的形式积极展开文化外交。在这个过程中,法国部分学者便将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推崇。在进入20世纪以后,学者对国际竞争相关的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而“国家竞争力方程”中便将涉及软实力。20实际80年代,X学者约瑟夫·奈就提出了明确的软实力概念,并在其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对软实力相关的课题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他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2004年出版)中明确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应该被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相互补充的部分。而在其2009年出版的《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中,作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发展模式、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扩张力等软实力对中国崛起有重要贡献。[1]
阿列克谢(1987)认为,软实力主要反映在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外交风格和艺术、政治效率以及思想哲学等方面,这些要素构成了国际意义上的软实力。[2]哈佛大学教授Joseph S.Nye Jr.(1995)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和影响来获取资源的能力,它不需要通过购买、竞争或者战争等行为就可实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3]冯·皮尔森(1998)认为,一个国家拥有一种国内主导、国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那么它就可以获取很多竞争优势,而这就是文化软实力最外在的表现形式。[4]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泰斗,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2008)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自古以来的冲突在本质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他在对当前国际冲突进行研究以后,发现X等西方国家正在以其自身的文化主导整个世界,并且通过影视作品、艺术形式以及价值观等方式视图将各国的文化进行覆盖。[5]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用发展自身文化并力图予以抵抗。这就是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语境下的直接展现。加拿大新闻学研究者兰达·纳尔逊(2012)认为,文化所代表的的力量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作用已经替代了以往的经济、贸易或者战争。在这种国际情势中,强势文化不断扩张,而弱势文化则不断被覆盖或者同化。但是,随着新一轮的文化自觉,各个文化在力量对比方面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可见,国外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多数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的,他们通常都会直接地将当今世界各国的软实力进行对比,以探讨出文化竞争的轨迹,并尝试进一步预测国际关系的发展。当前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视角,因此多数学者对软实力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定性的角度。加之,当前对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研究也主要聚焦于为物质要素层面,即精神层面。因而对软实力的评估难以量化便成为软实力研究者们的共识。不过,近年来随着数理分析的发展,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多地引入各种量化方法。加之当前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于是有学者提出对软实力指标进行量化研究的观点。在指标量化做的比较好,认可度比较高的是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该研究机构将软实力划分为经济软实力、政治软实力、外交软实力、人力资本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这5个方面,并将其细化为29个具体要素。该机构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数万名受访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从而对各个国家的软实力做出一个基础调出数据的评论。这次研究的成果对文化软实力的量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6]
1.2.2国内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软实力相类似的事物也有很多论述。比如,《道德经》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也就是说,软实力在天下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会超过硬实力所起到的作用。而现代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探讨虽然很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着手研究),但是研究的范围和成果却很丰富。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王沪宁在对国际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后总结出:政治体系、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历史经历以及科学技术等要素当做国家力量的一部分,并且将它们运用在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平台上。而这些因素就是文化软实力,它往往会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学者对软文化实力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近年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明晰而更加丰富。
(1)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研究
对软实力的内涵,很多学者作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刘德斌(2005)认为,软实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软性的感召力和同化力。它主要有一个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所构成。[7]何颖(2006)也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同时她还认为软实力也有比较坚固的规制力,这种规制力使得外围文化的人不得不对该种软实力所提倡的规则予以遵守。[8]刘杰(2009)认为软实力是由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哲学价值观以及文化形态所内化形成的对外影响力。高艳(2011)认为,[9]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益不同的含义。在新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主要是指通过广泛媒体、多形态信息以及多类型国际组织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XX形象、民众习性、社会意识以及文化传统。[10]
文化软实力属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的内涵有部分重叠。对于文化软式内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方世南(2009)认为,文化软实力在本质上是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要素(如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11]李齐全(2010)在对国际社会文化竞争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后提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精神状态、文化价值观等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力,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外在的力量而言,它要更加具备内敛性和柔和性。[12]左乐平(2013)在其论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提升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作者认为:不同的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含义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就中国语境而言,文化软实力显然不同于西方语境中的文化渗透,它没有强烈的攻击性或者同化性,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及包容,因其力量也是通过吸引力、扩散性和影响力等形式表现出来。[13]
(2)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尽管软实力和硬实力二者在资源形态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多不同,但是二者确实是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马杰(2006)认为,硬实力的存在和作用可以证明一个国家软实力是否得到提升,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则保持和促进一个国家硬的实力。因而一个国家需要注意将二者的发展统筹起来。[14]张晓明(2009)认为,文化软实力的确可以增加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但是,它并非直接作用于国际竞争,而是通过降低硬实力所遭受到的抵触来起作用的。一个丰富而强劲的软实力可以让一个国家的行为和话语变得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和认可。[15]陈勤晓(2010)认为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硬实力形而上,文化软实力形而下。文化软实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抵消和克制硬实力。[16]张志越(2011)从系统学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综合国力的两大关键部分,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载体和支柱的关系。他认为,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培育和作用的载体,而文化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制度支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17]于新天(2012)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总结为基础和导向的关系:硬实力是一个社会或者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而文化软实力则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硬实力的作用导向。中国软文化研究中心对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该中心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社会、国家或则区域硬实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硬实力的强化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基础;硬实力的强化将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化和扩散提供先进性和合理性证明。同时,该中心的研究结果还指出,一个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非总是一致的。[18]
(3)软实力评估的相关研究
国内从定量角度对软实力评估课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而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浙江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庆国(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树立方法将软实力的指标进行归类、细化和除重,并进而构建了包含25个指标的软实力评估体系。[19]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龚娜(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软实力划分为经济软实力等5个维度,并将其细化为50个细化指标,从而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软实力三级评估指标体系。[20]而国际关系学教授阎学通(2010)则运用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对中国和日本的软实力进行了差异化对比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建议。[21]社会学博士王琳(2011)聚焦于国内的不同区域,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起了软实力的3层评估体系,并运用该评估体系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软实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名。唐艳丽和张普景(2013)将社会学研究法和数量研究法结合起来,首先运用语义评估转换的方法将描述性语言转换为指标性语言,再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表现进行了研究。这次研究中所提出的量化模型一方面规范了指标的定量描述,一方面又排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干扰,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22]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化软实力的的研究多集中在定义、内涵和构成要素这些层面;为数不多的文化软实力评估也基本上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展开的,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学者较少。部分学者尝试运用数理方法来构建软实力的评估体系,虽然这些研究很少针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的展开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并通过严格的逻辑和数学论证,从而构建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该体系的支持下,本研究将运用数据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量化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充实我国软实力的评估研究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研究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文化软实力相关的研究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方法和思路的启示。
2.理论推理法
理论推理法主要用于对文化软实力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从而便于依据国际竞争理论、系统学理论以及系统学理论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理论说服力。
3.定量研究法
在对评估指标权重、各国差异化评估的过程中,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分值以及表格的形式将分析结果呈现出来。
1.3.2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部分将对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内容进行阐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硬实力、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讨论。
第三章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将对构建指标的意义及原则、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选择、文化软实力指标权重的确定等内容进行讨论和计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
第四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评估:中国、X及日本三国的差异化分析。将对评估的方法、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以及三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与比较等内容进行讨论或者计算。
第五章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坚持和巩固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基石;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从基础层面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力量;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参与及引导能力。这些是我国当前以及下一个阶段所应该采取的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或者操作性原则。
2相关概念界定
2.1硬实力、软实力与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etal,2000)将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定义为这样一种能力(competence):它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获取资源并达到国家行为的预定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没一个国家有效运用,那么它将会在军事能力提升、政治环境营造以及经济优势培育等方面有良好作为,并可以进而使得国家在当前乃至未来的国际体系中获得具有优势地位的战略条件。对阿什利·泰利斯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描述:综合国力就是一个国家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其所追求的的战略目标的能力。[23]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1979)对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长期而系统的方式进行的。它在其研究成果中将综合国力概括为一种能力组合: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的战略资源获取及运用能力的组合。他认为,我们所说的综合国力与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同等含义的,而这可以交换使用。该学者认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资源能量的最重要指标,综合国力不应该仅仅包括一个国家的某些方面,尤其不能够仅仅从军事和经济方面来衡量,它需要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等看似无形的因素也纳入其中。[24]X学者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综合国力五大要素资源:即物质资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知识资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资本资源(Capital Resources),这些要素的各自内涵很广泛,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思考。[25]
(2)硬实力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所实际拥有的土地、人口和自然资源等基础性力量,以及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常规力量。通俗地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国内外学者对于硬实力有大量的研究,而传统上人们所描述的国家实力、国家力量或者综合国力所指的通常都是硬实力。而人们一旦提到要加强国家力量,也通常是指要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人口、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扩大规模或者提升质量。但是,随着现代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要扩大其影响力,仅仅依靠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硬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多的思考。
(3)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组织、区域或者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各国政治人物、学者的认可和重视,并以多种视角对其展开研究。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软实力在现代具有其特殊的含义:文化吸引力、制度优越性、国民形象以及国家威望等等,虽然他们是无形的,但是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认知。尽管很多学者对于软实力是组成要素有各自的看法,而当前有没有对其有一个统一而规范的论述。但是,综合学术界的观点,本文认为,软实力应该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的认可、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的参与或者引导能力、国家发展模式或者制度的国际认可度、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先进性、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产品对其他文化圈的吸引力。
(4)硬实力、软实力及综合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很多,而如果对这些要素进行概括的话,那么就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硬实力、软实力。X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学界的泰斗,他同样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这两部分。他认为,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支配科技、经济、军事、政治、人口以及自然资源的能力,它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息息相关。对于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它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往往不是通过经济、政治或者军事这些形式表现出来,更多地,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及对外影响力、国家内部力量的凝聚性以及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简单地讲,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类似于同化、引导和吸引国际事务、国外民众的能力。[26]
硬实力是可见的,以物质资源为主要组成要素的力量;软实力则主要有不可见的精神要素组成,它通常包括文化吸引力、外交能力以及政治资源等要素。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是: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支持和相互转换;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构成中不是简单的层次累积,而是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其中,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它是软实力的载体,软实力则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硬实力的内涵外延。尽管决定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硬实力,不过,我们并不可以因此而否定软实力的作用。事实上,这样的趋势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通过其软实力往往能够以更加快的速度在更广阔的的国际空间中对人们的准则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力。
而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是由包含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所决定的。因此,如果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充分重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培育,使二者能够相互协调和补充。[27]
2.2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1)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液,正是文化支撑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繁衍、生存和发展。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的最重要印记不在于其经济、军事或者政治,而是文化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因此,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要对文化的内涵做出回答却并非易事。无论是在中文语境还是在英语语境中,文化的含义都十分复杂。但是,本研究如果要对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首先回答何为文化这一问题。英国文化学教授爱德华·泰勒(E.B.Tylor)岁文化的定义十分经典,并且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在研究过程中,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等同看待,并认为文化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知识、艺术、道德等等,并且认为这些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指的文化在人类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所以,文化软实力又被叫做文化软力量。[28]对于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当前并没有一个统一而规范的定义。但是,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施加(政治、经济或者军事)压力或者施惠(如进行经济援助)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二是,文化软实力具有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向内它可以吸收本国传统文化以及优秀外来文化,向外它则可以以融合、扩张的方式产生影响力。第三,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2)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在综合国力研究领域,学者们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进行强调,甚至有学者认为,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等同含义。虽然这种观念的合理性有待讨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讨论。综合约瑟夫·奈、阎学通以及陆钢等权威学者的研究结论,我们发现,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存在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和五要素说这几种观点。
社会学权威研究者周正刚教授长期对文化以及综合国力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他对文化软实力的划分得到广泛的认可。[29]而本文也认可周正刚教授的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由以下五种要素所组成:
1.文化软实力的源头。任何一种力量都有源头,文化软实力也不例外。而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是指产生现有文化软实力的各种基础性资源、人们利用基础资源的能力、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态度和结合能力。总之,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各种类型的资源,它将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方向。
2.文化软实力的形态。文化软实力并不是抽象不可认知的,事实上,文化软实力主要由教育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发展处其他形态的文化类型,从而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不过,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以及从事文化事业专门让人才等都是构成文化软实力形态和的重要要素。
3.文化软实力的筋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提升,正是因为文化软实力有其自身的筋骨所在。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公众对文化的态度等要素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筋骨,要观察和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从这些要素的角度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4.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这个核心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本文认为,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要提升其文化软实力,那么就必须首先关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并以此引导公众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只有拥有了先进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公众精神状态、社会制度吸引力等才得以提升。
5.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文化软实力如果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拥有一个适合其传播的路径。本文认为,媒体、文化符号以及对传播渠道的控制等要素是构成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对文化软实力路径的控制,那么其文化就会陷于混乱,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较强的文化软实力。[30]
3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构建指标的意义及原则
3.1.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和建设途径等方面。但是,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评估体系却很少进行研究,运用数据和数理方法对其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而我们知道,如果要对某事物进行评价,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性质层面进行对比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需要对文化软实力的真实情况进行精确的认识和对比,就需要从量化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拟从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入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并尝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从理论层面完善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方法。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我们以更加精确的数学方法以及更加完备的系统方法来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3.1.2指标筛选的原则
文化软实力评估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更好地系统性分析,因此,为了确保评估体系的功能性和适用性,我们在筛选指标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1)规范性原则。这就要求所选择指标符合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特点,不能够偏离主题
(2)指标解释力原则。这就是说,指标需要能够以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来解释文化软实力,通常可以通过数理方法来检验。
(3)数据可操作原则。因为有些指标在理论上或者现实中难以获取,因而我们在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难度。
(4)指标可评估原则。也就是说,指标需要通过逻辑和数理检验。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前任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分析的方法来对此进行判定。
(5)标准可实现原则。也就是说,指标不宜设定得过于理想,而是要符合现实,通过采取措施可以达到指标要求。
(6)资料科学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选用指标相关的资料时需要注意对资料的论证合理性、论述全面性以及理论方法的先进性进行认真把握,否则便可能出现由于参考资料的误导而导致研究工作出现重大缺陷。
上述原则是本文在选择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六个要素。根据这些选取原则,本研究在参考和研究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对初始指标进行多次斟酌和筛选。并且在选择完以后会运用共线性检验等方法来对指标进行进一步处理,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构建一个精确、规范而完善的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
3.1.3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
指标的权重在量化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随着数学思想的推广,在当前社会学研究中也需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精确研究,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一个体系中的很多要素进行价值判断或者重要性相对评估。判断或者评估的依据就是权重。可见,指标权重一方面反映了某一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对于我们认识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内部结构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但是,要对某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却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它需要遵循如下规则:
(1)目标原则。也就是说,权重的确定需要与本研究的目的相适应。本文要对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估,那么我们在对指标赋权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能够直接反映文化软实力的指标赋予更高的权重,而对那些反应能力较弱的指标则赋予较低的权重。
(2)需求原则。文化软实力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类型。因此,在对不同指标进行赋权时,需要针对基本指标、关键指标以及特别指标等不同的指标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实用性原则。尽管指标赋予的过程不是随意的,有些赋权方法特别是数理方法还有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但是,我们不能够将权重的确定过程看得过于复杂或者高深,从而使得最后的权重并不实用。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而言,通过理论和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将是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评价角度,因而我们对这三个伊苏赋权时就需要调大以确保权重实用。
(4)平衡原则。一个评估指标体系是由很多维度的指标所共同组成的,因而我们在对指标进行赋权时需要考虑指标与整体、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指标的权重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是平衡的,从而避免指标失衡。[31]
以上对指标筛选和指标赋权的原则进行了论述,这些原则将用于指导本研究接下来的工作。但是,在坚持这些原则的过程中,我们须遵守另外一个贯穿本研究始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也就说,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既是一个定性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定量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定性分析将获得初始的体系框架,而通过定量分析我们才能够爱将体系框架进行精确展现和修正。有一些指标无法通过统计来衡量,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等定性研究来量化,而对于一些方便进行数据统计的指标,我们则可以运用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数理方法来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们将建立起能够有效评价当前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从而对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研究。
3.2指标体系的选择
按照以上指标选择的原则,在阅读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参照联合国对综合国力的评估方法,本文将国家文化软实力确定为文化动员力、文化环境力、文化贡献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消费力这6个维度,而这六个维度又可进一步细化为32个二级指标。文化软实力六个维度如表1所示:

上述六个维度的指标是评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可缺一的指标,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自的二级指标来体现,并通过二级指标的相互联系来系统性地评估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要运用指标进行量化研究,就必须对每一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这个权重既体现该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分量,又体现了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接下来,本文将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研究。
3.3文化软实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1)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它是由X运筹学研究者T.L.Saaty所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个评估目标的指标是有层次的,通过相关系数矩阵这种数学分析方法可以探究这些指标或者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排除指标之间的重复描述;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又可以被用来将变量或者指标分组,使得相关性明显的指标或者变量被归为一类;不同类型的指标之间由于解释能力不一样而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构成了一个呈现明显层次特征的分析框架。可见,层次分析法的思想简单,但是实用性很强,因而被广泛用来对经济和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较少维度的一级公共因子来对所研究问题进行高效率的近似解释。[32]
(2)应用优点
(1)优化指标结构。在定性研究中,我们会对某一事物的评价选择很多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在内涵上并不完全是相异的。也就是说,不同指标可能包含一定程度的相同信息。而层次分析法可以运用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来判断各个指标的信息包含量以及信息类别,从而便于我们利用高层次指标去吞噬低层次指标,这就可以减少指标个数,从而简化指标体系结构。
(2)权重是科学而精确的。层次分析法尤其自身的、通过统计和数学论证而建立起来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这种信息量的方法,是根据重要的内容信息来区分从指数样本数量,从而确定指标;伴随着数学变换过程内部生成,随样品采集的信息量也就确定,这就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品间的真实关系。它克服了定性评价方法的权重的缺陷,从而使得其综合评价的结果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客观的、合理的。
(3)综合指标层次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主要因素,简化复杂的问题。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可以有效处理初始荷载系数,从而对各要素的意义更为明确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主要的方面找出每个对象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战术定位。
(3)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一般来讲,递阶层次结构由可以由下而上,也可以由上而下来建立。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总结出了层次分析法的三种递阶层次:最高层,是所研究问题需要解决的最终目标,因而也被叫做目标层;中间层,是影响目标解决的原则性因素,也被叫做准则层;最底层,它是指直接决定目标问题性质的因素,也被叫做技术层或者措施层。不同层次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一个层次中不同侧面的元素也该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上层元素需要对下层元素有包含或者统领性质。但是,同一层次中不同维度的元素不可具有隶属或者交叉关系。这样一来,层次之间有可能形成交叉关系,从而增加了运用难度。不过,只要不同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不被改变,我们可以对层次结构进行合理修正。而为了能够最终实现所研究问题的目标(及决策层目标),我们可以将研究结果或者问题解决方案作为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来使用。这些不同的层次及其所包含的要素相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我们将这种联系用合适的连接线连接,就会发现其阶梯性特征十分明显,而这正是层次结构的最重要特征。[33]
②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判断矩阵其实就是不同层次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矩阵。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很简单:将同一层次的全部指标分别作为行向量和列向量列于一个方阵即可。填写判断矩阵最重要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如表2所示,我们通常利用专家打分法来对两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按照如下规则予以赋值。

大多采取的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元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3.2)。
倒数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则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设填写后的判断矩阵为A=(aij)n×n,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1)aij〉0
(2)aji=1/aji
(3)aii=1
根据上面性质,判断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在填写时,通常先填写aii=1部分,然后再仅需判断及填写上三角形或下三角形的n(n-1)/2个元素就可以了。
在特殊情况下,判断矩阵可以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aij*ajk=aik
当上式对判断矩阵所有元素都成立时,则称该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
③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所以本质上是计算权向量。计算权向量有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特征根法、幂法、跟法以及和法。而最常用的就是和法。和法的原理很简单:将归一化后的一致性矩阵可以直接作为要素权重;对于问题研究过程中的非一致性判断矩阵,需要首先对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其次对列向量去n维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可以作为最后权重使用。它的具体的公式是:
需要注意的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特殊情况下,判断矩阵可以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判断矩阵严格满足这一性质。但从人类认识规律看,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规律的,例如若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则从逻辑上讲,A应该比C明显重要,若两两比较时出现A比C重要的结果,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第二步,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
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下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例如,对于5阶的判断矩阵,查表得到R.I.=1.12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并进行判断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④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
很明显,第二层的单排序结果就是总排序结果。假定已经算出第k-1层m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w(k-1)=(w1(k-1),w2(k-1),…,wm(k-1))T,第k层n个元素对于上一层(第k层)第j个元素的单排序权重是pj(k)=(p1j(k),p2j(k),…,pnj(k))T,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的权重为零。令P(k)=(p1(k),p2(k),…,pn(k)),表示第k层元素对第k-1层个元素的排序,则第k层元素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为:
w(k)=(w1(k),w2(k),…,wn(k))T=p(k)w(k-1)
或I=1,2,…,n
同样,也需要对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假定已经算出针对第k-1层第j个元素为准则的C.I.j(k)、R.I.j(k)和C.R.j(k),j=1,2,…,m,则第k层的综合检验指标
C.I.j(k)=(C.I.1(k),C.I.2(k),…,C.I.m(k))w(k-1)
R.I.j(k)=(R.I.1(k),R.I.2(k),…,R.I.m(k))w(k-1)
当C.R.(k)<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整体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⑤结果分析
通过对排序结果的分析,得出最后的决策方案。
3.3.2权重的计算
(1)判断矩阵的构造及计算
本研究中,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以及文化核心力等6个维度分别用A、B、C、D、E和F来表示,而对各自的二级指标则使用添加下角标的方式以示区别。在构造判断的过程中,本文是通过咨询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由其对各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从而构造出6个维度的判断矩阵。本文接下来的计算将根据这些判断矩阵来进行。
①一级维度判断矩阵及计算
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3.4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我们得出各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0.0933、0.3009、0.1845、0.0499、0.0841和0.2873.通过计算结果,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而一致性指标值CI=0.013,R.I.检验值为1.25.可见,计算结果通过了检验,可以作为结果使用。
②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及计算
按照①的方式,本文分别对6个一级维度的二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并运用SPSS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3.5至表3.10所示。
③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及计算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本文同样给出了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出了其权重。这些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9至表15所示。

3.4本章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计算,本文得出了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各个指标的权重。接下来,通过换算将二级指标与一级维度的权重同比例(具体方式是:用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乘以对应一级指标的权重值)表示成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解释能力,从而得到如表3.15所示的我国文化软式评估指标体系。

4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评估:中国、X及日本三国的差异化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X和日本是全世界文化软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而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十八界三种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因此,为了对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将选择X和日本为比较对象来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差异性对比评估。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将运用上文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来作为量表。

4.1对比评估的方法
4.1.1数据标准化
同样地,在对中国、X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评估的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其原理和步骤已经在第三章有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再赘述。通过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将各国在软文化建设中的综合得分,从而根据得分做出分析。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考虑到不同指标的量纲并不一样,因此我们将会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方法为:
其中,U、V分别是指标Xij的均值和标准差。经标准化后,指标Yij的均值为0,方差为1,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同时标准化法也消除了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经标准化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容易导致综合评价的结果不准确。[34]
4.1.2指标权重计算
首先,需要建立针对6个不同一级维度的矩阵,经过标准化后的形式为:
其中,xij是原始数据,aij=,i=1,2,…,n;j=1,2,…,p。在实际运算中,本文发现数据十分小,不便于计算,因此本文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放大:eij=aij×10+50。
其次,以bij=eij×(wj2×wj1)(i=1,2,…,n;j=1,2,…,p)的形式计算一级指标的带权值,其中,wj2和wj1分别为第j个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
最后,以来计算文化软实力的一级指标带权和,并以此来比较三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仅可以知道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表现,而且还可以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加强举措。
4.2数据处理
4.2.1原始数据标准化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局以及X科学基金会等官方网站的统计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统计年鉴,本研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软实力评估体系的量表来搜集所需要的数据。这些原始数据全部来自2010年,经过标准化以后如表4.1所示。

4.2.2指标得分计算
按照层次分析法以及本节所交代的计算步骤,我们可以计算出2010年中国软文化实力的综合值为=38.38分,同时期X和日本的得分分别为56.89分和54.02分。
4.3三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与比较
4.3.1中国文化软实力总体进步较快,与X、日本仍有差距
从最后得分,我们不难发现X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多大的差距,尽管X比日本略高,但是而这却同样地高出中国很多。这表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X和日本有很大差距。但是,本文在研究中发现这样一个趋势:中国的软文化实力越来越受到国际中式,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尽管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与X和日本这类高度发达的国家存在差距,但是我们也不需要对此过于悲观。
在对数据进行的分析中,笔者发现X和日本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近年来已经逐渐放缓并趋于平稳的态势,但是中国则在文教投入、科技投入以及居民教育投入等方面逐渐与日本这些国家缩小差距。但是,笔者也同样发现,尽管X在文教投入等方面区域停滞,但是其文化产品产出却呈上升态势,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但是,中国由于逐渐增多的投入却仍然缩小了与X的文化软实力差距,这也值得肯定。
文化软实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个国家的XX、社会和公众投入各种资源。有投入就有一定的产出。但是,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中国、X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产出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相同产出指标(如博物馆拥有率、影视产品数量等)却远远不及X和日本的同类指标;文化产业由于发展还不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在相当程度上并不能够与X和日本相比较。[35]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在国际旅游吸引力方面的表现却非常好,这可能与我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关。
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人文发展指数、社会就业以及对外吸引力这三方面的影响。
4.3.2我国人文发展指数相对较低
从人文发展指数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对一个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进行独立解释,因而也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用来对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进行评价。人文发展指数如果用数据来表示,它可以表现在人口的预期寿命、人口识字率以及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人均购买力这些方面。[36]在人文发展指数这个指标上,按照联合国的调研结果,X和日本都保持在0.95以上。但是,中国在该指标上的表现却与X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少数特大城市以外,中国的平均人文发展指数只有0.8左右。尽管中国的GDP(及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在2010年便超过日本,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GDP在世界范围内却只能够排到80多位,这就与日本和X存在了很大差距。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人口的预期寿命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与一个国家的人文发展指数息息相关,也是国际社会确定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样地,公众教育程度也对一个国家人文发展指数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也与日本和X存在较大的差距。[37]
4.3.3我国文化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力相对不足
文化软实力其实对已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文化软实力对就业的影响较为突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战略层层面的重视,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X和日本的文化相关产业受到民众的认可,这两个国家的就业人口中,大约分别有1.62%和1.49%的在从事文化相关产业,而同等指标在中国的表现却很糟糕,大约只有0.26%。如果中国的文化相关产业得到大发展和大繁荣,将该领域的就业人口比例提升至日本和X的水平,那么将新增加六千万左右的岗位,从而极大改善我国居民的就业情况。近年来,中国对文化相关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信我国文化相关产业在未来会获得越来越健康的发展,从而对改善我国社会就业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4.3.4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有待继续提升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果要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产生影响,那么它就必须增强其影响力。文化吸引力是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表现。[38]留学生人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吸引力的重要的直接指标。如果从留学生这个指标来看,中国吸引留学生的人数虽然远比不上X,但是却与日本几乎持平。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建设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中国未来吸引留学生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知名度,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
4.3.5我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力不及X和日本
文化软实力不仅仅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在经济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却并不拥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很低。在2012年,我国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日本24.5%,超过X29.4%。[39]可见,尽管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X和日本存在差距,但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工业规模,文化软实力在局部仍然具备很大优势。由于我国在文化遗产等方面领先世界,因此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很强。在2012年,我国所吸引的国际游客数是日本的4倍,是X的1.4倍。可见,我国的文化吸引力具有局部优势。尽管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远不及日本和X。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的数据,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8.04%,而X的同类指标是19.4%,日本的同类指标是28.5%。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在GDP贡献率方面的表现与日本和X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它需要我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以及大力的结构改革。
4.3.6我国文化产业制度性支持相对缺乏
其实,X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久以前便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1995年,日本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了文化产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并且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也做了大量保障;X则在20世纪中叶便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确立了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正是这种战略使得X拥有好莱坞这种影响全世界的文化产业机构。X和日本等国家在文化产业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从而使得我国文化产业获得更充裕的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4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体上与X和日本等文化强国有着较大差距,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正在快速发展中,并且已经在某些局部指标上形成了优势。
5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5.1强化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人文发展指数
从第4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与X和日本这些国家的在人文发展指数方面的表现有很大差距。而人文发展指数是评价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非常关键的指标。因此,本文认为,我们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重视人文发展指数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有一个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价值观。[41]一个社会的成员所拥有的价值观将会对其品格、意志力、精神活动以及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可以让社会成员认可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当前以及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想在经济、政治、科技或者军事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达到国家的发展战略略,它就必须拥有一套与其国情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否则社会的力量便难以凝聚、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意志也难以激活,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无从说起。对于我国来说,人口众多、民族多元、地域广大且差异大,如果要凝聚这些人的力量,就必须依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新年和精神引导,而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关键要素。如果我们要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必须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XXX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XXX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通俗表达。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5.1.1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通过其中国化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力量。《xxxx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用中国化的语言和文化传统表述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实践材料丰富马克思主义,用解决中国最紧迫问题的战略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本国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我国从革命年代开始,正是党领导人民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如果我们要发展和加强文化软实力,也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此指导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建设,从而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43]
5.1.2吸收其他文明优秀元素
以一种文化自觉的姿态来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与世俱进。我国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味地排斥其他文明,那么我们不仅仅不能够战胜其他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反而会使本身的价值观被扭曲。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世界各种文化持开放态度,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自身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仅没有被动摇,反而得到了更多公众的支持,从而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并改善了国家形象。可见,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就必须以一种开明的态度对其他价值观进行包容并蓄和吸收发展。[44]
5.1.3构建和完善文化制度
建立良好的文化发展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对于一个社会的约束和保障作用要强于任何人的命令或者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公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从而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才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5.2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国文化,扩大其国内外影响力
在第4章的对比分析中,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对外影响力与X、日本这些国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以及留学生归国率较低这些方面。为此,本文认为,通过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弘扬,从而扩大其内外影响力,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路径。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有利于其保持文化特性,而且有助于其通过文化扩展其对外影响力。因而,我们要在建设软文化实力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从而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基础性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化才能够具有更强的内部导向型和外部吸引力。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中华文化进行弘扬:
5.2.1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
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会让一个民族自觉地遵守保持其特性,从而增加其文化保持和发展的自觉。而要加强民族历史的教育,就需要教育界首先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而专业的梳理,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炼出能够推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元素。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才拥有丰富的原材料,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外延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45]
5.2.2开发并保护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今人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向外扩展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某个时代的人的重要精神活动,并且有着难以保存的特性,如果它一旦消失那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损失。[46]因而,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格外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并为我国当代文化增添新的元素。一种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之所在。[47]
5.2.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当前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我国如果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坚持经济、政治、外交交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并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对外文化政策、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水准,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
5.3借鉴和融合人类优秀文明,增强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及生命力
在与X、日本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这个现象: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包容性将对这个国家文化的丰富性以及生命力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方面,X可以是我国学习的很好榜样。事实上,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保守的,它正是在不断吸收不同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必然会发生交流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畏首畏尾,而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元素,从而对自身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为此,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5.3.1正确看待外部文化
文明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辉煌的时候,也有其暗淡的阶段;有优点,也有缺点。中国文化同样如此,曾经由于开放和包容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曾经因为封闭而饱受歧视。为此,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视为所有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必拘泥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局限,更不应该对外来文明进行歧视、排斥和仇视。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我们才能够在交流、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进而确保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以提升。[48]
5.3.2辩证分析地吸收外部文化
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新是增强一个国家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外来文化以一种辩证的原则去加以吸收和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另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使得外来文化不会对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秩序产生重大消极影响。尽管近代文明是主要由西方社会所引导的,但是我们今天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外来文化只是与我们不同,而并非一定比我们优秀。通过辨证地吸收外来文化,我国文化发展将获取更多的资源,这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具备更多、更丰富的基础。
5.4提升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其国际贡献力和竞争力
在第4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X和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影视公司、动漫公司和文化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这就给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必须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其国内经济贡献力以及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只有这样,我国文化软实力才具备强大的基础性动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途径。[49]本文将对此展开重点讨论。十八界三种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战略引导来通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民经济以及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文化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要求从观念层次,也要求从内容、形态和机制等层面来展开。其中,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文化创新水平高低。而结合现实来看,我国的文化创新也多是从形式层面出发的,而内容不够丰富成为了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文化生产力与文化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文化创新的程度越高,它对文化生产力的推进作用就越明显;而文化生产力越发达,它将会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条件和资源,从而能够推动文化创新的不断进行。[50]
当前,我国文化创新和文化生产力都与文化强国存在很大差距。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数据,2012年我姑的创新指数只有发达国家的大约二分之一。尤其是在文化创新投入这个指标上,X和日本的大约是我国的6倍;而在文化产出的指标方面,我国的艺术团体数量、人均博物馆拥有率以及影视出口等方面的表现同样与X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文化的创新并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呢?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5.4.1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尽管历史会不断的变化,但是文化却在时代变化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它一方面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另一方面它也会不断沉淀下来从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质,并得以确保一个民族的不断生存和发展。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基础资源,又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明显之处。但是,我们又不能够保守残缺,不能够认为只要是我国的、只要是传统的就一定是优秀的。否则,我们就只能够固步自封,从而使得自身在全球化时代丧失法阵的机会。可见,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将对我国文化创新的实际成效有重大影响,并将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提升。[51]
5.4.2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低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也是一种商品,它首先是为了特定的经济目标服务的。但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对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想以及价值观都有重要影响。按照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和结合。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必须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必须为公众生活水平提升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文化产业应该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52]
5.4.3以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内容创新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的发展。根据文化部官方网站的数据,2012年我国在图书版权、影视版权、电子出版物版权的引进和输出中存在相当大的逆差,版权引进的数量(21006)要远远大于版权输出的数量(4492)。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内容不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内容创新呢?又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本文认为,我们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文化创新工程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几年,效果良好,值得坚持和改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指的是国家通过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并且在银行贷款和税收优惠方面予以协助。近年来很受幼年观众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便是文化创新工程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在创作的初期由于资金不足一度面临夭折,但是由于制作方案精良且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因而在文化创新工程的资金支持下最终完成。作品一推向市场便受到市场的积极回应,盈利颇丰,这就为创作者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53]
②培养文化领域的创新人才
文化创新的本质是人才的创作。创新人才往往不仅能够对某一个公司的产品和经营产生引导性作用,而且可能会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起到相当程度的引领价值。因此,我们如果要推动文化创新,就必须格外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育。但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规划,相当程度上,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都不会有积极作用。可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有一个具备创新功能的人才培养模式。[54]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逐渐兴起的创意学院就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体领域内的创业人才培养机构也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重视,比如动漫产业创意学院、上海艺术视觉学院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为动漫产业和影视行业的创新能力的改善提供了人才资源保证。
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知识产权是当代文化领域的重要权力,在我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来对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权利进行规定和保护。一般来讲,国际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既包括工业产权,也包括版权。其中,版权是指作品或者发明的著作权人在处理署名权、使用权、报酬取得权以及发表权等方面的排他性权利。与版权相同,工业产权也具有排他性,任何人要使用某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服务标记和上标、实用新型专业或者原产地名称等工业产权都必须获得产权拥有者的同意,否则便是侵权,须接受法律惩处。[55]创意是有价值的,它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盗版等侵权行为大量存在,那么人么就不愿意耗费高成本去进行新产品研制和生产,而是满足于侵权利益。这无疑会对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致命打击。因而,我们在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必须格外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6结束语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且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但是大多数人是从定性角度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建设方法进行研究,而对文化软实力评估的课题却少有人进行研究,用定量方法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本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完善了分析的理论框架,而其中3级指标所赋予的权重值则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本文运用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X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也表明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弱势之处。针对这些优势和弱势,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或者建议。总之,本文的研究很有价值,希望对本人的后续研究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K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xxxx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xxxx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xxxx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xxxx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xxxx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M].2004
[11]谢本亮.凝视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3]xxx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中共深训市委宣传部编,文化发展战略论文集[M].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2005
[14]刘伯奎.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问鼎21世纪新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6]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17]黄凯锋.解放文化生产力一文化管理体制的价值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张兆娟.文化力沖式成功领导品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9]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M].北京:人出版社.2007
[20]刘志华,刘慧.文化软实力:国外经验及借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1]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6)
[22]赵大鹏.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1(2)
[23]姚建军.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矛盾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2)
[24]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
[25]李耀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6]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东南学术.2008(2)
[27]孙英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与提升路径[J].文化纵论.2011(4)
[28]宁德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反对"普世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29]方世南.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需确立全球性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30]昝瑞礼.反战文化产业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
[31]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文化发展大繁荣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3
[32]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冋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3]有英.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述评[J].实事求是.2008(2)
[34]韩美英.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及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
[35]刘国胜.全球化的文化向度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
[36]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
[37]吴灿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软实力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11(2)
[38]赖海燕,左乐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2)
[39]张艺兵.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40]John P.Mckay.A History of world societies(fifth edition)[M].Boston:New York.2000.
[41]Consuelo Cruz.Identity and Persuasion:How Nations Remember Their Pasts and Make Their Futures.World Politics[J].2000.vol.52(3).
[42]Erik Gartzke&Kristian Skrede Gleditsch.Identify and Conflict:Ties that Bind and Differences that Divid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2006.vol.12(1).
[43][美]彼得·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4][美]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5]Smith.A.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6]Greif,A.Genoa and Maghribi Traders:Historical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7]Viscusi,W.K.,J.M.Vernon and J.E.Harrington,Jr.,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Massachuserrs:The MIT Press,1995.
[48]Utton,M.A.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Industry,Basil Blackwell,1986.
[49]Crew,M.A.and P.R.Kleindorfer,The Economics of Public Utility Regulation,The Macmilian Press,1986.
[50]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90.
[51]Keohanernyej,“PowerandInterdependenceintheInformationAge”[J]ForeignAffairs,1998(Fall)
[52]Akiralriye,“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in Michael J.Hogan and Thomas G.Paterson(eds),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3]Dr Anne-Marie Brady,Regimenting the Public Mind:The Modernisation of Propaganda in the PRC.International Journal,Vol57,No.4,Autumn 2002.
[54]Boulding K.E.(1959.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119-131.(K.W.Deutsch,The 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New York:Free Press,2006
[55]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in 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 200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