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

1985 年经xxxx批准,唐山共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成为纪念地震灾害的实物资料以及展现出当地有关地震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凭证。可是,在当地这些地震遗迹经过这些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早就变得破败不堪,尤其是钢铁公司遗迹以及食品公司以及都搬迁

  一、研究背景

  1976年7月28日清晨,在我国的唐山出现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一刹那,城市被震为平地,整座城市就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当地的百姓跌入惨痛的灾难之中。唐山也因这场大震灾,留下了沉痛而珍贵的地震遗迹档案。1 97 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XX为使部分震迹完整地保存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永久的纪念,1983年确定了7处遗址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例如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厂房,厂房为预制结构。地艇使车间两端墙柱倾斜,墙体倒塌,屋架落地,厂房变成废墟,这些照原样保护的废墟成为历史文物,展示着那场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中国成立至今为止最大的地震,让唐山二十多万百姓失去了性命,有十多万人因此身体受到伤害,而对于唐山这座城市来说,完完全全被夷为平地。在九年之后,我国XX在唐山境内设立了七座地震遗址,作为大地震的见证。而就在第二年,当地的XX建设了地震的纪念碑以及开始宣传在地震当中的英雄事迹。就在这几年里,当地XX开始重视起对这些地震以及的保护工作:要保持遗址的原样,并且增强其对我们后代的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旅游事业。
  虽然XX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过这些地震遗迹不论是从保护方面还是在使用方面都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首先,XX现在开始重视起保护地震遗迹为时已晚。在这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国还不算很发达,各方面的技术都比较落后,当中大部分极为珍贵的资料、物件和遗迹等等在后来灾区重新建设的时候都被当做垃圾一并清除掉了,可以说,这些实际物件都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其次,现在保存的地震遗迹保护方面还有些薄弱。对于这些地震遗迹的损坏程度来说,有愈来愈严重的倾向,到今天为止依旧如此,当中,钢铁公司遗迹以及食品公司的以及因为搬迁而消失。而剩下的五个遗迹里面,尽管后期都进行了修复,不过各种建筑物已经七扭八歪,并且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变得破败不堪,一些遗迹甚至受到了人为的破坏。再次,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地震遗迹,在思想上还认识不够。现在这些地震遗迹大部分还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当中,没有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管理,更别提对其进行维修了。尽管去年当地XX有关部门针对机车厂的地震遗迹做出了将其建设为一个公园的决定,实际上这个项目运转起来十分艰难。而一些领导在这个方面显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来。

  二、唐山地震遗址现状梳理

  (一)唐山市机车车辆工厂铸钢车间

  这个工厂在1959年建成,占地大约9072平方米,总共有三个跨度,分别是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东部长度是150米、宽18米、高15.61 M;而中部横跨长度是162米、宽18米、高10.22 M;西部横跨长度是144米、宽24米、高12.45 M。这个车间的地基是由粘土建成;屋顶则是重屋顶,墙面是砖结构。当时,地震的中心就在这个车间的东南方,距离是一千米,这个车间显然是证明大地震发生的最好见证。受到地震的影响,这个车间的墙面支柱全部倾倒,而在地震发生的时候,车间里面有二十人,当时就死亡了十一人,有三个人身体遭到重创,里面的硬件设施全部被地震损毁。这个车间上面原高三十五米的烟筒被地震震掉一大部分,现在仅仅高十九米。现在从外面看,可以看到当时地面是如何振动的。这个大型车间乃是大地震中的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为很多行业或者是学科提供了真实的数据,让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来此进行研究。
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
  图1机车厂被地震损毁的铸钢车间
  如今,这个遗迹周边已经建成了一座公园。这座公园总共占地四十万平方米,在这个区域内,设有很多歌区域,当中,包括了遗迹区、水区、林区、广场等等,这完全展现出了当地人民对于地震的敬畏之情,同时体现出对于因为这次地震而失去宝贵生命的人而惋惜,还体现出对于科学的一种研究精神,体现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这个公园的建成,让当地百姓有了一个可以追掉死者的区域,诉说自己的哀痛之情。

  (二)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

  这座图书馆大楼在地震发生的前几天刚刚建设完毕,可是还没投入到使用当中就被大地震彻底损毁。图书馆总共占地4040㎡,从上面看上去整座图书馆呈现出英文字母T的形状,里面分成两个区域,分别是书库以及阅览室。阅览室长度是七十米,总共有四层,高度接近十米,宽度是十二米,地基以及房屋的支柱全部是混凝土建造,而地震的中心位置就在这个图书馆的东南方四千米处,离震源非常近。整个阅览室西面全部坍塌,东面墙体受地震影响全部开裂,而书库这个区域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整体发生了偏移,最下面的一层全部损毁,而二楼到四楼得以保存。这个地震遗迹有很多遭到损毁的情况,是值得专业人士进行探究的。这个以及因为时间过得太长了,整体结构不是很稳定,于是学校对其进行了修复。这个遗迹在学校里面,乃是半开放半封闭的情况,周边有很多粗大的数目围绕,环境相当好。
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
  图2图书馆楼地震遗迹

  (三)唐山陶瓷厂办公楼

  这个遗迹在当时的陶瓷厂南面,在山上建设而成,它的地基是由黏土构建而成,在地震中心的边缘地带。这个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被建成了,占地七百平方米,长度是二十六目,高度接近八米,宽度是十六米。整体的构造比较整齐,下面是条石,墙体是斜石,每一个楼层都是用混凝土的圈作为房梁,而楼板也是混凝土的结构,整体看上去,建造技巧十分讲究,属于极为实用的建筑。在大地震发生之后,仅仅是墙体上出现了细微开裂的情况,其他未损,经简单维护后仅供该厂员工使用,完全不对外开放。周围有与建筑相同年龄的大树几株,别无特别绿化,亟待美观维护。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案例

  汶川地震灾害,与河流、沟谷地形裂变相伴,造成该地区多处地貌的破坏。同时,地震导致建筑、工业生产设备以及各类人文景观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对于这些破坏,我们需要奔着尊重原貌与历史事实的原则,分类进行信息整理、保护与开发,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详实的历史记录.并为以后的可持续开发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一)造址保护汶川

  结合汶川地震遗址的具体特征,提出遗址保护的五条原则:
  (1)真实性原则:从震迹遗址保护角度出发,把地震遗存作为核心,如实展现所保护的建筑与景观;
  (2)整体性原则:关于震迹遗址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所保护遗存建筑的本体,更要注意保护其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3)续密性原则:对地震遗址及其环境采取任何措施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材料必须有充分的根据;
  (4)最低限度原则:尽可能地采取最低限度的维护措施,以降低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对遗址的破坏;
  (5)可识别性原则:要求在对遗址展示的建设工程中必须保护原有信息的可辨认性。
  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对震迹遗址真实性的强调,是对地震遗址价值的保护。保护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保存、展示和遗传后代。关于汶川地震遗址的保护,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开发利用”是这一历史性遗址予以保存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保护、保存、修复等等其实只是实现这种目的的前提。遗址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一是物质形态的保护,即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所造成的自然遗存物质形态的保护,以满足历史史料价值的开发;二是功能开发,即为记载、纪念地震而保留下来的人文信息,赋予这些信息载体新的功能价值,如地震碑刻、石刻、纪念碑、纪念馆等等,满足文化情感价值的开发。

  (二)物质形态的保护

  (1)特色建筑的保护。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它的潜在涵义。地震毁坏的建筑遗迹所传承的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它可能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功能要求,但是它的形式记载着一段展撼的历史。汶川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境内居民羌族3 5 5 35人,占3 4%。羌族碉楼是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汶川地双中,很多羌族民居由于是石砌或者土夯,抗震能力差,出现大规模倒塌。首先应根据地震破坏程度,进行细致的基础性调研,准确评价碉楼的损坏状况;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处理,采用原施工工艺和原建筑材料,保留羌族文化特征。
  (2)特定环境的保留。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探索特定历史的本质,不仅应关注其中建筑自身的实体或实体所围合的空间,更应该关注于意义的追寻.从场所意义到场所精神。任何建筑必须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实践的某一环节中,并发生影响,又不断变成过去.成为过去的延续。从而蕴藏在建筑空间之中的深层精神.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中源远流长。
  汶川地震造成很多工厂设备与厂房的损坏,城市地面裂缝、铁轨扭曲等等。对于这些地震破坏的基础设施,应适当截取一部分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与景观开发中,通过受损结构成为独特的建筑小品,记录这段历史信息。
  (3)地震建筑的保存。任何记忆与教训都不如直观地看到被损毁的建筑的景象更让人印象强烈、深刻。在进行全城清理的时候,对于在地双中遭到破坏的某些现代建筑,可以根据地及评估价值报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适当保存下来。
  地震遗留建筑的适当保留可以让人们在感怀纪念的同时.也记住这些建筑在地班中倒塌的教训,总结建筑经验用于新的建筑物建设中。
  (4)展后地貌的保存。
  以保护自然遗产的真实性为原则,对于表现地球历史阶段的重要实证的区域适当留存。地瓜效应导致的一些地貌形态产生一定的变化,主要有地面陷落、陷落槽、崩塌体、地裂缝、断层位移等。地震致使汶川地区的地裂缝四处可见。基岩地裂缝多是地震效应加剧和扩大构造所致.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且,在山势险峻、基岩风化破碎的河谷地区.由于强烈地震形成了“堰塞湖”。这些地震湖均可经过后期人工修缮,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从可持续开发角度进行重新的目标定位与建设。

  三、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以来,唐山XX以及有关部门对于地震的遗迹用了很多种办法进行保护,比如说对这些遗迹尽量保持其原样,增强遗迹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作用,在遗迹周边搞旅游等等。不过,这些方法显然还不够,在保护以及使用遗迹方面还是有缺陷。

  (一)对地震遗址的价值认识不够

  地震的遗迹也是像古代文物建筑一样,是属于历史和文化遗留的产物,这些地震遗迹对今后的孩子们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也是能够展现出我们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且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地方。在之前,因为某些原因致使遗迹遭到各种破坏至今无法还原。事实上,保护这些地震的遗迹不光要靠当地的XX或者是某个部门,相对的当地的百姓也要参与其中,让每一个人都有保护地震遗迹的意识,特别是对于唐山百姓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力度不够

  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以后,因为在当时,中国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落后,不论是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不能给予唐山更多的帮助,因此,当时一些非常珍贵的遗迹、文件等等在唐山进行重建的时候全部被清除,这样地震的遗留物就没能保存下来。现在,地震的遗迹尽管进行了后期的修复工作,不过因为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以及一些故意损坏的情况,导致这些遗迹或多或少的都遭受到了破坏。现在,针对地震遗迹进行保护以及开发使用仅仅是在理论上,还没能更好的在实际当中运用,不过,为了避免这些遗迹受到更大程度的破坏,还要继续的坚持下去,一定要充分的将这些地震以及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
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

  (三)唐山现存地震遗址多处于荒废中,缺少管理和维护

  现在,仅仅是机车厂的地震遗迹被建造成为了公园,其他的地震遗迹很少有人问津。从公园建成之后,对于地震的纪念墙体来说,一直都备受广大百姓关注,在这里百姓可以对亲人进行祭拜,缅怀在地震中去世的亲人,不过,在公园里面的地震遗迹,很少有人会关顾。因为不可以进入到地震遗迹里面,百姓仅仅是在远处观望,所以,地震遗迹的真正价值压根就没有体现出来。在公园里面的纪念墙上面写满了地震中丧生的人的名字,尽管有着一定的纪念意义,不过因为地震遗迹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因此不能够体现出实际的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了解,有关部门为了能够让地震遗迹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管理机构与文物机构一同对地震遗迹进行了探究,制定了一些能够保护遗迹并且合理使用遗迹的方案。如今,这些办法已经初见端倪,想必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施行。而对于地震的遗迹来说,必须要让人们从它的身上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之处,并且让人们看到它的时候就会心痛,追忆历史,指引着大家对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宝贵生命的人进行悼念,进而能够更珍稀自己的生命。

  四、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思路

  (一)强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地震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或毁灭,就不能恢复,因此,必须增强对于地震遗迹的保护意识。第一,用尽更重强有力的办法,要更加严格的去保护在地震中能够保存下来的建筑物,如果有坍塌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修复,让其更加坚固一些,如果收到风云的侵蚀,那么就要在外部建造一些能够遮风挡雨的物件;其次,不要对地震之前的建筑物进行使用,要保持建筑物的原样,拍摄专人进行管理,防止他人损毁;再次,对地震遗迹周边的设施进行美化,让周边的环境能够和地震遗迹保持一致。四,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则要重新进行修正,要在法律当中设定专门保护地震遗迹的条款,并且要成立专门管理地震遗迹的部门,各司其职,保证地震遗迹以及地震资料不被损毁。

  (二)制定长远规划,加大开发力度

  对于地震遗迹进行保护可不是想想这么简单,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保护,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协助的工作,重点就在保护两个字上面,而且对于一些处于危险边缘的地震遗迹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对那些保存完好的地震遗迹进行合理的使用,增强各方面的管理。在对地震遗迹进行开发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让地震遗迹保持原来的样子,并且要用安全的方法来进行开发,将科技融合其中,并且要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融为一体。在修复地震以及的时候,要从地震遗迹的外观上面慎重考虑,一定要让地震遗迹保留它的特性,包括可逆性、可识别性、可读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要让地震遗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建成针对地震遗迹的管理体制,在原貌不被改变的前提之下建设地震文化建筑,并且可以设立景点,增设和地震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向游客售卖纪念钱币、图书、手册等等方法,慢慢的将保护地震遗迹的支出和收入平衡起来,真正的达成价值与经济收益相融合的境界,把唐山当地的地震遗迹转变成能够进行旅游的景点,并且相继的建成纪念公园、纪念碑、纪念塔、科技馆、文化景点等等,建成唐山特有的地震标志以及品牌,形成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地震旅游系统。

  (三)弘扬抗震精神,发扬抗震文化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唐山当地的百姓展现出来我们中国人团结一心的精神,大家共同担当,面对灾难勇敢向前,毫不畏惧。在地震止呕,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救护,让那些被倒塌的建筑物困住的百姓得到救援,而在地震之后的当地重建的时候,大家共同克服种种困难,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并且还有大量的无名英雄,这展现出来唐山人的坚强性格,为了他人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这乃是一种地震的文化,让当地的文化有了新的内容,为唐山震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地震遗迹恰恰是可以展现出地震文化的方式,必须要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这样才可以宣扬唐山人勇敢抗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出抗震的文化。

  (四)宣传抗震科普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必须要建成把唐山大地震当做背景,在当地博物馆的基础之上,把科学技术展览馆作为表现方法,从各个方面来介绍从古至今的地震灾难,让大众熟知有关地震的各种知识,能够显现出地震科学与文化的把地震当做主题的科普馆。详细的宣传内容总结如下:第一,宣传地震意识以及理念,让百姓们通过宣传能够知道怎么在地震发生时保全自己的人身安全,进而能够增强百姓的参与意义预防灾难的意识;第二,宣传有关地震的知识以及解决对策,当中包含了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比如地震发生前都会有什么预兆,怎么救援、怎么自救、有关地震的法律是什么等等。利用一些地震真实案例从多方面对百姓进行知识普及,说明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让百姓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让整个社会和百姓具有预防地震减少地震危害的意识。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遗址保护工作中,除了注意保护地震遗址的完整以外,还应关注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遗址再利用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整保护规划,使唐山地区各种地震遗迹既能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
  1、凝固历史的纪念物
  纪念主体对纪念对象会有源自内心的强烈纪念需求。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纪念建筑都是以此为心理依托展开设计的.力图使人们获得内涵丰富的纪念感受。在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中.将有形与无形的地震文化以载体的形式保存下来,是震迹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开发方式之一。地震博物馆和纪念碑是保存历史的永久性记录载体,它们可以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
唐山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
  在唐山设立地震博物馆.应利用馆内的多种布置形式,让人们感知唐山大地震的强烈冲击.以及对当地人民造成的灾害;为使无形的地震资源具有一个有形的载体,应将知识性、观看性以及参与性融于一体,通过地震知识壁画、实物、图片资料与声像资料等,介绍汝川地履概况、灾害、救灾业绩以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情况。参观地震博物馆将成为人们科学考察的专项活动之一。
  2、遗址公园
  从理论上讲,所有遗迹遗址保护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利用。但对于已经没有内部功能空间.丧失了基本建筑属性的遗址来说,这种利用只可能存在于物质肌体外部。例如可以围绕建筑地震遗址(残柱、断墙等)做主题遗址公园的策划,这实际上是对地双遗迹遗址的雕塑式开发利用。
  在进行遗址公园建设时应注意几点.首先是有明确的保护利用主题,以尽情地震示遗址所蓄含的历史、科学价值;其次是做到真假分明,便于管理,并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注重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第三各种方法并用,遗址公园可以采用地表修复、后期修缮、摆设等方式;四,要因当地的情况来制定方案。每一种遗迹因为环境不一样,.因此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在各方面的细节上应刻意创新.这样才能避免雷同,让各个遗迹都有自己的特点。建设遗址公园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式.既保护了地震遗址,又发掘了新的展示资源,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从历史遗址的可持续研究角度来看,地震灾害遗址遗迹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科学、价值学方面的内涵。应该用动态性思维来看待唐山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而不是让历史性遗址被动地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因此保护唐山地解遗址并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有三方面的意义。,化“容”为“利”的转变一般认为地震带给人类的只有痛苦、灾难,人类对之惟有避、防或治理,以减少和防止灾害发生时带来的人员、财产等损失。于是对于地震遗址、遗迹,多是尽快努力改造,尽可能地消除灾害带来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恢复安宁的生活。然而,我们在灾害遗址的治理中,应辩证地认识大自然当中的灾害的影响,充分利用灾害遗址的教育.变不利的灾害结果为有益的开发利用。
  地震遗址具有科研价值以及遗迹保护的整体探究,不但是自然灾害学科里面的一种,同时还在人文学科的范围里。大自然里面的灾害的出现有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来解释的,而有的则是科学没法做出说明的;一些遗迹至今为止都是一个迷,这就需要后人继续的加以探究;也有的规模十分庞大,显示着大自然的巨大力。因此在唐山进行地震地表的遗迹保护,并形成科学研究基地,使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灾害观测资料,供科研工作进行详实的地震灾害研究。
  可持续发展现念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唐山地震的遗址保护的策略。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是必要的,可持续更重要。
  唐山地震遗址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遗址保护工作,进行科研调查;另一方面,更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立足于灾后的经济建设,寻求一条符合当地特点的建设道路。如果将唐山地震遗址通过开发成为地震遗迹景点,通过灾害遗址旅游,宣传各种灾害科学知识,不仅增加旅游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也是进行灾害科普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社会举措。旅游资源开发效益的一部分收入也可用于维持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正常运作.。

  结语

  在我国唐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大地震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不常见的。这不但是当地百姓的一场大灾难,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大灾难。不过,这次地震给当地留下了一些极为珍稀、比较特别的东西。一些地震遗迹到现在还能够完好的保存,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超高的价值体现。如果可以对这些遗迹进行合理的认知,在保证其原貌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进行科学研究,对后人进行相关的教育,开设旅游景点等等,就能够为一些抗震设施的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展现出地震的特征,深层次的发掘地震文化从而可以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展示地震丰富的科学及文化内涵的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l]何年重庆黔江小南海—地展堰塞湖.城市与减灾,2001(5):4 4一45
  [2]周绪纶盈溪地双的今昔一为建立盛溪地质公园进言四川地质学报,2003:188一192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杨谦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问题建筑学报.2001《1 1):56一59
  [5]田文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6]邹盛贵,蔡书良关于西南地区灾变迹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7一78
  [7]梁航林,杨昌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一一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观建筑师.2006(2):10一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2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5日
Next 2021年5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