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基本需求的不断变化,关乎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文将以此为契机,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关理论,着重分析我国在医疗卫生与就业保障领域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所获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难挫折,并从公平共享、服务供给、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监测评估五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更好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实现将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分享到每个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XX治理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增长,社会也经历了一定的变革,这就决定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一定转变。为顺应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方式,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受众人数,在此过程中必然需面临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同时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速度与其产品的缺乏以及公共服务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显著,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并逐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使更多社会成员能够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果实,我国XX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但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及变化情况,例如,公共服务目前存在不平等且会逐渐恶化的现象,社会成员公共需求逐渐变化,需求量也变大等。各级XX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都是核心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各级XX也在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但从目前的推行进度及执行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并不是完全恰当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1.2 选题意义
通过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总结未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建议从而改善XX的行政和服务水平,改变XX的运作方式,建立服务指向型XX,并采取适当的改善和完善的措施。
1.3 研究方法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从网络、图书馆及各种途径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询与搜索,明确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运用到文献研究法以外,还使用了调查问卷法,该问卷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从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入手进行设计,将问卷发布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将收集到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1.4 研究内容
在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后,结合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相关理论内容,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和不当之处,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采取适当的改善和完善措施,加强XX的行政和服务水平,改变XX的运作方式,转变XX职能,建立服务指向型XX。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增长,社会也经历了一定的变革,这就决定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一定转变。为顺应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方式,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受众人数,在此过程中必然需面临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同时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速度与其产品的缺乏以及公共服务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显著,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并逐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使更多社会成员能够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果实,我国XX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但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及变化情况,例如,公共服务目前存在不平等且会逐渐恶化的现象,社会成员公共需求逐渐变化,需求量也变大等。各级XX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都是核心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各级XX也在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但从目前的推行进度及执行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并不是完全恰当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公共服务的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通过提供或创造公共产品、环境,来满足社会部分或全体成员公共需要的过程,所以可将其定义为XX职能。(周章明,潘巧丽,2018)
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也在随之变革。如若按照学界的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基本公共服务的建立基础是社会共识,主要提供方应为XX公共部门,其建立目的,是为了保证全体公民与生存和发展权密不可分的民生问题。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八大部分分别是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就业指导与培训,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住房与社会治安等(张英,2019)。
最后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于社会平均的发展水平,并面向不同的个人或家庭,满足其生产生活方面的公共需求,该过程因为静态的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终达到大致公民均等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李素枝,于向辉。孙立娟,2019)。
2.3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及意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xxxxXXXXXX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国家推进XX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的发挥XX作用,促进XX职能转变(李军鹏,2019);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佘生梅,2019)。
2.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初具雏形,但仍无法满足公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李军鹏,2019)。具体体现在:区域间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支出不足(李硕,王惠琴,2018);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高、产出效率低(赵玉柱,2019);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偏差(梁向东,梁朋,2019)等方面。
2.5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建议
田晓平(2019)认为标准化是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其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因为标准化将引导XX进行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李军鹏(2019)则认为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程度应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创新工作理念,统筹全区发展(赵玉柱,2019)。建立相关的条例和法律法规,能够明确XX的职责范围,重点关注公共服务方面(张英,2019)。
从居民群众和社区自治的角度,李璐和张惠强等人(2019)认为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情况,以资源为抓手,以为居民服务为基本出发点,探索解决方案,综合社会各界力量,营造社会共管、多元共治的环境,同时有利于建设公民意识平台。
2.6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部分理论基础
在学术研究前都应先了解该领域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他人的研究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基于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做出更前沿,更适合当下的研究方向。下文中将列举,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几个代表性的理论,为下文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2.6.1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平正义思想
首先介绍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不同,儒家思想是曾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推崇的学派,所以其对古代社会发展及文化影响都较为深远。儒家思想中重视公平正义,所以儒家学派中的经典著作中有较多对其描述。曾表示统治者在和平时期要铭记公平的重要性,这在《礼记》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位儒家的思想者也曾从不同方面对此进行过强调。例如孟子曾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着重强调了,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即安慰人心,稳定社会治安等。荀子则较为提倡仁政思想,“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虽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他学派的发展大不如前,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里主要列举了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主要主张。老子作为到家的大家,尤为重视公平正义,其表示高者抑之夏这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不值。墨家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更多则是指出了国家统治者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正如墨子天志上曰,且夫义者正也。法家的看待角度则不同,其提出了以法治国,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法制制度,公正的社会。
2.6.2福利经济学理论
自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创立福利经济学以来,开展了不断研究。20世纪20年代这一制度初步建立,并经历了新旧两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具体理论内容,有些许差异
旧福利经济的代表人物是庇古,他认为社会福利的总规模受国民收入总规模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换而言之,当国民收入总规模一定使收入分配方式越均衡,社会所能得到的福利就越高。这一点他也在福利经济学中,进行了展示并计算了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福利性。
但这种看法仍有缺陷,由于同一水平对不同对象而言效果不同,情感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就福利经济学中对“平均分配的收入和更大的社会福利”的看法被丢掉,在旧福利经济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基础。新的福利经济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他提出了各国XX有重要影响的—“帕累托改善”和“帕累托最优”概念,该概念主要侧重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其表示并分析了该群体所受的福利待遇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已被写入xxxx报告中,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问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XX同所有社会市民要积极参与。XX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评估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通过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更多的社会市民能分享我们的社会成果,特别是弱势群体,更需要更多的关照,这是公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生存并发展的最基本权利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使公民能够同等享受,同数量,同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将大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2 有利于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衡
随着社会不如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变化的,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包含的内容,即衡量标准也是变化的。但不变的是,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我们始终不应脱离中国自身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XX工作能力。以现阶段的地区发展城乡发展矛盾,以及社会公民的发展来看,资源配额与经济水平无法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地区的覆盖范围及质量也不相同,从而导致整个市场并无预期效果。因此XX在推行过程中,不应只靠一己之力,还应结合公共部门,民间组织,基于民众的需求,结合当前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推行。既要保证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又要保证XX供给的平衡,使之能刺激民众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满足所有社会公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3.3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用,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差距
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各区域、各区域中的城乡部分,以及受众个人的差距逐渐变大,这都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挑战。而若达不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限制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由此长期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帕累托最优理论曾指出,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固有的可分配资源在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人境况得到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平等的过程是优化基本公共资源分配,XX要合理优化资源分配结构,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金融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加速区域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国家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公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应该向低收入层投资基本公共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得到其最优分配结构,使得全区域全地区以及全个人进行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此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一共收集问卷61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8%。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后,呈现了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的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基本情况。作者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录入且将数据导入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整理。从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不同领域的满意度及评价来分析,可以直观的看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其分析结果大致如下:
表1 不同年龄样本人数及比例
不同年龄样本人数及比例 | |||
年龄 | 人数/人 | 比例/% | |
20岁及以下 | 2 | 3.33 | |
21-50岁 | 53 | 88.33 | |
50岁以上 | 5 | 8.33 | |
合计 | 60 | 100 |
表2 不同性别样本人数及比例
不同性别的样本人数及比例 | |||
性别 | 人数/人 | 比例/% | |
男 | 14 | 23.33 | |
女 | 46 | 76.67 | |
合计 | 60 | 100 |
表3 不同居住地样本人数及比例
不同居住地样本人数及比例 | |||
居住地 | 人数/人 | 比例/% | |
城市 | 38 | 63.33 | |
县城或乡镇 | 17 | 28.33 | |
农村 | 5 | 8.33 | |
合计 | 60 | 100 |
4.1 公众比较满意的领域
依据上文中所介绍的基本公共服务所涵盖的内容,本轮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若按照领域进行分类可分为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以及残疾人基本服务,以满意程度作为调查指标,其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在基本社会服务方面,公众满意度占比最高,高达48.33%;其次是教育领域,公众满意度占比46.67%;公众满意度占比位于第三位的是医疗方面,比例达到了43.33%。说明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过程中,基本社会服务、教育、医疗领域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图1 公众满意的方面
4.2 公众不太满意的领域
在问卷所列出的八大领域内,如下图2所示,公众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就业方面,占比高达58.33%;其次是残疾人基本服务领域,不满意度占比为51.67%;而最戏剧化的是,医疗方面在公众不太满意的基本公共服务排名中再次跻身前三,占比达45%。不难看出,就业是公众最为关心且满意度最低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同时,公众对医疗领域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公众对当前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比较满意,另一部分公众认为医疗服务尚有待改进,因此公众对医疗领域评价分化的原因也仍需深究。
图2 公众不满意的方面
作者将以问卷数据所呈现的结果为依据,探究分析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就业与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仍旧存在的问题,推测其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4.3 具体问题表现
根据“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不同领域的评价”的数据统计,在分别对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进行相关性交叉分析后,均没有差异性,以医疗和就业领域为代表样本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如下。
4.3.1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的评价
a.对“常见疾病医治是否方便”的数据统计分析
对常见疾病医治便捷度评价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如下图1所示,男性民众中认为不方便的占42.86%,而认为不方便的女性民众只占不到20%,大多数女性民众和超过半数的男性民众认为常见疾病的医治比较方便。
图1 不同性别民众对常见病医治便捷度评价的统计图
在对年龄与常见病医治便捷度的交叉分析中,20岁及以下的民众普遍认为“方便”;21-50岁的公众当中,有22.64%的人认为“不方便”,甚至有1.89%的民众认为“非常不方便”,只有不到70%的民众认为“方便”,7.55%的民众认为“非常方便”;50岁以上的民众中,有40%的民众认为“不方便”,选择“方便”的民众只占20%,认为非常方便的民众占40%,总的来说,认为常见疾病医治比较方便的50岁以上民众只占60%。如下图2所示。
图2不同年龄民众对常见病医治便捷度评价的统计图
大多数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民众认为常见疾病的医治是比较方便的,只有约占21%的民众认为不太方便;居住在县城或乡镇的民众当中,有29.41%的民众认为不方便,其余民众认为比较方便;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认为常见疾病医治不太方便的占40%,60%的居民认为比较方便。对常见病医治便捷度评价与居住地的交叉分析见下图3。
图3 不同居住地民众对常见病医治便捷度评价的统计图
b.对“常见疾病的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的数据统计分析
以性别为标准,男性民众与女性民众认为医疗费用比较合理的比重相接近,男性民众占64.29%,女性民众约占73%;男性认为医疗费用比较不合理的约占35%,女性民众约占25%。不同性别与医疗费用的交叉分析如下图4所示。
图4 不同性别民众对常见病医治便捷度评价的统计图
在费用方面,20岁及以下的民众普遍认为医疗费用“基本合理”,21-50岁的民众当中有24.55%认为不合理,3.77%的民众认为非常不合理;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0%的民众认为不合理,20%的民众认为非常不合理。对常见疾病医疗费用合理程度评价与年龄的交叉分析见下图4.
图4 不同年龄民众对常见病医治费用合理程度评价的统计图
认为医疗费用基本合理的城市长期居民占76.32%,另外23.68%的民众认为“不合理”;长期居住在县城或乡镇的民众有64.71%认为医疗费用“基本合理”,但仍有23.53%的民众认为“不合理”,并且有11.76%的民众认为“非常不合理”;长期居住在农村的民众认为医疗费用“不合理”甚至“非常不合理”的分别占20%,认为合理的共计占60%。医疗费用合理程度与长期居住地交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5.
图5 不同居住地民众对常见病医治费用合理程度评价的统计图
4.3.2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就业领域的评价
以下是对“当地XX就业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数据统计分析。
首先是性别与“对XX就业机构了解程度”的交叉分析,见下图6。只有7.14%的男性民众和15.22%的女性民众确定当地XX有就业服务机构并且了解其服务职能;而78.57%的男性和60.87%的女性只是知道当地XX“有就业服务机构,但不清楚其具体工作内容”;仍旧有14.29%的男性民众和23.91%的女性民众尚不清楚当地XX是否有就业服务机构。
图6 不同性别民众对当地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程度评价的统计图
以年龄为准,20岁及以下的民众普遍都了解XX的就业服务机构及其职能;21-50岁的民众中除了9.43%的清楚了解就业机构职能,仍有66.04%的民众不清楚机构的具体职能,甚至有24.53%的民众不清楚是否有就业服务机构;50岁以上的民众普遍知道XX具有就业服务机构,但是仍有80%的人不清楚就业服务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交叉分析图见下图7。
图7 不同年龄民众对当地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程度评价的统计图
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民众当中,有15.79%的人清楚的了解XX就业服务机构及其职能,68.42%的民众知道XX有就业服务机构,但不清楚其具体工作内容,仍旧有15.79%的人根本不清楚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长期居住在县城或乡镇的居民中有11.76%的人清楚就业服务机构的存在及其职能,58.82%的居民只知道有此机构存在,但并不清楚其具体工作职能,有29.41%的民众尚不清楚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而长期居住在农村的民众当中,甚至有40%的人不清楚XX是否有就业服务机构,而其余的60%民众只是知道有就业服务机构,但并不清楚其具体工作职能。不同居住地民众与对“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程度”的交叉分析见下图8。
图8 不同居住地民众对当地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程度评价的统计图
通过以上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医疗和就业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和XX服务供给能力是限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a.城乡间发展差距明显
虽然全国根据中央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努力,但是截止到2019年,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来看,城乡地域之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第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居住地的民众来说,大多数居住在城市的民众对于常见疾病治理便捷度以及治理费用合理程度的满意度都很高;约有半数的长居农村民众对于常见疾病治理便捷度以及治理费用合理程度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这一结果与城市居民对同样问题的满意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基本就业保障服务方面,根据以上的数据及其描述可以体现出:随着长期居住地从城市到县城或乡村、从县城或乡村到农村,居民对于当地XX有无就业机构的了解程度逐渐降低,了解XX就业机构及其职能的居民比重越来越低,不清楚XX是否有就业服务机构的居民比重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无论以年龄还是长期居住地为标准来衡量,全体公民对于XX就业服务机构的了解少之又少。
综上,我国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明显。
b.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以上对基本公共医疗、就业方面的均等化进度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地方XX服务供给能力较差。
医疗卫生方面,首先大部分的男女民众都对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医疗领域发展现状比较满意,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导致民众的满意度出现改动。其次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对于常见疾病治理便捷度的满意度逐渐降低,不满意程度逐渐提高;对于常见疾病治理费用合理程度的满意度逐渐降低,不满意度逐渐提高。
就业服务方面,无论是男性民众还是女性民众,都只是知道XX就业机构的存在,但并不了解其具体职能,了解比较全面的只占少部分;按年龄来看,对就业机构了解比较全面的是位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到了50岁左右的民众就不太清楚其工作内容甚至于不知道XX有无就业服务机构。
为社会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是XX,随着社会的发展,XX规模也在扩大,其财政负担也不轻松,与此同时,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两点因素共同导致,XX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受限制,被XX垄断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缺点也在浮出水面。基本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XX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其他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参与感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源较少,人才培养力度较弱,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如果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有效手段使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较多参与到公共服务项目中,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c.执行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越来越重视,也在财政及政策方面有一定倾斜,但某些省市的效果不尽人意。通过查阅政策文件以及部分省市的经验,笔者认为,目前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省市仅在乎投入规模,在投入后并不跟进,而鲜有效果,即所谓的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各省市对基本公共服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XX同时扮演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监管部门的角色,某些情况下监管并不客观有效,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执行力度打了折扣。若想解决该问题需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添加完整详细的考核奖惩机制。
4.4 原因分析
4.4.1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上文已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情况影响地方XX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给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造成了一定困难,供给水平一般与XX财政状况有积极关系。这一影响在地区之间更为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财政收支状况,决定了各地可用资源的差别。
总而言之,XX的服务能力和资源控制以某种方式反映在地方财政力量上,地方XX的财政力量越强,其能分配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就越多。相反,部分市州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效果并不可观,为保证经济发展建设,大多数资源以及财政会用于经济建设发展,那么能分配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到财政就微乎其微,这就导致了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资源分配和人才分配也间接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除此之外还包括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的,地理环境等。
4.4.2 供给主体和方式单一
XX虽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心参与者,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社会各界无法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人们生活水平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基于XX财政以及供给能力与社会公民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仅依靠XX满足所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已不太现实。所以在均等化的发展过程中,XX可与非XX组织合作,完善并填补XX缺失的功能。我国XX充分重视该问题,加速职能转变,许多地区已推行,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非XX组织,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资本的政策,发动民众参与,为如何更好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出自己的见解。但该施行难度较高,主要的因素有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非XX组织,其自身发展不健全,无法够得味,基本公共服务,参与的门槛。对于XX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的人数众多,内容较为宽泛对非XX组织的行政审批程序也较为繁琐和严格。所以当前只有少数能够参与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非XX组织,其能参与的程度,以及提供服务的种类,数量也相当有限。
4.4.3 财政制度体系不完善
财政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不断推进,XX的职能发生变化,财政分配结构也出现变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所能分得的财政资金逐步上涨。但由于财政制度的建设,尚不健全,居民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仍不能被满足。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弥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缺口,还可以缓解区域间不平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限于目前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尚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能平衡。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间接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从而无法从根本上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4.4.4 评价机制不健全
我国为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并不如预期。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不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XX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执行者,又同时担任着其监督者,无法获得客观有效的评价,便不能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其更注重对非XX组织的考评,却很少自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若想有效发挥监督评价,需在目前的监督评价机制内添加一定的外部监督,使社会公众,能够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献言献策,也提升了其参与感。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公民对公共性服务事业的参与感不强,再加上XX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所能表达需求的渠道和方式均有限,使得需求方与供给方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
5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充分考虑到地域限制,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差距,提出符合各地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以及需要探索的方面有公平共享,服务供给,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及监测评估等方面。
5.1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主要挑战因素是地域限制,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所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第一点就是打破行政分割的限制,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跨区域利用。笔者认为,可将全国按东中西三部区域进行划分,按照每一区域的发展情况制定公共服务的重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公共服务全覆盖。
5.2 创新服务供给
XX虽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心参与者,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社会各界无法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人们生活水平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基于XX财政以及供给能力与社会公民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仅依靠XX满足所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已不太现实。所以在均等化的发展过程中,XX可与非XX组织合作,完善并填补XX缺失的功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结合XX市场,社会以及个人。对两极化的地域提供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经济和市场力量较强的省市,应将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的非XX组织纳入考量,非XX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时,为实现自身企业的利润及顾客吸引,会提供更为优质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其可以填补XX财政资金不足的缺陷,有利于该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快速实现。然而对于经济落后,较为贫困的省市,其非XX组织的经济发展业不容乐观,其所能提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及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可采用自愿供给机制,吸引公益性组织及个人提供基本服务建设,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长此以往发展可以缩小经济条件,两极化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为鼓励非XX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应推行一定的鼓励政策。是非XX组织进入基本公共服务的门槛降低,限制少,这样可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前期XX对资源的分配进行规划时,要充分将非XX组织纳入考虑,给其留下一定空间。对于某些公益性的收益较小的基本公共服务,XX应为非XX组织,来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金等,政策支援。但在关注非XX组织时,需要积极协调,严格监管供给主体,使得能全方面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顺利推行。
5.3 强化财力支撑
公共财政资金得支持是所有层级正度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首先,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资。由于之前我国公共服务的基础建设尚不完善,所以需重新建设和维护的设施数量逐年递增,其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资金需求也在上涨,虽然各地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比例也越来越高,但尚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XX应建成一个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务投入保障体系。其次,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注重分配。省级XX在进行分配时,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根据本区域的特点,调整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执行过程中需加大对落后贫困以及革命老区的倾斜程度,做好当地XX履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后勤保障。最后,地方XX应积极培养财政资源,申请国家的财政支持。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力量不足,若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应该将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项目上报,以期争取更多中央XX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
5.4 加强人才建设
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将其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探索、培养、使用和汇聚优秀人才。若想加强人才建设,需要从吸引稳定和培养三个角度进行建设。首先是吸引,需要探索并推行多元化的人才吸引政策,引才和引智两手抓,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尤其是特殊行业以及特殊地区特需人才,须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倾斜,例如制定工资,收入,职务,职称,家属安置等,这样可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其次需稳定现有人才。鼓励现有人才通过轮岗支援挂职等方式,到落后偏远地区农村进行就业,同时XX需完善,专业领域人才的流动与配置。第三是培养。需根据公共服务领域对人才的需要,扩大地区内高校的招生规模,增加定向委培等招生方式的比例,鼓励毕业生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对这三个过程的执行中,需对优秀人才给予支持。
5.5 建立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
目前我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评指标,基本是覆盖率,但单一指标并不能有效的对产出效应作评价。换而言之,其只关注目前覆盖率,并不能反映出产出投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在考评主体方面,添加公众参与考评模块。是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直接受益者的公众参与监督,这一评价指标胶囊,更客观并提高XX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率。与此同时,该考评过程也促进了公众与XX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增强XX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度。
第二,在考评指标上方面,应具体细化并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进行制定。目前我国相关文件并没有细化目标任务,这就使得各省市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考评指标模糊。各区域须在国家公共基础服务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并随着地区发展,不断调整。
第三,在监督主体方面,各区域应该构建多主体的监管体系。将权力机关以及各级人大作为重要的监督机构,不仅应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以及当年财政预算,还应监督同一层级的XX公共金融体系是否将公共服务作为倾斜重点。与此同时,各级人大代表还要帮助社会公民为基础,公共服务建设献言献策,为他们开通渠道,使公民能够参与到监督中,可参与XX部门的听证会,在了解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政策后进行监督,其可通过信访留言以及市民热线等方式,反映其身边的问题;若想举报服务人员的不作为及侵权等恶劣现象,可通过监督举报。
结 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中央及地方XX,保障民生的重要政策之一,我国各地均依据中央的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水平仍差强人意。目前的研究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以及现象还较少,对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改善的努力方向,研究深度不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相关数据,梳理当前背景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大致成效,从资源共享,服务供给,资源供给和监测评估4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及建议为今后XX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参考。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自己的深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依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前重点领域和满足民众其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类型及民众满意度,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没有覆盖基本公共服务的所有方面,而是选择医疗卫生和就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和空间。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其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研究,并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持续关注,更好、更完备的进行后续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周章明,潘巧丽.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及意义[J].智库时代,2018(51):153+155.
[2]颜雅英,陈昌健.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6):70-75.
[3]孙长智,吴宛航.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27-32.
[4]刘昱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3):173-175.
[5]马宇蕾.对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中XX财权事权划分的思考——以资源税改革为视角[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1):137-142.
[6]许光建,许坤,卢倩倩.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起源、进展与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02):41-49.
[7]吴春丽,万翠英.借鉴山东经验 推进河北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8(58):61-65.
[8]彭舒凌.促进武汉市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5):97-99.
[9]李志勇,宋艳波,楚昕.财政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69):17-22.
[10]麦伟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想和推进过程[J].现代管理科学,2019(04):91-93.
[11]杨波.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进特征与变迁逻辑——基于2006-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5):196-202.
[12]李素枝,于向辉,孙立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民生问题的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9(14):70-71.
[13]田晓平.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04):23-25.
[14]李璐,张惠强.深圳率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9(11):57-62.
[15]蔡潇彬.以多元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找回社会”:强国家—弱社会视野下的体系建构[J].全球化,2019(06):98-108+136.
[16]谢贞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9(05):27-33.
[17]廖吉媚.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保障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9(08):69-71.
[18]梁向东,梁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09):66-70.
[19]张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8):211-212.
[20]李军鹏.新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与对策[J].新视野,2019(06):52-59+71.
[21]田学斌,陈艺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征分异和趋势[J].经济与管理,2019,33(06):7-15.
[22].改善民生最长情的告白:持续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财政,2019(17):20-22.
[23]佘生梅. 共享发展理念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9.
[24]陈阳. “十三五”背景下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5]苗凤英. 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9.
[26]陶淑敏. 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效率研究[D].安徽大学,2019.
[27]赵玉柱. 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西藏大学,2019.
[28]郑舒心. 马克思公平正义理论视阈下云南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9]李俊楠. 百色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30]邢伟. 以标准化促公共服务均等化[N]. 经济日报,2019-02-20(007).
[31]田梦婷.“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十二省(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J].西部财会,2018(08):4-7.
[32]李硕,王惠琴.XXX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优化研究——以广西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8,32(03):9-14.
[33]胡均民.精准扶贫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68.
[34]程岚,文雨辰.不同城镇化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06):106-115.
[35]Zhengwang Li,Xiayang Liu. Research on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under Financial Perspective[P]. Proceedings of th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EMCT-16),2016.
[36] Ling Yang. The Analysis of Mode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P].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 (ISSS 2018),2018.
[37] Liu Jing, You Zhaoni.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in China[P]. icpm-12,2012.
[38] Lian He,Chunzi Shao,Shengbin Dai,Yaowen Huang. Analysi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 Methodology[P].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HSMET 2019),2019.
[39] Yang Gangqiang,Xue Yongyu,Ma Yuxi.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Evidence from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6).
[40] YuanFang Liu, Xi Guo, YuQi Chen.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Minority Areas—From Perspective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Education Service[P].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HSMET 2017),2017.
致 谢
行文至此,致谢的开始也意味着四年本科生涯即将结束。关于西平道5340号,始于2016年秋,终于2020年夏,纵有万般不舍,但仍心怀感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首先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从辅导确定论文开题,到撰写毕业论文,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在论文的写作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我能够凭借更加严谨踏实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一切。导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建议我的每一个疑惑。他渊博的学识、认真负责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平易和蔼的待人态度,都将是我今后学习和不懈努力的方向。其次,感谢校内三年多的时间里,每一位为我们讲解课程的老师,不辞辛苦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引导我们能够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自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此,也特别感谢父母家人。十几年求学之路,全是父母在背后默默付出、大力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工作和学习,回报父母,再次感谢父母的无私付出与鼎力支持。
最后,感谢2016级公管161班的所有同学在大学四年一千多个日子里的陪伴成长,让我在一个团结奋斗向上的集体里学习进步成长。愿大家都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共回首。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出自现代诗人冯唐的《冯唐诗百首》。就用这首诗作为这篇论文的结尾,为本科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坚持此刻的梦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再次对一路走来收获的所有帮助与爱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