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缺失”对配偶决策的影响

摘 要: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当聚焦“缺失”时,对男女配偶决策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结果:在聚焦“缺失”的情况下,男女的配偶决策会存在差异:男性注重外在资源,降低对内在资源的关注;女性注重内在资源,降低对外在资源的关注,且男女皆想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聚焦“缺失”能够影响男女配偶决策:男女都会聚焦于相当高的家庭背景,期许能直接凭借这点改善条件。

关键词:聚焦缺失配偶决策 情感预测 社会经济地位

1引言

在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太物质”“拜金”等形容词。当男女在寻找另一半时,聚焦因素的不同也会影响他们的配偶选择决策。而男女对于配偶决策的聚焦之处是否会随情感预测的改变而改变也是值得探索的。在以往关于择偶方面的研究中,以进化择偶理论为基础,得出女性择偶时更加注重“资源线索”,尤其在经济压力下更为明显[32]。而人们的决策和行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来事件所产生的情绪结果的预期[1][2],其中当人们感觉到积极情绪时,就会尽力去实现这个决策。反之,则会尽可能避免这个痛苦的结果。而当一个决策产生时,情绪体验便是影响它的一个原因。

在聚焦错觉方面,聚焦错觉是指当个体过分注重一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聚焦错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情感预测,使情感预测产生偏差,情感预测又是很多决策行为的重要基础[3]。因此,聚焦错觉和决策有一定的相关。情感预测在研究中特指男女在选择配偶时的决策依据,他们将凭借此依据来做出自己的决策。且在陈永香(2018)中有指出情感线索的偏好会受到进化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当男女同处相当的文化环境时,聚焦“缺失”又将会对男女的情感决策做出怎样的影响。其中聚焦“缺失”专指经济条件的缺失和贫乏。本次将从聚焦错觉,情感预测偏差,配偶选择等三面进行相关探索。

2 聚焦错觉

2.1 聚焦错觉理论

聚焦错觉理论认为:我们对择偶进行预期判断时,容易将注意力聚焦于影响择偶的一个因素,而对关注的因素给予相对过高的权重,从而产生聚焦错觉[4]。我们往往会因为重视某个焦点的存在,因而影响了我们对于择偶决策的判断。

2.2 聚焦错觉的产生因素

对于聚焦错觉的产生因素,则包含了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情境因素,个体习惯,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对于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则是指预测某件事件会给个体带来一定的情绪体验如积极或消极 ,并且这种预测会导致聚焦错觉的产生[25]。在这之中有研究表明,其实关于个人支持的球队无论输或者赢,球迷实际体验到的情绪都没有想象预测中那么强烈 [5]。以及在EdselL.Beja(2015)的研究中,对两项涉及大学生的在线调查的分析发现,有证据表明,以大学生篮球锦标赛为焦点事件,会导致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不稳定。然而,分析还发现,对于其他生活领域的主观评价,聚焦幻觉具有适度的溢出效应,在这些领域中,大学篮球锦标赛在考虑中并不重要。因此,这些分析证实了主观评价在生活领域的可分性,并维持了它们作为分析的投入和政策和干预的尺度的有用性。并且在对于预测游戏胜利或失败后的情绪体验时,都会产生聚焦错觉 [6]。这就很明确地表明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确实对聚焦错产生了影响。再者是预测事件的性质,是由Ubel, Loewenstein和Jepson (2005) 总结认为聚焦错觉在解释由相对不重要事件所引起的错误情绪体验时是可信的,但在解释由相对重要事件所引起的错误情绪体验时则略显乏力。但在之后一些研究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最终还是能知道,当人们在情感预测时,预测事件的性质确实会影响聚焦错觉的产生和程度[25]。而情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情境会让人们的注意力从聚焦的事件上分散开,所以聚焦错觉会让个体高估未来情绪体验。而对情境的忽视会导致聚焦错觉,从而产生了情感与上的偏差[7]。而对于个体要改变某个习惯并做出评估时,这种习惯可能会导致个体较少的注意到关于其他潜在选择的信息, 从而使个体产生聚焦错觉。并有关于对特定出行方式的习惯产生聚焦错觉的研究[8]。而Pedersen, Friman和Kristensson (2011)从出行交通工具习惯与满意度之间做出了一些评测,结果表明了被试低估了使用交通工具的满意度。但总的来说,对于个体习惯对于聚焦错觉的影响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在文化差异方面,Oishi (2002) 发现, 在回溯判断中 (例如“上一个礼拜你过得怎么样?”) 欧美人比亚洲人所报告的情绪更为积极, 然而在阶段性报告中 (例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却没有差别。且文化在回溯判断中的个体建构过程影响巨大。且Lam, Buehler Mc Farland,Ross,&Cheung (2005)也证实了在情感预测时,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所产生的聚焦错觉程度是不同的。而在Ed O’Brien(2018)的关于嫉妒和聚焦错觉研究中,嫉妒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当我们遇到别人比我们自己更需要的环境时。它的反面是遗憾,一种消极的状态,是通过向下比较其他人的情况而引起的。这两类情绪首先要求我们推断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必须是什么样的。然而,“聚焦幻觉”表明这些对他人的印象是不完整的:我们可能会以忽视日常生活中较小的起起落落为代价,夸大极端的特征(嫉妒他人的异常好的环境和同情他人的异常坏的环境),这必然会稀释对方的整体经验。如果是的话,嫉妒和怜悯可能包括错误的认识,嫉妒别人的生活是一样美好的(忽略他们仍然面对较小的烦恼),而同情别人的生活是一样可怕的(忽略他们仍然享受较小的快乐)。五项研究支持这种可能性。首先,参与者评估不同的同伴。与聚焦主义一致,他们感到的嫉妒和怜悯越多,他们感知到的差异就越大(研究1)——然而,被嫉妒和被怜悯的人的实际日常生活是相似的(研究2)。然后,参与者完成了各种各样的散焦任务,这些任务旨在让人想起其他人较小的起伏。这确实减少了嫉妒和怜悯(研究3-4a-4b-5),但事实证明怜悯更难减少(研究4b-5)。这些研究表明,同样的潜在焦点主义可能会膨胀嫉妒和怜悯的情绪,其调节策略是不对称的:小烦恼会破坏对美好生活的看法,而小快乐会增强对糟糕生活的看法。

2.3 聚焦错觉的减弱措施

去焦点化是一个减弱聚焦错觉的有效措施,它是通过操纵个体对除了焦点事件以外的其他事件进行关注,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于个体认知和情绪体验的一种策略。因而可以通过一去焦点化材料减少个体的聚焦错觉,然后使个体能够得到新的决策和情感预测体验。

3 情感预测偏差

3.1 情感预测偏差的概念

情感预测是指个体预测未来发生事件时的情绪体验[25]。而情感预测偏差即个体由于某些因素对未来发生事件的情绪体验上的预测与实际的情感体验的偏差。而由于情感预测偏差的存在,会导致我们在行为决策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偏差。

3.2 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包含了免疫性忽视,即在情感预测时未能考虑那些促使人们从负性情绪状态下恢复过来的心理机制[29]。二是聚焦错觉,即在预测未来的情绪时, 只关注中心事件的影响力, 而忽视了与之伴随的偶然事件的影响。且错误的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25]。三是共情鸿沟,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9],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共情鸿沟是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四是错误记忆,情绪对记忆再认差异有影响。同时,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反应的平均错误率较低,表明消极情绪抑制了被试对材料的记忆,使其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很较差。且由钟毅平(2018)指出在时间压力下,正性情绪组的被试有更多的错误记忆。

4 配偶选择的理论

在经历时间的打磨下,人类对于择偶产生了很多不同理论。如同类匹配理论指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或者同一类型的异性作为伴侣,这种相似可以是生理或者是心里层面的。再者是择偶梯度理论,指的是男性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当或比自己稍差的女性为伴侣;而女性在选择另一半时,则会选择在某方面强于自己的男性。三是性策略理论,该理论认为,择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策略。目的在于解决人类特殊的适应问题。在进化历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进化出不同的性策略。四是好基因理论,好基因表现在特定的身体吸引力,这种身体吸引力是一种生存力指标。而在择偶过程中,个体偏好这种身体吸引力的异性,那么他们的后代通过基因遗传将会获得跟好的身体吸引力,从而提高适应性。且这种偏好基因心理倾向是可遗传的。五是二元模型则是亲代投资理论与好基因理论相结合,认为其同时起作用。其中择偶是由多个组成过程支持的复杂日常决策的一个例子。在择偶文献中,人们提出了价值维度的不同特征,包括价值维度中的性别差异,以及由于选择的相互性质而涉及的自我评估。在Risa Funayama;(2012)的研究中,测量大脑活动时,年轻的男性和女性被展示了两张面孔或行为的照片,并指出他们会选择哪个人作为配偶或朋友。男性杏仁核对择偶有选择性的激活,女性杏仁核对择偶有选择性的激活。在两种伴侣选择条件下,颞顶区都观察到行为选择激活。考虑到这些区域的现有知识,这些结果分别与建议的身体吸引力、养育资源和长期关系有益人格特征的价值维度特征一致。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回皮质被非选择性激活,这表明参与了自我评估过程。

5 聚焦错觉与情感预测偏差的联系

聚焦错觉是个体在进行情感预测时, 错误地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且聚焦错觉是产生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25]。而在情感预测中,常常会因为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环境因素,个体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普遍存在的聚焦错觉会导致情感预测偏差[25]。

在具体的情景线索下,聚焦错觉是导致情感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29]。并且在Tore Pedersen(2010)的研究中曾这样操作研究:研究1,对54名有改变旅行模式意图的汽车使用者阅读了对积极、消极或中性重大事故的描述。他们被要求预测如果事故发生,他们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在第二项研究中,38名没有改变出行方式意图的汽车使用者阅读了对积极或消极关键事件的描述。他们被要求预测事件发生时他们对服务的满意度。研究1和研究2的结果表明,关注消极的关键事件显著降低了预期满意度。因此,研究表明,当汽车使用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负面的关键事件上时,预测的满意度会发生改变。因而也是实实在在的表明了聚焦错觉会导致情感预测偏差。

6 情感预测偏差与决策的联系

在群体决策中,群体成员往往低估了群体决策结果带来的积极体验,高估了群体决策结果带来的消极体验情感[29]。而在决策当中,更多的是对于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10],在一些研究中指出高认知动机组和亲社会动机组的团队创造力高于低认知动机组和利己动机组且给予他们有拒绝选项的决策时,高认知动机组和亲社会动机组更喜欢选择拒绝的这一项决策,他们想去寻找更多信息后再决定[11]。而对于古往今来的人类来说,趋利避害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人们往往更喜欢追求那些能让他们感到愉快的事件,因而人们往往会对将要做的决策做出一个预测。如果情感预测指向好的方面,那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去实施。而假如对决策的情感预测偏向不好的方面,那他更多的是选择放弃这个决策,而不是继续实施下去。

7 情感预测偏差,决策以及聚焦错觉三者的联系

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是研究情绪体验与聚焦错觉的关系,聚焦与幸福体验的联系等。在这之中,聚焦错觉是情感预测偏差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12][13],因此决策与聚焦错觉之间也是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例如, 在医疗决策领域, 对矮小症患者的生长激素治疗可能会使病人和家属产生聚焦错觉, 从而高估身高对其生活的影响, 使他们实际的生活满意度反而下降[14]。值得注意的是上诉都是聚焦错觉与情感预测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便是结合了生活的一些现状,作出聚焦缺失在“抽象性”方面,对当下幸福感体验影响的讨论[27],并发现“缺失放大”的现象。总的来说,便是聚焦错觉是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而情感预测偏差又会影响决策的结果,因而聚焦错觉也会去影响决策的结果。

2.研究方法

采用程永香(2018)分配范式,且只选择恒定的择偶币分配范式。研究假设为:(1)聚焦“缺失”会使得实验组比对照组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的择偶线索分配比例。(2)聚焦“缺失”情况下,会对男女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合文献选择了以下十个择偶特征:外表吸引力,家庭背景,忠贞,教育程度,创造力,健康状态,友善,未来收入前景,责任心,聪明。其中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未来收入前景为社会经济地位指标。

2.1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分为前测和后测。自变量是有无聚焦缺失,因变量为每个择偶线索的择偶币分配数目。

2.2 被试

通过随机取样,抽取在读大学生男女各三十人,数据皆合格。

2.3 材料

材料包括两份指导语,两张伴侣纸,去焦点化材料。第一份指导语目的为告知被试每个特征可以分配0-10个择偶币,分配的择偶币越多,表示希望伴侣在这个特征上越加优秀。 第二份指导语目的是使相应被试去聚焦同一“缺失”,从而得出想此时所想伴侣的特征。两张伴侣纸一样,每页都是恒定数量择偶币,即40择偶币。

其中前测指导语:接下来,你将拥有一定数量的择偶币,将择偶币按照自身的择偶标准,随机分配到下方的品质中。每种品质最多10择偶币,最少0择偶币,且要将择偶币全部分配完成。

实验组后测指导语:接下来,假想你自身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甚至贫困缺乏时,你会拥有一定数量的择偶币,将择偶币按照自身的择偶标准随机分配到下方的品质中。每种品质最多10择偶币,最少0择偶币,且要将择偶币全部分配完成。

对照组后测指导语:接下来,你将拥有一定数量的择偶币,将择偶币按照自身的择偶标准,随机分配到下方的品质中。每种品质最多10择偶币,最少0择偶币,且要将择偶币全部分配完成。

去焦点化材料:(采用日记操作法)给予被试一张纸和一只笔。

指导语:请在纸上写出你在疫情完全结束后,想要完成和实现的一件事情,并将如何完成这件事情具体的操作过程时间化。

2.4 程序

60个被试先统一进行前测实验,得到前测数据,接着将30个男女随机抽取15男15女划分为对照组,15男15女划分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经过t检验无差异方可进行后测程序。其中实验组对照组都进行去焦点化操作,然后再让实验组接受聚焦缺失操作,对照组不进行聚焦缺失操作,接着进行正式的后测实验,所得数据为后测数据。其中对照组操作内容为:进行操作去焦点化材料,阅读指导语,然后填写第二张伴侣纸,收集所得数据。实验组实验操作内容为:进行操作去焦点化材料,阅读第二份指导语,使得实验组被试聚焦同一“缺失点”,然后再让被试填写第二张伴侣纸,收集所得数据。研究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前测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

研究属于验证实验,且在中间部分有着随机分配的操作,因而将对前测结果进行单因素t检验。因为择偶币数量恒定,则每条线索的数字也相当于它们的数量百分占比。对所有线索特征做单因素t检验分析,考察男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因为在同一择偶币条件下,需要检验十个线索的男女性别差异,这样会导致增加翻I类错误的概率,因而采用Bonferroni校正系数(α=0.05/10=0.005)作为其显著性水平,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经过单因素t检验从而得到的数据为:外表吸引力(t=1.188,p=0.240)、健康状态(t=0.267,p=0.790)、友善(t=0.314,p=0.754)、未来收入前景(t=-1.241,p=0.220)、责任心(t=-1.132,p=0.896)家庭背景(t=2.530,p=0.014)、忠贞(t=3.788,p<0.001)、教育程度(t=-2.415,p=0.019)、创造力(t=-2.209,p=0.031)、聪明(t=-2.531,p=0.014)。首先整体来看,这十个线索中,唯有忠贞(t=3.788,p<0.001)其p值<0.005,结果显著,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九个线索的p值皆是大于0.005,不显著,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男女的择偶决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随机分组。

3.2 聚焦缺失后的线索资源分配对比

表一 聚焦“缺失”后两组男女的线索分配描述表

择偶

线索

实验组对照组
MSDMSDMSDMSD
外表吸引力3.531.962.671.684.472.033.731.83
家庭背景5.003.094.332.501.731.282.931.10
忠贞6.932.796.672.666.401.594.870.83
教育程度1.731.623.471.923.201.423.400.99
创造力1.331.482.131.412.472.103.271.22
健康状态6.072.155.601.805.072.635.071.28
友善3.532.362.601.844.671.294.070.80
未来收入5.532.135.471.854.072.123.871.13
责任心4.671.684.472.595.131.925.331.99
聪明1.671.842.601.552.801.933.471.19
SES4.091.424.421.273.000.773.400.63

如表一所示,在聚焦缺失的条件下,男女的SES合成分占比明显比提升。其聚焦点为经济条件缺乏甚至贫困,从而会引导男女对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的偏重提高。但在经济条件并不好甚至贫困缺乏时,男性对于异性品质的选择更多的是通过提升对家庭背景,未来收入的要求来提升社会经济指标,并降低了对于女性的教育程度要求。而女性在经济贫困甚至缺乏的时候反而会对男性的忠贞和未来的收入有很强的要求。

3.3 后测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

表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检验

择偶

线索

tp
外表吸引力-2.0480.045
家庭背景4.1480.000
忠贞2.0870.41
教育程度-1.6660.101
创造力2.7360.08
健康状态1.4850.143
友善-2.9690.004
未来收入3.260.002
责任心-1.2670.210
聪明-2.3110.024

如表二所示,已上十个择偶线索,其中家庭背景在实验组中表现为p<0.005,且p值<0.005,择其表现为绝对的显著性差异;表明了实验结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根据陈永香(2018)的研究,男性的“必需品”是忠贞;女性还包括“健康状况”;在本研究中,对于“奢侈品”而言,创造力是男女共同所需的;男生独有的奢移品还有家庭背景和未来收入前景,而女生的奢移品却是伴侣的友善。并且在本次研究中,家庭背景成为了男女共同的必需品。

4 讨论

择偶决策中的聚焦错觉本研究证实了聚焦“缺失”会影响择偶决策,和前面的假想以及推断完全符合。聚焦错觉作为心理研究的一个名词,有过前人的很多关于聚焦错觉对于情感预测的相关研究。而聚焦错觉对认知行为产生影响判断的国内研究在粟继祖(2018)中涉及并指出聚焦错觉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并最终误导其做出不当决策。并且在耿晓伟(2018)的研究中也是有表明群体的决策中,聚焦错觉的存在会大大影响决策结果。择偶决策也不例外,依然会受到聚焦错觉的干扰,从而做出了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结果的决策。

4.2聚焦“缺失”下的男女差异

本次实验研究,研究了60个男女的择偶情况,当在聚焦“缺失”的情况下时,男性会更加顾及外在的资源条件(外表吸引力等),对内在资源条件(如创造力等)不太重视。女性恰恰相反,她们更多的是忽视外在资源,注重内部资源条件。且当经济贫困缺乏时,男性女性都会选择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象,以此来使的自身的以摆脱困境。

4.3 同等文化程度下的男女配偶决策

本次研究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且在挑选被试时挑选了同等文化程度的大学男女。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很有效的看到男性其实更注重配偶的外在条件(如外表吸引力等),女性的话更加在意配偶的内在条件(如聪明等);现代的男女都对配偶所具有的SES合成分的组成元素感兴趣,并给了相当高的一部分权重。

总而言之,聚焦“缺失”会影响个体对于配偶决策的判断。并且聚焦错觉是一直存在的,并不可能完全消除掉。因而在个体在对于决策时,需要各方考虑,不过分关注一个子集,也不忽视一个子集,将能良好的做出自身的决策。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在聚焦“缺失”的情况下,男女的配偶决策会存在差异:男性注重外在资源,降低对内在资源的关注;女性注重内在资源,降低对外在资源的关注,且男女皆想增加社会经济地位。第二:聚焦“缺失”能够影响男女配偶决策:男女都会聚焦于相当高的家庭背景,期许能直接凭借这点改善条件。

5.1 不足

(1)本研究在实验前期部分所选取的被试数量仅有60人,数量颇少,不能做到全面化。

(2)本研究在前测数据处理当中,其中存在一个线索条件存在显著性差异,会影响后续的随机分配操作。

(3)本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并没有全面处理,分析较少,欠缺领悟。

(4)去焦点化操作处理后未进行检测,缺乏一定严谨性。

参考文献

[1]Gilbert D T , Pinel E C , Wilson T D , et al. Immune neglect: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3):617-638.

[2]Wilson T D , Gilbert D T . Affective Forecasting : Knowing What to Want[J]. 2005, 14(3).

[3]T. Hanke, T J Blanchard, J. Schneider,等. Hanke, T. et al. Enhancement of MHC class I-restricted peptide-specific T cell induction by a DNA prime/MVA boost vaccination regime. Vaccine 16, 439−445[J]. 1998.

[4]Kahneman D , Sunstein D S R . Special Issue in Honor of Amos Tversky || Shared Outrage and Erratic Awards: The Psychology of Punitive Damages[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8, 16(1):49-86.

[5]Paul J Wilson, , Sonya Grewal, , Ian D Lawford, , Jennifer NM Heal, , Angela G Granacki, , David Pennock, , John B Theberge, , Mary T Theberge, , Dennis R Voigt, , Will Waddell, , Robert E Chambers, , Paul C Paquet, , Gloria Goulet, , Dean Cluff, and , Bradley N White. DNA profiles of the eastern Canadian wolf and the red wolf provide evidence for a common evolutionary history independent of the gray wolf[J].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0, 78(12):2156-2166.

[6]Lench H C , Safer M A , Levine L J . Focalism and the underestimation of future emotion: When it\”s worse than imagined.[J]. Emotion, 2011, 11(2):278-285.

[7]FU YK, LEN CH, CHUNG CS,等.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STUDIES ON THE COMPLEXATION REACTIONS OF COPPER(II) WITH NN’-BIS(BETA-CARBAMOYLETHYL)-TRANS-CYCLOHEXANE-1,2-DIAMINE[J]. royal soc chemistry, 2011.

[8]Aarts H , Verplanken B , Knippenberg A V . Habit and information use in travel mode choices[J]. Acta Psychologica, 1997, 96(1):1-14.

[9]Barbara, M, Stilwell, et al.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1.

[10]Boer H C D , Deru J G C , Hoekstra N J , et al. Strategic timing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to increase root biomass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ofLolium perenneL.[J]. Plant & Soil, 2016, 407(1-2):81-90.

[11]D, J, Vanhauwaert, et al. Chordoid glioma of the third ventricle[J]. Acta Neurochirurgica, 2008.

[12]Wilson T D , Gilbert D T . Affective Forecasting : Knowing What to Want[J]. 2005, 14(3).

[13]Wilson T D , Wheatley T , Meyers J M , et al. Focalism: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5):821-836.

[14]Ashly, Pinnington. Book Review: J?rgen Sandberg and Axel Targama Managing Understanding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UK /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7, SAGE, Thousand Oak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8.

[15]Vermeulen N , Niedenthal P M , Luminet O . Switching Between Sensory and Affective Systems Incurs Processing Costs[J]. Cognitive ence, 2007, 31(1):p.183-192.

[16]Dolan P , Metcalfe R . ‘Oops. I did it again’: Repeated focusing effects in reports of happines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0, 31(4):732-737.

[17]Pedersen T , Kristensson P , Friman M . Effects of critical incidents on car users’ predicted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transport[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11, 14F(2):p.138-146.

[18]Funayama R , Sugiura M , Sassa Y , et al. Neural bases of human mate choice: Multiple value dimensions, sex difference, and self-assessment system[J]. Social Neuroscience, 2012, 7(1):59-73.

[19]O”Brien E , Kristal A C , Ellsworth P C , et al. (Mis)imagining the good life and the bad life: Envy and p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focusing illu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8, 75:41-53.

[20]刘聪慧,张耀华,俞国良.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46-1255.

[21]梁哲,李纾,李岩梅,等.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93-695.

[22]王佳.择偶复制现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3]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等.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1,019(009):1293-1305.

[24]李培.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简析——基于进化心理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06):15-17+73.

[25]罗寒冰,徐富明,郭永玉,等.情感预测中的聚焦错觉[J].心理科学进展, 2013,21(8):1482-1492.

[26]耿晓伟,张峰.情感预测的影响偏差——聚焦错觉还是适应忽视?[J].心理科学,2015(5):1201-1206.

[27]谭飞,李爱梅,孙海龙,等.聚焦”缺失”对当下幸福体验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 024(010):1544-1550.

[28]李爱梅,李欣,熊冠星,等.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积极意义及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 024(011):1802-1810.

[29]耿晓伟,滕帅,宋艳.群体决策中的情感预测偏差[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v.34;No.118(01):97-100.

[30]宋艳.认知动机和社会动机对群体决策中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D].

[31]陈永香,要梦霞.资源多寡对大学生择偶线索偏好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8, v.41;No.233(03):164-169.

[32]田芊,张雷,孙时进,等.经济压力对女性择偶偏好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9(3).​​​​​​​

聚焦“缺失”对配偶决策的影响

聚焦“缺失”对配偶决策的影响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9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42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9日
Next 2023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