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黄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尝试处理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调式关系上的相关问题,写出了大量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是以上论述中所属一员。它出自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八篇章,也是整部中唯一一首具有民族性的合唱作品。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及分析等方法,对黄自合唱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中的民族性进行探索。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内容含有选题缘由、前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包含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的合唱艺术以及黄自所处时代背景对其影响;第三章以作品的来源、版本对比以及音乐特征对《山在虚无缥缈间》进行分析;第四章围绕该作品的民族性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其调式、和声、伴奏方式、词曲结构来进一步补充说明。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结语。
通过研究为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提供一些补充资料,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黄自先生的合唱作品。
关键词:黄自;《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民族性;合唱
一、绪 论
20世纪30到40年代,中国的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且新兴的阶段。由于当时中国所处时代背景,我国音乐教育快速发展,同时救亡歌咏运动兴起,使得众多音乐家投入到有关合唱的创作之中,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合唱作品,在客观上推动促进了中国合唱音乐乃至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
黄自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家,其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等领域有着重大贡献。在创作上,他的作品种类繁多,他试图探索民族化和声技法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尝试处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调式关系上的问题,写出了一批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其中《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是以上论述中所属一员,它出自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八篇章,也是整部中唯一一首具有民族性的合唱作品,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创作、表演以及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然而有关该作品的相关理论研究在学界却为数不多。
笔者进行了相关期刊及著作的阅读及查找,在知网以“山在虚无缥缈间”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有12篇,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主要涉及面为文学,仅《探析女声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清唱剧〈长恨歌〉之〈山在虚无缥缈间〉作品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初探》是从作品分析以及表演训练法方面入手的研究。
输入“长恨歌”搜索到的文献有1000余篇 ,部分是从演唱、作曲技法与指挥角度进行的论述,而大部分也是从历史及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在硕博论文方面,与本文有关的共有4篇,孔轶于2010年发表《黄自清唱剧〈长恨歌〉中的民族性》运用矛盾论的辩证思想从题材、创作时代和创作技法等方面探讨了《长恨歌 》的民族性。
同时笔者搜索了“黄自合唱作品”、“合唱民族化”相关文论,发现以上文献虽与本文写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但学界暂无就《山在虚无缥缈间》民族性理论的专项研究,因此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性意义。
二、概述
(一)中国合唱艺术与黄自所处时代背景
1.中国近现代合唱艺术
合唱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虽然在我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作曲家的努力下茁壮成长。中国现代合唱发展基本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20年代,这是我国合唱发展初期,李叔同和沈心工等这些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了一批经典的合唱作品。我国第一部多声部合唱《春游》,赵元任的《海韵》都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合唱迅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大量极具代表性且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主题——抗日救援,《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旗正飘飘》、《游击队歌》均属其列。黄自的《长恨歌》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三)20世纪50至7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期出现了群众合唱和民歌合唱,不仅是合唱作品其他艺术作品作品大都体现出了积极向上、劳动光荣的一面。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傅庚辰的《我们是中产主义接班人》,瞿希贤的《牧歌》、王震亚的《阳光三叠》等作品就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四)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腾飞,作曲家将创作出发点转移到了对自然、对民族风俗等方面,内容较之前四个时期更加丰富。出现了蔡余文的《半个月亮爬上来》,杜鸣心的《嘎哦丽泰》、陆在易的《雨后彩虹》等作品。
(五)21世纪以来以来的合唱艺术,这时期的合唱事业走向国际化,合唱发展得到质的飞跃,进入崭新阶段。”
2.二十世纪初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清XX由盛而衰。曾经的满清王朝粮食产量数以亿斤,财政收入巨大,乾隆执政后却走向衰退,人口不断增加、自然灾害发生,加上鸦片的流入、战争的爆发,使得整个中国受到了沉重打击。
战争引发的思索。经历了鸦片战后,清XX的腐败,中国被迫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炮火给中国人带来的苦难让他们开始反省如何救国,开始了有关军事改进、政治与文化转变,再到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魏源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辛亥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的思想解放,都是相关历史事实。中国被打开国门后,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了以下观点:“那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学习西方‘软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较多地把文化问题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联系起来。”
西学东渐的思潮。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在得到相应解放的同时,对我国合唱艺术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西方音乐的新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定冲击,对此,产生了不同见解:“一:全盘西化。二:西乐为主,改造中乐。三:复古与袭西并进。”
(二)黄自与其音乐实践
1.黄自生平
黄自,今字吾,1904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母亲是一位喜欢古诗词和钟爱音律的比较有文化修养的妇女,在母亲的熏陶中喜欢上了音乐,还热爱文学、古诗词。
黄自以杰出学习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的音乐。其父亲想让他放弃音乐,但是黄自并没有放弃自己读音乐的理想。1924年黄自前往欧柏林大学留学,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他思想及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又到了耶鲁大学进行深造,并创作了我国首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怀旧》。毕业回国后在国立音专担任教授,他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栽培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同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黄自主要成就
黄自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这三个领域。
音乐教育方面:黄自一直很关心对学生的培养,并在这一领域留下了自己跋涉的足迹,教授过的课程具记载不下十门,有:“和声学、高级和声、键盘和声、复对位法、赋格曲作法、曲体学、配器法及实习、自由作曲以及音乐史、等十数门课程。”黄自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培养了一批继续为中国音乐事业奋斗的优秀音乐家、作曲家。
音乐理论方面:黄自的音乐理论基础功力扎实,撰写的文章和著作有数十部,包括:“1932年的《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1933年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怎样可以产生吾国民族音乐 》、《和声学》、《音乐史》等。”
音乐创作方面:黄自的音乐创作涉及多个方面,涵盖清唱剧、交响乐、合唱、独唱、教材歌曲。其中黄自的管弦乐作品《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复调乐曲《卡农歌》,独唱歌曲《思乡》、《花非花》、《踏雪寻梅》等作品仍保留至今受到大家的喜欢。
3.黄自合唱作品创作概况
黄自先生创作的合唱作品涉及的体裁多样,黄自从小就喜爱中国的古诗词,而且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希望能在其作品中加入民族性因素。其中《目莲救母》是一首无伴奏的合唱作品,这首取材于昆曲的作品,是黄自最早使用无伴奏方式进行写作且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留学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熏陶的黄自,其合唱作品的创作技法也展现出明显特点:“1、以大小调功能和声为主的和声技法。2、自觉地进行民族化和声技法的探索。3、注重复调技术的应用。4、以歌谣为主的结构思维。”黄自希望中国未来的音乐应该在引进、运用西方的创作技法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创造出属于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
表 1-1 黄自合唱作品
时间 | 曲名 | |
1930年 | 《目莲救母》 | 男生四部合唱 |
《抗敌歌》 | 混声四部合唱 | |
1932年 | 《旗正飘飘》 | 混声四部合唱 |
1933年 | 《青天白日满地红》 | 混声四部合唱 |
1934年 | 《军歌》《国庆献词》 | 混声四部合唱 |
《秋郊乐》《秋色近》 | 二部合唱 | |
1935年 | 《采莲谣》 | 三部合唱 |
《送毕业同学》 | 二部合唱 | |
《摇篮曲》 | 三部合唱 |
三、黄自合唱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基本特征
(一)清唱剧《长恨歌》与《山在虚无缥缈间》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由韦瀚章作词、黄自根据词进行作曲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题材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共十个篇章,其中有三个篇章在黄自短暂的一生中未能完成,但是大致的方向已经基本明确,由表格可见十个篇章的发展剧情是环环相扣的。
表 2-1 《长恨歌》布局
篇章 | 调性 | 体裁 | 内容 |
一、
《仙乐风飘处处闻》 | G大调 | 混声合唱 | 描述唐明皇在宫中醉生梦死的生活。 |
二、
《七月七日长生殿》 | E大调 | 女声合唱 | 描写君王和杨贵妃的矢志不渝的爱情。 |
三、
《渔阳鼙鼓动地来》 | 降b小调 | 男声合唱 | 描写叛军攻打潼关的紧急场面。 |
四、
《惊破霓裳羽衣曲》 | 朗诵曲 | 描写了叛军进攻,皇宫一片混乱的场景。 | |
五、
《六军不发无奈何》 | g小调 | 男声合唱 | 描写了帝皇逃亡,六军悲愤、无奈之情。 |
六、
《宛转蛾眉马前死》 | 升c小调 | 女声独唱 | 描写了杨贵妃被赐死哀怨独白。 |
七、
《雨夜闻铃断肠声》 | 男声合唱 | 描写了唐明皇逃亡时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听到铃声的凄清。 | |
八、
《山在虚无缥缈间》 | c羽调 | 女声合唱 | 描写一幅仙女比喻杨贵妃在缥缈仙境的画面。 |
九、
《西宫南内多秋草》 | 朗诵曲 | 描写了皇宫被抢掠后遍地长草的画面。 | |
十、
《此恨绵绵无绝期》 | b小调 | 混声合唱 | 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 |
(二)《山在虚无缥缈间》基本特征
1.创作来源及运用
《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清唱剧《长恨歌》,旋律取材于《魏氏乐谱》中的《清平调》。《魏氏乐谱》是中国明末流传于宫廷中的一些古代歌曲或拟古歌曲的谱集。“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当时乐人魏之琰宇双侯着携手抄宫廷乐谱六册出逃,后往日本,”后由他的子嗣将乐谱刊行。“魏之琰所传明代宫廷乐谱共六册,其中前四册为宫廷宴乐,第五册、第六册为包括太啸乐在内的宫廷庙堂祭祀、典礼仪式等雅乐乐谱及古传诗乐、佛乐乐谱。”目前乐谱被珍藏在日本,本文引用的的则是魏氏乐谱今译版本,即原稿译为通晓易懂的简谱版本,但乐器音位的符号标记、反复次数等都依照原谱。
谱例 2-1 魏氏乐谱《清平调》
通过对《清平调》和《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谱例对比可以发现,《山在虚无缥缈间》6-7小节的旋律(dol-♭si-dol-♭si-sol-♭mi-dol)是对《清平调》1-2小节的旋律(la-sol-la-mi-sol-dol-la)的补充,虽然调式不同,两首曲子调式相差一个半音,旋律走向一致。
2.版本对比
目前可查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版本一共有2个:一是仅有钢琴做伴奏的版本,二是伴奏乐器为小提琴、竖琴版本。在合唱中,伴奏常常能够带动情绪,营造气氛,引起听众和演唱者的共鸣。《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钢琴伴奏版织体多以和弦和分解和弦为主,由(附录谱例2-2)可见,在主题进入时,伴奏会把主角还给声部演唱,在三个声部整齐进入时伴奏使用柱式和弦,烘托演唱者的音色。在声部卡农进行演唱时,左手用分解和弦伴奏,使句子更具流动性。
此外,根据作品的需要也有加入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来丰富作品风格的伴奏器乐,这种形式更适合大型的演出活动。(附录谱例2-3)是弦乐队版本的《山在虚无缥缈间》,伴奏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或钢琴合奏,由乐谱1-5小节的引子可见,第一小提琴的高声部旋律演奏的是钢琴伴奏版本右手和弦的高音旋律,第二小提琴的低声部演奏钢琴伴奏版本左手的旋律。力度也同样为pp进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小提琴的低声部和第二小提琴的高声部的旋律音符虽保留为钢琴伴奏版本的和弦内音,但时值却由一拍变为使用连线延长到四拍甚至八拍的长音,使整体的音响效果更加延绵,营造了更加缥缈的空间感。在主题进入时再层层递进,先加入大提琴然后加入竖琴或钢琴,四种不同音色的乐器伴奏使音乐的感觉更加丰富了。
但是由于乐队会发出壮丽的音响效果,会对合唱团员的声音表现空间有所挤压,利用女声柔美的声音特点来表现歌曲缥缈的意境。那么人数较多的乐队有可能会影响了曲子想表达的细腻的细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演出基本采取钢琴进行伴奏。
四、黄自合唱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民族性分析
(一)民族性释义
民族性的含义:“民族性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狭义的‘民族性’的认知包‘种族性’。”“民族性认知是国家的基础,没有民族性的共同认知,国家就要分裂。”所以民族性是在中华民族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不同的主体形式去展现,同时民族性不是一味地复古,随着时代的转变、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性也需要不断发展。即使是外来的文化,能够被我们吸收并能创造出新的力量就是属于我国特色的民族性音乐。
对于音乐的民族性,我国音乐家王光祈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正是来自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神象征,促使着中华民族茁壮成长。黄自也提出:“旧乐与民谣中流露的特质,也就是我们民族性的表现。”在对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民族性具有稳定的外部形态特征,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主体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
(二)《山在虚无缥缈间》民族性创作体现与分析
1、作品基本主体分析
此部分的主体,主要指该作品的调式及和声。《山在虚无缥缈间》使用了整篇的五声羽调式,整首曲子的速度统一为持续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表示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形容歌词中“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隐藏仙子的形象,用女生细腻的音色演绎这首作品,表现出了含蓄、淳朴的音乐特性。
曲子结构为二段体(如表格3-1可见),第一段为叙景、第二段为抒情,从前奏开始是以c羽五声调式出现,中间有两次转调,第一次在B段第23小节转为f羽五声调式,以主和弦fa、la、do的琶音进行转换,从A段的叙述情景转为内心的抒发。第二次转调在28小节,转回c羽五声调式,这里的“离合悲欢”歌词与前面一小节是一样的,但是和声织体的不同使两句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表 3-1 调式分析表
引子 | A | 间奏 | B | 尾奏 | ||
段落 | (1-22) | (23-27) |
|
– 38 ) | ||
调式 | c羽五声调式 | f羽五声调式 | c羽五声调式 |
《山在虚无缥缈间》中主和弦和Ⅲ级和弦使用的最多,整首曲子几乎都是Ⅰ级与Ⅲ级的和声功能进行,还有一些四度和弦叠加和终止式和弦的使用。在(谱例3-3)可见“悲欢离合”是由f羽五声调式转回c羽五声调式,在这两小节转调处采用了密集的和弦Ⅰ级和Ⅲ级和弦的进行,一共有8个和弦,其中有6个Ⅰ级主和弦和2个Ⅲ级和弦。在这两小节虽然都是在主和弦与下属和弦进行,还以强弱形成对比。
谱例 3-3
2、作品非主体分析
曲子的伴奏织体是用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全篇的伴奏的旋律以合唱声部旋律为主进行模仿或者加以补充的写法,(可见谱例3-4)“蓬莱仙岛,清虚洞”的旋律音是以四分音符为一音的进行,对应的右手最高声部的伴奏与合唱声部的音是一样的,但是伴奏模仿声部的音比人声提高了一个八度,左手弹奏分解和弦,使音响效果更加饱满、更立体对人声进行了有助的支撑。
谱例 3-4
合唱作品除了在声部演唱时进行的伴奏,还有前奏、间奏和尾奏在作品有着不同的作用。
前奏能够对作品的音乐风格、音乐情绪、音乐内容起着预示的作用,曲子1-5个小节属于关联类前奏,左手的流动单音和右手的高八度柱式和弦同时演奏合唱声部的主旋律,为主题三声部的进入做铺垫,完美地将伴奏与声部进行了融合。
间奏的两个小节的节奏一样,以附点音符和二八节奏为主,右手以琶音弹奏,和弦上的音正是B段三个声部进入的音,左手为跳音补充,力度到达了强,为后面三声部的进入做了连接的作用。从力度表中可见,第一段的旋律进行得比较平稳表现出了虚无缥缈的仙境景象,从间奏开始,力度就出现了直接跨越3个或者4个强弱对比的跨度,用力度去表达内心思绪万千的复杂情感特征。
力度 | 引子 | A | 间奏 | B | 尾声 | |||
1-5 | (6-20) | 21-22 | (23-36) | 37-38 | ||||
a(6-10) | b(10-14) | b1(15-20) | c(23-36) | d(27-36) | ||||
pp | pp | pp-p | p | f | mp | f-pp-p-f-p-mp-p | -ppp |
表 2-2 力度表格
尾奏属于烘托意境型尾奏,伴奏旋律承接着最后一句歌词“毕竟总成空”的声部旋律,进行扩充补充,烘托出回荡在山间的回音。而且是高八度弹奏,似乎与前奏也起了前后呼应。
这一段伴奏和弦没有引子部分那么密集了,同以和弦为主,但是时值增长了,给人云雾散开的感觉。
3、词曲结合
歌词选用诗句,简洁并具有诗意,歌中“香雾迷蒙,祥云掩拥”仅仅八个字就使人如临仙境,具有丰富的文学涵养,在创作时结合了赵元任先生的理论,让歌词与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两种方法:“一:根据‘阴’‘阳’‘上’‘去’ 而定歌调‘高’‘扬’‘起’‘降’”。“二:平声字用平音,以do mi sol为宜,变音时音向低走,仄声字用re、fa、la、si和或一字多音;平仄相连,平低仄高”。如17小节的“虚”字的声调是阴平,所以在这句中音调是最高的音。“清虚洞”的“洞”是去声,所以音乐的音调对比前面的“虚”字往下发展小三度,“琼”字的声调为阳平,所以曲调应扬起来,而且运用了一字多音来突显重要性。(见谱3-5)
谱例 3-5
“枉作相思梦”这句旋律的音韵是“平仄平平仄”,平仄连起来就会形成平为低,仄为高,与谱子旋律的走向是一致的。(见谱3-6)
谱例 3-6
“仙岛,清虚洞”这一句与前面说的平低仄高运用得不一样,采用的是平高仄低,由此可见黄自的音乐创作中有参考语言声调的应用,灵活地根据这段旋律进行改变,使旋律更贴近想要表达的音乐情绪。(见谱3-7)
谱例 3-7
(三)黄自合唱作品民族性本质内涵及意义
黄自生活的年代与当下我们所处时代相距甚远,倘若讨论其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特性,很难用如此短小篇幅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性探究,黄自作为独立的个人,也很难在唯一一部作品中才展现民族性的影子,但是通过对其生平以及当年的时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回溯,可以确认的是其人生于何时必定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就是说黄自的作品的风格尤其是民族性作品的体现是与出生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
黄自生于上个世纪我国被列强欺凌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西方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与本土文化及思想产生碰撞并且相互融合,当然西方文化相较我国传统的文化,其表现的更为突出及强势,在“吾国音乐正在极紊乱的状态中”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难想象黄自作为上世纪我国新音乐的先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想法——振兴民族音乐,“文化本来是流通的”,黄自本人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强势而对其产生反感,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种现象。
合唱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黄自对创作出民族性作品的要求在于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再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调、元素相结合,黄自的合唱作品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因循守旧,对节奏、旋律、伴奏、歌词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其意义无论对当时还是现代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结 语
合唱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吸引力、震撼力,本文通过对黄自先生的《山在虚无缥缈间》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分析,可以看出黄自对我国合唱艺术的贡献,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不是轻易就能创作,是作曲家、音乐家不断地探索成果,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好的音乐应该是能反映民族特点的同时又能面向国际的舞台,激励着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不断地学习、创新、吸纳优秀的西方音乐,去探索中国合唱艺术的民族性新旅程。
参考文献
一、期刊文献
[1]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J].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77年第56.
[2] 蒲方.试论黄自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p48-p52,乐府新声[J],1984年第3期.
[3] 屠锦英.从语音学角度透视赵元任艺术歌曲中的词曲结合[J].《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2期.
[4] 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5] 钱仁康.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没有抛弃民族传统[J],《音乐艺术》,2007年第三期.
[6] 戴鹏海.黄自年谱[J].《音乐艺术》,1981年02期.
[7] 杜艺彤.清唱剧《长恨歌》之《山在虚无缥缈间》作品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初探[J].北方音乐,2017.
[8] 费树发.探析女声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J].才智,2018.
[9] 廖文兰,程海青.中国近现代合唱音乐概貌及其艺术特色[J].音乐天地,2017,8-11
[10] 刘崇德.明代宫廷古乐-魏氏乐谱今译[J].河北大学出版社.2020.8.
二、专著
[11] 王启兴,毛治中.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人民出版社[M].1984年出版.607-609页.
[12] 陈飞,徐国利.回读百年[M].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第一卷,第88页,大象出版社,1999.
[13] 杨鸿年.合唱1[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14] 马革顺编著.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三、硕博论文
[15] 郑杰.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轨迹[D].上海音乐学院,2004.
[16] 张译戈.黄自清唱剧《长恨歌》中的合唱作品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7] 孔轶.黄自清唱剧《长恨歌》中的民族性[D].西南大学,2010.
[18]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5.
月第1版.
[19] 黄嫱.云南红河彝族音乐的旋法特征及民族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