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声乐是歌唱和表演相结合的一门艺术,中国声乐作品对歌唱发音的字正腔圆及其讲究。民歌极具地域特色,它来自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沉淀,是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经典。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方言,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特色,在歌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的掌握民歌方言的咬字和发音,就不能很好的诠释作品的地方特色。因此,歌唱者要更好呈现作品风格,首先要抓住方言的咬字特点,结合动人的旋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咬字吐字,即使演唱者有好的歌唱技巧、声音条件,也不能将作品的特色及内涵准确表达出来。本文就以作品《兰花花》为例,来阐述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其重要性。
关键词:民歌;演唱;咬字吐字;兰花花
一、绪论
(一)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地方民歌是我国声乐作品中的精髓,是各地生产生活的一个记录,因此不同地方的民歌,都有独特的风格。演唱者在演唱民歌时,除了要有圆润、优美的音色,更要准确把握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符合地方特色,使歌唱更加富有生命力。所以,准确的咬字吐字是精彩演绎地方民歌的重要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查阅书籍以及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搜索,目前国内对该曲的研究还处于未完善阶段。因此,本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及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可为以后该曲的研究奠定一些基础。同时本人通过多年的声乐演唱和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演唱咬字吐字的技巧和了解其重要性,积累了一些演唱经验,在老师的教导下,加深了自己对演唱咬字吐字认识及对作品的理解,具备了对于本论题的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与条件。李琼媚在“浅谈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演唱”中谈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化特色,在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中,音乐文化是每个民族最为耀眼、鲜明的文化之一;杜鹃在“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词”中谈到在歌曲演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曲演唱处理的基础,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歌声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艺术色彩。把握住咬字吐字的特点,对于演绎好歌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学习,分析咬字吐字的特点。
2.通过资料的查阅,了解中国地方民歌风格的特点。
3.通过对歌曲《兰花花》的咬字吐字分析,总结地方民歌咬字吐字的特征。
(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分析本论文的论点所在。
2.通过课上课后的实践,了解论文探究的中心点。
3.结合优秀的作品文献,在论文表述时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二、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概述及现状分析
(一)民歌的风格特点
我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民歌的发展之路也源远流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歌的发展。民歌是中国各民族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珍贵文化,用特别的方式记录着人们生存发展的生活。各民族社会生活、歌唱条件、演唱场合的不同导致民歌的音乐表现和特征不同,因此各地的方言和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差异。
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风格就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南方民歌属于中原民歌中地处南方的那部分。如江淮江浙民歌、闽台民歌、南粤民歌、江汉平原民歌、湘赣民歌、客家民歌等。因为南方依山傍水,所以很多民歌都是和水有关,比如渔歌,咸水歌,采莲曲,船夫号子等等。南方民歌大多古色古香,南方的方言大多吴侬软语,让人听了很舒服,像小桥流水。北方民歌的声音嘹亮、风格豪迈。它所创作的民歌都是充分地体现该民族的生态环境和风俗习惯等。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风格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农民风格,有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我国还有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演唱风格多变,歌曲种类众多。如藏族民歌、新疆民歌等,包含述说爱情的、人们劳动生活的、历史文化等多种民歌内容,深受群众们的喜欢和欣赏。
(二)我国民歌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民歌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以前民歌主要在劳动过程中传唱,以此表达情感,因此大多数民歌以集体创作方式完成,传唱的对象基本上是与自己一起相处及劳动的对象,传唱的范围特别狭窄。随着XXX的发展,民歌的传唱度远高于以前,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国大部分民歌都是用方言创作和演唱的,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和广东的咸水歌等,对于一些非本民族的听众而言,因为听不懂其方言的意思,只能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在民歌传承中,我国有多所艺术院校都设有声歌系,其中民族声乐唱法培养一批又一批民歌演唱者,把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在社会上,人们也不断学习经典民歌,并通过创新和改编,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出现了一系列以深度挖掘、精心编排、深情演唱带领观众踏上中华民歌音乐之旅的节目,如《中华好民歌》、《民歌中国》等,这些节目内容是把我们熟悉的曲调重新演绎,加入当代社会流行的素材,用新的方式对民歌进行演绎,使传唱范围更广泛,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民歌的多样性。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说:“当我看到这些新生代歌手唱民歌的时候,我觉得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出路。”
三、结合作品《兰花花》分析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
(一)《兰花花》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兰花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陕北民歌。讲述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的故事。这首民歌不仅鞭打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残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歌曲直抒胸臆,节奏感层次分明,把兰花花这一角色塑造的生动形象。歌曲的故事背景为:兰花花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镇长的儿子任小喜因贪图兰花花的美貌,仗着自己的势力,强行与兰花花结为夫妻,但婚后第二年因为任小喜好吃懒做等不良行为,最后因抢劫杀人的罪行被判刑处决。当时兰花花与一名年轻潇洒的战士情投意合,并私订终生,发誓永不分离。但是不久,部队就接受到新的任务,必须前往别地,因此二人不得不分离,但他们告别时发誓今生必定要相见。兰花花的父母知道了兰花花与战士的事情,感到十分丢脸,便决定把她嫁给大户周家。由于父母之意媒妁之言,兰花花不得不遵循而嫁去周家,由于婚姻的不幸、社会的封建腐朽,不满人生的痛苦,郁郁寡欢服毒而死。几年后,战士归来寻找兰花花之时,听说的她的种种不幸遭遇,心里备受打击。人们为了纪念兰花花,将她的故事谱曲传唱。民歌《兰花花》本为陕北信天游,声乐作品《兰花花》吸纳了民歌特有因素,同时采用了叙事的手法来展开此首作品。平整自如的节奏、稳定优美的曲调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作品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歌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全新兰花花的形象。作品为上下两句结构,八段唱词,以七字格为主,歌词偏向口语化,在前两段的唱词中,第一段的第一句用的是“兴”,第二段的第一句用的是“比”,以五谷中的高粱最高比喻兰花花最美,以青线、蓝线颜色的光彩夺目来衬托兰花花的动人风采,使用了“兴”的手法。
(二)咬字的原则
歌唱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抒发情感的艺术。在歌唱过程中,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性,把歌词表达清楚,才能把丰富的情感传达给观众。无论多么美妙的歌声,唱的不够清晰,便失去了歌曲传唱的精髓。作为演唱者就需把完整的歌词内容呈现给观众,让听众明白歌曲表达的意思。下面我们来谈谈民歌中咬字原则。
1.字头、字腹、字尾
在民歌的演唱中,要使听众在短时间明白歌词的内容和快速的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演唱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清晰的咬字。民歌的咬字注意字头清晰、字腹迅速、字尾归韵,三者为一整体,缺一不可。但也不能因为咬字忽略了歌唱的状态,咬字要咬的简短而轻巧,保持歌唱器官的通畅。
2.咬字的连贯性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声乐作品,除了歌曲中的休止和间奏部分,一般都是连贯的音乐,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也应遵循连贯性原则。当我们咬字的时候,把声母和韵母当成一个整体,但是不能忽视其个性,发声过渡要自如,保证歌词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能片面的追求的歌词的咬字的清晰而忽视了演唱的连贯性,保持歌曲内容的完整性和音乐的连贯。
3.咬字吐字的共鸣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所用的共鸣腔体是有所差距的,美声唱法多数是比较粗线条的,听起来歌唱通道十分明显,就像一条毫无堵塞的“管子”。民族唱法音色大多比较明亮。歌唱时是头腔、鼻腔、胸腔三个器官同时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共鸣腔。咬字时把字咬的清晰,做到“字正”,同时要把咬字发音放在共鸣腔体里,做到“腔圆”。唱出来的声音才会圆润、饱满。民歌大多是用地方方言演唱,有的民歌演唱者过分强调语言特色而忘了歌唱的共鸣。所以在咬字吐字时要控制我们的咬字器官,才能做到清晰圆润,演唱自如。所以发声咬字必须建立在共鸣腔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保持咬字的统一性,做到把不用的字保持在统一的歌唱状态和共鸣位置上。注意咬字时的字头、字腹、字尾,并运用共鸣腔体,不让咬字变形走样,从而获得通畅自然的声音。
(三)吐字的技巧
1.民歌演唱中方言咬字与普通话咬字的区别
汉语是我国汉族大部分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中国歌曲大部分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演唱,咬字干净利落,字头与韵头迅速结合。如天tian,t是字头,i是韵头,a是字腹,n是字尾。整个字头的发音应具有一定的弹射力,才能把普通话的咬字意义凸显出来。我国民歌中所使用的方言是我国某一区域民族所保留下来的语音,是当地人民为了更流畅的交流所保留下来的,各地的方言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这些方言体现了当地的语言特征和生活习惯。民歌作品中很多也运用了虚词与称词来表示当时语气与口音。
2.作品《兰花花》中咬字吐字的特征
民歌演唱的咬字发音十分讲究,歌词更是地方民歌表达情感态度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要重视民歌歌词的吐字咬字。《兰花花》这首歌曲的是陕北民歌,用陕北方言演唱。例如歌曲开头的“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里的“线”在演唱时要加上儿化音。如“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里的生下要唱成“sengha”、“爱”要唱成“ngai”,把字头要清楚,然后归韵到“ai”上,“实实”本来是翘舌音改为平舌音唱(sisi)。(见谱例一)
谱例一:
如“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中的“我”按陕北地方方言唱作(e),“哥哥”唱作(guoguo)等(见谱例二)。
谱例二:
整首歌曲都带有独特的陕北气息,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时,要先把握住陕北民歌风格的咬字吐字的特征。陕北方言有一大特点就是很多的字都说成儿化音。在普通话中声调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说话,把四声忽略将会很难判断所说的词语到底是哪个。但陕北方言,一声和二声变化成四声,大部分语言都是按四声的感觉去完成。例如第四段的“撇下我的情哥哥”中的“情”根据陕北方言的风格就要用四声音调去演唱。
四、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一)民歌演唱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分析
“字正腔圆”是歌唱中最基本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歌唱时咬字吐字的规范,对于舞台演唱的完美演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歌曲中的字咬清、吐清,才能让观众听到完整的故事,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叙述。演唱者清晰的咬字,把握住语言文字的精髓可以使歌曲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增加作品的完整度。
不同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语言,都有其评判语言的标准与规范。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也是多样的。民歌的特色就是用地方方言演唱,充满地方风格,歌曲里面包含着他们生生不息的烟火气息,记录着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民歌特别讲究地方方言的咬字吐字,若失去了地方的“味道”,就体会不出歌曲其中的韵味,更加不能细品出故事所要叙述的内容经典。
声乐演唱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嗓音条件,更加需要对歌曲的内容深刻领悟和生动演绎。语言是演唱歌曲的灵魂,咬字吐字的是否正确影响着歌曲的的感染力,若咬字吐字的不到位,会对歌曲的深刻内涵产生影响,就不能给观众带来声入人心的演出。从古至今,歌唱的咬字吐字是演唱者十分注重的训练条件之一,民歌演唱不仅要抓住歌曲的神韵,更要注重方言的咬字吐字的特点,把歌曲的旋律和精确的咬字吐字结合好,才能做到原汁原味的演唱。我国的民歌之所以在世界上这么闻名和受观众的喜欢,对于咬字吐字的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掌握民歌演唱的咬字吐字
1.咬字吐字的力度
在歌唱中我们发现,当咬字吐字的力度把握不准确的时,会影响演唱的音准。有时因为歌曲强弱处理的需要,有的地方需要弱唱,歌唱者就认为把咬字力度降下来即可。恰恰相反,音量小的时候,咬字的力度更应该加大,如果不加大,会因为音量小而导致我们要表达的歌词字音变得含糊,音色也不好听。即便是弱唱,我们也需要把歌词咬上劲儿,不能把字咬虚。但是也要注意,把字咬实的时候不能把字咬死,有同学会为了把字咬清楚,嘴唇用力过多,会导致咬字会过分死板和吐字过分僵硬,忽略了整体的歌唱效果。有必要采取一种更紧凑、更快的发音方法,注意发音的力度和弹性,给人一种铿锵有力、饱满的感觉。通过嘴巴小而快速的发音,干净的完成发音和演唱。
2.咬字速度
在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速度会影响歌曲的演唱效果,演唱旋律轻快自如的歌曲时,需要把歌词唱得流畅,把声母和韵母的咬字迅速完成,衔接无暇,从而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当演唱的歌曲风格是温柔细腻的,我们需要通过气息去控制咬字的力度,把咬字的力度控制好,不要过于用力,忽视了歌曲的细腻性。咬字的力度控制要根据作品风格来判断,某些民歌的咬字需要注重字头,我们就应该把咬字的力度集中在字头,归韵要迅速。训练时,要一步步来控制咬字的力度,在下巴放松,在保持气息状态下有目的地进行咬字吐字的训练。
3.克服障碍
在歌唱的整个过程,正确的咬字吐字起着重要作用,克服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障碍,可以通过朗诵进行训练。在歌唱的咬字吐字练习中,朗诵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朗诵的练习时,可以先分析歌词的声调,大致了解歌词的音节,把握它的构成,在朗诵时时刻注意声调的变化,配合歌曲的需要。朗诵歌词时还要注意,结合歌词内容的整体语言背景,投入情感,控制朗诵时的气息,适当把歌唱的状态带入到朗诵中,寻找共鸣的焦点,二者合一,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当用了一段时间汉语朗诵的训练时,可转为方言朗诵,结合歌词的意境,注意其音调,随着所需意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普通话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地方方言的咬字吐字。训练时可以假设喝着半口水,喉咙、嘴巴等歌唱部位放松,嘴巴微张,鼻腔打开,用叹气的方式找“哎”找到歌唱的方向,然后把字咬清,把声母和韵母结合起来组成音节发声。不能因为咬字的清晰而忽视歌唱状态,也不能一味追求歌唱的状态,忽视了咬字的清晰度。
五、结论
在民歌的演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发音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唱法也在不段的优化、发展。在有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保持着共有的特点。融入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也保留独有的民间优势,即语言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唱法而忽视独有的民族风格。通过精准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的歌唱。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李琼媚. 浅谈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演唱. 理论研究-音乐. 2013.
[2].王艺媛. 浅谈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特点. 青春岁月. 2011.
[3].唐运坤. 浅谈中国声乐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戏剧之家. 2015.
[4].杜鹃. 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词. 黄河之声. 2008.
[5].彭捷在. 浅谈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技巧. 艺术科技. 2014.
[6].张文丽. 浅谈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大众文艺. 2013.
[7].刘秦兰. 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素质教育. 2013.
[8].张坤. 浅析改编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中的吐字. 大众文艺. 201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