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抗战歌曲顾名思义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出来用以鼓舞人民群众以及抗战战士的斗志并唤醒其精神的乐曲,也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74年前抗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所产生的抗战歌曲仍然在今天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每当我们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那些红色的旋律仿佛又在耳边激荡。如此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都体现出了抗战歌曲独特的魅力以及价值。抗战歌曲数目众多,其中贺绿汀老先生的《嘉陵江上》也可算是抗战歌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以《嘉陵江上》为例,探讨抗战歌曲的现实作用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抗战歌曲;抗日救亡运动;现实作用;艺术价值
引 言
抗战歌曲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其特殊的出现时间使其本身除了艺术歌曲特殊的艺术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时代性使这类艺术歌曲在那个时代产生了重要作用。
除了艺术性与时代性之外,抗战歌曲所宣扬的价值观和其本身特定的题材又使其带有教育性,教育性使其在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可以发光发亮并且丝毫不落后于当代的合适各类音乐作品。
当然,歌曲本身的艺术性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再好的题材再强烈的时代性也需要歌曲本身的艺术性去将其体现出来。所以歌曲本身的艺术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围绕着抗战歌曲的教育性,时代性以及艺术性展开论述,并以《嘉陵江上》为例,使本文的论点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论述。
一、词曲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一)词作者端木蕻良
原名为曹汉文,满族,曾经用过很多笔名如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是辽宁省昌图县人。就读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同年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并长期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先后参加过多个进步刊物的编辑工作,他的文章体裁多样,其中长篇小说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他的作品有很多,《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土地的誓言》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在大学生涯中曾参加过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最后在1996年的10月5日,因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
(二)曲作者贺绿汀
原名为贺楷、也叫贺安卿,是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为湖南邵东仙槎桥人。他曾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他所创作的《游击队歌》曾传遍整个中华大地、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甚至被当做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他的作品体裁广泛也为多部影视作品创作配乐并取得成功。终身从事抗日救亡相关活动以及教育活动,贺绿汀性格耿直浑身充满了凌然正气,这样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了长期的麻烦,即导致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并被捕入狱,后在XXXxxx质问张春桥:“贺绿汀怎么样了?不要整了吧!”之时才得以从监牢脱身。虽从监牢出来,但他的处境依然艰难。纵使如此也没有改变他对正义与的追求与从不随波逐流的品质。最后1999年的4月27日在上海病逝,96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将他这传奇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
(三)创作背景
1937年上海沦陷战况惨烈,以至于复旦大学不得不内迁重庆,1937年12月成功抵达重庆并在重庆成功复课。本曲的词作者端木蕻良先生就在次年便抵达了重庆的复旦大学并在此任教。任教次年也就是1939年春天,端木蕻良先生与他的东北老乡、名气也十分响亮的妻子萧红,经常会在傍晚的时候去嘉陵江沿岸散步谈心。每当他看向悠悠江水的时候心中不免生起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在江边提笔写道:”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这前半段既写出了作家失去家园无法归乡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对日军暴虐无道的侵略行径的强烈控诉。写到这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状使端木蕻良先生义愤填膺,自身受到的苦难和国仇家恨一起涌上了他的心头,所以他继续写道:”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端木蕻良先生在写完这首散文诗后写上了题目《嘉陵江上》由此诞生。
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时年39岁,此时的他已经参加革命多年。在长期的广泛的接触大众革命的情况下他的创作变得更加成熟,创作也多以抗日救亡运动为题材。所以当他第一眼看到这篇情绪悲愤、斗志激昂的散文诗时就产生了“我一定要为这首诗谱曲!”的想法,并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在尝试了好几种谱曲方法都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他走到了长江边上,一边徘徊一边反复诵读着这篇慷慨激昂的散文诗,终于在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摸索到与其相对应的的旋律,最后终于成功写出了这首充满了作者悲愤之情的独唱曲。
二、现实作用
(一)战时作用
1.对侵略者的残暴发出控诉
歌词开头“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其中的“那一天”表现出日军侵略的速度非常之快,一日之间就将村庄彻底占领,使村庄里的百姓们流离失所,端木蕻良先生是辽宁人,辽宁是东北三省之一,而东北三省是最早受到日本侵略者践踏而沦陷的地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日本军队就彻底占领了东北三省,许许多多的人民群众家园被侵占、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掠、亲人被屠杀而作者端木蕻良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刺激着幸存者们紧绷着的神经,使幸存者们更加的群情激奋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远走他乡另谋生路。只一句话便将人民对侵略者的控诉完美的转述了一遍。
2.人民群众的彷徨
第二句“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写出了被迫离开家乡找寻生计的人民群众们虽身在他乡却心系故乡的思乡情怀。“芳香”二字写出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第三句“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则写出了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对生活的绝望。虽然水还在流,昼夜还在正常地交替着,生活也在继续着,但是失去家园与亲人的人们却永远失去了欢笑,也失去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继续前行的动力,生活也没了方向充满了绝望。第四句:“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中的“呜咽”二字则是将江水拟人化,与常见的“苍天流泪”有异曲同工之秒,再配上后半句“都仿佛流在的我心上。”将“呜咽”的江水与自己联系在了一起更强调了诗人心中的悲愤之情。总的来说第二句到第四句充分地将受害人民被夺去家园的悲痛与无力抵抗的绝望表达了出来,并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彷徨。
3.呼吁并激励全民抗战
到了第五句“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诗人笔锋一转,将诗的情感从“悲”转移到了“愤”上,其中“必须”二字更是写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与决心。“菜花”与“羔羊”则是代表了被侵略之前的生活,“没有收割”与“饿瘦了”则体现出背井离乡的时间已经很长,菜地和牲畜都无人打理,菜花等着收割,羔羊等着投喂。第六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这里作者重复强调了“必须”二字,更是将诗人坚定的决心与信念进行了强化,“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突出了诗人抗争到底不畏强暴的思想感情与宁死不屈的道德情操。第七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林回去。”则与第六句对仗,并将第六句体现出的情感再进行了一次升华。第八句也就是本诗的最后一句“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愤恨之情在第五句到第七句之间的连续加温之后终于在最后一句点燃了、爆发了!其中“胜仗”体现出端木蕻良先生对于这场战争的自信,以及对抗战军民的鼓舞,“刀枪”则表现出他呼吁全民抗战,大家都拿起刀枪全力抵御入侵者,保卫“我生长的地方”。第五句到第八句是本诗的结尾部分将全诗的情感都推向了一个高潮,突出了最后一句“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呼吁人们奋起抵抗,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国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充满了信心,并以此激励所有正在参加抗战的军人与人民。
(二)当代作用
1.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硝烟也已经消散但那流尽了的血泪与数不清的耻辱却永远洗刷不净,并在幸存的人们以及子孙后代的心头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时候的作曲家与词作家们利用歌曲大力宣传着爱国抗日的进步思想。这些充满了作曲家与词作家一腔热血的作品,每一样都真实地反映着在那抗战时期生活的人民是处在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环境下。不得不说在这空前绝后的国难面前作曲家与词作家们所做出的贡献是积极的,不可忽略的。他们使得抗战军队与人民百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度,使疲惫的中国军民再次充满力量。流传下来的抗战歌曲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2.教育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丰富了起来,歌曲的量也多了起来。但其中却不乏歌曲的内容不太健康的或者歌曲内容空洞的。这些毫无思想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网络歌曲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如果人们长期在这种流行歌曲的感染下生活可能会使人们的心理健康收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将导致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扭曲,并有可能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但这一首首的抗战歌曲则与之恰恰相反。抗战歌曲本身充分体现出了新中国建立有多么的不容易也体现出了抗战军民们为这个事业所付出的代价。抗战歌曲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牢记历史,也提醒着人们即使生在盛世也当砥砺前行。而且抗战歌曲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毕竟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抗战歌曲曾经激起过无数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我认为这种题材即使在数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唤醒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如今广泛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这一首首抗战歌曲便无疑是最好的教材之一。
三、作品具体分析
(一)以散文诗为词的艺术歌曲
这首《嘉陵江上》第一次在1939年出版的《抗战歌声》中的第四集里刊载出来。这首独唱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受年轻知识分子喜爱的艺术歌曲之一,端木蕻良先生以嘉陵江为背景写下这首散文诗,贺绿汀先生也对这首散文深有同感故为其谱曲,两者合一便造就了这首传唱数十年至今的红色经典。
这首歌抒发了两位先生的思乡之情,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许许多多的人民因家园被毁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路。这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何曾几时激起过多少救亡者奋起抵抗的决心,在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首《嘉陵江上》不管是它的曲还是它的词都有着一些独一无二的特点。
词作者端木蕻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早在1932年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并积极投身到进步文学的创作中去了。而这首《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先生以”散文体新诗”这个新的体裁写成的句子长短不一。具有一定的现代诗特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坚定的信念以及一往无前的气势和重返家园收复失地的执念,充分展示了一代爱国诗人光辉的形象。
(二)乐曲解析
首先,这首《嘉陵江上》是一首艺术歌曲,作曲家将它的旋律与伴奏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使用的曲式结构是二部曲式结构。《嘉陵江上》的旋律创作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相对简洁的伴奏、旋律和伴奏融合度较高、以及突出不突兀的吉普赛音阶。
本曲的第一部分写出了了端木蕻良先生因敌人的入侵而被迫背井离乡然后独自徘徊在嘉陵江边,望着”呜咽”的江水使他的思乡之情和心中的悲痛都越来越盛。
八个小节的前奏不长但效果十分出色,整首歌沉重的和声色彩与悲壮的情感基调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很成功地把表演者与听众带入这首歌本身的情绪之中。随后演唱者开始演唱: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其中“一天”是一个小六度的大跳,为听众揭开了这段充满了血与泪的惨剧的序幕。接下来第二句是“我”对侵略者的含泪痛斥: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中的“家人和牛羊”则用上了连续下行二度表现出了“我”心中的悲痛与凄凉,紧接着下一句: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中的“如今我徘徊在”与下一句中的“呜咽的”都使用了紧凑但却不稳定的三连音来突出诗中的“我”内心极其的悲伤与不安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之情。
接着歌曲来到了第二部分,这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则是表达了“我”下定了决心决定奋不顾身的打回故乡去将敌人驱逐出去的意志与坚定不移必胜的信念。整个第二部分的曲调在感情的酝酿上与旋律的发展上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形成了两次小的高潮,第一次便是在歌曲进行到“和那饿瘦了的羔羊”这一句连续的高音再加上强拍上使用的切分节奏,使这一句听起来像是在大声疾呼。接着演唱者再用低音唱出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如果说这一句听似朗诵的是“我”内心的独白,那么下一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林回去便无疑就是“我”坚定的呐喊。这句也就成了这首歌的第二个小高潮,并且紧接着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将全曲的感情推到了最终的高潮并结束。
再说这首歌的旋法非常讲究,曲调与歌词的契合度也非常之高,大概也与这首歌的谱曲是根据这首散文诗的自然语调完成的,所以口语化程度非常高例如”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这一句的节奏是”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非常的口语化。
除此之外这首艺术歌曲使用了大量的表情符号例如”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这一句使诗人感觉与念想、现景与故景的变化统一与参差对比中达到了一个艺术形象所需要的完整性。
此外,在这首艺术歌曲中贺绿汀先生使用了一种非常少见的音阶形势,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吉普赛音阶”这种特殊的音阶形式与中国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的音阶有一定的相似度,也有一定的区别,即比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多两个增二度音程。贺绿汀先生将降mi-升fa这个增二度的音列特征抓住并把民族特点与异域情调,集合到这组音程中。而在《嘉陵江上》这首歌曲中贺绿汀先生尽量避免使用升A-G的直接进行避免这首歌曲过度地”洋化”,使整首歌曲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中国五声调式旋法的发展特征。
最后,贺绿汀先生对这首作品编配的伴奏也非常简洁,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一般情况下,多数作曲家在渲染悲剧气氛之时会较多使用增减和弦与复杂的织体结构来衬托,而贺绿汀先生在《嘉陵江上》中对伴奏的织体与和弦的应用手法则与其他作曲家与作品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作品的前奏,用双手同时演奏从f-f1的八度跳进,再用迂回的下行旋律回到f1,接着便转入了更深沉的和弦进行。
然后演唱者开始第一部分。这个部分看似只简单地用了几个和弦,却非常地扣人心弦,并且给了演唱者二度创作的机会,使演唱者能够按照自身对歌曲的理解来使演出达到演唱者所需要的效果。
贺绿汀先生在作品的中段低音区重现了一次本曲的前奏使乐曲的结构更加趋于完整,并且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接着来到了作品的第二部分,在人声的延留音还未结束之时便开始了间奏,作者在这里使用分解和弦的手法向上跳进进入了连续的升了三音的主大三和弦和八分音符减七和弦,左手同时进行反向八度,以使间奏的紧张度逐渐增强,短短五个小结的间奏就将诗中”我”的状态从痛苦无助转到了斗志满满并下定决心要战斗要报仇要夺回曾经拥有的一切。贺绿汀先生在这里使用了许多”f”与”ff”的表情记号使整个第二段的情绪非常高昂,并且使用了中国戏剧对白的”和弦填补”伴奏手法,将整首乐曲的情绪在最后一句达到了最终的高潮,乐曲的情感也同时达到了顶峰。所以第二部分的伴奏在弹奏时应当在保持高昂情绪的基础上注意强弱的层次性。
四、总结
十年抗战史也是中华民族受难的血泪史,在那个年代奋力拼搏并全力以赴去战斗的不仅仅是那些前线的军官与士兵,也有爱国的科学家、企业家、作家、作曲家自己所有的爱国志士们,这些人们用自己的努力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同敌人抗争着,每个人的付出都功不可没。而其中的作家与作曲家协作创作出的抗战歌曲也起到的不小的作用,它们诉说了无辜民众的彷徨无助、痛斥了侵略者的暴虐无道、激励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也鼓舞了大家的顽强斗志仿佛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
抗战歌曲不仅仅在那个时代发光发热,支撑着人们的精神,这些抗战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也非常之高。而其艺术价值提现在了其歌词的艺术性与作曲家高超和声技巧和出色的作曲水平中。
由于抗战歌曲本生的特性使其在那个时代产生着重要作用,而抗战歌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则是因为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感谢陈伯文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陈伯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同学们。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1]黎博.抗战时期歌曲的浸润研究——以《抗战文艺》报为例[J]《山西档案》2019(02)
[2]房德宝. 浅论抗战歌曲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作用[J]《黄河之声》2018(23)
[3]覃思.覃露颖.中国抗战歌曲与文化自信的认同研究[J]《艺术评鉴》2019(18)
[4]贾万银.历史的悲歌 民族的记忆——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读[J]《音乐创作》2015(06)
[5]秦浩杰.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征及艺术价值[J]《北方音乐》2019(11)
[6]李钰尚晶.催人奋进的号角——抗战歌曲的时代意义[J]《当代音乐》2016(11)
[7]段光炜.抗战歌曲的思政教育作用与启示[J]《神州》2012(0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