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欧洲艺术歌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它早在世纪初就开始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无论是声乐还是钢琴,它带来的审美享受都是非同一般的。如今它们已是全国各大院校培养音乐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也成为声乐歌唱者迈向成功必经的道路。而作为钢琴伴奏者必须正确全面理解艺术歌曲的本质、风格及特征,并与演唱者配合默契,才能将艺术歌曲演绎完整出色。本文通过对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艺术特色和钢琴伴奏的分析和研究,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以及忠实的反映作曲家舒曼的创作风格和作品本质,希望能较准确的演奏出套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而钢琴伴奏者通过与演唱者默契的合作,准确的表达作曲家的本意,加深对艺术歌曲的理解,以此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论文选题写作期间,综合笔者在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在网上搜索的资料上看,由于《诗人之恋》属于声乐套曲,所以研究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从声乐的角度分析,通过对声乐演唱的研究分析《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例如有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的竺乐乐的《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钢琴伴奏的演奏方法》和《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的钢琴伴奏及演奏》,上海师范大学的姚瑶的《再探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点——兼析女高音色拉拉的演唱》,上海音乐学院的姚铮的《〈诗人之恋〉之研习与演择》,首都师范大学的盖文健的《关于舒曼的声乐套曲套曲〈诗人之恋〉》,王健健的《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演唱与研究》,马冰洁的《浅谈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从声乐的角度分析这首套曲。笔者认为在艺术歌曲中,钢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钢琴伴奏在各大音乐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院校都出现了艺术指导这个专业,这就不难看出钢琴伴奏在声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艺术歌曲的伴奏的研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是针对钢琴伴奏的演奏和艺术特色相结合的方法,以美学的角度,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分析来指导钢琴的演奏,这样文学、音乐两者结合来指导钢琴的弹奏,使得钢琴部分的音乐更具意义,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诗人之恋》的创作背景
1810年,舒曼出生于德国萨克斯的小镇,她童年最大的乐趣不是音乐而是文学。虽然在12岁时组织了小型的管弦乐队却在之后又组织了文学院社,并开始写作关于艺术和诗歌的文章。直到1830年,舒曼听了帕格尼尼的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让他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舒曼使自己处于高强度的练习中,这种高强度的练习使她的右手中指麻痹,这样的变故并没有让舒曼放弃钢琴,钢琴始终是她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23岁的舒曼创作了自己第一部杰作——《交响练习曲》。舒曼26岁时也仍然没有停止对于钢琴的学习,在和维克教授学习时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并于1840年结婚,之后的舒曼创办了音乐杂志开始艺术评论的写作。1850年之后的舒曼命运多舛,1856因感染死于波恩。
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声乐套曲包括《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桃金娘》。其中《诗人之恋》是他于1840年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海涅青年时期的16首诗歌所创作的,他把这些描写爱情开始和结束的歌曲叫做《诗人之恋》。《诗人之恋》体现了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和其主要的音乐思想。
舒伯特对舒曼作品的影响,他的套曲是音乐的高级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以钢琴伴奏与声乐的关系处理。伴奏与声音相辅相成。同时,舒曼音乐的个人特征也非常明显,因为舒曼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的声乐措辞极为考究,歌词与音乐的融合有自己的独创性;他主张音乐填补文本的使用,而不是倒过来的文字谱。“诗人的爱情“从海涅的诗中,共有十六首歌,讲述了爱情与痛苦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描写年轻貌美的爱情”佟静。第二部分(14)描述了青春的悲伤后失去的爱。第三部分(1-16)描述了青年决定忘记失败的爱情,让它进棺材沉入大海。三部作品通过舒曼诗歌独特敏感的故事捕捉了音乐创作,作品旋律优美,和声结构丰富,歌词与旋律有着完美的契合,代表了最高层次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德奥艺术歌曲对声乐学习者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富于想象力的音乐语言使许多歌唱者对艺术歌曲产生了独特的兴趣。它不仅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乐曲,也是一个长周期的故事。艺术歌曲的独特性对声乐技能的提高和音乐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诗人之恋》的创作背景
在第十八世纪末,当浪漫主义的崛起,在文学领域,并在第十九世纪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那个时代的音乐家受到浪漫主义创作的影响,作为最有特色的第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舒曼,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充分显示了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舒曼从小就对诗歌、戏剧和文学感兴趣。中学的时候,他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批儿童文学,渴望学习诗歌。十九岁时,舒曼来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海德堡,并受到当时德国抒情诗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艺术思想不断得到提高。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对他的音乐想象和创作灵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与舒曼艺术歌曲和文学密切相关的个性特征。当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完全融入到他的思想中时,他将对工艺的创造进行详细的阐述。正是因为他对诗歌的丰富性有着敏锐直观的洞察力,从而使诗人的爱情达到了诗歌与音乐的完全和谐。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艺术家的音乐创作本质,受音乐审美经验的影响,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诗人的爱”是在音乐美学领域的舒曼的解释是“情感”理论对这部套曲的美学特征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第十九个世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的发展趋势。
(一)自然美和民族美的完美结合
简单的特性内在,简洁,简洁,结合民族音乐的影响和自然色调偶尔使用构成了诗人的爱情最大的审美特征。崇尚自然一直是舒曼遵循的原则。在他看来,李斯特和Chopin melancholy的表达是他们在作品中最自然的性格,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力求反映出最自然的作品,在他眼里所有的矫揉造作都是值得鄙视的。特别是在德国,现实环境的影响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悲伤和压抑是无法释放的,所以他只能安慰他的作品中的这些感受,以得到安慰和安慰。他写道:“我们可以抹杀功德的本质,否认我们在音乐中使用美丽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色,春天的回归,大地的苏醒,宜人的景色,这一切难道都无法形容我们的音乐吗?即使那些不值得一提的,没有常识的现象也会给音乐带来一种变数,具体而生动的性质。因此,在诗人的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
(二)悲剧感和崇高感的统一
在西方美学传统,“悲剧”和“崇高”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美学思想中,悲剧的审美境界是崇高的,悲剧的审美特征是一种崇高的美。因此,在许多西方作品,悲剧往往表现为崇高。舒曼的“诗人之恋”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观点。
我们可以从舒曼的生活中学习,伟大的音乐家又一次敏感,这可以是焦虑和心事重重,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的跌宕起伏。他认为人生有两个人格特质,“梦想家”和“冲动”。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人,他总是遇到这样的悲剧:他的童年溺水的姐姐跳进河里,然后学习法律,在莱比锡,家庭在几年去世了,这个时候舒曼只有20多岁,但克拉拉和他的家庭,他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在克拉拉的感情是不是克拉拉的父亲的同意,这让舒曼很是困惑,最后通过法律手段,已经结婚的克拉拉,也在次年春天写了16首声乐套曲。
四、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概述
4.1《诗人之恋》情节内容
4.2《诗人之恋》音乐结构分析
4.2.1创作特点(注意字体格式)
1.曲式结构多样
舒曼非常擅于选择合适的曲式结构来匹配原诗歌,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曲式结构涉及非常广泛。无论是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还是主题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都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出现过。
在《诗人之恋》中舒曼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曲式结构:
表格1:《诗人之恋》

2.创作形式多样
舒曼非常擅于使用19世纪流行的分节歌以及变化分节歌等歌曲形式来创作艺术歌曲。
分节歌(StroPhenlied)是指用几段不同歌词演唱同一段旋律的歌曲,是最常见的德奥民歌形式。《诗人之恋》的第一首歌曲《五月春光妙不可言》、第五首歌曲《我愿我的心灵沉浸》和第九首歌曲《笛声和提琴》都是运用分节歌的形式创作的。如第一首歌曲《五月春光妙不可言》就是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创作而成的,歌曲分为两段,两段歌曲的歌词虽然不相同,但都为同一旋律、同一曲调,音乐材料没有出现变化。这首歌曲细腻地描绘了青年人爱情的萌芽,因为爱情的来临使他的整个世界都变得春光灿烂阳光明媚。
变化分节歌(variirtesStrophenlied)是指在分节歌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变化的歌曲创作形式,歌曲一般分为数段,前几段旋律相同,后面开始出现变化。《诗人之恋》的第二首歌曲《泪水中长出嫩芽》、第八首歌曲《花儿如果知道》、第十二首歌曲《在晴朗的夏日早晨》、第十三首歌曲《我曾在梦中哭泣》以及第十四首歌曲《在每夜的梦中》都是运用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创作的。我有第十三首歌曲,如“哭”的梦想是根据原诗反复的第一变化,歌词分为3个部分,前两个音乐材料是相同的,都在努力使梦想,在材料第三节的变化,描述疼痛后的年轻人清醒。整首歌曲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为三首歌曲塑造了一个想冷漠却又是潜意识,内心痛苦的青春形象。
4.2.2旋律特点
1.德国民族风格
德国的民族风格因素常常加入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他非常善于把许多德国民间音乐元素的艺术歌曲,他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简单的民歌,在进气形式的民间舞蹈音乐,一个是从人们的音乐生活的灵感”,所以,他的艺术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清新自然的风格,很贴近现实生活。如第三首歌曲《蔷薇、玫瑰、百合、鸽子》的旋律风格就非常富有德国民族音乐特色,全曲感情真挚热切,旋律淳朴简洁,结构整齐严谨,虽然“没有借鉴某一首具体的德国民间歌曲”,但是在旋律上“与德国民歌风格如出一辙”,具有浓郁的德国民族特色。
2、歌剧声乐体裁运用
舒曼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形式的歌剧演唱风格宣叙调创造艺术歌曲,不仅增强了这首歌的表达,也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如第四首。宣叙调也被称为“宣叙调”,是一个免费的歌剧或清唱剧速度,相似的阅读或说话的歌。这首歌描写的是年轻人在内心独白后坠入爱河,作曲家对创作的调子、声音的声音、歌曲旋律忠实地保持了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直接表达了诗歌的美。
3.锯齿形、弧形走向
舒曼艺术歌曲的旋律线条走向非常多变,经常根据情感的转化而不断地进行着变化,他最常运用的旋律线条有锯齿形、弧形等。《诗人之恋》的第六首歌曲《在莱茵河,神圣的河中》和第十六首歌曲《那古老、痛苦的歌曲》的旋律线条都呈锯齿形走向。如在第六首歌曲《在莱茵河,神圣的河中》的创作中,作曲家就通过起伏的锯齿形旋律线条勾勒出一幅莱茵河畔科隆大教堂神圣庄严的美妙画卷,同时急剧变化的旋律走向也体现出青年人内心的激动情感。《诗人之恋》的第七首歌曲《我不怨恨》和第九首歌曲《笛声和提琴》的旋律线条都呈现弧形走向。如第九首歌曲《笛声和提琴》的旋律线条呈现弧形进行,上下起伏较大,既描绘了远处婚礼现场的热闹气氛,也刻画了近处青年人内心的孤寂与伤痛。舒曼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弧形的旋律走向将两种极端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听众营造出时远时近的听觉变换感。
4.同音进行
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舒曼频繁地运用同音进行,即利用相同的音符营造念诵的氛围,利用不同的节奏体现出音乐中情绪的变化。《诗人之恋》的第二首歌曲《泪水中长出嫩芽》、第四首歌曲《只要望一望你的眼睛》、第十首歌曲《爱人曾经唱过的歌》、第十二首歌曲《在晴朗的夏日早晨》以及第十三首歌曲《我曾在梦中哭泣》都主要运用了同音进行。如在第二首歌曲《泪水中长出嫩芽》人声演唱部分的创作中,舒曼就大量地运用同音进行营造出一种类似念诵的氛围,使歌曲旋律线条起伏较小,仿佛在模仿青年人内心的喃喃自语。
5.音程级进、跳进的色彩性
舒曼在艺术歌曲中经常运用情感进入音程层次,并跳入表演创造不同的气氛,如用小音程逐渐表达悲伤情绪,用四或五个八度音阶描绘活泼的人物。第一首歌《诗人的爱》、《五月的美妙春天》和第五首歌《我希望我的心去》出现了很多次的小音程。在第一首歌“春天”在二度妙不可言的连续区间水平重复,以一种悲伤的感觉二度,与悲伤,轻柔的旋律紧张焦虑,随着故事的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这表明最终的悲剧结局。
《诗人之恋》的第三首歌曲《蔷薇、玫瑰、百合、鸽子》、七首歌曲《我不怨恨》、第九首歌曲《笛声和提琴》、第十一首歌曲《一个青年爱上一个姑娘》以及第十四首歌曲《在每夜的梦中》都大量出现四、五度音程跳进进行。如在第七首歌曲《我不怨恨》中,大量出现的四、五度音程跳进让乐曲充满了弹性和张力,歌曲情感上的跳跃性和矛盾感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像青年人现在的心情一样,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可是依旧高唱着“我不怨恨”。
6.下行旋律线条
歌曲中多次出现下行的旋律线条,这些旋律长短不一,它们的频繁出现营造出神秘荒凉的意境,渲染出绝望悲伤的氛围。《诗人之恋》的第六首歌曲《在莱茵河,神圣的河中》、第八首歌曲《花儿如果知道》、第十三首歌曲《我曾在梦中哭泣》、第十四首歌曲《在每夜的梦中》以及第十六首歌曲《来自古老的传说》中大量运用下行的旋律线条。正如《第十六首歌》中的“古老传说”一样,钢琴伴奏在旋律的开头部分向下进入,改变了原本沉重的悲哀气氛,那年轻人决定把这种感觉放在心上。向下旋律的使用反映了青年人与过去的突破的决心和意愿,也预示着新生活即将开始。而如在第八首歌《花》中,如果你知道,每一首歌的旋律都是用下来的,就像年轻人模仿的语调,每一句话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感叹,“歌曲的旋律一直在努力下去,向年轻人表现出难以承受的悲哀”。
4.2.3调性、和声特点
1.频繁转调
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经常出现频繁的转调,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一次又一次。他现在很擅长,把歌曲变成另一种模式,包括转换之间的转换,主、副之间的主、副之间的转换,而且连接也不突兀,非常流畅自然。如第九首歌曲《长笛与小提琴》的音色非常复杂,是16首歌曲中最复杂、最为第一的。这首歌已经转让了11次,舒曼利用关系转移,转换,传输模式和传输相同的主题和形式远关系的转移让歌曲的主要和次要之间来回切换,而在欢乐的婚礼现场热闹的气氛之下,一个轻微的刻画内心的悲伤,绝望频繁的年轻人,模式转换将两种极端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的连接也很顺畅。
2.调式色彩
模式色彩是指人们对明暗模式的体验??。舒曼在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常使用深颜色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情绪的歌曲小调式了,悲伤的歌深一般小型柔和甜美,明亮欢快的歌曲如泣如诉;和通用型表明危机大亮感和痛苦是消失了,一切都是明亮的美丽的。作为第五首歌“我希望我的心沉浸”是一个安静而柔和的小曲,整个曲调一直在进行小。舒曼用这首歌来小调创作,是为了表现一个细腻的年轻人的内心活动和感受,用稚嫩的温柔和甜美的心带给年轻人以无限的温柔和爱。
4.2.4节奏特点
1.弱起节奏型
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都与爱情有关,所以他经常运用弱起节奏型衬托歌曲柔美、浪漫的意境,他的每首艺术歌曲开篇都柔和婉转,都像是在对听众娓娓地进行诉说。如第一首歌曲《五月春光妙不可言》的前奏部分就运用弱起节奏型,这样的设置除了渲染乐曲的柔和浪漫外,也略微体现出一丝紧张感,暗示了青年人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诗人之恋》的16首歌曲中,只有第十首歌曲《爱人曾经唱过的歌》的演唱和伴奏部分都没有使用弱起节奏型,而其他15首歌曲都在演唱或伴奏部分运用弱起节奏,这足以说明舒曼对于弱起节奏型的偏爱。
2.切分音型、附点音符
舒曼擅于在艺术歌曲中大量运用大、小切分音型和附点音符来推动乐曲的旋律进行,这些节奏型的运用不仅为歌曲旋律进行增加了动力和张力,还让歌曲充满律动感和韵律性。《诗人之恋》的十六首歌曲都运用了切分音型和附点音符。如在第八首歌曲《花儿如果知道》中,作曲家就用切分音型和附点音符来塑造花儿与青年人对话的乐句,这样的节奏型设置既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和动感,同时也让这首歌曲的画面感变得非常强烈。
4.2.5速度特点
舒曼对《诗人之恋》中每首歌曲的速度处理都做了仔细斟酌,套曲中16首歌曲的速度基本都不一致,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速度标记和情感标记,但套曲总体的速度变化是慢-快-慢交替出现,这种速度设置方式既增加了套曲的连贯性和故事性,同时也推动了套曲情节的发展。
表格2:

舒曼的每一首艺术歌曲都是经过雕刻的,他的创作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传统,并对体裁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良好的意愿。德奥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孕育了新的活力,完成了波澜壮阔的转型,创新和舒曼的艺术歌曲也为后来勃拉姆斯和保鲁夫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五、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5.1舒曼艺术歌曲的文学特征
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舒曼的音乐修养在音乐上也表现得很好,他把自己的音乐和文学思想表现出极端的情感表现,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心理体验、文学意境、意境情调或诗意色彩。
舒曼十分重视语言本身的音乐,他不仅歌词和音乐应该是完美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歌词内容的重视,以歌唱的旋律线形成的语气语调的互动,即旋律在他的作品中丰富的歌唱,我们可以感受到旋律的诗歌的语气。为了更好的把诗歌和音乐在一起,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阅读或背诵同音字的语调语调的起伏,保持一个良好的诗歌基调,加入因素在旋律节奏的阅读。舒曼的作品总是旋律优美、简单动人。与前人不同的是,这些作品不仅优美、富有想象力,而且具有隐喻性和自传性。
歌唱的旋律,歌词是这部套曲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完美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充满了随意的变化,灵感的变化,情感的波折,人们不禁感叹舒曼的创作才华。面对诗歌在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人物场景,舒曼总能找到最完美的表达,以娓娓道来的语气作品的诗情画意。舒曼完美地融合了音乐和诗歌,用眼睛抓住了诗人的意境,用音乐增加了诗歌的魅力,为诗歌注入了音乐的翅膀。
《诗人之恋》声乐套曲的短旋律,短语结构不完整,情绪变化迅速,更注重个人的情感,音乐是非常复杂和细致,因为舒曼更多地追求浪漫的自由无羁,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5.2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在这部套曲中,舒曼还运用了一些风格各异的曲调,如《小玫瑰,小百合》、《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就吸收了民谣、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而《当我凝视着你的眼睛》、《笛子和小提琴》、《我曾在梦中哭泣》都是宣叙性的,《莱茵河,圣洁的河流》是颂歌性的。这部套曲旋律简单动人的音乐、生动的语言、钢琴伴奏优美,真实的舒曼也用大量,弱和切分节奏,两节奏图他爱和往常一样。这部作品的情感表现,始终有赖于声乐演唱声部与钢琴伴奏部分的配合与互补。如果你离开钢琴伴奏,歌手可能唱的旋律部分就会失去特定的表现力。钢琴伴奏与歌唱结合,以歌曲为主题,强化主题,同时也烘托气氛、形象,并揭示内心歌者的交流互补作用,它们只是完美的在一起,缺一不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读它,会发现这首套曲和中国诗歌押韵的地方多,使诗歌音乐会更吸引人,更独特的风味。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Divertimento的歌词,我们不能简单地学习语音和语调,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句子的含义甚至每一句话,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首歌,声音的表达。例如,当我们唱“赫尔岑”这个词时,我们应该表达更多的情感,那就是表达我们的内心感受。就像“爱”,在这个时候是表达爱,在歌词的意思理解歌唱,常能使我们把握曲子的意境更到位。
六、结语
舒曼是一位善于用音乐表达心理世界和表达感情的音乐家。他对诗歌灵敏而灵敏,使他的歌曲丰富、多变、细腻。他的作品充满幻想,超越世俗,表面连续,平静,但内心是狂热的,不安的。他的艺术歌曲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浪漫幻想,并以音乐向人们倾诉诗意。《浪漫的诗人》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是德国艺术歌曲中的最高杰作之一。音乐作曲家在有限的空间中,压缩了丰富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以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思想将歌曲主题为“爱一种情感,唤醒喜悦和失去的痛苦”的成功表达。《诗人之恋》所反映的心理体验正是舒曼自身爱情经历的记录。美妙的旋律,深邃的歌词内涵以及精心创作的钢琴伴奏,是大师笔下描绘的一幅完美的爱情画卷。
参考文献
[1]张洋.浅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的创作和演奏——以舒伯特和舒曼为代表[J/OL].艺术科技,:(2017-10-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166.TN.20171013.1006.002.html.
[2]王彬.从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探究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D].青岛大学,2016.
[3]贾平博.浅谈舒曼的艺术歌曲—《月夜》与《献词》的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16.
[4]李晗.从舒伯特、舒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比较中研究钢琴伴奏艺术及其教学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6.
[5]詹音恺.舒曼艺术歌曲《诗人之恋》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6]程亚旭.舒曼艺术歌曲的风格探析[J].大舞台,2014,(07):119-120.
[7]刘兴海.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的因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71-172.
[8]刘念.舒曼艺术歌曲《竖琴手的叙事曲》演绎探索[D].南京艺术学院,2013.
[9]吴蓉.舒曼艺术歌曲风格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125-127.
[10]翁百超.舒曼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1]单良.从舒曼声乐套曲《艾辛多夫歌曲集》探究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2]刘新建.试论舒曼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以《献词》为例[J].黄河之声,2011,(06):14-15.
[13]胡东冶.浅论舒曼艺术歌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01):69-70.
[14]都辉.浅析舒伯特与舒曼艺术歌曲的比较及其演唱风格[D].西安音乐学院,2007.
[15]赵茜.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128-130.
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前,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聚集于此,四年的磨练让我们又将怀着不同的梦想重新出发。四年前,我们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孩子,四年的精心教育让我们身穿铠甲开始打拼自己未来。谢谢每一位老师的培养。尤其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本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学生每一篇论文的批注和指导,让我这篇文章变得更加完整和完美。使我更加的体会到舒曼艺术的内涵和灵魂的唱作,随着时间长河的不断更替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的经典艺术。同时也让我深刻的理解到了这首曲子情感的表达。
再次感谢指导老师及其他专业老师,让我能够在三年内囤积知识,厚积薄发,让我能够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更感谢老师老师这三年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让我在诸位老师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的学者精神。感谢学校三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校内老师对我的管理及教育,谢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