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与对策

幼儿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其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父母教育不当或是存在的不良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行为。为此,本文从家庭因素引起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全面分析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剖析当前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家庭中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和表现

  攻击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行为。具有这些不良心理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通常与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挤。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正,如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较为严重的儿童将来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探索和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就具有现实意义。
  案例1:丰益是班上出名的“小霸王”,他的脾气十分暴躁,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他就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玩儿了,老师和家长也为此十分苦恼。冥思苦想,老师最终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了丰益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多给与正面的引导,不能一味的批评幼儿。在后来丰益再打小朋友的时候,老师没有指责他,而是带着他给被打哭的小朋友道歉,本着理解的态度对待丰益,久而久之,丰益也学会像老师那样给同学道歉,还会像老师那样给同学揉揉被打的地方。经过老师的耐心引导,丰益不再打同学了。
  经过对丰益的多次家访,得知丰益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都是高学历,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过于繁忙。丰益一直是由奶奶带,奶奶对丰益过多的溺爱,一味的听之任之,甚至有时候丰益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都会出手打奶奶。丰益也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养成了霸道,任性的性格,甚至是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

  案例2:强强,九月底满三岁,进入幼儿园小班,刚刚入园,强强的表现和其他同龄的幼儿存在明显差异,在父母离开的时候,强强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哭闹,他只有片刻的情绪低落,就马上自顾自的玩了起来。但是强强特别爱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甚至对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几乎班里面的所有小朋友都被他打过,强强各方面的表现都好,生活自理能力也强,吃饭,说话,上厕所,都表现比较好,就是太喜欢打人。
  强强性格活泼外向,喜欢唱歌跳舞,在幼儿园里动手能力也强,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同伴儿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但是他就是太喜欢打人了,所以都对他又爱又恨,经常有小朋友被他打哭,到老师那里告状。也经常有学生家长到老师那里“讨说法”。强强是老师眼中“即喜欢又头疼的孩子”,是父母眼中“即乖巧又任性的孩子”。老师和父母都为强强爱动手打人的行为苦恼。
  通过对强强的家庭情况了解,强强的父亲是下岗工人,失业在家,每天酗酒,经常对强强的母亲拳脚相加。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有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遇到事情,想到用拳头解决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为了尽快的帮助强强适应集体生活,运用幼儿园针对有攻击性儿童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结合本园组建的由幼儿园心理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带班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小组,通过分析问题,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通过对强强的家庭多次采访,虽然强强的父亲最开始并不愿意配合,但是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耐心讲解了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影响等内容,最后强强的父亲也愿意配合,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强强打人行为消失。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受到成人的影响,在家庭交往中父母就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若父母经常使用暴力攻击言行,幼儿往往不是在暴力的惩罚中受到教育,反而是学会了如何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学龄前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的侵犯攻击性行为依赖着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父母自己的相处模式。在家里因为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往往会在外面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实听话,等于是鼓励了他在外面的攻击性行为,等于告诉他们,只要不被父母发现自己做了坏事就不会被惩罚,无疑是加剧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且,父母在家庭交往中经常在幼儿面前暴露矛盾,或者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放任不管甚至是鼓励、默认孩子对其他同龄人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使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率增强的原因。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现在家庭大多是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四个人围绕这一个孩子在转,想尽办法哄孩子开心。孩子在家里做惯了小皇帝,走出家门也自然难以改掉任性的性格。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多幼儿是尤其祖辈抚养,祖辈们出于多方面原因会过分的溺爱幼儿,有的幼儿在爷爷奶奶没有随其心愿的时候动手打爷爷奶奶。这样从小就养成的骄横跋扈的性格,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也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部分家长平时就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相对的要求也会非常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做得十全十美,不能输给其他小朋友。这样长期以来,对幼儿的过分要求是非常容易形成幼儿逆反、暴躁、自私的性格,从而导致幼儿产生不能允许别人比他好的心理,导致自私、独断、暴躁、易怒的性格,对于其他表现好的小朋友会产生嫉妒怨恨的心理,因此必不可免的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缺乏和谐的家庭模式

  有一些幼儿的原生家庭并不和睦,父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大打出手,幼儿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就是起生活的榜样。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幼儿在在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解决问题方式就是暴力。再进入幼儿园后这样的幼儿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消极的事件、外在事境况的诱因、榜样的示范等。对幼儿身体的攻击、物品的剥夺、语言威胁等都是指消极的事件,这些行为都是容易诱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而有时幼儿也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同样,学龄前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往往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间接或直接的习得攻击性行为,并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即幼儿观察或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一幼儿本身并不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因他的朋友经常对其他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他便无形中学会了,当他和其他幼儿发生矛盾时,便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一)纠正攻击性家长善引导

  1.善于和孩子沟通
  在家庭交往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把孩子扔给长辈或者学校老师就完事,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关心孩子在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活动中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想法、困惑。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才能做孩子的顾问和朋友,才能更好的疏导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精神的力量、心理的安慰和知识的补充。其次,孩子通常不知道怎么和老师沟通,这时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家长应当充当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家长和老师沟通得充分,老师就会更了解也更重视孩子,孩子也会在班级上有更多的机会。家长们主动与老师沟通,就表达了你对老师工作的重视,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重视的。家长们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可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与其他帮助,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帮助。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与对策
  2.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关,特别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长辈等成人管教方式不一致是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点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都会使孩子在行为上出现“问题”行为。如:我班的球球小朋友,由于家里的父母,长辈对该幼儿的教育不一致,造成她的性格上面产生很大的攻击性行为特点。

  (二)纠正攻击性教师巧助力

  1.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幼儿有上去破坏同伴进行游戏活动的冲动和意向时,教师要及时出面进行阻止并进行劝导和思想教育,让其进行换位思考,如果自己进行游戏被别人破坏时,是否会很生气,这样时间久了,幼儿必然会控制住自己,不会再去影响他们进行活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2.教师做一个好榜样
  幼儿之所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问题,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但得不到其他幼儿的尊重,也会导致幼儿们疏远他,因此教师以及家长要时刻教育孩子要换位思考,为他人考虑,不能只考虑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多关心孩子、多给孩子爱的鼓励(拥抱、亲吻),时时刻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并常常将一些友爱、感恩的小故事给孩子们听,培养孩子的爱心。多与他沟通、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在关注他的同事再告诉他一些交往技巧,同时鼓励他主动与同伴交往

  (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

  1.理解尊重幼儿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使孩子充分的信任父母并且愿意从父母那里学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尊重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仔细耐心的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讲完后再对其内容作出反应,让孩子能在在于你相处的过程中感到你的尊重。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让孩子积极友善的面对成长,从根本上彻底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多方面的,家长和老师都应利用各种渠道相互沟通更好的营造和谐的情绪氛围。
  2.鼓励幼儿交往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四二一”模式。孩子只要一出生都要把最好的给孩子,孩子们都是在家要什么有什么,就形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要干什么事情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请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不论是在幼儿园放学还是在院子里的时候,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并且放手让孩子学会去交往,把在幼儿园获得的一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家园一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幼儿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不良心理行为要正面引导,本着理解尊重幼儿的态度,这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才能够早日得以纠正。

  参考文献

  [1]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2002,(8).
  [2]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中小学管理,1998,(5).
  [3]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5]王江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4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8日
Next 2021年6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