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构建家园共育机制的探索

摘要:良好的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因此,即使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现实中或是思想上的小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倾听是一个重要环节。父母都是从孩子阶段走过来的,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要给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一旦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任何困难父母一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默默的挡风遮雨,必要时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靠山,家是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

关键词:沟通;;教育;重要性;技巧

  一、学校教师沟通中的对策

  (一)学校教师日常性沟通的对策技巧

1、日常接送交流和电话微信等交流技巧

日常的一些接送交流以及电话微信沟通对于家长、教师、学生三者的交流时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一些简单的对话。可以促进家长与学生以及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通过这些小的方面来促进孩子与家长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可行的。

2、每周联系册反馈和每月联系栏设计对策

目前,有很多学校目前一般使用联系手册来进行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这种方法就是将家长的联系方式等孩子的各项情况记录下来,每天让孩子带着,这样有益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见解,共同探讨分享育儿的方法、经验等的学校家长工作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每日或每周或每月实现沟通一次,新生刚入园的第一个月可以每天交流一次,有重大事情可当天沟通提醒。

3、家长委员会相结合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学校学生家长委员会,使其全部成员由家长自身组成,或者是由各个学生的家长代表进行组成,组织完毕之后做好记录,切实做好家长组委会的结合,各项注意事项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协作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家校联系,同样也能够对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做到及时反映,家校能够更好的沟通。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可以使得家校双方更加方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做到及时反馈交流。

 二、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和新挑战

  (一)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

回溯我国家校共育发展历程,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水平层次,其最迫切的是需要政策的指引。2023年,随着“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

(二)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在家校共育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因缺乏具体政策条例的指导,其大多是经验性、自发性的,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其实质是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育要在“低强度”学业负担下达到“高质量”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

(三)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1.家校育人理念的偏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健康第一的理念,其目的是使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借助教育运作资本,改变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高度焦虑的畸形观念。

2.家校共育意识的淡薄

“双减”背景下,要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势必须进一步提升协同共育的意识以提升教育效率,但目前家校双方仍在合作意识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从家长层面看,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3.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降低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又不降低学业质量,家校建立有效的沟通是关键,但现实在家校沟通上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课后服务实施过程来看,家校时常存在沟通不充分的问题。

幼儿园新入职教师与家长交流孩子发展过程的家园沟通对策技巧1、明确与家长交流的目的和内容,实事求是

明确信息交流的目的和内容在与家长交流之前要明确交流的目的和内容。与家长交谈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增进家园情感。

2、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缩短心理距离

有些学生家长对会谈会感到拘束、不自在,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比如:先说一些教育孩子和班上有趣的事。

3、反馈孩子问题要善于用具有暖意的话语

在与家长交流时,幼儿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要善于说些让家长感觉到温暖的话,进而增进彼此的情感,让家园关系更加融洽。

(五)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应对家长棘手特殊问题时的家园沟通对策技巧

1、对家长晚接和不合理要求时的委婉处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刚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可能经验欠缺,有一些事情处理的可能不是太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首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该对自己的态度进行摆正,不能将孩子的问题发泄到家长身上,应该及时进行沟通。

2、对家长非理性卷入孩子们冲突时,控制大局的冷静

教师工作的重点不是给孩子和家长评理,而是引导家长思考怎样做更有利于双方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我深信,在家长内心深处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

3、孩子在园受伤和家长不满情绪的对策

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加上幼儿期孩子好动的特点,孩子在园很容易受伤。如果孩子受伤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冲突,甚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运行。

案例分析案例实录:

今天早上入园时,钧钧的奶奶领着孙子拿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含着泪问我手工做的对不对,说孩子今天早上在家无理取闹,直说奶奶做的手工作品不对,还说她每天给孩子喂饭、穿衣,孩子还每天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还要整理一地的玩具和吃剩的东西,总之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孩子还这样不听话、没礼貌、无教养、不尊重家长,为此感到伤心。钧钧在园表现:聪明、乖巧,对老师很有礼貌,对小伙伴团结,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表现欲强,尤其喜爱唱歌,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对美术和手工制作表现一般。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到处乱放自己的学习用品和衣帽等,用时乱找一通。我听她的介绍之后,首先肯定了她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然后当着奶奶的面,对钧钧今天早上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引导,告诉他在园在家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乖巧的钧钧马上对奶奶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我与钧钧奶奶进行了交流与沟通。我们谈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孩子已经上中班了,你还喂他吃饭,这对他自理能力及性格培养都没有好处,以至于他养成了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才发生了今天早上的一幕。钧钧的奶奶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谈话过程中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感谢。我看到她的情绪也好转了。毕竟是善良的老人,她在与我谈话的过程中还是给孩子系系扣子、整理孩子的衣服。临走时钧钧奶奶表示:今后一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引导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我又和她谈了一些有关家园共育的问题,提醒她以后孩子把手工作业带回家时,要让他自己做,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还能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只对孩子用小剪刀等进行安全提示就行了,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他做任何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今后咱们家园共同携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钧钧的奶奶最后心悦诚服,高兴地离开了幼儿园。从此之后,钧钧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不再对钧钧娇生惯养、包办一切,他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同时,对钧钧的进步,及时通报于我,我也及时对钧钧进行表扬。在园,我也经常问钧钧他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督促提醒。对他的丢三落四坏习惯,我也及时提醒。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家在园,知道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够尊重长辈。案例分析: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太多,像钧钧一样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钧钧这个例子仅仅是众多例子之一。孩子小,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如果不刻意去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及性格,仅靠孩子自己,是不好形成的,更何况家长还要处处纵容和娇惯。

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而不应该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如果这样,只能培养一个依赖性强、懒于动手动脑的懒孩子,这不是家长所希望的。然而,一个懒孩子的形成,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还不具备自立能力时,需要为孩子做一些事,但当他们做得到的时候,就教他们服务于自己,并且服务于别人。作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良好行为及性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时时处处注意每一个孩子以及他做的每一件事,更不可能对他做的每一件事作出评判,这样,无形之中,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不足。

案例反思: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家长不能什么事都替他们干,如果这样,就远离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无疑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及彼,由小及大,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他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总而言之,对孩子早期的自立能力培养就像一粒种子,决不能等到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的想到播种,而是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并坚持不断的施肥、浇灌,才能使他很快的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让他在人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结束语

作为学校,我们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所作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此,学校应该与老师有共同的理念,能够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及时的解决孩子在家庭中或者是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家校联合,共同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学习的环境。只要孩子感觉到幸福,那就是教师以及家长的幸福,孩子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老师以及家长的骄傲,只要孩子能够幸福,家长和老师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家长感到我们作为一名老师,真诚的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教师这一角色,不仅仅是学生的教师,同样也是广大家长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郭筱琳,罗良.独生子女父母与不同出生顺序的非独生子女父母教育卷入的比较分析——以山东省聊城市小学生家长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9,05:35-39+53.

【2】时东方,樊丽娜,金春善.教育生态视野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8:124-126.

【3】刘斌,周洁.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04:63-68.

【4】梁艳珍.《浅探学校新教师角色适应》[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

【5】赵红霞.《学校新教师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教育研究,2011年。

【6】叶岚.《学校新教师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7】曹春云.《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及路径分析——基于学校新教师视角》[J].教育观察,2020年。

【8】鲁红芳.《学校新入职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教育革新,2019年。

幼儿园构建家园共育机制的探索

幼儿园构建家园共育机制的探索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9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37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1月29日
Next 2022年11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