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的丰富以莫兰迪风景油画形式表现极简建筑

本论文围绕乔治莫兰迪的艺术特征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开展,阐释了我的创作体会。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其凭借强烈个人化的特征被我们关注,通过精致的笔触与巧妙色彩诠释事物的简洁魅力。阿尔瓦罗·西扎(A

  绪论

  乔治.莫兰迪在十九世纪末期出生在意大利北边的普通城市波洛尼亚,于二十世纪中期逝世在他居住的故乡。他是享誉世界的油画家、艺术家。有人称之为僧侣画家,其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犹如他的画一般,宁静致远却又不乏深意。在二十世纪艺术殿堂中,在其余艺术家对巴黎心驰神往时,他却安静的生活在家乡,通过巧思与灵感创造自身的艺术世界。凭借自身强烈的个人特征被世人所重视,通过精巧的笔触与独具匠心的色彩诠释事物的简洁魅力。莫兰迪崇尚简单且精致的生活理念,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杯子、盘子、瓶子和普通场景当做创作灵感和主体。将瓶子放到极致单纯的素描中,通过单纯的方式创造和谐环境。于细微之处彰显艺术魅力。寻找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之精华,抓住我们记忆深处的场景,不断充实个人作品的艺术魅力,彰显出典雅高贵、曼妙情形、亲近自然的特色。在立体派与印象派两者间,其通过形与色的精巧配合,寻找到自身的风格。
  近期,莫兰迪的绘画也开始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创作作品和我国传统艺术理念的相通点也开始得到我国艺术人士的关注。比如国内著名艺术家钟涵指出:“作为著名意大利创作家,莫兰迪即便并非我国画家;然而其在发展道路上却更加靠近东方。”艺术家黄鸣之前指出:“禅学变成当代显学之后,莫兰迪随之成为东方哲学在西方得到验效的投影。他的绘画蕴含中国传统深刻哲理。”[《东方哲学在西方的投影——莫兰迪之“静观”》高翔中华文化报2009年第四期]西方艺术家与学者也关注到他的艺术和我国绘画领域的部分相似点。比如知名艺术家巴尔蒂斯指出:“莫兰迪毋庸置疑的变成最靠近中国绘画核心的欧洲创作家。其创作的绘画作品蕴含独特魅力,在观念上和中国艺术有相通之处。”[《“显”与“隐”—莫兰迪静物画研究》李娜聊城大学2014ni]
  本文以笔者对莫兰迪绘画风格分析为切入点,针对其油画风格对风景创作意境营造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探索如何更好的构建风景油画的艺术氛围。从而在创作实践中体现这种“虚静”的艺术特色,呈现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的作品。

  第一章莫兰迪性格与风格形成

  初见莫兰迪的静物画,发现他的画面内容除了瓶子还是瓶子,感觉他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孩童,每天摆弄他掉了漆的积木,而当时我是并不能理解他的这种乐此不疲的,总觉得是将不同的色块排列组合而已。然而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渐渐体味到他画中物品,其实代表的就是自然之本,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体,就越能从复杂的诠释中释放,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正是摒弃了物体的客观属性而展现的纯粹的形体世界。

  第一节淡然洒脱的态度

  波洛尼亚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影婆娑的窗棂,漫不经心地洒在室内一角积满灰尘的若干个似是随意摆放的瓶罐上,在这个摆放着老旧的十九世纪晚期风格家具的居室里,空气中偶有由风荡起的灰尘慵懒而缓慢地在光线中飞散。逐渐显现……。深浅聚散、光暗隐显,几件日常的瓶瓶罐罐在画面无声地水平排列着,并不存在厚重色彩与复杂构图的视觉影响,视线伴随物化形式和精神引导,从左到右缓慢移动,灰雅的中间色调从容淡泊地在几近凝固的时间里,素朴的画布上不张不扬地铺陈开来,静谧的散发出诚恳自然的魅力以及震撼人心的恬静与淡雅。
  莫兰迪不仅崇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此外也对后续多种流派的创新与探究有所共鸣。其早期沉浸在印象主义的魅力之中,对塞尚静物作品印象颇深,甚至也仿照立体主义进行创作。在兴奋、探索、顿悟之后,他最终寻找到符合个人特色的发展道路,也逐渐寻找到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创作出具备个人印象的绘画作品。
  凡大师者,必先扎根传统而后超越传统。莫兰迪亦从立足于传统,而继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那无疑是欧洲文化另一高峰,莫兰迪艺术正是从此中汲取大量营养。而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湿壁画。
  湿壁画是在尚未干燥的灰泥上作画,绘制之前要进行周密的造型及色彩构思,上色时须为薄层,且最好一气呵成,否则很难修改。颜料与墙灰相结合出现的效果使得画面粉灰却明亮,淡泊而高雅。莫兰迪作品喜用米黄色,灰蓝调,以及平涂色块,湿壁画对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莫兰迪虽然受到湿壁画影响,然而却能有所创新,和拉斐尔的典型作品《该拉忒亚》明显不同的是,他后期的作品淡漠简洁,巴尔蒂斯被叫做“西方八大山人”。莫兰迪的艺术之路,一直坚守本性,至死不敢忘。如同百年老窖,愈添醇香。
  莫兰迪被叫做僧侣艺术家,未曾娶妻生子,也从未远离家乡,始终崇尚简朴淡雅的生活理念。由于其作品的区域性风格明显,因此被叫做地方画家。和莫兰迪联系紧密的则是文学评论家与作家,都是善于沉稳分析的学者。他的一生,未曾出现大起大伏,如同他的作品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静谧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莫兰迪可以将一整天的时间全部交给布满灰尘的静物与油彩,好似艰苦修行的得道高僧,在最淳朴的形体内寻求宇宙秩序和规律,进入到最古老的宁静中。他做的作品始终带有厚重的宗教色彩,这就是形而上的哲学积淀。如同忧郁淡然的诗句,也好似雅致清新的和弦。单纯且不肤浅,平凡之中蕴含厚重哲思。作为东方人,我也从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体会到浩然古意,恬淡静谧,不为名利的人生境界。
  莫兰迪的瓶子,如此卑微、沉静、仿佛毫无存在感,甚至不包含一丝一毫的情感,伴随时间一分一毫的逝去,却开始呈现出庄严厚重之感。这感觉则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大道至简”,他和瓶子物我相忘所体现出的沉静思考的意境,正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人思想中寻找到。他的艺术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极致的柔情,一种淡然的慰藉。西方评论专家指出,他的画倾心于日常细微之处,呈现出浩瀚宇宙的状态。宋代文人求“理”、元人求“逸”、明清求“复古”,在艺术作品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如其人”此时则是至理名言。在我国古代如此,在西方也是如此。艺理和谐,本是同根。莫兰迪,好似一生都如此纯净,如同我国僧侣式生活一般,甚至此时不需要通过哲学来消解无端的欲望和纠纷。
  欣赏他的作品时,人会随之安静下来,心灵亦是如此。安静,在莫兰迪眼中也是是随便摆放的不同方向的笔触。在整个作品中,力量彼此约束、彼此抵消所得到的视觉均衡,是创作家随意搭配坛坛罐罐之后所寻求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基本上不使用靓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表面上暗淡的色调来呈现物象,所有都是谦卑内敛的,静悄悄的呈现最本质的朴实与震撼心灵的愉悦和典雅。
  从莫兰迪的生平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莫兰迪一生勤奋而平静,长期住在封达查街,直至病故。且终其一生未曾娶妻,亦未曾有任何罗曼史传闻,过着近于修士般的生活。可能正是由于他这种淡泊的性格,导致其艺术风格的独具匠心,他在创作中通过主观的加工,改变物体固有色,将色域控制在低纯度高明度的范围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级灰”,通过抓住物体间色彩的微妙变化,使得画面呈现一种宁静、典雅、神秘的艺术氛围。

  第二节朴实无华的题材

  莫兰迪的油画作品形式感极强,画面看起来简约平淡却又极富美感。静物画题材基本都由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组成,将普通瓶罐放到极致简洁的背景中,通过单纯、简洁的方式创造自然意境。其风景油画也多以当地司空见惯的简单风景为主。他曾说:“我所重视的题材领域始终不如其他大部分艺术家那样宽广,因此重复的问题也更加严重。我想我可以利用增加时间来回避此问题,我甚至想过将所有画都当做另一幅或另几幅围绕这少许主题的画的变体来处理”。[《乔吉奥·莫兰迪》爱德华·罗迪蒂著,是莫兰迪的一篇访谈录,写于1957年,本段为莫兰迪所说。]他终其一生研究上述简洁的瓶罐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根据分析,仅油画作品就有1264张,甚至也不包含素描、水彩、版画等其余类型的作品。从工作室和生活场景照片(图1、图2)中,我们都能看出莫兰迪对创作题材选取的执着。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外力因素导致莫兰迪的创作选题均源于身边的素材,1933年“二战”发生,佛罗伦萨变成意大利抵抗军队的核心,其中莫兰迪也变成战争两方之间抢夺的重点。在1937年的报纸报道内涉及“展览与争议”时他清楚表明:“我只想平静的生活!在死以前,我只想完成两幅作品,仅仅两幅。”因此可知他也被迫卷入战争的旋涡之中。1943年吗,莫兰迪由于同反法西斯分子的交往而被捕入狱,更使其在后续的时间内始终生活在工作室中,闭门不出,耐心研究绘画艺术。但我们在其画作中确找不到任何一件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仔细研读静物作品我们就可以知道,白色物体,深色暗影,双方则产生明显的对比,我认为这正是他将两种对立面所表达出来的方式之一。

  第三节稳定均衡的构图

  莫兰迪的画面构成是他艺术形式的一大鲜明特色,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戏剧性丰富等特点,不拘泥于物体的透视、造型、固有色,使得画面颇有一番中国风味。
  从画面总体布局来说,将静物几近一字排列,置于简单的背景之中,如将他的画面做三等分(图3),会发现他的主体物基本左右均衡分布在画面2这段位置上。弱化对背景的描绘,多着墨物体,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让观者将视线集中于画面主体。然而他的画面布局看似简单,实则严谨至极,如果说塞尚之静物取一苹果犹如大厦之倾,那么莫兰迪的一瓶一罐,挪其一分亦有崩塌之险。
  从物体的外形结构来说,其形态多以几何形状出现,莫兰迪曾表示:“自然内的所有东西都和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类似”,“通过圆柱体、球体来处理自然···”所以,我们从他的画作中发现其静物作品多采用简约的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的静物,且不刻板的依葫芦画瓢,而是用轻松的、虚实结合的线条,勾勒物体轮廓,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动静结合,静物上仿佛流淌出一种柔和、轻盈、流畅的质感,使人产生一种稳定、理性、端庄的观感。莫兰迪的作品与抽象领域只有一厘之差,但他却在此戛然而止。在他随性的画笔之下,真实的形象被一步步削弱,弯弯曲曲的线勾勒出生动而稳定的造型,仿佛将静物的灵魂抽离,并诉诸于画布之上。这种介乎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造型,在一次次创作中找到平衡,最终实现物我相融,达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第四节高级微妙的色彩

  色彩是油画作品的灵魂,决定了画面的总体基调,用色彩体现绘画语言及画家情感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莫兰迪的作品在用色方面特别的讲究。这些并不突兀的颜色大都被灰度调和,有种混沌不明的感觉。有人开玩笑说,莫兰迪作品集简直是色弱鉴定册。他摒弃艳彩,这种色相不明的禅静的优雅,弱化边缘的柔和氛围,温柔高级的质感,朴实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理念,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莫兰迪色系其实并不小众,相反在消费电子、服装、家居等领域非常的流行。莫兰迪在运用色彩时最大的特点是对灰色的运用,通过主观意识加工改善物体固有色,将画面的整体色调控制在低纯度高明度的色域范围内,对浅色物体采取留白的绘画手法,同时运用柔和的笔触处理色与色之间的衔接,使画面达到理想的效果。
  莫兰迪对画面的主观处理属写意、写实综合型,根据画面的整体基调需要,改变静物原本的色相、明度、纯度,从而使笔下的物体既有写意的意境优美又有写实的朴实无华。从静物本体来说,例如图4、图5中,两个相同的白色花瓶,置于不同的背景氛围中,呈现出的色温、色调便是截然不同的,给观者的带来的感受更是不尽相同。从背景和台面的处理来说,基本都采用平涂式的纯色背景,不过分追求立体透视、明暗变化,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在协调中产生反差,令主体更具吸引力。
  莫兰迪的油画风景与其静物作品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他的风景画为数不多,且规格较小,画面处理像是处在印象派和立体派之间,但与其静物作品的共同点就在于,以形和色的巧妙配合,将房屋、山坡、草地分解成色块与空间,不拘泥于细节,将繁杂的树丛简化成为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几何形,注意内与外的形态变化,进而使简化后的几何造型具有分辨度。同时在色彩处理上运用黄灰、紫灰、绿灰、蓝灰等等低纯度色彩,营造出和谐、幽静的氛围。(图6、图7)
  总的来说,莫兰迪的油画作品在构图与色彩的处理上极富个人特色,他虽为异国画家,但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气韵和禅意,其笔触在漫不经心的涂抹中,以纵横交错的方向解决了画面的呆板,其意在笔先,尽显不经意之美,可谓笔愈简而气愈阔,景愈少而意愈长。将莫兰迪静物油画对比牧溪的六柿图(图8、图9),二者所呈现的禅学意境不分伯仲。

  第二章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特征

  阿尔瓦罗·西扎是葡萄牙享誉世界的知名建筑师,在1933年出生在该国北部的普通海岸城市—马托西扭什,1949—1955年时间段内在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学习,1955年逐渐步入建筑行业。从1950年代到现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建筑活动中,总共完成全球各地一百多项的建筑作品,他也得到诸多奖项与殊荣,甚至包含1992年的普利茨克奖。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即为极简主义,他曾经指出:“让人寝食难安的始终是建筑内的浪费问题,不管是用材还是用光。”所以,他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这种“简洁的丰富”与莫兰迪的绘画风格异曲同工。

  选材的纯粹性与经济性第一节

  西扎建筑一般会使用混凝土,白色石灰粉刷、玻璃、陶质面砖、木材、石材与金属板等众多价格较低的原料,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式。表现形式的经济性也是其在作品中所重视且持续探究的核心问题。
  建筑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表现出物质性的根本特点。西扎所有建筑作品中所采用的材料类型并不多,其不只和西扎自身喜好有一定的关系,此外最关键的因素是遭受本国社会经济情况与地中海地区独有的自然环境与行业历史的影响。
  勤于思考的艺术家不会因原料不足而无法完成目标。原料的有限并不表示艺术方式的单一与平凡。反之,西扎的白色石灰粉刷处理方式非常符合地中海区域阳光充沛,气候和暖的特征,不仅便于折射光线,减少热量,此外也可以避免水分进入。此外其具备的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凸显出单纯的平面与表皮,折射出光线的所有变化,形体和空间被明显彰显出来,单纯且优美,营造出淡然静谧的诗意。西扎对混凝土的使用也让人连连称叹,他可以把混凝土的特点与形式表现力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将未经修饰的混凝土之粗犷与厚重充分呈现出来,和场地相得益彰。此外,地方化,人情化的表现语言始终是西扎的主要风格特色。原料不只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关键部分,其和和场所,文脉,都是多种文化的表达媒介。基于现实环境的差异,西扎一般依照根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差异而选择对应的材料。
  在目前进行的艺术创作中,材料好似变成特立独行、彰显个性的方式,并未全面发掘材料属性和具备的美学价值,只知道凸显材料多样性造成创作过程变成技艺表演与材料堆放,艺术家的思想与灵感就无从谈起,愈发空洞。如同文章只存在精美的词藻为缺少核心内涵,这也是创作家创新力不足的现实表现。

  第二节造型的雕塑感与静谧感

  阿道夫·卢斯注在个人撰写的书籍《装饰或罪恶》中,坦然的指出反装饰的理念,指出单纯几何形式的、功能主义的、造价较少的建筑才可以满足二十世纪大部分民众的现实需求,不倡导复杂的修饰,建筑核心就是民主,为一般民众所服务,而并非是少部分领导阶层。卢斯指出建筑“不依赖装饰,主要以形体之美为美”,上述对于建筑的几何单纯性的凸显也深刻影响西扎的建筑理念。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舍弃修饰的特点。他曾经指出:“在建筑中浪费是让我寝食难安的问题,即便是在使用‘光’的时候”。西扎建筑并未包含装饰性元素,始终把简单,清晰的几何形体当做自身形式表现的本质和核心,且表现出多样性特点。上述反装饰的观念倡导价格较低且相对简洁朴实的建筑类型。
  西扎建筑从一定程度上分析,体现出“可居住的雕塑”的含义。纯白几何体的搭配宛如绿树蓝天交相映衬下的精美雕塑,其中窗户,门廊如同雕塑的虚体。陈涵的虚实比较,建筑比例与尺度的改变和光线对体量的渲染,促使其作品呈现出雕塑感与沉静感。
  建筑学是工程科学和文化艺术融合的科目,几何学的使用是主要的技能与方式。建筑创造的空间与形体肯定呈现为多种几何形体,不管是平面,立面的分类管控,受到现实功能的作用,解析出不同的几何形体。所以,几何性是建筑需要呈现的主要属性。形体与空间和雕塑相比受到的视觉,场地,气候,文化环境等等众多因素的限制与影响更深远,因此就导致建筑形体与空间更为繁琐与抽象,呈现出丰富的美学意义与象征隐喻的特点。
  例如西扎的圣玛利亚教堂(图12、图13),将这种“简洁的丰富”呈现的酣畅淋漓,教堂入口凹陷在高松的简单建筑体量间,过高的门扇就让人一下子体会到教堂的沉静肃穆;建筑精神性汇聚在室内光照上,一遍的墙体呈现出弧形,倾斜的伸向圣徒的头顶上部,依靠天棚的多个窗户,就会投射出纯洁且静谧的自然光线,整栋建筑仿佛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芒,安静的伫立在那里。此外,还有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图14)、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图15)等,其建筑作品始终保持一种令人不能拒绝的艺术魅力,只通过照片就可以体会到建筑物的立体感,伴随地形的高低起伏我们甚至可以与具备地方色彩的基地或自然融合起来,呈现出绝无仅有的沉静感与雕塑感。
简洁的丰富以莫兰迪风景油画形式表现极简建筑

  第三章莫兰迪作品对我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白色建筑》组画创作缘起

  近两年“高级灰”这个词已经弥漫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家装、服装、平面设计等等,都开始使用“高级灰”,微博微信上更流行着高级灰色卡,而提到高级灰,就不得不提到被当今网民誉为“高级灰小王子”的莫兰迪,这位伟大的画家曾一度上了微博热门,这也正体现了当代人对色彩的态度正不断改观,不再热衷明度、饱和度都很高的色彩。这一现象促使我想到本次创作选题。
  选择一系列白色建筑作为创作主题是源于之前叙述的知名建筑师专家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给予我的艺术启示,其作品甚至没有出现过理论噱头以及形式的娇柔造作,却简单直接的表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莫兰迪的作品带给人们的的感受一样,所以我觉得把双方风格融合起来,探究以莫兰迪风景油画方式来呈现极简建筑魅力。
  此外我还选择了两幅极简建筑图片作为创作题材(图16、图17),同样是因为看中此类建筑的简约、淡雅,从其建筑主体与背景的色彩搭配来说,与莫兰迪的油画配色十分契合,因此更有助于绘画语言的表达。从其建筑本身来说,这两座建筑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类建筑在感官上给人带来愉悦和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线条的位置都错落的稳妥和巧妙,这类建筑本身就已是艺术,故让我有将之诉诸于画布的冲动。

  第二节莫兰迪技法在我创作中的运用

  从用笔方式来说,在表现大面积的墙面、天空时,刻意避免了笔触的出现,使用薄颜料反复叠加,使画面看起来更平稳,整洁。细节处用厚颜料适当堆积,突出画面重点,两者相结合,追求一种平面的装饰性。
  从色彩搭配来说,莫兰迪的风景油画用色如同他的静物画一样匠心独具,他的风景作品画幅普遍较小,但其色调优雅和谐宁静,氛围令人舒畅平和。(图六、图七)。我在学习他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改善物体固有色之间的关系,研究色调色域的控制,降低色彩之间的纯度,合理运用灰调。如(图18、图19、图20),三幅创作画面主体均为纯白色建筑,通过感受光影的变化,采用不同程度的灰调,如黄灰、紫灰、蓝灰、绿灰、褐灰等加白以及高光部分的留白处理,表现这类建筑的纯洁、神圣感,诠释建筑本身的优美、大气。在处理主体建筑周边背景时,进行了主观的提炼概括,降低固有色纯度的同时,也相应降低明度,使背景“往后退”。在处理背景时弱化真实的光影素描关系,而在处理主体时,明确表达光影关系,使得建筑主体与背景拉开距离。从画面布局上来说,在选取题材时,我就首先考虑原照片的画面布局,将图三的理论运用到我的创作中,使用横构图将景物划分成三个部分:近景、远景、中景,前两个部分大众使用平涂或留白的“虚”之形式,来彰显中景的“实”。实际上,仅实际感官而言,近景应该是最实的,但采用图三的构图方法,即可使画面效果更加集中在画面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上,从而形成虚实对比。

  第三节《白色建筑》创作体会

  整个创作下来,我的感悟是,即便我崇拜毫无修饰的自然美,了解自然界内深藏的美之原则,然而也无法接受单纯的描摹与复制,这样的色彩毫无意义,了解对象且将对其的内心感情直接呈现出来,就是创作的意义所在。
  风景油画的创作过程中,要主动追求自己的所思、所想,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结合,凸显个人内心感受,通过自在之心去创作,在创作的时候也要锻炼个人形式与表现技能,寻找到个人独有的艺术语言,坚持个人艺术敏感性。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有生命的风景写生作品,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思想感情的升华。
简洁的丰富以莫兰迪风景油画形式表现极简建筑
  世界很复杂,但是艺术家不是要还原世界,而是通过事物来创作自己心灵的世界,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转换保持平衡。从莫兰迪作品中那些反复排列、形状单纯的瓶子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一点。他一生不追逐名利,几乎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地方,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通达顺畅。他的这种淡然超脱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我们目前社会所丢失的。
  在目前艺术创作中,我们大谈特谈“某某主义”“某某派”,谈论作品也会熏染其精妙形式以及蕴含的理论,进而遮掩自身情感的缺乏,艺术创作随之变成科学发明式的形象游戏,缺少真挚的情感,艺术之美随之湮灭。西扎的作品,甚至从没有进行理论修饰与形式塑造,仅仅是简单的叙述出最本真的情感。目前我们缺少的就是严谨治学态度,遵照艺术发展之规律,舍弃其他外在浮夸与形式,重视艺术的核心内涵,空间,内在结构,语言与文化精神等主要属性,倡导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素养的呈现,在无序之中寻找规律,在有限之中寻找无限可能,探究出艺术家的科学发展方向。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我们每天都在爆炸式的接受新鲜事物,人变得浮躁、势力,很难专注做一件事,而莫兰迪对待艺术的态度,可以引导人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世界。
  毕业创作《白色建筑》是对我三年多来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艺术创作道路上新起点,由于个人经验阅历有限,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三年来的学习实践,给我的艺术创作打开了着新的突破口,此时,我不仅感受到了艺术探索的艰辛,也体味着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

  结语

  乔治·莫兰迪是二十世纪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其通过遗世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艺术长河中,他的成就和对艺术的影响被我们所重视。他素材的选择、画面格局、光影处理、色彩掌控等部分都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点,对我创作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油画《白色建筑》是我绘画中的一次创新尝试,让我在建筑油画这一题材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次实践,让我初步掌握了在油画创作时对客观造型和色彩的把握,对真实世界的艺术提炼,摆脱对客观景象的束缚,选择自由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自己的画面,形成情感的传达,表现自己对事物地感受。在创作中我不断体会莫兰迪的绘画意境,感悟西扎的设计思路,尽力将双方特色融合起来,进而营造出画面的和谐和宁静的氛围,加之导师陆庆龙指导,深入浅出的对艺术理论的解释,使我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陈丹青指出:“好的思想也需要好的技巧,好的技巧之中亦含思想”。此处叙述的技巧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造型技能,严谨的基本功,而是因此延伸得到的造型观念,语言与美学价值,上述积累不是艺术家具备较高的艺术才能,敏锐之悟性,较高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此外也要坚持科学踏实的治学态度与坚持不懈的理念。莫兰迪和西扎的作品表面上简单浅显,却也深刻的蕴含着艺术家长久的创作经验和踏实的个人追求,此观点也需要被我们所了解与领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也会深刻感悟上述艺术理念,且铭记在心,深刻挖掘艺术结构的复杂和多元性,在创作之中表述内心情感与观念理念。

  参考文献

  1.《空间的意义乔尔乔·莫兰迪绘画形式研究》,高翔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3.《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7月第二版。
  4.《外国美术史》,欧阳英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5.《阿尔瓦罗·西扎》,蔡凯臻王建国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版。
  6.《艺术与哲学》,(法)丹纳著,彭笑远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7.《莫兰迪》,莫兰迪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8.《空间的静观乔尔乔·莫兰迪绘画研究》,高翔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9.《乔治·莫兰迪》,恩斯特·格哈德·居著,吉林美术图书经理部,2007年6月版。
  10.《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版。
  1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2009年7月版。
  12.《形象工厂如何去看一幅画》,汪民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16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12日
Next 2021年7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