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在农民背井离乡去寻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住房、户籍和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只能选择留在家乡,而不能随同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其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内,生活和行为缺乏父母的关心呵护,精神和心理上缺失完整家庭的抚慰氛围,为更加深人地认识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拟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工作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由于这些儿童常年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生活、学习和其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日常生活比较为贫乏
据调查显示,47.01%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在这些孩子中,有10.82%的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居住,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29.98%,父母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而隔代抚养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留守儿童完全不能得到未成年孩子该有的关爱,就这造成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比较为贫乏,据调查显示,63.21%没事的时候看电视,65.17%的留守儿童空闲的时候帮忙做家务或帮家长到地里干农活,41.85%和同伴玩耍,可见,农村娱乐设施的缺乏,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就是帮家里干活,看电视,和同伴玩,日常生活极其简单,只有极个别儿童上网,儿童课余文化和娱乐生活枯燥乏味,因此留守儿童缺少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与环境。
(二)心理发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潜问题,一方面缺少亲情,缺少倾诉,心理发展异常,对其个性发展很不利,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能够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他们心理成熟的独立个性。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父母出去打工是可以理解、非常正常的事情,另一方面也非常希望生活在父母身边,想念父母,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担心外出打工父母的安危。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存有矛盾的心理态度,总体上看绝大多留守和准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在心理上还是能够承受,据调查显示,34.8%的留守与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没有影响,48.7%的认为影响较大,16.5%的认为影响一般,但是,事实上留守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有很大影响,留守儿童有了烦恼缺少倾诉对象,父母外出不在身边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与心理的健康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致使他们亲情淡漠,集中表现为冷漠、自卑、孤独、不安和自我封闭,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由于留守亲情的缺失,甚至导致个性发展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道德行为上易出偏差
在社会道德知识接受方面,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据调查显示,只有有25.1%选择了没有任何不良行为,有18.3%的留守儿童有不完成作业或抄作业的习惯,所有留守儿童选择有问题项最多的是骂人。另外,由于日常生活中未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留守儿童犯罪趋势日益明显,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据大量的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显示,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点特征是突发性、贪利性、同伙性,往往是几个同龄人聚合在一起,一时冲动且动机也较为单纯清晰,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暴力家庭、残缺家庭、困难家庭、问题家庭频现,使子女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人格。

三、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农村留守与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成长困境是一个教育、户籍、文化等因素的问题,涉及到XX、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予以认真治理。
(一)学校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打工者在外乡所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打工者经历的背井离乡的各种精神与生活上的痛苦与磨难,无疑都是一笔现实的教育财富,对于沟通和升华亲子间的真情都是再有效不过的素材,所以关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用这些素材教育留守儿童做懂事的好孩子,使留守儿童一般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的艰辛,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二是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并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记录卡,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学校、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三是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二)XX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各级XX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女子教育问题纳人XX整体规划日程,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一是农村地区的XX应统整资源,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地方XX应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二是城市XX为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加大农民工在城市生存条件的建设投人,引导农民工将孩子带到城市,为其生活和接受教育创造好的条件;三是帮助农民增加收人,让农村稀缺的资源返回农村,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就不用再背井离乡,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使农村经济发展。
(三)家庭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家庭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养人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树立角色意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勇于为孩子承担起责任,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二是父母具有教育孩子的血缘优势,应提高外出父母教育子女的素养,现实的残酷使得家庭的不健全对孩子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威胁,但是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留守儿童父母应学习城市父母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学会利用其在城市的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但是会给留守儿童造成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道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稳定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XX、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依靠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协调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2]戚建,叶庆娜.关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以2001年后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文本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3]戚建,叶庆娜.现行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的分析及其改进[J].中州学刊.2013(03)
[4]谢兰,毛厌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途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2)[5]余虹,鲁可荣.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05)
[6]李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7)[7]廖新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以常宁市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8]李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透视与社会支持系统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9]张文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10]陈长虹,周平.高校共青团开展校地共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刍议[J].大家.2010(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