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成为当今影响企业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互促互进、和谐发展成为当今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温州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温州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

  1.研究概论

  1.1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国已经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先进性融入传统的产业结构中,“两化融合”是我国发展工业与经济的战略决策,成为我国产业转型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助力器,信息化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温州,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曾被理论界称为“温州模式”;温州,目前拥有中小企业三十多万家,数量上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8%,经济上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79%,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温州,作为国内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温州企业有着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在国内现有的经济思维下,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全球化竞争时代,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刚性需求。但是,据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统计,2006年1月至今,由于文化意识等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息化与温州中小企业文化的不和谐,不能够刚柔并济,成为信息化时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要认识到温州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绝大多数的温州中小企业起于家族企业,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初期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浓重的家族色彩,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革新。从企业领导者来看,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创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用人方面以个人主观为主导,对非家族成员缺乏信任感,对员工的评价也缺乏标准,企业的决策比较随意,缺乏制度的约束;而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打工意识强,不能融入到企业中,普通员工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另外,由于温州企业家们投资十分谨慎,对于企业信息化等未知领域喜欢采取“跟随”策略。在这块拥有包蕴无数市场机会的土地上,国内外知名信息化供应商惨淡维系。几年前,用友悄然将“温州分公司”改回“温州办事处”。
  由此,顺应国内外企业的信息化趋势,结合温州企业文化特色,做到刚柔并济,深入探究制约温州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的根源,从而构建健全、和谐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和企业文化,实现温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学术界和我市XX相关部门去研究和探索的前沿课题。

  1.1.2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在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以企业信息化文化为理论基础,从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视角,重点考察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深入调查分析影响温州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根源,重点针对典型行业典型模式提出解决策略。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本课题融合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和传统的理论相比,不仅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关注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本课题紧扣理论前沿,视角独特,研究方法科学,开拓了温州地区关于本领域研究的先河。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立足温州本土企业,结合企业文化,提供一系列有助于温州企业科学认识温州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问题根源的分析报告,以及一套有助于温州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研究策略,从而使企业健康地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除了技术要素之外,还涉及到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等柔性因素。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同时兼顾技术要素和企业文化要素。
  Gordon J R等人(2000)很早就从企业信息化的失败案例中发现,如果没有综合考虑到企业文化就简单地用信息技术对业务进行自动化处理,不仅不能创造出高绩效业务流程,反而会使原本无绩效的各项活动被固锁在流程中,使旧有业务流程更加恶化,阻碍企业发展。
  对此,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看法和观点。
  如X哈佛大学教授Nolan R L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提出企业信息化六阶段论。Bharadwa JA S(2000)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调动和配置自身信息技术资源以整合企业文化。Santhanam R等人(2003)在Bharadwa JA S研究的基础上也作了类似的研究。Gattiker T F(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影响着信息化系统所引发的协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影响着信息化系统所引发的工作效率,并直接影响着企业收益。对此,Gattiker T F提出将企业文化创新理论引入了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
  同时,我国XX、学术界、产业界也针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进行了一定量的研究。
  2002年10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依据该方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构成方案,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未能反映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差异。郭伟、胡明艳等人(2004)从企业文化的多个层面入手,构造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之后,考虑到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生产模式的企业的信息化也应有所不同,宋彦彦等人(2005)建立了一个四层次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进行了区分和细化。史小平(2009)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因素。熊德健(2009)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熊德健认为,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目标,除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之外,还必须从企业文化方面配合跟进,以形成对信息化工程实质性的支持。王妍和姚毓春(2010)在分析了问题诱因的基础上,认为信息化条件下是企业文化的机遇,提出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见解。结合创新思想,戴雯(2010)提出通过具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研究比较丰富,并日趋关注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国内在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如何和谐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特别针对温州地区的研究更是个空白。但现有的研究已经明确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必要性,并作了一定量的实证分析。
  综上分析,目前针对温州地区的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刚”“柔”并济
  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应用,而是根据本企业产品、工艺、流程、客户及服务等特点,运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应该坚持效益原则、实用原则、适用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信息化不只是技术问题,人的因素(思想状态、行为习惯等)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不应忽视的因素。因为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引起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人员角色的调整。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企业中,即使不会破坏信息化建设,也极易使建设好的信息系统流于形式。而且,信息系统最终是要靠人来使用的,因此企业不光要注重系统的技术问题,还要注重人的因素。所以,温州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到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刚”“柔”并济。
  (2)温州特色
  温州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具体来说,就是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迈进。温州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在创业初级阶段,家族企业在管理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家族企业的弊端就会逐渐暴露,很难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企业信息化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首先,温州老板精细、实际,肯定不会把企业信息化搞成面子工程。其次,温州企业在对待未尝试领域喜欢采取“跟随战略”。所以,温州企业信息化需要注重“温州特色”,即具有地域性的企业文化。

  1.3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

  1.3.1研究开发内容

  (1)理论研究
  整理、归纳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通过企业、信息化软件供应商、行业协会及其他相关部门寻找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案例整理、分析与归纳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
  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文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收集了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可信度检验;
  (3)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本文根据相关的理论,建立了数据分析模型,让后提出了相关的假设,并且通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从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主要运用了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使用的工具主要为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进行分析,分析了温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选取部分企业的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
  (4)策略研究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分析成果,结合企业实施信息化中的内部信息化和外部信息化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的企业文化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且分析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1.3.2技术关键

  (1)调查问卷的设计。本项目涉及企业行业比较广,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次测试、访谈进行修正。
  (2)评价体系的建立。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评价方法比较多,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体现评价的准确性,研究中需要反复推敲。
  (3)收集整理数据,最后,通过相关材料的收集、分析,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从企业信息化层面和企业文化层面展开策略探讨。

  1.4预期目标

  (1)在期刊发表1-2篇论文。
  (2)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3)本课题理论创新之处:
  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归纳分析,将两个大的变量分解为几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假设检验。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当前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的局面,能够深化学术界对温州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认识,丰富该领域的理论成果。
  (4)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市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问题根源,正确处理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发挥企业能动力,以实施信息化为契机,利用信息化文化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数据能够为我市企业和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特别针对相关产业应该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XX应该如何发挥行政职能,建立健全的机制和体制促进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深度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化供应商如何根据温州企业的特色提供符合温州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提供新的思路。

  1.5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1.5.1研究方案

  本课题从温州企业信息化入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等多种调查方式,将收集过来的资料与实证进行分析,挖掘出温州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问题根源,建立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温州特色提出应对策略。

  1.5.2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1-1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3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本课题组采取课题负责人统一协调,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组织方式。将总课题分解成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指定子课题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对子课题报告进行综合,写出课题总报告。
  1.6计划进度安排
  (1)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设计问卷,选择企业作为样本,开展调查。
  (2)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立评价模型。
  (3)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制定温州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瓶颈的研究策略。
  (4)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完成研究报告。
  (5)2014年3月:结题。

  1.7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申请单位拥有本项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等设备。
  (2)项目申请单位拥有SPSS等软件,本项目可以使用该软件统计分析问卷数据。
  (3)项目申请单位的图书馆拥有图书151.32万册,其中外文图书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079种;拥有国内外数据库35种,其中ACS、AIP、APS、SIAM、EBSCO、Elsevier、OCLC FirstSearch、Engineering Village2、JohnWiley数据库、LexisNexis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16种,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等中文数据库13种;还拥有超星、北大方正、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等5种电子图书147.5万余册。

  2、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2.1企业信息化基本理论

  2.1.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背景,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成为各行各业最为依赖的工具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更是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为了促进企业信息技术的提高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期望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我国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信息化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从上世纪末企业信息化被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如下所示:
  高俊书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张志擦在出版的《企业信息化使用指南》中对企业信息化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指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企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使得企业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市场决策,进而达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陈禹教授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同时使得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企业需要从制度和生产管理流程方面进行改进,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上海信息化办公司在《CIO教程》中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计算以及网络技术,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断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决策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从上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数据的深入挖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各个流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构建企业信息化网络,从各个层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以及决策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引入信息技术是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来讲,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经营信息化。企业通过各个方面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方式的网络化以及企业决策的智能化能目标。

  2.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以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来看,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有效信息为企业的战略资源
  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是以资本为战略资源的,自从信息时代和知识成为企业在市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以来,企业为了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加快了在企业运营中的信息化建设。土地、资本和人力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战略资源,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第四大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这一战略资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企业信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企业信息资源的内外部性方面,可以将信息资源划分为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和企业外部信息资源,从企业信息资源的用途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竞争者与企业合作者的系想你。从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积累方面来看,企业信息资源可以划分为生产计划信息、财务信息、产品设计信息、库存信息、人员信息等等。企业信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战略资源,企业要想利用信息战略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在掌握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之后,才能够发挥企业信息战略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才能全面你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了系统性和科技性,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战略资源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性的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战略资源。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职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相关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整合,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信息资源的元素。
  (2)信息设备是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主要的设备有:计算机硬件设备、PC机、交换机、服务器能众多的设备。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要向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包含现代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脱离了信息设备那么企业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
  (3)进行信息挖掘,改造企业的成产、经营和管理方式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信息的挖掘和应用,并将企业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来,使得企业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下。因此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有效的信息。进而使用这些有效信息来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
  (4)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最为依赖的工具,虽然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必将会使得企业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会对企业原有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果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顺,就可能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发展工程中遭受到失败。尽管如此,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还是愿意承担信息化带来的风险,如果企业信息化一旦取得成功,那么企业就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效益,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发展的现代化。
  (5)以调动人力资源信息潜能为关键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就变成了信息人。主要是这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进行维护和使用,进而根据分析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正确的决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的增殖。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人的调动和开发,尽可能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融合。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人才,企业只有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效益,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6)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也是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使用逐渐演变为综合的、复杂的信息网络的使用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技术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如果企业仅仅建立了内部的网络,而却没有外部公共信息网络作为支撑,那么企业的信息化范围就会收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设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设备的现状,决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遵从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动态性原则,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其发展的目标,利用信息化这一技术促进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2.1.3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容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作流信息化、制造业务信息化、商务流程信息化和运作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是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制造各个环节中最为依赖的工具之一,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以及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二是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企业决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的相关网络和信息系统,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相关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网络;三是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实现企业的网络化发展,主要是企业利用各种信息系统和相关的软件实现企业商务活动的无纸化办公。

  2.1.4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宏观层面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产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信息化就是指在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方面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例如在产品的设计、企业人事管理、绩效考虑等等多个方面。产业信息化一方面能够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发展面临的成本,第二方面其能够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金而推动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加快了市场化进程。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的市场效率,加强企业市场竞争的观念,促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的决策。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市场化的进程。
  (2)微观层面
  首先,有利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对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全球交易。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传统的国际交易具有很高的成本,是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性的交易,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全球化市场发展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企业信息化是加强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企业管理器本质就是对与企业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管理。企业通过国各个环节和链条上的信息的管理,能够实现简化企业管理流程的目标。企业中可程序化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是可以用现代化计算机和数据终端设备进行集中处理,从而促进重要决策的集中化,提高决策速度和质量"随着信息处理条件的改善,决策者可以亲自对其决策加以控制;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促进以监督为主要职能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实现精简"信息化将使企业管理组织体现出既高度集中又机动灵活的柔性特征。
  最后,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创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在企业技术放麦你的使用,企业通过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发展中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管理中的使用,促进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而要实现这些制度,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在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则制度的建设必将受到影响。

  2.2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2.2.1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上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首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从目前来看,企业文化的定义说法并不同意,据不完全的统计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而定义的多种多样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要素,也就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和企业环境,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企业文化中包含的必须要素,而后一要素则对企业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是重视“运用价值观形成、塑造英雄人物、明确规定习俗和仪式并了解文化网络来培养其职工行为的一致性。”
  威廉.大内明确的给出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一个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作用。”
  埃德加.H.沙因在讨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氛围表象、表达的价值以及基本假设三个层面。他认为价值观念、理念和假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在刚开始时,仅仅是存在于企业管理者的意识中,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意识观念逐渐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理所当然的共同价值,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
  X哈佛大学的约翰.P.科特(JohnP.Kotter)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不被人们察觉到的,蕴藏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隐含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员工,使得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自觉的按照这种隐藏的价值观念做事,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管理观念和运营理念。”
  我国学者对企业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企业文化的研究:
  第一种类型是“复合概念说”。这种观念将企业文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前者主要是指外在的,可以被明显感知到的企业文化,例如企业的商标、广告语以及管理制度等;后者主要是从精神层面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主要是指企业员工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而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这两种企业文化的表现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二种类型是“观念形态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形态价值观念,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发展的历史而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形态,其根深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念中。从这种观点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修养和态度,并不是只是的修养;企业文化是一种利润的观念,其本身并不是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企业文化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而是企业形成目前管理方面的诱发原因。因此总的来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式的一种发展观念,是一种渗透于企业发展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指导着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第三种说法是“广义和狭义说”,这种观点将企业文化分为广义的企业文化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前者的范围要明显的大于后者,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发展意识等;后者则相对比较明确的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内涵,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由企业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企业心理文化是狭义层面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根植与企业员工内心的价值观念。

  2.2.2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概念,其内容十分丰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民主、企业道德了企业习俗、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礼仪、企业风尚等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结构。
  (1)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企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方法,是对企业发展本质和企业观念体系的一种辩证关系。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不同发展路径的企业所形成的企业哲学千差万别。企业哲学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是企业从对事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的转变。企业管理哲学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焦点问题之一,从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在研究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理性和科学的方法。通过一些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确定了了实行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管理的企业哲学。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盛行,以为人本的哲学逐渐成为企业哲学中的重点,逐渐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哲学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管理学界提出的企业管理逐渐转向为对人的管理并不是说对事的管理的忽略,企业的人与事的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知识经济到来之后,企业在管理里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人的管理,期望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人和事的统一管理。说到底,企业对人的管理最终目标和对事的管理目标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健米的联系。
  (2)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化范畴,而这些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类型中只有那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正向价值的文化类型才能够最终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方面的体现,是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具体化。
  惠普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HPWAY”的特色企业文化。其主要包含了5个价值观念,惠普公司企业文化中的5个价值观念之间成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惠普公司针对12万员工,大力推行企业文化中的这5个价值观念,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信员工个人潜能,尊重员工的个人人格;第二,追求最好;四散,以消费者和顾客为中心,为社会负责;第四:相信团队的力量,团队发展才能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第五,创新是保证公司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源泉。
  惠普公司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影响着惠普公司的发展,保证惠普公司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正如惠普创始人之一的休利特自豪地说:“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创建了一家以高科技、高质量、好的管理闻名于世的公司。我希望在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能继续延续,这家公司的生命能继续延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用来指导企业发展的规律,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一种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指整个企业内部群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态势。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种高度概括,企业精神是企业整个员工对价值观念的共同认识,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企业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追求、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团队意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企业社会责任等。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明确的提出了企业精神,例如海尔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联想公司提出的:求实、进取、创新。北京同仁堂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精神: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企业精神能够将企业员工整合到一起,围绕企业发展的远景树立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组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企业精神是企业每个员工共享的,它吉利着企业员工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共同努力,因此企业精神在激励企业员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又被成为是“管理伦理”、“商业理论”、“经营伦理”或“经济伦理”,是关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和伦理的交叉性研究学科。企业伦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但是纵观国内外对其的定义,可以归纳总结为: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处理各方面利益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调整的对象是利益相关者;道德标准是企业制定伦理准则的基础;企业伦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在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企业伦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督促企业在发展中杜绝反人类、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是一致的,强调企业在发展中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和目标。
  企业伦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强化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人本主义。它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作为企业发展的背景。企业伦理强调的内容更加侧重于对物质基础背后人的思想和意识。这与企业社会责任观中强调的企业与外部各方面的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5)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贫困、劳资问题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导致了以上矛盾冲突不断,企业在市场中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为了增加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而逐渐开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之一管理理念。现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而呈现出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Thompson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西方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了很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定义是X学者阿尔奇.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整个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期望,是整个社会赋予企业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社会要求企业在市场的运营过程中,除了追求经济上的增长之外,企业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重视企业发展的伦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了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程。
  随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例如2009年联合国发布了《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这一契约的发布收到了社会契约理论的重大影响。社会契约理论是西方社会中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社会契约理论的形成与西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很重要的联系。

  3、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要研究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信息化内外部建设与企业文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温州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温州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为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1研究基础阶段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个阶段是文献调研阶段:
  本课题对目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三种,也就是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两个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笔者主要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料。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支持,例如Elsevier Science Direct Pro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EBSCOhost,Proquest以及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同时还通过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和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获得了文献资料。丰富的网络资源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对于一些相对较早的文献本课题主要通过北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等途径进行了搜索和整理分析。
  本课题对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筛选以及选取,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假设。
  第二个阶段是样本选择阶段:
  调查问卷确定之后,本研究要求样本企业是温州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包括加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各种企业调查对象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例如问卷填写者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公司的信息化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的关的内容十分了解,同时参加过企业文化或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填写者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的一线员工。本课题的调查对象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详见下表3.1、表3.2)。
  表3.1被调查企业列表及问卷回收情况(表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制造业、食品企业和第三产业)
  被调查企业问卷发放数问卷回收数量问卷回收比率
  A1 40 33 82.50%
  A2 30 24 80.00%
  A3 40 40 100.00%
  A4 15 12 80.00%
  B5 15 10 66.67%
  B6 5 3 60.00%
  B7 5 3 60.00%
  B8 5 2 40.00%
  C9 20 14 70.00%
  C10 5 2 40.00%
  C11 10 10 100.00%
  C12 20 12 60.00%
  总计210 165 78.57%
  本文分别选取工业制造业、食品企业和第三产业各四家,总共12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而工业企业是问卷发放最为集中供暖的企业,同时工业企业中发放的问卷,问卷回收率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讲比较高。
  表3-2:受访者基本情况分布
  受访者背景人数占所有回收问卷的百分比
  所在部门管理部门31 18.79%
  研发部门68 41.21%
  生产部门33 20.00%
  销售部门18 10.91%
  其他15 9.09%
  职务高层管理人员17 10.30%
  职能部门经理87 52.73%
  研发技术人员46 27.88%
  其他15 9.09%
  从表3-2中可以看出,研发部门是本文研究中问卷发放的主要部门,其比例达到了41.21%,其他依次为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和其他部门,其占据的比例依次为20.00%、18.79%、10.91%和9.09%。从职务分布情况来看,职能部门经理是主要的调查对象,其比例达到了52.73%,其他依次为研究技术人员、高层管理和其他人员,其比例分别达到了27.88%、10.30%和9.09%。
  第三个阶段是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收集是实证性研究中的表要条件,直接决定了研究中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课题在数据收集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控制措施:
  (1)问卷的发放途径
  企业实地调研阶段,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利用参观、访谈等形式了解温州中小企业中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模型和调查问卷。在问卷你的发放方面,主要利用笔者实地发放、研究团队发放以及网络发放三种形式。对于调查中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部门,主要采用笔者实地发放的形式来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这种方式能够在较高的程度上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团队对学术动态十分了解,因此通过学术团队发放调查问卷也能够较好的收集到真实性的数据。而对于无法实地进行调研的企业,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来收集相关的调查数据。在调查人的选择方面,主要是研究团队推荐,行业内已建立关系的亲朋好友介绍等多种方式取得被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进而实现邮件的发送。
  (2)问卷发放方式
  在问卷的发放方面,本课题首先进行了试调研,通过收集到的一级进行了对问卷的修改,同时在问卷的设计和修改方面,征求了相关的专家和人员。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大规模的问卷发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团队已经相关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审核,针对相关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发放。
  (3)问卷过程控制
  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被调查者因为对其中的内容的误解而产生的误差和误判,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被调查人员填写问卷的严肃态度。在电子邮件问卷的控制方面,笔者结合电子邮件和电话督促的方式,实现了问卷的快速回收。通过这些措施的控制,保障了问卷所取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质量。

  3.2调查问卷设计与基本数据分析

  3.2.1问卷设计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文化之间的促进发展进行了进行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全方位的研究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和谐文化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是识别出对于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层面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的全体人员进行的,因此在问卷的设计中,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大量的文献研究。对于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课题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大量的借鉴了相关的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的设计。
  (2)与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笔者在进行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对相关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征求到了大量的企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
  (3)学术团队的内部交流与讨论。本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团队在问卷的设计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作者根据团队成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同时在问卷的修改过程中,大量听取了导师以及研究团队中各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第一部分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部分主要是对基本信息进行的调查,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规模、人员数量、企业发展年限以及被调查者的相关基本信息和工作信息,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之间关系的评价指标设计
  这部分是整个问卷的主体和核心。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却由于各个公司的不同导致其有所差距,因此本课题在研究两者关系的过程中,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因变量,将企业文化发展作为自变量,研究企业文化各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纬度。主要有: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念、企业伦理道德、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精神5个方面,总共设计了31条具体的因素。其中企业哲学维度主要包括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和对人的管理哲学两个层面共6个问题;企业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企业研发和企业投入两个层面共3个问题;企业精神主要包括企业学习、企业创新和企业团队意识三个层面共9个问题;企业伦理主要包括对企业员工和对社会两个层面共5个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主要包括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企业对社会以及企业对环境三个层面共8个问题。
  表3.3:指标测量问卷设计
  维度层面具体问题描述
  企业哲学对事的管理1、我认为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发展制度;
  2、我认为我们公司在经营流程中充分利用了信息化设备和技术;
  3、我认为我们公司在事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内外部的信息;
  对人的管理1、我认为我们公司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2、我认为人才在我们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我认为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潜能的挖掘十分到位。
  企业价值观念信息化投入1、我认为我们公司在信息化研发投入方面十分到位;
  2、我认为我们公司信息化建设投入与公司发展的战略一致;
  信息化产出1、我认为我们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效益;
  企业精神
  企业学习1、我认为我们公司在发展中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我认为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3、我认为我们公司已经建立了终身学习的条件。
  企业创新1、我认为我们公司十分重视企业创新;
  2、我认为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公司企业精神的一部分;
  3、我认为企业创新对公司的信息化以及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团队意识1、我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团队;
  2、我们公司团队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3、团队意识在我国公司表现的十分突出。
  企业伦理对员工1、我们公司始终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重视对员工的责任;
  2、我们公司始终坚持将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社会1、我们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伦理道德;
  2、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对对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3、我们公司的在战略层面上制定了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1、我们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对公司股东负责;
  2、我们公司在发展中始终按照合作者制定的契约履行相关的义务;
  3、我们公司在发展中不会以不正当的形式对竞争中造成损害。
  社会慈善1、我们公司在决策中始终会考虑到社区的因素;
  2、我们公司在发展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
  环境1、我们公司在发展中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2、我们公司在发展中始终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3、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充足的工作。
  本课题在指标打分方面主要采用了5级打分,从1到5五个级别分别来表示调查描述性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从5-1分别表示:非常符合、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和不符合,从1-5表示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以及文化发展对企业和谐发展的促进在逐渐的加强。
  第三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判指标体系
  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之前的研究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内部信息化和外部信息化两个维度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测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指标的打分方面同样采用5级打分法,从5-1分别表示:非常符合、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符合。
  本课题问卷结构的设计上,集合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基于李克特量表法对本课题的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了设计。也就是说通过一组对某种看法或者观点的描述,要求问卷的填写者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每一个问题作出潘盾,然后将所有调查者的判读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筛选和分析,进而得到了研究成果。

  3.2.2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针对温州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到了本文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4:数据统计(不同纬度平均得分)
  企业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社会责任
  行业A(工业)3.84 3.87 4.11 3.58 3.79
  B(食品)4.02 3.07 3.78 3.83 4.73
  C(服务)3.05 2.45 3.01 3.01 3.74
  所在部门管理4.23 3.75 4.11 4.25 4.11
  研发3.12 3.89 4.02 3.12 3.09
  生产3.89 3.23 3.15 3.05 3.48
  销售3.78 3.01 3.26 3.09 3.66
  其他3.23 3.12 3.56 3.73 3.68
  职务高层管理4.56 3.89 4.23 4.36 4.12
  部门经理4.09 3.23 4.51 4.01 3.19
  研发人员3.24 3.89 3.10 3.88 3.52
  其他3.34 3.17 3.72 3.62 3.7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职务的被调查人员填写问卷所得到的平均数有所差异,对于企业哲学来讲,食品企业以及工业企业的得分较高,这说明工业企业和食品企业对人和事的管理相对于服务业来讲较好,这也是其关注的焦点。企业管理部门在企业哲学方面的得分较高,这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相一致,也就是说企业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是进行对人和事的管理。而从职务方面来看,高层管理和部门经理的得分较高,这也与不同职务对应的不同职责相互一致。
  工业企业在价值观念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工业企业对企业创新投入关注的较多,在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领先于食品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从部门来看,研发和生产部门的得分相对较高,这说明研发部门以及生产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情况比较了解。从职务来讲,研发人员的得分较高,说明研发人员不仅仅了解企业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对本企业的投入产出的满意度比其他职务的员工高。
  从企业精神的纬度来看,工业企业,企业管理部门,研发部门,高层管理在这方面的得分平均数相对比较高,这说明这类型的企业,企业中的这些部门以及处于这些职务的工作员对企业的创新、团队意识等相对比较满意。
  从企业伦理来看,三个不同的行业在其得分上面没有很大的差异。企业管理部门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平均得分相对较高。高层管理在这一项中的得分相对较高,这说明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认为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员工的成长,注重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从企业社会责任来看,食品类企业的得分较高,可能的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社会主要关注的焦点,使得食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同样可能迫于社会压力,必须十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3.3研究假设

  3.3.1企业哲学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哲学主要就是企业对人和对事的管理哲学两个方面。企业对事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的一套方法和理念,被称为是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企业对事的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事的管理,本课题提出以下的假设:
  H1a: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H1b: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脱离不了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不管是进行内部信息化建设还是进行外部信息化建设,其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企业对人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本课题在研究中提出以下的假设:
  H1c: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H1d: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3.3.2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化范畴,而这些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类型中只有那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正向价值的文化类型才能够最终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方面的体现,是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具体化。企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在市场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就主要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情况和信息化建设的产出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对企业信息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H2a: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2b: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信息化投入的产出也就是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和人力之后所取得的效果,企业信息化产出的大小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的假设:
  H2c:企业信息化产出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2d:企业信息化产出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3.3.3企业精神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学习信息化的相关先进技术,通过内部技术的积累以及对外部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且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的假设:
  H3a:企业学习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3b:企业学习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情况,形成的搜索、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创造、保护等过个层面的信息技术,通过学习行为实现这些信息技术,进而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创新性信息化建设,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因此精神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的假设:
  H3c:企业创新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3d:企业创新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一个具有较好团队文化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必将会对企业的信息化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假设:
  H3e:企业团队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3f:企业团队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3.3.4企业伦理与企业信息化间的关系
  企业伦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但是纵观国内外对其的定义,可以归纳总结为: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处理各方面利益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调整的对象是利益相关者;道德标准是企业制定伦理准则的基础;企业伦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在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对企业员工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责任,也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假设:
  H4a:企业对员工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4b:企业对员工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伦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督促企业在发展中杜绝反人类、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企业伦理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强调企业在发展中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和目标。这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具有间接的影响,企业对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对企业外部信息建设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假设:
  H4c:企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4d:企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3.3.5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信息化间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就是与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联系的、互相之间具有利于的群体、组织或者个人。企业与其相关的利益者群体之间是相互互动和交织影响的。”[[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崔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煌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国内外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多种多样,同时利益相关者也存在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之分。企业的一级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股东、企业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等。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企业就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假设:
  H5a: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5b: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而掠夺式的发展在掠夺了公共资源的同时挤兑了了其他人的发展。因此企业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体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来看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大多属于自愿性质的,但是这种自愿性质的慈善责任也是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企业的信息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提出以下假设:
  H5c: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5d: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自工业革命开始,企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期,物质财富的快速增加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繁荣昌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沙尘暴、放射排泄物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保持快速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有效的保护环境成为当代社会企业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本课题提出以下的假设:
  H5e: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H5f: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3.4数据分析方法

  本课题根据建立的模型,采取SEM的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在本课题提出的模型中,由于因变量和自标量都属于主观方面的度量,因此在研究中很难实现对其的直接测算。同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为传统的统计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在单一的变量对应关系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多变量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数理分析,其结果误差较大,效果不理想。
  结构方程模型有效的整合了统计分析学中的两大主流技术: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一般用于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解释一个或多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复杂的因果或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功能允许研究者先提出若干完整的理论模型,然后再透过特定的估计程序,产生各项参数的估计值,进而检验理论模型的整体适应性以及在不同模型之间进行比较。利用假设模型进行统计检证的优点,大大改善了传统路径分析对多组回归方程进行同时估计的限制,也提高了分析的应用广度。在研究吸收机制的影响因素运用了管理学中对于难于定量研究的问题常使用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这种结构也被称为是协方差结构模型,同时也可以将其叫做线性结构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对复杂的现象通统计分析的理论模式进行分析,让后将其与实际的问题进行连接,从而在理论模型的统计分析中解决实际的问题。SEM模型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是线性模型的一种扩展模型,……这种模型主要是用来研究那些在实际中不可以实现直接测量的问题,通过理论中可测变量与不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可测变量来推到不可测变量的一种方法。
  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是其基本的两种形式.前者可以实现观测指标与潜在变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后者主要是用来求解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计算的过程中,将不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记为潜在变量或者是隐变量。而在计算中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被称为是观测变量或者是显变量。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相关的理论建立关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通过实际的测量求解出关系模型中可观测变量的值,组成方差矩阵。然后对设想的模型与基本的矩阵进行拟合程度的检验,如果拟合程度较好,就说明模型能够满足求解的需求,如果拟合程度较差,那么就表明需要重新进行对模型进行修修正。
  结构方程模型的计算主要的步骤由:模型的设立和建立,主要是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建设;进行模型的识别,在模型识别中药遵循自由参数要小于观察数据的方差和协方差总数;进行模型估计,在模型中假设模型中的差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参数函数的集合,通过估计来实现亚根本协方差与整个模型协方差之间的差异性,然后分别将两者的方差协方差最为残差。一般来讲,在模型估计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最大似然法(ML)、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就能够实现对模型的估计;模型的评价,根据X2检验、拟合优度指数(GFI)、均方根残差(RMR)等测量指标评估所提出的模型拟合样本数据的程度;根据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模型的修正,如果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时,就需要进行修正。
  结构方程模型已经发展出了多种较为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常见的有LISREL、Amos、EQS、Mplus等。本研究采用Small Waters公司出版的LISREL8.7软件实现模型的验证过程。LISREL系列软件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简单易用,能够轻松地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快速创建模型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原因。它可以综合实现路径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更进一步。其分析的核心在与拟合程度,也就是说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否与统计分析的出来的结果拟合,并且考虑这种拟合程度。如果具有很好的拟合程度,那么就说明模型参数估计才有意义。
  表3.5 KMO and Bartlett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结果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0.682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Chi-Square 149.281
  df 15
  Sig.0.000
  从表3.3 KMO and Bartlett检验结果来看,其结果为0.682,一般来讲,其值大于0,6就可以进行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这说明本文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完全可以满足本文研究的要求,可以进行跟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表3.6企业信息化测定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题项均值方差样本数
  识别信息4.4737 0.62305 190
  整理分类4.2053 0.69387 190
  快速理解4.5368 0.47555 190
  融合新旧4.5079 0.55271 190
  信息吸收4.3025 0.58923 190
  有效运用4.2896 0.59345 190
  对企业信息化测定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项治疗的平均值都在4.2到4.6之间,其方差均在0.5到0.6之间,说明这些指标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比较平均。
  表3.7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初始特征值抽取后的特征值
  总计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总计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1 0.818 38.418 38.418 0.818 38.418 38.418
  2 0.379 17.810 56.228 0.379 17.810 56.228
  3 0.337 15.825 72.053 0.337 15.825 72.053
  4 0.279 13.085 85.138 0.279 13.085 85.138
  5 0.179 8.418 93.556 0.179 8.418 93.556
  6 0.137 6.444 100.000 0.137 6.444 100.000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因子进行抽取之后,各项因子对企业信息化的贡献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因子1的贡献率达到了38.418,而因子6的贡献率仅仅为6.444。
  同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的五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分别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得到五个KMO检验值,如下表3.8所示。
  表3.8潜变量KMO检验结果
  潜变量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企业哲学0.641
  企业价值观念0.650
  企业精神0.658
  企业伦理0.645
  企业社会责任0.649
  可见KMO值均大于0.6,即数据整体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指标的效度是指测量指标的有效性,即能够多大程度上有效地表示所需表达的含义。通过计算给出建构效度相关的数值分析结果,参见下表6.12。
  表3.7潜变量因子分析结果
  潜变量观测变量因子载荷系数t值
  企业哲学对事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0.44
  0.65 2.93
  2.91
  企业价值观念信息化投入
  信息化产出0.53
  0.54 5.80
  4.59
  企业精神企业学习
  企业创新
  团队意识0.55
  0.45
  0.52 2.95
  8.88
  14.05
  企业伦理对员工
  对社会0.59
  0.58 10.49
  11.84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社会
  环境0.57
  0.55
  0.75 12.13
  19.64
  6.41
  企业内部信息化识别信息
  整理分类0.81
  0.93 3.68
  10.81
  企业外部信息化信息吸收
  有效运用0.62
  0.57 7.18
  6.02
  通过对标准因子载荷情况效度的检验和严重,可以看出,本课题研究中18个观测变量的这一值的系数都在0.44~0.93之间,对应的t值在2.91~19.64之间,这表明研究结构在0.01的置信水平之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因子载荷超过0.4,那么就可以认为观测变量的内效度较好,验证的结果是,各观测变量因子负荷系数均高于0.4,同时这些载荷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保留这些选项。

  3.5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

  3.5.1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在模型构建中,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及检验的结果,去掉了影响不明显的因素,保留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因素,得到了以下的模型。
  图3-1结构模型
  3.5.2结构方程模型路劲系数检验:
  表3.8检验路劲
  路径系数T P
  外部信息化<—对事的管理.679 0.768***
  内部信息化<—对事的管理.593 1.456***
  外部信息化<—对人的管理.506 2.439***
  内部信息化<—对人的管理.665 2.003***
  外部信息化<—信息化投入-.419.707—
  内部信息化<—信息化投入.24.004***
  外部信息化<—信息化产出.543.018***
  内部信息化<—信息化产出.612 1.151***
  外部信息化<—企业学习精神-.394.424—-
  内部信息化<—企业学习精神.708.810***
  外部信息化<—企业创新精神.587 1.296***
  内部信息化<—企业创新精神.679 0.768***
  外部信息化<—企业团队精神.593 1.456***
  内部信息化<—企业团队精神.506 2.439***
  外部信息化<—对人的伦理.665 2.003***
  内部信息化<—对人的伦理.419.707—
  外部信息化<—对社会的伦理.24.004***
  内部信息化<—对社会的伦理.543.018***
  外部信息化<—利益相关者责任-.612 1.151—
  内部信息化<—利益相关者责任.394.424—-
  外部信息化<—社会慈善责任.708.810***
  内部信息化<—社会慈善责任.587 1.296—
  外部信息化<—对环境责任.708.810—
  内部信息化<—对环境责任.587 1.296—
  上表中,系数为正数的表明结构方程中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为正影响,而系数为负值的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负影响,p值在0.05之内的表明影响具效果较为显著,而大于0.05的表明两者之间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性,根据上表路劲检验系数,就可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通过检验路劲之后,对本文研究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9建设检验结果
  假设是否成立
  H1a: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是
  H1b: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是
  H1c: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是
  H1d: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是
  H2a: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2b: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2c:企业信息化产出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2d:企业信息化产出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3a:企业学习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3b:企业学习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3c:企业创新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3d:企业创新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3e:企业团队精神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3f:企业团队精神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4a:企业对员工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4b:企业对员工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4c:企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4d:企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5a: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
  H5b: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5c: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5d: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是
  H5e: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H5f: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否
  (1)企业哲学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哲学对企业内部信息建设和企业外部信息建设都有显著正影响,验证了本户的文研究假设观点。企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企业外部信息建设之间存在很大关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对事和对人的管理,那么就说企业具有较好的企业哲学,那么就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对事的管理哲学能够促进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市场的反应,积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而企业对人的管理哲学则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进而加快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信息化的建设。
  (2)企业价值观念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企业内部信息建设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那么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对内部信息的识别,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信息的快速理解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这与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一致。但是通过本课题的分析发现,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之间并没有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偏差造成的。但是企业要实现外部信息化的建设,那么就必须加快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企业内部化信息建设的发展,促进企业外部信息化的建设。
  (3)企业精神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企业员工的学习、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成员的团队意识等企业精神文化对企业内部信息建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企业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为基础的。如果企业员工的学习欲望较强、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企业员工吸收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建设效果就会明显的增强。同时,如果企业能够积极的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那么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就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企业的各种支持制度以及开放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创新的快速发展,那么就能够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能够容忍员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失败,重视外部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同时具有较高的外部导向思维,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较好的发展和效果。通过这些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和激烈企业员工积极进行先进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吸收和转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精神文化因素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企业精神文化因素在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仅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但是内部信息建设对企业市场决策和市场变化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十分突出,因此企业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建设,将两者融合起来,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就需要企业建立较好的精神文化,促进企业员工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把握,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外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企业伦理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括企业对外部信息的吸收和企业对外部信息的利用,是组成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内部信息化建设和外部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更强调企业通过外部信息化渠道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吸收和利用企业外部的信息,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企业如何识别和获取外部信息,将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相互融入是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则,合理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和吸收,如果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就是企业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与市场化发展吻合,那么企业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外部信息化的建设,企业炉里道德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的渠道,能够对企业外部信息的获取和外部信息的利用更加方便,。畅通的渠道使得企业研发人员更加频繁的与外部知识信息源进行交流,增强了合作人员的信任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外部信息吸收能力,这些都说明了企业道德伦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外部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并没有与企业外部信息化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影响,企业对社会的伦理也没有对企业内部信息化产生正面的影响,这与相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导致其的原因是问卷调查或者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建设的缺失。
  (5)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检验结果显示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因此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验证。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提高了社会效益的同时,加速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外学者的这些研究都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提供了事实依据。虽然也有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支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促进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在这种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能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专利权,对于企业实际的吸收能力会产生很大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温州中小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对企业外部信息化的建设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这也与温州中小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的不足有着之间的关系。
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的研究

  4、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4.1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划分标准由xxxx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号称“市场经济发祥地”的温州目前共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温州的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陶瓷制品在国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温州制造的崛起就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些曾经红红火火的制造企业,随着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锐减,可以说现在的日子不再象以前好过了。
  温州外向型依赖程度达50%,70%温州中小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出口。9月份之后,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对温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广交会上,温州订单减少了,出口订单下降给企业带来压力,如当地眼镜行业的太阳镜几乎很难生存。原来契约观念强的欧美各国商人开始结算拖延,不履约和不完全履约增加了,爽约达5%至10%,很多企业产生信任危机。现在一些企业,一怕没有订单,二怕有了订单“老外要赖账”。

  4.2温州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4.2.1X企业案例分析

  温州X企业是一家中等偏大规模的电子企业,目前公司在职人员1500多人,其从事电子产业已经有1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的业务额是为建筑行业提供相关的电子配件业务,在2012的销售额达到了8000万元。
  X公司在2009年开始了ERP业务的建设。ERP作为一种蕴含众多先进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II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也就随之产生。
  X公司对财务ERP系统的建立和升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对资金集中管理却还在采用分散式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即只是通过各家金融机构现有的网上银行系统来对资金实施监控,而且对资金管理的范围较为狭隘,只是包含资金的归集和下拨。在此之后X公司建立了DBMS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它是由数据库厂商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软件,能够实现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运行管理以及数据库建立和维护四大主要功能[9]。人们日常直接使用的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它必须提供相关工具帮助用户建立、访问、管理和维护数据信息。
  公司针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企业员工进行了ERP业务和DBMS管理系统的业务培训。在培训期间,员工们还被告知:公司将设立一项基于团队合作的绩效奖金,以奖励给那些最成功使
  用新系统的人。为了更进一步地激励员工,公司邀请员工们参加改善系统的思想交流会,而且员工们的好的想法会被公司立即采纳加入到员工们所在部门的系统中去。
  公司针对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信息装备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公司针对这一战略目标,多次在企业内部针对企业员工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公司员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同时促进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公司资金管理系统中的使用,使得内部网上结算成为可能,没有中间环节和时间间隔,不产生在途资金,划转效率高,公司内部成员在不同经营范围和地域范围内存在的内部交易能有效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同时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配套设置的一些激励措施等相关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司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匹配发展,对于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2.2Y企业案例分析

  Y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职工人数为800多人,其主要的业务是为一家制造企业,其主要的业务集中在大型机器配件的制造。公司从2008年以来,投入产出比起伏不定,但是相对来讲资源消耗的比例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流程的控制,实现了少投入多产多的目的,而近年来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使得投入产出比一直较高,由于改进企业流程的结果,使得改企业的资源消耗大大降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现代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因此企业要想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流程的再造。
  企业制造生产流程是其中的关键流程,Y企业生产流程是企业整体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Y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式的生产制造流程,这位Y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Y企业流程来看,精密的生产流程为企业ERP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企业生产链条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料供应、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Y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生产链条,这位其他各个环节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企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4-1Y企业生产流程
  企业在引进信息化生产流程业务再造的过程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同时为了促进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和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企业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培养:一方面,企业针对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内容,对企业生产业务流程节点上的员工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同时为了激励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公式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措施,鼓励那些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公司根据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对企业员工进行了文化培训。
  我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以及社会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各方面之间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虽然在我国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其认识远远没有上升到“碳”道德我国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诚实和互信系统还没有养成。针对这种情况、Y公司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制定了“节约生产”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

  4.3文中中小企业在企业信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公司X和Y的案例研究中可以看出,温州中小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同时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制定了相关的企业文化。虽然这些措施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企业在信息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难看出,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形成两者的互动发展,其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更是我国多少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和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企业信息文化发展不规范,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温州地区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信息发展不平衡。举个例子,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的信息文化并不优秀,其中包括企业内的信息软件配置并不健全。据统计,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存在困难现象的占42%,业务流程实现集成化控制的则不到10%。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主要出于中级水平左右,信息化发展仍需要不断努力。
  在上述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中,对于中间品产生过程中出现的废料,其处理方式是直接将其排除在生产流程中去处理,其余在产成品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废料的处理方式同样采取的排除到生产流程之外,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产生了废料的浪费,同时会大量的增加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过,大大浪费了原材料资源。同时原材料的大量采购以及企业对废料没有进行循环使用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的大量增加。目前Y企业库存方式采用自有库存和外租库存结合的方式,其中自有库存占比为69%,而有31%的库存是外包的。Y企业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这就使得Y企业必须进行大量的生产,而大量的生产带来大批量的物资采购以及大批量废料的产生,如果不讲这些废料循环利用,那么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Y企业的库存成本,进而影响到Y企业整个运作的成本。

  4.3.2企业信息文化没有作为企业信息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的领导已经逐渐认识到建立信息文化对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这部分企业领导却没有将发展企业优秀的信息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且企业团队的结构并不合理。领导没有做好带头作用,弘扬企业信息文化,导致下层员工对企业信息文化的了解不深刻,甚至不明白信息文化的含义。

  4.3.3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匮乏

  根据相关统计发现,企业总体学历结构分布并不平衡,其中本科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不到5%,大专学历人数所占比重约占7.5%,中专学历或以下比例约占87.5%;企业管理人员约8.5%,工程技术人员约7.3%,信息技术人员则只占1.15%,其他专业人员则占83.05%;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中,博士和硕士只占不到6%,本科和大专则占总数的74%,大专以下学历则占20%。从该调查中可以显示,企业专业型人才比例并不高,信息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且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数量不多,这些方面都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以本课题Y案例为例,公司公司在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概念,并且确定了以“节约生产”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就需要一批即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Y公司其人力资源的构成主要分为第一类是自有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力军,这类人才以管理型人才为主要的岗位,基本是从企业一线生产线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类人才是企业在近年来通过高校或者其他市场上招聘的新进人才,Y公司在近年来招聘了大批电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第三类人才是高薪引进的各类工程高技术人才,是公司技术骨干,市公司发展的最关键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和循环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人才的引进没有引起Y公司的足够重视,导致其在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根据企业提出的“节约生产”的核心问题进行各个流程的设计和再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司在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

  4.4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课题在研究温州中小企业文化促进互进发展的影响因素时,主要采取了个案访谈和小组座谈的方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本课题通过座谈会和对个别企业管理者的访谈,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综合性的整理分析,发现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4.1政策因素

  温州市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温州市经济发展和温州市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温州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羊,针对温州市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对于文化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却是十分缺乏,这导致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产生脱节的现象。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主要如下:
  A1:“我们公司目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但是我觉得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与企业文化之间似乎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似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公司也没有针对这两者的和谐发展进行相关的培养。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类似于我国这些中小企业,如果没有政策的政策指引的话,对其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融合似乎并不关注,企业一线的员工也并不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所以的话我觉得政策的缺失还是做重要的因素之一吧”。
  A2:”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企业文化这些东西并不是很关注,虽然说我们也十分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是信息化建设来讲呢,因为企业要实现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相关的政策对信息化的建设也比较支持,再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比较直接明了的东西,而企业文化来讲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现在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好,企业都关系着怎么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利润,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不是很高。所以的话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两者融合起来,那么国家或者XX就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要不然中小企业本身就不懂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关系,如果XX不出台政策支持的话,就很难实现两者的促进和和谐的发展”。
  从以上的访谈内容来看,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了解。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中小企业的员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而有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关注也不是很重视。反而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迫于发展的压力,就不得不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因此从访谈结果可以得出,政策因素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以及和谐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4.2企业发展战略因素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的考量因素。目前温州中小企业中很多都确立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文化战略存在紧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对温州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十分重视,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或者是提出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就导致企业文化发展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脱节,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如下:
  B1:“总的来讲,获得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我们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是仅仅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那现在信息技术发展那么快,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我国公司从2006年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资金。相对来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能够为我国节省人工成本,同时对于我们企业的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而企业文化虽然在理论是十分重要,但是对公司的影响不是很突出,所以的话我们公司在2006年就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但是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从2012年才开始有所提及,但是也是仅限于开会的时候提提罢了,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很多。如果在信息化战略和文化战略两个方面进行选择的话,那我想我们公司肯定会选择在信息化的发展方面多投入资金了。所以我们公司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还是企业战略对其的不够重视,没有将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B2“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虽然在这两方面都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但是都比较简单。因为我国是制造业企业,所以我们的技术要求相对比较简单,企业规模也不大,所以对信息化建设也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那就更别提企业文化的建设了,更别说怎么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和和谐发展了。我从2008年开始来到这个公司之后,一直就做财务的工作,虽然我们也购买了一些系统软件,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更多的是人工的方法。可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对那些稍微大一点的企业会有所用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讲,我觉得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能并不适合。对于企业文化来讲,那么就更少了,基本上没有这些。”
  B3:“我们公司在温州制鞋业中属于佼佼者,我们主要是做外贸出口的,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依赖很高,从2004年以来公司就提出了‘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口号,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与信息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公司在发展战略过程中,虽然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建设都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两者在发展力度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着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从访谈中来看,温州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部分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仅是在口号方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基本没有进行相应的投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对于温州中小企业来讲,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温州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战略有所涉及,但是这些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并没有形成挂钩,导致信息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脱节。

  4.4.3企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企业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的内容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薪酬以及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人力资本,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进而保障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来支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优化企业资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将合适的人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对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研究中,企业所反映的影响因素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其相互促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C1:“做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对信息化的建设肯定是走在中小企业前面的。我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每年都会在一些大学专门招聘一些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我们也会根据企业的需要,从市场上招聘一些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总之来讲互联网企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对外部的信息十分了解,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提出了‘快速致胜’的企业文化,一些有关于企业文化的活动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的,一般来讲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进行的。据我的了解,目前温州的中小企业很少有专门的文化专员和文化建设人才,总的来讲还是发展比较好的,但是要说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有什么联系的,公司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说法。”
  C2:“我们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来讲,规模算是中等的,作为一家食品制造企业,我们根据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企业文化,那就是我国制造的食品要确保安全,也就是说食品安全就是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生产方面,信息化建设在我们企业还是比较重视的,公司也有专门的计算机人才,但是文化建设主要是公司高层那边的事情,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企业信息部门在做,财务部门也会涉及到信息化的建设,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可能不是很多。因此企业文化是针对全公司所有员工来讲的,而信息化建设的话主要是那几个部门,生产部门这边好像涉及的不是很多,生产部更多的是要贯彻企业提出的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吧,也就是跟企业文化走的更近一点,但是还是没有专门的文化建设和宣传人员。都是我们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公司做出的一些决策和提出的一些口号,相应的做一些相关的事情。作为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便是我们最大的企业文化了,但是公司并没有专门的人才去做这一块的工作。”
  在温州中小企业中,除了互联网企业之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在人才战略管理方面,没有重视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部分企业由于人才匮乏的原因导致其信息化发展不够理想。而企业文化专员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所为的文化专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这足以说明温州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的不足。人力资源规划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程度明显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规划在整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基本没有涉及到。

  4.4.4企业生产流程因素

  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组合,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决定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取决于价值链方面的竞争。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核心企业正是价值链上最有价值的链条,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处于核心链上下游的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核心企业通过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使得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受到很严重的挤压。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的促进发展,就是在企业每个环节中,利用信息化的相关技术,在每个生产环节践行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构建企业和谐的文化信息。
  D1:“我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业务流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个环节都规定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的紧密。虽然说每个流程中都要求很严格,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很频繁,但是却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企业文化,每个环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应该根据什么样的价值观来进行生产制造,不是很明确。”
  D2:“造成我们公司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建设不相匹配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注重每个生产流程,公司一直在提倡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但是在每个生产流程方面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配合还是显得十分欠缺,所以我们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个生产制造中,就必须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再造,这也是我们从2011年之后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视的环节。所以针对我们企业来讲,我们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事情,2012年我们对每个生产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相信我们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很好的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每个生产流程中来。”

  4.4.5企业信用体系的缺失

  企业信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内容之一,同时企业信用与企业道德伦理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等息息相关。而目前温州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信用体系的缺乏。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信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信用管理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中最为主要的微观主体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十分落后,这严重阻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信用管理体系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预算约束和制度约束缺失,导致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市场发生。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也进一步说明了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缺失对市场经济以及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
  温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例如应付账款的信息化建设中,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企业带来消极影响。应付账款在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如何通过应付账款的管理来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企业提高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否则,将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针对互联网企业应付账款的特点,企业对其进行管理,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就是如何保证企业应付账款的准确性,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和应付账款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因为通过对应付账款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是促进企业资金高效周转、维护供应商关系以及减少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
  E1:“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那企业在利用外部信息,实现外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由于供应商和经销商经常出现违背合同规定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即便是建立了外部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但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没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市场的发展中没有很好的践行对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没有按照企业伦理道德履行相关的责任,这就使得我们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违约的现象。按理来说,如果企业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网络,那么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但是如果有些企业不按照企业建立的文化进行或者的话,那么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的相互促进发展就很难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企业市场信用的不足。”
  E2:“传统财务管理存在先入为主的习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财务管理与其他业务之间形成独立的状况,公司过于注重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在实践中,公司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与公司生产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联系,例如与公司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环节都产生联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现金流,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务管理中各个模块之间的集成使得公司所有与财务管理有关的环节都能够在财务管理这一平台上得到共享,同时能够实现对各个业务的实时处理,同时信息化使得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十分容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压力,减轻公司财务管理的负担,公司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使得公司在各个业务和环节上得到了集成。”
  Rajan和Zingales(1998)指出,商业信用在上世纪90年代的X已经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占到总资产的比例达到额18%左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商业信用将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的形式,所占到资产总额的比重必将会快速的增加。而从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由于信用不足,导致企业的道德文化以及对竞争者和合作者的社会责任文化都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下去,那么即便是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体系,但是由于信用体系的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无法实现良好的发展。

  5、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的措施建议

  5.1宏观层面

  5.1.1国家、产业宏观政策

  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但是信息化必须在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系统中进行运营。XX部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角色。我国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XX部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弥补市场失灵、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建立三大功能,因此在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中XX部门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XX部门在中小企业信息文化发簪的推行过程中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积极规范我国中小企业息化的的发展方向,依靠合理的政策这一手段保证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发展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前进。XX部门在制定有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时,要本着维护中小企业争产运转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体系,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提供可是可行的依据,这也就是说XX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发展,保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温州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2.2构建市场信用体系

  我国企业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要促进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而这也是XX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国立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里,体现了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虽然我国发行对于欺诈行为等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法律的约束力还是不够,使得我国社会上各种失信的行为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通过行业协会来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成为十分必要的手段和途径。从2006年,我国XX协同多个行业协会开始进行企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对于促进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1年,我国总共评出AAA信用企业多达3000多家。XX部门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推动企业诚信的建设:第一,加强对企业诚信的宣传;第二,大幅度扩大企业诚信建设的范围和力度;第三,规范行业信用建设;第四,推动授信激励机制的建设。
  虽然我国XX部门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要实现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那么无疑会对我国目前信用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就要求XX部门在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5.2.3积极搭建企业信息文化交流平台

  搭建建企业之间信息文化交流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实现信息之间的传递。要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文化,不仅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还要求企业彼此之间实现互相交流、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并及时引进外界的技术和经验。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信息自由流动、传递、交流的原则,从而实现企业员工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与外界交流,让企业信息文化建设更容易开展。
  (1)搭建中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是随着跨国企业大量进驻中国以来才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实力的不足,很难实现与国外企业之间就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交流,因此XX部门在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平台。2005年9月,由欧洲企业信息化协会、中国国际技术交流中心、《WTO经济导刊》杂志社等多个部门组织召开的“2005年中欧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这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欧洲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次碰撞。XX部门组织召开此次国际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在企业信息化的履行中积极与欧洲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为中外企业信息化的合作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因此要促进文中中小企业信息化和文化的促进发展,就需要为中小企业搭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和文化发展中积极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做法,加快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文化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温州中小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
  (2)搭建国内企业交流平台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央XX部门为了探索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在2006年我国在广州召开了“企业与社会双赢之路”为主体的中国企业信息化论坛,我国企业代表就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并且交流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11月,中国劳动力学会在深证就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企业信息化举行了论坛,在论坛中各界代表交流探讨了企业信息化与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等议题。

  5.2.4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和企业文化宣传机制

  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领导人员必须要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价值、行为等,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落实规章制度,将信息文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发展相结合,从根本上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重视信息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机构、对企业信息活动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传递工作。只有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文化发展,做好信息文化方面的建设,企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中小企业在利用多元化媒体进行企业文化推行的过程中,除了让公众明确企业文化的相关内涵和内容之外,同时还需要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对企业履行企业文化的实践和行为进行监督,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媒体的出现为社会公众监督企业文化的履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企业年报、企业杂志等多渠道进行企业文化的推广和宣传。根据市场和公众对企业文化信息的需求,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企业文化推广和宣传的渠道,让社会公众更多的参与到对企业文化的评价和监督中来。同时中小企业在建立完善的推广和宣传渠道的同时,要确保这些渠道对企业文化报道的全面性。

  5.2微观层面

  5.2.1企业管理组织再造

  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发展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仅要建立专门的发展组织,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也就是统筹性的建立企业管理组织,对企业管理组织进行再造。企业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重视信息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机构、对企业信息活动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传递工作。只有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文化发展,做好信息文化方面的建假,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再造。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改变了原来层级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上下级组织和领导者之间的纵向联系方式,平级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方式以及组织体与外部各方面的联系方式等。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扩大管理幅度。项目成本控制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湘华配合,信息的快速化传递。
  图5-1中小企业管理组织再造

  5.2.2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20世纪80年代源于X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上世纪90年代,迈克尔·哈默教授(Hammer)和相关的合作者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Automate,But Obliterat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PR的概念: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的思考之后,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的彻底的重建,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从而最大限度的以适应顾客(Customer),适应竞争(Competition)、适应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欧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业务流程再造的邹形,业务流程再造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成熟,被广泛的应用于欧盟企业和XX的管理中,为企业和XX的管理带了新的理念,这标志着业务流程再造的诞生。
  哈默在《企业再造》中提到,企业再造不是自动化的,而是“重新开始”,哈默认为企业再造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是对现有结构的一种变革。哈默在以后的著作中,对BPR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哈默提到,BPR提倡的是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化企业,而不是核心的传统企业。
  上世纪80年代,西方XX展开了轰轰烈烈的XX改革运动,在这一轮的XX改革中,西方XX在受到科学技术进步和先进思想的影响,流程再造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在西方XX改革中开始广为流传。以社会公众为导向的XX改革运动中,XX流程再造成为其主要特点。XX流程再造是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流程再造的运用和借鉴,并在这一轮的XX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业务流程再造在国内的研究最初比较基础化,大多集中研究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基础的理论,得出业务流程再造的根本设计与再创新是再造的核心,而不是传统的渐变式改革。随着业务流程的传播,我国学者开始对业务流程再造的起源、发展、管理思想等开始进行研究,并开始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证性研究,我国学者对流程再造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以Y企业为例,在分析了Y企业现有生产业务流程之后,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现状,保留企业原生产业务流程优点之后,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改进企业生产流程中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不符的流程,促进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具体的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5-2Y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图
  1)核心流程甄别
  流程再造的关键就是对核心流程的控制,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流程的再造关就是对生产流程进行成本控制,这是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流程再造的核心流程,核心流程的甄别如下图所示:
  图5-3下企业生产核心流程的选择
  Y企业是一家研发制造企业,在核心流程的选择上,要根据ABC成本作为依据,控制其生产成本,具体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Y
  N
  Y
  N
  图5-4核心流程甄选步骤
  (2)废料处理流程
  废料处理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一环,再生产流程中每个流程节点都会产生废料,在对废料进行处理之后,对部分可循环利用的废料返回到前面流程可以大量节省资源的投入量,废料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5-5废料处理流程图
  (3)能量收集流程
  循环经济理论的构成中,能量循环理论是循环经济发展中最为依赖的理论之一,Y企业如果能够实现能量流程的再造,那么就能够大量减少煤炭能能源支持资源的投入,同时有利于大量废气排入大气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基于循环经济下能量流程再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流程再造的是一如如下图所示:
  图5-6能量收集系统
  从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中来看,业务流程的成功几率比较小,而从业务流程再造的失败案例来看,业务流程中人员的配置如果不能够恰到好处,那么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在Y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要合理分配人员,将合适的人员安置到合适的位置,提升各个业务流程节点的业务水平,促进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产业务程再造是对传统的税务流程中不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流程进行彻底再造的持续性、动态的项目,这将对传统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新的管理理念的冲击下,一些员工将对此产生抗拒的心理,工作中势必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情况,一部分员工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达不到业务流程再造对参与者的要求,特别是在计算机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在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之前,有必要对部分员工进行强化训练,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他们的理念和综合素质,尤其要对他们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水平,这是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所在,Y企业生产业务流流程再造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Y企业工作人员的态度,他们对新管理思想的认知程度和积极性是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企业生产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不至于夭折,才能提升Y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优化,保障企业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5.2.3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温州的一些家族企业来讲,进行定期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能提高员工的信息文化水平,还能够提升对企业的好感度,增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传递。第一,企业可以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专业的兴起,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有计划地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信息专业实习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企业的信息文化建设中去。第二,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发展。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并加大对信息活动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将信息文化与物质相结合,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促进发展。第三,将强对企业信息化成本控制人才的培养,确保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和文化发展方面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
  企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必要的时候从外部引入高技术人才,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信息化人才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同时企业还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建设专员,确保企业在信息化和文化建设中有足够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来实现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文化互促、和谐发展。温州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将信息化人才和文化建设人才作为企业人才管理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对企业人员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培训,必须从理论、职业素养和业务知识三个方面进行培训。理论方面,要加强对企业项目成本控制部门人员项目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让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人员掌握大量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方法,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人员除了要掌握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其他科学理论知识,例如法律、管理和统计等知识。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项目成本控制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项目成本控制部门的相关职业规范,要通过培训,提高企业项目成本控制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在工作中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业务知识方面,项目成本控制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对授信政策以及授信额度的把我,同事需要懂得如何对客户的信用现状和信用风险作出合理的预测,这就对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人员提高了较高的要求,求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人员掌握大量的、综合性的业务知识。

  5.2.4企业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整体规划

  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的带头人,也是企业价值观、文化发展方向的领路人。由于在企业中的地位较为特殊,因此,他们的决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决策人员,必须要立足于长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并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文化。
  此外,企业的领导人员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从而能够起着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信息文化建设当中去。领导人员还要多吸引信息专业人才,不断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和文化的互促、和谐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以领导为带头的企业信息文化发展组织。信息文化部门的经理需要直接对公司最高领导负责,也就是需要对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董事会负责对信息文化部门的总体监控。公司直接负责信息文化部门的领导,需要同时兼顾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领导工作,这样就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进而促进公司信信息文化建设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一般而言是由公司总经理兼任信息文化部门的经理,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信息文化部门制定的信用管理制度在财务部和业务的实践。公司信息文化部门组织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5-7中小企业信息文化发展组织框架图
  公司在专门的信息文化部门的设置上,首先需要设置一名xxxx,一般是由公司董事长担任,在其下面设置多名委员,共同组成信息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兼任信息文化部门的经理,同时负责公司财务部门、信息文化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并且协调三个部门之间进行沟通配合,共同完成企业信息文化管理。信息文化管理委员会主要是从整体上,从宏观的角度对公司信息文化管理进行指导,信息文化管理委员会可以赋予信息文化管理经理一定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实现对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企业信息化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信息文化管理经理主要是组织公司信息文化部门进行相关的业务,协调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完成相关的职责。信息文化建设,经理要负责起草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条例规定,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和检查,信息文化委员会授权的范围内实行授权决策,及时向信息文化管理委员会报告公司信息文化管理的状况,组织信息文化部门或者其他相关的部门参加有关的培训。
  信息文化部门需要安排具体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信息文化部门人员根据信用管理经理制定的相关制度,进行具体的操作。负责一般交易的操作,对于较为特殊的交易,要及时向总经理报告。同时信息管理人员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积极跟财务部和业务部人员进行沟通,紧密配合,收集市场和客户的相关信息。
  课题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温州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下,必须要懂得弘扬优秀的企业信息文化,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到优秀的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及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温州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温州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温州中小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为了加快温州中小企业的技术转型和产业能力提升,就必须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收效甚微,甚至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不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或者忽视建设与实施信息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文中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通过对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进而分析影响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互促互进、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本课题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的结论: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外部信息化建设,这两个方面与企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五个维度之间都存在联系。本课题通过对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研究表明,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念对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最为全面,其影响也最为显著,其他三个维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企业外部信息建设或者企业内部信息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温州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的互促、和谐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
  2.温州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促进中存在不足
  从对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中得出,温州中小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大部分已经积极开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企业信息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企业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以及企业信息文化发展方向的不明确。而通过访谈得到,影响企业信息化和文化互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发展战略因素、企业复合型人才因素、企业流程因素以及信用体系等因素。因此温州中小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3.加快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的措施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结果,根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信息化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促进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的策略建议。本课题组认为要加强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就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来讲,XX部门要制定促进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积极构建我国市场信用体系;积极为温州中小企业搭建国内外信息文化和谐发展的交流平台;中小企业要制定相关的发展制度,积极在社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推广企业文化。从微观层面来讲,温州中小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管理运营流程进行再造,建立适合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的企业管理流程;企业要对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促进企业流程的信息化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业务流程中;企业要积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要建立领导负责发展方向。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温州中小企业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互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TerreneeE.Deal,AllenA.Kennedy.Corporate Cultures[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e.1982:3-3
  [2]JohnP.Kotter,JamesL.Heskett.CorporateCultureand Performance[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11-11
  [3]陈春花.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4]李琪.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J].改革,2009(3).
  [5]占德干,张炳林.企业文化构架的实证性分析: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世界,1996(5).
  [6]林娜.中日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J].管理世界,1986(6).
  [7]胡晓清.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J].管理世界,1998,(3).
  [8]王利平.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A],第四届两岸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黎红雷./文化人0假设及其管理理念)知识社会和管理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0]仲伟周,黄丹.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衰演变及其启示.第四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魏法元.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J].中国企业报,1998-6-22
  [12]袁宝华.知识经济挑战传统企业管理[J].中国企业报,1998-9-24
  [13]姚力,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J].中外企业文化,2000,(5)
  [14]高俊书.浅议企业信息化[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3)
  [15]庄美云.企业必须信息化建设[J].电子与信息化1998(9)
  [16]张莉,连刚.PDM与企业信息化[J].信息产业报.1998.9.28,第四版
  [17]张志擦.((企业信息化实用指南[M].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18]陈禹.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任务和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1998,8
  [19]计世资讯.2003年度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1
  [20]98企业信息化研讨交流会文集.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1998.11:11-11
  [21]上海信息化办公室编.CIO教程[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22]张志凛.5企业信息化指南[M].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167-169
  [23]张达.5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4]叶锡林.5高技术革命与企业管理[M]〕.宇航出版社.1990:56-56
  [25]王俊秀.企业信息化驶上快车道[J].信息产业报.1998,9
  [26]于亚杰.技术创新与我国信息化建设[J].电子展望与决策.2009(4):32-35
  [27]赖增枚.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4):47-48
  [28]刘光明.((企业文化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4版,7页
  [29]TerrenCeE.Deal,AllenA.Kennedy.CorporateCultures[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3-14
  [30]OuehiWilliamG.TheoryZ-HowAmerieanBusinesseanMeettheJapanese Challenge[M].China Soeial Seienee Press.1984,169-169.
  [31]RobertH.Waterman,ThomasJ.Peters.In Seareh of Exeellenee-Lessons From Ameriean.5Best-RunCompanies[M].Happy&RowPublisher,NewYork.1982:6-6
  [32]EdgarH.Sehein.TheCorporateCultureSurvivalGuide:SenseandNonsenseAboutCultureChange[M].ChinaMaehinePress.2004:13-22:
  [33]JohnP.Kotter,JamesL.Heskett.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manee[M].RenminUniversityofChinaPress,2004:4-4
  [34]林坚编著.((企业文化修炼6[M].蓝天出版社,2005:120-120
  [35]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5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第188页
  36.林坚编著.5企业文化修炼[M]8.蓝天出版社,2005:91-93
  [37]JaekWe1Ch.Winning[M].ChinaCitiePress.2005
  [38]谭伟东.5西方企业文化纵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4
  [39]华锐主编.企业文化教程[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98-99
  [40]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87-188
  [41]孙兵.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EB/OL].中华财会网("w.e521.eom)2004-2-27
  [42]高丽,杨善林.基于信息化的支持性企业文化研究[J].企业文化,2006年第9期:66-67
  [43]胡汉华.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重组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
  [44]陈军.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企业文化新趋势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218期,2000
  [45]JosephMassie.ESSentia1S"fManagement[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46]Liisavon Hezlens,Sue Nielsen and Jenine Beekhuyzen.Qualitative Case Studieson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Wide Systems[M].IdeaGroup Publishing,2005
  [47]林坚编著,企业文化修炼[M]8.蓝天出版社,2005:61-61
  [48]袁正光.全球经济中的巨子)世界100家大企业6[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49]殷爱辉.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措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0]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51]王超.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及其限度[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7:
  [52]金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53]王丹,聂元军.英国XX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8,12:204.期
  [54]尹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极其体系构建[N].现代经济》2008年第6期。
  [55]马家驹: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基本构架的设想,载《我的市场观》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372页。
  [56]覃桂秀:我国XX在推进企业信息化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007生产力产业经管交流论坛论文集。
  [57]张锐: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的必修课程[N].经济导刊,2006年第4期。
  [58]赵宇聪:我们如何面对弱势群体,《西部电视,2006年第5期。
  [59]张锐:社会责任:企业无法规避的道德重建[N].经济研究信息,2006年第1期。
  [60]赵琼、黄晓芳:企业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N].经济日报,2004年第11期。
  [61]赵琼:企业要重视社会责任[N].华南新闻,2004年4月。
  [62]刘畅:试论XX对引导规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N].现代财经,2007年第10期。
  [63]宋亚非:社会责任视角的跨国公司行为审视[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4月。
  [64]康彩霞:XX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N].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8月。
  [65]王春红:论知情权的确认和保障[N].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4月。
  [66]高晓洁、刘文俭:企业信息化:XX作用、企业动力与社会意义[N].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7]张帆:论转型经济中的企业信息化[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68]邓智尤: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责任[N].企业文明,2005年第8期。
  [69]王成: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战略性思考[N].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70]李双龙:试析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取利润的手段[N].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71]叶永良:论中国企业承担责任的现状与对策[N].经济师,2005年8月。
  [72]丁元竹:和谐社会的三要素和三大任务[N].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73]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工具之新探[J].法商研究,2 01 2(5).
  [74]赵雅岭,王殿华.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 1 0(8).
  [75]宫宝芝,赵倩.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J].江苏大学学报,20 0 8(5).
  [76]张艳霞.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6).
  [77]李立清、黄薇薇.SA8000对完善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法律启示[J].经济与法,2005,(7)。
  [78]孙亚东.《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构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王研.企业信息化及其法理学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80]禹海慧,曾鹃.国外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6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31日
Next 2021年8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